云南省保山市高(完)中C、D类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份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保山市高(完)中C、D类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份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2 07:19:51

文档简介

秘密★启用前【考试时间:3月30日09:00-11:30】
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低生育率还加速提高老年人口的比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披
露,中国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从2005年的10.45%升至2019年的18.1%,这意味着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
保山市高(完)中C、D类学校2022~2023学年下学期3月份联考
口数达到2.54亿,已超过0一15岁的人口规模。
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教训是,生育率下降一开始只是缓慢发生,但后来就可能一发而不可收拾。而中国
高一语文
似乎在改变生育政策上一向过于谨慎。虽然中国在生育率急速下降和不断加速的老龄化面前已经有所行动,并
会考虑制定鼓励生育和延迟退休的政策,但现实依然是,未来数十年,应对养老和社会保障开支上的史无前例
的压力,将成为中国需要面对的巨大挑战。
注意事项:
(摘编自张军《面对低生育率的巨大挑战》)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在答题卡上
材料二:
填写清楚。
《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生蛙是家事也是国事》,引起一些议论。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千净后,再
有人认为生育是私事,政府任其自然就是。其实,人口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是人类社会的两大支柱,生育
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从来都是“家国大事”。在甲骨文里,“帝”字像花蒂之形,蒂落生果,表示有造物之德,可见政府的首要职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责就是发展人口。管仲、孟子都提出“国以人为本”的思想,亚当·斯密也认为,“国家繁荣最关键的因素是
其居民数量的增长”。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中国古代在人口上一直都“有所作为”,比如唐太宗将人口增长作为考核官吏升降的标准。而吐蕃、古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马等文明由于不注重人口发展,人口减少,文明衰微。
材料一:
工业革命以来,欧美国家的生育率(妇女人均生孩数)下降,法国下降最快,在一战期间,一度低于
从历史来看,人口是一个缓慢变量。不过,对于东亚国家,特别是日本、韩国和中国来说,人口从增长过
1.2。战后法国出台鼓励生育政策,影响深远,其后生育率一直高于欧洲其他国家。20世纪70年代欧洲生育
快到下降过快的转变过于迅猛。
率快速下降,而法国由于有“免疫力”,并且又出台有利于生育的福利政策,生育率在1995年止跌回升
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一度专注于人口扩张。直至1957年,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警告人
1995一2016年平均生育率为1.97,而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分别只有1.38、1.33、1.28。
口的过快增长会破坏经济发展。虽然他因此而受到不公正的批判,但马寅初的意见还是在1973年被采纳
美国的生育率从1960年的3.65下降到1976年的1.74,卡特总统认识到“美国家庭出了毛病”,五次召
政府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1982年,计划生育还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并写入宪法。
开专门会议商讨制定新的家庭政策。1981年里根总统上台后,恢复传统生育文化和家庭价值,并出台了一系
自那以后的30年,中国的出生率滑向低谷,从上世纪60一70年代的最高值一一总生育率接近6一一快速
列有利于人口发展的经济政策,生育率上升到1989年的2.01,到2007年还稳定在212。而欧盟、日本的生
回落。到80年代中已接近生育幸2.1的所谓更替水平。从90年代开始,出生率持续低于更替水平,并进一步
育率则从1976年的2.02、1.85下降到2007年的1.56、1.34。较高的生育率,奠定了美国现在的经济活力高
下降至1.2一1.3直至2016年前,政府并未改变对大国人口过多的压力的看法,仍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于日本和欧盟的人口学基础。
在认识到人口快速下降的长期后果之后,2016年中国终止了一胎政策,改由“二孩”政策替代。国家统
人口总量过快减少必然导致结构老化和经济活力的下降。中国65+岁老人比例将从2015年的10%提高到
计局报告的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中国的生育率分别是1.58、1.495和1.47,虽较之前略有回升,但
2030年的18%、2050年的33%。2015年是1个65+岁老人对应6.9个20一64岁劳动力,一些地区的养老金已
下降趋势并未得到逆转。
开始出现缺口;而2030年、2050年1个老人只对应3.6个、1.7个劳动力。现在的年轻人要到七十多岁才能
