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武县第二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2003年评选200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至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已经连续举办了20届,一个个典型人物及其典型事迹构成了国人的感动支点,在电视领域和社会领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感动中国》以年度社会记忆为底稿,发端于传统主流媒介,被认为是“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十大电视事件”。特别是大量受众分流到音视频网站、贴吧论坛、“双微一抖”等新媒体平台以来,历年评选出的获奖者都会引起关注和热议。由央视新闻发起的“感动中国”话题,阅读量超过10亿,讨论量达到60多万。
媒介本身是一个冰冷的传播工具,但由于情感的加持让人物焕发人性的光彩,带来蓬勃的生命力与强大的感染力。无论是通过电视还是新媒体平台,《感动中国》不仅提供了仪式化的情感表达路径,也使得情感的回报成为可能。
大数据监测软件得出的结果印证了这一点。《感动中国》的正能量故事和获奖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核心价值观吸引并打动了广大受众,正面情感占据80.3%。
对于传播主体而言,关注典型人物往往是从理念开始的,对其赋形后寻找合适的载体,予以突出展示。而对于受众而言,最先接触到的是具象的展示,从人物事迹到情感体会、精神领悟,直至把握传播者的意图。在主流媒体主动进行议题设置的推动下,《感动中国》形成了一股强烈的情感冲击波,最终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摘自《蚁坊软件·舆情报告》)
材料二:
报道典型人物是我们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在我国新闻事业中具有突出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主流媒体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时代典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时代楷模”等,在他们身上展现了很多平凡人物“不平凡”的闪光点,为时代精神注入新的内涵。相对于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十八大以来的主流媒体典型人物报道出现了多维度的创新。
人物内涵主导性与开放性统一。人物自身、人物社会实践及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元,典型人物价值内涵也有丰富的解读与阐释方式。因此,典型人物报道既要坚持挖掘人物价值的先进性,提炼人物内涵中的时代主流精神和主导价值框架;又要让人物价值内涵有一定的开放性,敞开讨论的空间,激发受众参与人物形象建构、意义解读与情感共鸣。2019年4月8日新华社刊播的报道《英雄无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将主人公的精神内涵提炼为“本色人生”。无言的“本色”,成为“不忘初心”党员形象的光辉写照;同时,“本色”人生的意涵丰富,也为广大读者从自身角度去解读人物内涵留下充足空间。
人物价值的内涵,往往通过人物品质揭示与性格塑造有机结合来体现。品质是人物形象的骨架,展示人物思想意义、精神境界。但是如果只注重品质,忽略人物独特性格的挖掘.人物形象就容易流于呆板、平面,不够丰实、立体,甚至变成观念和思想的单调图解。因此,再现富有意味、展示人物性格面貌的个性化事实,充实人物的血肉,有助于丰富人物内涵。
政治话语与相关话语恰当结合,形成合力。政治话语资源是主流媒体典型人物报道核心话语资源,但过度政治化,会带来宣传灌输意味浓厚、人物形象人为拔高等弊端。政治话语资源只是画龙点睛式地展示人物的精神和价值内涵,从政治高度对报道主题进行引导和启发,达成政治话语“量少质高”的效果。应适度吸收日常生活话语、相关领域专业话语、传统文化话语、大众文化话语等各类资源,让各类丰富的话语相互对话,形成合力;展现社会实践的复杂性,塑造可信的人物形象。天津津云客户端推出的专题报道《“无胆英雄”张伯礼》,以张伯礼的“身边人”作为消息来源,从不同话语体系,包括医疗专业话语、中医的传统话语、政治话语、日常生活话语等入手,塑造了主人公的立体形象。
注意严谨事实与深刻情感的均衡互补。采用诗性与激情的叙述风格,试图以语言的力量拉满情感的报道方式,在过去的典型人物报道中曾经盛行一时,至今余绪犹在。此类报道方式的问题在于事实不够严谨客观,情感缺乏可靠的事实逻辑,流于肤浅和浮夸。2020年4月12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生命缘·永生》,实现了严谨客观的事实与沉静深刻的情感有机结合与动态互补,成为典型人物报道话语创新的样本。
以严谨的事实与客观的叙述凸显情感力量。纪录片《生命缘·永生》节目组通过长时间的跟拍,收集丰盈的事实,并从事实中按照合理逻辑挖掘富有意味的人物故事。面对经历生死难关考验的人性故事,该片没有落入“煽情”和“矫情”窠臼,而是实施了基于客观框架的间接、克制与受限的情感表达实践,达成了“自然化”的情感动员效果。片子不用镜头和旁白渲染情感,而是冷静、理性地讲述事实,依赖事实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内核来感动人。用精心挖掘的患者个体故事,激发情感和主题上的共鸣,收到了良好传播效果。
(选自刘年辉《新语境中先进人物报道的话语创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坚持时间长,在电视和社会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B. 由“感动中国”话题的阅读量、讨论量之巨,就能知道获奖者都会引起关注和热议。
C. 对于典型人物的关注,传播主体的用意与受众不同,因而两者的切入角度也有所不同。
D. 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只注重平凡人物“不平凡”之处,不注重时代精神内涵的注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感动中国》已举办20届而长盛不衰,就在于电视媒体提供了仪式化的情感表达路径,也使得情感的回报成为可能。
B. 在人物报道出现的多维度的创新中,“人物内涵主导性与开放性统一”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内容决定形式。
C. 典型人物价值的内涵包括了人物品质和人物性格,体现时往往需要把人物品质的揭示与性格塑造有机结合起来。
D. 《生命缘·永生》能成为话语创新的样本,在于在报道方式上注意了严谨事实与深刻情感的均衡互补。
3. 下列各项中,作为论据适合支撑“政治话语与相关话语恰当结合,形成合力”观点的一项是( )
A. 《“凡人”李保国》通过诸多个性化事实,展现李保国朴素、率真、“杠劲儿”、“冲”的性格特征,塑造了兼具深度、厚度和个性的时代先锋形象。
B. 专题报道《生死金银潭》,用白描的手法,展示武汉金银潭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前线的日常和生死瞬间,表现了普通医护人员的艰辛与温情。
C. 专题报道《时代楷模——李桓英》聚焦于她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结尾处说,在她看来,入党和科研都是追求真理,2016年她以95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
D. 媒体报道喀什75岁老人潘玉莲时,结合她25年的无偿辅导,挖掘出她身上人性的温情元素,用带情感带温度的表达,给受众传递了典型人物的真善美。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报道典型人物时,如何才能做到让人“感动”?结合两则材料进行概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几天之后,在少平即将离开省城的时刻,金秀和兰香相跟着来旅店找他,想陪他出去到街上转转。但少平推诿着说不想去。最少在眼下,他不愿带着脸上的疤痕,和任何女性相跟着逛大街,他无法忍受陌生人用异样的目光看他和身边两个漂亮的妹妹。说实话,对脸上的那道疤痕,尽管他显得不在乎,但内心却为此而万般痛苦,爱美之心人人有之,更何况,他正当青春年华!至于他的脸究竟被伤到了何种程度,直到现在他都没有勇气去照镜子。
金秀见他执意不到街上去转,就提议他们三个人一块到她的宿舍去坐坐。她说她们宿舍实习的同学都没回来,就她一个人。医学院离这儿很近,少平也就同意了。
三个人到医学院金秀的宿舍后,金秀特意让少平坐到她床上休息。她让少平先—个人待 一会,自己随即又拉了兰香,到外面去采买吃的,她想好好款待一下少平哥。
兰香和金秀走后,少平一个人没事,就在金秀的枕头边拿了几本医学杂志看。他在无意间 发现金秀床铺那头的墙上挂一面圆镜子。他犹豫了一下,过去摘下那面镜子。当镜子就要举 到面前的时候,他闭住了眼睛。
他闭着眼,举着镜子,脚步艰难地挪到了靠近房门的空地上。他久久地立着,拿镜子的那条胳膊抖得像筛糠一般。在这一刻里,孙少平不再是血性男儿,完全成了一个胆怯的懦夫!
