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4张PPT)
导入:领诵《桃花源记》名段导入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600多年前,《桃花源记》的作者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是他隐士情怀的最好表白。
归去来兮辞
隐
归
陶渊明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积累与本课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重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理解层次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难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辞赋的语言、声韵之美,品味骈散间行的清新文风。
文化传承与理解:领会诗人反对独裁统治,维护自身尊严,进行独立思考,保持独立人格的人生追求与人生境界。
归 去 来 兮 辞
{回}
{去}
{助词}
{语气助词}
{文体}
文题解读
文体介绍
辞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比诗自由,比散文整齐,是战国后期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也称楚辞。例如:《离骚》。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
特点:
①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为主。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句子,读后稍作停顿。
②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
③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文体介绍
汉代常把辞与赋合称为辞赋。
辞和赋的区别:
辞,更接近于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
赋,是有韵的散文,常用关联词,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例如《阿房宫赋》《前赤壁赋》
辞以抒情为主 赋以叙事为主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世称五柳先生,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归隐,其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
写作背景
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十一月,四十一岁的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这是作者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几天的彭泽令。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就是其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
▲晋安帝
归隐雅事
南山种豆、草盛豆稀、菊花满前,案有美酒,开怀畅饮,了无尘念……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饮 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文本梳理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sù】,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耕田种植
供给自己生活
小孩满屋
家无余粮
维持生活
凭借
营生本领
职位较高的官吏
忧虑解除而放松的样子
有了念头
没有门路
恰逢
地方大吏
被
译文:我家境贫困,耕田种植不能供给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经常没有存粮,又没有什么维持生计的本领。亲戚朋友多劝我出去做官,我没了忧虑却有了做官的念头,想求取官职却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朝廷有奉使外出的差事,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我贫苦(就推荐了我),于是我被任命为小县的官吏。
文本梳理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战乱
害怕
到远方供职
官田
思念的样子
为什么呢
本性
造作勉强
急迫
都感到痛苦
从事
为谋生役使自己
失意的样子
译文:那时战乱还没有平息,心里害怕到远方供职。彭泽县离家只有一百里路程,官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饮用,于是就请求去那里。过了没几天,我便思念田园,有了辞官回家的想法。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是造作勉强就能(拘束)。挨冻受饿虽是急迫的事,但违背自己的意志更使身心感到痛苦。我曾经出仕,都是为了谋生糊口而役使自己。于是怅然感叹,觉得这实在有愧于平生的志愿。
文本梳理
犹望一稔【rěn】,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庄稼成熟
收拾行装 连夜离去
不久
名作状 像骏马样奔驰
孟 仲 季
春 农历1月 农历2月 农历3月
夏 农历4月 农历5月 农历6月
秋 农历7月 农历8月 农历9月
冬 农历10月 农历11月 农历12月
因辞官的事顺遂心意
译文:只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给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去吊丧的心情非常急迫,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因辞官的事顺遂心意,写了这篇名为《归去来兮》的文章。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文本解读
通读小序部分,思考:
1.陶渊明为何接受官职?
2.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有哪几点?你觉得哪一点是最根本的?
文本解读
维持生计:“家贫”“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亲故劝说:“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有施展抱负之可能:“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
合适的地点:“彭泽去家百余里”
嗜好的满足:“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五柳先生传》:“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文本解读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不愿扭曲天性,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不愿折节为吏,那比冻饿更难以忍受。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志不在此
“程氏妹丧于武昌”
亲妹过世,需要去奔丧。
序言小结
序言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出仕原因
辞官原因
交代写作的时间和背景
家贫子多 养家无术
亲故劝告 诸侯惠爱
彭泽不远 公田有利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程氏妹丧于武昌
质性自然
任性随情
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思考本文的叙事思路和情感线索是什么?
