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答案
一 选择题:40分
1-5 DDCDB 6-10 ACCCD 11-15 BDBAD 16-20 DCACD
二 非选择题:60分
21、 共13分,每空2分,标注除外
(1)数量
(2)28~30
(3) 增大 增大 160
(4)保证现有的环境状况不恶化(或逐步恢复大熊猫的生存环境),禁止偷猎和捕捉 3分
22、共16分,每空2分,标注除外
(1) 4 初级 (2) 鹰 四、五
(3)捕食和种间竞争 (4) 青蛙 高于 (5) 225
23、共16分,每空2分,标注除外
(1) 次生演替 (物种)丰富度 种间竞争
(2)S5
(3) 水平 优势物种
(4) 降低环境容纳量(K值) 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24、共15分,每空2分,标注除外
(1)海参活动能力弱 ,活动范围小
(2) 2488 6.3% 不能
(3)由于海带的竞争,浮游植物数量下降,牡蛎的食物减少,产量降低 3分
(4) 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保持养殖产品的持续高产(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武汉市洪山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生物试卷
试卷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研究发现,某些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这一现象被称为阿利氏规律。下列分析不符合阿利氏规律的是( )
A. 种群密度过大时,种内竞争加剧会导致死亡率上升
B. 种群密度过小时,个体难以找到配偶会导致出生率下降
C. 最适种群密度时,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种群密度过大和过小时
D. 这些动物迁入新环境, 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λ>1)
2.星杆藻和针杆藻都需要利用硅酸盐合成细胞壁。将两种藻分别单独培养时,这两种硅藻的种群数量都能增长到环境容纳量,而硅酸盐则保持在较低水平上(实验中,要不断地定期向培养液中加入硅酸盐)。当把两种硅藻混合培养时,初期两种硅藻均能生存和增殖,50天后,针杆藻存活,星杆藻灭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通过抽样检测的方法估算两种藻类的种群数量
B.单独培养时,两个藻类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C.实验说明了生态位的重叠导致物种间出现竞争关系
D.若混合培养时培养液中硅酸盐资源丰富,两种藻类不发生竞争
3.据科学家对珠穆朗玛峰地区的考察研究,发现珠峰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变,植被增加趋势越来越明显。下图表示珠峰不同海拔高度地段的植被分布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要调查珠峰北坡生长的一种珍贵的草本药材的种群数量,可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B. 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珠峰南坡植被类群逐渐发生变化,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有温度、地形、土壤湿度等
C. 珠峰南坡的常绿阔叶林与高山灌木林是两个不同的群落,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 珠峰海拔6 000 m~7 000 m地段出现了绿色植物的原因可能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雪融化,为绿色植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4.某同学在分析羊食草的过程后绘制了如下能量流动模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有机肥中化学能的主要流向是被草吸收、同化、利用
B.输入该生态系统能量的唯一来源是过程①固定的光能
C.羊所排粪便中的能量应该属于羊的能量
D.③中的能量应该来自羊“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5.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斗争具有密切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间竞争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
B. 种内竞争不影响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
C. 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
D. 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则种间竞争加剧
6.下列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物链上植食、肉食动物分别处于第二第三营养级
B.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C.能量在食物链上的相邻营养级之间只能单方向流动
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主要渠道
7.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操作、材料、条件等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样方法调查某地某植物种群密度”实验中,统计所有样方该植物的总数,除以单个样方面积,即为该植物的种群密度
B.“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要振荡,否则会导致统计结果偏大
C.可以采用取样调查法调查水体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D.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中“对土壤进行高温处理”组为对照组
8. 如下三图均与种群“S”形增长有关,对三图进行对比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足,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B. 若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内新生个体20个,死亡个体10个,年末时个数为1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C. 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D.既属于资源利用型又属于保护类型的生物,要等种群规模达到K值时才适合开发利用
9.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实验中,检测员将1mL培养液稀释10倍后,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XB-K-25)观察到该计数室如图所示,其中a、b、c、d、e这5个中格共有酵母菌n个。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应对培养液进行稀释
B.计数一个样品要从两个计数室中计得的平均数值来计算
C.酵母菌个体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
D.上述培养液中约有酵母菌5n×105个/mL,该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
10. 我国劳动人民在明代就已经将鲢鱼、鳙鱼、草鱼、青鱼四大家鱼混养以提高效益。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四大家鱼在池塘中栖息的水层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B. 池塘水域生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具有季节性的变化
C. 四大家鱼混养利用的是群落结构的生态位原理
D. 池塘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光照和温度
11. 政府对青龙山矿山进行了生态修复,对平台及平地采用“整体覆土+撒播草籽+种植灌木”等手段进行绿化,斜坡采取挂网客土喷播进行复绿,使青龙山披上了绿妆,鸟类及其他物种也越来越丰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青龙山生态修复进行的演替与弃耕农田进行的演替类型相同
B.青龙山演替也是一个物种被另一个物种代替的过程
C.可以预测青龙山演替的不同阶段,优势植物种群类型也不同
D.采矿产生的大石坑和深水塘,使群落偏离了自然演替的方向
1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丁通过呼吸作用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B.在生物群落中碳流动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C.甲与乙、丙获取能量的方式有一定区别
D.在甲→乙→丙各营养级中,丙含能量最少,生物富集的元素也最少
13.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地区,动物体内也发现了明显高于环境含量的DDT,这种现象说明了( )
A.DDT是挥发性物质能吹到南极地区
B.DDT存在生物富集现象,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C.人类活动将DDT带到了南极地区
D.南极地区的动物也偶尔到施用农药的地区寻食
14. 如图是某森林在遭受火灾完全烧毁前后植被的分布及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b段,三类植物呈镶嵌分布属于水平结构
B. b~d段,由于森林完全烧毁,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 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少
D. b~d段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没有发生变化
15.在一条食物链“青草→兔→狐”中,其能量流动如下表所示(单位:kJ·hm-2·a-1),不考虑未利用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青草 兔 狐