我看到的将会是怎样的一个我?他在心里问自己。你啊!为什么不敢正视自己的不幸呢?你不愿看见它,难道它就不存在吗?你连看见它的勇气都鼓不起来,你又怎样带着它回到人们中间去生活?可笑。你这可笑的鸵鸟心理!
他睁开了眼睛。呀!他看见,那道可怕的伤疤从额头的发楞起斜劈过右眼角,一直拉过颧骨直至脸颊,活像调皮孩子在公厕墙上写了一句骂人话后所划下的惊叹号!
他猛地把那面镜子摔在水泥地板上,一声爆响,镜子的碎片四处飞溅。接着,他一下伏在金秀的床铺上,埋住脸痛哭起来……
他听见了开门声——是金秀和兰香回来了。
他爬起来,用金秀的毛巾揩去了脸上的泪痕。接着,匆忙地拿起扫帚,把满地的碎镜片扫到门后。在手捉住门锁柄的时候,他停留片刻,以便自己镇静下来——尽管他知道这是徒劳的。
在门打开的一刹那间,他看见两个妹妹都怀里抱着一堆吃的东西,脸色苍白地愣住看他。她们显然感到这屋里曾发生了什么事!其实,他自己的神态就说明了这一点。
不过,她们很快说笑着走过来了。以后,她们一直装着没有看见门背后的那一堆碎镜片。
两个女孩子像演戏一样,大声说笑着,甚至有点咋咋呼呼,在桌子上铺开了块干净的白布,然后把那些罐头、啤酒、果子露、牛肉、面包等等吃的东西都摆好,让他坐到“上席”上,并且开玩 笑称他“革命老前辈"……吃过东西后,少平没让她们送他,自己一个人来到大街上。
啊,最为严重的时刻也许已经过去了!
现在,他行走在这人流如潮的大街上,不管有多少含义复杂的目光在他脸上扫射,他也坦然如常。不知为什么,他甚至感到自己的情绪渐渐亢奋起来。
他在个体户的小摊上买了一副黑镜,随即就戴起来——部分地遮掩了脸上那道疤痕。接着,他又到商店买了一件铁灰色风雨衣穿在身上。这打扮加上脸上那道疤,奇特地使他具有了另一种男子汉的魅力——这正是他想象中自己的“新"形象。在下午剩下的最后一点时光里,他还到新华书店买了几本书。
当天晚上,他静静地坐在小旅店的房间里,分别给妹妹、仲平和金秀写了两封信。在给兰香和仲平的信中,他向他们“阐述”了他为什么现在不想来大城市工作的想法。他说他也许一辈子可能和煤炭打交道。第二天,孙少平提着自己的东西,在火车站发出了那两封信,就一个人悄然离开了省城。中午时分,他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煤矿。
他在矿部前下了车,抬头望了望高耸的选煤楼、雄伟的开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眼里忍不住涌满了泪水。温暖的季风吹过了绿黄相间的山野;蓝天上,是太阳永恒的微笑。
他依稀听见一支用口哨吹出的充满活力的歌在耳边回响。这是赞美青春和生命的歌。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秀和兰香到旅店找孙少平,想陪他出去到街上转转,两个妹妹都希望帮助哥哥,希望哥哥早日摆脱痛苦。
B. 慌忙地收拾东西,用毛巾揩去泪痕,但还是被妹妹看出了端倪,说明孙少平的内心遭到的打击是巨大的。
C. 尽管少平的两个妹妹都装着没有看见门背后的一堆碎镜片,但是他还是受到了刺激,悄悄地离开了她们。
D. 小说结尾写孙少平回到了煤矿,没有留在大城市工作,他感觉在“平凡世界”里,自己的生命也有意义。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你啊!为什么不敢正视自己的不幸呢?”小说改用第二人称,表现出孙少平审视自己、剖析自己的心理。
B. “你这可笑鸵鸟心理”,这个句子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孙少平的自嘲,同时也在鼓励自己不要一味躲避。
C. 文中把伤疤比作调皮孩子划下的惊叹号,形象地写出了伤疤很长的特点,这样的伤疤深深地伤害到了他。
D. “高耸的选煤楼、雄伟的砰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作者用三个结构相似的短语,写出了大牙湾煤矿的特点。
8. 从文中可看出孙少平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
9. 从小说中可以看到,孙少平的经历可谓不平凡,那么如何理解小说的标题“平凡的世界”?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及吕蒙代肃屯陆口,以为羽素骁雄,有兼并之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久,密言于权曰:“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复,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及羽攻曹仁于樊,吕蒙上疏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蒙至都,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也。”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部督,以代蒙。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樊。吕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大舟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糜芳、傅士仁素皆嫌羽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及,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惧。于是蒙令故骑都尉虞翻为书说仁,为陈成败,仁得书即降。翻谓蒙曰:“此谲兵也,当将仁行,留兵备城。”遂将仁至南郡。糜芳城守,蒙以仁示之,芳遂开门出降。关羽闻南郡破,即走南还。羽数使人与吕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羽人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会权至江陵,荆州将吏悉皆归附。关羽自知孤穷,乃西保麦城,因遁走,兵皆解散,才十余骑。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于章乡,斩之,遂定荆州。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吴蜀通好》有删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羽数使人与吕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
B. 羽数使人与吕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
C. 羽数使人与吕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
D. 羽数使人与吕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至尊,封建时代称皇帝为至尊,此处是吕蒙对孙权的尊称。
B. 建业,南京的古称,东吴都城,今有“六朝古都”之称。
C. 偏将军,古代武将官名,系将军的辅佐,通常由帝王授予。
D. 露檄,紧急文书。传送者风餐露宿,昼夜兼行,故称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吕蒙认为关羽素来勇猛雄武,怀有兼并江南的野心,况且他的军队驻扎在东吴的上游,可能会给东吴带来后患,所以建议孙权及时谋取他。
B. 孙权采用了吕蒙诈病的计策,将他召回,让声名不大的陆逊接替吕蒙,此举果然让关羽不再有顾虑,并逐渐撤出了守军,给东吴以可乘之机。
C. 关羽得知南郡失守后,立即率军向南撤回,但因平时不能很好地对待将士家人,导致将士对他怀恨在心,不愿为他继续战斗,故难以挽回败局。
D. 吕蒙到达寻阳后,把精锐士卒都埋伏在大船之中,让百姓摇橹,士兵穿上商人衣服作掩护,昼夜兼程,将关羽设置在江边的哨兵全都抓了起来。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
14. 请从关羽军的角度,简要分析关羽失去荆州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却归睦州至七里滩下作①
刘长卿
南归犹谪宦,独上子陵滩②。
江树临洲晚,沙禽对水寒。
山开斜照在,石浅乱流难。
惆怅梅花发,年年此地看。
