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滨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要求的。)
1.古埃及神话中记载了埃及人崇拜的植物、农业和丰饶之神奥西里斯教人们酿造啤酒,奥西里斯的妻子把小麦变成了面包的故事;中国也有神农尝百草,后稷教民耕种的传说。由此可知,在早期社会
A.人类普遍存在英雄崇拜 B.英雄人物引领历史走向
C.不同区域神话相互借鉴 D.食物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2.据研究,辽河流域距今8000年前的“华夏第一村”兴隆洼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原始龙纹中蕴含了冬至日北斗天象和赤道星宿,红山文化时代的易学体系、数理逻辑也是基于辽河流域史前发达的赤道坐标天文观测体系。这说明
A.天文学的进步使人类走向定居 B.聚居生活推动了文明的发展
C.中国原始村落孕育了国家雏形 D.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
3.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一种新的水稻品种—金卡罗莱纳在南部种植园出现。研究表明,它的起源可能来自非洲加纳品种的基因之一。后来该品种成为卡罗莱纳州低地的普遍食物,最终扩展到美国东南地区等。这反映了
A.独立战争奠定美国发展基础 B.黑奴贸易致种植园经济出现
C.物种引人改变当地饮食习惯 D.物种交流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4.据史料记载,16 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17 世纪上半叶,英国入 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 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据此可以得出
A.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B.新食物物种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C.新食物物种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 D.新食物物种提高了人们的抗饥荒能力 5.下图为 2017 年中国与世界三大谷物品种单位面积产量对比图。这表明
A.世界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B.中国的三大谷物完全实现了自给
C.世界农业种植结构趋同 D.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较充分保障 6.列表归纳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请根据下表信息,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1864 年 法国的巴斯德发现食物腐败由微生物引起,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制定了罐头生产工艺。罐头生产工艺传至世界各地
1918 年 美国卡尔维特公司制造出第一台家用自动电冰箱,人们保鲜食物更加轻松便利
1958 年 安藤百福结合传统面条和拉面,经过脱水处理,发明了方便面。其后,又逐步推出调料单独包装的方便面,还发明了杯装方便面
A.食品技术创新便利了人类生活 B.中西饮食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
C.科技进步推动了食品种类创新 D.工业革命推动了食物结构改变
7.明代正德年间《姑苏志》中记载当地“农既专力,其用心自精,占测气候,详密多验。由元旦至 于岁暮,凡风云肠雨之变,潦旱丰歉之兆,趋避弛张之宜,咸有口诀韵语,汇类极繁”。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A.农业生产注重了精耕细作 B.理学观念渗透到生产实践
C.农学发展有一定神秘色彩 D.土地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
8.据考古发现,唐代犁铧出土地点分布广泛,但大体有四种形式:尖锋、三角形、两翼突出、宽大于长;蛇刃、铧身修长、后边内凹、长大于宽;尖锋、等腰三角形、铧面平直、銎身体薄;尖锋、三角形、体小、长銎。这反映出唐代
A.铁业官营保证了产品质量 B.冶铁业的技艺水平领先世界
C.铁农具种类多且分工细致 D.农业生产得益于手工业进步
9.有学者就 18 世纪后期英国在南太平洋航海探险活动指出,征服从不是英国的主要目的,占有金 银等硬通货也并非英国人制订计划的主要动机……直接的征服和统治都是多余的,对当地的自由贸易和英国自身的经济利益只能起到拖后腿的作用。该论述
A.强调自由贸易的重要性 B.夸大了英国的世界影响
C.揭示了英国扩张的动力 D.美化了英国的殖民侵略
10.19世纪后半期,受铁路建设的影响,运费下降使得美国西部生活和生产成本显著下降、投资环境大为改善,吸引了东部资本、劳动力和大量物资源源不断地流人西部,带动西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这表明
A.美国东西经济格局发生逆转 B.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
C.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城市发展不受自然条件影响
11.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制造业生产“智能化”成为发展新趋势,经济增长方式得到优化。与此同时,“机器换人”也引发了就业隐忧。实证分析证实,“自动化”生产将造成技术性失业,对
中低技能劳动者产生挤出效应。据此推知,现代科技进步
A.影响了劳动力的需求 B.推动了生产力的跃进
C.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 D.降低了产业要素成本 12.为下表选取表名,最恰当的是
时间 事件
