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塘厦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东莞市塘厦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3 06:4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塘厦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没有这样相似的美学观念,这是东方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中国艺术追求的境界如高山大川之间的一朵幽兰,它似有若无,无人注意,自在开放。这样的美淡而悠长,空而海涵,小而永恒,其最大的妙处在于:它在“空”中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在于其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
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都由一气化生,目对气化流荡的世界,他们发现了虚实的奥秘,发现了“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原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在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
“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欣赏中国画,不仅要看画在画面上的,而且要看不在画面上的东西,通过画面的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诗也如此,诗要沉着,更要空灵,沉着与空灵并重,才会有悠然的韵味;诗要有言外之意,意外之韵,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精髓,故有灵气往来。
中国园林创造就是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界,创造一个灵动的空间。我们目之所见的世界,在虚空的氤氲中显示出意义。如果赏园者只是停留在视觉观察中,就有可能错失小园中所包裹的万般景致。在中国园林中,假山不是山,却有山的巍峨;溪涧不是海,却有大海的渊深。回廊是狭窄的,它却可以引领人走向宇宙纵深;小桥曲折,却将人度向另外一个世界。至于云墙偎依着篱落,曲曲地在丛树中逶迤,真把人的心牵向更远。
亭在园林中有着独有的地位,园林无水不活,也可以说,园无亭不灵。亭子是实用的,它可以供人休憩。亭子又在园林中起到收摄众景的作用,松散的景物,往往通过亭子的收摄成为一个整体。而更重要的是,亭子是为人的心灵所特别设立的景观,古人所说的“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就是就此而言的。因为它“空”,所以它“有”;“空”通过我们的心灵变成了一个蕴涵丰富的世界。
(摘编自朱良志《曲院风荷·空山》)
材料二:
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所以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舞台的帘幕,图画的框廓,雕像的石座,建筑的台阶、栏干,诗的节奏、韵脚等,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一如李商隐词:“画檐簪柳碧如城,一帘风雨里,过清明。”
风风雨雨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一片烟水迷离的景象是诗境。然而这还是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方面的“空”,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欧阳修说得最好:“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动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
(摘编自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材料三:
众人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烂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青溪泻雪,石登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 ”……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 ”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怡红院迷路探曲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艺术依照“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观,在艺术创作中为了使欣赏者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特别注重“虚”的创造。
B.中国艺术推崇的“虚”在绘画、诗词、造园等各种艺术中都有所表现,其中造园艺术的“虚”最能体现“空”的精髓。
C.“静照”只有在断绝世务后才能空诸一切,心无挂碍,从而静观万象获得充实、内在、自由的生命,诞生艺术的心灵。
D.心灵内部的“空”比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为重要,它能产生萧条淡泊、闲和严静的艺术人格和艺术上的神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通过中西方美学观的比较,突出了“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
B.材料二中引用苏东坡的诗句,论证“物象呈现灵魂生命”的观点,增强论证说服力。
C.材料一与材料二论证的中心都指向“空灵”,但是二者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论述。
D.中国戏曲中“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体现了“空”的艺术特点。
3.下列选项,不符合“空灵”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B.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象。(严羽《诗话》)
C.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计成《园冶》)
D.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姚鼐《登泰山记》)
4.如果你是一位欣赏者,怎样才能做到“对物象造成距离”,获得美的享受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5.材料三描绘的“大观园”景致具有空灵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二的观点加以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2(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悲寺外
老 舍
黄先生已死去二十多年了。这些年中,只要我在北平,我总忘不了去祭他的墓。自然我不能永远在北平,可是,我年年愿看看他的矮墓,在一株红叶的枫树下,离大悲寺不远。
他为什么作学监呢?胖胖的,老穿着灰布大衫!他作什么不比当学监强呢?可是,他竟自作了我们的学监;似乎是天命,不作学监他怎能在四十多岁便死了呢!
