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春江花月夜》课件(共53张PPT)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文档属性

名称 6、《春江花月夜》课件(共53张PPT)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2 22:2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置身诗境:是指在欣赏诗歌的时候,要反复诵读,把自己投入到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体会诗人所创造的美的意境里。
缘景明情:则指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
雄浑开阔、瑰丽雄奇、朦胧渺远、
空灵高远、空濛迷茫、苍凉悲壮、
清新明丽、清净幽远、闲适恬淡、
凄清冷落、华美壮丽、安谧闲静、
雄伟壮阔、慷慨激昂……
诗歌意境常用语:
春江花月夜
乐府诗《春江花月夜》
“孤篇压全唐”、 “盛唐第一诗” 、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春风第一花” 。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
【古今评说】
【作者介绍】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仅《全唐诗》录存《春江花月夜》 、 《代答闺梦还》两首。
在六朝浮华文风笼罩下,卢照邻和骆宾王始终在齐梁余风里打转,王勃和杨炯又一个早死、一个远宦,因此“初唐四杰”的成就并不大。成就最高的王勃也不过给我们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类的好诗句,而几乎没有令人振奋的好的诗篇,更不要说为盛唐诗人提供典范。
把大唐引进诗歌朝代的,正是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
基础知识
滟滟 皆似霰 纤尘
扁舟 捣衣砧 碣石
yàn
xiàn
xiān
piān
dǎo zhēn
jié
芳甸 西斜
diàn
xiá
音韵诵读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
文章标题点出几种意象?
春、江、花、月、夜
思考题1:
这些意象中重点强调哪一个意象?请欣赏全诗,并思考课文写了它的哪几种状态
提问2:
以“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
以“月生——月照——月斜——月落”为外在线索 ,呈现出月下静谧、朦胧、纯净、澄澈的优美意境。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春 江 花 月 夜
春江
花月
景物美
画意
哲理美
哲理
情感美
诗情
宇宙
人生
思妇
游子
月下之景
月下之思
月下之情
1、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是景、理、情的完美整合,请按照景、理、情把诗歌划分层次。
2、自由诵读第一部分,思考: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自由诵读第二部分,思考:作者由天上的明月想到了什么?

1、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是景 、理 、情的完美整合,请按照景 、理 、情把诗歌划分层次。
月下之景
月下之思
月下之情
(1——8句)
(9——16句)
(17——36句)

意境欣赏
第一部分: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开头八句写了什么意象?请找出来,并给这幅图画命名。
春江花月图——画面美
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深远景色。
请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幅图画,并体会本段写景的特点。
1、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到那里,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弯弯曲曲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明月随江水而来,把她的光辉投到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光皎洁,使得空中的飞霜不能察觉了。在皎洁的月光下,江滩的白沙也分辨不清了。
2、第一部分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意象:春江.潮水.波.明月.江流.芳甸.花林.流霜.白沙.
作用:衬托出月的皎洁,明亮
为下文说理抒情做铺垫,渲染了清幽的氛围
意境:澄澈空明.
   幽美恬静.
空灵梦幻
  朦胧壮阔


