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拮据(jié) 赚钱(zhuàn)不堪(kān) 计较(jiǎo)
B. 恐怖(bù) 栈桥(zhàn)糟蹋(tà) 流氓(mánɡ)
C. 无赖(lài) 牡蛎(lì)狼狈(bèi) 煞白(shà)
D. 别墅(shù) 撬开(qiào)女婿(xu) 嘟囔(nɑnɡ)
2. 选出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骤然 冷酷 贵族 裸露 B. 泡影 跌宕 侵蚀 涉及
C. 豁然 崇拜 撕破 领捂 D. 脉络 揣摩 怨恨 撞见
3. 下列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走到半路,天突然下起了雨,他的衣服都湿透了,显得 狼狈不堪。
B. 虽然一年多没有见面了,但我从来没有忘记他,对他的思念 与日俱增。
C. 对做好这件事,我 十拿九稳。
D. 小明这次考试没考好,回到家,他的爸爸 郑重其事地打了他一顿。
4.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莫泊桑的手法,可以说是一种不用手法的手法,是寓________于平淡自然之中的手法。他的人物,在语言动作之中有内心世界的________;他的情节,在平铺直叙之中有________;他的描写,在平实朴素之中有________;他的幽默,在轻浅素淡之中有辛辣。
A. 新鲜 表露 波澜起伏 锋芒 B. 新鲜 表达 暗流涌动 锐利
C. 新颖 表露 波澜起伏 锋芒 D. 新颖 表达 暗流涌动 锐利
5. 下列对课文内容及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莫泊桑,他与契诃夫、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B.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围绕于勒的命运,从“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四个方面展开故事。
C. 《我的叔叔于勒》中,作者采用第一人称,运用对比、烘托等表现手法,真实地展现了金钱社会中冷酷的人际关系。
D. 《我的叔叔于勒》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文章批判了以他们为代表的唯利是图、自私虚伪的人。
二、语言表达
6. 小说巧妙地利用特定的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深化小说主题。试着仿照文中的例子描写一段有关环境的片段。
【课文片段在线】①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②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写法分析】句①是刚去哲尔塞岛旅游途中的景物描写,衬托了一种欢快心情;句②是在船上遇到了穷困落魄的于勒之后的景物描写,衬托了一种灰暗的心情。在运用环境描写的时候需要注意,不宜拖沓,尤其不能将渲染情景的铺垫句子写得过多,将延伸叙述的相关事情说得太杂,否则会有喧宾夺主之嫌。另外,景物的色调与人物的心情最好形成呼应。
三、现代文阅读
7. 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
……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1)全家人出发时是怎样的心情?后来又是怎样的反应?(用选文中的话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母亲原先是怎样称呼于勒的?后来又是怎样称呼的?从称呼的变化上,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有两处景物描写,分别说说这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于勒接到十个铜子的小费,就“赶紧”表示感谢,这个细节意在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认为“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一段有画蛇添足之嫌,你是否赞同?请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旧屋里的宝物
黄静远
旧屋的外围已经拉起了警戒线,一阵阵机器轰鸣的巨响,刨机、挖机、铲车等开始张牙舞爪地撕扯着旧屋沧桑的面容。
她行色匆匆、风尘仆仆地拖着行李箱赶来,满面倦容。远远地望见警戒线里尘土飞扬,暗自懊恼来迟。
于是加快脚步,向旧屋飞奔而去。
她从人群中挤出,赶到拆迁现场指挥长面前,焦虑急迫地恳求道:“您好!非常抱歉,由于飞机误点,我来晚了。我家旧屋里还落下了几件很重要的东西,恳请你们暂停施工,让我进屋取下吧!”
指挥长干脆地拒绝道:“那可不行,上面规定了时间,我们可耽误不得!”
四周看热闹的人议论纷纷,有人道:“指挥长同志,让人家姑娘进去吧!说不定人家落下的是啥价值连城的宝贝呢,到时候弄不好还要找你们索赔呢!”
