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万江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东莞市万江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2 12:2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东莞市万江中学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末调研试卷(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东方戏剧虽然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其内部具有广泛歧义的内涵构成,但相对于西方戏剧来说,它仍可说是较为明确的界定。这种界定既带有文化区分的意义,也含有传统的内蕴。从历史概念来讲,西方戏剧对应于欧洲技术革命以来所建立起来的近现代工业文明,而东方戏剧则对应于传统文明。从文化范域来讲,西方戏剧勃生于基督教文化领地,东方戏剧则繁衍于佛教文化圈。历史与文化的交合作用,将世界戏剧定型为东西两大基本范畴,二者具有不同的传统渊源和艺术发展轨迹,形成了不同的形式规则与美学风范。
东方戏剧具有相同的近代命运:西方文明的崛起,在它与过去以及与东方之间划出了一条明显的鸿沟,并以其强力把世界纳入了全球化的轨道,与传统生存方式相联系的东方文明从此被归结为传统,划归与现代相隔离的概念。受到这一强势的冲击,东方文明逐渐萎缩和衰落,而西方文化则成为东方的法本。置身于这一涡流中的东方戏剧,它的自在衍生状态被打破,舞台开始向西方倾斜,而异质戏剧的作用导致它走向式微与变异。东方戏剧的命运受到了挑战。
更多的东方国家,特别是保存了悠久戏剧传统的中国和日本,当它们受到西方戏剧文化辐射以后,虽然其民族戏剧面貌有极大改观,但不足以使传统戏剧样式发生整体蜕变,而只把其中一些蜕变较大的部分分离而使之独立出去,造成戏剧的传统样式与蜕变形式并存的局面。这些国家对于西方戏剧的接受,通常都从翻译和介绍经典作品开始,最初的注重点是内容而非形式。在将这些作品搬上舞台的初期,往往利用或借鉴了民族戏剧的形式,导致了一些蜕变戏剧样式的出现,日本的新派剧、中国的改良戏曲和文明新戏、马来西亚邦沙万剧的新剧、越南的小说从剧都是类似的产物。从异质文化的接受过程来看,随着对西方舞台本质了解的深入,运用民族语言而按照西方舞台样式进行演出的新剧(在中国称之为话剧)从而形成,创作也继而开始。
在部分特质蜕变出新的戏剧样式的同时,东方古典戏剧的传统舞台样式接受了现代社会为之提供的筛选和改造,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最重要的变异取决于剧场建筑形制的改造,在西方建筑学思想和技术的影响下,东方戏剧改变了以往剧场的简陋与随意,逐步建立起采纳现代声学和光学原理构设的新式剧场,并采用了西方的舞台技术设备,如机械传动、灯光照明、分幕与垂幕、各类新颖材料制作的景片等。戏剧生存空间的变化影响到表现形式的改变,通常新的戏剧场地都要求对传统表演程式做出或多或少的调整。这种时代的要求如果在尊重民族艺术原则的前提下实现自然会收到满意的效果,然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一定都给艺术带来正面的效应,一个不该发生但却一直在发生的事实是,盲目地模仿西方倾向使东方戏剧一定程度上迷失了自我,例如镜框式舞台对伸出式戏台的取代,逼迫中国戏曲过分改变了自己的舞台行为方式,而过度的写实倾向则对东方戏剧的本质属性造成了阉割。
