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月考答案
1.答案:C 森林生态系统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生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 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高,但恢复力稳定性低。
2.答案:A 生态系统中种群数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反之越 低。根据表中信息,①中种群数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最高;③中的种群数最少,营养结构最简单,抵抗力稳定性最低。
3.答案:B 模型的形式有很多:①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片形式直观表达认识对象的 特征。如: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②概念模型:指以文字表述来 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如:对真核细胞结构共同特征的文字描述、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的解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等。③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如:酶活性受温度(pH 值)影响示意图,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等。
【详解】A、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结构,那么 X 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Y 表示生产 者,Z 表示消费者或分解者,A 错误;
B、若该图表示内环境的物质交换,则 X 代表血浆,Y 代表组织液,Z 代表淋巴,B 正
确;
C、若该图表示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那么 Z 代表下丘脑,X 表示垂体,Y 表示甲状
腺,C 错误;
D、若该图表示细胞免疫,X 代表 T 细胞,Y 代表淋巴因子,Z 代表淋巴细胞,D 错误。
4.答案:A【解析】从表中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248.28×109,表中显示能 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的,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的去向有: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被下 一营养级所同化、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一部分未被利用。
【详解】A、田鼠同化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包括自身的遗体残骸以及鼬中的粪便量,
A 错误;
B、表中数据显示田鼠的 GP 为 736.88×106,其中呼吸消耗 R 为 711.76×106,鼬的 GP 为 232.79×105,其中呼吸消耗 R 为 227.34×105,可见,田鼠和鼬的呼吸消耗很高,被同化 的能量绝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B 正确;
C、相邻两个营养级(该营养级所有生物)的同化量之比一般在 10%~20%,表中田鼠 到鼬的传递效率为 232.79×105/736.88×106×100%=3.16%,但图示两种生物只是所处营养级 的一部分,故也符合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C 正确;
D、图中植物的 NP(表示生物体贮存能量 211.43×109)有一部分流向下一个营养级, 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还有一部分未被利用(210.69×109),所以从图中数据可以得出植 物的 NP 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D 正确。
5.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 A 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 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 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 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E 表示粪便中的能量。
【详解】A、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除了粪便量外还有遗体残骸,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大于 20J/(cm2·a),A 正确;
B、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图中 C,即除去呼吸消耗的能量,为 30J/cm2 a,B 正确;
C、图中 B 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即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50+30=80J/cm2 a,按 能量最高传递效率 20%计算,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 400J/cm2 a,C 正确;
