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市第一中学2022一2023学年度下学期3月月考
B.中国书法属“文化的”生活关学,.日常书写实用化的信札、序跋等是其常态,体现出生活美学“体用不二”
高一语文试卷
的特点。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题满分:150分
C,中国的生活芙学主要包括“生理的”、“情感的”、“文化的”三个层面,此构架对当代中国美学做了整
体的规划,
注意事项:
D.当今兴起的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潮流,源于对西方“日常生活美学”的学习借鉴,是中国人对自身生活传统
1、本试卷共8页,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的复兴。
2、作答非选择题时须用黑色字迹0.5毫来签宇笔书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须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日的选项涂黑。如霄改动,请用粮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亲,请保持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玻损。
A新世纪关学界出现了“回归生活世界”以重构美学的倾向,文章以此为立论前提,引出论述对象和角度,
第I卷(70分)
B.文章第二段将中西方关学进行对比,突出了中国的生活美学具有悠久传统,论证了生活美学的根在中国
一、现代文阅读
C文举以中国书法为例,论证关学在中国与民众生活联系紧密,进而论证生活美学的根在中国,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D.文章对中国生活美学展开了多维度分析,由理论到现实,由传统到未来,论证莲严有说服力,引人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西方美芋界出现了一种“回归生活世界”以重构美学的总向。这种美学在当代画方被称
为“日常生活美学”,在中因则被称为“生活美车”,在当代中西方不同历史语境下;研究中回的“生活美学”,
A从春秋起,中同人的生活美学传统存续了几千年,因此,中园的生活美学优于世界其他文明的美学。
还须从本土传统入手。
B.生活美学是中回审美文化的主流,从诗、书、琴、画到城市规划,都表现了中国人追求生活审美化。
应该说,生洁炎学的根就在中国。从孔子和老子分别建树起中图低家生活美学与道家生活美学传统开始,中
国人的生活美学传统已经存续了几千年,一直是中因审美文化的主流。这是由于,在中国人的生活当中,审美与
C中国生活美学为世界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东方范本,必将为世界美学发展做出贡献,引领美学新潮流。
生活始终处于一种不即不离的微妙关联当中,这种传统始终没有断裂过,一直廷续至今,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
D.我们贝要复兴中国的生活美学传统,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充分地市美化,就能实现审美地“生活”·
中国美学就是生活美学,网为中图人的生活校古人赋于了审美化的追求,中国人的审美也在古代被萋定了生活化
的根基。西方无学曾经更关注艺术,中国美学却平已聚焦生活。生活关学对于西方而言是一个新恩潮一西方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有将生活审美化的悠久传统,尽苦他们的艺术传统非常久远。生活美学乃是祖源于中回本上既植根于生活又超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一6题。·,·
于审美的悠久传统。
生活美学在中国,具有世界其他文明难以企及的广度与深度。这种本土美学关涉很广,主要包括三个层南。
材料一:
第一是“生理的”生活美学,这关平广义之“性”,如饮食、饮茶等。第二是“情感的”生活美学,这关平广义
之“情”,如阔居、交游、雅渠、人物品藻符。第三是“文化的”生活美学,这关乎广义之“文”,诗、书、画
乡下人在城果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侣乡村工作的朋友,把愚和病贫联姑起朵去作为中
印、朵、曲、回林、海弃、游艺乃至于游山玩水皆属此类。美学在中国与氏众生活联系得景为紧密,审美己深入
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感”,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
生活。“生活美学”乃是一种“体用不二”的美学。达个“体”,就是生活之体,就是中国民众的衣、食、住、
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种,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闭车,在玻璃窗里,深出半个头,
行、用、娱的生活本体:这个“用”,就是将生活美学应用在生活本体上。中因的节法就是最显明例证。从王藏
向基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蜜!”
