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古诗中的动静之美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敕勒歌》,发现古诗中在‘静’的画面中加入‘动’,画面就能‘活起来’的现象。
2、再通过两首《绝句》的对比学习,让学生能从诗歌中找到动态和静态的景物,感受诗中“动静搭配”的美妙,发现诗歌‘动静搭配’的多种不同方法。
3、在《鸟鸣涧》的学习中,探究“诗歌‘动静搭配’有不同妙处”,引发学生对古诗“动”与“静”的继续探索。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两首《绝句》的对比学习,让学生能从诗歌中找到动态和静态的景物,感受诗中“动静搭配”的美妙,发现诗歌‘动静搭配’的多种不同方法。
2、在《鸟鸣涧》的学习中,探究“诗歌‘动静搭配’有不同妙处”,引发学生对古诗“动”与“静”的继续探索。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诗,发现动静搭配之美
师:同学们,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大草原上有一个游牧民族,叫敕勒族。敕勒族的人们生活在敕勒川,位于阴山脚下,那里的天湛蓝高远,一望无际,那里的草原辽阔无垠,茂盛的草养育着一群群的骏马,一群群的牛羊。
二年级时,我们学过有关它的一首流传千古的北朝民歌一--《敕勒歌》。
PPT出示《敕勒歌》图片跟语言要配套
谁能美美地来读读这首诗?(你们班,谁的朗读水平最好啊!就请你。)请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敕勒川,阴山下的哪些景物?
评:难怪大家都推荐你。你不仅读出了诗的节奏,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还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中的画面。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画面里画了敕勒川,阴山下的哪些景物?
预设:谁来补充!天、野、风、草、牛羊。
你们火眼金睛,一下子就找出来。老师佩服你们。正是这些景物使这幅画清晰起来了。请看,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最后一句不见了。)
从这几句诗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1:我看到了天很蓝,草原很绿。
预设2:我看我看见了天就像一个穹庐一样笼罩着四野。
你们品得真好,品到了文字里的画面美,诗中的画面美。来,美美地读一读,感受草原那份宁静,那份辽阔,能让你的心都静下来。
读得真好,将我带进静静的草原中,看到了蓝天白云和无边无际的绿色。竟然这样美了,那诗人为什么还要写最后一句呢?
预设:是啊,这宁静广袤的草原里也是蕴含无限生机的。被你们发现了,我把它写到黑板上。(板书:富含生机)
预设:这些动景的加入,让原本宁静的草原怎么了?
预设:只有静景还不够完美。动景的加入,诗中画面就有动有静,形成了动静结合之美。(板书:动静结合)
你们看到了怎样动的画面呢?
预设:看见了很大的风把草都吹歪了,然后就出现了肥美的牛羊。
师:牛羊在这里干什么?预设:吃草。
还会干什么?预设:还会在散步,是不是特别悠闲。
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在草原上,还能看到什么动的画面?
预设1:看到骏马,骏马在?在草原上奔跑。
预设2:还能看到在跳舞的人,牧民在载歌载舞,
是啊,画面多丰富啊!在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中,天和草原是静的,风和牛羊的活动是动的,诗中有动有静,形成了动静结合之美,使整首诗活起来了,让草原富含生机。(板书:动静结合)(指着板书说)
好,同学们,把我们感受到的,都带进诗中读一读。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
你们读得真好,这样有动有静的画面就被你们给读出来了。
二、迁移读古诗《绝句一》 《绝句二》,感悟动静搭配之妙
师:我们刚才学的古诗中画面有静有动,那还有的诗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
自由地读两首《绝句》,边读边展开想象,思考这两首诗的画面中有没有动的部分,如果有,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自己读自己的,开始吧。(任务单1:两个选择题)
很多同学用坐姿告诉我,他们已经完成好了。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画面在动,你们找到了吗?
下面,请打开平板,看到任务单,选出两首《绝句》中“动”的诗句,完成2题后,再提交。
师:目前显示多少个同学已提交。请将平板关上放好。(点课堂禁用模式)
请看,哇,这么多同学找出了《绝句一》中“动”的诗句。请用时最短的多少号,读出你找出“动”的诗句?