D、由于只知道第三营养级的摄入量,不知道同化量,不能计算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 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D 错误。
6.答案:A
7.答案:C
8.答案:.D 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会破坏植被和食物链,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 A 错误;为发展畜牧业,不断扩大放牧规模,使草原失去了防风固沙的能力,导致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降低,B 错误;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可能会造成生物入侵,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 C 错误;人工建造防护林能有效地防风固沙,防止土地荒漠化,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D 正确。
9.答案:C 解析: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物种越复杂,营养结构也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 强;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Q→R 表示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后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即表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大小;S3 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10.答案:C 解析:分解落叶的微生物在含有落叶的土壤中分布较多,所以可选择带有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实验应分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故应将落叶均分成两份;把土壤分成两组,应将灭菌的土壤设为实验组,不做处理的土壤设为对照组;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微生物的有无,其他条件应相同,故将落叶连同网兜分别埋入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土壤中,观察腐烂情况。
11.答案:D 在酸性条件下,橙色的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A 错误;先隔绝 空气进行果酒发酵,然后供氧进行果醋发酵,B 错误;自然发酵获得的产品没有人工接种发酵获得的产品的品质好,C 错误;在果酒发酵中,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绝大多数微生物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抑制,因此适当加大接种量可以提高发酵速率、抑制杂菌生长繁殖,D 正确。
12.答案:D 根据题意分析,4 个装置加入 100 mL 葡萄汁后,100 mL 的烧瓶中没有氧 气,400 mL 的装置中氧气最多;醋酸菌是好氧菌,所以产醋酸最多的条件是装置中氧气越
多越好,所以 400 mL 的烧瓶中醋酸最多;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所以产酒精最多 的装置的要求是氧气越少越好,所以 100 mL 的烧瓶中酒精最多,故选 D。
13.答案: C 两种装置都可先用于果酒的制作,后用于果醋的制作,先密封后通入空 气,A 正确;利用装置甲制作果酒时,瓶中应留 1/3 的空间,B 正确;用装置乙制作果酒时 温度应控制在 18~30 ℃,制作果醋时温度为 30~35 ℃,C 错误;装置乙的排气口通过一个 长而弯曲的胶管,排出果酒制备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而且能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D 正确。
14.答案: C 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型生物,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果酒制作时利用酵母菌无氧呼吸时产生酒精的原理。如果溶氧量大,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只产生 CO2 和 H2O,不产生 C2H5OH,A 错误;由于 pH 可以影响酶活性,每种酶有一个最适 pH,高于或低于该 pH,酶活性下降,所以 B 中曲线应该先上升,再下降,B 错误;在一 定范围内,温度对酶活性有提高作用,超过最适温度,酶活性下降,C 正确;酵母菌酿酒初 期,进行有氧呼吸,繁殖后代,然后进行无氧呼吸,发酵后期由于产物积累,影响酒精发酵, 所以曲线是先从 O 点开始上升,再下降,D 错误。
15.答案: A 乳酸菌属于细菌,抗生素能杀死或抑制乳酸菌的生长。
16.答案: D 对于果醋可通过品尝的方法和检测果醋发酵前后发酵液的 pH 变化进 行鉴定;对于果酒可通过向果酒发酵液样品中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进行鉴定;通过检测果酒发酵前后杂菌的数量变化不能鉴定果酒制作是否成功。
17.答案: B 题图中管口 1 为进气口,管口 2 为排气口,管口 3 为出料口,可以检查 液体中的成分。打开阀 a 可保证 O2 的供应;经管口 3 取样只能检测酒精的产生情况;实验 开始前整个装置需进行气密性检查,确保有氧、无氧条件只是通过管口 1 控制的;管口 2 连通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通过观察澄清石灰水的浑浊程度来检测 CO2 的产生情况。