1946 年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号在美国问世
1957 年 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帕特尼克 1 号”
1961 年 苏联宇航员尤里 加加林搭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
1969 年 美国国防部将几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建立军用网络
2003 年 中国宇航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
2012 年 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突破 7000 米深度
A.电气时代科技成就简表 B.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简表
(
类别
数量
内容
人口买卖文书
13
件
买婢券,买奴券,妇女和逃亡者等买卖文书
其他买卖文书
4
件
买棺约、卖驼券、买布券、买毯券等
借贷文书
5
件
贷糜文书、贷粮文书和举锦券等
租佃契约
3
件
葡萄园、土地租赁
其他租赁文书
2
件
房屋、蚕桑、马、牛等
雇佣文书
2
件
雇人耕糜事、雇沙弥放羊文书等
记账文书
5
件
出受麦账、货薄、便物历等
)C.美国信息技术成就简表 D.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简表
13.下表为出土于新疆吐鲁番、塔里木地区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文书情况。据此可知,当 时这一地区
A.世界贸易体系初步确立 B.跨区域商品贸易比较繁荣
C.海上贸易路线遍布全球 D.各大洲建立直接商贸往来
15.近代早期,英国产生了大量的民间信贷活动,放贷者主要是贵族、富裕牧师和城市商人,就连未婚妇女也积极参与信贷市场。如 1600 至 1625 年切斯特的未婚妇女中有将近一半的人至少都放出
了 30 英镑的贷款。民间信贷活动大量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女权运动与妇女政治权力扩大 B.新航路开辟与贸易格局改变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货币短缺 D.殖民扩张与大国间矛盾冲突
16.17 世纪初,英国上流社会的女性流行喝加糖红茶,并以此为高贵的象证。从 17 世纪中期开始, 英国的糖进口量成倍增长,到 18 世纪中期,英国民众的人均糖用量是法国人的 8 到 9 倍,与此相应, 红糖和茶逐渐惠及下层民众。以上变化反映了
A.工业革命改变生活方式 B.英国逐步确立殖民霸权
C.自由贸易有利糖的进口 D.启蒙运动促进社会平等
17.苏俄在十月革命后对大型企业进行了国有化,对生产进行监督:1918 年 6 月开始,中小企业也 实行国有化:1921年,部分地承认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私有制;1922年,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作为国家经济管理的主要机构,并首次制定了年度计划。这一过程表明苏俄
A.工业化进程发展迅速 B.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模式
C.经济政策的摇摆不定 D.初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18.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2010 年中国进口商品关税总水平从 2001 年的 15.3%降低到 9.8%, 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 53.8%。截至 2021 年,我国关税总水平降至 7.4%,货物 贸易进出口总值 39.1 万亿,年度进出口规模突破 6 万亿的关口。这说明我国
A.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B.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C.冲击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 D.企业的竞争意识被激发
19.明初,徽商程维宗开始在屯溪镇经营商业,并吸引了大量徽商,此后屯溪逐渐成为皖南巨镇,也成为古徽州及周边地区最人的茶叶集散中心。徽商还在当地修建了人量的桥梁道路和水利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了商业经营条件和人居环境。这表明当时
A.商人地位得到较大提升 B.地区之间经济分工明显
(
①古代两河流城
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上面搭屋梁,铺上椰子叶
②古埃及
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栋梁,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建造房屋
③古代中国
先泰以来最普遍是木构抬梁;明朝时,砖木结构开始普及
④古罗马
木、石、砖为主要原料,后来钢筋混凝土得到普及
)C.商业活动推动集镇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20.以下表格中,古代文明地区和民居建造方式相对应正确的是
(
第
3
页
共
8
页
) (
◎
) (
第
4
页
共
8
页
)
A.丝绸之路贸易繁荣 B.商业活动比较规范
C.契约意识不断增强 D.商业管理日趋严格
14.据 1 世纪航海手册《厄里特里亚航海记》记载,印度的黄油、蔗糖沿近岸航线贩至阿拉伯或直 接运到东非;意大利的葡萄酒经由埃及转运到东非、阿拉伯甚至印度;波斯湾市场上原产的枣酒或 转运自西方的葡萄酒,出口到印度和阿拉伯。由此可知,当时
A.① B.② C.③ D.④
21.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出现了环境恶劣、住房奇缺、公共空间匮乏等“城市病”。19 世纪 30 年代 的霍乱疫情最终使英国政府逐渐放弃自由放任的城市治理政策,以1848年《公共卫生法》的颁布为标志,英国开始干预城市发展,进入以公共卫生为中心的城市规划阶段。这说明当时英国
