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1882年后,英语成为日本学校的正式外语课程,不少新式中学的数理化工世界历史和地理的教材几乎都是翻印来自美国和英国的英文原版教科书,当时“学校教育被称为英语、数学、国语、汉学的教育,而英语居第一位”。这种现象折射了日本( )
A.开始沦为英语国家的半殖民地 B.紧跟欧美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C.通过“文明开化”推动近代化 D.成功清除封建专制的残余势力
2.1833 年英国议会设工厂监察员、矿地督察员,防止工人特别是女工、童工超时或在危险的环境下工作;1867年又颁布法案,要求 50人以上的工厂不得使用童工;1874年和 1878年又出台了两个工厂法案改善工厂条件,降低工作时间。这说明( )
A.英国福利制度完善 B.工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C.英国议会性质转变 D.经济发展倒逼社会改革
3.在倒幕和维新的过程中,日本的下级武士精英为使自身行为站在法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始终打着天皇旗号,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皇权威,打破了权力博弈的均势。据此可知( )
A.明治政府权威遭受挑战 B.社会转型受政治传统影响
C.改革策略脱离日本国情 D.天皇的独裁统治得到延续
4.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后,欧洲地区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各国纷纷鼓励和组织对爱国人士的崇拜,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此类现象说明了欧洲( )
A.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B.封建统治秩序的瓦解
C.逐渐强化世俗权力 D.掀起了宗教改革浪潮
5.法国大革命使德意志人敏锐地意识到了国家。首先,法国人已使自己升到公民的尊严地位;其次他们有一个包括所有法国人的统一国家,并且在这个国家中,全民族都洋溢着一种新的自由意识。以上材料反映出法国大革命( )
A.解放了全体德意志人的思想 B.促进了德法两国矛盾和解
C.推动了德意志民族意识形成 D.具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
6.1746年,乔治二世否决了内阁首相佩兰关于国防大臣人选的建议,侧兰带领全体阁员集体辞职。乔治二世愤而任命巴思伯爵组阁,巴思伯爵得不到下院支持,最终辞职。乔治二世只好再请佩兰等人复职。佩兰内阁复职后,立刻对国王提出苛刻条件。佩兰等人的行动创下内阁集体辞职的先例。这一情况表明,英国( )
A.内阁制在斗争中不断完善 B.权力中心已转移到议会
C.内阁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 D.国王权力受到全面限制
7.19世纪英国保守主义政治家认为,英国议会制度非常好,它虽然有不完善的地方,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尽善尽美的东西。如果选民扩大到“自私自利的大众”并实行多数人统治,就必然导致暴力、腐败、混乱、恐怖、信仰丧失、战争和军事独裁。这表明保守主义政治家意在( )
A.维护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实现社会的转型
C.推动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D.保持贵族的统治
8.1789~1815年是法国大革命的第一个回合,是原本意义上的法国大革命。接下去,19世纪前 60 年的历史似乎是对原本意义的法国大革命的依次重演。有学者指出,“法国人是花了一百年才建立起一个稳定的政治制度并在法律中确定下来的”。这说明法国( )
A.民主共和政体在斗争中渐趋完善 B.民主政治的曲折及必然趋势
C.温和保守的政治主张受广泛推崇 D.各派别之间的矛盾得以化解
9.以下法律条文摘选自( )
第十五条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共执行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A.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 B.美国《1787 年宪法》
C.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0.美国建国后,其乡镇的大部分行政权掌握在当地选民直接选出任期一年的“行政委员”手中。通常他们处理公务时都自行负责,只是要遵循本乡镇公民早先通过的原则。但是他们相对既定事项作出更改,或拟创办新的事项,例如创办学校,则需要召集全体选民开会作出决议。这说明 ( )
①乡镇实行地方自治 ②乡镇官员同时对选民和上级政府负责
③乡镇承担当地所有公共服务 ④乡镇权力运行体现出直接民主的特征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1880年,加菲尔德当选美国总统,有人企图通过总统来为自己谋取满意官职。其中有一个叫吉特奥的律师要求任命他为驻巴黎的领事,遭拒后将加菲尔德刺杀。这反映了美国( )
A.两党制度存在弊端 B.选官制度亟需改革
C.联邦制度面临挑战 D.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12.普鲁士宰相俾斯麦曾在议会宣布:“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和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民主政治不能实现国家富强 B.启蒙学说不能适应社会发展
C.普鲁士需通过军备实现崛起 D.德意志需通过战争实现统一
13.英国1832年改革“使得代表权的基础从世袭特权向人口和财富因素转移”,“下院的自信也得到了增强”,特别是在济贫等方面实施了一些之前竭力回避的改革。由此可知,此次改革( )
A.赢得了民众的普遍支持 B.导致传统贵族政治的终结
C.催生了英国的济贫体系 D.利于自由主义政策的推行
14.“到17世纪以后,哪一个国家最早克服专制统治,最早建立新的制度,它就迈出了新的一步,把历史推进到一个新的时代。”最先迈出“新的一步”的国家是( )
A.葡萄牙 B.英国 C.荷兰 D.美国
15.1877年,黄遵宪随使日本。1879年,他开始着手撰写《日本国志》。该书记述了日本三千多年的历史沿革,特意详述了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在各个方面的变革情况,以“导引国人,知其所取法”。该书( )
A.传播了西方时新史学理论 B.促使有识之士开始开眼看世界
C.一定程度影响了清末改革 D.引起了士人对明治维新的关注