【注】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睦州司马时所作。②子陵滩,又名严陵濑。严陵即严子陵,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后召为谏议大夫而不就。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上句交代作者屡次遭贬的际遇,悲愤之情由此溢出;下句交代出游地点,无穷联想与感慨尽在不言中。
B. 颔联选用傍晚时分的“江树”“沙禽”“寒水”等意象,营造了凄清氛围,烘托了作者落寞、感伤的心境。
C. 颈联写景远近结合,描绘出了大山断开之处斜照仍在、水浅石出、溪流受阻的景象,寓情于景,景中含情。
D. 此诗多选取衰飒、萧条景物,运用工笔,营造出一个清冷淡远的艺术世界,体现出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
16. 诗歌尾联意蕴丰富,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中,司马迁通过两组反义词强调了《离骚》的言浅意深、耐人寻味。
(2)《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的回应和支持。
(3)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以声写声和以形写声,生动描绘出了乐声的动听悦耳和变化多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6月16日,三星堆八号坑的金面罩铜头像冲上热搜。镜头之下,历经数千年的黄金面罩依旧金光闪闪、__________。据了解,这是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掘中唯一一件仍附着在青铜头像上的黄金面罩,不仅引发了人们对三星堆古文化的好奇心,还让广大网友的想象力洞开。有人说,这是外星文明的遗存,原因是大量出土文物的造型_________;也有人说,这是穿越者的杰作,理由是泥塑陶猪与现代卡通形象___________,“青铜大立人”的手杖更是神似“自拍杆”……在考古界,三星堆的每一次“出圈”,都唤起我们对那悠远文明的无限遐想。三星堆的走红,让长期“坐冷板凳”的考古业从幕后走向前台。曾几何时,社会上对考古有许多误解,随着网上曝光率的增加,人们对考古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新的认识。三星堆不断“上新”后,考古人员也担负起向公众科普的任务。这对新时代的考古工作者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在世人面前徐徐展开的极大丰富了神州大地多元起源、异彩纷呈的文明样态的古蜀文明进一步佐证了“中华文明是唯一不曾断绝的文明”这一论断,对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使用了“出圈”“上新”等网络词语,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体育锻炼尤其是有氧运动能启动身心的双重“健康密码”。首先,参加有氧运动,___①___。进行有氧运动时,人体的心率一般会保持在150次每分钟,此时血液可以给心肌提供足够的氧气,促使糖分和脂肪充分消耗;其次,长期坚持参加有氧运动,能够增强大脑皮层的工作效率,改善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功能。特别指出的是,有氧运动对记忆的改善效果,不仅表现在不同的记忆类型上,___②___。实验证明,除青年人受益外,参加有氧运动还能够改善青春期前儿童依赖于海马体的记忆功能,促进智力活动的提高;同时,有氧运动有助于逆转老年人海马体记忆的自然损失,维持脑力活动的健康水平。
但是,没有规划的有氧运动可能会导致受伤,稍有不慎还可能消耗人额外的体力与精力。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___③___,有利于维持身心健康,获得强健的体魄和更加灵活的大脑。
科学研究表明,长期进行有氧运动比短期训练更好。锻炼时间应大于6个月,并尽可能保持。在日程表中定期为有氧运动留出时间,可以让运动成为一种习惯。每次有氧运动的时间不宜太长,但时间过短也达不到锻炼效果。研究表明,每次锻炼时间在30~60分钟效果最好。不爱运动的久坐人群培养运动习惯需要适应的过程,单次运动的时间可以循序渐进。当感到自身对目前的锻炼强度已经游刃有余时,就可以尝试适当地延长活动时间。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醒是不盲从、不妥协、不昏乱,能在众声喧哗中响亮并坚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每个时代都有伟大的清醒者。屈原在“举世皆浊”时独清,“众人皆醉”时独醒;鲁迅身处寂寞文苑,“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林觉民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之际,独行荆棘之途,“为天下人谋永福”。
然而,在这个人人都掌握着“麦克风”时代,在集体无意识的喧嚣声中,清醒者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因此,保持思想清醒、追寻灵魂独立就显得弥足珍贵。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人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成武县第二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答案解析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2003年评选200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至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已经连续举办了20届,一个个典型人物及其典型事迹构成了国人的感动支点,在电视领域和社会领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感动中国》以年度社会记忆为底稿,发端于传统主流媒介,被认为是“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十大电视事件”。特别是大量受众分流到音视频网站、贴吧论坛、“双微一抖”等新媒体平台以来,历年评选出的获奖者都会引起关注和热议。由央视新闻发起的“感动中国”话题,阅读量超过10亿,讨论量达到60多万。
媒介本身是一个冰冷的传播工具,但由于情感的加持让人物焕发人性的光彩,带来蓬勃的生命力与强大的感染力。无论是通过电视还是新媒体平台,《感动中国》不仅提供了仪式化的情感表达路径,也使得情感的回报成为可能。
大数据监测软件得出的结果印证了这一点。《感动中国》的正能量故事和获奖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核心价值观吸引并打动了广大受众,正面情感占据80.3%。
对于传播主体而言,关注典型人物往往是从理念开始的,对其赋形后寻找合适的载体,予以突出展示。而对于受众而言,最先接触到的是具象的展示,从人物事迹到情感体会、精神领悟,直至把握传播者的意图。在主流媒体主动进行议题设置的推动下,《感动中国》形成了一股强烈的情感冲击波,最终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摘自《蚁坊软件·舆情报告》)
材料二:
报道典型人物是我们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在我国新闻事业中具有突出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主流媒体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时代典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时代楷模”等,在他们身上展现了很多平凡人物“不平凡”的闪光点,为时代精神注入新的内涵。相对于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十八大以来的主流媒体典型人物报道出现了多维度的创新。