18.答案: C 过程①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过程②为无氧 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过程③为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 体中;过程②④所需要的最适温度不同;过程④是醋酸菌在缺少糖源时,将酒精变成乙醛,再将乙醛变成醋酸,过程⑤是醋酸菌在 O2、糖源充足时,将葡萄糖转变成醋酸的过程。
19.答案: A 培养基用高压蒸汽灭菌;培养皿耐高温,需用干热灭菌;接种环可用 灼烧灭菌达到迅速彻底地灭菌的效果;实验操作者的双手可用化学药剂进行消毒,如用酒精擦拭双手;空气可用紫外线消毒;为不破坏牛奶中的营养成分,可采用巴氏消毒。
20.答案:C 初次划线灼烧的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其后划线后灼烧的目的是杀死上 次划线结束后残留在接种环上的菌种,使下一个区域的菌种只来自上一个区域的末尾,最后一次灼烧的目的是防止菌体污染环境,A 错误;接种霉菌之前,培养基需要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B 错误;高产蛋白酶的霉菌利用的底物是蛋白质,因此,培养基中需加入一定量的蛋白质,C 正确;平板划线法不能对菌落进行计数,D 错误。
21.答案: B 这两种接种方法都可用于固体培养基的接种,都能用于形成单菌落, 接种工具都要进行严格灭菌处理。
22.答案:C 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都使用固体培养基;平板划线法采用接种 针或接种环进行操作,而稀释涂布平板法采用涂布器进行操作;进行接种操作时,要进行无菌操作,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接种,避免空气中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平板划线法一般用于分离菌体而不能计数活菌。
23.答案:C 本实验的目的是从土壤中分离分解尿素的微生物,而蛋白胨主要提供氮 源和维生素等,所以蛋白胨不能作为配制本培养基的原料,A 正确;题图中菌液稀释 10 倍 时需要加入 1 mL 菌液和 9 mL 无菌水,B 正确;实验设计时,需要在灭菌之前,溶解之后 调节 pH,C 错误;根据图解可知,对菌液进行稀释时共稀释了 106 倍,分别接种了 3 个培 养皿,一段时间后,三个培养皿中分别形成了 54 个、46 个、50 个菌落,则该 1 g 土壤样本 中约有分解尿素的细菌(54+46+50)÷3×106=5×107 个,D 正确。
24.答案:D 结合题干信息分析可知,“潮水(喷洒适量水分)”的目的是增加茶叶含水 率,能够为微生物的繁殖创造条件,A 正确;“渥堆”过程容易闻到酒香,这主要是因为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结果,B 正确;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温度、湿度、通气情况都会影响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渥堆”过程中定期翻堆的目的是降低堆子的温度,增大通气量等,C 正确;茶多糖的产生与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酶(胞外酶)能降解茶叶中的纤维素有关, 从而增加了茶叶中单糖、二糖的含量,但胞外酶不是茶叶产生的,D 错误。
25.答案:D 灼烧后的接种环需在火焰旁冷却后再蘸取菌液进行平板划线,A 错误;平 板划线法接种的培养基上,由于起始段菌体密集,所以无法对其计数,B 错误;步骤①倒平 板操作时,倒好后待培养基冷却,然后将其倒过来放置,C 错误;步骤③应按一定的方向顺 序划线,使接种物逐渐稀释,培养后出现单个菌落,D 正确。
二、非选择题
26.解析 (1)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对发酵条件的要求的区别有菌种不同(酒精发酵的菌 种为酵母菌,醋酸发酵的菌种为醋酸菌)、最适温度不同(酒精发酵的最适温度为 18 ℃~30 ℃, 醋酸发酵的最适温度为 30 ℃~35 ℃)、发酵的气体条件不同(酒精发酵前期保持有氧条件, 后期保持无氧条件;醋酸发酵期间一直保持有氧条件)。(2)酒精发酵的菌种为酵母菌,醋酸 发酵的菌种为醋酸菌,酵母菌是真核生物,醋酸菌是原核生物,因此醋酸发酵所需要的菌种 与酵母菌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若糖源、O2 充足,醋酸菌能
酶
将糖分解成醋酸,醋酸发酵的反应过程为 C6H12O6+2O2――→2CH3COOH+2H2O+2CO2+
能量。(3)在醋酸发酵的过程中,各菌种之间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各菌种之间的种间关系最可能是种间竞争,且醋酸菌在竞争关系中占有优势。在传统醋酸发酵过程中,所需要的菌种有一部分来自材料,因此不需要严格灭菌,否则会破坏发酵菌种;而且发酵过程中大多数杂菌不适应发酵环境,其生长会受到抑制,故不需要严格灭菌。
答案 (1)菌种不同、最适温度不同、发酵的气体条件不同
酶
(2)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C6H12O6+2O2――→2CH3COOH+2H2O+2CO2+能量
(3)种间竞争 不需要 传统发酵过程中所需要的菌种有一部分来自材料;发酵过程中 大多数杂菌不适应发酵环境,其生长会受到抑制