中国戏曲面临的局面最为复杂,因此目前的状况也最值得忧虑。它的传统从一千年前的宋代一直生生不息地延续下来,在悠久的时间和广袤的地城里,繁衍出了众多形态接近而风格各异的剧种样式。它们的生命历程迭相交织、此起彼落、古典的消亡了,近代的又兴起,一些过了盛年进入衰退期,一些刚刚萌发向往着未来,老迈地孕育着新生的萌芽,稚嫩地流淌着远古的血液。它保持历史延续性的顽强生命力就体现在这种循环往复、新陈代谢的运动过程中,一旦运动终止,它就失去了活力。
(摘编自廖奔《东方戏剧及其文化命运》)
材料二:
话剧作为一种西方舶来品,早在20世纪初的中国就存在世界化与本土化的讨论。20世纪30年代,戏剧理论家张庚提出"话剧民族化",成为中国话剧人的普遍追求。北京人艺奠基人焦菊隐执导的《蔡文姬》中,台词步法、服装舞美均从中国传统戏曲中汲取养分。任鸣这一代话剧人则从继承走向发展创新,"我们考虑的是,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前进一步、拓宽一些,通过不断的舞台实践,在话剧艺术领域内探索'东方戏剧'的美学精神。"
《司马迁》的艺术风格就体现出这样的探索:舞台既具备雄浑的汉代气象,又跳出传统历史剧铺锦列绣、镂金错彩的模式。作为背景的深色汉画像随剧情发展转动,结尾时全部翻转成具有金属质感的巨大镜面,寓意“以史为镜”。舞台正中的斜面幕布透射出现代感,变化多样的灯光打造出虚实结合的意境,让司马迁与屈原的"隔空对话"更具艺术真实性。
创排莫言的《我们的荆轲》时,任鸣已有"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看懂这部戏"的自觉。莫言的剧本彻底颠覆了“风萧萧兮易水寒”的侠士,在此基础上,任鸣将荆轲塑造为一个肩负重任又迷惘于自身价值的人,一个被功利心蚕食着理想却最终悲壮赴死、成就英名的人。这令“外国观众即便不了解荆轲,也能在自己的文化当中找到对应的艺术形象”。
在任鸣看来,用整个东方的文化积淀和传统滋养中国当代话剧,催生出能与西方戏剧文化平等对话的“东方戏剧”,是从业者应有的探索,“这是广泛吸收传统东方文化精髓、融合东方美学与哲学思想、同时又与舞台表达的现代精神相和谐的审美风格。这是一座引人攀登的艺术高峰。”
(摘编自曾震宇《走向世界的“东方戏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东方戏剧繁衍于佛教文化圈,对应传统文明,与西方戏剧具有不同的发展轨迹和美学风范。
B.东方戏剧在受到西方戏剧文化辐射后,民族戏剧面貌有极大改观,戏剧的传统样式与蜕变形式并存。
C.我国戏剧剧种样式众多,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在戏剧艺术循环往复、新陈代谢的运动过程
中保持着活力。
D.中国当代话剧经过东方的文化积淀和传统滋养,成了能与西方戏剧文化平等对话的“东方戏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西方戏剧文化的冲击,东方戏剧经受了相同的命运,但东方不同种类的戏剧所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
B.东方古典戏剧的传统舞台样式的变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戏剧表现形式的改变,这就需要对传统表演程式做出适当调整。
C.虽然话剧是西方的舶来品,但在一代代戏剧从业者的实践中,"东方戏剧"美学精神的逐渐凸显将其西化特征逐渐消解。
D.东西方戏剧之间的冲突、影响、借鉴、融合的过程,折射出人类思维的整体趋势,也体现了人类文化共融的时代特征。