不仅如此,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对这一数据提出了疑问。他指出,在2017年1.58的生育率中,一孩、二
退休,并且只能领到微薄的养老金,养老还离不开孩子。
孩、三孩的生育率分别为0.66、0.81、0.11。其中,二孩生育率比一孩生育率还高,这种情形说明新政策具
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国家需要有“项层设计”,家庭更要有“底层设计”。人口政策上下精细对合,对
有显著的短期效应,不可持久。如果舍去二孩堆积因素,即使假定生有一孩的父母中有高达60%的母亲会生
经济、政治、社会、卫生、文化、教育、伦理、城市规划等进行改革,让人们愿意生孩子、养得起孩子,最终
育二孩,2017年的自然生育率也仅有1.18。
走向人口可持续的道路。
因此,他坚持认为,随着二孩堆积效应的最终消退,中国的自然生育率估计将快速跌落到1.2甚至更低的
(摘编自易富贤《人口从来都是家国大事》)
水平,这一数据远低于欧洲和美国,也显著低于日本,将与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同处于世界最低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相关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之列。
A.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中国人口从增长过快到下降过快的转变过于迅猛,和历史上人口发展是缓慢变量
与经济快速发展相关的变量,可用来解释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持续恶化。成功的经济发展将大规模的人口
的特点不同。
从农村带入城市,面对包括住房、教育、医疗在内的持续升高的生活成本压力,生育意愿的降低在中国同样不
B.中国终止一胎政策后,2017一2019年数据显示,生育率逐年微增,较之前略有回升,但下降的趋势未能
可避免。
逆转。
低迷的生育率快速放慢了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推算,过去I0年,中国劳动年
C.面对包括住房、教育、医疗在内的持续升高的生活成本压力,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持续恶化同样不可
龄人口数量平均每年减少约340万人。实际上,现在达到劳动年龄的人口大多数都出生在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
避免。
的年代。除非大力鼓励生育并把生育率提升到更替水平以上,否则,劳动年龄人口的衰减趋势将难以逆转,并
D.生育率低迷加快了劳动年龄人口衰减趋势,伴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老年人口比重将会进一步
将严重拖累中国经济的发展节奏。
提升。
语文·第1页(共8页)
语文·第2页(共8页)保山市高(完)中 C、D 类学校 2022~2023 学年下学期 3 月份联考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3 分)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 项,
“2017—2019 年数据显示,生育率逐年微增”错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国家统计局
报告的数据显示,2017 年至 2019 年,中国的生育率分别是 1.58、1.495 和 1.47,虽较
之前略有回升,但下降趋势并未得到逆转”可知,“生育率逐年微增”错误。故选 B。
2.(3 分)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 项,“古今
有识之士和所有国家都很重视发展人口”错误。根据材料二“而吐蕃、古罗马等文明由于
不注重人口发展,人口减少,文明衰微”可知,不是所有的国家都重视发展人口。B 项,
“生育率的走高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活力呈正相关”太过绝对。根据材料二“较高的生育
率,奠定了美国现在的经济活力高于日本和欧盟的人口学基础”可知,这里只是提到了美
国的个例,因此得不出“生育率的走高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活力呈正相关”这个普遍的结
论;D 项,“实施鼓励生育的积极政策,就能走人口可持续发展之路”错误。根据材料二“让
人们愿意生孩子、养得起孩子,最终走向人口可持续的道路”可知,“就”,把必要条件表
述成了充分条件。故选 C。
3.(3 分)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生
育是大事应该做好计划。A 项,“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
事人”可以论证:中国古代在人口上一直都“有所作为”的观点,因此,可以作为支撑材
料二的论据;B 项,“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地大国富,人众兵强”可以论
证:人口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是人类社会的两大支柱,生育从来都是“家国大事”的观点,
因此,可以作为支撑材料二的论据;C 项,“为国之要,在于得民。民多则田垦而税多,役
众而兵强”也可以论证:人口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是人类社会的两大支柱,生育从来都是
“家国大事”的观点,因此,可以作为支撑材料二的论据;D 项,“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
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是在强调农业劳动的重要性,因此,不能作为支撑材料
二的论据。故选 D。
4.(4 分)①放慢了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严重拖累中国经济的发展节奏。②加速提高老年人
