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献县求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测试历史试卷(4.1)(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沧州市献县求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测试历史试卷(4.1)(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1 23:49:51

文档简介

求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测试历史试卷 4.1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共55分,每个2.5分)
1.中华民族的祖先饮茶始于药用。秦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有“茶”的记载。三国两晋时期,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进入唐代之后,780年陆羽著《茶经》,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宋代塞外的茶马交易和茶叶对外贸易都逐渐兴起,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茶仪已成礼制。在下层社会中,有各种茶文化习俗。元朝时,北方民族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由元朝到明朝中期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材料表现了( )
A.饮茶之风开始于秦汉时期 B.清朝出售茶叶成为正式行业
C.各少数民族都盛行茶文化 D.茶文化改变了中国社会生活
2.在16世纪,奥斯曼帝国控制着欧亚之间主要的贸易路线,如大不里士一巴士拉丝绸之路,阿克曼一里沃夫商路,控制了黑海的商品和原料到达伊斯坦布尔的路线,控制了也门和亚丁至印度的贸易,奥斯曼帝国对这些商路上的过往商品征收重税。据此可推知,当时奥斯曼帝国( )
A.已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B.通过商路进行军事扩张
C.维护东西方贸易安全 D.阻碍了亚欧间贸易往来
3.在汉代,朝鲜半岛官方曾邀请中国医生前去讲学,也有半岛人主动到中国学习中医,朝鲜半岛传统医学著作《东医宝鉴》就是在中国医学典籍《素问》《伤寒论》等的基础上编撰形成的;8世纪时,日本仿效唐代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国学,学习《史记》《汉书》《礼记》《尚书》等中华传统经典著作。这反映了( )
A.科举制度影响的深远 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互鉴的密切
C.东亚文化具有同源性 D.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
4.有学者认为,大陆轴线(右图所示)的走向关乎农作物的传播速度和其他发明的传播。新航路开辟前,农作物从两河流域向西到欧洲和埃及(由埃及向南到了埃塞俄比亚后就此打住)、向东到印度河流域,传播平均每年约0.7英里,但墨西哥3500年前被驯化的玉米北上美国东部则是在公元900年,每年传播不到0.3英里。据此可知( )
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B.欧亚文明高于非洲美洲
C.全球已初步建立起联系
D.农作物在各大洲间传播
5.玄奘于627年(一说629年)自长安沿丝绸之路西行,经中亚进入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学习。645年,玄奘回到长安,从印度带回佛经657部,后将其中的75部共1335卷译为汉语,这些佛经中的许多内容在印度已经失传,仅凭汉译本流传于世。这说明( )
A.商路发展利于文化传承 B.中印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佛教在中国渐趋本土化 D.古代商路促进西学东渐
6.在公元前几个世纪的朝鲜墓葬和遗址中,曾多次出土我国制造的铜镜、铜剑和燕国的“明”字刀币在湖南等地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一种琉璃珠,与古代西亚同类产品如出一辙。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人已称我国为“塞勒斯(丝)”。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A.丝绸之路已经形成 B.国内手工业快速发展
C.域外贸易有所发展 D.中西方经济交流频繁
7.《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大秦)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阙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教遣使自日南微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这表明当时( )
A.大秦普遍使用金银与汉朝贸易 B.汉朝与大秦直接互派使节接触
C.桓帝派遣使节从海路到达大秦 D.商业活动促进了东西文化交流
8.公元前3世纪,崛起于伊朗高原的帕提亚帝国,曾多次与罗马帝国发生战争,并击败罗马。经济上,帕提亚从事居间贸易;文化上,帕提亚文化深受希腊文化影响。东汉的班超派遣使臣甘英出使罗马帝国时,曾到达帕提亚。据此可知( )
A.汉朝通过帕提亚与罗马建立了官方的联系 B.在帕提亚的军事打击下罗马帝国走向衰亡
C.帕提亚成为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中介 D.亚历山大曾率领马其顿征服过帕提亚帝国
9.据考古发现,西汉政府在长安到玉门关(属敦煌郡)之间设置了45个驿置,驿置内有官卒、传马、传车等。这些驿置的设置( )
A.消除了匈奴的威胁 B.推动了中欧间直接往来
C.有效的管辖了西域 D.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
10.唐朝文献记载了许多来自异域的船只,如:蛮舶《旧唐书·卢钧列传》、西域舶《旧唐书·李勉列传》、南海舶《唐国史补》)、狮子国舶《唐国史补》、昆仑舶《新唐书·王琳列传》、波斯舶《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由此可知,唐朝( )
A.海外贸易居于主导地位 B.帝国统治疆域辽阔
C.对外经济贸易交流广泛 D.崇外社会风气盛行
11.下表为1912~1922年部分年份中国陶瓷进出口情况。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年次 1912 1913 1915 1917 1922