27.解析 (1)平板划线法可以观察菌落特征,对混合菌进行分离,但不能计数;使用稀 释涂布平板法,在稀释度足够高时,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将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 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即一个菌落代表单个细胞。(2)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细菌进行计数 时,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所以统计的菌落往往比 活菌的实际数目偏小;用显微计数法计数时,由于显微镜下无法区分细胞的死活,计数结果 包含死细胞,所以计数的结果会比实际值偏大。(3)接种结束后,将一个未接种的培养基和 一个接种的培养基放在一起培养的目的是作对照,未接种的培养基表面是否有菌落生长很关 键。如果有菌落生长,则说明培养基灭菌不彻底(或培养基被污染了或培养基需要重新制备)。
答案 (1)计数 单个细胞
(2)偏小 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偏大 显微 镜下无法区分细胞的死活,计数结果包含死细胞
(3)作对照 培养基灭菌不彻底(或培养基被污染了或培养基需要重新制备)
28.答案 (1)高压蒸汽灭菌 琼脂 选择 (2)104 (3)S 的浓度超过某一值的时候会 抑制菌株生长 (4)将淤泥加入无菌水中,梯度稀释后涂布到乙培养基上,培养后计数 (5) 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
29.解析:图 1 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A 表示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 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 表示桑树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热能,C 表示净光合作用, 是桑树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所需的能量,B1+C1+D1 属于蚕用于蚕生长、发育、 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中,A1 表示蚕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B1 表示未利用能量,C1 表示流 向分解者能量,D1 表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图 2 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植物和动物构成的食物网,含有 2 条食物链,即甲→乙→丙,甲→丙。
【小问 1 详解】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营养结构和组成成分,其中营养成分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组成成分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中 A 表示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 表示桑树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热能,C 表示净光合作用,是桑树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所需的能量,B1+C1+D1 属于蚕用于蚕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粪便中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即蚕沙(蚕的粪便)中被分解
者利用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的能量。
【小问 2 详解】
生态系统的组成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 2 中甲属于生 产者、乙丙属于消费者,还未出现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乙和丙共同捕食甲,二者 为竞争关系,丙捕食甲,二者为捕食关系。
【小问 3 详解】 人工建立桑基鱼塘可使能量得到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从而使能量朝着有益于人类 的方向流动。
【小问 4 详解】
设当食物由甲:乙为 3:2 时,丙的能量为 x,需要的甲为 3/5x÷20%+2/5x÷20%÷20%=13x。 设当食物由甲:乙为 2:3 时,丙的能量为 y,需要的甲为 2/5y÷20%+3/5y÷20%÷20%=17y。 由于两种情况下,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 13x=17y,则 x/y=17/13。
【小问 5 详解】渔网网目过小会导致幼鱼被捕,影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从而影响鱼种群的 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降低,造成来年鱼产量低
【答案】(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桑树用于生长、
发育和繁殖 一
(2)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捕食和种间竞争
(3)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4)17/13
(5)渔网网目过小会导致幼鱼被捕,影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从而影响鱼种群的出生率, 造成来年鱼产量低淮滨区 2022-2023 学年下学期3月月考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
1.下列有关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草原生态系统高