人物内涵主导性与开放性统一。人物自身、人物社会实践及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元,典型人物价值内涵也有丰富的解读与阐释方式。因此,典型人物报道既要坚持挖掘人物价值的先进性,提炼人物内涵中的时代主流精神和主导价值框架;又要让人物价值内涵有一定的开放性,敞开讨论的空间,激发受众参与人物形象建构、意义解读与情感共鸣。2019年4月8日新华社刊播的报道《英雄无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将主人公的精神内涵提炼为“本色人生”。无言的“本色”,成为“不忘初心”党员形象的光辉写照;同时,“本色”人生的意涵丰富,也为广大读者从自身角度去解读人物内涵留下充足空间。
人物价值的内涵,往往通过人物品质揭示与性格塑造有机结合来体现。品质是人物形象的骨架,展示人物思想意义、精神境界。但是如果只注重品质,忽略人物独特性格的挖掘.人物形象就容易流于呆板、平面,不够丰实、立体,甚至变成观念和思想的单调图解。因此,再现富有意味、展示人物性格面貌的个性化事实,充实人物的血肉,有助于丰富人物内涵。
政治话语与相关话语恰当结合,形成合力。政治话语资源是主流媒体典型人物报道核心话语资源,但过度政治化,会带来宣传灌输意味浓厚、人物形象人为拔高等弊端。政治话语资源只是画龙点睛式地展示人物的精神和价值内涵,从政治高度对报道主题进行引导和启发,达成政治话语“量少质高”的效果。应适度吸收日常生活话语、相关领域专业话语、传统文化话语、大众文化话语等各类资源,让各类丰富的话语相互对话,形成合力;展现社会实践的复杂性,塑造可信的人物形象。天津津云客户端推出的专题报道《“无胆英雄”张伯礼》,以张伯礼的“身边人”作为消息来源,从不同话语体系,包括医疗专业话语、中医的传统话语、政治话语、日常生活话语等入手,塑造了主人公的立体形象。
注意严谨事实与深刻情感的均衡互补。采用诗性与激情的叙述风格,试图以语言的力量拉满情感的报道方式,在过去的典型人物报道中曾经盛行一时,至今余绪犹在。此类报道方式的问题在于事实不够严谨客观,情感缺乏可靠的事实逻辑,流于肤浅和浮夸。2020年4月12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生命缘·永生》,实现了严谨客观的事实与沉静深刻的情感有机结合与动态互补,成为典型人物报道话语创新的样本。
以严谨的事实与客观的叙述凸显情感力量。纪录片《生命缘·永生》节目组通过长时间的跟拍,收集丰盈的事实,并从事实中按照合理逻辑挖掘富有意味的人物故事。面对经历生死难关考验的人性故事,该片没有落入“煽情”和“矫情”窠臼,而是实施了基于客观框架的间接、克制与受限的情感表达实践,达成了“自然化”的情感动员效果。片子不用镜头和旁白渲染情感,而是冷静、理性地讲述事实,依赖事实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内核来感动人。用精心挖掘的患者个体故事,激发情感和主题上的共鸣,收到了良好传播效果。
(选自刘年辉《新语境中先进人物报道的话语创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坚持时间长,在电视和社会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B. 由“感动中国”话题的阅读量、讨论量之巨,就能知道获奖者都会引起关注和热议。
C. 对于典型人物的关注,传播主体的用意与受众不同,因而两者的切入角度也有所不同。
D. 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只注重平凡人物“不平凡”之处,不注重时代精神内涵的注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感动中国》已举办20届而长盛不衰,就在于电视媒体提供了仪式化的情感表达路径,也使得情感的回报成为可能。
B. 在人物报道出现的多维度的创新中,“人物内涵主导性与开放性统一”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内容决定形式。
C. 典型人物价值的内涵包括了人物品质和人物性格,体现时往往需要把人物品质的揭示与性格塑造有机结合起来。
D. 《生命缘·永生》能成为话语创新样本,在于在报道方式上注意了严谨事实与深刻情感的均衡互补。
3. 下列各项中,作为论据适合支撑“政治话语与相关话语恰当结合,形成合力”观点的一项是( )
A. 《“凡人”李保国》通过诸多个性化事实,展现李保国朴素、率真、“杠劲儿”、“冲”的性格特征,塑造了兼具深度、厚度和个性的时代先锋形象。
B. 专题报道《生死金银潭》,用白描的手法,展示武汉金银潭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前线的日常和生死瞬间,表现了普通医护人员的艰辛与温情。
C. 专题报道《时代楷模——李桓英》聚焦于她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结尾处说,在她看来,入党和科研都是追求真理,2016年她以95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
D. 媒体报道喀什75岁老人潘玉莲时,结合她25年的无偿辅导,挖掘出她身上人性的温情元素,用带情感带温度的表达,给受众传递了典型人物的真善美。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报道典型人物时,如何才能做到让人“感动”?结合两则材料进行概述。
【答案】1. D 2. D 3. C
4. ①材料二论证的思路总体上是先总后分,总分结合。
②首段提出人物报道话语出现了多维度的创新,下文从人物价值内涵、话语体系、事实与情感关系三个维度进行阐述,三个维度之间是并列关系。
5. ①用情感加持的报道方式,让人物焕发人性的光彩,带来生命力与感染力。
②挖掘人物身上绝对正能量,能体现核心价值观;
③冷静、理性地讲述事实,依赖事实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内核来打动人,而不能落入“煽情”和“矫情”的窠臼。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能力。
D.“只注重……不注重……”错误,原文只是说“相对于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十八大以来的主流媒体典型人物报道出现了多维度的创新”,但是并没有说“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只注重平凡人物‘不平凡’之处,不注重时代精神内涵的注入”。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A.“就在于……”是充分条件的判断,概括失之偏颇,因为还有“获奖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核心价值观”“人物事迹、精神领悟”等。
B.“最为重要”错误,原文只是从“人物内涵主导性与开放性统一”“人物价值的内涵”“政治话语与相关话语恰当结合,形成合力”等角度对“人物报道出现的多维度的创新”进行分析,没有比较哪个角度重要。
C.“人物价值的内涵包括了人物品质和人物性格”错误。文中是说“往往通过人物品质揭示与性格塑造有机结合来体现”人物价值的内涵。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C.依据原文的阐述,“入党和科研都是追求真理,2016年她以95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画龙点睛式地展示人物的精神和价值内涵,属于政治话语体系;另外三个选项缺少政治话语的内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共六段,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相对于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十八大以来的主流媒体典型人物报道出现了多维度的创新。
2、3段是一层,从“人物内涵主导性与开放性统一”角度分析主流媒体典型人物报道出现了多维度的创新。