输出值(两) 2738286 2928288 3775840 3517705 4861446
输入值(两) 3523839 5341803 3743026 6355623 11923412
入超额(两) 785553 2423515 -32814 2837918 7061966
A.对外贸易深受国内政局影响 B.陶瓷业的生产规模趋向扩大
C.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然经济 D.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12.17世纪,东印度公司的一位牧师患痛风被中国的艾灸治愈,他敏锐地注意到艾灸的价值,迅速收集有关资料并出版书籍,很快引发了艾灸在荷兰、英国、德国等国的流行。中医一度成为当时欧洲上流社会养生调理、治病诊疗的潮流之选。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
A.东方知识丰富欧洲医学研究 B.人类文明的传播具有互补性
C.中国医学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宗教成为东西方交流的载体
13.18世纪,西方学者利奇温曾说过:“洛可可艺术风格和中国文化的契合,其全部秘密就在于瓷器所体现出来的纤细入微的情调——洛可可时代的欧洲对于中国的了解主要不是通过文字得来的,而是通过瓷器的淡雅纤细。”由此可见,当时( )
A.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交流 B.西方文化已经传入中国
C.资本主义文化引领时尚 D.中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14.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关于人类交往曾有一句名言:“理念与感情的自由交往,同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互换一样,扩大着人类的财富和满足人们普遍的富裕需求。”先哲的这一观念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得到印证。其表现在( )
A.经贸往来促进了世界和平 B.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
C.生产的国际分工愈发细密 D.经济一体化日益受到重视
15.1986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举行乌拉圭回合多边谈判,谈判达成了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世贸组织具有法人资格,在各国境内享有执行职能时所必要的法律权力、特权及豁免权,并有完善的组织机构,执行其职能。这一协议的内容( )
A.有利于规范化贸易体系的建立 B.有助于发达国家推行经济霸权
C.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增强各国经济主权和国家安全
16.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关税与贸易总额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你认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世界关税平均水平在不断下降 ②世界贸易总额持续增长
③各国经济持续繁荣 ④关税增长和贸易增长成正比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7.公元前218年,一个希腊人和一个埃及妇女发生冲突。后者把尿倒在希腊人的身上,而且拒绝道歉。希腊人写信向托勒密埃及国王控告说:不要坐视一个埃及女人无理地侮辱我,我是一个希腊人。从这一材料我们得知( )
A.托勒密埃及促进了北非与希腊文化的交融
B.托勒密埃及国王掌握着民间诉讼的最终裁判权
C.征服者和被征服者间有明显的身份对立
D.埃及人的社会地位明显高于希腊人
18.由于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古典希腊文化普及到整个中东,形成一个新文明。随着许多人被逐出传统的环境,他们在新的大城市感到不知所措。过去在旧城邦,生活比较简单,法律、道德、宗教和义务全有明确规定,为大家所普遍接受;而现在,城市居民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无定型的世界之中。依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军事征服( )
A.推动了区域文明一体化 B.巩固了马其顿帝国统治
C.冲击了当地居民的心理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融
19.11世纪初,西班牙人反抗阿拉伯人统治的斗争进入高潮,并陆续收复一些失地。一些阿拉伯学者和阿拉伯化的犹太人,为躲避战祸而迁居法国南部和西欧其他一些地方,促进了阿拉伯文化和当地文化的交流。这些现象可用于说明( )
A.阿拉伯帝国走向覆亡成为必然 B.战争对于人类社会的多元影响
C.中古西欧封建制度已濒临崩溃 D.人口迁徙促进洲际间种族融合
20.托勒密埃及的君主大力支持文化事业,为希腊的专家学者建造起设施便利的博物馆和图书馆,为学者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君主和达官显贵成为学者的保护人,让他们专心致志进行创作,这一时期学者的作品数量远远超出古典时期。这反映了托勒密埃及( )
A.成为地中海地区的霸主 B.以希腊文化完全取代了古埃及文化
C.推动希腊文化继续发展 D.继承了亚历山大帝国的政治制度
21.罗马人在对外征服过程中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开始模仿东方社会某些腐败堕落的生活,元老院为讨好群众规定并出资支持阿波罗节等节日。由此可见( )
A.罗马开始全面学习东方 B.希腊文化被强加到罗马
C.罗马人被外来文化渗透 D.政府旨在增强民族认同
22.近代以来,人们陆续在伊朗、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许多古希腊风格及其与东方艺术相互交融的雕像、建筑物遗迹、角状酒杯、银制品和石制品,甚至发现了古希腊的硬币。据此可以推知( )
A.丝绸之路带来东西方文化深入交流 B.古代战争对地域文化带来深刻影响
C.游牧民族大迁徙导致区域文化破坏 D.古希腊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二、材料分析题(共34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7世纪欧洲兴起势不可挡的“咖啡热”后,咖啡作为新兴饮料受到了极大欢迎,英国亦“未能幸免”。1652年,希腊人罗塞在伦敦开设了首家咖啡馆,此后,伦敦咖啡馆的数量迅速增加。由于咖啡馆收费低廉,人们支付一便士即可入内,故各界人士都乐于前往,在那里休闲解乏、阅读报刊、交流信息乃至针砭时弊,咖啡馆也因此成为颇有影响力的公共场所。