叙事
思路
情感
线索
文本梳理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回去吧
为什么
让
被
身体役使
为什么
并列
取独
挽回
取独
补救
确实
正确
并列
错误
漂流摇荡
修饰
船缓缓前进
修饰
行人
怨恨
取独
光线微弱
译文:归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既然自己使精神受到形体的役使,为什么还要惆怅而独自伤悲?我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我确实迷了路,或许走得还不太远,(如今)觉悟到今日(归田)是正确的,以往(出仕)是错误的。船在水面上轻轻地摇荡着前进,微风飘飘地吹动着我的衣襟。向行人问前面的路程,(不由得)怨恨晨光微弱(耽误行程)。
文本解读
自由诵读第一段,小组交流:从本段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自责
自悔
自醒
自恕自慰
保洁守志的倔强
对官场的厌恶
轻松愉快
归心似箭
文本解读
“问征夫”(欲知归途尚有多远)、“恨晨光”(时间为何过得如此之慢——比如心中盘算中午可到家,时间快点到中午,也就能早点到家了)的行为心理,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还有归途中对舟和风很好的感觉,轻飏的“遥遥”之舟,吹衣的“飘飘”之风,感觉真的好极了。
这些,也都可见出他回家时的欢快,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表现出归家的迫切。
文本梳理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miàn】/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看见
简陋的房屋
高兴地奔跑
幼儿
已经
举起
看
使愉快
寄托傲视的情怀
深知
译文:我于是看到自己简陋的房子,我高兴地向前飞奔。家僮欢快地迎接我,孩子们在门口等候我。院子里的小路已经荒芜了,松和菊还依旧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里,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杯。我举壶端杯自斟自饮,看着院子里的树木,喜形于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情怀,深知住在陋室中反而使人安适。
容易使人安适
文本梳理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xiù】,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每天
游玩
转折
拄着
拐杖
漫步休息
抬起头
远望
无意
峰峦
日光
阴暗的样子
徘徊
译文:每天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家门虽设却常关。拄着拐杖出去,到处走走,随时随地地休息,常常抬起头遥望远方。云气自然而然地冒出山头,鸟儿飞倦了 也知道归还。阳光暗淡,太阳快要下山了,我仍手抚着孤松,流连徘徊不愿离去。
文本解读
文章第二段作者抵家后有哪些活动?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找出表现作者高尚情操的语句,仔细加以品味。
载欣载奔
欣喜若狂
抵家之乐
室内之乐
自酌 怡颜
寄傲 易安
舒适安逸
园中之乐
园日涉
以成趣
留连忘返
虽是陋室,却怡然自得,有淡泊明志之意。
“松菊”是作者淡泊而又孤傲的人格的象征。陶渊明归来时,见庭院仍有傲霜独立的青松,历寒而愈秀的秋菊,顿感无限欣慰:世事变迁,世态炎凉,惟我不变。
文本解读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孤松”示孤高坚贞之志,托物言志,喻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
出则无心归则有意,正是作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写照。
文本解读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文本梳理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停止各种交往
驾车
助词
求什么
以…为愉快
知心话
以…为乐
春天到了
田地
有时
用桨划
幽深的样子
循着
经过道路曲折的山丘
羡慕
顺应天时
将要
终结
译文:归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既然)这尘世和我的情志相违背,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喜爱亲人间的知心话,乐于弹琴来消愁解忧。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到西边的田里春耕。有时坐着有帷幕的小车,有时划着一只小船。既沿着幽深曲折的山谷,又经过道路崎岖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地生长,泉水缓缓开始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好时节,感叹我的一生将要结束。
文本解读
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
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
乡邻和谐的交往之乐
巾车孤舟的出游之乐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的隐士情怀之表露。
文本解读
乐事感物 归来之乐,不一而足。先访山水,“寻壑”“经丘”;再抒心志,在息交游。而所息绝的并非所有人,与亲友、琴、书为侣,乐以去忧。春回大地,农人告之春耕;秋天金动,农田盼来收获。忙后闲暇,乘兴出游,乐以忘忧。这节颇带诗意的描绘文字,既是写景,又是抒情,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的诸多感慨。春来秋去,大自然生生不息,触景生情,从中可窥人生的短暂与匆促,所谓及时行乐,乐以无忧。
文本梳理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算了吧
寄托身体
天地间
为什么
随心
生死
心神不定
期求
留恋
拄着
除草培土
高地
放声长啸
姑且
顺随自然
以…为乐
什么
译文:算了吧!人寄身于天地之间能有多长时间?为什么不随心所欲,生与死都顺其自然?为什么心神惶惶不安,到底想要到哪里去?富贵不是我之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美好的时光,我独自外出,有时倚着棍杖除草培土。。登上向阳的高地,放声长啸,面对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应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疑虑什么呢?