口的比重,让养老和社会保障开支面临巨大压力。
评分标准:两点挑战,答出一点给 2 分,两点都答到给满分 4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低迷的生育率
快速放慢了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劳动年龄人口的衰减趋势将难以逆转,并将严重拖
语文参考答案·第 1 页(共 8 页)
累中国经济的发展节奏”可知,低生育率放慢了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严重拖累中国经济
的发展节奏。根据材料一“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低生育率还加速提
高老年人口的比重”和“但现实依然是,未来数十年,应对养老和社会保障开支上的史无
前例的压力,将成为中国需要面对的巨大挑战”可知,低生产率会加速提高老年人口的比
重,让养老和社会保障开支面临巨大压力。
5.(4 分)①以清晰的论证结构开展论证。先由《人民日报》的文章引入,提出“生育从来都
是国家大事”的观点;然后纵横举例,论证观点;最后提出人口政策调整建议。②运用多
种论证方法开展论证。运用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让
论证和说理更有说服力,为人口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张本。
评分标准:论证结构 2 分,论证方法 2 分,共 4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从论证结构上看,材料二首段先写“《人
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引起一些议论”,第二段接着写“有人
认为生育是私事,政府任其自然就是。其实,人口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是人类社会的两大
支柱,生育从来都是‘家国大事’”,因此是由《人民日报》的文章引入,提出“生育从来
都是国家大事”的观点;第三段到第六段依次写中国古代对人口的重视,法国生育率,美
国生育率以及“人口总量过快减少必然导致结构老化和经济活力的下降”的情况,纵横举
例,论证观点;最后一段“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国家需要有‘顶层设计’,家庭更要有
‘底层设计’”,提出人口政策调整建议。整篇文章逻辑严密,论证清晰。因此可以概括为
以清晰的论证结构开展论证。先由《人民日报》的文章引入,提出“生育从来都是国家大
事”的观点;然后纵横举例,论证观点;最后提出人口政策调整建议;从论证方法来看,
材料二中“管仲、孟子都提出‘国以人为本’的思想,亚当·斯密也认为,‘国家繁荣最
关键的因素是其居民数量的增长’”是引用论证;“中国古代在人口上一直都‘有所作为’,
比如唐太宗将人口增长作为考核官吏升降的标准。而吐蕃、古罗马等文明由于不注重人口
发展,人口减少,文明衰微”是对比论证;第四段法国的生育率和第五段美国的生育率是
举例论证;同时文段中还有诸如“2015 年的 10%提高到 2030 年的 18%、2050 年的 33%”
的权威数据和卡特总统认识到“美国家庭出了毛病”的名人观点,可见还有道理论证,所
有的这些论证方法,都是为人口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张本。
6.(3 分)D 【解析】“象征了丽菊与命运抗争的最终胜利”错,根据文本一结尾的内容可
知,丽菊最终还是要失去自己的小饭馆,她并没有取得与命运抗争的最终胜利,只不过她
在感受到木耳商帮助自己脱离困境的善意后,“头突然不疼了”,对未来仍抱有希望,决定
积极乐观地走下去。
语文参考答案·第 2 页(共 8 页)
7.(3 分)B 【解析】文本一中大伟的勤俭持家、老实本分与丽菊的贪图利益、急功近利并
没有形成鲜明的对比。且文本一中写丽菊在闺蜜的诱骗下投资、借高利贷等,不是为了表
现丽菊的贪图利益、急功近利,而是揭示丽菊和丈夫陷入困境的原因,并为后文的展开做
铺垫。
8.(6 分)①“小菜一碟”是小饭馆的名字,经营的是家常便饭;②“小菜一碟”指事情轻而
易举,喻指大伟夫妇经营饭店游刃有余;③作者希望普通人面对困难时也能像大伟夫妇那
样乐观、肯吃苦、讲诚信,从而轻松走出困境。
评分标准:本意 2 分,喻意 2 分,目的 2 分,共 6 分。
9.(6 分)①展现小人物的善美情怀:大伟夫妇自立自强、相互扶持、诚信经营、积极还账;
木耳商热忱帮助困境中的大伟夫妇,体现他的纯朴、友善;同行在大伟夫妇陷入困境时没
有趁火打劫。②叙事能力强:设置悬念。文本一开头以等待木耳商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评分标准:①展现小人物的善美情怀:大伟夫妇自立自强、相互扶持、诚信经营、积极还
账;(2 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木耳商热忱帮助困境中的大伟夫妇,体现他的纯朴、友善;
(1 分)同行在大伟夫妇陷入困境时没有趁火打劫。(1 分)②叙事能力强:设置悬念。文
本一开头以等待木耳商巧设悬念,引人入胜,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手法 1 分,分析 1 分,
如答“插叙”、通过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情节安排详略得当”
等也可酌情给分)
10.(3 分)C 【解析】“曰”是说的意思,应紧跟主语齐姜氏,故“齐姜氏曰”不应断开,
由此排除 B、D 两项。“及”是“迫近”的意思,其陈述对象是“时日”,“时日及矣”的
意思是时日已经迫近了,这样语意才完整,故其间不应断开,由此排除 A 项。故选 C。
11.(3 分)A 【解析】文中的“适”是“前往、到……去”之意,《归园田居》中“少无适
俗韵”中的“适”是“适应”之意,二者含义不同。
12.(3 分)C 【解析】“在齐姜氏极力劝说下他马上离开了齐国”错误,原文“公子弗听”
的意思是“公子重耳不听这些劝告”。
13.(8 分)翻译:
(1)(4 分)如果将来事业不成功,我就算是吃舅舅你的肉,又怎么能满足呢!