材料二 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借助社会对咖啡的抵制,先后于1675年、1676年两次下令关闭咖啡馆(以打压咖啡馆内针砭时弊的现象)。进入18世纪后,“下午茶”在英国流行起来。凯瑟琳王后、玛丽二世与安妮女王均喜爱饮茶,持续的示范效应促进了饮茶(风气)在(贵族)女性中的传播……更具决定意义的是,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促进了茶的传播,英国在东亚积极开拓市场,逐渐与产茶国家之间建立了较为稳定的贸易关系,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条件也得到改善。1690年,英国输入茶叶41471磅;1712年英国输入茶叶已增长到约16万磅;1717年,茶叶“已经代替丝绸成为贸易中的主要货品”……茶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业务重心,茶叶贸易亦是英国财政的重要来源,英国社会鼓励消费茶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章才《茶与咖啡在近代英国的竞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世纪“咖啡热”在英国蔓延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英国“下午茶”流行的原因。(8分)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亚历山大远征之前,对希腊人的经济活动来说,地中海东部是一个死胡同,由埃及人、腓尼基人和波斯人互相猜忌地把守着。在远征之后,希腊人的经济活动找到了一条通往中亚、印度、阿拉伯和非洲东岸各市场的康庄大道。
——【法】杜丹《古代世界经济生活》
材料二
材料三 13世纪末,蒙古人建立了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的“欧亚大贸易圈”。蒙古帝国的中央财政并不依赖从农业生产中得到的税收,其岁入的八成到九成都是由专卖和通商产生的商业利益所构成的。由于商税的缴纳通过白银或是与白银相联动的纸币来进行,由此建立了以白银为媒介的经济运作模式。由于蒙古大汗拥有履行职务的绝对权力,他们说的话会当作圣旨以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中央行政部门因此成为一个庞大的文件库。但是由于大汗是由皇室成员推选而决定的,这就造成事实上大汗可以发挥的私人权力极少。而且这种权力只局限于这一任大汗身上,一旦其他大汗继任,那么以中央政府为首的一切机构都会进行人员调整,前任大汗的法令就会失效。
——据【日】彬山正明《蒙古帝国的兴亡》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亚历山大帝国的历史地位。(6分)
(2)据材料三,归纳13世纪时蒙古帝国的特点。(8分)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古代不同文明交往的方式,谈谈在现代文明交流中我们应持的态度。(6分)
附加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物质传播之路,更是人类的一个文化舞台与文明平台。在此场域中,人类文明空间与时间相互融通、物质与精神齐头并进、人种民族相互交融、宗教与世俗相互适应、文化与艺术相互补充、经济与政治良性互动、战争与和平相互交替,真正具象地释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大命题下“人类文明共同体”的细微肌理,因之也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文化意蕴。
——摘编自林少雄《丝绸之路的文化意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第1页,共2页高二历史4.1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茶文化影响了经济生活、文学、习俗、外贸等方面,所以改变了中国社会生活,D项正确;《神农本草经》有“茶”的记载,说明饮茶之风早于秦汉时期,排除A项;材料说明茶文化改变了中国社会生活,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题目提到北方民族有茶文化,不能扩大到各少数民族,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在16世纪,奥斯曼帝国控制着欧亚之间主要的贸易路线,......奥斯曼帝国对这些商路上的过往商品征收重税。”可知,亚欧洲际贸易被征收重税,提高了交易成本,进而使亚欧贸易往来受阻,D项正确;16世纪,世界强国还有葡萄牙、西班牙、中国等,奥斯曼帝国是否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排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商路与军事扩张的联系,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对这些商路上的过往商品征收重税,而非维护中西方贸易安全,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周边的朝鲜和日本深受中华医学、经典著作及教育制度等文明成果的影响,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东亚地区的辐射作用,D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教育制度而不是选官制度,排除A项;材料中仅提及中国传统文化对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影响,B项中“交流互鉴”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文化具有民族性、多元性特点,C项中“同源性”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亚欧大陆文明传播速度高于美洲、非洲,材料显示欧亚的大陆轴线为东西走向,因此相似的纬度、气候更容易推动文明的交流,而美洲和非洲的大陆轴走向为南北,这样气候地理环境温差较大,对于文明传播不利。A项正确;文明没有高低之分,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才建立全球联系,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之前农作物并没有在各大洲间传播,排除。故选A项。
5.A