4、5段是一层,从“治话语与相关话语恰当结合,形成合力”角度分析主流媒体典型人物报道出现了多维度的创新。
6、7段是一层,从“注意严谨事实与深刻情感的均衡互补”角度分析主流媒体典型人物报道出现了多维度的创新。
因此,材料二论证的思路总体上是先总后分,总分结合。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一“媒介本身是一个冰冷的传播工具,但由于情感的加持让人物焕发人性的光彩,带来蓬勃的生命力与强大的感染力。无论是通过电视还是新媒体平台,《感动中国》不仅提供了仪式化的情感表达路径,也使得情感的回报成为可能”可知,报道典型人物时让人“感动”,可以用情感加持的报道方式,让人物焕发人性的光彩,带来生命力与感染力。
由材料一“《感动中国》的正能量故事和获奖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核心价值观吸引并打动了广大受众,正面情感占据80.3%”可知,报道典型人物时让人“感动”,可以挖掘人物身上绝对正能量,能体现核心价值观。
由材料二“以严谨的事实与客观的叙述凸显情感力量”“该片没有落入‘煽情’和‘矫情’窠臼,而是实施了基于客观框架的间接、克制与受限的情感表达实践”“片子不用镜头和旁白渲染情感,而是冷静、理性地讲述事实,依赖事实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内核来感动人”可知,报道典型人物时让人“感动”,可以冷静、理性地讲述事实,依赖事实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内核来打动人,而不能落入“煽情”和“矫情”的窠臼。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几天之后,在少平即将离开省城的时刻,金秀和兰香相跟着来旅店找他,想陪他出去到街上转转。但少平推诿着说不想去。最少在眼下,他不愿带着脸上的疤痕,和任何女性相跟着逛大街,他无法忍受陌生人用异样的目光看他和身边两个漂亮的妹妹。说实话,对脸上的那道疤痕,尽管他显得不在乎,但内心却为此而万般痛苦,爱美之心人人有之,更何况,他正当青春年华!至于他的脸究竟被伤到了何种程度,直到现在他都没有勇气去照镜子。
金秀见他执意不到街上去转,就提议他们三个人一块到她的宿舍去坐坐。她说她们宿舍实习的同学都没回来,就她一个人。医学院离这儿很近,少平也就同意了。
三个人到医学院金秀的宿舍后,金秀特意让少平坐到她床上休息。她让少平先—个人待 一会,自己随即又拉了兰香,到外面去采买吃的,她想好好款待一下少平哥。
兰香和金秀走后,少平一个人没事,就在金秀的枕头边拿了几本医学杂志看。他在无意间 发现金秀床铺那头的墙上挂一面圆镜子。他犹豫了一下,过去摘下那面镜子。当镜子就要举 到面前的时候,他闭住了眼睛。
他闭着眼,举着镜子,脚步艰难地挪到了靠近房门的空地上。他久久地立着,拿镜子的那条胳膊抖得像筛糠一般。在这一刻里,孙少平不再是血性男儿,完全成了一个胆怯的懦夫!
我看到的将会是怎样的一个我?他在心里问自己。你啊!为什么不敢正视自己的不幸呢?你不愿看见它,难道它就不存在吗?你连看见它的勇气都鼓不起来,你又怎样带着它回到人们中间去生活?可笑。你这可笑的鸵鸟心理!
他睁开了眼睛。呀!他看见,那道可怕的伤疤从额头的发楞起斜劈过右眼角,一直拉过颧骨直至脸颊,活像调皮孩子在公厕墙上写了一句骂人话后所划下的惊叹号!
他猛地把那面镜子摔在水泥地板上,一声爆响,镜子的碎片四处飞溅。接着,他一下伏在金秀的床铺上,埋住脸痛哭起来……
他听见了开门声——是金秀和兰香回来了。
他爬起来,用金秀的毛巾揩去了脸上的泪痕。接着,匆忙地拿起扫帚,把满地的碎镜片扫到门后。在手捉住门锁柄的时候,他停留片刻,以便自己镇静下来——尽管他知道这是徒劳的。
在门打开的一刹那间,他看见两个妹妹都怀里抱着一堆吃的东西,脸色苍白地愣住看他。她们显然感到这屋里曾发生了什么事!其实,他自己的神态就说明了这一点。
不过,她们很快说笑着走过来了。以后,她们一直装着没有看见门背后的那一堆碎镜片。
两个女孩子像演戏一样,大声说笑着,甚至有点咋咋呼呼,在桌子上铺开了块干净的白布,然后把那些罐头、啤酒、果子露、牛肉、面包等等吃的东西都摆好,让他坐到“上席”上,并且开玩 笑称他“革命老前辈"……吃过东西后,少平没让她们送他,自己一个人来到大街上。
啊,最为严重的时刻也许已经过去了!
现在,他行走在这人流如潮的大街上,不管有多少含义复杂的目光在他脸上扫射,他也坦然如常。不知为什么,他甚至感到自己的情绪渐渐亢奋起来。
他在个体户的小摊上买了一副黑镜,随即就戴起来——部分地遮掩了脸上那道疤痕。接着,他又到商店买了一件铁灰色风雨衣穿在身上。这打扮加上脸上那道疤,奇特地使他具有了另一种男子汉的魅力——这正是他想象中自己的“新"形象。在下午剩下的最后一点时光里,他还到新华书店买了几本书。
当天晚上,他静静地坐在小旅店的房间里,分别给妹妹、仲平和金秀写了两封信。在给兰香和仲平的信中,他向他们“阐述”了他为什么现在不想来大城市工作的想法。他说他也许一辈子可能和煤炭打交道。第二天,孙少平提着自己的东西,在火车站发出了那两封信,就一个人悄然离开了省城。中午时分,他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煤矿。
他在矿部前下了车,抬头望了望高耸的选煤楼、雄伟的开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眼里忍不住涌满了泪水。温暖的季风吹过了绿黄相间的山野;蓝天上,是太阳永恒的微笑。
他依稀听见一支用口哨吹出的充满活力的歌在耳边回响。这是赞美青春和生命的歌。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秀和兰香到旅店找孙少平,想陪他出去到街上转转,两个妹妹都希望帮助哥哥,希望哥哥早日摆脱痛苦。
B. 慌忙地收拾东西,用毛巾揩去泪痕,但还是被妹妹看出了端倪,说明孙少平的内心遭到的打击是巨大的。
C. 尽管少平两个妹妹都装着没有看见门背后的一堆碎镜片,但是他还是受到了刺激,悄悄地离开了她们。
D. 小说结尾写孙少平回到了煤矿,没有留在大城市工作,他感觉在“平凡的世界”里,自己的生命也有意义。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你啊!为什么不敢正视自己的不幸呢?”小说改用第二人称,表现出孙少平审视自己、剖析自己的心理。
B. “你这可笑的鸵鸟心理”,这个句子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孙少平的自嘲,同时也在鼓励自己不要一味躲避。
C. 文中把伤疤比作调皮孩子划下的惊叹号,形象地写出了伤疤很长的特点,这样的伤疤深深地伤害到了他。
D. “高耸的选煤楼、雄伟的砰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作者用三个结构相似的短语,写出了大牙湾煤矿的特点。
8. 从文中可看出孙少平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
9. 从小说中可以看到,孙少平的经历可谓不平凡,那么如何理解小说的标题“平凡的世界”?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6. C 7. B
8. 因脸上的伤疤内心痛苦,无法忍受别人的眼光。和妹妹交谈后,行走在街上,变得坦然甚至亢奋起来。晚上给妹妹写信的时候,内心已平静下来。
9. “平凡的世界”在文本中指孙少平选择回到煤矿过平凡的生活。“平凡的世界”,还指以孙少平为代表的的平凡的人们,要战胜生活中的艰辛,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平凡之中蕴含着不平凡,不平凡之后又归于平凡,两者对立又统一,这正是平凡世界里很多人的生活状态。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C项,“但是他还是受到了刺激,悄悄地离开了她们”曲解文意。由原文“他听见了敲门声——是秀和兰香回来了……以后,她们一直装着没有看见门背后的那一堆碎镜片。两个女孩子像演戏一样,大声说笑着,甚至有点咋咋唬唬,在桌子上铺开一块干净的白布,然后把那些罐头、啤酒、果子露、牛肉、面包等等吃的东西都摆好,让他坐到‘上席’上,并且开玩笑称他‘革命老前辈’……吃过东西后,少平没让她们送他,自己一个人来到大街上”分析可知,孙少平并不是悄悄地离开了她们,且孙少平是因为看到自己脸上的疤痕受到了刺激。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思想主旨内容和结构特点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B项,“也表明孙少平在鼓励自己不要一味躲避”分析错误。“鸵鸟政策”是孙少平指自己逃避现实的心理,也是一种不敢面对现实的懦弱行为。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情感变化能力。