评分标准:翻译出“济”(成功)、“其”(表诘问,怎么,哪里)、“餍”(满足)各 1 分,
句意 1 分,满分 4 分。
(2)(4 分)(如果)让我来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那就得
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语文参考答案·第 3 页(共 8 页)
评分标准:翻译出“比及”(等到)、“足民”(人民富足)、“如”(至于)、“俟”(等待)
各 1 分,满分 4 分。
14.(3 分)①晋公子重耳出逃经过郑国时,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这对应《烛之武退秦师》
中的“以其无礼于晋”;②晋公子重耳回国后,秦国、晋国结为盟国,这对应《烛之武退
秦师》中的“晋侯、秦伯围郑”。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给 1 分,答出两点给 3 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解析】联系教材+理解概括文意。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所讲述事件主要涉及的国家有
秦、晋、郑,因此在本文中找到有关晋国公子重耳与秦、郑两国交往的句子,并将两者
相对照。《烛之武退秦师》中与本文事件相关的句子是:“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
晋,且贰于楚也。”晋侯、秦伯为什么会联合起来对付郑国?在本文中可以找到答案:“狐
偃及秦、晋大夫盟于郇。”也就是说,秦国、晋国是盟国。秦国、晋国为什么讨伐郑国?
因为郑国“无礼于晋”,本文中与之相关的事件是:“过郑,郑文公亦不礼焉。”用自己的
话将其简要概述出来即可。
15.(3 分)D 【解析】A 项,萧诗看不出诗人多年湖上漂泊的孤苦生活,仅能表现此时荡
舟洞庭湖。B 项,萧诗“看山”句抒写的是荡舟洞庭湖而非登楼远望时所见之景。C 项,
萧诗没有抒发“关注社稷安危的豪壮之情”。
16.(6 分)①此诗从登楼前自己的感受写起,再写游湖所见,最后在结句中才点题登楼;②杜诗
先写登楼,开笔点题,然后由所见之景展开联想,表现自己的所感所思。
评分标准:每点 3 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17.(6 分)
(1)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
(3)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评分标准:一空 1 分,错字、别字、漏字不得分,共 6 分。
18.(3 分)①蜂拥而至 ②海底捞针 ③屡见不鲜
评分标准:每空 1 分,共 3 分。其他答案,意思相近,且合乎语境亦可得分。
【解析】第一空,蜂拥而至,像蜜蜂一样一拥而来。形容许多人乱哄哄地同时来到。也作
“蜂拥而来”。语境是用拟人化的写法,说一种图书畅销,类似的选题便纷纷跟风出版,
故填“蜂拥而至”;第二空,海底捞针:比喻极难找到。语境是说“读者找到一本适合自
己的书”很难,故填“海底捞针”。第三空,屡见不鲜:形容现象看见多次不会觉得新奇。
语境强调“劣书驱逐良书的案例”多,让人感觉不到新奇,故填“屡见不鲜”。
语文参考答案·第 4 页(共 8 页)
19.(4 分)示例: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很多人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深刻、厚重的好书,找一
些轻松、平庸的书来消遣也无可厚非。
评分标准:修改成 3 个单句且语句通顺,衔接紧密即可得 4 分。
【解析】长句改短句,首先分析句子构成,划分出句子主干和修饰成分,然后把它们修改
成一系列短句即可。注意适当增删字词,调整好语序,语句要简洁流畅。
20.(4 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命就宣告终结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新书
以人的动作行为、生命活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新书因少人问津,都将下架回仓的事实,