A.疫病流行阻碍了工业化进程 B.“城市病”催生城市治理新模式
C.以干预主义应对城市化问题 D.开始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22.1927 年前,焦作已拥有矿工 5000 余人,开辟出马市街、福中街、中原街等多条街道。车站附 九建有道清铁路局、铁路办事处、机厂、车房、公园、医院、员司住宅等,多西式建筑。1931年前,焦作被单独划为一区,称往作市,人口已达万人。1933 年前,人口又增至 15000 余人。括此可知
A.铁路交通决定城市的空间格局 B.城市是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汇点
C.城市工业使工人阶级发展壮大 D.城市化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23.明清时期,一大批运河沿岸城市因漕运而兴。这些以工商业者为主体居民的城市中不仅有府学(或 州学、县学)、书院,甚至还新建了不少文庙、贡院和藏书阁。据此可知,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
A.加快了儒家学说的普及 B.助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C.改变了地方政区的设置 D.扩大了科举取士的范围
24.古代大运河是古代南北的大动脉。从图一到图二,大运河的主要变化是截弯取直,其变化的主 要原因是
A.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政治中心转移至大都
C.推动元朝海上运输业的发展 D.加强元朝的中央集权
二、材料分析题(共 52 分。25 题 15 分、26 题 12 分、27 题 13 分、28 题 12 分。) 25.农业是人类文明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在 3000 年或 4000 年这段短短的时间内,人类的生活比以前整整 25 万年的变化还大。在农
业革命之前,大多数人都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寻觅下一顿的食物,除非他们在狩猎成功后能饱餐一顿。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贮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人类的能量一旦解放出来并且投入到许多新的工作中去,随之而来的就是专门的非农业的工艺的发展。因而,像诸如基本机械原理的发现,纺织、犁耕、轮作制陶以及冶金术等许多发明的迅速出现,就绝非偶然。
——【美】罗伯特.J.布雷伍德《农业革命》,陈星灿译,载《农业考古》1993 年第 1 期 材料二 现代农业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以现代工业化、产业化为主要特征发展起来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形态……现代 农业主要有三个领域:产前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化肥、水利、农药、地膜等;产中领域,包括种 植业(含种子产业)、林业、畜牧业(含饲料生产)和水产业等;产后领域,包括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运输、营销及进出口贸易技术等。
根据这一界定可以看出,现代农业不仅包括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部门,而且还包括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许多部门。
——摘编自《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业出现的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农业的特点,并指出当今食物生产存在的问题。(7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8 世纪后期,一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出现了,它的本质不在于使用机器,而是创造了 一种新的工作场所。在这个工作场所中,工人们听从机器指挥,随机器的转动而有节奏地劳动,他们必须是守纪律的,按固定的工作时间上班下班,一个工人不按时上下班就会延误整个工序,因此他们必须养成集体劳动的习惯,不可以自由、散漫……许多不能使用机器的行业也采用了这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将生产流程重新安排。埃特鲁利亚陶瓷工场实行精细的劳动分工,把原来由一个人从头到尾完成的制陶流程分成几十道专门工序,分别由专人完成。这样一来,原来意义上的“制陶工”就不复存在了,制陶工匠变成了制陶工场的工人,他们必须按固定的工作节奏劳动,服从统一的劳动管理。与此同时,工厂化数十倍地加快了生产速度。每一个工人在他自己的工序上都是行家里手,但同时他也降格成一个普通的熟练工,除了他负责的这道工序外,他可能什么都不会做。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凭借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主导产业纺织业上所取得的优
(
第
5
页
共
8
页
) (
◎
) (
第
6
页
共
8
页
)
势,长期居于世界工业垄断地位并占有广大的殖民地市场,据此可以获得规模报酬的利润,企业为 实现利润最大化总是抵制创新。英国资本家由于丰厚的利润,不愿意另行耗资进行国定资产更新和 追逐先进技术,从而造成各重要工业部门技术和设备的陈旧和落后。这种路径依赖事实上阻碍了英 国企业家对新生主导产业的追求,而自由放任政策则使英国在国家战略上放弃了对钢铁、有机化学、电力等新的主导产业市场领先地位的角逐,在这些新的行业,英国发展迟缓非常明显就是明证。