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先将东方戏剧与西方戏剧进行比较阐述,可以更有力地突出东方戏剧的特点。
B.文中借东方文明因西方文明的崛起而逐渐衰落的现实,明确了东方戏剧受到挑战的主要原因,条理清晰。
C.文中以"镜框式舞台"为例来说明东方戏剧因盲目模仿西方而迷失自我,并以此论证科技手段并不适用于东方戏剧。
D.最后一段的论证语言生动形象,句式整散结合,与上文严谨、客观地论述结合起来,使文章显得沉稳而不失灵动。
4.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请以材料二中提及的话剧《司马迁》和《我们的荆轲》为例,谈谈你的理解。(4分)
5.你认为东方戏剧应如何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保存自己的东方魅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2(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死生契阔石锅鸡 堵力
一天,我突然心区剧痛,嘴唇发麻,慢慢地躺倒在家里地板上。当时脑子很清楚——答应朋友,要重走川藏线,要在鲁朗再吃石锅鸡的,完了,吃不上了。
随着心痛缓解,我一骨碌爬起来又成了一条好汉。逃过一劫的人想到的没有别的,还是墨脱石锅鸡。
川藏线是穿过北纬30度的神秘线、死亡线,世界上最难走的公路。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的《蜀道难》真是壮烈,但说的确是实情。经过抢修,凌晨一点通车了。我们等了一天,在露天打牌,铆足了劲开进去。山,盘盘相扣,越野车一辆一辆紧跟,大伙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在黑暗中落入峡谷。
那天正是八月十五,圆月在车灯的映衬下格外苍白,我们的命,和光同尘,不知下落。
进入西藏自治区界,山一下开阔了,公路一下平坦了。我家车忽然恢复了大气、静音、平稳、舒适的出厂感。我狠狠地靠在车座背上,它终于不震颤了。这时候,路上认识的四川导游给我打来电话:“去吃鲁朗石锅鸡,压压惊。”
进了店,腿还软着呢,心也没撂下,贪生怕死的我坐在桌前发呆。
石锅里突突地冒着热气,我的手脚渐渐暖了。不知怎么尝了一筷子,鸡肉很烫,越嚼,越有天籁间奔跑的味道涌出。这才注意到那口破破烂烂的石锅里面葱花伴着枸杞,真如藏南的风光。
三魂六魄,飞荡而起又翩然而落,围着那沸腾的石锅,一圈圈地欢唱,赞美那翻滚着的美味。
服务员是一四川大嫂,操着亲切的川音介绍:“这藏鸡完全是放养,就跟野鸡一样,爬墙上树满山跑。”她接着说,这石锅更难得,是不通公路的墨脱的皂石做成的,里面含镁、铁等17种矿物质微量元素,一煮,都被鸡肉吸收了。
嗯嗯,此时的我连耳朵眼儿里似乎都钻进了营养因子。
大嫂顺手将一把变了形的汤勺往里面一搅,捞出了几块我不认识的东西。看,都是藏药,这是手掌参、松茸菌、青冈菌,这是牛肝菌、松蘑菌。
她的伶牙俐齿,靠着鲜美的实力,让我眼前都是《舌尖上的中国》片头蘑菇出生的图像。
从离开成都,一路向西,进入高海拔地区后,我几乎没吃到过百分百熟的东西。这石锅鸡不仅是去头去爪的鸡,还被人精细地加工过!
“讲究”二字充斥在我的眼前。走了川藏线,谁还讲究那么多?城市生活早被奇丽的景色、艰辛的生活彻底替代。只要把小命留下来,什么我都无所谓了。
可以不讲究,但碰到了讲究的厨子,我那潜伏的“小要求们”又悄悄复活了。生与死那时就在一念间,活下来的人,还能享受到如此高贵的犒赏,夫复何求?
