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3 20:10:4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字,会写3个字,重点指导书写“异”字,上下结构,上边的部分是巳不是已和己。正确读写“茱萸、佳节”词语。注意“异”字与“导”字区别。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乡之情。
5、感受节日情景,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2.了解重阳节,感受节日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根据关键信息猜诗人
——唐代著名诗人、"诗佛"、"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画》(王维)
2、今天我们学习王维的另一首古诗,齐读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诗题,你读到了什么,或者说说你想了解什么?
(1)“九月九日”:
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因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备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人们在重阳节这天,往往会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佩戴茱萸等,以求祈福避灾。)
(2)“忆”:
“忆”是怎么意思?(预设1:回忆 预设2:想念)。
(3)“山东”:
“山东”是指哪里?结合注释理解:山东是华山以东,指王维的家乡。(学法指导)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吗?
3、知晓诗人、解读诗题,下面我们要如何学习古诗呢?(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板书)
学习古诗的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了解诗人,解读诗题,对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打下基础;交流古诗学习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读诗文,明诗意
1、初读古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
(2)生范读,感受节奏,划分节奏。
(3)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2、再读古诗,将自己没有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可以借助书上的注释。先组内交流,讲讲自己已经读懂的,以及还没读懂的。
相机引导:
(1)独:独自
左右结构
说文解字,理解字意。
(2)“异”——“异乡”“异客”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他乡、异地……
“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出示“异”的几种解释)
(3)“为”:作为
(4)“逢”
推荐识字方法:换偏旁(峰、蜂、锋)
学生口头组词:相逢、逢年过节……
“相逢”的意思是——相遇;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逢年过节”是什么意思?
范写生字:应先写内,再写外,把走之儿写得舒展一些才美观。
(5)“遥”——“遥知”
师:诗人身处长安,而家乡在华山以东,近两百公里。这么远,他真的知道此时此刻正兄弟登高处,还遍插茱萸吗?(应是“遥想”,远远地料想)
(6)“插”——“遍插”
l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7)“茱萸”(出示图片):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注释:异:别的,其他的;逢:遇到;遥知:远远地推想;茱萸:一种气味浓烈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
3、还要其他疑问吗?(预设:没有)(播放两段音乐)
(1)你觉得哪段音乐更合适这一首古诗?说说理由。(孤独)
(2)配上音乐,我们再来读一读。(你们的朗读传递诗人的心声。)
【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多次朗读中,学生自己对诗歌会有一定的理解。个别不懂的地方,老师适当引导,侧重教学难点,采取多种方法理解词意,或由熟词入手,或联系生活实际,或根据相关资料,或联系上下文。基于本课注释较少,将难点形成注释,为学生自主理解降低坡度。给予学生充分时间,借助注释理解,鼓励学生自己读懂诗意。为诗歌培养是语文素养与音乐素养的综合,在诗歌学习中初步感知情感基调。才能选择合适的音乐,而音乐能进一步加深情感的沉淀。】
三、想象画面,为诗配图
(一)教师引导学习:“独在异乡为异客”
1、诗中哪一个字直接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心情?(“独”)
“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想象独自一个人身在异乡的诗人,此时此刻是怎样的处境吗?
预设:我看见了诗人独自一个人在旅店里借酒消愁,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朋友。
我看见了诗人一个人冷冷清清地过着节日,因为诗里说他独在异乡为异客。
他的心中可能在想什么?
如果要你给这一句诗歌配上一幅插图,你会画下什么?
(停顿5秒,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应该体现诗歌中的元素)
2、指导朗读:在你们的描述中,我仿佛看到一幕幕孤独的身影。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 :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 :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 : (出示插图)
引读:独自一人,身在他乡,诗人的心是那样的忧愁,那样的冷清啊,你来读——
(学生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你已经懂得了诗人的忧愁了。把声音再沉下来一点,速度再慢一点。(读)
把诗人心读的更加愁一点。(读)
4、揭示学法:古诗虽短,却可以给我们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画面,能让我们身临其境,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
(二)小组合作学习后三句诗
1、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一起选择一句诗,为它配上合适的插图。画之前,小组先讨论:你们要画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画?(小组合作学习3分钟)
2、全班交流:
——“每逢佳节倍思亲”
预设:佳节团聚情景
(1)来,采访一下,说说你的创作灵感是什么?(“佳节”)(“思亲”)
(2)什么是佳节?你知道有哪些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3)诗人只有重阳节才会想起家人吗?把你们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每逢 节,我便想起 。
(4)诗人只有佳节才想起家人吗?(不是)(为什么诗人写“每逢佳节倍思亲”?)