选文中孙少平的情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第1至8段,通过“他无法忍受陌生人用异样的目光看他和身边两个漂亮的妹妹”“他看见,那道可怕的伤疤从额头的发楞起斜劈过右眼角,一直拉过颧骨直至脸颊,活像调皮孩子在公厕墙上写了一句骂人话后所画下的惊叹号”等描写,写出了孙少平因脸上的伤疤内心痛苦,无法忍受别人异样的目光。第9至17段,通过“两个女孩子像演戏一样,大声说笑着,甚至有点咋咋唬唬,在桌子上铺开一块干净的白布,然后把那些罐头、啤酒、果子露、牛肉、面包等等吃的东西都摆好”“现在,他行走在这人流如潮的大街上,不管有多少含义复杂的目光在他脸上扫射,他也坦然如常。不知为什么,他甚至感到自己的情绪渐渐亢奋起来”等描写,写出了孙少平和两个妹妹吃过东西后,行走在街上变得坦然甚至亢奋起来。第18段,通过“当天晚上,他静静地坐在小旅店的房间里,分别给妹妹、仲平和金秀写了信”“他说他也许一辈子都可能和煤炭打交道”等描写,写出了孙少平晚上写信的时候,内心已平静下来。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标题的理解分析能力。
由文中“在给兰香和仲平的信中,他向他们‘阐述’了他为什么现在不想来大城市工作的想法。他说他也许一辈子都可能和煤炭打交道”可知,标题“平凡的世界”在文中指孙少平选择回到煤矿过平凡的生活。从前文关于孙少平脸上的伤疤以及伤疤对孙少平的心理影响的描述中可知,标题“平凡的世界”还指以孙少平为代表的平凡的人们,要战胜生活中的艰辛,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从文中关于两个妹妹对少平的招待的描写中可知,平凡之中蕴含着不平凡,不平凡之后又归于平凡,两者既对立又统一,这正是平凡世界里很多人的生活状态。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及吕蒙代肃屯陆口,以为羽素骁雄,有兼并之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久,密言于权曰:“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复,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及羽攻曹仁于樊,吕蒙上疏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蒙至都,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也。”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部督,以代蒙。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樊。吕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大舟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糜芳、傅士仁素皆嫌羽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及,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惧。于是蒙令故骑都尉虞翻为书说仁,为陈成败,仁得书即降。翻谓蒙曰:“此谲兵也,当将仁行,留兵备城。”遂将仁至南郡。糜芳城守,蒙以仁示之,芳遂开门出降。关羽闻南郡破,即走南还。羽数使人与吕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羽人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会权至江陵,荆州将吏悉皆归附。关羽自知孤穷,乃西保麦城,因遁走,兵皆解散,才十余骑。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于章乡,斩之,遂定荆州。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吴蜀通好》有删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羽数使人与吕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
B. 羽数使人与吕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
C. 羽数使人与吕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
D. 羽数使人与吕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至尊,封建时代称皇帝为至尊,此处是吕蒙对孙权的尊称。
B. 建业,南京的古称,东吴都城,今有“六朝古都”之称。
C. 偏将军,古代武将官名,系将军的辅佐,通常由帝王授予。
D. 露檄,紧急文书。传送者风餐露宿,昼夜兼行,故称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吕蒙认为关羽素来勇猛雄武,怀有兼并江南的野心,况且他的军队驻扎在东吴的上游,可能会给东吴带来后患,所以建议孙权及时谋取他。
B. 孙权采用了吕蒙诈病的计策,将他召回,让声名不大的陆逊接替吕蒙,此举果然让关羽不再有顾虑,并逐渐撤出了守军,给东吴以可乘之机。
C. 关羽得知南郡失守后,立即率军向南撤回,但因平时不能很好地对待将士家人,导致将士对他怀恨在心,不愿为他继续战斗,故难以挽回败局。
D. 吕蒙到达寻阳后,把精锐士卒都埋伏在大船之中,让百姓摇橹,士兵穿上商人衣服作掩护,昼夜兼程,将关羽设置在江边的哨兵全都抓了起来。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
14. 请从关羽军的角度,简要分析关羽失去荆州的原因。
【答案】10. C 11. D 12. C
13. (1)陆逊思虑深远,有能力担负重任,看他的谋虑,终究可以委以重任。
(2)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的父亲的志向。
14. ①关羽认为吕蒙的接替者陆逊并非名将,因而放弃了警惕,撤出了防守的军队;②轻慢部下,致使寻阳、南郡守将产生二心,被东吴说降;③关羽部属得知家人平安,所受待遇超过平时,因此都无心再战。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关羽多次派使者与吕蒙联系,吕蒙每次都厚待关羽的使者,允许他在城中各处观览,向关羽部下亲属各家表示慰问,有人亲手写信托他带走,作为平安的证明。
“与吕蒙”修饰“相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使”是名词“使者”,做“遇”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使”后断开,排除B;
“城中”是“周游”的宾语,而“家家”是“致问”的主语,应在“城中”后断开,排除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露檄,紧急文书”说法错误。露檄,应指“发布公告”。由孙权故意让天下知晓吕蒙因病被召回一事可推知。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因平时不能很好地对待将士家人,导致将士对他怀恨在心”分析错误,依据原文“羽人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可知,使者返回,关羽部属私下向他询问家中情况,都说家中平安,所受待遇超过平时,因此关羽的将士都无心再战了。可见是吕蒙瓦解了关羽将士的斗志。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意思”,思虑;“负重”,担负重任;“规虑”,谋虑;“大任”,委以重任。