他初来到学校,差不多没有一个人不喜爱他,因为他与别位先生是那样的不同。别位先生们至多不过是比书本多着张嘴的,我们佩服他们和佩服书籍差不多。即使他们是活泼有趣的,在我们眼中也是另一种世界的活泼有趣,与我们并没有多么大的关系。黄先生是个“人”,他与别位先生几乎完全不相同。他与我们在一处吃,一处睡,一处读书。
半年之后,有些同学对他不满意了,其中有的,受了他的规诚,有的是出于立异——人家说好,自己就偏说坏,表示自己有头脑,别人是顺竿儿爬的笨货。暑假后,废除月考的运动一天扩大一天。在重阳前,炸弹爆发了。英文教员要考,学生们不考,及至事情闹到校长那里去,问题便由罢考改为撤换英文教员。
有人传出来,在职教员会议时,黄先生主张严办学生,黄先生劝告教员合作以便抵抗学生,黄学监……
风潮转了方向,黄学监,已经不是英文教员,是炮火的目标。
黄先生还终日与学生们来往,劝告,解说,笑与泪交替地揭露着天真与诚意。有什么用呢?
我在街上遇见了他。
“黄先生,请你小心点。”我说。
“当然的。”他那么一笑。
“你知道风潮已转了方向?”
他点了点头,又那么一笑,“我是学监!”
“今天晚上大概又开全体大会,先生最好不用去。”“可是,我是学监!”
“他们也许动武呢!”
“打‘我’?”他的颜色变了。
“为什么呢?”他好似是诘问着他自己的良心呢,“假如我去劝告他们,也打我?”
我的泪几乎落下来。他问得那么天真,几乎是儿气的;始终以为善意待人是不会错的。“顶好是不到会场去,无论怎样!”
“可是,我是学监!我去劝告他们就是了;劝告是惹不出事来的。谢谢你!”果然晚间开了大会。
开会五分钟后,黄先生推门进来了。屋中连个大气也听不见了。
黄先生的眼好似被灯光照得一时不能睁开了,他低着头,像盲人似的轻轻关好了门。他的眼睁开了,用那对慈善与宽厚作成的黑眼珠看着大众。他的面色是,也许因为灯光太强,有些灰白。他向讲台那边挪了两步,一脚登着台沿,微笑了一下。
“诸位同学,我是以一个朋友,不是学监的地位,来和大家说几句话!”
“假冒为善!”
“汉奸!”
后边有人喊。
黄先生的头低下去,他万也想不到被人这样骂他。他绝不是恨这样骂他的人,而是怀疑了自己,自己到底是不真诚,不然……
忽然由窗外飞进一块砖,带着碎玻璃碴儿,像颗横飞的彗星,打在他的太阳穴上。登时见了血。他一手扶住了讲桌。后面的人全往外跑。我们几个搀住了他。
“不要紧,不要紧。”他还勉强地笑着,血已几乎盖满他的脸。
找校长,不在;找校医,不在;找教务长,不在;我们决定送他到医院去。
"到我屋里去!"他的嘴已经似乎不得力了。
老校役张福进来看了一眼,跟我们说,"扶起先生来,我接校医去。"
校医来了,给他洗干净,绑好了布,叫他上医院。他笑了。低声地说:"死,死在这里;我是学监!我怎能走呢——校长们都没在这里!"
老张福自荐伴着“先生”过夜。
第二天早晨,老张福告诉我们,"先生"已经说胡话了。校长来了,不管黄先生依不依,决定把他送到医院去。
可是这时候,他清醒过来。我们都在门外听着呢。我们听见了黄先生说:
“好吧,上医院;可是,容我见学生一面。”
“在哪儿?”校长问。
“礼堂,只说两句话。不然,我不走!”
钟响了。几乎全体学生都到了。
老张福与校长搀着黄先生。血已透过绷布,像一条毒花蛇在头上盘着。他的脸完全不像他的了。刚一进礼堂门,他便不走了,从绷布下设法睁开他的眼,好像是寻找自己的儿女,把我们全看到了。他低下头去,似乎已支持不住,就是那么低着头,他低声——可是很清楚地——说:“无论是谁打我来着,我决不,决不计较!”