(5)在对比中体会心情:平时也就罢了,佳节往往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目睹异乡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只能一人饮酒,独自回想着过去与家人团聚的一幅幅画面,在这样强烈的对比之下,你能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倍思亲:加倍思念亲人。)
(6)指导朗读:倍思亲啊,倍思亲,再怎么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再怎么孤独,你仍为“异客”。带着这一份哀愁与思念,我们齐读前两句。
——“遥知兄弟登高处”
预设:兄弟相约、登高望远
(1)你的插图与诗歌有什么关联?请介绍一下。(“兄弟”、“登高”)
(2)诗人独自一人站在异乡的高山之上,他在想些什么?预设:猜想此时此刻兄弟们也在登高山,他也想回到家乡,亲人团聚,可令人遗憾的是什么?(“遍插茱萸少一人”)
谁来为最后一句配图?
——“遍插茱萸少一人”
预设:兄弟插戴茱萸、诗人独自一人
“少一人”少了谁?(诗人王维)
想象说话:如果你是诗人的兄弟,你会说些什么?会祝愿些什么?(联系茱萸的资料: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兄弟想念身在异乡的诗人,诗人此刻呢?(思念亲人)
反复诵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伤痛,“少一人”是诗人此刻最深的愁思,我们共同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男女分读—— ,师生合作朗读——
(三)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歌的意思。(出示全诗)
1、同桌互说诗意。
2、指名答。
小结: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短短28字,当我们静下心来,设身处地地品读时,仿佛有一幅又一幅画面在我们眼前浮现,这就是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王维诗画的特点。读他的诗,想象画面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情感表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形象化的思维更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为诗文配画,建立在学生对节日习俗的了解之上。通过观察图片,重温传统节日及习俗。】
四、体会诗情,指导背诵
(一)再读“忆”字
1、学完整首诗,我们发现整首诗都是围绕“忆”字,抒发“思念”之情。
你有没有离开家人、思念亲人的经历、体验?(学生分享)你当时的想法是怎样的?
2、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看望亲人呢?
(预设:没有时间、交通不便、求取功名)
(二)了解创作背景
1、诗人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指名读)
2、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浓浓的思念,加上深深的无奈,才会写出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会诞生思乡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三)让我们再次朗读诗歌,读出这份浓浓的思念,深深的无奈。
过渡:自古功名皆不易,王维衣锦还乡的愿望一年能够实现吗?
(四)想象画面:
又是一年重阳节,我独自站在异乡窗前,看着结伴登高的一家人,不禁吟诵——
仍是一年重阳节,我独自登上高山,端起菊花酒,对着家乡的方向,深情吟诵——
(五)配乐诵读
让我们把这份对亲人的思念长留心中,配上插图、音乐一起来背一背。
【教学回到诗题中的“忆”,通过对“忆”的深入体会,整体把握诗人的情感,这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后的成果提升。再加上创作背景的铺陈,学生更能体会诗人的无奈,感受浓浓的思乡情。在此基础上,学生读诗歌才有真情实感。】
五、课外迁移,拓展升华
(一)从古至今,还有许多诗人借着诗表达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你还从哪些诗里感受到思乡之情?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生: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你能想象诗歌中的画面吗?选择你最有感触的一句,和同桌交流一下。
(三)这思乡怀亲从唐至清源源流传,他流呀流,流进当代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心中,请看课件出示:余光中《乡愁》)(音乐响起,播放录音)。
总结: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今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和亲人才是我们永远的向往。
【课堂进行迁移拓展,回顾所学过的思乡诗,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思乡诗的情感共鸣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