(2)“与”,动词,给;“尔”,第二人称代词,你;“矢”,箭;“其”,表祈使语气,一定;“乃”,你、你的。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1)由“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也”“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樊”,可概括出:关羽认为吕蒙的接替者陆逊并非名将,因而放弃了警惕,撤出了防守的军队;
(2)由“糜芳、傅士仁素皆嫌羽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及,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惧。于是蒙令故骑都尉虞翻为书说仁,为陈成败,仁得书即降”“糜芳城守,蒙以仁示之,芳遂开门出降”,可概括出:轻慢部下,致使寻阳、南郡守将产生二心,被东吴说降;
(3)由“羽人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会权至江陵,荆州将吏悉皆归附”可概括出:关羽部属得知家人平安,所受待遇超过平时,因此都无心再战。
参考译文:
等到吕蒙代替鲁肃驻军陆口,认为关羽素来勇猛雄武,怀有兼并江南的野心,况且他的军队驻扎在孙权势力的上游,这种形势难以持久,于是秘密告诉孙权说:“关羽君臣自恃他们狡诈的花招,反复无常,不可以推心置腹来对待。现在关羽所以没有立即向东进攻我们,是因为您圣贤英明,以及我和其他将领们还存在。如今,我们不在力量强壮时解除这一后患,一旦我们国势衰落,再想与他较量,怎么还有可能!”等到关羽攻打樊城的曹仁时,吕蒙向孙权上书说:“关羽征讨樊城,却留下很多军队防守,一定是害怕我从后面进攻他。我经常患病,请求您允许我以治病为名,率一部分士兵回归建业。关羽听说后,必定撤走防守部队,全部调往襄阳。我方大军昼夜乘船溯长江而上,趁他防守空虚,进行袭击,南郡就可以攻取,关羽也会被我擒获。”于是,吕蒙自称病重。孙权则公开发布命令召吕蒙返回,暗中与他进行策划。吕蒙回到建业,孙权询问说:“谁可以代替你?”吕蒙回答说:“陆逊思虑深远,有能力担负重任,看他的气度思想,终究可以大用,而且他没有大的名声,不是关羽所顾忌的人物,没有人比他更合适了。”孙权于是召来陆逊,任命他为偏将军、右部督,来接替吕蒙。关羽因此感到很安心,不再有怀疑,便逐渐撤出防守的军队赶往樊城。吕蒙到达寻阳,把精锐士卒都埋伏在大型战船之中,让百姓摇橹,士兵穿上商人衣服作掩护,昼夜兼程,将关羽设置在江边哨兵全都抓起来,所以关羽对吕蒙的行动一无所知。糜芳、傅士仁一向都不满意关羽轻视自己,关羽率兵在外,糜芳、傅士仁供应军用物资不能全部送到,关羽放言“回去后,应当治罪”,所以糜芳、傅士仁都感到非常恐惧。于是吕蒙命令原骑都尉虞翻写信游说傅士仁,为他指明利害得失,傅士仁得到虞翻书信后,便投降了。虞翻对吕蒙说:“这种隐秘的军事行动,应该带着傅士仁同行,留下军队守城。”于是带着傅士仁到达南郡。糜芳守城,吕蒙要傅士仁出来与他相见,糜芳于是开城出来投降。关羽得知南郡失守后,立即向南撤回。关羽多次派使者与吕蒙联系,吕蒙每次都厚待关羽的使者,允许他在城中各处观览,向关羽部下亲属各家表示慰问,有人亲手写信托他带走,作为平安的证明。使者返回,关羽部属私下向他询问家中情况,都说家中平安,所受待遇超过平时,因此关羽的将士都无心再战了。正在此时,孙权到达江陵,荆州的文武官员都归顺他了。关羽自知孤立困穷,便向西退守麦城,于是逃跑,士兵都解散溃逃,跟随他的只有十余名骑兵。孙权事先命令朱然、潘璋切断关羽的去路。十二月,潘璋手下的司马马忠在章乡擒获关羽及其子关平,将他们斩首,于是,孙权占据荆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却归睦州至七里滩下作①
刘长卿
南归犹谪宦,独上子陵滩②。
江树临洲晚,沙禽对水寒。
山开斜照在,石浅乱流难。
惆怅梅花发,年年此地看。
【注】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睦州司马时所作。②子陵滩,又名严陵濑。严陵即严子陵,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后召为谏议大夫而不就。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上句交代作者屡次遭贬的际遇,悲愤之情由此溢出;下句交代出游地点,无穷联想与感慨尽在不言中。
B. 颔联选用傍晚时分的“江树”“沙禽”“寒水”等意象,营造了凄清氛围,烘托了作者落寞、感伤的心境。
C. 颈联写景远近结合,描绘出了大山断开之处斜照仍在、水浅石出、溪流受阻的景象,寓情于景,景中含情。
D. 此诗多选取衰飒、萧条的景物,运用工笔,营造出一个清冷淡远的艺术世界,体现出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
16. 诗歌尾联意蕴丰富,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①梅花开放本是美丽的景色,作者却惆怅不已,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对自身遭遇的感伤。
②梅花象征高洁的节操,作者以梅花自比,表达了对自身遭诬被贬的愤懑。
③“年年此地看”,流露出作者被贬睦州,长年困居此地,不知何日放还的迷惘。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运用工笔”错,应是“运用白描”。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丰富意蕴的能力。
尾联“惆怅梅花发,年年此地看”,意思是,似雪美丽的梅花年年开放,可是我因为年年在此地观赏而惆怅不已。梅花开放本是胜景,诗人却“惆怅”,结合诗题中的“却归”以及注释中的“此诗为作者被贬为睦州司马时所作”,很容易知道,诗人是因为自身的遭遇而感伤,应是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梅花象征高洁的节操,此处作者选用“梅花”这一意象,不难理解,诗人是以梅花自比,表达了对自身遭诬被贬的愤懑。
“年年此地看”,“年年”意味着长年,诗人被贬于此,流露出不知何日放还的迷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中,司马迁通过两组反义词强调了《离骚》的言浅意深、耐人寻味。
(2)《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的回应和支持。
(3)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以声写声和以形写声,生动描绘出了乐声的动听悦耳和变化多端。
【答案】 ①.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②. 举类迩而见义远 ③. 天下云集响应 ④. 赢粮而景从 ⑤. 昆山玉碎凤凰叫 ⑥. 芙蓉泣露香兰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指”“迩”“见”“赢”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6月16日,三星堆八号坑的金面罩铜头像冲上热搜。镜头之下,历经数千年的黄金面罩依旧金光闪闪、__________。据了解,这是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掘中唯一一件仍附着在青铜头像上的黄金面罩,不仅引发了人们对三星堆古文化的好奇心,还让广大网友的想象力洞开。有人说,这是外星文明的遗存,原因是大量出土文物的造型_________;也有人说,这是穿越者的杰作,理由是泥塑陶猪与现代卡通形象___________,“青铜大立人”的手杖更是神似“自拍杆”……在考古界,三星堆的每一次“出圈”,都唤起我们对那悠远文明的无限遐想。三星堆的走红,让长期“坐冷板凳”的考古业从幕后走向前台。曾几何时,社会上对考古有许多误解,随着网上曝光率的增加,人们对考古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新的认识。三星堆不断“上新”后,考古人员也担负起向公众科普的任务。这对新时代的考古工作者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在世人面前徐徐展开的极大丰富了神州大地多元起源、异彩纷呈的文明样态的古蜀文明进一步佐证了“中华文明是唯一不曾断绝的文明”这一论断,对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使用了“出圈”“上新”等网络词语,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 璀璨夺目 奇异诡谲 如出一辙
