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开发区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驻马店开发区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2 14:13:41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下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时量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乡愁,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
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首。《乡愁》的美令人瞩目,特别是音乐美。《乡
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
在那头”的四次重复,四节中同一位置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叠词的运
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怒如诉。而“一汝”“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
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乡愁》,犹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
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
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这是古典诗歌没有摸索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
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
(摘编自《新诗鉴赏词典》)
材料二:
诗歌的音乐性一向是业界争论的热点问题。
关于诗歌的音乐性,文学评论家谢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包括新诗在内的所有诗
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诗歌要有音乐性,没有了音乐性,就与其他的文体没有区别了。而中国
新诗缺少的恰恰是音乐性。现在的很多诗人不懂旧体诗,甚至认为旧体诗好写,这是因为他们
不知道诗歌内在的一些规律,不知道怎么用词,不知道声韵上怎么表达才动听。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说,现代诗没有必要像古诗那样讲究平仄、中间对偶,但讲究语言
的和谐还是必要的。李山所强调的向古诗学习,并不是要我们回到传统,而是倡导现代的散体
诗如何在借鉴古代汉语有声调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现代品位、又能充分体现汉语魅
力的诗,他认为这是需要大力尝试的。
诗人王久辛说,出现新诗有无音乐性的疑问,是不懂修辞的诗人提出的一个很可笑的疑问。
真正懂修辞的诗人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因为畅达的修辞,高妙、动人的修辞,那种有复
合性的修辞,都是对诗歌音乐性的一种大胆的剑造、勇敢的探索。诗人西川提出,格律是个假
命题。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的人,是“要给新诗立规矩的人”,他称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
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他们多以19世纪以前的西方诗歌为参芳系,弄出些音步
或音尺,.但这没什么意义。
(摘编自《辽宁日报》)
材料三:
中国新诗走过的一百年里,质疑之声似乎从未断过。诗人郑敏甚至从源头上对新诗做了否
定:20世纪之所以没能出现“李白”“杜甫”,原因是“五四”时期引入了西方文化的末流,割
断传统,使得白话诗万劫不复。
如此说来,这真是一部让人沮丧的百年新诗史。但是且慢,持不同意见者也大有人在,诗
人于坚就坚持认为,“中国20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等,成就最高的是
新诗,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
高一语文第1页
共八页2022—2023学年度下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B(B.“西川则认为讲究格律会使诗人完全失去创造力”理解错误,材料二说“西川提出,格律是个假命题。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的人,是‘要给新诗立规矩的人’,他称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不是格律使人完全失去创造力。)
2.C(C.“材料二中谢冕与王久辛均认为,新诗应具有音乐性,并且诗人必须要提高自身素养”错,谢冕的观点是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王久辛的观点是音乐性的强弱与诗人修辞能力有关。)
3.D(D.“使得……”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三“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至今依然不屈不挠地拿新诗与古诗一决高下,依然用发展了几千年的古汉语经验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可知,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
