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落花生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 落花生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2 10:4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落花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2.体会文章“主次分明”的写法,理解父亲借花生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 人没有好处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字词的理解,了解花生的特点和围绕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弄清课文的主次。
难点:紧扣爸爸说的一段话展开朗读体会,让学生认识到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及其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把握重点
1.课文围绕花生讲了哪些内容?(思维导图)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2.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略)。议花生(详)
议花生这件事让作者获得了终生难忘的启示,重点部分要写详细具体。 写法点拨: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二)精读课文
1.学习3-15自然段,默读思考:从文中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特点?
花生的味道很美!
花生可以榨油!
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花生的好处。
2.父亲说花生的最可贵之处时,为什么要说桃子、石榴、苹果?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对比。
相同点:吃,都对我们有好处。不同点:果实的外表和长的位置不一样 。(强调花生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的特点)
(三)课堂升华
1.你对父亲的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是怎么理解的?
父亲借花生教育孩子: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借物喻人)
从花生的品质总结出了做人的道理,(默默无闻、不计名利)
2.父亲为什么会这样教育“我们”?
父亲的价值观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系。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因清政府的腐败,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作者许地山的父亲鄙弃荣华富贵,反对浮华虚荣,毅然抛弃家产,携全家回福建定居,宁可过清贫的生活。也正因为他崇尚质朴,力求老老实实地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而也会教育子女为人做事要踏踏实实、不求虚荣。
3.你是怎么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什么是“好处”?生活中哪些人是对别人有好处的人?)
清洁工、义工、农民、军人
4.结合时代背景,深入体会课文中的道理。
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作者心上,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许地山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就是为了时刻激励自己,做有用的人。
(设计意图:领悟父亲借花生说明的人生道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精读研习重点语段,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地体会关键词句,才能全面、正确、深刻地理解“落花生”的品格之珍贵,父亲的希望之深重。)
5.思考:父亲让孩子们谈花生的用意何在?课文这样表达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父亲引导孩子们谈论花生,是为了探讨人生,借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同时,本文采取的借物喻人,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设计意图: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不空洞说教,可以使要表达的感情有依附,容易引发读者共鸣,增强文章表现力。)
6.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还有哪些事物也像花生一样能引发思考,让你们想到身边的哪些人?
蜜蜂:勤奋的人。
梅花: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人。
竹子:正直谦虚的人。
(四)巩固提高
1.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补充完成句子。
我们亲爱的 ,他像蜡烛一样, ,默默奉献,不求回报。
2.下面的事物代表什么品质呢?用线连一连。
花生 牺牲自己、照亮别人
老牛 勤勤恳恳、默默无闻
小草 生生不息、顽强不屈
蜡烛 不求名利、默默奉献
(设计意图:此环节体现了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读写结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五)课堂小结
《落花生》这篇课文事写了哪些事?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其中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都是略写,而议花生是详写部分,作者借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的品质让我们明白了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