文本解读
1.面对短暂的余生,陶渊明决定怎样度过?
怀良辰以孤往 悠游山水
或植杖而耘籽 躬耕田园
登东皋以舒啸 独抒性灵
临清流而赋诗 寄情诗赋
生活追求
精神追求
文本解读
2.有人认为: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请谈谈你的看法。
陶渊明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乐天安命”的思想,即在有限的生命里,要顺应自然地生活下去,直至生命终结。它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体现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作者以此二句作为结语,点出全篇主旨。这是作者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
归隐原因和过程
归家后的日常生活
抒发诗人情怀
自责自悔:悟已往之不谏
自恕自慰:知来者之可追
抵家:欣喜若狂
居室:舒适安逸
涉园:流连忘返
亲友往还,互诉衷肠
琴书为伴,消除忧伤
春天来临,耕种西畴
驾车乘舟,恣意遨游
随遇而安,乐天安命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艺术手法
质朴凝练
音韵和谐
语言特色
文本小结
拓展延伸
隐士文化:是古代正直文人因失意仕途或不满浊世等,而采取的避世的一种人生态度,他是古代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高洁人格体现。
隐士情怀:厌恶官场,蔑视权贵,淡泊明志,闲适自在,保洁守志,固守穷节,娱情诗酒,躬耕田园,知天乐命,不忘思忧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精神上的一个归宿,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拓展延伸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译文
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弄不清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植有五棵柳树,因此就用“五柳”作为他的别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不好言谈,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但不执着于对一字一句的琐细解释;每当读书有所领悟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生性嗜好喝酒,但因为家贫就不能经常得到。亲朋好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备酒招待他。他前去饮酒时总是开怀畅饮,直到大醉方休;醉后就向主人告辞,从不以去留为意。他的住室四壁空空荡荡,破旧得连风和太阳都无法遮挡,穿的粗布短衣打满了补钉,饮食简陋而且经常短缺,而他却能安然自得。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抒发自己的志趣。他能够忘掉世俗的得失,只愿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这样述说自己的丈夫:“不因为处境贫困而终日忧心忡忡,不为了追求富贵而到处奔走钻营。”推究她所说的话,五柳先生不就是黔娄那样的人物吗?饮酒赋诗,满足自己的志趣,这不是成了生活在无怀氏、葛天氏时代里的人了。
点拨:这是一篇通过对五柳先生这一假想人物的描述来用以自况的文章。梁朝的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渊明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及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可见本文是作者自抒志趣的文章。自性自然、洁身自好、志趣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贫乐道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拓展延伸
▲屈原
▲李白
▲王国维
真正的中国文人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屈原因美政不得施行而沉尸汨罗;李白一生率性追求终以捞月赴死;王国维为一生钟情的文化而飘然跳湖;……他们是伟大的,因为他们都能固守自我的神圣领地。
文言知识总结
一、一词多义
1.就
(1)三径就荒(趋向性动词,接近)
(2)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荆轲刺秦王》)(动词,登上)
(3)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受、接受)
(4)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动词,就任)
2.策
(1)策扶老以流憩(名词作动词,拄着)
(2)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名词,马鞭子)
(3)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名词,策略)
(4)策之不以其道(《马说》)(动词,用马鞭子打)
3.绝
(1)请息交以绝游(动词,断绝)
(2)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动词,横渡)
(3)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形容词,陡峭)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形容词,与世隔绝的)
4.以
(1)耕植不足以自给(连词,用来)
(2)家叔以余贫苦(介词,因为)
(3)既自以心为形役(介词,使,让)
(4)引壶觞以自酌(连词,表目的)
(5)园日涉以成趣(连词,表结果)
(6)请息交以绝游(连词,表并列)
(7)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
(8)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
5.之
(1)求之靡途(代词,代“余为长吏”这件事)
(2)会有四方之事(结构助词,的)
(3)悟已往之不谏(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动词,到)
(5)句读之不知(《师说》)(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6)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苏武传》)(音节助词,无实义)
二、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生生所资(维持)
②或棹孤舟(划桨)
(2)名词作状语
①当敛裳宵逝(连夜)
②园日涉以成趣(每天)
③时矫首而遐观(常常)