他出去了,学生没有一个动弹的。大概有两分钟吧。忽然大家全往外跑,追上他,看他上了车。
过了三天,他死在医院。
看见了黄先生的坟,也想起自己在过去二十年中的苦痛。坟头更矮了些,那么些土上还长着点野花,“美”使悲酸的味儿更强烈了些。太阳已斜挂在大悲寺的竹林上,我只想不起动身。深愿黄先生,胖胖的,穿着灰布大衫,来与我谈一谈。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大悲寺外黄先生的矮墓开篇,又以其结尾,前后照应,使文章笼罩在一片哀思之中。
B.“他作什么不比当学监强呢?”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我”对黄先生职业选择的不认同和惋惜之情。
C.“别位先生们至多不过是比书本多着张嘴的”,语言诙谐又略带讽刺,从中可看出教员与学生之间的隔膜。
D.结尾处“大家全往外跑……”,显然黄先生的宽恕与仁爱感化了学生,让他们的内心受到极大触动。
7.下列对文中黄先生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假如我去劝告他们,也打我?”他意识不到自己的善意可能招致的危险,写出了黄先生的天真与善良。
B.“我是学监”这句话多次出现,通过反复的方式刻画出黄先生忠于职守、死于职守的形象。
C.当学生风潮集会时,只有黄先生到场,校长、教务长等人的临阵脱逃衬托出黄先生的勇敢无畏。
D.黄先生最后坚持到礼堂来,他想用“决不计较”帮助打人者卸下思想包袱,表现了他的仁爱精神。
8.本文在叙述上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悲”是本文的中心情感,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何而悲。(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冯谖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乃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①,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诚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诚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注】①梁,指魏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乃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B.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乃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C.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乃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D.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乃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券契,放债的凭证,券分为两半,双方各执其一,履约时拼而相合。
B.就国,指前往分封领地久住并对该地进行管理统治。文中指孟尝君回到薛地。
C.顾,在文中意为回头看,与《荆轲刺秦王》中的"终已不顾"的"顾"含义相同。
D.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通常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士不设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尝君通过张贴告示来选用门下食客为自己到薛地收债,冯谖主动请缨前往,可见孟尝君是一个懂得储备人才和任用人才的人。
B.冯谖认为孟尝君生活富足,所以到薛地后他假托王命,烧掉薛地百姓的债券,从而也为孟尝君赢得薛地百姓的拥护。
C.对于冯谖到薛地收债的结果,孟尝君一开始很不满意,但后来他卸职返回薛地时受到百姓的迎接,他才理解冯谖市义的做法。
D.齐王弃用孟尝君后又以重金邀请孟尝君回国执掌政务,文中借助齐王对孟尝君前后态度的差异,突出了冯谖卓著的政治才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2)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
14.从原文来看,冯谖为何要“西游于梁”?请结合原文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选自《红楼梦》的诗,完成15~16题。
香菱咏月诗
其一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其三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注】《红楼梦》第48、49回中,香菱向林黛玉学写诗。香菱共写了三首咏月诗,这三首咏月诗代表了她学诗进步的三个阶段。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一诗中最大的毛病在执着于月的形状、光色而少有景中寓情,言尽意止,了无余味。
 B.其一诗中颈联出句和对句的意思完全重复,犯了合掌的毛病,内容显得单薄,形式较为板滞。
 C.其三诗中“娟娟”指月的形象的美好,“魄寒”指月本质的高寒,暗寓作者虽遭压抑而不变的芳洁本性。
 D.其三诗中作者写自己在圆月之夜的所见所思,表达了渴望实现自身价值,渴望幸福生活的真诚愿望。