【详解】题目大概意思为玄奘沿丝绸之路西行,进入印度学习佛教带回佛经,部分佛经在印度失传,仅凭汉译本流传于世,佛经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流传于世,说明商路发展利于文化传承,A项正确;题目中强调的是文化的交流,没有中印“经济”交流的信息,排除B项;题目中强调的是佛经的保存,流传于世,没有介绍佛经中国的传播 情况,无法得出“本土化”的信息,只是说明了部分佛经译成了汉语,排除C项;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玄奘去的是印度,不属于西学东渐的范畴,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朝鲜墓葬中出现中国的手工业产品,古希腊已经出现丝绸,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与外国转运贸易的发展,C项正确;丝绸之路开通是在西汉,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与外国转运贸易的发展,不能说明国内手工业快速发展,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了中国与朝鲜、希腊的转运贸易,不能就此说明中西方经济交流频繁,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大秦用金银作为钱币,十个银钱相当于一个金钱。与安息、天竺的人在海上互相买卖,赚的钱有十倍。大秦的国王经常想和汉互通使者,但安息的人想拿汉的彩色丝帛跟他们做生意,所以拦阻大秦的使者,使他们不能自己到汉。到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者从曰南边界外献来象牙、犀 牛 角、玳瑁,才第一次通使者,说明汉朝与大秦直接互派使节接触,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大秦普遍使用金银与汉朝贸易,排除A项;材料是大秦王安敦派使者与汉交往,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商业活动促进了东西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帕提亚帝国......多次与罗马帝国发生战争,并击败罗马......从事居间贸易......深受希腊文化影响......东汉的班超派遣使臣甘英出使罗马帝国时,曾到达帕提亚”可知,帕提亚帝国与罗马帝国、希腊等国家,在军事、经济贸易及文化上有相关联系,同时东汉班超使臣甘英出使罗马帝国时,曾到达帕提亚,说明帕提亚是东西方之间的帝国,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有着重要的作用,C项正确;汉朝通过帕提亚与罗马建立了官方的联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在帕提亚的军事打击下罗马帝国走向衰亡,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B项;亚历山大曾率领马其顿征服过帕提亚帝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政府在丝绸之路沿线设置45个驿置,提供车马和维护秩序等,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D项正确;消除了匈奴威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西汉时期中欧间并没有直接往来,排除B项;驿置只负责交通服务,不是有效管辖西域的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蛮舶《旧唐书·卢钧列传》、西域舶《旧唐书·李勉列传》、南海舶《唐国史补》、狮子国舶《唐国史补》、昆仑舶《新唐书·王琳列传》、波斯舶《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可以看出唐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与外国进行着广泛的经济贸易往来,C项正确;“主导地位”表述错误,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占据主导,排除A项;材料不能得出帝国疆域辽阔,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崇外的社会风气,涉及的是中外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1912~1927年部分年份中国陶瓷进出口情况”可知,总体呈现增加趋势,说明当时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国内政局影响对外贸易的有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陶瓷业生产规模趋向扩大的信息,排除B项;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然经济,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艾灸等中医知识从中国传入欧洲,使得欧洲医学领域出现了崇尚中医诊疗的风尚,丰富了欧洲医学研究,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互补性,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领先世界”,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洛可可时代的欧洲对于中国的了解主要不是通过文字得来的,而是通过瓷器的淡雅纤细”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商业贸易的往来促进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往,A项正确;西方文化在18世纪之前就已开始传入中国,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瓷器输入欧洲,对欧洲文化艺术风格产生重大影响,没有体现资本主义文化引领时尚,排除C项;当时中国统治者没有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而是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理念与感情的自由交往,同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互换一样,扩大着人类的财富和满足人们普遍的富裕需求。”和所学知识可知,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地之间往来,密切了各地之间的联系,即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文化交流,不是经贸往来,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推动生产的国际分工愈发细密,但与材料强调文化交流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经济一体化的态度,得不出经济一体化日益受到重视,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世贸组织具有法人资格,各国境内享有执行职能时所必要的法律权力、特权及豁免权,并有完善的组织机构,执行其职能,有利于强化世界贸易组织在规范世界贸易发展方面的作用,从而有利于规范化贸易体系的建立,故选A;世界贸易组织并不是为了发达国家推行经济霸权,排除B;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有助于消除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排除C;D项与题意主旨无关,排除。