话音刚落,人群中响起一片戏谑的哄笑,继而有人起哄道:“说得对啊,指不定是祖传的宝物呢。”
“停下工吧,让人家姑娘进屋去找找也好。”
“这栋老屋有上百年的历史,听说原先还是民国时期大户人家的宅子,没想到如今也……唉……”一位白须老者捋须感叹。
一些原本欲散去的人,听到老者的话顿时来了精神,个个像待宰的鹅似的伸长脖子翘首以盼。
无奈之下,指挥长只好挥挥手,示意停工,同意她进屋。
门虚掩着,并未关上。她轻轻一推,走了进去。
旧屋里空荡荡的,墙角停放着一辆款式老旧、手工焊接的童车,漆红交错着锈色,那锈迹显然是时光沉淀的印记。依稀还可以听见从厨房里传来“咕噜咕噜”煮东西的声音。国外留学五年,她第一次回到这个旧屋。
厨房门口放着一张竹编的老式摇篮。竹条早已褪去了当年的青涩,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润泽的棕红色外表,留下了时间的韵味。摇篮里摊着一床手工缝制的小被子,红底碎花的被面也有些陈旧。
她走到厨房门口,思绪瞬间飘飞到从前……
父亲忙碌的身影微佝,切菜的动作也有些迟缓,还时不时用左食指顶下已滑到鼻尖上的眼镜。后面跟着的那个“小不点”,身高不及他的腰部,正扯着他的皮带,哭闹着不让他做饭,要他陪着玩。他一面安抚着那个“小不点”,一面照应着灶台上的炉火。
她转头望向窗外,暖冬的阳光从窗外照射进来,填满了旧屋子的每一处角落。她推开窗,闭上眼,将和煦的日光拥抱入怀。隐约间,她听见楼下传来小女孩“咯咯”的笑声……
“来追我,快来追我呀……”,扎着羊角辫的“小不点”双脚快速地蹬着爸爸为她手工打造的童车,犹如脚踏风火轮般神气。两只小手握着的小车龙头“吱呀吱呀”地左右摇晃着,链条随着转动也发出涩涩的响声。夕阳下的红光映着一身红衣的“小不点”,羊角辫上的红绸在风中肆意飞扬,发夹上亮晶晶的水钻装饰随着“小不点”渐行渐远,不断变换着角度,在阳光下折射出令人目眩的光……光影变幻让他头晕目眩。“扑通”一声响,一路小跑在童车后面的他摔倒在地,破碎的镜片深深地扎进了他的额角……
她的视线逐渐模糊。“啪嗒”一声,眼泪滴在相册封面上,溅起一朵小水花。那两个身影已然消失不见,化作旧照片里的缩影。旧照片里,他额头上的疤痕依然清晰。
“屋里的人赶紧出来啊,我们要开工了。”屋外传来不耐烦的催促。
她猛然一惊,旧屋即将不复存在,而她能带走的除了眼前这些旧物便只剩了满腔的思绪回忆……
她用双手吃力地搬着旧竹床,走出旧屋,走向人群。旧竹床里静静地躺着那辆散架的旧童车和那一张张发黄的旧照片。
人群中唏嘘声四起,等着一睹宝物的众人愕然。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结合具体语境,请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赏析选文第17段画线的句子。
她转头望向窗外,暖冬的阳光从窗外照射进来,填满了旧屋子的每一处角落。她推开窗,闭上眼,将和煦的日光拥抱入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A、B两句中哪句的表达效果更好?说明理由。
A.她用双手搬着旧竹床,走出旧屋,走向人群。
B.她用双手吃力地搬着旧竹床,走出旧屋,走向人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16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围观者心中的宝物和“她”心中的宝物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高贵的慈善
李良旭
①母亲在街头摆了个小摊卖茶叶蛋:一个小火炉,钢精锅里煮着热气腾腾的茶叶蛋,袅袅香味在街头弥散开来。路过的人们,常常被这扑鼻的香味吸引,情不自禁地走过来,买上一两个茶叶蛋,呵着热气,吃着香喷喷的茶叶蛋,感到特别的温暖和舒坦。一块钱一个茶叶蛋,物美价廉,很受消费者青睐。
②母亲70多岁了,本该在家好好享受清福了,可母亲却闲不住,硬要到街头去卖茶叶蛋。母亲说,一个茶叶蛋赚不了几分钱,但看到人们喜滋滋地品尝她煮的茶叶蛋,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③看到母亲喜欢干这件事,我们做儿女的也只好由着她了。就这样,在街头卖茶叶蛋,成为母亲生活中最快乐的一件事。
④每天收摊回来,母亲总是将一小袋硬币倒在桌子上,认真地清理着。不经意地,我发现母亲总是从一堆硬币中清理出几块放在旁边。我问母亲,这几块硬币为什么不和其他硬币放在一起?
