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一、单选题
1.宋子文在回忆录中写道:民国三十一年新年的第一天,我和美国罗斯福总统、英国丘吉尔首相,还有马克西姆·李维诺夫签署了一份简短文件……我们四大国家又参加了与其他二十二国代表签署仪式。回忆录中提到的“文件”签署于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别具特色,这项行动计划的制定者是( )
A.提拉克 B.桑地诺 C.扎格鲁尔 D.甘地
3.印度国大党激进派领袖提拉克用古印度典籍《薄伽梵歌》论证民族派政治纲领的合理性,认为宗教是民族历史的依托,利用庆祝宗教节日对民众教化。提拉克的做法( )
A.增强了印度的民族独立意识 B.开启了印度民族抗英的斗争
C.沉重打击了印度的种姓制度 D.表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4.列宁说:“世界资本主义与1905年的俄国运动最后唤醒了亚洲。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的展开,标志着二十世纪初所揭开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上述言论的时代背景是( )
A.人类从电气时代进入信息时代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开始形成
C.资本主义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D.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纷纷成立
5.1939年9月17日,当波兰濒临败亡之际,苏联进入波兰境内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借口是波兰出现的局势对苏联构成了威胁。9——10月,苏联又分别与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签订了互助条约,规定苏联在三国境内有驻军、建筑军港和空军基地的权力。苏联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是( )
A.趁机瓜分波兰西面的领土 B.防止德国法西斯战火东延
C.建立波罗的海的军事霸权 D.加强与东南欧的政治联系
6.甘地出生在一个印度教家庭,他在19岁时远赴英国学习法律。他把印度教的仁爱、素食、不杀生的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相结合,并吸收了梭伦、托尔斯泰等人的思想精髓。由此可以看出,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理论的来源不包括( )
A.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B.西方文学
C.西方法治思想 D.西方经济思想
7.它是伏尔加河下游一切交通的要冲。当德军突入市区时,斯大林下令“绝不后退一步”,号召他的部队为俄罗斯进行一场“爱国”战争。在他的号召下,红军誓死拖住德国人,直到红军能够重新组织对敌人的反攻。这是史书对二战期间一场著名的战役的描述。这一战役是( )
A.诺曼底登陆战 B.德国闪击波兰
C.莫斯科战役 D.斯大林格勒战役
8.1921年之后的三年时间,单是莫斯科一地,电影院的数量从10家增加到了50家。农民有了剩余的粮食,俄罗斯人喝到了自己酿造了伏特加、格瓦斯等传统饮品。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
A.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B.十月革命的爆发
C.实施战时共产主义 D.推行新经济政策
9.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不断高涨,其中三个事件(表)反映出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特点是( )
1924—1927年 中国掀起了国民大革命
1926—1927年 印度尼西亚爆发了反对荷兰的武装起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阿根廷工人开展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斗争
A.联合反对帝国主义 B.武装斗争的新形式
C.资产阶级政党领导 D.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10.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在战前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不断扩大,美国总统威尔逊在构建战后国际秩序时也多次提议要给予殖民地主权和自治权,也就是所谓的“民族自决”,这说明( )
A.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得到美国支持
B.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C.“民族自决”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D.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衰落
11.如表为一战后部分亚洲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简表。下列各项对这一时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评述正确的是( )
斗争 结果
中国 国共两党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 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势力
印度 国大党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增强了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印尼 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大起义 遭到镇压,资产阶级开始掌握运动领导权
A.民族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B.斗争道路具有多样性
C.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胜利 D.得到世界各地的支持
12.1926年,列宁格勒一半以上的居民参与到房屋的租赁和买卖中去。没有单独房间或住宅可供租赁的住户,往往将自己的住处用柜子、窗帘、屏风等隔成些角落出租。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租让制政策得到民众普遍认同 B.农业集体化导致城市人口激增
C.社会生活受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D.人民为实现工业化做出了奉献
13.1922年2月,当第一次不合作运动在印度蓬勃发展之际,一个叫曹里—曹拉的小村庄发生了警民暴力冲突。甘地在得知此事后,不听他人劝阻,毅然宣布中止全国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一事件反映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