——摘编自邓久根,曾根良《英国因何丧失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先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工厂制的基本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发展迟缓的原因。(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1851 年,英国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在工业 发达地区,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远远超过老城镇,但城市街道曲折狭窄,城市建筑混乱无序,城市里普遍缺乏公共设施。1863 年,伦敦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便捷快速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优良的港口区位优势,使得伦敦这个 16 世纪末的欧洲贸易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伦敦“250 万人的肺和 25 万个火炉集中在三四平方英里的地面上,消耗着大量的氧气”。伦敦雾如“豌豆汤”般笼罩在伦敦上空,成为伦敦“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编自陆伟芳《先行者的探索:英国现代城市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率的变化趋势,说明 1978 年后城市化 率增长的原因。(5 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城市化道路的认识。(4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农业(包括副业和家庭手工业)为本的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 导地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商业发展与繁荣的基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也是有曲折的,出现过几起几伏,其中经历了三个高潮期,依次是战国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这些高潮期都处于社会变迁的关键时段,商业的发展对社会转型往往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促使商品经济发展走向新阶段。三个高潮各有时代和阶段性特点。但几次高潮期之间,也出现因内外因素,而导致商品经济衰歇或受到重大挫折,造成商业萎缩的局面。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材料二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化率历年统计数据等
淮滨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参考答案
1.D【详解】根据材料“教人们酿造啤酒”“把小麦变成了面包的故事”“后稷教民耕种的传说”可知, 古埃及神话和中国的传说中都有关于食物生产的故事,这说明在早期社会食物生产具有重要意义,D 项正确;“普遍”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不是强调英雄崇拜,排除 A 项;英雄人物可以影响历史,但“引领”夸大了英雄人物的作用,排除 B 项;材料无法看出古埃及和中国的神话相互借鉴,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B【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约 10000 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出现使人类开始定
居生活,不同规模的聚落逐步形成。距今 8000 年前的兴隆洼原始村落遗址和红山文化遗存都反映了古人的聚居生活,原始农业推动了生产力进步,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很早观测天文现象。因此,材料说明聚居生活推动了文明的发展,B 项正确;原始农业的出现促进人类走向定居,排除 A 项;原始村落不属于国家雏形,排除 C 项;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3.D【详解】由材料可知,基因源自非洲的金卡罗莱纳水稻品种在美国南部种植园出现,后来扩展到美 国东南地区,说明物种的交流推动了美国南部农业的发展,D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独立战争对美国发展的影响,排除 A 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金卡罗莱纳水稻品种出现前,美国已经出现了种植园经济,排除 B 项;材料强调的是物种的引入改善了当地人们的饮食习惯,而不是“改变”,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4.D【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中国福建“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马铃薯“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 可知新食物物种提高了人们的抗饥荒能力,D项正确;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材料未体现, 排除 A 项;新食物物种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材料未体现,排除 B 项;新食物物种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材料 未体现,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5.D【详解】解读材料图表可知,我国三大谷物单产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密切相关,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提升耕地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 