如果这是愚,真无在了他们,我普带了学生下乡,回里长看包谷,
之、颜真卿到怀素,他们的作品不是正襟危坐着创作出来的,而是包乎在务用化的估札、便条、序被、朵文等等
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专子长得这么高。”方边的乡下期友,玉则没有啐地一口,但是微微的一
笑,也不坊译作“家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行汽幸,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
之中。我们发现,书法作为文人的日课,日常书写才是常态,书法从古至今都没有脱离生活。道理很两单,书法
之“书”不过规是写字,写出了一定的法度和美感才成共力“法”。
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帮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约吠就变色是“白杰”
如今,中回人还在延续这个古老的生活美学传统。从茶道、花道、香道、汉服、家居、日常设计、公共艺术、
自格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我“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四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惑不可及”
社区设计到城市规划等各个领城,生活头学的践行者们都在倍导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充分审美化。这恰恰是中因
了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日“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
人对自身生活传统的一种复兴,而不是对外来文化的借盏和车来。这险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潮流,正在悄然形成
种运动。所以,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是一种生意叁然的活的传统,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东方生活美学最佳范本。
识。可是知采说不识字就是愿,我心里总戏甘限。“愚”如采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宇并非愚不愚的标
当然,当代中因需要楚体的美宁规刻,既然曾是“礼权之邦”,那将朱也要成为“美苔之目”,这才符合“礼
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这样看来,乡
乐相济”的华夏悠久传统,当今中国生活美芋的积极践行者们,就是在发现中国人的生活之美,从而为中国生活
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愿,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
「立“心”一立“关”之心。残们最终要的,并非生活的“学”,而是审美地“生活”。
如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
。
(摘编自刘悦笛《生活美学一阑释美好生活之道》)
。(摘编自《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材料二:
工,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活美学的根就在中国,中国美学就是生活美学,中国人的生活具有审美化遍求,中回人的市美具有生活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银《能花块》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让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我是“湛
化根基。
兽”,我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
【高一语文第1页(共4页)】
口口口口口口参考答案:
1.B 解析:文章第二段说“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美学就是生活美学”,故而A项说“中国美学就是生活美学”扩大了范围,表述太绝对化;文章第三段所谈的中国生活美学主要包括的三个层面是客观叙述,而最后一段说“当代中国需要整体的美学规划”则说明当代中国美学还没有整体规划,这两个部分之间没有选项所述关系,C项属无中生有;文章第4段说“如今,中国人还在延续这个古老的生活美学传统”“这恰恰是中国人对自身生活传统的一种复兴,而不是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拿来。这股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潮流,正在悄然形成一种运动。”可见,“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潮流”并不是“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拿来”,更谈不上“源于对西方‘日常生活美学’的学习借鉴”,而是对中国本身的古老生活美学传统的延续,D项错误。
2.C解析:“论证了生活美学的根在中国”错误,分析第3段可知文章举中国书法为例,是为了论证生活美学在中国具有深度和广度。
