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天津市武清区城关中学、杨村四中、黄花店中学高二(下)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天津市武清区城关中学、杨村四中、黄花店中学高二(下)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2 23:2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天津市武清区城关中学、杨村四中、黄花店中学高二(下)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集镇。浙江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江苏吴江盛泽镇丝织业兴盛;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 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B. 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C. 新兴集镇成为地方政治中心 D. 北方市镇规模不断扩大
2. 殷商时期村落是人们生活居住的地方,也是人们生产劳作的地方,有的村落有一定的规模,设有围墙和大门,宗族族长也居住期间。据此可知村落(  )
A. 选址十分注重自然地理环境 B. 使用周期长,具有稳定性
C. 有利于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 D. 是完善的社会组织系统
3. 如今,以地铁为主导的城市轨道交通以其准时、高效的优点,受到人们的青睐。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出现在(  )
A. 英国伦敦 B. 法国巴黎 C. 美国纽约 D. 德国柏林
4. 19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洋糖的大量倾销,广东的蔗糖业受到沉重打击。蔗糖运输沿线城镇网络也因此受到影响走向衰落。这成为城镇经济走向衰退的重要诱因,尤以珠三角为典型。这可用来说明(  )
A. 列强侵略影响了广东城市化 B. 蔗糖业是广东支柱产业
C. 经济中心由沿海向内地转移 D. 中国城镇人口呈减少趋势
5. 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运河之一,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且目前仍在通航。这条运河是(  )
A. 苏伊士运河 B. 米迪运河 C. 京杭大运河 D. 巴拿马运河
6. 19世纪,把公园和公地比喻为“城市之肺”的观念在伦敦广泛流传,报刊媒介大肆宣传“城市之肺”的益处。这一比喻反映了当时英国向(  )
A. 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B. 城市化问题的严重 C. 社会环保意识增强 D. 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7. 1905年京汉铁路正式通车后,武汉闹市区不再局限于长江边的租界一隅,以前被称为“草庐茅店,三五零星”的硚口至谌家矶一带,也变得“三十里几比室直连矣”。由此可见,近代中国铁路建设(  )
A. 促进了城区面貌的变迁 B. 推动了生活方式的改变
C. 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D. 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8. 2021年12月,日兰高铁曲阜至菏泽至庄寨段正式开通运营,菏泽首次接入全国高铁网。菏泽至北京、济南最快分别2小时59分钟、1小时23分钟可到达,这一铁路线完善了区域路网结构,增强了鲁南和中原地区交通互联互通性,将有效带动沿线城市经济发展。这表明
A. 新型交通工具加快城市化进程 B. 经济版图彻底突破了地域界限
C. 人们的竞争意识正在逐步形成 D. 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9. 1896-1911年中国铁路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新建铁路总里程约为此前的22倍。下图为铁路投资构成示意图。由此可知(  )
A. 清政府一直以来重视铁路修筑 B. 西方列强控制中国铁路修筑权
C. 铁路修筑极大地推动经济发展 D. 国人的阻碍严重制约铁路修筑
10. 中医在实践中建立了独立的理论体系,为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下列医学著作中,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的是(  )
A. 《黄帝内经》 B. 《伤寒杂病论》 C. 《千金方》 D. 《本草纲目》
11. 《宋史 五行志》载,南宋隆兴二年冬,“淮甸流民二三十万避乱江南,结草舍遍山谷,暴露冻馁,疫死者半,仅有还者亦死”。同时,还将疾病传染给了江南民众,“是岁,浙之饥民疫死者尤众”。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战乱频繁不断 B. 大量的人口流动 C. 政府防治不力 D. 南方气候变化异常
12.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时候,罗斯福大举推出挽救美国的政策,医保制度也在这个阶段开始萌芽。二战后,随着美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在“向贫困开战”和建设“伟大社会”的运动中,联邦政府医疗保障的管理职能被进一步强化。据此可知,美国(  )
A. 医疗保障消除了贫富差距 B. 医疗保障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C. 政府对经济调控力度加大 D. 医改成为缓解危机的强心剂
13. 有学者指出:佛教在传入中原地区初期,在社会上并没有太大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对佛教的了解逐渐增加,佛教就越来越多地进入了中国人的信仰之中。这表明中华文化(  )
A. 起源的本土性 B. 很强的包容性 C. 持久的连续性 D. 强大的凝聚性
14. 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下列文字是在汉字基础上创制的有(  )
①印度的梵文
②日本的假名
③朝鲜的谚文
④越南的喃字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
15. 世界著名的网络公司“阿里巴巴”是马云在 1999 年创办的。“阿里巴巴”最初是阿拉伯一部文学著作中的人物,这部文学著作是(  )
A. 《天方夜谭》 B. 《吉尔伽美什》 C. 《古兰经》 D. 《摩诃婆罗多》
16. 苏格拉底认为,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据此可知,两位古希腊哲学家都(  )
A. 推崇绝对真理 B. 具有理性精神 C. 否定神灵存在 D. 捍卫思想自由
17.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该言论(  )
A. 体现了三纲五常和天人合一思想 B. 继承了春秋时期備学的全部精髓
C. 将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D. 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18. “罗马人对于选择一种新的国家政体尚处于探索阶段……通过这一立法运动的开展,人们看到了这一新模式的出现,这就是通过法律的形式来解决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这一场社会实践运动制定《十二铜表法》所产生的灵感,导致了后来罗马法制化道路的形成。”该学者意在强调《十二铜表法》(  )
A. 促进了罗马国家治理的转型 B. 是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胜利
C. 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 D. 奠定了罗马帝国的政体基础
