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教案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批注,揣摩、品味本文精彩的语言,掌握呼告的手法。(重点)
3、理解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难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请大家用心聆听歌曲《松花江上》,听完后请谈谈你的感受。
(听歌的过程中依序展示 幻灯片,前面是东北优美的风景,后是日寇入侵后田园荒芜、尸横遍野的惨烈画面。
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短短3个多月,日军就侵占了我国东北全境,广袤肥沃的东北大地沦于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一时民生凋蔽,四野荒芜,內心撕裂般的疼痛成了那段时日的唯一记忆。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端木族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用自己的灵魂之笔写下了《土地的誓言》。
听完这首歌曲,此刻的你想说些什么呢?是的,听完歌曲后,歌声中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再现眼前。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在1931年9月18 日那天被烙上了耻辱与灾难的印痕,日寇的铁蹄拉开了这场悲剧的序幕。1931年9月 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段路轨炸毀,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军队。以此为借口,日军随即攻占沈阳,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短短3个多月,日军就侵占了我国东北全境,广袤肥沃的东北大地沦于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一时民生凋蔽,四野荒芜,内心撕裂般的疼痛成了那段时日的唯一记忆。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端木族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用自己的灵魂之笔写下了《土地的誓言》。
二、检查预习
【蕻hóng】(端木蕻良)
【碾niǎn谷】(辗zhǎn转)
【挚zhì痛】诚恳而深切。
【泛滥】动词,汹涌。
【呻shēn吟】由于痛苦或兴奋,情不自禁地发出的声音。
【嗥háo鸣】(野兽)大声嚎叫。
【斑bān斓lán】灿烂多彩。
【谰lán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dàn】奇怪,古怪。
【亘gèn古】远古。
【默契qì】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丰饶】形容词,富饶。
【白桦huà树】
【镐gǎo头】刨土用的工具。
【田垄lǒng】田埂;田地中种植农作物的垄。
【蚱zhà蜢měng】昆虫,像蝗虫,是害虫。
【污wū秽huì】肮脏的东西。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文中哪些词语和句子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请找出来,深情地朗读,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注重语气的指导: 深切怀念、热情赞颂、忧伤回忆、愤怒呐喊。
2.课文的标题是“土地的誓言”,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警言”吗?如果不是,该如何理解?
明确:
这一标题比较独特,其要点在于,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
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生活的怀念之情,以及热烈的爱国之情,表明作者将抗击侵略者,为保卫国家能够牺牲一切的心情,并坚信最后能胜利的坚定信念。
四、品析课文
思考:到底是什么东西催促着作者一定要回到那个日思夜想的地方——故乡?在作者眼里这究竟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呢?请结合一下问题进行探究。
1.找出第1段中描写家乡的语句:“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2.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
明确:
作者列举了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等
3.让我们一起走进端木顛良魂牵梦萦的故乡。(用多媒体放映东北最美丽的风景。)
4.这样的故乡谁不爱?请在第2段中找出作者写成长脚印的句子。
明确:
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5.面对故上,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
明确: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为了她我感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
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汩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6.思考:作者把关东原野以“她”相称,后来却又用“你”,这是为什么?
明确: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起初感情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五、总结课文
《上地的誓言》这篇抒情散文充满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回忆了故乡的景物,追忆了自己成长的足迹,显示了与土地密不可分的关系,既有对故土的深情赞美,也略含有家难回的忧伤和愤怒,更有面对土地发出的旦旦誓言,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人民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了出来。文章对关东原野的怀念,正体现了中华民族驱逐侵略者,收复东北失地的激情。
谁没有亲人,谁不爱自己的妻子儿女,谁不容恋白己的乡土!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他失去的是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他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只要我们是中国人,是炎黄的子孙,都应该和东北人民一起抗争,夺回我们的土地,保卫我们的家园,埋葬日本侵略者!请聆听全中华儿女发出的怒吼声!
(播放《黄河大合唱),配以黄河怒吼的画面和人民军队痛击敌人的视频。〕
六、作业
1.你的家乡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她的情感。字数不限。
2.“九一八”事变过去七十多年了,白人说它已成为历史,可它真正成为历史了吗?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