我经常把蜀道图给朋友看,告诉他们,这是我曾经走过的路。经过九曲回肠,好在最后也走出来,上了康庄大路,还吃到了墨脱石锅鸡,好庆幸也。
(摘自《人生得意须尽餐》)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通过叙写“我”和朋友相约开车通过川藏线去鲁朗吃“石锅鸡”的事情,表现了自己对生命的新的认识和领悟。
B.第一段开篇点题,“我”虽“心区剧痛,嘴唇发麻”,“躺倒”在地板上,但“脑子却很清楚”地记得和朋友相约去吃石锅鸡的事。
C.经过川藏线时的“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生命的“不知下落”,让我们觉得“八月十五”的“圆月”也“格外苍白”。超然客公众号
D.文末“我经常把蜀道图给朋友看”,还“告诉他们,这是我曾经走过的路”,是想向朋友炫耀自己曾经走过艰险的川藏线。
7.下列对文章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语言通俗自然,颇具哲理。如“生与死那时就在一念间,活下来的人,还能享受到如此高贵的犒赏,夫复何求”。
B.适当引用,丰富文章内涵。第三段介绍川藏线之后,通过引用《蜀道难》的句子,使读者自然想到川藏线的险峻难行。
C.巧用修辞,表述生动形象。如第九段运用比拟的手法,第十一段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石锅鸡”给“我”的感受。
D.行文简洁,详细处理得当。如第十二段不惜笔墨列举“我不认识的东西”,意在突出“石锅鸡”用料珍奇,具有养生价值。
8.文中写“石锅鸡”时说“石锅”“破破烂烂”,汤勺也是“变了形的”,请问这样写用意何在?(4分)
9.“鸡肉很烫,越嚼,越有天籁间奔跑的味道涌出”,请问“天籁间奔跑的味道”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我”能从“石锅鸡”中嚼出这种味道?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靖郭君①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划而类,破吾家,苟可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②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辩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病,强辞,靖郭君辞不得,三日而听。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此齐貌辨之所以外生、乐患、趣难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注】①靖郭君:即田婴,齐威王少子,齐宣王异母弟,孟尝君田文之父。“靖郭”是封邑,指古薛城;“君”是封号。②昭阳:楚国令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
B.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
C.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
D.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3分)
①“王之不说婴甚”,此处“之”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与《氓》中“女之耽兮”中“之”用法相同。
②庙,指宗庙,是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伶官传序》中“庄宗受而藏之于庙”的“庙”即为类似意思。
③大息,即叹息,与《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中的“太息”意思一致。
④颜色,与《屈原列传》“颜色憔悴”和《燕歌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中的两个“颜色”意义和用法相同。
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与《孔雀东南飞》“谢家来贵门”两句中的“来”意义与用法相同。
⑥“趣难者也”中“趣”通“取”,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中的“趣”含意一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尝君曾私下劝说靖郭君不要亲近齐貌辨,可靖郭君却表示只要能让齐貌辨顺心满意,即使家族覆亡也在所不惜。
B.靖郭君与齐宜王的关系很不好,于是离开国都,搬到先王封给自己的薛地,并且拒绝了昭阳用多倍土地换取薛地的请求。
C.齐貌辨为报答靖郭君的知遇之恩,不顾劝阻,带着必死之心去调解靖郭君与齐宣王的关系,虽受到处处刁难,但最终赢得齐宣王认可。
D.齐宣王本来心怀愤怒,可是听了齐貌辨的一番劝说之后,不但消除了对靖郭君的嫌怨,还用隆重的礼节迎接其归来。
13.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4分)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李密《陈情表》)(4分)
14.齐貌辨成功调解齐宣王与靖郭君二人关系的策略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佳人
李石
烟柳疏疏人悄悄,画楼风外吹笙。倚阑闻唤小红声。熏香临欲睡,玉漏已三更。
坐待不来来又去,一方明月中庭。粉墙东畔小桥横。起来花影下,扇子扑飞萤。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词的开头交代了特定环境中特定之人,疏落柳树掩映之中,画楼上住着一位佳人。