19. 据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
A. 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 B. 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C. 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 D. 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20. 如图是某位同学所画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示意图。其中,符合阶段④历史特征叙述的是(  )

A. 新儒学具有民主启蒙的意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B. 继承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根本上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
C. 以王夫之为代表的经世致用思想,开向西方学习先河
D. 批判理学和抨击君主专制的新儒学未能成为社会主流
21. 中世纪,基督教成为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保存者,《新约》中许多故事是希腊罗马古代神话的翻版;古希腊经院哲学被用来构建基督教理论体系的同时,孕育了欧洲近代哲学思维方式。据此可知,基督教(  )
A. 是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B. 决定欧洲近代科学发展
C. 实现了神权和世俗文化和解 D. 传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
22. 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近代中国西式教育的开端。但当时很少有世家大族愿意将自己的子弟送来就读,学生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是年龄偏大的庸才,且大多数学生是冲着津贴来的。这一现象说明(  )
A. 中体西用的思想不合时宜 B. 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步履维艰
C. 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 D. 西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激烈
23.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捣毁孔子牌位,焚烧古书;务运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戊成变法时维新打着儒家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  )
A. 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冲击 B. 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
C. 儒家文化自身在不断与时俱进 D. 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24. 中国的炼丹术传入阿拉伯,直接推动了阿拉伯炼丹术的兴起,阿拉伯炼丹术又影响了欧洲炼丹术,而现代化学便是在欧洲中古时期炼丹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说明(  )
A. 中国古代科技成果都通过阿拉伯人西传 B. 中外科技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C. 同一科技成果在中西方的发展进程趋同 D. 中国古代科技外传以自然科学理论为主
25. 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重要作用。据如表内容可知,两者都(  )
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
顾炎武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
A. 关注“人伦物理” B. 倡导心外无物 C. 主张“格物致知” D. 强调社会责任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 1520 1600 1670 1700 1750 1801 1851
比例 5.25 8.25 13.50 17.00 21.00 27.50 52.00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城市化在18世纪后期实现“起飞”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我国城镇人口由 1843年的2070万人,至1893年增至2350万人,从占总人的5.1%上升为6.6%。至1949年增至5766万人,从占总人口5.1%上升至10.6%。从“五口通商”开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摘自皮明庥《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2) 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城市的功能结构偏重于工业,呈现出工业型城市化。政府是城市化的主导,能通过各种措施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转移,同时可使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方式从农业中积累城市化、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建设资金。尤其是往前 3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由9.05%上升到13.68%,平均年增长率为0.15%,而同期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由22%上升到40%,年增长率达0.4%。
--摘编自《新中国城市化建设初探》
(3) 依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后30年内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因素。
27.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影响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孔子提倡“仁”“为政以德”。孟子提出“仁政”“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等思想主张。而对于和的主张,西周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孟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材料二: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先进的工艺、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的领先的法则”。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人们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精模。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1)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蕴含了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中华先进传统文化又有哪些特点?