以及抒发出作者对新书的惋惜之情。读来富有新意和亲切之感。
评分标准:答出“拟人”1 分,分析 1 分,表达效果 2 分,满分 4 分。
【解析】图书“生命就宣告终结”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图书没有生命,本句赋予图书以
人的特征。根据前文可知,本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一本新书如果 3 个月还无人问津,就意
味着该图书将下架回仓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对新书无人问津的惋惜之情。
21.(3 分)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万物苏醒”
中“苏醒”一词赋予万物以人的行为状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A 项,“干戈”,指代
战争,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B 项,“晴”谐音“情”,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C 项,
“泣露”,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泣”是人的动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D 项,“拔
山”,突出力气之大,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22.(6 分)
①少数是小型的种类
②数量有限
③(并)加以杀灭
评分标准:第一空关键词“少数”、“小型的种类”;第二空关键词“数量有限”;第三空
关键词“杀灭”,每空答出关键词且语句通顺无错别字即可得 2 分,满分 6 分。根据文意,
符合要求,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横线前为分号,前后应是并
列关系;前者说“大多数的鸡枞菌子实体”属于大型的种类,后文“菌盖直径为 1 厘米
至 30 厘米,甚至会超过 50 厘米”说的应是“大型的种类”,对应“大型的种类是大多数
的”,那么,“小型的种类”应是“少数的”,结合上文句式,所以,此处应填“少数是小
型的种类”;第二处,后文“无法满足人们无限的美食需求”说的是鸡枞菌数量少,而人
们的需求量大。再结合后文的“无限”二字,所以此处应填“数量有限”;第三处,上文
语文参考答案·第 5 页(共 8 页)
“可行的方法是在可控的、不外逃的情况下大规模繁殖白蚁,管理好蚁巢上空土壤的水
分和温湿度,可以实现小规模的鸡枞菌的人工栽培”“白蚁是大家熟知的有害昆虫,它会
想尽办法对各种木结构的物品进行破坏”说只有在可控的、不外逃的情况下大规模繁殖
白蚁才可以实现小规模的鸡枞菌的人工栽培,但是白蚁是害虫,破坏性很大,所以人们
对待白蚁必须要严加控制,否则就应杀灭,所以,此处的关键词是“杀灭”。
23.(60 分)【写作指导】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通过阅读材料不难发现,材料有
“有意思”“有意义”两个关键词。“意思”一词,是有“情趣、趣味”的含义;“意义”
一词,是有“价值、作用”的含义。本题包含有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称为二元关系型材
料作文。对于关系型的题目,审题的任务就是审出其中的两元关系。
比如我们可以建立如下关系:(1)我们的生活不需要有意思,需要有意义,或我们
的生活不需要有意义,需要有意思。(选择关系);(2)我们的生活既要有意思,又要有
意义。(并列关系);(3)我们的生活不仅要有意思,更要有意义。(递进关系);(4)无
论我们的生活有无意思,但一定要有意义。(条件关系)然后根据作文体现“正能量”的
原则,选择其中合情合理的关系立意。
比如可以将文章的主体部分设计成三个层次,第一层,生活不能仅仅关注“有意义”,
还应该关注“有意思”;第二层,生活不能仅仅停留在“有意思”,更要注重“有意义”;
第三层,让生活既“有意思”,又“有意义”。
【立意】
1.“有意义”之外还应“有意思”。
2.生活的本质还应是“有意义”。