2.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幼稚盈室(小孩)
②携幼入室(孩子)
③倚南窗以寄傲(傲世的情怀)
(2)形容词作动词
善万物之得时(羡慕)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眄庭柯以怡颜(使愉快)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悦亲戚之情话(感到喜悦)
②乐琴书以消忧(以 为乐)
三、古今异义
1.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做官)
2.策扶老以流憩(拐杖)
3.悦亲戚之情话(亲人)(知心话)
4.将有事于西畴(耕种之时)
5.既窈窕以寻壑(幽深的样子)
魏晋文士的旷达和善思
——《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比较研习
比较一:结合两文,谈谈“序”和“辞”两种文体特点。
“序”的分类:
书序,为书做的序言,如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
诗序,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如《孔雀东南飞》;
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如《送东阳马生序》;
宴集序,古人饮宴,常一同赋诗,集结成册,再推举一人作序。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
《兰亭集序》是宴集序,其写作本文的目的有二:
一是记叙兰亭景致和宴会盛况;
二是借这篇序言表达自己的观感。
辞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比诗自由,比散文整齐,是战国后期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也称楚辞。例如:《离骚》。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
特点:
①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为主。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句子,读后稍作停顿。
②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
③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比较二:王羲之纵情山水,见会稽山水便欲终老于此,陶渊明辞官归乡,欲乘化而归尽。在“人的觉醒”和“山水的发现”的魏晋时代,从雅集欢饮、山水田园中,体现了文人雅士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但两人毕竟是不同的人,两人思考感悟也存有差异。探讨两人对自然和生死的思考有何不同?
王羲之:感叹欢乐易逝,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人生短暂,对此感到痛苦。结合《晋书·王羲之传》,他服食养性,超越生死,而又认识到“一死生、齐彭殇”的虚诞。
陶渊明:意识到了生命的短暂,但表现的是“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没有汲汲于突破生死的焦虑,没有对死亡的沉痛之感。
由此就看出两人对自然观的差异:
群贤毕至、兰亭集会、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成为人的审美对象,给王羲之等众人带来愉悦,但转瞬即逝,“物我相对”;
陶渊明性本爱丘山,将自然与生命融为一体,自然已成为自己生命精神的家园,“物我为一”。
比较三:魏晋时期,文坛上已开始流行雕饰堆砌之风,这两篇文章却堪称其中的清流,不追求藻饰,不滥用典故。涵泳品味,赏析文中佳句,体会言辞之美,谈谈两文各具的语言特点。
《兰亭集序》:以散句为主,间有骈句点染其间,稍加对偶即接以散句,句子字数参差不齐,文气舒缓悠长,又时有紧凑整齐之处,节奏沉稳平缓。
《归去来兮辞》,序文是散体叙事,辞赋部分韵文是描写抒情,匠心独运而不见有斧凿痕,自然朴素,清新流畅,多用双生叠韵词,骈句散句结合非常自然。李格非说:“《归去来兮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虽经锤炼,却自然成趣。
理解与传承:借助联想与想象,以“跨越时空的相遇”为主题,你与王羲之、陶渊明聚会一处,王羲之吟咏“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陶渊明吟唱“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此景此情,你有怎样的感受,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思考。
(通过写作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以写促读。)
《归去来兮辞》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起笔二句:“ , 。”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写诗人问道于行人,恨晨光微弱,不见前路,表现作者归心似箭的心情。
4.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5.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
6.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而今感到悲哀,自责之问是:“ , 。”
7.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认为自己走入迷途还不算太远的自恕自慰之句是:“ , 。”
《归去来兮辞》
8.《归去来兮辞》表现陶渊明在回家途中,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心情的句子是:“ , 。”
9.《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 , 。”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10.《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
11.《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写作者在庭园中的散步,情景交融,作者似已悠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悠然地享受涉足庭园的乐趣。
12.《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以云鸟自喻,表现诗人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
《归去来兮辞》
13.《归去来兮辞》中:“ , 。” 两句写天色已晚,作者还手抚孤松不愿离去,因为作者想借孤松以咏怀,喻自己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