本段景物描写有何特点?
画面清丽,色泽柔和——良辰美景
1、紧扣题目写作,开篇就对春、江、花、月、夜进行描绘。
2、景物极多,但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由大到小,由远到近,层次分明地一一展开。
3、意境——幽美恬静。                                                                                                                                                                                                                                                                                                                             
小结第一部分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赏析:第二章前两句依然在写景,又从沙滩回到空中月色的皎洁、玉宇的澄明。这是为了承上启下。这时,随时间推移,月亮已升到当空,而江天的浩瀚,让诗人联想到: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想必就有此月亮了吧?但不知谁第一次见到它,也不知明月是在哪年第一次照见世人?这样的问题,即使是在今天,也固然无从回答。这里,诗人表现出对宇宙奥秘的沉思冥想。
翻译:江天一色,天空连一丝尘埃都没有。只有那一轮明亮的孤月高悬中天。江边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早照耀人间?
自由诵读第二部分,思考:作者由天上的明月联想到了什么?。
(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
作者由天上的明月想到了宇宙人生的哲理。
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既有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又有人类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的欣慰。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就整个人类而言,则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诗人跳出了个人生命意义的小圈子,用博大的情怀来关注人类,表现了他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哀而不伤”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把酒问月》)
寄蜉蝣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千年的叹问
宇宙无穷、人生短暂
那么,诗人是不是太悲观消极?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其基调应是哀而不伤、郁而不堕的,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小结
1-8句诗人为我们绘出一幅春江潮涨、江海难分、明月冉冉上升而华光万里的图景。9-16句由眼前所见之景引发了作者对宇宙人生的哲理。
第三部分:情感美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青枫浦:一名双枫浦。这里泛指离别地点。
胜: 能承担,能承受。
扁舟子:代指飘泊江湖的游子。
(1)此四句总写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两地思念。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不胜愁”,愁什么?谁在愁?
白云:喻游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青枫浦、南浦:泛指送别之地,类似“长亭”。
“送美人兮南浦”(屈原《九歌·河伯》)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杜甫《南浦别》)
扁舟子:指漂泊江湖的游子。
明月楼:泛指相思之所。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白云一片去悠悠”与“谁家今夜扁舟子”白云与扁舟子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不胜”是什么意思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漂浮不定
突出了思妇的相思断肠之愁苦已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
问题探究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纹。
“思妇怀远图”
1、赏析“徘徊”一词的表达作用?
(1)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
(2)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
(3)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相呼应,写出月亮的不忍之心。但此种做法却惹得思妇更为思念。
2.“卷不去”“拂还来”表达了思妇怎样的思想感情?
“卷不去”和“拂还来”指月光洒在门帘和捣衣砧上无法消除,她想赶走这恼人月色,可是月色不忍离去。思妇触景生情,思念尤甚。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赏析 船上的游子和楼台上的思妇都看到那轮明月,虽互相思念却彼此音信不通。于是,思妇的极度思念化为幻想:希望化作一缕月光,飞流到亲人身边,去抚照远方的亲人。但这不可能,于是幻想委托雁儿、鱼儿为自己捎信。这里,思妇无限愁思的细腻心理描写,被诗人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得异常超脱、含蓄;同时,思妇的“痴情”呼应第五章游子的“不胜愁”。
翻译 这时相互凝望着月亮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追随月光流去照耀着游子。送信的鸿雁能够飞翔很远但也无法飞渡月光到达你的身边,送信的鱼龙游得很远但也无法游到你的身边而只能在水面上卷起阵阵波纹。
3、“鱼龙”、“鸿雁”两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鱼龙、鸿雁本来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但也是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思妇怀远,相思无着落。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游子思归图”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江水不停地奔流,快要把春天送走了;江潭的落月也更斜向西边,想借明月来寄托相思也几乎是不可能了。
诗人用那些意象来烘托游子相思之情
春梦,落花,流水,斜月四种伤情意象来烘托.
问题探究
游子思归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4、本段文字如何表达游子思归的感情?
(1)在梦中也想归家,心理描写。
(2)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其想要归家的心情。
(3)以 “无限路”表达其有家却难归的无奈。
(4) “落月”、“海雾”等衬托其无限的思念。
时间上,“落花”,表伤春惜春。表达思归之切。
空间上,“无限路”,表达有家难归之无奈。
借“落月”意象,烘托思家不得的凄苦伤感。
5.诗歌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借代。 鱼龙、鸿雁代书信。
互文。“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问题。
④设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⑤拟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可怜楼上月徘徊”
⑥比兴,“白云一片去悠悠”,“白云”暗喻游子的行踪不定,又引出青枫浦上的愁容
⑦由远及近。开篇四句
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春 江 花 月 夜
春江花月图
月下沉思图
思妇怀远图
游子思归图
小结
(一)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外在线索(月生——月照——月斜——月落)。随着月光的脚步依次描绘了潮水、波光、江流、芳甸、花林、白沙、夜空、白云、青枫、闺楼、镜台、江树等一系列景象;一方面,又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有意突出它们在月光沐浴下所显示出的清丽、空明、澄澈、宁静。
(二)开头对春江花月夜景的描写,引发了第二部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并由此进一步对人生离情作抒写,诗情、画意、哲理三者有机统一在月亮这一意象中。
(三)融情于景。(开头部分良辰美景使人渴望团圆,后面写“月徘徊”、“鱼龙”、“鸿雁”既是情也是景;“落月”、“流水”等都是游子思念的载体)
(四)感情基调:哀而不伤(“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情感内容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更衬托出离愁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虽然带着些许感伤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种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真挚的探索,也有着深长的意味。
传统意象的文化内涵
拓展延伸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温庭筠《菩萨蛮》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1、思乡怀亲之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清幽雅致之境: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3、凄清孤苦之情: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4、时空永恒之叹: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月亮情结:
代答闺梦还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1、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中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展现了一幅年轻的丈夫和妻子离别的凄清动人的场景。丈夫为戍守边疆,无奈与心爱的妻子分别,而妻子伫立于楼台之上,遥望着三步一回头的丈夫,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
表达了主人公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之情。运用了侧面烘托、心理描写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谢 谢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