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一)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个部分,满分100分,共4页。考试时间75分钟,请注意答题规范与卷面整洁。
第I卷(选择题 共 48分)
本卷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 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代,“五谷”之说已相当普遍地使用,但所涵盖的内容却不尽相同,或无稻,或无麻,或无黍,或无黍,但必有粟(稷)、菽(大豆)和麦。据此可知,当时()
A.北方农业生产领先南方 B.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C. 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D.经济作物生产存在地区差异
2.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3.据统计,从汉朝到清朝耕地总面积增长仅不到65%,人口总量却增长数倍,人均耕地面积从14亩减到2亩左右。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
A. 重农抑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B.土地兼并导致了农业劳动力的严重不足
C.精耕细作的农业支撑了传统社会的发展
D.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严重阻碍社会转型
4.17世纪以来,马铃薯逐渐成为爱尔兰人的唯一主粮,爱尔兰人口从1762年的110万增加到1846年的830万。在德意志地区,直到18世纪晚期人们才开始接受马铃薯,在谷物歉收压力下,马铃薯代替了"自中世纪以来在广大民众中直占主导地位的粥食"。这说明物种交流( )
解决了世界饥饿问题 B.延缓了西方殖民扩张的进程
C. 改变了区域饮食结构 D. 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
5.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中国米麦自给计划》,强调以技术改进为着重点和突破口,还兼顾发展生产与运销改良。1935年,组建全国稻麦改进所负责具体实施。这些举措( )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B. 是构建粮食安全体系的有益尝试
C.旨在应对全民族抗战 D.保障了抗日战争的最终完全胜利
6.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 )
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 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
C. 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 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7、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一种可以同时纺织许多根线的装置,最初靠水力运转,后又采用蒸汽作为纺纱的动力,这样就需要安装重型设备。于是,有人就将发动机、纺纱机连同工人都集中在一起,搬进大房子里。这种大房子,就是后来通常所说的工厂。由此可知,“工厂”制度的创立( )
A.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扩展 B.使生产彻底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
C.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 D. 寻级生产和贤本集中明产生
8.1815年英国制订的《谷物法》规定了禁止谷物进口的法令,1838年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1846年议会在社会压力和新兴阶级的推动下终于废除了《谷物法》,3年后又废除了保护本土航海贸易垄断的《航海条例》。这说明当时英国( )
民主代议制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
B.国际关系的紧张引发了矛盾冲突
C.议会的立法权受到了工人民众的抵制
D.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助推了政策的调整
9.爱因斯坦晚年写道:“光有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人类过上幸福而优裕的生活,人类从象佛陀、摩西以及耶稣这样的伟人身上得到的教益,就我来说要比所有的研究成果以及建设性的见解更为重要。”爱因斯坦此话的主旨是( )
A.现代科技是抵制宗教迷信的武器 B. 古人的智慧是崇尚道德
C. 具备高尚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前提 D.反思科技对人类的作用
10.12世纪末,东方的若干創造品,例如大马士革的段子,巴格达的神龛,摩苏尔的纱布,加沙的棉纱,通过意大利传入欧洲。除此之外,英语中的"菠菜""桶子",法语中的"女衬衣"等词汇,都是通过意大利从阿拉伯语传来的。这反映出该时期( )
棉纺织品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主体 B.地中海成为东西方商路的中心
C.新航路开辟推动东西方贸易发展 D. 意大利的语言发生了深刻变化
11.春秋时期,齐桓公集中全国力最煮海制盐并大量储存,同时严禁民众向其他诸侯国贩卖。不久楚国、燕国、宋国、卫国等国的盐价上涨十多倍。这说明( )
A.齐国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B.诸侯国间存在较强经济联系
C.关税政策阻碍商品流通 D.齐国控制着大部分战略资源
12.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一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