16.林肯政府于1862年5月颁布《宅地法》。该法令规定:凡年满21岁从未参加叛乱的合众国公民,在宣誓获得土地是为了垦殖目的并交纳10美元费用后,均可登记领取总数不超过160英亩作为份地,且登记人在宅地上居住并耕种满5年,就可获得土地执照,从而成为该项宅地的所有者。这反映出美国联邦政府颁布《宅地法》的目的是( )
A.缓解当时财政困难 B.强化联邦政府权力
C.关注民生消解贫困 D.服务战争维护统一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获得独立的北美人民在以开拓者的姿态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同时,又以主人翁的身份追求政治现代化,美国政治现代化由此起步。鉴于松散的邦联无法解决国内重大问题的实际, 1787年5月25日,55名代表聚集费城,就邦联条例的修改和联邦宪法的制定等问题展开讨论,并产生了联邦宪法。后来,在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美国于1789年9月通过了10条宪法修正案,并将其作为联邦宪法的补充条款。联邦宪法和宪法修正案,巩固了北美人民在独立战争中争得的民主成果,构造了美国现代化的政治框架。
——摘编自吴海晶《美国政治现代化若干问题探析》
材料二 1871年建立起来的德意志帝国是普鲁士势力的放大版。其早期政治现代化进程与英、 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到一战前夕,德国在经济上已成为欧洲第 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政治上却仍然是传统的容克贵族占主导地位,资产阶级只是通过没有实权的帝国议会在参与意义上加入了统治阶级行列。总之,以普鲁士容克地主为代表 的传统统治阶级牢牢地控制着德国的政治生活。除了各种法律规定的特权外,他们还享有 许多实际特权,并在政治、行政、军事等领域占据领导职位。
——摘编自邢来顺《论德国政治现代化初期的“防御性”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政治现代化得以起步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意志帝国政治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及其影响。
18.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拿破仑在所有被他征服的地区都贯彻了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这些改革意味着进步或至少意味着维新。虽然各地的既得利益集团坐立不安,反对这些变革,但变革却仍在许多地方获得了普遍支持。虽然资产阶级和许多知识分子也都赞成这些变革,但事实上是它是一种外来统治,如有必要它即可凭武力强加。拿破仑的非法国臣民终于渐渐对征用、赋税、征兵、战争感到厌倦,虽然法国统治通常意味行政管理质量的提高,但是人们对行政管理的法国式性质的印象比对其质量印象更深刻。其实换句话说就是,这些人已经成为民族主义者,而且他们的民族主义也已经发展成为反抗拿破仑统治的运动。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谈谈你对拿破仑战争的认识。
1.C
【详解】根据“学校教育被称为英语、数学、国语、汉学的教育,而英语居第一位”可得出日本通过全面学习西方的教育文化,从而逐步实现近代化,因此反映出日本在明治维新中通过“文明开化”推动近代化,C项正确;“开始”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日本的对外扩张,排除B项;日本封建残余仍然存在,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议会设置专门官员和颁布法案保护工人和未成年人的利益,加强对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干预,说明经济发展推动社会改革,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英国的福利制度,排除A项;工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英国的议会性质未发生改变,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材料中提到在倒幕和维新过程中,日本的下级武士精英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皇权威,打破了权力博弈的均势,这说明倒幕和维新过程中不仅没有损害天皇的权威,反而使天皇的权威进一步强化,直接导致日本在向近代化的转型过程中,保留大量封建残余,B项正确。材料提到下级武士精英始终打着“尊王”的旗号,维护明治政府,排除A项;改革派利用天皇权威推动社会变革的策略,符合当时日本的国情,排除C项: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宪法,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天皇的统治受到制约,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后,欧洲地区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各国纷纷鼓励和组织对爱国人士的崇拜,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信息可以得出,民族认同和国家意识日益觉醒,民族国家逐渐形成,A项正确;法国大革命只是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并未造成“封建统治秩序的瓦解”,排除B项;传统的“世俗权力”在材料中并非“逐渐强化”而是背削弱了,排除C项;宗教改革浪潮的掀起发生在16世纪,而材料现象发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法国人已使自己升到公民的尊严地位;其次他们有一个包括所有法国人的统一国家,并且在这个国家中,全民族都洋溢着一种新的自由意识”及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期间,拿破仑对外战争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自由、平等与博爱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到被征服的封建各国,冲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被拿破仑征服的国家和地区民族危机加深,促使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各国民族意识觉醒,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C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化,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A项;法德矛盾和解是在二战后,排除B项;D项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表明英国内阁制在斗争中不断完善,A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权力中心就变成议会,排除B项;内阁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不断完善使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英国保守主义政治家认为,英国议会制度非常好......