16.《红楼梦》中评价香菱写的第一首咏月诗“措辞不雅”,称赞第三首诗为“新巧有意趣”。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 名句名篇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提倡的道德准则,也是中国价值体系的核心因素。贾谊在《过秦论》中评价战国四公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礼贤下士。
(2)屈原在《离骚(节选)》中表示为了楚王和国家,愿意做革新强国先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作者搦管、品茗的文人雅趣,然而,在闲适恬静的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航天产品研制,成败系于毫发。“航天科研人员不能当‘差不多先生’。”赵玉静强调,“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需要 ① ,每一处风险、每一项预案尽要 ② ,”
为了确保 ③ ,团队成员把严肃认真的作风发挥到了极致。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研发过程中,面对首次采用掴绑连接结构要求,赵玉静带领团队创新采用拓扑优化的方法进行壳体结构设计,最大程度缩小了理论计算与试验数据的偏差。
团体队员中,“80后”“90后”已经成为主力军。“90后”小伙丁森,顶住压力,刻苦钻研,圆满完成直径3.5米、推力500吨固体发动机的首台装药。苗志文是最年轻的团队中的成员,为了创造发动机在低温条件下首飞成功,他连续开展20多种仿真工作计算。
为了让民族之光在苍穹中闪烁,这群年轻人甘愿燃烧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心血。“建设航天强国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这一代航天人手中。”丁森说,“所有人的努力,只为了心中的中国梦,能融入头顶的灿烂星河。”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 给这则新闻报道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如今,洗衣用品种类不断翻新,洗衣服时,不仅要放“主料”——洗衣粉, ① ,如柔顺剂、留香珠等。
②事实上,衣物在出厂时通常会进行柔顺处理,只是人们用碱性洗涤用品清洗后, ② 。为此,在洗涤时加入柔顺剂,能够起到使织物柔软、蓬松、不起静电等作用。
③柔顺剂的作用类似于在衣物纤维表面均匀地涂抹了一层润滑保护膜,衣物洗涤时其纤维表面吸附了柔顺剂,使得其纤维间摩擦系数降低、可移动性增强,纤维固有的平滑、延伸、压缩性能也得以恢复,进而衣服就会变得柔软、蓬松、有弹性。同时,柔顺剂也会降低衣物纤维表层电阻系数,防止电荷聚集,从而减少静电发生的可能,并减少由静电导致的灰尘吸附。其结果就是,衣物在洗涤后变得蓬松,而且很少吸灰。
④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种洗涤剂和柔顺剂的作用机理不同, ③ ,则可能会出现电荷“打架”现象,使得衣物洗涤效果与柔顺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建议将柔顺剂倒入洗衣机的柔顺剂槽中,或者在洗涤中途再加入柔顺剂,以保证柔顺剂的柔顺效果。
21. 请根据材料第③段内容用一段话阐述柔顺剂发挥作用的机理。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4分)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前,中国正处于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复杂的世界大变局、快速变革的科技创新、新知识新思想对人类的召唤,都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新一代的中国青年,唯有以“向上”的心态开创自己的人生格局、培养自己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谱写自身与国家的精彩,而生活绝不会亏待每一个努力“向上”的青年。
然而,成长不仅限于"向上","向下"的努力同样至关重要。胡杨树根系发达,具有惊人的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能力,能顽强地生存繁衍于沙漠之中,被誉为“沙漠英雄树”。正是不断地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3分)A
2.(3分)B
3.(3分)D
4.(4分)①要能通过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或:要能体会创造者营造“空”的匠心);②静观万象时要能放“空”心灵,淡泊精神,感受物象的灵魂生命。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5.(4分)①大观园中曲折泻于石隙的“清流”创造出一个灵动的空间;②大观园中“沁芳亭”,能收摄众景于一体,引领出一个虚空的世界;③大观园中“飞楼插空”“石登穿云”等景致形成“隔”,使物象造成距离,创设了“空”的美境。
评分建议:一点2分,答对两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6.B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并鉴赏文本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 “‘我’对黄先生职业选择的不认同”表述有误,反问主要是表达“我”对黄先生之死的悲痛和惋惜之情。
7.C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思路点拨 “校长、教务长等人的临阵脱逃衬托出黄先生的勇敢无畏”,文中对于校长、教务长的缺席并未交代原因。