B.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草原生态系统低
C.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高,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低
D.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低,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高
2.在编号为①②③④的四个生态系统中,它们的非生物成分和日照状况无太大区别。其中的生物成分如
下表所示。抵抗力稳定性最高和最低的生态系统分别是( )
生态系统编号 第一营养级 的种群数 第二营养级 的种群数 第三营养级 的种群数
① 20 30 15
② 20 10 2
③ 1 10 5
④ 10 30 15
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②③
3. 如图是特定条件下的不同概念的关系模型,则该模型 X、Y、Z 分别可以代表( )
选项 过程 X Y Z
A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B 内环境中物质交换过 程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C 激素分泌调节过程 下丘脑 垂体 甲状腺
D 细胞免疫过程 T 细胞 淋巴因子 抗原
A. A B. B C. C D. D
4. 下表是对某荒地中一个由植物、田鼠和鼬 3 个环节组成的食物链进行能量流动的分析,其中 GP 表示生 物体同化量,NP 表示生物体贮存能量,R 表示呼吸消耗的能量(单位:KJ·m-2·a-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食物链环节 未利用 GP NP R
植物 210.69×109 248.28×109 211.43×109 36.85×109
田鼠 1.85×106 736.88×106 25.12×106 711.76×106
鼬 232.79×105 5.44×105 227.35×105
A. 田鼠同化的能量中只有自身的遗体残骸会流向分解者
B. 田鼠和鼬的呼吸消耗很高,被同化的能量绝大部分是以热能散失
C. 第二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3.16%,符合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 D. 从图中数据可以得出植物的 NP 能量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被利用
5. 如图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单位:J/(cm2·a)],其中 A 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 量。据图分析,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大于 20J/
(cm2·a)
B. 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是 30J/(cm2·a)
C. 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至少为 400J/(cm2·a
D. 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15% 6.某农场中的能量流动简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 a1+a2+a3+d1+d2
B.同化量 b3 中有一小部分能量通过本营养级的粪便流
向分解者
C.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a2+d1)-
(b1+b2+b3)人工饲料
D.第二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3+b2)/(b1+b2+b3)×100%
7.下图为一食物网。若要使丙体重增加 x,已知其食用的动物性食物(乙)所占比例为 a,则至少需要的生产 者(甲)的量为 y,那么 x 与 y 的关系可表示为( )
A.y=90ax+10x B.y=25ax+5x C.y=20ax+5x D.y=10ax+10x
8.下列人类活动中,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是( )
A.为增加耕地面积,大量围湖造田
B.为发展畜牧业,不断扩大放牧规模
C.为增加生物类群丰富度,大量引进外来物种
D.为防止土地荒漠化,人工建造防护林
9.如图表示正常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
恢复力稳定性关系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物种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
B.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C.不同生态系统 Q→R 时间不同,说明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大小不同 D.S3 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10.为探究落叶是否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下列实验设计中错误的是( ) A.可选择带有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
B.把落叶平均分成两份,置于网兜中
C.把土壤分成两组,对照组土壤进行接种微生物处理,实验组土壤不做处理
D.将落叶连同网兜分别埋入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土壤中,观察腐烂情况