3.B解析:A项强加因果,“中国的生活美学优于世界其他文明的美学”也扩大了范围;C项“中国生活美学”“必将”“引领美学新潮流”的推断于文无据;D项,“只要A,就能B”表示A是B的充分条件,根据原文,无法推断出选项前后具有这种关系。
4.D解析 A项“从客观标准来看”是相对于病和贫,“愚”应为主观标准。B项“都是‘愚’的具体表现”说法错误,原文中认为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C项“就是”说法绝对,原文是“如果”。
5.A解析 “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说法错误,原文是“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
6.答案 ①差序格局是有中心的,每个人都是关系中的中心(或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②差序格局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如亲属关系、社会关系等。③这种格局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向外扩展的,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7.B
8.①有责任感,勇于担当。无论是讨要工钱还是抗洪抢险,他都身先士卒,并尽量为手下人争取利益。这对农民工来说是一种榜样的力量。②顾全大局,威信很高。当接到抗洪任务时,他能不顾安危,很快把手下人全部召集起来。这对农民工来说是一种生死相依的信任。③重情重义,不为名利。当大伙拿到抗洪工钱和奖金要给他凑一笔钱时,他严词拒绝。这对农民工来说是一种重情重义、不为名利的情义。有技术,有经验,干活拼命等。(答对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及以上得满分4分。)
9. ①第一问:起因和喻意不同。第一次是讨回工钱后,大牛请大家喝“散伙酒”,拼命喝的是“苦酒”;第二次是抗洪胜利得到报酬后,大家凑钱请周大牛喝的“庆功酒”(2分)。人物的心境不同。第一次是闷闷地喝酒,对散伙心有不甘而又无奈,对生计充满担忧;第二次喝酒大家激动万分,感激不尽,是一种真挚感情的表达(2分)。②第二问:两次喝酒表现了农民工真实的生活处境,写出了在都市中的农民工生活的艰辛和赚钱养家的不易,突出了他们淳朴厚道、勤俭节约的个性以及患难与共的美好品质(2分)。(第一问4分,第二问2分。大意正确即可。)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句意:这样,楚国鄢、郢必然会引起震动。我听说平定天下,在它还未混乱时就要着手;做一件事在未开始时就要做好准备;祸患临头,然后才去发愁,那就来不及了。所以,我希望大王及早谋划。
“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是对称结构,其中“其未乱”“其未有”都是后置状语,不能与前面的谓语断开,排除AD。
“则无及已”中“已”通“矣”,是句末语气词,在“已”后断开,排除C。
故选B。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A.前句,方圆、纵横。句意:全国土地方圆五千里。
后句,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句意:并且知道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含义不同,判断错误。
前句,果真,如果。句意:大王如果真的能听取我的建议。后句,确实,的确。句意:的确有(对我有这种误解的)百姓。含义不同,判断正确。
前句,超过。后句,责备。
前句,因此。后句,交情。
故选A。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山东诸国又迫于秦威”错,原文是“韩、魏迫于秦患”,是韩、魏迫于秦威,不是山东诸国迫于秦威;“合从联盟必将大祸临头”于文无据,原文为“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楚王认为韩、魏两国迫于秦国的威胁,不能和他们深入地谋划合作,恐怕他们反会投入秦国的怀抱。这样,计谋还没有付诸实行,楚国就会大祸临头。不是“合从联盟必将大祸临头”。且楚王并非不同意“合纵联盟”,原文为“今主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可见楚王同意“合纵联盟”,并且也认为“合纵联盟”对自己国家有利。
故选D。
13.【答案】
(1)我自己料想(估计,考虑),(单)凭楚国来对抗秦国,未必能够取得胜利。在国内与群臣谋划,也不值得依靠。
“自料”,自己料想(估计,考虑);“当”,对抗;“内”,名词作状语,在国内;“恃”,依靠。
(2)依靠人家的力量反过来损害人家,(这是)不仁义的;失掉了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用战乱来改变出兵时的整肃,(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14.D 15.①首联点明“早发”,与题目只有一字之别,而“早”字能够暗示出“晓”字。②中间两联通过写景照应:月影尽、星星残,都是清晨的景色。③尾联通过写人事来照应,村中人还很少出来,这表明天色还早,人们尚未起身。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的能力。
D.“‘去去’即‘赶紧前去’”错,“去”本意为离开,“去去”指越走越远。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联写“旅行宜早发,况复是南归”,诗人认为外出的话应该早点出发,回归故乡更应该早早出发,“况复是”透露出一种急迫的心情,首联点明“早发”,与题目只有一字之别,而“早”字暗示出“晓”字,说明出行较早。