如果选民扩大到自私自利的大众并实行多数人统治,就必然导致暴力......”及所学知识,可得知该保守主义政治家反对民主范围的扩大,意在保持贵族的统治,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维护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英国17世纪已实现社会的转型,排除B项;材料中保守主义政治家反对民主范围的扩大,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民主政治建立的过程是十分曲折的,尽管有反复,道路曲折,但民主政治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项正确。题干说的是法国民主共和政体建立过程的曲折性,并未涉及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排除A项;法国民主政治建立是历史的趋势,资本主义势力逐渐取代封建主义,因而保守的政治主张不可能再受广泛推崇,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法国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但是封建势力仍很强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还是存在的,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根据材料“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共执行权属于皇帝”、“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个是指的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C项正确;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中没有“皇帝"“宰相”的职务,可见不是,选项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美国《1787 年宪法》是三权分立,而没有皇帝与宰相,排除B项;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无皇帝和宰相,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美国乡镇的大部分行政权掌握在当地民选机构“行政委员”手中,也即乡镇享有自治权,选民选举产生“行政委员”,管理地方事务,①所述符合题意。“行政委员”决定重大事项,需要遵循公民认可的原则,或经全体选民会议同意,可得出乡镇官员对选民负责,结合所学,乡镇官员还需接受上级政府的领导,②所述符合题意。“行政委员”掌握乡镇大部分行政权,承担地方公共服务,③所述符合题意。由公民选举出的代表“行政委员”管理公共事务,而非公民直接参与、讨论、决定和管理国家事务,属于间接民主,④所述不符合题意。综上,①②③所述符合题意,B项正确;④所述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C项、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有人企图通过总统来为自己谋取满意官职,遭拒后将总统刺杀,这说明当时美国没有合理完善的选官制度,B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两党互相攻击,排除A项; 材料信息与联邦制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 美国没有合理完善的选官制度,并非阶级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是要用铁和血”结合俾斯麦带领普鲁士统一德国的史实可知,德意志的统一是通过战争完成的,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启蒙学说,排除B项;普鲁士通过战争完成了统一,不是军备,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代表开始进入议会,改革后的议会通过了一些有利于民众的法案,这些都有利于自由主义政策的推行,D项正确;A项错在普遍支持,排除;1832年议会改革并未终结贵族政治,排除B项;材料与催生英国济贫体系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中期,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较早向近代转型,B项正确;17世纪的葡萄牙并未将其历史推进到新时代,排除A项;荷兰在16世纪后期已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排除C项;美国直到18世纪后期才通过独立战争,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特意详述了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在各个方面的变革情况”“导引国人,知其所取法”并结合所学可知,《日本国志》着手撰写是在1879年,其意图是叙述明治维新史实,引起国人对改革的热情。并且随着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该书一定程度影响了清末改革,C项正确;该书主要记载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史实,而非西方最新史学理论,排除A项;有识之士开始开眼看世界是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该书一定程度影响了清末改革,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根据材料“林肯政府于1862年5月颁布《宅地法》......