预设: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好,你说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预设:听到了两只黄鹂在翠柳上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湛蓝的天空。
你真会想象。高歌的黄鹂,展翅的白鹭,静静的积雪,安静的泊船,让画面有动有静,富含生机。
下面我们一起来展示这首诗,老师读画横线的句子,你们读静的部分。来看屏幕。
我们这样合作读,刚才没有选对的同学现在明白了吗
《绝句二》中“动”的诗句,只有多少人选出来了。大部分同学都选了最后一句。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你第四句诗到底是动还是静呢?
沙暖睡鸳鸯?鸳鸯在干什么?对啊,睡觉啊,是在动吗
是的,鸳鸯在静静地睡觉。而空中,燕子却飞来飞去,正在衔泥做窝。第三句,大家都选出来了。可诗中还有一句,是藏着的动,只有几个发现了。“春风花草香”你们为什么觉得它的画面是动的呢?
师:是啊,花草的香味儿告诉我们风也在动。你真的很会品读诗,你透过文字,连风送花香的画面都看到了。刚刚没选这句诗的同学,现在,想象一下,微风吹过,花香已轻轻钻进了我们的鼻子,真是神清气爽。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诗。起!
来,让花香溢满全诗。女同学读静的部分,男同学来读动的部分。
预设:同学们鸳鸯在睡觉呢,可别吵醒了它们,应该怎么读?
这样静静的画面就被你们读出来了。
三、再读古诗《绝句一》 《绝句二》,探索“动静搭配之秘”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画面都是有静有动的,那么在诗中动和静又是怎么交朋友,形成动静结合的美妙画面的呢?我们继续去探个究竟。
请看这个表格。之前我们知道了《敕勒歌》动静结合的方式是静、静、静、动。那么这两首绝句中,动和静是怎么结合的?
预设:第一首《绝句》的动静结合方式是动动静静。第二首《绝句》动静结合方式是静动动静。
同学们,同样都是有动有静的诗,但是他们什么不一样呢?从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位置不一样,规律不一样。什么规律?排列的规律
师:你发现了一个秘密,能具体地说一说吗?
预设:有些是先静再动,有些是先动再静,还有的是动静交叉。
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预设:数量不一样。
师:具体说说?
预设:数量不一样,有的是三静一动,有些是两静、两动。
师:还有的古诗是三动一静。动静结合的方式不一样,展现的画面给我们的感觉也会不一样。下面,请你们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
师:你们摇头晃脑,读得可认真了。我相信你们一定有了自己的体会。
师:学到这,你们发现了吗?诗人写动的诗句时,有一个小秘诀,请了其它事物来帮他。《敕勒歌》请了牛羊来帮忙,《绝句一》请了黄鹂和白鹭来帮忙,《绝句二》请了燕子和风来帮忙。原来,动静结合可以这样来写。
四、小试牛刀,创作《夏日荷塘》,习得“动静搭配之法”
师:早几天,老师在郊外,看看了这样一幅美景,被深深地迷住了。忍不住也写了三句小诗,帮我读一读,开始。(配乐)
写得怎样?写第4句时,老师为难了,我也想向古代诗人学习,也想让我的诗活起来,画面动起来?你们来帮帮我好吗?太热心了,那我想先来采访一下你们。你们会请谁来帮忙?
这么多的想法,那干脆把诗句写出来。
写之前也有要求,要听清楚。请一学生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任务单2:作品拍照)
谁(朗读水平高的一人)我最欣赏你了,还是请你来。
1、从四种动静结合的方式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方式,填上诗句,让画面动起来。
2、写完后,用平板把它拍下来,再提交。提交后,可点左下角的“班级成果”查看其他同学作品,如果他写得好,可以点右上角的“手拇指”为其点赞。
3、时间只有3分半钟,全程请安静,如有问题,举手示意。
谢谢你!我们要从四种动静结合的方式中选择几种方式来写?只要写一种!开始吧!
师:(下去查看时,记着写得好的学生的平板编号)
好!时间到。系统显示有多少人提交。请将平板关上放好。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
预设1:展示提交速度最快的学生作品。你看有了 来帮忙,这个画面就动起来了。
来,同学们我们帮他一起来展示这首诗,他就读他填上的那一句,我们一起读老师写的三句诗,好吗?
师:写得真妙!谢谢你。
预设2:展示点赞数最多的学生作品。你真是小诗人,老师也要为你点赞。
师:你想请班上的那位同学和你一起来展示这首诗。
喜欢听你们读诗。
预设3:记下的写得好的学生作品,一到两位。
师:自己读。喜欢听你读诗孩子。
预设4:我们一起帮他来展示一下好吗?