调动粮食种植积极性有利于粮食安全的维护,所以材料图表可以用来说明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较充分保 障,D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世界粮食产量增长”问题,排除 A 项;“完全实现了自给”说法过于绝对, 与史实不符,排除 B 项;世界农业种植结构并未趋同,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6.A【详解】根据“罐头生产工艺传至世界各地”“美国卡尔维特公司制造出第一台家用自动电冰箱, 人们保鲜食物更加轻松便利”等信息可得出材料强调的是食物的保鲜与储藏,随着技术的进步,食物的 储藏变得更方便,更有效,这便利了人们的生活,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西餐饮交流,排除 B 项; 材料反映的是食物的储藏,而不是各类创新,排除 C 项;材料没有体现食物结构的变化,排除 D 项。故 选 A 项。
7.A【详解】根据材料“农既专力,其用心自精,占测气候,详密多验”可知,反映的是农业生产重视 气象观测,即根据天气安排农业生产,这体现了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A项正确;“理学观念渗透 到生产实践”与题干信息不符,无法得出理学观念和生产实践的关系,排除 B项;“农学发展有一定神 秘色彩”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C 项;“土地利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反映的是生产力提高的影响,与 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8.D【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出唐代的犁铧出土地点广泛且形式不同,这有利于在 农业生产中根据不同情况使用不同生产工具,这得益于当时手工业的进步,D 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铁 农具的分布地点和形式,并没有涉及其产品质量情况,而且 A 项中“保证了”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比较中国和世界的冶铁业的技艺水平,无法得出“领先世界”,排除 B 项;材料仅仅反
映了犁铧这一铁农具的不同形式和地点分布,并没有涉及其他铁农具,无法得出“种类多且分工细致”, 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9.C【详解】材料“……直接的征服和统治都是多余的,对当地的自由贸易和英国自身的经济利益只能 起到拖后腿的作用”强调的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要求自由贸易是推动其扩张的主要动力,C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英国扩张的动力,非强调自由贸易的重要性,排除 A 项;材料与夸大英国的世界影响无关, 排除 B 项;材料并未美化英国的殖民侵略,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0.C【详解】根据材料“受铁路建设的影响”“带动西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铁路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交通改善为美国西部带来资本、劳动力等,从而推动城市化进程,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美国西部城市化,没有涉及美国东西经济格局转变,排除 A 项;美国西部城市化进程 受益于交通改善,但交通只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因素之一,非先决条件,排除 B 项;工业革命使得城市 发展减少自然条件的限制对其的影响,但是影响还在,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1.A【详解】本根据材料“......‘自动化’生产将造成技术性失业,对中低技能劳动者产生挤出效 应”及所学知识可得知,机器设备的大量引入将很大程度上取代中低技能劳动者,影响和改变了劳动力 市场需求及就业结构(也就是高科技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更易就业),A 项正确;从本题材料得不出“现代科技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跃进”,排除 B 项;从本题材料得不出“现代科技进步改变了社会生活 方式”,排除 C 项;从本题材料得不出“现代科技进步降低了产业要素成本”,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2.D【详解】根据计算机、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载人飞船、载人潜水器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 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D 项正确;计算机反映的是信息时代的科技成就,排除 A 项;载人潜水器不能 反映航天事业发展,排除 B 项;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不能反映美国信息技术成就,排除 C 项。故 选 D 项。