凡年满21岁从未参加叛乱的合众国公民,在宣誓获得土地是为了垦殖目的并交纳10美元费用后,均可登记领取总数不超过160英亩作为份地”可知,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后,林肯政府为赢得战争的需要,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最终得到美国人民,尤其是黑人奴隶的的支持,取得战争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D项正确;缓解当时财政困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强化联邦政府权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联邦权力的强化,排除B项;关注民生消解贫困,与美国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7.(1)背景: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1787年宪法的制定和民主共和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欧洲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意义:巩固了美国独立战争的成果;推动了美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为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条件;对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2)独特性: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同步,政治发展长期滞后于经济形势。
影响:使德国宪政体制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强化了容克贵族对德意志帝国的控制能力;加剧了容克贵族与工业资产阶级的分歧与矛盾;不利于德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加剧了德国军国主义倾向。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获得独立的北美人民在以开拓者的姿态致力于经济建设”可知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根据“鉴于松散的邦联无法解决国内重大问题的实际, 1787年5月25日,55名代表聚集费城,就邦联条例的修改和联邦宪法的制定等问题展开讨论,并产生了联邦宪法”可知1787年宪法的制定和民主共和制度的确立;根据“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美国于1789年9月 通过了 10条宪法修正案”可知欧洲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较快发展,美国政治近代化也在不断发展。
意义:根据“巩固了北美人民在独立战争中争得的民主成果”可知巩固了美国独立战争的成果,推动了美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根据唯物史观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会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可知为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条件;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框架对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2)独特性:根据材料二“到一战前夕,德国在经济上已成为欧洲第 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政治上却仍然是传统的容克贵族占主导地位,资产阶级只是通过没有实权的帝国议会在参与意义上加入了统治阶级行列”可知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同步,政治发展长期滞后于经济形势。
影响:根据材料“普鲁士容克地主为代表 的传统统治阶级牢牢地控制着德国的政治生活”及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是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使德国宪政体制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强化了容克贵族对德意志帝国的控制能力;同时由于“资产阶级只是通过没有实权的帝国议会在参与意义上加入了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加剧了容克贵族与工业资产阶级的分歧与矛盾,不利于德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容克贵族在“军事等领域占据领导职位”所以加剧了德国军国主义倾向。
18.认识:拿破仑战争推动了欧洲政治文化的重构,拿破仑通过战争,废除了被征服地区的封建贵族特权,传播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受到各国革命者的欢迎。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欧洲各地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不断高涨。拿破仑战争具有侵略性和掠夺性,拿破仑在政治上压迫被征服地区,摊派兵役:经济上掠夺财富,这些都引起了当地人的不满和反抗。
【详解】认识:依据材料二“拿破仑在所有被他征服的地区都贯彻了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并结合所学可知,拿破仑战争推动了欧洲政治文化的重构;依据“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这些改革意味着进步或至少意味着维新”并结合所学可知,拿破仑通过战争,废除了被征服地区的封建贵族特权,传播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受到各国革命者的欢迎;依据“但变革却仍在许多地方获得了普遍支持。虽然资产阶级和许多知识分子也都赞成这些变革,但事实上是它是一种外来统治,如有必要它即可凭武力强加”并结合所学可知,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白中法治笔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依据“这些人已经成为民族主义者,而且他们的民族主义也已经发展成为反抗拿破仑统治的运动”可知,欧洲各地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不断高涨:依据“虽然资产阶级和许多知识分子也都赞成这些变革,但事实上是它是一种外来统治,如有必要它即可凭武力强加”并结合所学可知,拿破仑战争具有侵略性和掠夺性;拿破仑在政治上压迫被征服地区,摊派兵役:经济上掠夺财富,这些都引起了当地人的不满和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