1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以樱桃番茄为材料进行果酒、果醋发酵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发生反应呈现橙色
B.先供氧进行果醋发酵,然后隔绝空气进行果酒发酵
C.与人工接种的发酵相比,自然发酵获得的产品品质更好
D.适当加大接种量可以提高发酵速率、抑制杂菌生长繁殖
12.将接种有醋酸菌的 4 份 100 mL 葡萄汁和接种有酵母菌的 4 份 100 mL 葡萄汁分别装入 100 mL、200 mL、
300 mL 和 400 mL 的烧瓶中,将口密封,置于适宜温度条件下培养,24 h 后产生的醋酸和酒精最多的分别是 ( )
A.100 mL、100 mL B.400 mL、400 mL C.100 mL、400 mL D.400 mL、100 mL 13.如图所示的装置可用于生物技术实践的相关实验,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两种装置都可先用于果酒的制作,后用于果醋的制作
B.利用装置甲制作果酒时,瓶中的果汁不能装满
C.用装置乙制作果酒时温度应控制在 30 ℃左右,制作果醋时应适当降温 D.装置乙的排气口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 14.下列各曲线图表示在果酒的制作过程中,各种因素对酵母菌产生酒精
速率(v)的影响,其中正确的是( )
15.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不能发酵成酸奶,原因是( )
A.抗生素能够杀死乳酸菌或抑制乳酸菌的生长 B.抗生素呈碱性,会与乳酸发生中和反应 C.抗生素能够抑制酵母菌的生长 D.抗生素在酸性环境中会被分解破坏 16.下列关于评价果酒和果醋制作是否成功的方法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对于果醋可通过品尝的方法进行鉴定
B.通过向果酒发酵液样品中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进行鉴定
C.通过检测果醋发酵前后发酵液的 pH 变化进行鉴定
D.通过检测果酒发酵前后杂菌的数量变化进行鉴定
17.将图中果酒发酵装置改装后用于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下列相关操
作错误的是( )
A.探究有氧条件下酵母菌呼吸方式时打开阀 a
B.经管口 3 取样检测酒精和 CO2 的产生情况
C.实验开始前对改装后整个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查 D.改装时将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与管口 2 连通
18.下图表示果酒和果醋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变化情况,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需要 O2 参与的是过程③④⑤
B.导致过程④⑤差异的原因是糖源是否充足
C.过程②④所需要的最适温度相同
D.过程①②在酵母菌细胞中的场所相同
19.培养基、培养皿、接种环、实验操作者的双手、空气、牛奶所采用的灭菌或消毒方法依次是( )
①化学消毒 ②灼烧灭菌 ③干热灭菌 ④紫外线消毒 ⑤高压蒸汽灭菌 ⑥巴氏消毒 A.⑤③②①④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⑥②③④①⑤ D.③④②①⑥⑤
20.某科研人员利用豆瓣酱为材料筛选高产蛋白酶的霉菌,下列利用平板划线法筛选该菌株的做法正确的
是( )
A.在每次划线前后都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
B.接种霉菌后的培养基必须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
C.筛选用的固体选择培养基中必须加入一定量的蛋白质
D.对筛选的菌株计数时选择菌落数为 30~300 的平板进行计数
21.下列关于微生物接种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平板划线法只用于固体培养基的接种,而稀释涂布平板法只用于液体培养基的接种 B.平板划线法不能用于微生物的计数,而稀释涂布平板法可用于微生物的计数
C.利用平板划线法不能得到单菌落,而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能得到单菌落
D.平板划线法所用的接种工具不需要灭菌,而稀释涂布平板法所用的接种工具需要灭菌 22.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纯化大肠杆菌时( )
①可以用相同的培养基 ②都需要使用接种针进行接种 ③都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接种
④都可以用来计数活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3.(2022·滨州模拟)某兴趣小组试图从土壤中分离分解
尿素的细菌,流程图如图所示: 关于上述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配制的培养基中不含蛋白胨
B.上图中菌液稀释 10 倍时所加的无菌水的量都为 9 mL C.实验的合理程序为“计算→称量→溶解→灭菌→倒
平板→接种土壤样本→菌落计数”
D.三个培养皿中分别形成了 54 个、46 个、50 个菌落 则 1 g 土壤样本中约有分解尿素的细菌 5×107 个
24.(2022·辽宁模拟)普洱茶的发酵过程又名“渥堆”,
具体是指茶叶经“潮水”(喷洒适量水分)后,在黑曲霉、青
霉、根霉、酵母菌等微生物产生的胞外酶、代谢产生的热量
和茶叶水分湿热的协同作用下,使茶叶发生了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如生成茶多糖(是由茶叶中糖类、蛋 白质等组成的一类复合物)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潮水”的目的是增加茶叶含水量,为微生物的繁殖创造条件
