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答案
第一组答案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枯竭了。我对这几句话,经常思索玩味。大概用兵并无其它奥妙,经常保持锐气不可用尽就可以罢了。三国时,孙权攻打合肥,受挫于张辽;诸葛亮攻打陈仓,受挫于郝昭,两者失败都因起初气势太盛,过于锐不可当,渐渐就衰竭无力的缘故。只有荀罃攻克逼阳,士气衰竭而又重新振作;陆抗攻克西陵,事先预料难以迅速取胜,因而养精蓄锐,先安排好外援,等待城中敌人力尽自毙。这也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了。
1、①驱车(追赶) ②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③都 ④原因,缘故
2、①我发现他们的车辙乱了,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②这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
3、B
4、【甲】文论述了战时要善于观察,把握战机。【乙】文强调战时不仅要“存有余不尽之气”,还要善于用“气”。
第二组答案
【译文】夏代的君主启与有扈氏在甘泽开战没有胜利,六卿请求再战。夏君启说:"不可以。我的土地不少,我的百姓不少,但是打不赢,是因为我的德行太浅薄,教化不好。"从此,他坐的时候不铺多重席子,吃饭的时候不上几种菜肴,不弹琴瑟,不设置钟鼓之娱,不打扮子女,亲近亲人,尊敬长者,尊重贤良的人,任用能干的人,第二年有扈氏就归降了。
所以,想要战胜别人,一定要先战胜自己,想要评论别人,一定先要检查自己,想要了解别人,一定先要了解自己。
1、(1)目光短浅 (2)本分内的事 (3)少 (4)满一年
2、(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完全耗尽。(2)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
3、B
4、(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3)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
第三组答案
译文:有人问:“天下什么时候太平?”岳飞说:“文臣不喜欢钱财,武将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每当军队驻扎休整,他就督促将士练兵,都穿上重重的铠甲来训练他们。士兵中有私拿老百姓一根绳子捆扎草料的,就立即斩首来示众。士兵晚上住宿,百姓开门希望他们进屋,没有人敢进去。军队号令“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士兵有人生病,岳飞亲自为他配药。(对)远离家乡卫戍边疆的各位将领,派他(指岳飞)妻子慰问他(指戍将)的家人;(对)为国而死的将领,就养育他们的遗孤。凡是有犒赏,都分给下属官吏,一点不占为己有。(岳飞)擅长以少击多。凡是有进攻(之事),就召集所有的官员一起谋划,制定策略后再进攻,因此从未有过失败。敌人因此议论说:“摇动山容易,摇动岳家军难。”每次筹集军粮,(他)一定皱着眉说:“东南百姓民力枯竭了!”(岳飞)爱惜贤能,礼遇士人,谨慎谦和,极具儒将风度,每次辞谢升官,必定说:“将士效力,我有什么功劳呢?”
1. (1)溃败,失败,败逃 (2)倒下 (3)不占为己有 (4)小心谨慎、谦和的样子
2. (1)走下车察看(齐军)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登上车前横木察看齐国的军队。
(2)(对)远离家乡卫戍边疆的各位将领,派他(指岳飞)妻子慰问他(指戍将)的家人;(对)为国而死的将领,就养育他们的遗孤。
3. C(甲选段未讲“取信于民”)
4. 曹刿:小心谨慎;知己知彼;相机出击。(用“以逸待劳、随机应变”的也对,但意思接近的不能重复给分。意对即可)
岳飞:治军有方(纪律严明,抚恤死伤,颁犒军吏);取信于民;谋而后战。(任意答到2点即可,意对即可)
第四组答案
【译文】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国君的卫士被杀死了。国人都责备宋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
1、(1)养生的东西(2)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3)大腿(4)责备、责怪
2、(1)小信用未能使神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2)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3、A
4、 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
第一组: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4题。(12分)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
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释】①荀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克,攻取.③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④遽:迅速.
1.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①公将驰之(_____) ②彼竭我盈(_____)
③皆初气过锐(_____) ④渐就衰竭之故(_____)
2.翻译句子。(4分)
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此善于用气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本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B.【甲】文“将鼓”“将驰”说明鲁庄公是军事上无知的昏君.
C.【乙】文“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引出下文作者对“气”的思考.
D.【甲】文用对话的方式说出观点,【乙】文则用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证明观点.
4.在对战争取胜原因的认识上,【甲】【乙】两文有何不同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组:阅读下列两个语段,完成1——4题。(12分)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吕氏春秋·先己
夏后伯启与有扈①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②,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③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④,钟鼓不修⑤,子女不饬⑥,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注】①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②浅:狭、窄小。③教:教化。④张:乐器上弦。⑤修:设置。⑥饬:同“饰”,修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3分)
(1)肉食者鄙( ) (2)忠之属也( )
(3)吾民不寡( ) (4)期年而有扈氏服 ( )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固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主要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
B.【甲】文详写了曹刿指挥作战的经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详略分明。
C.【乙】文中“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
D.【乙】文中夏厚伯吸取作战失败的教训,励精图治,严于律己,最终使有扈氏顺从。
4、结合结合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组: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4题。(12分)
【甲】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选自《曹刿论战》)
4.【乙】
5.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①,课②将士注坡跳壕③,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④者,立斩以徇⑤。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⑥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⑦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⑧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①舍:驻扎休息。②课:督促。③注坡跳壕:从山坡上急驰而下,从壕沟低处向上跳。此处指练兵。④束刍:捆扎喂牲口的草料。⑤徇:示众。⑥劳:慰劳。 ⑦统制:武官名。⑧蹙额:皱眉,表示忧虑。
1.解释下列词语。(2分)
⑴ 败绩( ) ⑵ 靡( )
⑶ 不私( ) ⑷ 恂恂( )
2.翻译句子。(4分)
⑴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下列对两文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段中“公将鼓之”与乙段中“皆重铠以习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B.甲、乙两个选段都没有对以少胜多的战斗场面作具体的描绘。
C.甲、乙两个选段都告诉我们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
D.从乙段中可以看出岳飞虽为武将,但不乏文臣儒雅之风。
4.岳飞是抗金名将,曹刿亦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根据甲、乙两段提供的信息,请你概括他们分别具有哪些军事才能。(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组:阅读下面两个选段,完成1——4题。(12分)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7.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②楚人未既③济。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⑥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⑦伤,不禽二毛⑧。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⑨,不鼓不成列。”(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②成列:指摆好阵势。③既:尽,全部。④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⑤陈:通“阵”,指摆好阵势。⑥门官:国君的卫士。⑦重(chónɡ):重复,再次。⑧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⑨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1. 解释加点词语。(2分)
(1)衣食所安______ (2)弗敢加也______
(3)公伤股______ (4)国人皆咎公______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寡人虽亡国之馀,不鼓不成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中“何以战”和【乙】文中“又以告”的“以”意思相同。
B.【甲】【乙】两文都交代了交战双方和战争发生的地点。
C.【甲】文中的曹刿和【乙】文中的子鱼都向国君论述了对作战的看法。
D.【甲】文中的鲁庄公和【乙】文中的宋襄公都目光短浅,但鲁庄公能接受曹刿的建议。
4. 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产生不同结局的原因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