A.小农经济解体 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新航路的开辟 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13.1813—1844年,印度输出的原棉由4000多吨猛升至4万吨;1813——1828年,从加尔各答出口的生丝激增近17倍;同时,罂粟的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这表明印度( )
对华贸易量的激增 B.棉纺织业迅速发展
C.经济殖民地化加深 D.自由贸易走向祭架
14.16 世纪中后期,西班牙开通了在菲律实马尼拉和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之间的大帆船贸易(见下图)。由于该贸易的货物主要以中国的生丝和丝绸为主,因此墨西哥人直接把马尼拉大帆船叫做“中国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
A.推动中国与美洲之间的自由贸易往来
B.是早期全球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C.致使西班牙完全垄断了对中国的贸易
D.促使世界贸易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亚洲
15.下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A.罗斯福新政是在A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B.B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C.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政策
D.A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是经济滞胀
16. 1913~1998年世界主要地区人均GDP(年均复合)增长率(%),据如表判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国家或地区依次为( )
国家或地区 年份
1913-1950 1950-1973 1973-1998
甲 1.50 3.49 -1.10
乙 0.89 8.05 2.34
丙 0.76 4.08 1.78
丁 -0.60 2.90 5.60
A.东欧和前苏联、日本、西欧、中国 B.日本、美国、中国、西欧
C.中国、美国、东欧和前苏联、西欧 D.西欧、中国、美国、日本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 52分)
本题共4大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计量史学是运用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的一门史学方法的分支学科。
表3部分国家GDP世界占比(单位:%)
国家 年份 1600年 1820年 1870年 1913年
西班牙 2.1 2.2 2.0 1.7
荷兰 0.6 0.6 0.9 0.9
英国 1.8 5.2 9.1 8.3
美国 0.2 1.8 8.9 19.1
—摘编自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等
有学者对于1600年西班牙 GDP 世界占比最多的原因,阐述如下:1600年,西班牙较早实现中央集权,建立民族国家;率先开辟新航路:进行早期殖民扩张,发展海外贸易,掠夺大量财富。
(1)参照示例,任选表3中一个国家(西班牙除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 GDP 世界占比最多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计量史学对我们研究历史的价值。(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洲际贸易吏多沿袭了旧有模式,只是在17世纪,特别是18世纪贸易模式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胡椒粉在16世纪初属于奢侈品,慢慢的它就变成了普通的大宗商品。随着贵金属的地位在17世纪的下降,以及部分国家在新大陆建立了殖民地,糖、烟草、兽皮,甚至木材逐步成为欧洲进口的主要商品。而欧洲向殖民地出口的商品多数为制成品,后者所占体积不大,但留出来的空间就可载上前往新大陆的移民。与东方的贸易情形大为不同,从与这地区直接接触的一开始,欧洲人就苦于拿不出任何商品来交换香料和其他理想的商品。因此,所谓的欧洲"贸易"实际上大多是掠夺。如果掠夺不成,就跟亚洲人交换大炮和军需品。亚洲人更多的是要求交换金和银,然后储存起来或做成珠宝首饰。总而言之,亚洲大量吸收了欧洲金属货币。直到18世纪,随着英国征服印度,这种贸易平衡才被打破。
——据(美)龙多卡梅伦、拉里尼尔《世界经济简史:从旧石器时代到20世纪末》
材料二 厦门是中国近代最早开放通商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19世纪90年代以前,厦门的进口贸易一般比较稳定。鸦片长期是最大宗的进口货物,棉花和棉织品次之。19世纪90年代以后,作为奢侈品的鸦片进口大量减少,杂货类进口价值快速增加,其中增加值主要来自大米和新兴的煤油、火柴、面粉等洋货……甲午战争以后,各类商品进口类别得到大幅度的增加,棉布类比战前增加了一倍,达到40余种,杂货类比战前增长了将近三倍。……开埠以后的厦门一直是一个商业城市,城市工业不发达,所以很少进口坐产资料。在面衣工业制成品条货类中增加的主要是各种溶聚资料,品种繁多、丑花入门。……随着厦门商业的日益发展兴旺,厦门的商人组织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到19世纪末已经形成了"十途郊"的行业公会的组织形式。(“途郊”中的“途”是行业的意思,“郊”则专指顶盘商,即直接从生产商购货的批发商)。1904年厦门商会的正式成立才成功的对传统商人组织进行了近代化的整合。