4.(4分)①以中国古典诗歌为参照。②以西方现代诗歌为参照。③以自身“小传统”为参照。(答出1点得1分,2点得2分,3点得4分)
5.(4分)①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②形成了自己的“制式”,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③发展时间短,尚不成熟。(答出1点得1分,2点得2分,3点得4分)
6.C(“都与非裔女人有关”“第二次是非裔女人在电视上的宣传”错误,第二次转机应与迈克有关,迈克在节目上感谢了姜东,中国面馆因此家喻户晓。)
7.D(“可以感受到姜东的不情愿”“他并不想再看到非裔女人和迈克”错误,虽然迈克的偷钱行为让姜东感到难过,但是并没有说他再也不想看到非裔女人和迈克。)
8.①结构上:照应上文,迈克感谢姜东给他饭吃,让他在外面唱歌;引出下文,正是有了迈克这段在节目上的真情告白,姜东的中国面馆家喻户晓。②丰富人物形象:展现了懂得感恩、知错就改的迈克形象和善良、宽容的姜东形象。③升华主旨:由于姜东的宽容,才有了迈克的知错就改,赢得了不一样的人生,展示了温暖的人性。
9.①人性的复杂主要体现在非裔女人和迈克身上:非裔女人找借口想要退钱,之后又接受了姜东的提议卖力宣传中国面馆;迈克辜负了姜东的信任,但他并未放弃自己,勇于直面自己,最终成为家喻户晓的歌手。体现出人性复杂、矛盾的一面。②有质感的人性主要体现在姜东身上:面对迈克的偷钱行为,姜东说这是“借”,不叫“偷”,然而还是让迈克离开、补偿。体现姜东对此行为既不是无条件的包容,也不是对人性一味的绝望,而是给予教导和改正的机会,人或许会犯错,但依然可以追求真善美。姜东的形象丰满而有质感。
10.C(“曹村”是“河决”之处,只能充当“河决”的补语,不能充当“泛于梁山伯”的主语,所以“河决曹村”不能从中断开,排除AD;“涨不时泄”意为上涨的河水不及时排泄,“泄”充当谓语,只能在其后断开,排除B。故选C。)
11.D(“而已”意为“罢了”,不是指时间短。故选D。)
12.B(B项张冠李戴。由原文“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可知,“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的是朝廷,而非苏轼。故选B。)
13.(每句4分,共8分)
(1)元祐四年,因多次议论政事,(苏轼)被当权的人记恨。苏轼担心不被(他们)容忍,请求调任外地。
(2)(曹操)面对长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是一世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
采分点:(1)以,因为;当轴者,当权的人;见,被;外,调任外地。
(2)酾酒,斟酒;槊,长矛;固……也,本是;安在,在安,宾语前置。
14.(3分)①驱赶富人回城,稳定民心;②前往武卫营,请禁军修筑东南长堤;③自己住在堤上,并派官吏分段守堤。(每点1分)
【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他)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义。嘉祐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的文章)很惊喜,(苏轼)殿试中乙科。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路,让他出人头地。”
元祐元年,苏轼以七品官入侍(皇帝)于延和殿,(皇帝)赐(他)银绯,升(他)为中书舍人。元佑四年,因多次议论政事,(苏轼)被当权的人记恨。苏轼怕不被(他们)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杭州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常比别处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积蓄中的五十两黄金,用(这些钱)来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水一定不能冲塌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下个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刺,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处以死罪,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宗独自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15. B【解析】1. B.“体现出一派太平安乐气象”分析有误,昆明池中有东西相望的织女、牵牛两石像,又有石刻鲸鱼,织女星夜出,故织女机丝沐于夜月之中,但一“虚”字见出昆明池之寥落荒凉,牵牛、织女之景无人玩赏而为徒然。秋风拂过石鲸,似乎石鲸有知,亦为乱离感慨而激动得鳞甲都在秋风中动起来。一种物在人非的意韵弥满诗句。
16. ①菰米不收而任其沉,莲房不采而任其坠,足见兵戈乱离之状。②菰米的黑色,给人以沉沉之感,暗写诗人心绪的沉重。③“漂”字,不仅写出菰米在水中漂浮,也暗示了诗人漂零蓬转的生涯。④“露冷莲房”一语,“冷”字不仅表现了秋天莲房之露冷,还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凄寒之感。⑤粉红之坠象征着繁华落去,影射了国运的衰颓和自己人至暮年理想不得实现的无奈。总之,本联中虽无一字写情,却在具体意象的营造中,把自己对国事的忧虑、对盛世的缅怀、对个人身世的喟叹交汇在一起。(任意答出3点,即可得6分)
【解析】 颈联是说波浪中的菰米丛犹如黑云聚拢,莲子结蓬,红花坠陨。菰米与莲子皆可食,而如今任其沉坠,这是因为战争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无人采摘,可见战乱之苦;“粉红”与“黑”是两种强烈对比的颜色,饰以“沉”“坠”则表示了一种过份成熟的感觉,而有接近腐烂的趋向。在此强烈色彩之下,则用了四个表现荒凉之感的动词,如“漂”字,表面上写的是了菰米在水中漂浮,实际是一语双关,也写出了诗人与之相似的飘泊无定的生活;“冷”字表现了莲房之露冷,还写出了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凄冷;至于“沉”字与“坠”字,都是表现残败和凋零的字样。菰米为黑色,成片菰米水中漂浮似黑云,而给人以沉沉之感,诗人以此抒写心绪的沉重。“粉红”象征着国家的兴盛、青春的年华、理想的美好,粉红之坠则意味着繁华落去,暗示了国家的衰微和自己年华易逝而壮志未酬的苦闷。