8.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答案 ①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进行叙述,自然真实,便于直接抒发自己对黄先生遭遇的情感态度。②采用倒叙的手法,以回忆的方式讲述黄先生的故事,并在开篇交代黄先生因“学监”职务而死的结局,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的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现人物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故事更为集中。(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答“首尾呼应”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
答案 ①为黄先生之死而悲。黄先生仁义、善良,富有责任心,面对别人对他的伤害依旧选择原谅和宽恕,但最终却在这场人为的灾难中死去。②为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而悲。黄先生的真心付出并未换来学生的理解,无端的猜忌、隔阂甚至冷漠最终把他推向了死亡,人性的复杂与冷漠令人悲叹。③为自己的苦痛已无法与黄先生探讨而疏解,无法聆听黄先生的教诲而悲。文末最后说“想起自己在过去二十年中的苦痛”“深愿黄先生……来与我谈一谈”,表达出“我”经历的苦痛,及对黄先生离世而自己的苦痛无法消解的悲伤。(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0.D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11.D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思路点拨 "士不设庙"错误,"士为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12.B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理解并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思路点拨 "所以到薛地后他假托王命"表述有误,从原文看,他是假托孟尝君的命令,并非王命。
13.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辞别时,冯谖问:“收完债后,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回“看着买我家缺少的东西吧。”(关键词"市""寡"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于是梁王(魏王)空出最高的职位,让原来的相国做上将军,派出使节,以千斤黄金、百乘马车去聘请孟尝君。(关键词“虚”“聘”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14.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句子含意,梳理概括要点的能力。
答案 ①表层来看冯谖是为了说服梁王聘请孟尝君;②深层目的是提升孟尝君威望,给齐王以危机感,摆脱不被重用的局面。(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孟尝君出了一通告示,问门下食客:“请问哪一位通晓账务会计,能替我到薛地收债呢?”冯谖署上名字说:“我能。”于是孟尝君替他备好车马行装,让他载着债券契约出发,辞别时,冯谖问:“收完债后,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回"看着买我家缺少的东西吧。"
冯谖赶着马车到薛地,派官吏把该还债的百姓都叫来,核对债券。债券全部核对完毕,冯谖站了起来,假托孟尝君的命令将债款赏给百姓,因此烧掉了那些债券,百姓高呼万岁。
冯谖又马不停蹄地返回齐国都城,一大早就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很奇怪他回来得这么快,穿戴好衣帽就接见他说:“收完债了吗?怎么回来得这般快?”冯谖答道:“都收完了。”“先生替我买了些什么回来?”冯谖说:“您曾言‘买些家中缺乏的东西’,臣猜想,您家珠宝堆积,犬马满厩,美女成群。您家中所缺少的,唯有仁义了,因此臣自作主张为殿下买了仁义回来。”孟尝君说:“你是怎么买仁义的?”冯谖答道:“您有小小的薛地,不但不体恤薛地百姓,反而像商人一样在他们身上榨取利益。臣为君计,私下假传您的命令,将他们所有的债务都免去了,并将所有债权焚毁,百姓都高呼万岁。这就是臣替殿下买的仁义呀!”孟尝君很不高兴,说:“我知道了,先生退下休息吧。”
一年以后,齐王对孟尝君说:“寡人不敢用先王的旧臣来做我的臣子。”孟尝君回到封地薛,还差百里未到,当地百姓就扶老携幼,在路旁迎接孟尝君。孟尝君回头对冯谖说:“先生为我买的仁义,今天才看到。”冯谖对孟尝君说:“狡兔三窟,才可得以免死。如今殿下只有一个洞穴,还不能做到高枕无忧。臣愿替殿下再凿两个洞穴。”孟尝君便给他五十辆车,五百斤金去游说西边的魏国。冯谖来到魏国,对魏惠王说:“齐国放逐他的大臣孟尝君到诸侯国去,诸侯首先迎接他的,国富而兵强。”于是梁王(魏王)空出最高的职位,让原来的相国做上将军,派出使节,以千斤黄金、百乘马车去聘请孟尝君。冯谖先赶回薛地对孟尝君说:“千斤黄金是极贵重的聘礼,百乘马车是极隆重的使节。齐国应该已经知道这件事情了。”魏国使者往返多次,孟尝君坚决推辞不去。齐王听到这个消息,君臣震恐,连忙派遣太傅带着千斤黄金,两乘四马花车及宝剑一把,外附书信一封向孟尝君道歉说:“都是寡人不善,遭受祖宗降下的神祸,听信谗言,得罪了先生,寡人不值一提。但请先生顾念先王宗庙,暂且回国执掌政务。”冯谖劝孟尝君说:“希望殿下索取先王的祭器,立宗庙于薛。”宗庙落成,冯谖回报说:"三窟已就,殿下姑且安心享乐吧。"
15.选D。解析:D.其三诗中应该是缺月。“精华欲掩料应难”中的“掩”字意味着所咏之月是缺月,“缘何不使永团圆”呼应开头,也暗示所咏是缺月。