中间两联写“月影缘山尽,钟声隔浦微。星残萤共映,叶落鸟惊飞”,中间两联写月影尽、星星残,这些都是清晨特有的景色,通过写景照应了题目。
尾联写“去去渡南渚,村深人出稀”,通过写人事来照应,诗人越走越远,而村中人还很少出来,这表明天色还早,人们尚未起身,强调了作者南归时心情的急迫,照应了题目《早发》。
16.(1)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2)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3)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17.捉襟见肘 推陈出新 闻名遐迩
18.该事件导致4000余人死亡,另有大量的人出现眼睛刺痛、呼吸困难、哮喘等症状。'
19.C 文中引号和C项都表示特殊含义。A项表示特定称谓,B项表示强调,D项表示引用20.①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②不管喝多少热水③而喝了3℃的冰水
21.①喝冰水能提高新陈代谢,②但是提高的幅度很小,③对减肥基本没有帮助。
一、试题解析
这一道材料型任务驱动类作文题。由庄子《山木》中的寓言故事、材料解读与任务要求等几部分构成。
寓言故事比较浅易,考生理解起来没有问题。主要讲庄子衣衫破旧拜见魏王,魏王认为其精神倦怠、疲惫不堪,但庄子却认为他不是精神疲惫而是因为贫穷,并指出“此所谓非遭时也”是自己如此现状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贫”是物质层面的,而“惫”是精神层面的,引出写作任务。
写作任务非常明确,庄子生不逢时却能“目光炯炯、贫而不惫”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指引代代后人,接着,点明我们“生活在一个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时代”,指出我们已经远离了物质的贫穷,回归现实,引导考生思考。最后明确写作任务“生不逢时的庄子贫而不惫的故事,能给生逢其时的你怎样的启示”。“生不逢时”的庄子尚且贫而不惫,而当代青年生逢其时更需努力。这里的“启示”指的是考生要从庄子身上获得人生启悟,在时代的大潮下,踔厉奋发,发挥自己的精神力量。
“请结合以上材料作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则要求考生不能脱离材料内容以及含义,要表达自己的认识与看法,考生要有身份意识。要求属于常规要求,没有为考生设置障碍。
二、审题方法
1、速度作文试题,理清试题构成。
寓言、解析、任务、要求
2、勾画关键信息,明确写作任务
庄子贫而不惫,生不逢时
吾辈生逢其时,不贫,当更不惫
理解:贫、惫、生逢其时即时代
3、把握任务要求,思考写作思路
启示:发现了什么
思考与认识:自己的感悟
三、参考立意
1、生逢其时,更需以饱满的精神面对时代,以青春热血献国家
2、以不惫之精神阻力时代之兴盛
3、贫而不惫显精神,不贫却惫当戒之
4、助力时代,奋楫笃行
5、庄周炯炯之精神,我辈灼灼之奋发
6、生不逢时尚如此,生逢其时更峥嵘
7、担时代使命,不负青春岁月
【参考译文】
苏秦为赵国推行合纵联盟,去游说楚威王说:“楚国是天下强国,大王是天下的贤主。楚国西边有黔中、巫郡,东边有夏州、海阳,南边有洞庭、苍梧,北边有汾陉一带的重镇郇阳,全国土地方圆五千里,甲兵百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可供十年,这是建立霸业的资本。凭楚国的强大,大王的贤能,天下无人能够抵挡。秦国妒忌的莫过于楚国,楚国强盛则秦国削弱,楚国衰弱则秦国强大,楚、秦两国势不两立。所以为大王考虑,不如六国结成合纵联盟来孤立秦国。大王如果不合纵联盟,秦国必然会派出两路军队进军楚国:一路从武关出发,一路从黔中而下。这样,楚国鄢、郢必然会引起震动。我听说平定天下,在它还未混乱时就要着手;做一件事在未开始时就要做好准备;祸患临头,然后才去发愁,那就来不及了。所以,我希望大王及早谋划。“大王如果真的能听取我的建议,请允许我让崤山以东的各国奉上四时贡品,奉行大王的诏令,将国家和宗庙委托给楚国,训练士兵,磨砺兵器,听凭大王使用他们。如果大王真的能听从我的愚计,那么,韩、魏、齐、燕、赵、卫各国的音乐和美人必定会充满您的后宫。越国、代地的良马一定会充满您的马厩。所以说,实现了合纵联盟,楚国就能称王;实现了连横联盟,秦国就会称帝。现在您放弃称王、称霸的大业,反而落个‘侍奉别人’的名声,我私下认为大王不该这样做啊。
秦国是如同老虎豺狼一样贪婪的国家,有吞并天下的野心。秦国是各个诸侯共同的仇敌。主张连横的人却想以割让诸侯的土地去侍奉秦国,这就是所谓的奉养仇敌的做法啊!身为人臣却要主张割让主人的土地,来结交虎狼一样的秦国并使它强大起来,来侵略天下各国,最终遭受到秦国侵略的祸患,这是没有顾及可能到来的灾祸啊。至于对外依靠强秦的威势,对内胁迫自己的国君,来割让自己国家的土地,大逆不道、不忠不义,没有比这种人更厉害的了。所以说,实现合纵联盟,那么各个诸侯国就会割让土地来侍奉楚国;实现连横联盟,楚国就得割让土地来侍奉秦国。合纵与连横这两种谋略,所达到的结果相距真是太远了,有亿兆那么多。对于这两个谋略,大王如何取舍(占居哪一个)呢?因此,敝国的国君赵王,特派我来献上这个愚计,想坚定地遵守盟约,听凭大王的选择(决定)。”
楚王说:“我的国家,西边与秦国相接,秦国有夺取巴蜀、吞并汉中的野心。秦国,贪狠暴戾如同虎狼,不可能和它友好。而韩、魏两国迫于秦国的威胁,不能和他们深入地谋划合作,恐怕他们反会投入秦国的怀抱。这样,计谋还没有付诸实行,楚国就会大祸临头。我自己考虑,单凭楚国来对抗秦国,未必能够取得胜利;与群臣的谋划,也没法依靠。我寝食难安,心神不定,好像风中旗子飘荡不定,终无所托。现在您想统一天下,安定诸侯,拯救危国,我完会同意参加合纵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