B. 在上阕中,词人按照空间顺序,描写了佳人吹笙、倚阑、唤起侍儿熏香等场景。
C. “一方明月中庭”,写明月洒满中庭,营造出寂静的氛围,烘托了“佳人”的心境。
D. 结句描写“佳人”在花影下用扇子扑飞萤,以人物的动作作结,令人回味无穷。
16. 结合内容,分析词中“佳人”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三) 名句名篇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刘禅如果能跟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商量宫中大小事情,然后实施,可以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效果。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描写行人登上蜀山后以手触天,屏住呼吸,惊恐不已而徒然叹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江山”作为一个富有审美意味的词语,在古诗词中也频繁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元宵节赏花灯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民俗。花灯起源于汉代,盛于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间,历史悠久, ① 。近年来,灯光控制、激光装饰、3D打印等技术被运用于花灯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挂满街头的各种晶莹剔透、流光溢彩的花灯,令人 ② 。远近闻名的四川自贡灯会积极引入数字科技,将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相结合,富有时代气息,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沉浸于民俗文化。在贵州贵阳、湖南长沙、江西上栗等地,“无人机+激光技术”在夜空中编织出寓意吉祥的图案,光影“魔术”为人们送上节日祝福。节日的夜空 ③ ,许多游客仰望天空,留连忘返。
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民众的切身体验,只有增长民众对民俗文化的体验感,赋予民俗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站在新的时代起点,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加点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在古代,孔子所崇尚的“礼”,就是要求人们规范行为,做一个立志修养品德的人。
B.量子密钥分发基于量子不可测量性、不可克隆性,为量子通信上了一把“安全锁”。
C.中国作协“扬帆计划”将建立文学译者资源库,以推动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落地。
D.新征程没有捷径可寻,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每天喝八杯水(约2升)有利于身体健康,这真的科学吗
近日,一项发表于《科学》杂志的研究颠覆了以往人们对饮水的认知,认为上述饮水建议可能超过大多数人真正的需水量。
人体每天的水周转量即水的总交换量,包括了我们摄入的水分和流失的水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需水量。研究发现20~35岁男性每天的水周转量为4.2升,30~60岁女性每天的水周转量为3.3升。此后 ① ,到了90多岁,下降到2.5升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 ② 。例如,一名20多岁的男性每天水周转量为4.2升,但并不需要饮用4.2升水,因为人体代谢和体表水交换可提供其中的15%,其余85%的需水量来自于食物和饮水,食物和饮水各半,因此该年龄段男性每日平均饮水量为1.5~1.8升。相比之下, ③ ,因为女性的非脂肪成分低于男性,例如一位20多岁的女性,每日的饮水量可能为1.3~1.4升。如果再考虑其它影响因素,那么每天喝2升水可以说是“超常发挥”了。
虽说每天八杯水属于“国际民间传说”,但三天滴水不进人会有生命危险,是有科学依据的。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请根据材料内容,拟写一则宣传科学饮水的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字。(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80年出生的王硕威,是国产航母“福建舰”的总体副总设计师,也是总师系统中最年轻的一员,他刚从事辽宁舰的整体设计时只有25岁。从大学毕业到参加工作以来,王硕威完整参与了海军第三代驱逐舰、我国两艘航母的研制过程。在航母的建造工程中,他提出了很多创新性的方法,不仅大大提高了航母的设计效率,也为中国航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EDA(电子设计自动化)是电子设计的基石产业,被誉为“芯片之母”。在EDA领域国际会议ICCAD2021(计算机辅助设计国际会议)上,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吕志鹏教授团队获得CAD Contest布局布线算法竞赛的第一名。该“战队”成员平均年龄只有24岁,首次参加比赛就夺得全球第一。生于1998年的罗灿辉说,在备赛期间,为了测试出最优方案,团队成员进行了上百次测试,只为在每一次试错中前进一小步。