(2) 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指出500年至1500年间中国文明在哪些方面优于世界文明。
(3) 根据材料二、三,评述中国元素为世界文明的转变所做的贡献。
(4)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1500年后中国文明“受到阻滞”的原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材料“浙江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江苏吴江盛泽镇丝织业兴盛”“景德镇瓷业”体现的是明清时期的区域生产的专业化特征突出,B正确;
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是在唐朝,A排除;
材料中的市镇经济功能突出,不是政治中心,C排除;
材料中的市镇位于南方,D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明清商业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明清商业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村落是人们生活居住的地方,也是人们生产劳作的地方,而且有围墙和大门,具有防御功能,宗族族长使得村落有了一定的组织性,这有利于保障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故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村落选址十分注重自然地理环境,排除A项;
B项与材料的主旨无关,排除;
从材料中看不出村落是一个完善的社会组织系统,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要求学生结合商周时期社会生活的特征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商周时期社会生活和政治统治的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3.【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世界上最早的地铁是英国伦敦的大都会地铁,建于1863年,其干线长度约6.5km,采用蒸汽机车,英国人乔治 斯蒂芬森发明了第一台蒸汽机车,故A项正确;
法国、美国、德国工业革命落后于英国,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D。
故选:A。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关键信息“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出现”。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进行分析解答。
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显示洋糖的倾销打击广东蔗糖产业,导致城镇经济衰退,客观上会造成因蔗糖而聚集在城镇的人口的减少、城镇设施改善困难等,A项正确。
B.根据题干得不出蔗糖业在广东的地位,排除B项。
C.近代中国逐渐形成的经济中心是上海,排除C项。
D.近代中国城市化整体上是在发展,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666年10月,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授权皮埃尔 保罗 德里凯(1604-1680),建设后来成为17世纪最宏大的土木工程项目之一的米迪运河。建造布里亚尔运河(1642)时,船闸技术及时高海拔直水道的运用已臻完美。仅仅几十年后建造的米迪运河,其目的是连通大西洋和地中海,“通过避开直布罗陀海峡、海盗和西班牙国王的船队,促进贸易的繁荣”,并“大大提高朗格多克省和吉耶纳省的优势”。该运河有时被称作朗格多克运河或双海运河,这符合材料“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运河之一,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且目前仍在通航”的描述,因此这条运河为米迪运河,故B正确;
苏伊士运河连接的是地中海和红海即印度洋,排除A;
C在中国境内,排除;
D在美洲,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米迪运河,考生可根据材料“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运河之一,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且目前仍在通航”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米迪运河,既考查了考生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考生理解材料的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6.【答案】C
【解析】从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出,应该是英国已经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所以把公园称为城市之肺。主要是因为公园对于城市环境的净化有积极作用,说明当时社会环保意识明显增强。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京汉铁路通车后,武汉闹市区的范围扩大,原来偏远荒凉的郊区也逐渐繁华起来,这反映了铁路建设对城区面貌的影响,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生活方式;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城市的经济功能,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国家的行政效率的提高与否,排除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的铁路事业,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的铁路建设的意义。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的铁路事业,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2021年12月,日兰高铁曲阜至菏泽至庄寨段正式开通运营,菏泽首次接入全国高铁网。菏泽至北京、济南最快分别2小时59分钟、1小时23分钟可到达,这一铁路线完善了区域路网结构,增强了鲁南和中原地区交通互联互通性,将有效带动沿线城市经济发展”可知,高铁开通后,把众多的城市连接在了一起,形成了交通圈,使得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D项正确;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是指农业人口加快转变为非农业人口,与材料强调高铁使得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不符,排除A项;
材料表明高铁使得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版图突破地域界限,但没有彻底突破,排除B项;
C项与史实和题干主旨均不符,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交通工具对生活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交通工具对生活的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交通工具对生活的影响,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答案】B
【解析】题干表格反映的是1881年到1911年中国新建铁路修筑状况,依据表中的里程和占总里程比例可以看出,清政府借款修建和外国资本直接投资经营占绝大多数,由此可知,西方列强实际控制了中国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故B项正确。
A说法不合史实,排除。
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D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近代交通工具演变的相关知识。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表格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0.【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思想,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故B项正确。
A项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C项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D项是药物学著作,均不符合。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
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医学成就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南宋隆兴二年冬,‘淮甸流民二三十万避乱江南’”、“还将疾病传染给了江南民众”可知,反映的是南宋初年,金兵南下,导致北方战乱人口南移,进而使南方诱民瘟疫疾病,故B项正确;
材料中未体现战乱导致疾病发生,故A项错误;
材料现象与政府治理及气候无关,故CD两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与融入,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南宋隆兴二年冬,‘淮甸流民二三十万避乱江南’”、“还将疾病传染给了江南民众”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南宋初年人口南迁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罗斯福大举推出挽救大萧条的政策”“联邦政府医疗保障的管理职能被进一步强化”等信息可知,美国在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即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力度加大,C项正确;
医疗保障不能消除贫富差距,排除A项;
材料说的是政府职能,排除B项;
医改作用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对佛教的了解逐渐增加,佛教就越来越多地进入了中国人的信仰之中”,可见,中华文化在接受容纳外来文化,体现其包容性的特征,B项正确;
佛教属于外来文化不属于本土文化,排除A项;
材料中未涉及中华文化连续性,排除C项;
中华文化的凝聚性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的假名、朝鲜的谚文和越南的喃字均是在汉字基础上创制的,所以,②③④均正确,故C项为正确答案;