13.B【详解】根据材料“人口买卖文书”“租佃契约”“其他租赁文书”等数量可知,在魏晋南北朝时 期,土地、人口、借贷关系、租佃关系比较频繁,且有专门的商业文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 期商业活动比较规范,B 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来丝绸之路贸易发展情况,排除 A 项;材料只提到了新 疆吐鲁番、塔里木地区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文书情况,体现不出契约意识不断增强,排除 C 项; 材料没有提到商业管理情况,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4.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厄立特里亚航海记》反映的是公元 1 世纪以印度洋为中心的海上商业网络,它通过红海、阿拉伯半岛、阿拉伯海沟通了地中海世界与印度之间的海上商业联系,B项正确;世界贸易体系初步确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排除 A 项;“遍布全球”违背材料意思,排除 C 项;“各大 洲建立直接商贸往来”是在新航路开辟以后,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5.C【详解】根据材料民间信贷活动的放贷者主要是贵族、富裕牧师和城市商人,未婚妇女也积极参 与信贷市场,可知经济贸易频繁,货币流通块,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货币短缺,C项正确;妇女也参与信贷市场但不是主力,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A 项;新航路开辟与贸易格局改变与英国民间信贷活动无关,排除 B 项;“殖民扩张与大国间矛盾冲突”是国际问题,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6.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 世纪中期到 18 世纪中期,英国的糖进口量成倍增长,人均糖用 量远高于法国,红糖和茶逐渐从上流社会的奢侈品转变为普通民众的日用品,反映出英国殖民霸权的逐 步确立,促进了其海外贸易和社会生活的发展,B 项正确;英国的工业革命直到 18 世纪中后期才开始, 排除 A 项;19 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实行保护主义而非自由贸易的经济政策,排除 C 项;材料体现的并非 启蒙运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7.B【详解】依据材料“十月革命后对大型企业进行了国有化,对生产进行监督”“1918 年 6 月开始, 中小企业也实行国有化”“1921 年,部分地承认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私有制”“1922 年……并首次制定了年度计划。”分析可知,苏俄一直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模式,B 项正确;苏俄工业化从 1926 年开始,排除
A 项;苏俄经济政策的变动与当时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变化有关,并不是摇摆不定,排除 C 项;苏联的计 划经济体制从 1928 年才算开始真正实施,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8.A【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为响应世界贸易组织的 宗旨,我国关税水平不断下降,对外贸易也不断发展,这说明我国的开放性经济水平不断提高,A 项正确;BD 两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 BD 两项;我国关税水平降低,有利于中外贸易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 进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而不是“冲击”,排除 C 项。故选 A 项。
19.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初皖南屯溪镇徽商云集,使该镇成为古微州最大的茶叶集散中心,并 且该镇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等得到较大改善。总之,徽商的商业活动促进了集镇的兴起和发展,C 项正确;明朝仍然重农抑商,商人地位较大提升不合史实,排除 A 项;材料没有对比当地与其他地区的经 济分工,故排除 B 项;明代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松弛,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20.C【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明代,砖木结构的民居 建筑开始普及,③对应正确,C 项正确;古代两河流域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砖块作为建筑材料,支撑 屋顶的栋梁使用木材。几户房屋墙壁贴着墙壁建在一起,基本上每一户建筑的结构都是相同的,由前庭、前室和主室构成。①对应不准确,排除 A 项;古埃及用泥和木材修建,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用木桩、树干加固支撑,在上面搭建屋梁,再用椰子叶铺成屋顶,用以防晒保温。有些房屋留有小洞或栅栏似的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②对应不准确,排除 B 项;古罗马住 宅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④对应不准确,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21.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干预城市发展、对城市发展进行规划是源于城市化过程中一系 列问题即“城市病”的出现,B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工业化导致了疫病流行,疫病流行无法遏制工业化,排除 A 项;干预城市发展并不等于全面干预经济,也不等于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排除 CD项。故选 B 项。
