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对称说课课件[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心对称说课课件[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6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8-05-09 21:2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中心对称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 吕飞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三、教 学 目 标四、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六、教 学 过 程七、教案设计的整体构思八、板 书 二、学 生 情 况 本节课主要介绍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
中心对称的性质、中心对称的判定。 中心对称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十七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仍属“实验几何”内容,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旋转” 后的必修课。一、教材内容的地位与作用二、学生情况 作为初一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与小学衔接的过度期—预备年级,可以说是真正步人了初中学习的正轨。
班级学生具有个性活泼,思维活跃,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学习情绪易于调动,学习积极性高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上课发言积极,能够畅所欲言。
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并且班级中已出现分化现象。 三、教学目标 (1)理解中心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一点中心对称的概念,知道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掌握它们的性质和判定。 (3)通过对中心对称性质的发现,提高分析、归纳、猜想、证明等能力,体验猜想、化归、图形运动等数学思想。 (4)经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际的学习过程,体验抽象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2)会画一个图形关于某一点的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中心对称图形的判定;应用中心对称性质画对称图形。教学难点:中心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一点中心对称两个概念的区分。 四、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引导讨论法和启发 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六、教学过程5.布 置 作 业,课 外 研 习。4.学 习 小 结,自 主 评 价;3.变 式 练 习,熟 悉 新 知;2.探 究 讨 论,发 现 新 知;1.创 设 情 景,提 出 问 题; 六、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六、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问题:它是轴对称图形吗?问题:这幅图片是否能够通过某种图形 运动与自身重合呢? 六、教学过程(2.探究讨论,发现新知) 动手操作:请每位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张半透明的薄纸和一张白纸,两张纸上已画有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如图),把两张纸上的图形重合,用一枚图钉在点O处穿过,然后将薄纸绕点O旋转180度。 问题:我们平时见过的几何 图形中,有 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并指出对称中心?线段、矩形、平行四边形、圆、…等边三角形?六、教学过程(2.探究讨论,发现新知) 六、教学过程(2.探究讨论,发现新知) 六、教学过程(4.学习小结,自主评价) 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有哪些收获?
还存在哪些疑问? 回家作业:
必做题:练习册17.1。
  选做题:用一张空白长方形纸作为棋盘,两个人轮流在棋盘上下棋。规则:每人每次在棋盘上下一个子,棋子不能互相重叠,也不能下出棋盘,这样,经过多次落子直到谁在棋盘上放下最后一枚棋子谁就算赢。想一想:有没有办法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并说明理由。
  拓展题: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我们的班级设计一个班徽。(一周后交)六、教学过程(5.布置作业,课外研习) 七、教案设计的整体构思 本课一开始直接展示一组轴对称图形,并提出问题,由问题引入数学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直观地得出中心对称图形以及两个图形关于某点对称这两个概念,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其间穿插展示一组来自生活实际中的中心对称图片,继续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体验中心对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最后,利用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的演变,帮助学生掌握两个图形关于一点中心对称的概念、性质和画法,同时渗透“图形运动”的数学思想。 中心对称八、板书设计 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 两个图形关于一点中心对称的概念:例1:已知线段AB和点O,画线段A′B′,使之和ABC关于点O对称。 例2、如图,在直角坐标平面内,点A和点B的坐标分别为A(-2,3),B(-5,0),画出△ABO关于原点的对称三角形,并写出对称点的坐标。 两个图形关于一点中心对称的性质:各位老师!
各位评委!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