16.解析:第一首“措辞不雅”表现为:主题是咏月,起笔即用“月”字,“常思玩”,“不忍观”均过于直露;“翡翠楼”、“珍珠帘”堆金砌玉比较浅俗;“悬玉镜”、“挂冰盘”都是套话没有新鲜感。(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共2分)第三首“新巧”:开头的“料应难”、结尾的“应借问”设意新奇别致,构思独具匠心;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有关;颔联用倒装句法,语生奇峭,涵蕴丰富,另外颔联、颈联均化用古代诗句,却不露痕迹。(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共2分)“有意趣”:由“一片砧敲”的初夜写到“半轮鸡唱”的天明,联想到旅人思乡和怨女思夫,并借嫦娥之口向命运之神发出疑问,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内容丰富,意境开阔,情感真诚。(2分)
17. (1)皆明智而忠信 宽厚而爱人
(2)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
(3)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智”“骐骥”“驰骋”“道”“矮”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①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②了然于心 ③万无一失。
【详解】第①处,从上文“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语境入手,这是对“工序”“环节”的要求严格,可填“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等相近意思的成语。精益求精:指对某种技能或学术的追求很高,没有止境。一丝不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第②处,此处是说每一处风险、每一项预案都要很清楚,可填“了然于心”。了然于心:心里非常明白。
第③处,此处有“确保”,是保证绝对不会出问题,可填“万无一失”。万无一失:指非常有把握,绝对不会出差错。
苗志文是团队中最年轻的成员,为了保障发动机在低温条件下首飞成功,他连续开展20多种仿真工作计算。
【详解】原句语病有:
“最年轻的团队中的成员”语序不当,领属性定语“团队中的”应放到最前面,应改为“团队中最年轻的成员”;
“创造……首飞成功”搭配不当,将“创造”改为“保障”。
20. 精益求精,让青春在研发中升华。
【解析】这则新闻报道的是年轻的航天科研人员的事迹,其中第一段“航天科研人员不能当‘差不多先生’”“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每一处风险、每一项预案尽要……”,强调的是他们的工作严谨细致,可用“精益求精”概括;
第二、三段具体报道了赵玉静、丁森、苗志文的研发事迹;
第四段揭示他们的工作动力,精神源泉,“为了让民族之光在苍穹中闪烁,这群年轻人甘愿燃烧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心血”“建设航天强国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这一代航天人手中”“所有人的努力,只为了心中的中国梦,能融入头顶的灿烂星河”,“燃烧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心血”展现了他们把青春奉献给祖国研发事业,用努力奋斗托举中国梦的美好心愿。
拟写标题时要突出他们“青年”的身份,“青春”的特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投身于“研发”事业的奉献品20. 柔顺剂通过使衣物纤维间摩擦系数降低、可移动性增强及减少静电发生的可能来使衣物变得柔软、蓬松。
21. ①还要放很多“配料” ②其柔顺性被破坏了 ③若将它们一同倒入洗衣机
【解析】“柔顺剂发挥作用机理”即柔顺剂通过哪些方法使衣物变得柔软、蓬松、有弹性。在文段中直接筛选柔顺剂作用原理的内容:“使得其纤维间摩擦系数降低、可移动性增强”,“减少静电发生的可能”。其他为机理的作用过程及结果,可忽略。
整合以上信息为:柔顺剂通过使衣物纤维间摩擦系数降低、可移动性增强及减少静电发生可能来使衣物变得柔软、蓬松。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上文“不仅要放‘主料’”进行推断,所填句子要与上文形成递进关系,再结合“如柔顺剂、留香珠”,可填:还要放很多“配料”。
②结合前后文“只是人们用碱性洗涤用品清洗后”“为此,在洗涤时加入柔顺剂”,可知此处是强调柔顺性被破坏,可填“其柔顺性被破坏了”。
③由“则可能会出现电荷‘打架’现象”可知,此处是说同时使用各种洗涤剂和柔顺剂的危害,可填“若将它们一同倒入洗衣机”。
23.写作提示材料围绕“向上”和“向下”两个核心词汇展开,引发青年学生对自己应如何成长这一问题的思考。
第一段强调“向上”生长是青年人成长的时代所趋,青年人以“向上”的积极心态来面对未来的生活,开拓进取。第二段围绕“向下”一词,以胡杨为例,强调“向下”扎根的重要性,“向下”的根基稳固,“向上”才能稳健生长。
材料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向上”与“向下”两种态度对青年成长的意义。因此在写作中应体现出思辨意识,只写“向上”或只写“向下”在立意上都是有失偏颇的。应综合考虑两者对于青年成长的意义,青年成长需要脚踏实地“向下”默默努力,才能更好地“向上”生长;无论“向上”还是“向下”,人生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长期的坚持隐忍,都是为了更好地迎接未来的一片坦途;厚积才能薄发,把基础打好,才能最终获得质变,有所成就。写作时需要综合考量两者的关系,明确自己受到的人生启发,并结合青年自身的成长,阐发自己的认识。
参考立意:①既要“向上”,也要“向下”;②厚积薄发,稳健成长;③深深扎根,向上生长;④默默沉潜,勇敢超越;等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