这些年轻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当代青年“强国有我”的响亮口号,彰显了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振华中学拟举行“强国有我”征文比赛,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D。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 “成了能与西方戏剧文化平等对话的“东方戏剧”“表述错误,原文是任鸣对中国当代话剧从业者探索方向的表述,从句子时态来看选项把未然当成了已然。
2.C。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依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思路点拨 “‘东方戏剧”美学精神的逐渐凸显将其西化特征逐渐消解”错误,从原文看,是借鉴融合的过程,并非“此消彼长”。
3.C。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材料论证特点的能力。
思路点拨 "并以此论证科技手段并不适用于东方戏剧"曲解文意。
4.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中重要观点的含义的能力。
答案 ①从艺术风格(文化)角度看,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司马迁》中对于舞台汉代气象的呈现和现代科技舞美的运用,体现了东方戏剧在民族化基础上的拓展和实践。②从人性的角度看,虽是民族化、个人化的作品,但反映的人性却是共性的、世界性的。如《我们的荆轲》中荆轲的形象同样能够引起外国观众的共鸣。(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 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5.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探究文中相关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答案 ①尊重民族艺术,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②合理借鉴西方戏剧文化,不盲目模仿。③坚持创新发展,保持东方戏剧历史延续性的顽强生命力。(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且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6.选D。解析:D.此处并非“炫耀”,而是为了引出下文对人生的慨叹。
7.选C。解析:C.“第十一段运用比喻的手法”错误,此处运用比拟手法。
8.解析:①石锅破烂、汤勺变形,一方面运用反衬手法,说明被“石锅鸡”吸引的食客众多,店家生意很好;(2分)②另一方面是说明一切用具崇尚自然,不刻意追求外在,而是看重内在。(2分)(如有其他答案,超然客公众号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解析:①“天籁间奔跑的味道”的特点:既指石锅鸡的味道鲜美,更是一种美好积极,勇敢追求,自由洒脱,酣畅淋漓的内心体验。(2分)②在“小心翼翼”走过川藏线之后,对生命,只有庆幸。“石锅鸡”的出现,既是为我们“压压惊”,也是在我们对生活再无他求之时的生命给予的惊喜,精神的犒赏。(2分)它让“我”对生命、对生活不仅有一份豁达、庆幸,更多了一份感恩、追求和珍惜。这就是“我”这个走过川藏线的人能从“石锅鸡”中嚼出人生的味道的原因。(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A
D
C
13.(1)靖郭君对我的感情竟然深到这种程度吗?我太年轻了,很不了解这些事情。
(2)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急驱车马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疾病一天比一天加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情感,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
14.①动之以兄弟之情;②晓之以国家大义。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齐貌辨为人不拘小节,门客们都讨厌他。士尉为此劝说靖郭君不要亲近齐貌辨,靖郭君没有听从,士尉告辞离开了。
“也”字在这里是句中的提顿,不是末尾语气词,不能在“也”字后停顿,而“多疵”是对齐貌辨为人的解说,排除BD;
“门人弗说”中“门人”是主语,“弗说”是谓语,不能断开,排除BD;
“士尉”是“以证靖郭君”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文言词语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④文中“颜色”与《屈原列传》中“颜色憔悴”的“颜色”都为脸色。《燕歌行》中“颜色”为体面、面子。句意:脸色憔悴/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中的“来”为使动用法;《孔雀东南飞》中“谢家来贵门”的“来”为普通动词,来到。句意:你愿意替我把靖郭君请回来吗?/辞别家人嫁到您家。
⑥“趣难者也”中“趣”,通“趋”;“虽趣舍万殊”中“趣”,通“取”。句意:急于救人危难的原因/虽然各有各的爱好。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处处刁难”错。原文只是写“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并没有刁难他,并且听了齐貌辨一番话后“宣王大息,动于颜色”。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一”,竟然;“少”,年轻;“殊”,很、非常。