14.《归去来兮辞》中:“ , 。” 两句写作者辞官归家,让他激动而神往,质本洁来还洁去,菊前松下才是他孤洁灵魂的栖所。
15.《归去来兮辞》中:“ , 。 , 。”几句写出了陶渊明归家时欣喜若狂,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 , 。”两句写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妻子比谁都盛情,准备了丰盛的酒菜,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16.《归去来兮辞》中写诗人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的句子是:“ , 。”
《归去来兮辞》
17.《归去来兮辞》中写诗人驾车出游。表现出游方式的句子是:“ , 。” 表现游历经过的句子是:“ , 。” 表现游中所见的句子是:“ , 。” 表现游中所感的句子是 :“ , 。”
18.《归去来兮辞》中写诗人自己问自己为什么心神不定,不知道要到哪儿去,表现诗人不奢求富贵与仙境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 , 。 , 。”
19.《归去来兮辞》中描写作者登山临河长啸赋诗的诗句是:“ , 。”
20.《归去来兮辞》中:“ , 。”表现了作者乐天安命,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的思想。
21.古代诗文有许多描写自然万物欣欣向荣生长的名句,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 。”
《归去来兮辞》默写答案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起笔二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两句写诗人问道于行人,恨晨光微弱,不见前路,表现作者归心似箭。
4.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两句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5.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两句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
6.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而今感到悲哀,自责之词是: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归去来兮辞》默写答案
7.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认为自己走入迷途还不太远的自恕自慰之词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8.《归去来兮辞》表现陶渊明在回家途中,自己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心情的句子是: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9.《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10.《归去来兮辞》中“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
11.《归去来兮辞》中“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两句写作者在庭园中的散步,情景交融,作者似已悠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悠然地享受涉足庭园的乐趣。
12.《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两句以云鸟自喻,表现诗人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
13.《归去来兮辞》中“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两句写天色已晚,作者还手抚孤松不愿离去,因为作者想借孤松以咏怀,喻自己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
14.《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两句写作者辞官归家,让他激动而神往,质本洁来还洁去,菊前松下才是他孤洁灵魂的栖所。
15.《归去来兮辞》中“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几句写出了陶渊明归家时欣喜若狂。主仆俱迎诗人归来的句子是“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尤其“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两句写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妻子比谁都盛情,准备了丰盛的酒菜,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归去来兮辞》默写答案
16.《归去来兮辞》中写诗人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的句子是: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17.《归去来兮辞》中写诗人驾车出游。表现出游方式的句子是:或命巾车,或棹孤舟。表现游历经过的句子是: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表现游中所见的句子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表现游中所感的句子是: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18.《归去来兮辞》中写诗人自己问自己为什么心神不定,不知道要到哪儿去,表现诗人不奢求富贵与仙境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19.归去来兮辞》中描写作者登山临河长啸赋诗的诗句是“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20.《归去来兮辞》中“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表现了作者乐天安命,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的思想。
21.《归去来兮辞》诗中用“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两句赞美了大自然万物恰逢繁荣滋长而得到精神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