白话译文:
遥想汉武帝曾在昆明池上练习水兵,一面面战旗迎风击鼓。池中石刻的织女辜负了美好的夜色,只有那巨大的鲸鱼还会在雷雨天与秋风共舞。波浪中的菰米丛犹如黑云聚拢,莲子结蓬,红花坠陨。多想像飞鸟一般自由滑翔于秦中的天空,现实却困我在冷江上无言垂钓。
诗歌赏析:
这一首由曲江头写到昆明池是“故国思”的内容之三,以精丽的语言,生动的形象抒写对昆明池的怀想。既展现当年唐朝国力昌盛、景物壮丽、物产富饶的历史画面,又慨叹往事不堪回首,长安远离,心事茫然。抒发了自己旅居夔州欲归不得的感慨。
诗的开头两句借汉指唐,用想象中的威武场面颂扬了盛唐的强大,昆明池在长安西南二十里,汉武帝为了操练一支水军,仿照云南滇池而凿,楼船高十余丈,旗帜飘扬,甚为壮观,玄宗亦曾置船于此。这两句表面上是咏史,实际上借汉指唐,亦古亦今,从自古带到本朝,是对唐朝昔日国力的美好追忆。
颔联二句笔锋一转,想象今日昆明池的荒凉景象,抒发怀古伤今的悲痛心情写昆明池的贵重文物。织女指织女石像,鲸鱼指石刻鲸鱼,石雕的织女安闲不动地贮立在池边空对着月夜,这个形象,不仅渲染出昆明池清幽凄冷的环境气氛,而且烘托出诗人凄凉寂寞的心情。“虚夜月动秋风”把实在的事物转化为若现的景象,内涵深广,总有无限伤时之感,昔盛今衰之情尽在其中。
五六两句由历史写到现实,由池边写到池中,表面上写菰米荷花盛多,实际和前面两句一样,都是以盛写衰。运用华丽的词语来表现秋景的凄凉。菰米皮黑褐色,因为菰米之多,所以说稠密浓黑如乌云。莲房就是莲蓬,秋季莲花初结子的时候,花蒂褪落,因此称为“坠粉红”。这两句既是对昔日昆明池絢丽秋景的回顾,也是作者对今日昆明池风光的想象,有着无限怀念眷顾之深情。
末联两句又回到现实的夔州,关塞指夔州的山川,极天指极高,唯鸟道形容道路高峻险要,唯飞鸟可通。江湖满地指漂泊江湖无所归依。渔翁是杜甫自比。这两句以对仗作结,无限凄恻之意寓于其中。
这首诗在用词方面,使用了绚烂华丽的字和词来烘托秋天的哀愁。乍看起来似乎和诗的意境不同,但他们在诗人巧妙的构思下,更有力的烘托初深秋景物的萧条和心情的苍凉,如“武帝旌旗,织女机丝”能引起美丽的联想,透过字句,泛出绚丽的光彩。可是在杜甫的笔下,这些词被用来衬托荒凉和寂寞,用字之勇,出于常情之外,而意境之深,又使人感到无处不在常情之中,这种不协调的协调,不统一的统一,不但无损于形象和意境的完整,而往往比用协调的字句来写,能产生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17.(1)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别时茫茫江浸月 唯见江心秋月白
(3)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浮云一别后 流水十年间
18.①东奔西走 ②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③栩栩如生 (每空1分)
【18题解析】
第一空,从前文“他仍然不放弃理想,继续从江南水乡出发,推动乡村工业化,然后坐不暖席地……”可以推断出,填入成语是形容费孝通先生为推动乡村工业化四处奔走,一直前行。可以填入“东奔西走”。“东奔西走”,到处奔波。多指为生活所迫或为某一目的四处奔走活动。
第二空,从后文“其实,这种文人气息早在上千年前就注定了”可知,填入成语是形容费孝通先生身上的文人气,文人气就是有定力,在波澜中能保持镇定的态度。可以填入“镇定自若”或“从容不迫”。“镇定自若”,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不乱。“从容不迫”,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
第三空,此处要填写的成语应是作“描写得”的补语,结合“以生动的笔触”可以推断出,填入成语是形容费孝通先生在描写中国人的生活和中国社会时,将其描写得生动逼真,可以填入“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19、①表示特殊含义;②表示引用;③表示强调。 (每点1分)
【19题解析】①句中“过河”是指农民进入工业社会,引号的作用属于特殊含义。
②句中“教你如何不想她”是鲁迅先生的一句诗,引号在这里是表示直接引用。
③“仁”是儒家主要思想,此处用引号是为了突出强调这一概念。
20. 多个短句构成排比句;四组句子结构相似、句式相对整齐,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增强了表达效果。通过不同年代(时间),从多角度充分展现了费孝通先生对崭新的中国即将出现的坚定信念和浓浓的爱国之情。
【20题解析】 画波浪线句子,连用了四个“在……中……”,这四个句子结构相似,句式相对整齐,构成了排比句。
从排比修辞的作用来看,排比修辞的运用,能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这四个句子,分别从抗战、反内战、国民党大败退和右派生涯这四个时期,写出了费孝通先生在不同年代的选择,从多角度充分展现了费孝通先生对崭新的中国即将出现的坚定信念和浓浓的爱国之情。给人一种整齐规律的感觉,使句子具有形式美;同时,相似的句式让整句话读起来语气贯通,语势强烈,同时富有节奏感,从而增强了表达效果。
【答案】21. C 画线句语病有:
一是成分赘余,“超过”与“多”不能同时使用,删掉“多”;
二是语序不当,“聚集飞行”应该直接修饰“小飞虫”。
修改正确的只有C项。
22. ①轻则痒痛难忍 ②大多数蚊子都是不吸血的
③先叮咬患病的人
【解析】①处,语境是说被蚊子叮咬的后果,后面是“重则”的情况,此处应从“轻则”角度表述,应填:轻则痒痛难忍。
②处,前文说“其实和我们的固有认知不同”,而我们固有的认知是“蚊子吸血”,冒号后面应该与我们固有的认知不同,再结合“在诸多蚊子中,只有蚊科昆虫的雌虫才会吸食人类血液”可知应填:大多数蚊子都是不吸血的。
③处,蚊子作为传播媒介,“有几率传播疾病”的前提条件是先叮咬患病的人,再叮咬别人,应填:先叮咬患病的人。
四、写作(60分)
23. 立意:
1.专注,让青春焕发光彩。
2.青年当摒弃干扰,专注做事。
3.欲成就事业者,必取于“专”。
4.一心一意事竞成,三心二意事难成。
5.专注是成才的重要因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