3.“有意思”与“有意义”相辅相成。
【评分细则】
满分 60 分,以 45 分为基准分,分五类划分作文档次:
(1)一类文:60~52 ①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材料典型、丰富、新颖;
②文体特征鲜明,论述说理深入,逻辑严密,能辨明关系型话题;③语言流畅,有文采。
(2)二类文:51~45 ①基本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个别材料不切题;
②文体特征较鲜明,结构完整,能基本辨明关系型话题;③语言通顺。
(3)三类文:44~38 ①只体现单层立意;②中心松散,内容单薄;③文体特征不鲜明,
结构松散;④病句较多。
(4)四类文:37~30 ①完全偏离题意,中心分散,内容空洞,材料不切题;②文体特
征不鲜明,结构混乱;③语言不通,错别字多。
语文参考答案·第 6 页(共 8 页)
(5)五类文:29~0 大段抄袭、完全抄袭等。
需要注意的问题:
(1)缺少题目扣 2 分。
(2)错别字 1 字扣 1 分,不累计,上限 3 分。标点符号错误多,酌情扣分,不超过 2 分。
(3)字数不足:600 字以上,每 50 字扣 1 分;600~400 字,35 分左右;400~200 字,25
分左右;200 字以下,15 分以下。
(4)抄袭:全篇抄,10 分以下;抄袭一半左右,20 分以下。大段抄背无关内容,在五类
文中酌情赋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晋献公二十二年,晋国公子重耳出逃,打算占卜询问去齐国还是楚国。狐偃说:“齐、楚
两国离晋国很远,不能在窘迫的时候前往投奔。如果按我的考虑,还是投奔狄国吧!狄国靠
近晋国,投奔它很容易到达。”于是重耳逃亡到了狄国。公子重耳在狄国住了十二年,狐偃说:
“当初,我们不到齐、楚两国去,是为了避免路途遥远。如今积蓄力量十二年(一纪),可以
远行了。齐桓公年纪大了,想亲近晋国。”大家都认为狐偃说得对。于是重耳一行便出发了,
路过五鹿,向农夫(野人)讨饭吃。农夫拿起土块递给公子重耳,公子重耳很生气,想要鞭
打农夫。狐偃说:“这是上天的恩赐啊。民众拿土块献上表示顺服,公子还想求什么呢!天下
之事必定会有某种征兆,我们一定会获得这片土地。诸位一定要记住这个日子。”于是公子重
耳对着农夫拜了两次,行稽首礼,接受土块并将其装在车上。于是重耳一行到了齐国。齐桓
公把女儿嫁给重耳为妻,待重耳很好。重耳有二十乘车马,打算老死在齐国了。他说:“人生
就图个安乐,谁还理会别的什么事呢?”齐姜氏(对公子重耳)说:“齐国的政治已经败坏(败)
了,晋国无道已经很久了,时日已经迫近(及)了,公子您差不多就要得到晋国了。做国君
可以救济百姓,而放弃做国君机会的人,不算一个真正的人。政治败坏的齐国不宜久居,时
机不可失去,留恋(怀)不可放纵,您必须赶快离开齐国。”公子重耳不听这些劝告。齐姜氏
与狐偃谋划,把重耳灌醉后将他抬到车上然后赶车上路。重耳酒醒后,拿起戈追逐狐偃,说:
“如果将来事业不成功,我就算是吃舅舅你的肉,又怎么能满足呢!”于是重耳一行就出发了。
重耳一行经过卫国,卫文公因为有邢、狄侵犯卫国之忧(虞),不能礼遇重耳。重耳一行经过
郑国,郑文公也不礼遇他。叔詹说:“如果您不礼遇重耳,那么我请求杀了他。”郑文公不听。
语文参考答案·第 7 页(共 8 页)
重耳一行于是到了楚国,楚成王用周礼款待(享)重耳。飨礼之后,楚成王问公子重耳说:“您
如果能够回到晋国做国君,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我得以回到
晋国,将来万一晋、楚两国交兵,在中原相遇,我愿意避开您后退九十里。如果还得不到楚
国退兵的命令,那么我只好左手拿着马鞭和弓,右边佩带箭囊弓袋,以此来与您较量一番。”
秦穆公派人到楚国来召请公子重耳,楚成王用厚礼把公子重耳送到了秦国。秦穆公将五个女
子嫁给(归)重耳,女儿怀嬴也在五女之中。公子重耳让怀嬴捧着匜往里面浇水给自己洗手,
洗好后甩去手上的水。怀嬴生气地说:“秦国、晋国是地位相当的国家,为什么看不起我?”
重耳很害怕,就脱去上衣,把自己囚禁起来听候处置。秦穆公会见了公子重耳,说:“公子蒙
受侮辱,是我的过错。现在听凭公子你的命令。”那一年十月,晋惠公去世。十二月,秦穆公
派兵护送公子重耳渡过黄河回到晋国。狐偃和秦国、晋国的大夫在郇地结盟。
语文参考答案·第 8 页(共 8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