22.D【详解】根据材料“焦作已拥有矿工 5000 余人,开辟出马市街......车站附九建有道清铁路局、 铁路办事处、机厂、车房、公园、医院、员司住宅等......”可得知焦作的城市化进程推动了街道、公 园等基础设施的发展,D 项正确。材料中有关于焦作的铁路发展情况,但不能说明铁路交通决定城市空 间格局,排除A 项;材料中有“西式建筑”,但无法就这个信息得出城市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汇点,排除
B 项;焦作城人口确实增长,但这些人不一定都是工人阶级,不符合材料信息主旨,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3.B【详解】根据材料“明清时期,一大批运河沿岸城市因漕运而兴......城市中不仅有府学(或州学、县学)、书院,甚至还新建了不少文庙、贡院和藏书阁”可得知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助推了文化教育的发 展,B 项正确;材料主要总结的是明清时期运河沿岸城市兴起助推更多文化教育机构及设施的发展,并
非内容,所以“加快了儒家学说的普及”错误,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政区设置的改变(如省道府州县等),排除 C 项;本题材料没有点明这些文教机构中的学员构成及其选官制度的变化,排除 D 项。 故选 B 项。
24.B【详解】根据材料中大运河的变化及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主要是南粮北运,隋唐时期,粮食运 往长安,大运河通过洛阳,便于运输,元朝首都在大都,大运河主要是南粮北运到大都,截弯取直可以 节约大量运费,B 项正确;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不是原因,是大运河的影响,排除 A 项;C、D 项表 述与题意关系不大,无法说明是变化的原因,排除。故选 B 项。
25.(1)意义:人类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增加了食物供应, 加速了人口的增加;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开始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发展出相关的生存技术;促进 了专门的农业工艺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任意 4 点 8 分) (2)特点:机械化,科学技术含量高;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进行经营;与市场的联系比较强;涉及的领 域比较多;需要多部门的合作协调。(任意 4 点 4 分) 问题:现代社会粮食安全、消除饥饿、食品安全依然是困扰人类的重要难题。(3分)
26.(1)特征:机器生产;严格的作息时间与纪律性;集体劳动;分工合作;管理制度化;生产效率高。
(6 分)
(2)原因:满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企业不注重创新;资本家追求现有利益,缺少对新技术的投 入;自由放任政策的影响;竞争意识下降。(任意 3 点 6 分)
27.(1)表现:新兴工业城市崛起;交通网络的发展;城市缺乏合理规划;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存压力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任意 4 点 4 分)
(2)趋势:总体上升,中间有波动。(1 分)
原因:改革开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任意 4 点 4 分)
(3)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科学规划;科技创新;城市化建设应符合国情;需要具备国际视 野等。(任意 4 点 4 分)
28.示例:论题:中国古代商业虽有发展,始终未能占据主导。(2 分)
阐述:战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小农经济的产生发展,社会变革和封建化转型,国家统 一的实现和巩固,以及新兴地主阶级重视农业生产,发展中央集权等,推动我国古代商业发展出现了第 一个高潮时期,工商食官被打破,国内市场形成,丝绸之路推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土地兼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农耕经济遭到破坏,商品经济在动荡中,受到重大挫折。唐宋时期,我国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大一统国家重视农业发展,航海技术进步和农业经济的繁荣,推动第二个商业高潮出现,商业活动打破了时空限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等;但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和政治动荡等,元代商业发展走向萎缩。 明清时期,新航路的开辟和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种、推广,手工业生产分工和经营方式的变化,白银增 多并货币化,长途贩运和商帮、会馆的发展等,说明中国古代第三次商业发展高潮的出现,但由于封建 政府虚骄自大、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闭关锁国和西方殖民侵略活动的冲击等,19 世纪前后,中国 古代商业逐渐走向衰败。(8 分)
总之,受多种社会因素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历经数次曲折发展,始终未能占据主导地位。(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