16.A
【详解】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关税与贸易总额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可知,世界关税平均水平在不断下降,世界贸易总额持续增长,所以①②正确;依据趋势图无法得出各国经济持续繁荣,排除③;从趋势图中可知关税增长和贸易增长成反比,排除④。因此A正确,BCD错误。
17.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题干反映在托勒密埃及时期,希腊人和埃及妇女发生矛盾,希腊人选择向国王控告,并强调自己希腊人的身份,借此希望国王严惩埃及妇女,这从侧面反映出两者之间身份的差别,C项正确;依据材料中的案例无法得出托勒密埃及促进了北非与希腊文化的交融,排除A项;材料中只说明了希腊人向国王告状,不能得出国王掌握民间诉讼的最终裁判权这一结论,排除B项;依据材料所述埃及人把尿倒在希腊人身上并拒绝道歉,不能得出埃及人的社会地位明显高于希腊人这一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8.C
【详解】据材料中“由于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古典希腊文化普及到整个中东,形成一个新文明。随着许多人被逐出传统的环境”和“城市居民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无定型的世界之中”可知亚历山大的军事征服冲击了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和习惯,冲击了当地居民的心理,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古典希腊文化对中东地区的影响,但没有体现趋于文明的一体化,排除A项;亚历山大的军事征服,强制推行古典希腊文化,容易引起被政府民族的反抗,没有巩固马其顿帝国的统治,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古典希腊文化的东传,并未体现东方文化对亚历山大帝国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9.B
【详解】材料信息表明,西班牙人借助反抗阿拉伯人统治的斗争,收复部分失地,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些阿拉伯学者和阿拉伯化的犹太人为躲避战祸而被迫进行的人口迁徙,客观上促进了不同国家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战争也不可避免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这些现象可用于说明战争对于人类社会的多元影响,B项正确;阿拉伯帝国走向覆亡成为必然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中古西欧封建制度已濒临崩溃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战争对人类的影响,不是人口迁徙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20.C
【详解】据材料“托勒密埃及的君主大力支持文化事业,为希腊的专家学者建造起设施便利的博物馆和图书馆,为学者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君主和达官显贵成为学者的保护人,让他们专心致志进行创作”,可知托勒密埃及实施有利于希腊文化发展的措施,推动希腊文化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属于托勒密埃及的文化措施,并不能推动其成为霸主,排除A项;“完全取代”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亚历山大帝国的政治制度基本继承了波斯帝国的制度,托勒密王继续采用埃及原有专制的官僚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21.C
【详解】材料“罗马人在对外征服过程中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开始模仿东方社会某些腐败堕落的生活, 元老院为讨好群众规定并出资支持阿波罗节等节日”体现了罗马人的文化中加入了外来文化,反映了罗马人被外来文化渗透,C项正确; A项错在“全面”一词,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希腊文化被强加到罗马,排除B项;D项和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 故选C项。
22.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材料反映古代战争对地域文化带来深刻影响,B项正确;伊朗、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是亚历山大东征所到之地,与丝绸之路、游牧民族大迁徙关系不大,排除AC项;D项中“在世界范围内”表述不符合“伊朗、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排除D项。故选B项。
23.(1)影响:促进了英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改变了市民阶层的社交习惯;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封建制度。6
(2)原因:复辟王权对咖啡文化的打压;王公贵族的示范效应;世界市场的发展;东印度公司的推动;政府及社会舆论的支持。8