⑤母亲笑了笑,说道,这是几块类似1元硬币的游戏币,不是钱。
⑥我拿起一块仔细一看,还真是游戏币呢。
⑦我说道,那您以后要注意了,不要总收到这种游戏币。母亲笑道,我早知道是什么人给的这种游戏币,不过我从没有说过他。
⑧我一愣,问道,您知道是谁给的,为什么不说呢?母亲说道,这是一个捡破烂的老人给的。母亲慢慢向我讲述起发生在老人和她之间的故事。
⑨那老人每天佝偻着腰,花白的头发,手里拿着一个蛇皮袋,里面装着废纸、废塑料什么的。他每天从母亲摊位前经过,闻着香喷喷的茶叶蛋,流着鼻涕,眼睛里露出饥饿的神色。他犹豫了很长时间,然后从口袋里颤巍巍地掏出一枚硬币递了过来。老人的目光极力躲闪着,不敢和母亲对视。母亲接过硬币用手一摸,就知道这是一枚游戏币。A.母亲知道,老人饿了,对他来说,要佝偻着身子走多远的路,拾多少破烂,才能卖到一块钱啊。母亲眼睛湿润了。什么也没说,母亲递给老人两个茶叶蛋,说道,一块钱两个茶叶蛋。B.老人双手接过茶叶蛋,眼睛里流出两行浑浊的泪水。就这样,老人每天经过母亲的小摊前,踟蹰一会儿,就会从口袋里颤巍巍地掏出这样一枚游戏币来。母亲假装不识,接过这游戏币,热情地递上两个茶叶蛋。
⑩母亲说,如果我说送他两个茶叶蛋不要钱,他肯定不干,收下老人递过来的一块类似硬币的游戏币,对老人来说,就是一种尊严。
我不禁被母亲的慈善之心深深地感动了。对于母亲来说,施舍也是要顾及对方尊严的。
(1) 文章标题“高贵的慈善”中“慈善”在文中指什么事情?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高贵”一词的含义。
(2) 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老人的目光极力躲闪着,不敢和母亲对视。
(3) 品读文章中A、B两处画线句子,思考母亲“眼睛湿润”和老人流泪的原因。
(4) 文章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5) 选文第⑨段使用了插叙,课文《我的叔叔于勒》也使用了插叙。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它们各自的作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A.“计较(jiǎo)”读作“jiào”;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答案:A
本题考查字音,多为易读错、多音字、形近字,难度不大.
本题着重考查常用的多音字和易读错的形声字.贵在平时积累、辨析.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汉字的书写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注意同音字的区别和生僻字的写法,不要出现错别字.
形近字的区分:在平时学习中要观察偏旁,有些可以通过词语的意思来记忆.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区分形近字的偏旁、意义和读音
【解答】
A正确;
B正确;
C中“领捂”错误,应该是“领悟”;
D正确.