印度的梵文并不是在汉字基础上创制的,所以,①错误,故排除A、B、D。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在汉字基础上创制”。
本题主要通过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1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著作,“阿里巴巴”即是这部文学著作中的人物,故A正确。
B是古代苏美尔史诗,C是伊斯兰教经典,D是古印度史诗,均不符合。
故选:A。
本题考查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阿里巴巴”“阿拉伯一部文学著作”。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通过阿拉伯文学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16.【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均强调理性精神,故B项正确。
ACD三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古希腊的人文主义精神。需要掌握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相同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7.【答案】A
【解析】材料“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体现的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A选项符合题意。
董仲舒的新儒学属于对传统儒学的改造,B选项排除。
C选项属于理学,排除。
D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董仲舒思想主张的准确把握。
18.【答案】A
【解析】材料“这就是通过法律的形式来解决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这一场社会实践运动制定《十二铜表法》所产生的灵感,导致了后来罗马法制化道路的形成”体现了,罗马法的制定促进了罗马人在共和国时期的治理能力,故A正确;BCD均和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十二铜表法》,考生可根据材料“这就是通过法律的形式来解决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这一场社会实践运动制定《十二铜表法》所产生的灵感,导致了后来罗马法制化道路的形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十二铜表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9.【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中不能体现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故排除A。
B.在不同的地区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故B正确。
C.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并非夏商周时期,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起源,故排除C。
D.礼乐制度出现于西周,故排除D。
故选B。
20.【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项错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故不选A。
B.项错在“根本”,故不选B。
C.项是内容,不是特征,故不选C。
D. 从图中可知,阶段④历史特征对应的是清朝,其特征主要是批判理学和抨击君主专制的新儒学未能成为社会主流,故D正确。
故选D。
2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基督教保存了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虽然被用来构建基督教理论体系,但却推动了欧洲近代科学思维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所以D正确;
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A错误;
根据材料“这孕育了欧洲近代科学思维方式”可知,B项说法错误,所以B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神权和世俗文化和解”,所以C错误。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要求学生结合中世纪欧洲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世纪欧洲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2.【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近代西式教育在中国发展的艰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中国人深受科举制的影响,对新式教育不认同,这表明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故C正确。
“中体西用”在当时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思想,故排除A。
洋务运动中的“自强”“求富”主要体现的发展近代工业上,而材料中所说的是近代教育,故排除B。
西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在材料中体现不明显,故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当时很少有世家大族愿意将自己的子弟送来就读,学生……是年龄偏大的庸才……冲着津贴来的”。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3.【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思想是政治经济的反映,根据材料中出现的现象可知近代中国社会变动剧烈,B选项符合题意。
太平天国运动的破坏行为与西学的传播无关,A选项排除。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与儒家文化的演进无关,C选项排除。
洋务运动属于地主阶级的发动的救亡运动,D选项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的准确把握。
24.【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内容可知,中国的炼丹术传播到欧洲,并在欧洲中古时期炼丹术的基础上发展出现代化学,这表明中外科技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并不是都通过阿拉伯人西传,此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A项。炼丹术与现代化学并不是同一科技成果,故C项错误。炼丹术不属于自然科学理论,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外科技文化交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本题考查中外科技文化交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25.【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张载和顾炎武的言论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读书人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D正确;
关注人伦物理是理学家思想特征,排除A;
倡导心外无物是心学思想家的观点,排除B;
格物致知是理学思想家的观点,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主要考查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的影响。
26.【答案】【小题1】圈地运动导致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工业革命是城市化的深刻根源;民主制度建立,政府推动城市化进程。
【小题2】原因:通商口岸开放;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小题3】特点:政府主导;工业型城市;农业资金推动城市化;发展速度慢。
影响因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的城市化进程。第一问的因素,依据材料一,结合圈地运动、工业革命以及民主政治建立等方面的影响分析;第二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通商口岸的开辟以及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的发展等角度分析;第三问,特点依据材料三逐一分析概括;影响因素结合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英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化的特点和原因,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7.【答案】【小题1】内涵:重视以人为本;政治伦理上体现民本思想;崇尚天人合一;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
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凝聚性;连续性;包容性。
【小题2】表现: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精湛的工艺,有效的官僚机构,具有社会凝聚力的儒家信仰,成熟的科技成果。
【小题3】贡献:中国先进的科技成果,为欧洲开辟新航路和海外扩张,科技的发展及其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儒学思想成为他们作为批判专制王权,提出开明政治等主张的重要依据。
【小题4】原因:固守农耕经济;专制主义的官僚体制;科举制度禁锢人的思想;重人伦轻自然的理学思想;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等。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科技,第一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作出回答;第二问结合500年至1500年间中国文明发展的表现分析;第三问结合中国元素为世界文明的转变所做的贡献分析;第四问结合1500年后中国文明“受到阻滞”的原因分析。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科技,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