【详解】(1)影响:根据材料一“1652年,希腊人罗塞在伦敦开设了首家咖啡馆,此后,伦敦咖啡馆的数量迅速增加”可得,促进了英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根据材料一“各界人士都乐于前往,在那里休闲解乏、阅读报刊、交流信息乃至针砭时弊”并结合所学17世纪启蒙运动在英国兴起的史实可得,改变了市民阶层的社交习惯并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根据材料二“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借助社会对咖啡的抵制,先后于1675年、1676年两次下令关闭咖啡馆(以打压咖啡馆内针砭时弊的现象)”可得,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封建制度。
(2)原因:根据材料二“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借助社会对咖啡的抵制,先后于1675年、1676年两次下令关闭咖啡馆”可得,复辟王权对咖啡文化的打压;根据材料二“凯瑟琳王后、玛丽二世与安妮女王均喜爱饮茶,持续的示范效应促进了饮茶(风气)在(贵族)女性中的传播”可得,王公贵族的示范效应;根据材料二“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促进了茶的传播”可得,世界市场的发展;根据材料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条件也得到改善”“茶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业务重心”等信息可得,东印度公司的推动;根据材料二“茶叶贸易亦是英国财政的重要来源,英国社会鼓励消费茶叶”可得,政府及社会舆论的支持。
24.(1)亚历山大帝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亚历山大远征以及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使东西方文明交流不断扩大和深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东西方自然科学、宗教、艺术的交流,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6
(2)横跨欧亚两大洲;极端依赖商业收入;建立了以白银为媒介的经济运行模式;推选产生大汗;大汗的更替相当于王朝的更替。8
(3)不同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有暴力冲突、和平交往等。人类文明交往所追求的目标是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平等互利;对自己民族、国家的文明应持自尊、欣赏的态度,对其他民族、国家的文明应持尊重、宽容的态度;应抱着爱其所同敬其所异的广阔胸怀和对人类共同好理想的追求的态度来对待不同的文明。6
【详解】(1)根据材料一信息“在远征之后,希腊人的经济活动找到了一条通往中亚、印度、阿拉伯和非洲东岸各市场的康庄大道”和材料二信息“亚历山大图书馆拥有当时最丰富的古籍收藏,吸引无数学者前来研究,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大熔炉”“带有明显希腊风格的帕尔米兰拉古城遗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亚历山大帝国在世界史上的地位和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作答。
(2)根据材料信息“欧亚大贸易圈”“蒙古大汗拥有履行职务的绝对权力”“建立了以白银为媒介的经济运作模式”“岁入的八成到九成都是由专卖和通商产生的商业利益所构成的”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有暴力冲突、和平交往等。从人类文明交往所追求的目标和对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态度来思考作答。
25.观点: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外文明交融互鉴之路。
论证:丝绸之路自公元前2世纪后期(汉武帝时期)开辟以来,就一直是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它不仅促进了东西方商贸和文化交流,也增进了古代世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学习借鉴。古代印度的佛教文化通过丝绸之路,经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并最终为中国文化所吸收,实现了中国化,并对宋明理学的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古代中国丝绸、瓷器的出口,影响了中亚、西亚、欧洲等地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风俗习惯;古代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四大发明通过丝绸之路向西传播,对人类社会迈入近代发挥了巨大作用。
总之,自汉代以来,丝绸之路一直扮演着中西文明交流的大动脉,古代不同的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沿着这条路线交流学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加以论证,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根据材料“丝绸之路不仅仅是物质传播之路,更是人类的一个文化舞台与文明平台。”结合所学可得出论题: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外文明交融互鉴之路。分别从汉朝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中外贸易的主要通道;中国的丝绸、瓷器等远销中亚、北非、欧洲;中亚和欧洲的商品和物种也传到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各种生产技术等外传;佛教的石窟、造像、壁画等都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艺术结晶;丝绸之路的开辟大大地推动了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说明。最后总结,自汉代以来,丝绸之路一直扮演着中西文明交流的大动脉,古代不同的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沿着这条路线交流学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格式无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