故选C。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及运用的能力。考题出现的常见词语使用错误的类型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颠倒等。考生要准确理解这些词语,并掌握这些词语(短语)的搭配对象、使用范围等方面的特点,同时要把握语境的表达意思,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及用法,从而做出准确的选择。ABC选项词语使用正确;D项词语使用不正确,“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褒义词不能用于贬义的语境。故选D。
4.【答案】C
【解析】新鲜:强调纯粹且出现不久。新颖:新而别致。表露:流露;显示。表达:表示(思想、感情)。锋芒:借指显露出来的锐气和才干。锐利:强调尖锐。根据语境,应选C。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A项,莫泊桑是法国著名小说家,而不是“英国”。
6.【答案】例文:窗外,夜色迷人,凉风习习;窗内,灯光明亮,安静和平。同学们正认真地温书复习,脸上满是轻松和愉悦。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目的是利用特定的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片段能体现这一要求即可。例文:窗外,夜色迷人,凉风习习;窗内,灯光明亮,安静和平。同学们正认真地温书复习,脸上满是轻松和愉悦。
7.【答案】(1)出发时“感到快活而骄傲”,后来则“大家都不再说话”了。
(2)原先称于勒为“好心的于勒”“一个有办法的人”;后来则称他为“这个人”“这个流氓”。从称呼的变化上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嫌贫爱富、自私冷酷的人。
(3)前一处景物描写衬托出全家人快活而骄傲的心情,后一处景物描写则衬托出全家人沮丧、忧愁的心情。
(4)表明于勒很少得到这种温暖,进一步表明于勒确实很穷。
(5)不赞同,这一段写出了大家的表现,揭示了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真相的复杂心理,表意丰富,耐人寻味,有利于刻画菲利普夫妇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同时,在结构上起到总结上文的作用。
【解析】(1)本题考查把握小说情节的能力。从文段中表示态度的语句可知,出发时“我们”全家“感到快活而骄傲”,而见到于勒后的反应是“大家都不再说话”了。
(2)本题考查概括小说内容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从文中找到前后不同的“称呼”,再思考“称呼”变化的原因,最后分析人物的心理与情感,以此概括人物的形象。
(3)本题考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有交代故事的环境、铺垫情节、表达人物的情感、烘托人物的形象等。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表达人物的情感。第一处景物描写是选文中的“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衬托了全家人出游时愉悦的心情。第二处景物描写是“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衬托了一家人见到于勒后沮丧、忧愁的心情。
(4)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于勒这个人物本身的处境来分析。
(5)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上,注意语段的内容对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表现主题的作用。结构上,结合段落的位置来分析。分析本段作用要从上一段父亲为何对母亲使眼色入手。
8.【答案】(1)暖冬的阳光洒满旧屋,渲染了温馨而美好的氛围,表现了“她”对过去的怀念之情,突出“她”对旧屋的感情之深,也为下文“她”将旧屋里的老物件带走埋下伏笔。
(2)B句表达效果更好。“吃力地”生动传神地写出“她”从旧屋搬出“宝物”时费力的样子,突出“她”对这些物件的珍视,也体现了“她”对这个装满自己儿时记忆的旧屋的感情之深,而A句没有“吃力地”一词,体现不出上述情感。
(3)插叙。“她”回想儿时父亲在厨房做饭,自己缠闹父亲的种种细节,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她”对旧屋的感情之深,也为文章最后揭示出“她”带走的“宝物”就是旧屋里的老物件做铺垫。