19. 古蜀文明极大丰富了神州大地多元起源、异彩纷呈的文明样态。随着研究的深入,古蜀文明在世人面前徐徐展开,这进一步佐证了“中华文明是唯一不曾断绝的文明”这一论断,其对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20. 运用网络词语贴近当代青年生活,更容易引起当代青年共鸣,容易被他们理解和接受,便于古老的三星堆文化在当代社会传播和传承。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语境,填入的成语是用来修饰“黄金面罩”的,再根据“金光闪闪”,可填入类似的成语“璀璨夺目”。璀璨夺目:意思是光辉灿烂耀人眼睛。
第二空,根据语境,填入的成语是修饰“文物的造型”的,再根据“外星文明的遗存”,可填入表示造型奇特诡异的“奇异诡谲”。奇异诡谲:形容奇异多变,离奇古怪。
第三空,根据语境,强调泥塑陶猪与现代卡通形象很相似,所以可填入“如出一辙”。如出一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首先找出句子主干,古蜀文明极大丰富了神州大地多元起源、异彩纷呈的文明样态。
然后把修饰成分单独成句,即在“在世人面前徐徐展开的”“进一步佐证了‘中华文明是唯一不曾断绝的文明’这一论断”“对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意义重大”这三个修饰语的前面加上主语“古蜀文明”成为句子即可。
最后按照一定的顺序,重新整合使之连贯即可。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出圈”,网络流行词,一般指某位偶像或明星知名度变高,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后来引申到不限于人,事件和物品也可以“出圈”。文中用来形容三星堆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上新”是指推出新产品,提供给客户更多的选择。文中形容三星堆不断出土新的文物。
网络词语是伴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而产生与发展的词语,运用网络词语能贴近当代青年生活,更容易引起当代青年共鸣;考古的内容比较难懂,用“出圈”“上新”等网络词语加入以后,容易被青年理解和接受,便于古老的三星堆文化在当代社会传播和传承。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体育锻炼尤其是有氧运动能启动身心的双重“健康密码”。首先,参加有氧运动,___①___。进行有氧运动时,人体的心率一般会保持在150次每分钟,此时血液可以给心肌提供足够的氧气,促使糖分和脂肪充分消耗;其次,长期坚持参加有氧运动,能够增强大脑皮层的工作效率,改善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功能。特别指出的是,有氧运动对记忆的改善效果,不仅表现在不同的记忆类型上,___②___。实验证明,除青年人受益外,参加有氧运动还能够改善青春期前儿童依赖于海马体的记忆功能,促进智力活动的提高;同时,有氧运动有助于逆转老年人海马体记忆的自然损失,维持脑力活动的健康水平。
但是,没有规划的有氧运动可能会导致受伤,稍有不慎还可能消耗人额外的体力与精力。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___③___,有利于维持身心健康,获得强健的体魄和更加灵活的大脑。
科学研究表明,长期进行有氧运动比短期训练更好。锻炼时间应大于6个月,并尽可能保持。在日程表中定期为有氧运动留出时间,可以让运动成为一种习惯。每次有氧运动的时间不宜太长,但时间过短也达不到锻炼效果。研究表明,每次锻炼时间在30~60分钟效果最好。不爱运动的久坐人群培养运动习惯需要适应的过程,单次运动的时间可以循序渐进。当感到自身对目前的锻炼强度已经游刃有余时,就可以尝试适当地延长活动时间。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 ①能够加强和改善心脏功能 ②还体现在对全年龄人群的适用性上 ③进行合理的有氧运动
22. 没有规划的有氧运动可能会额外消耗人的体力与精力,稍有不慎甚至可能导致受伤。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应是参加有氧运动的好处,结合后文“人体的心率一般会保持在150次每分钟,此时血液可以给心肌提供足够的氧气,促使糖分和脂肪充分消耗”可知,是对心脏有好处,可填“能够加强和改善心脏功能”;
第②处,是领起句,和“不仅表现在不同的记忆类型上”为对照句,结合后文的阐述“除青年人受益外……青春期前儿童……老年人……”可知,是对所有年龄段的人都有作用,故填“还体现在对全年龄人群的适用性上”;
第③处,说有氧运动的注意事项,结合“没有规划”“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知,有氧运动要合理,故填“进行合理的有氧运动”。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不合逻辑,应是先“消耗体力与精力”,后“可能导致受伤”;
二是语序不当,“消耗人额外的体力与精力”语序不当,改为“额外消耗人的体力与精力”。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醒是不盲从、不妥协、不昏乱,能在众声喧哗中响亮并坚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每个时代都有伟大的清醒者。屈原在“举世皆浊”时独清,“众人皆醉”时独醒;鲁迅身处寂寞文苑,“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林觉民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之际,独行荆棘之途,“为天下人谋永福”。
然而,在这个人人都掌握着“麦克风”时代,在集体无意识的喧嚣声中,清醒者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因此,保持思想清醒、追寻灵魂独立就显得弥足珍贵。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人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首先告诉我们清醒的内涵,不盲从、不妥协、不昏乱,坚定自己信念和认识。然后以屈原、林觉民为例,说明每个时代都有伟大的清醒者。最后启发我们,在当下时代的清醒者和小丑同时存在,如何保持思想清醒、追寻灵魂独立,做一个时代的清醒着。
材料意在启发我们,人应当始终保持清醒,不迷失自我,能清晰自己的定位,能理性并踏实地生活和工作。真正“清醒”的人: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坦然自若的心;不管对他人还是自己,都能保持平和温柔的状态,理性地对待生活。同时以时代的清醒者为榜样,真正的清醒者应是洞察世事风云变幻,始终坚持大义,正道直行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生的正确方向,拥有合理的理想与追求,与民族利益和大义同频共振,将“小我”坚定地融入“大我”,才能在前行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才能更好地助力于国家的发展。
行文思路上,可以运用层进式论证结构,从个人的认识、观念出发,论述清醒的标准来源于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做清醒者的基础和条件;然后运用例证法、引证法,选择时代楷模如袁隆平、屠呦呦、张桂梅等人的例子,以及《大学》中修齐治平的思想精华来进行论证;最后立足于时代青年的身份和当下的形势提出要求,不做时代的小丑,要做坚定思想信念、追寻灵魂独立的时代清醒者。
立意:
1.做时代的清醒者,拥有骨子里的高贵。
2.坚守底线和原则,做人生的清醒者。
3.做人间清醒,享盛世繁华。
4.不忘初心,做理性的清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