好美的一首诗,谢谢你。
师:刚才,你们请不同的事物来帮忙,就让这个画面,动起来了,而且你们选择了不同的动静结合的方式,让老师拥有了更多有动有静的小诗呢,谢谢你们。
五、读《鸟鸣涧》,探究“动静搭配之异”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学的这些古诗中,动静动静结合所展示的画面都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机。除了这个,动和静当中还藏着怎样的秘密呢?我们继续看古诗鸟鸣涧。诗题鸟鸣涧,其实是个地名,就在诗人的好朋友皇甫岳家的附近。下面,请大家自由地轻声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并思考:此时此刻,鸟鸣涧这个地方,给你怎样的感觉?
谁来说说?
1预设:静
2预设:空
空指的是什么?(空就是显得空荡荡的,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座山)
那为什么会给人一种空荡荡的感觉?就从这句话里,试着找找原因。生:静。
3预设:诗人是什么时候去鸟鸣涧游玩的?春天的夜晚
春天的夜晚,让诗人王维感觉怎样啊?生:静。
师:你的感受力特别强。这一个字凝缩了诗人的感受。春天夜晚的鸟鸣涧让我们的感到静悄悄的。
同学们,这首诗的画面中有没有动的部分?从哪些诗句看出来啦?
师:孩子们,那问题就出来了。我们刚刚分析,鸟鸣涧给我们的感觉就藏在这第二句中的静里。明明有三处动的画面,怎么还让我们感觉静呢?快跟你的同桌讨论讨论。
(预设学生答不出来,引导:同学们看过桂花吗 长什么样子 小小的,细细的。你们听到过小小的、细细的桂花落地的声音嘛?
桂花落下的声音,小到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也包括我都没有听见过,但王维却在那个夜晚,在鸟鸣涧这个地方听到了。
这说明什么啊?
师:在鸟鸣涧,还听到了什么?
师:这个鸟啊是不是一直在叫是吧,是偶尔叫一下。
师:你看偶尔一两声的叫都能听得这么清楚,说明这里特别静。
师:对呀,你看正是因为静所以才能感觉桂花悄悄地落下,才可以清晰地听到这儿的鸟鸣。诗人在这儿是请了动来帮助展现静的画面呢。(板书:以动写静)大师王维就是这么高明,他的写法真是独具匠心。下面,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歌,感受鸟鸣涧的静。不急,先深呼吸,让你的心静下来。鸟鸣涧,开始读。
谢谢你们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鸟鸣涧夜晚的幽静。
其实,这种独具匠心的“以动写静”的手法是南朝诗人王籍的首创,他在《入若耶溪》里写到“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PPT)
这两句是如何“以动写静”的呢?
是的,他用以“蝉噪”“鸟鸣”了显现山林的“山幽”,以动写静,更显幽静。(板书:更显幽静)
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这独具匠心的“以动写静”的手法。
写我们教室很安静的时候,我们可以怎么写。
教师里鸦雀无声,连写字的声音都清晰可闻。
教室里十分安静,连老师手表发出的“滴答滴答”的声音都可以听见。)
王籍的这两句诗正式首次运用了这种“以动写静”的手法,被称为“文外独绝”。
古人认为:
(ppt出示)最妙的景色,要有其灵动之处,否则便是呆板拙(zhuo一声)劣的,是不值得欣赏的。
所以我们写景时,可以动静结合,使画面(生:富含生机),以动衬静,让我们描绘的画面(生:更显幽静)。
六、结束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踏出了发现古诗中的动静之美的第一步,(贴板书:发现古诗中的动静之美)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如果你们能继续发现古诗中的动静之美,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而且古诗中除了动静美,还有音韵美、色彩美、数字美等很多秘密等着我们去探究。
PPT课后作业:
1、推荐阅读:王维的《山居秋暝》、张继的《枫桥夜泊》、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王籍的《入若耶溪》,继续发现古诗中的动静之美。
2、感兴趣的同学,往后的学习中,可以去发现古诗中的音韵美、色彩美、数字美等。
板书设计
发现古诗中的动静之美
动静结合 富含生机
以动写静 更显幽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