(4)围观者心中的宝物是珍贵的财物,他们以有具体价值的物件为宝。“她”心中的宝物是承载温馨亲情的旧屋以及旧屋中满满的回忆,“她”以能给精神以慰藉、给情感以寄托的物件为宝,这些东西在他人看来或许一文不值,但在“她”心中却是无价之宝。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阳光洒满屋子的情景,烘托出“她”在旧屋中感受到的惬意温馨,表达了“她”对旧屋的留恋之情,同时也为下文写“她”带走旧屋里的老物件埋下伏笔。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A、B两句的不同之处在于B句中的“吃力地”。答题时应围绕“吃力地”的意思及作用回答。从“吃力地”可以看出“她”从旧屋搬出东西时,十分费劲。联系全文可知,“她”对这些东西非常珍视,表达了“她”对旧屋的感情之深。
(3)本题考查分析记叙顺序及作用的能力。结合前文“思绪瞬间飘飞到从前”可知,本段是插叙。描写“她”与父亲在旧屋时的情景,体现“她”对旧屋感情的深厚。
(4)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理解围观者心中的“宝物”,可结合第6段“有人道:‘指挥长同志,让人家姑娘进去吧!说不定人家落下的是啥价值连城的宝贝呢 ”、第7段有人起哄说的“祖传的宝物”等信息推断。理解“她”心中的“宝物”,可由文章第21段“而她能带走的除了眼前这些旧物便只剩了满腔的思绪回忆……”等信息推断出“她”心中的宝物是指这个旧屋以及旧屋中满满的回忆。二者不同在于,一个是物质之宝,一个是精神之宝。
9.【答案】【小题1】
“慈善”是指母亲每天收下捡破烂老人的一枚游戏币,并“卖”给老人两个茶叶蛋。“高贵”是指母亲的施舍保全了捡破烂老人的尊严。
【小题2】
“极力躲闪”“不敢”两个词语,运用神态描写,具体细致地写出了老人担心游戏币被母亲发现的畏惧心理。
【小题3】
A句中母亲是因为对老人的贫苦境况心怀同情而“眼睛湿润”;B句中老人是因为被母亲的善良大方所感动而流泪。
【小题4】
母亲是一个勤劳能干,细心大方,善解人意,乐善好施的人。
【小题5】
选文第⑨段介绍老人贫困、苍老的状况以及买茶叶蛋的经过,表现了母亲的善良大方和乐善好施。课文中⑥至B12段是插叙,介绍于勒的身世经历,点明了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原因。使文章内容充实,情节紧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及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做此题的答题步骤为:认真审题,弄清楚问的是什么;根据问题筛选相应的答题范围;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合并组合或归纳概括;根据题目要求,对整合的信息,用自己的话组织成答案。根据地⑨段的内容可知“慈善”是指是指母亲每天收下捡破烂老人的一枚游戏币,并“卖”给老人两个茶叶蛋。理解词语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这类试题,往往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作答时,一般能表述正确的含义即可。阅读文本可知,“高贵”是指母亲的施舍保全了捡破烂老人的尊严。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词语)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选择哪个角度,都要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结合语境可知:“极力躲闪”“不敢”两个词语,运用神态描写,具体细致地写出了老人担心游戏币被母亲发现的畏惧心理。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以根据文中的具体情节来分析原因。有时是情节安排的需要;有时是情感抒发的需要等。总之,具体原因是要根据文章主旨的表达的需要。理解文中记叙的事件和主要人物,然后再审清题意,分析思考,能明白文中体现出了作者(或人物)的什么思想感情,然后再答题即可。阅读文本,结合语境可知:A句中母亲是因为对老人的贫苦境况心怀同情而“眼睛湿润”;B句中老人是因为被母亲的善良大方所感动而流泪。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这类题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结合文本内容,母亲每天收下捡破烂老人的一枚游戏币,并“卖”给老人两个茶叶蛋,母亲的施舍保全了捡破烂老人的尊严。通过这些内容可知:母亲是一个勤劳能干,细心大方,善解人意,乐善好施的人。
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顺序的辨析能力。记叙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插叙是一种叙述方法。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结合两文内容可知:选文第⑨段介绍老人贫困、苍老的状况以及买茶叶蛋的经过,表现了母亲的善良大方和乐善好施。课文中⑥至B12段是插叙,介绍于勒的身世经历,点明了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原因。使文章内容充实,情节紧凑。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