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108 1.05×106 7.50×105 7.15×105 2.44×104 2.25×104 2.18×104
A.兔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3.0×105kJ·hm-2·a-1
B.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0.31%
C.兔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9×103kJ·hm-2·a-1
D.狐的同化量中约有3.11%的能量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16.某外来物种传入我国后在多地疯长蔓延,严重影响本地物种的数量。人们又引进以该物种为食的专属性天敌,在引进这两个物种的过程中,生态系统发生改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外来物种的入侵可导致当地物种多样性下降
B.引入天敌导致该外来物种种群数量下降的过程中发生了群落演替
C.两种引入物种建立的捕食关系可能使两者的数量控制在合理水平
D.某地区引入一新物种导致一些种间关系发生变化,使该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变弱
17.现有两个不同类型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I和Ⅱ,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的相对值如图所示,若流入I和Ⅱ的总能量相同,据图分析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Ⅱ可能为消费者个体小而生产者个体大的生态系统
B.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C.I中现存消费者的总能量等于Ⅱ中现存消费者的总能量
D.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含量,能通过碳循环的自我调节机制进行调整
18.2017年,我国农业部启动了绿色发展行动,其中要求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秸秆焚烧会污染环境,但将秸秆加工成有机肥后施加到土壤中,既能减轻环境污染又能提高农作物产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有机肥还田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B.农作物秸秆还田有利于增加土壤的碳储量,减缓了温室效应的加剧
C.农田秸秆焚烧释放CO2,这一过程属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D.氮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不断循环,但还需要往农田中不断地施加氮肥
19.下图中所示的生物间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2在坐标系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
A.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关系如图1中②或图2中甲所示
B.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关系如图1中③或图2中乙所示
C.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的关系可如图1中①或图2中丙所示
D.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的关系不能如图1中①或图2中乙所示
20.“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诗句描绘了稻田中的繁荣景象,也反映了稻田群落的特征。河南某村庄在插秧不久的稻田中,放养了草鱼和青蛙,形成了“稻—鱼—蛙”立体农业种养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其模式图如下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农业模式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与普通稻田相比,“稻—鱼—蛙”立体农业不容易发生病虫害
C.该农业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D.为增大产出可向稻田中投入大量的蛙和草鱼
二、综合题(60分)
21.(13分) “种群存活力”分析可用于研究一些濒危物种在一段时间内的灭绝概率或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这种研究方法目前已被用来评价秦岭大熊猫现有种群的存活能力,并借此探讨相应的保护措施。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秦岭大熊猫种群动态,常需要调查种群密度,它是种群最基本的_______特征。
(2)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秦岭大熊猫进行“种群存活力”分析时,得到如下表所示的数据。
初始种群密度/只 10 20 25 28 30 40 50 70
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 41.2 13.2 7.6 6.5 4.1 1.0 0.2 0
若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则该种群维持存活所需的最小初始规模范围在_______只之间。
(3)若以环境质量下降、自然灾害以及人类的偷猎和捕捉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阻力为“限制压”,下图曲线表示不同“限制压”下(以小数表示)初始规模不同的种群与其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之间的关系。
由图可知,随着限制压的增大,种群灭绝的可能性会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维持种群存活所需的最小规模会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若以种群的灭绝概率5%为可维持存活的标准,则当限制压为0.02时,“最小存活种群”的规模为_______只。
(4)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请你提出2条针对秦岭大熊猫的保护建议:_______。
22.(16分)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蚱蜢属于________消费者。
(2)同时具有两个营养级的动物是_________,占第________营养级。
(3)蛇和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4)给牧草施加含32P标记的复合肥后,检测32P在蚱蜢和青蛙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结果见图乙,图中B为________。若增加对鹰和蛇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的检测,则达到最高峰时的强度应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前两者。
(5)若鹰的食物有来自蛇,来自青蛙,则从理论上讲,鹰每增加1kJ能量,至少消耗草
kJ。
23.(16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某地区废弃农田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森林,森林主要以高大的乔木为主,同时拥有丰富的其他动植物资源。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植物优势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如下图:
该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______,在该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数目即__________提高。该群落发展至第3阶段时,甲、乙、丙之间为__________关系。
(2)若要调查该地区的物种数量,依据图甲可知选取样方的最佳面积为________。
(3)森林生态系统中的苔藓、油松、松鼠、红隼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其除了明显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之外,还具有__________结构。其中油松等植物因体型大、数量多、生命力强而成为该地的__________。
(4)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部分地区人工林纯度较高,容易出现虫灾。图乙所示为林业部门对某次害虫生物防治过程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由图可知,该防治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导致害虫种群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15分)海水立体养殖中,表层养殖海带等大型藻类,海带下面挂笼养殖滤食小型浮游植物的牡蛎,底层养殖以底栖微藻、生物遗体残骸等为食的海参。某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如下,M、N 表示营养级。
(1)估算海参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原因是____________。
(2)图中 M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kJ/(m2 a)。由 M 到 N 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________(填:“能”或 “不能”)在 M 和遗体残骸间循环流动。
(3)养殖的海带数量过多,造成牡蛎减产,从生物群落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
(4)海水立体养殖模式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依据这一原理进行海水立体养殖的优点是 _________ 。在构建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时,需考虑所养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等因素,从而确定每种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