B.“渥堆”过程容易闻到酒香,主要原因是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
C.“渥堆”过程中定期翻堆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降低温度
D.茶多糖的产生与茶叶产生的胞外酶水解纤维素有关
25.如图表示培养和分离某种细菌的部分操作步骤,有关叙述
正确的是( )
A.步骤②接种环在火焰上灼烧后迅速蘸取菌液后划线
B.步骤④恒温培养箱培养后可用来对大肠杆菌进行计数
C.步骤①倒平板操作时,倒好后应立即将其倒过来放置
D.步骤③通过多区划线使接种物逐渐稀释,培养后出现单个菌
落
二、非选择题(除特殊标注外,每空 1 分,共 50 分)
26. (12 分)(2022·山东高二模拟)山西老陈醋为“中国名醋”之一,其制作工艺可上溯至西周时期,历史悠久。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老陈醋的酿造形成了一套与现代科学相匹配,以手工技艺为经验的“蒸、酵、熏、 淋、陈”的独特工艺,被认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回答下列问题:
(1)工艺流程中的“酵”指的是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两者对发酵条件的要求的区别是 (答出两 点即可)。
(2)醋酸发酵所需要的菌种与酵母菌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若糖源、O2 充足,则醋酸发酵的反 应过程为 (用反应式表示)。
(3)醋酸发酵的过程往往不是单一菌种的发酵,在醋酸发酵的过程中,各菌种之间的种间关系最可能是
。 在 传 统 醋 酸 发 酵 过 程 中 需 要 严 格 灭 菌 吗 ? , 原 因 是
(答出两点即可)。
27.(11 分)有人认为,鲜榨果汁比盒装或瓶装的果汁更新鲜健康。食品监督人员发现鲜榨果汁若不能做到 无菌生产,更容易滋生细菌。研究过程如下,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纯化培养细菌的方法:平板划线法可以观察菌落特征,对混合菌进行分离,但不能 ;使用稀 释涂布平板法,在稀释度足够高时,一个菌落代表 。
(2) 对 细 菌 计 数 时 往 往 会 产 生 实 验 误 差 , 稀 释 涂 布 平 板 法 计 数 的 值 比 实 际 值 , 原 因 是
; 显 微 计 数 法 计 数 的 结 果 比 实 际 值 , 原 因 是
。
(3) 接 种 结 束 后 , 将 一 个 未 接 种 的 培 养 基 和 一 个 接 种 的 培 养 基 放 在 一 起 培 养 的 目 的 是
, 未 接 种 的 培 养 基 表 面 是 否 有 菌 落 生 长 很 关 键 。 如 果 有 菌 落 生 长 , 说 明
。
28.(11 分)某种物质 S(一种含有 C、H、N 的有机物)难以降解,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只有某些细菌能降解 S。 研究人员按照下图所示流程从淤泥中分离得到能高效降解 S 的细菌菌株,实验过程中需要甲、乙两种培养基,甲 培养基含有无机盐、水和 S,乙培养基含有无机盐、水、S 和 Y。回答下列问题:
(1) 实验时, 盛有水或培养基的摇瓶通常采用 法进行灭菌。 乙培养基中的 Y 是 。根据用途分类,甲、乙培养基均属于 培养基。
(2)实验中初步估测摇瓶 M 中每毫升菌液中细菌细胞数为 2×107,若要在每个平板上涂布 100 μL 稀释后的菌液, 且保证每个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数不超过 200,则至少应将摇瓶 M 中的菌液稀释 倍。
(3)在步骤⑤的筛选过程中,发现当培养基中的 S 超过某一浓度时,某菌株对 S 的降解量反而下降,其原因可能是 (答出 1 点即可) 。 (4) 若 要 测 定 淤 泥 中 能 降 解 S 的 细 菌 细 胞 数 , 请 写 出 主 要 实 验 步 骤: 。
(5)上述实验中,虽然甲、乙两种培养基所含有的组分不同,但它们都能为细菌的生长提供 4 类营养物质, 即 。
29.(11 分)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应采取节约使用、综合利用,避免浪费和破坏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桑基鱼塘是
珠三角地区人民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将种桑和养鱼配合生产而形成的一种可持续发展农业模式。图 1 桑基鱼塘
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图 2 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植物和动物构成的食物网。请 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图中 C 可表示为 的能量。 蚕沙(蚕的粪便)中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属于第 营养级所含的能量。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来看,图 2 中未表示出的成分有 。图 2 中乙和丙的种 间关系是 。
(3)人工建立桑基鱼塘生态系统的优势是 。
(4)如果将图 2 中丙的食物比例由甲:乙=3:2 调整为甲:乙=2:3。其他条件不变,相邻两个营养级之 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按 20%计算,丙获得相等的能量,需要消耗的甲是原来的 倍(结果用分数表示)。
(5)《孟子·梁惠王上》提到,“数置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鳌之类 的 水 产 就 会 吃 不 完 。 请 从 种 群 特 征 角 度 分 析 , 渔 网 网 目 过 小 会 影 响 来 年 鱼 产 量 的 原 因 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