——摘自刘良山《近代厦门对外贸易发展研究(1862-19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8世纪“亚洲大量吸收了欧洲金属货币”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90年代以后(甲午战争以后)厦门商贸发展的新变化,并分析这种新变化所产生的影响。(12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就明确论述:"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连。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他在《资本论》第1卷中又明确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为主题,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晋江的乡镇企业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1978年,乡镇企业再次兴起,晋江农民纷纷利用"闲资金、闲房、闲像劳动力”等有利条件创办乡镇企业,以联户集资企业为主要形式。面对社会上掀起“姓资姓社”讨论的风波,时任省委书记项南肯定并支持乡镇企业。1984年9月,根据中央有关指示精神,晋江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大力扶持乡镇企业。据统计:从1981—1985年,全县乡镇企业单位总数增长1.87倍,企业人数增长43%,总收入增长3.27 倍,参加联户集资的群众达3.46万户,占全县总户数的16%以上。
1985年的"晋江假药案",将晋江的乡镇企业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晋江全面整顿企业,很抓产品质量,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诚信经营,建立了福建省第一家质量检验所。当年晋江的国民生产总值没有减少反而增加。此后晋江继续创造奇迹,乡镇企业保持兴旺的发展。
——摘编自张东奇《试述项南对晋江改革开放的贡献》
(1)根据材料,概括晋江乡镇企业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80年代晋江乡镇企业发展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6 ABCCBB 7-12 CDDBBD 13-16 CBDA
17. (1)英国: 1760年英国率先爆发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极大的提升了英国的社会生产力。通过工业化生产,英国逐渐成长为世界工厂。
(2)有助于把传统史学中常见的定性论断中隐含着的模糊的数量判断明晰化,从而对那些包含着模糊的数量判断的定性论断加以验证,检验和修正传统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论断;在探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历史演变过程和趋势方面,具有其他任何研究方法不能替代的独特功用。
18. (1)特点:香料从奢侈品变成普通商品;欧洲从美洲输入原料,再向美洲输出制成品和移民(或奴隶贸易);贵金属逐渐成为欧亚贸易的主要商品;欧洲与亚洲的贸易平衡逐渐被打破;逐步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原因:欧洲对亚洲的香料、丝绸、瓷器等需求量大;欧洲大量掠夺美洲的贵金属;亚洲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出超;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亚洲贵金属匮乏;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中国的主要货币;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欧洲商品缺乏需求;明清税制改革的影响。
(2)变化:进口大宗商品种类之间所占进口总值的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资料的进口大于生产资料的进口;进口商品日益多元化(多样化);厦门的商人组织发生了变化。
影响: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内外贸易发展;有利于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厦门近代化和城市化(社会习俗的近代化)的进程;进一步使中国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场所,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9. 示例一:
论题:铁器牛耕的使用改变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关系。
阐释: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个体劳动成为可能,催生了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的小农经济;大量私田的开垦,催生了新兴的地主阶级;通过商鞅变法等改革,新兴地主阶级废除了原先的土地国有制度,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使得秦国国富民强,最终吞并六国,建立了大一统封建王朝。由此可见,铁器牛耕的使用改变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关系。
示例二:
论题:蒸汽动力奠定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基础。阐释: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原先的畜力、自然力不能适应日益扩大生产的需要,要求动力系统进行根本的变革;蒸汽机的发明、改良、应用,改变了生产的组织形式,推动了工厂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推进了城市化进程;整个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20. (1)以联合集资企业为主,政府的大力支持;发展速度快,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提高了人民的收入水平,从事乡镇企业的农户数量多。
(2)政府政策支持;狠抓产品治理,完善管理制度,诚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