(2)“奔驰”,奔走效劳;“笃”,病重;“私情”,自己的感情;“告诉”,申诉。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可概括出:动之以兄弟之情;
结合“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可概括出:晓之以国家大义。
参考译文:
靖郭君对待门客齐貌辨非常友好。可是齐貌辨为人不拘小节,门客们都讨厌他。士尉为此劝说靖郭君不要亲近齐貌辨,靖郭君没有听从,士尉告辞离开了。孟尝君也私下劝说靖郭君不要亲近齐貌辨,靖郭君非常生气,说:“铲除你们这些人,毁坏我们的家业,如果能让齐貌辨满意,我也毫不推辞地去做!”于是靖郭君就给齐貌辨上等的客舍住,并且派长子去给他驾车,朝夕侍候不懈。几年以后,齐威王驾崩,齐宣王即位。靖郭君与齐宣王交往很不友善,就离开都城到自己的封土薛地,和齐貌辨一起居住在薛地。没多久,齐貌辨决定辞别靖郭君,请求回都城去拜见齐宣王。靖郭君说:“君王非常讨厌我,你前去拜见他,必定会被处死。”齐貌辨说:“我根本就不想活,请允许我一定去。”靖郭君无法阻止他。齐貌辨动身到达齐国都城,齐宣王听说后,满心怒气地等着他,齐貌辨拜见齐宣王,齐宣王问他说:“你是靖郭君言听计从宠爱的人吗?”齐貌辨回答说:“靖郭君宠爱我,却没有言听计从。当君王正做太子时,我曾对靖郭君说:‘太子面带不仁之相,不如把太子废掉,改立卫姬的儿子郊师为太子。’可是靖郭君竟然哭着对我说:‘不可以,我不忍心这样做。’靖郭君如果听我的话去做,一定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祸患。这是第一件事。靖郭君到了薛地,楚国令尹昭阳要用几倍的土地来换薛地,我又向靖郭君说:‘一定要接受这个请求。’靖郭君说:‘从先王那里接受薛地,虽然与后王关系不好,(如果把薛地交换出去,)将来死后我如何向先王交待呢?况且先王的宗庙就在薛地,我难道能把先王的宗庙交给楚国吗?’又不肯听从我的。这是第二件事。”齐宣王听了不禁长声叹息,变了脸色,说:“靖郭君对我的感情竟然深到这种程度吗?我太年轻了,很不了解这些事情。你愿意替我把靖郭君请回来吗?”齐貌辨回答说:“好吧。”靖郭君穿上齐威王赐给的衣服,戴上齐威王赐给的帽子,佩戴齐威王赐给的宝剑。齐宣王亲自到郊外迎接靖郭君,望着他哭泣。靖郭君到了朝廷,齐宣王就请他做国相。靖郭君推辞,不得已才接受了。七天以后,又以有病为名坚决要求辞职,靖郭君辞职没有被允许,三天以后齐宣王才答应了他的要求。此时此刻,靖郭君可以说是有知人之明啊!自己能够了解别人,所以即使有人非议那个人,自己也不会跟着诋毁他。这也就是齐貌辨置生死于度外、乐于解除忧患、急于救人危难的原因。
15. B
16. ①期待,“佳人”“吹笙”“倚阑”,盼郎夜归。
②失望,三更了,自己等待的人儿,怎么也不来;来了却又走了。
③孤独、苦闷,“佳人”百无聊赖,就起来用扇子扑打飞萤,以排遣内心的孤独、苦闷。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赏析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空间顺序”错误,上阕按照时间顺序描写场景画面,而不是“空间顺序”。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起初是期待,“烟柳疏疏人悄悄,画楼风外吹笙。倚阑闻唤小红声”,词一开头就写出特定环境中的特定的人:疏疏落落的柳树掩映下,有一座画楼,楼上住着佳人,周围静悄悄地,只闻有人在吹笙,——当然是这位佳人。按距离观察的,所以笙声似由“风外”传来。“佳人”她吹罢了笙,倦倚栏杆;一会儿,她低声呼唤侍儿小红。诗中的佳人“吹笙”“倚阑”,盼郎夜归。
然后是失望,“熏香临欲睡,玉漏已三更”,是让侍从小红去为她熏香整被,因为夜已深了,她想去睡觉了。“坐待不来来又去”二句,写她的心理活动,她看到的夜色。本来,吩咐了侍儿准备衾枕,就应该走向卧房;但是却没有,她蓦然涌起了伤感之事:自己等待的人儿,怎么也不来;来了却又走了。
最后是孤独、苦闷,“起来花影下,扇子扑飞萤”,“佳人”百无聊赖,在花下扑流萤以分散思绪,排遣苦闷。此时此地,除此以外,实在也没有更多的排遣方法了——要不就是呆呆的坐着。此时,主人公内心的痛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17.(1)必能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2)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3)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裨、阙漏、仰、抚膺。
18.(3分)示例:①源远流长②目不暇接③绚丽多彩
评分建议:一点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19.(3分)B
20.(5分)示例:只有增强民众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体验感,站在新的时代起点,赋予民俗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才能使它得到更好的传承。
评分建议:改对一处得2分,改对两处得4分,改对三处得5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21.(6分)示例:①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②水周转量并不等于饮水量;③同年龄段女性饮水量较小。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22.(3分)略。
评分建议:修辞,1分;内容,2分。言之成理即可。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