A.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B.实现了印度的民族独立
C.强调运用道德力量 D.开创了抗英斗争新形式
14.1928一1941年,苏联在治金、机械制造、机器加工、燃料动力、石油化工、仪器仪表等工业部中新建了近9000个现代化的大中型企业,这在世界工业发展史上都极为罕见。苏联在短短十儿年里完成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据材料可推知( )
A.新经济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功 B.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已经完成
C.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具有一定优越性
15.在殖民主义历史叙事中,阿尔及利亚反法运动领袖阿卜杜·卡德尔被 塑造成了截然不同的形象,有人将他塑造为“几乎完全接受的是欧式教育”的欧洲化的贵族形象;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无知的人,他熟悉《古兰经》,但从未学习过文学、哲学或科学”;后来更是将其修订为利用宗教热情从事抗法斗争的“穆斯林的克伦威尔”。而阿尔及利亚土著社会则视其为民族传承的英雄。这些观点表明( )
A.殖民主义历史叙事服务于殖民统治的认知重建
B.殖民者与阿尔及利亚土著居民的政治立场不同
C.碎片化的个人经验不足以佐证历史人物的真实
D.民族意识的觉醒加速了西方殖民主义走向衰落
16.1913年,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中说:“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八亿人民的亚洲投入了为实现和欧洲相同的理想的斗争。”“相同的理想”指的是
A.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摧毁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D.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
17.一战初期,英国对法国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有限军事援助。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以及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
A.尽快恢复欧洲和平 B.保持战后欧洲均势
C.避免单独对德作战 D.联合法国控制欧洲
18.建立社会主义与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索。在他看来,面对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如果不把俄国移到另一种比先前更高的技术基础上,就根本谈不上恢复国民经济和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因为不实行电气化,要振兴工业是不可能的。”据此分析,列宁关注的重心在于( )
A.“布尔什维克速度” B.推行“新经济体制”
C.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 D.扭转“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局面
19.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波谲云诡。“1898年以后迅速增长的德国海军计划,几年间就成为英国关切的根源。……英国人逐渐而谨慎地摆脱了他们过去外交上的孤立地位。1902年,他们跟日本结成军事同盟以反对其共同的敌人俄国。……(1904年)英法两国政府一致同意忘却……所积累的旧怨。……由于对德国的企图越发感到捉摸不透,英国人也同样有接受调解的愿望。1907年,英俄两国从过去的对手变成了盟友”。该材料反映出英国的外交取向是( )
A.“结伴不结盟” B.“集体安全”
C.“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 D.“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20.“抗日何所恃?忠贞与汗血。”1943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折的一年,中美英三国举行会议发表宣言:“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的一切岛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该次会议召开地点所处地区是( )
A.西亚 B.东欧 C.北非 D.东亚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月革命后不久就开始推行的工业国有化经1918年6月28日的立法得以扩大。私营企业最终几乎销声匿迹。国家还推行了义务劳动制度。私人贸易不断受到打压,并被配额制度和粮食及其他生活必需品的国家配给制所替代。1918年2月19日,国家宣布土地为国家财产,只有自耕农有资格使用土地。然而,农民们对向政府提供粮食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兴趣,因为在国家经济崩溃的情况下还要把所产粮食优先供应国家,而农民的生产得不到许多回报。迫于内战及供应红军及城市人口粮食需求的压力,当局最终颁布粮食征收令,这实际上是命令农民把所有收成都上交国家,只留下保证他们自己生存和来年播种的最低数量。当农民抵制政府的粮食征收时,强制征用就成了家常便饭。但战时共产主义又是一个无拘无束的乌托邦时期,一个激进入士想象有可能一步跳到真正“共产主义”的时期,实现这个无产阶级自由社会的长久梦想。
材料二 尽管付出了巨大代价,共产党的统治的确生存了下来。为恢复一个完全精疲力竭、遭到破坏,正处于饥饿中的国家,苏俄开始了另一种新的经济政策,并从1921年延续到1928年,直至斯大林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人们将新经济政策时期称其为缓和与妥协时期,这是正确和恰当的。不过,总体来看,苏维埃政府在其政策上表现出了更多的连续性并明智而坚定地追求其既定的目标,而不是改变其目标,正如对共产党统治的头十年的简短论述所表明的那样。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俄罗斯史》第八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背景及其实施的目的,并对该政策予以简要的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们将新经济政策时期称其为缓和与妥协时期,这是正确和恰当的”这句话的理解。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个词(萨蒂亚格拉哈)的本义是坚持真理,从而也就是真理的力量。我也曾把它叫作爱的力量或精神的力量。在应用萨蒂亚格拉哈时,我在最初阶段发现,追求真理是不许向敌人施加暴力的,而应以忍耐和同情使其摆脱错误。在某一个人看来是真理的东西,在其他人看来可能是错误的东西。忍耐之意,就是自我受苦。因此,这个学说的意思,就是要辨明真理,但不是靠使敌人受苦,而是使自己受苦。
——《甘地论萨蒂亚格拉哈》(1919年11月1日)
材料二 第一条 为了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兹宣布凡属下列公司(名称略)之机器设备、器材、建筑物、油管、贮油池、交通道路、油糟汽车、加油站、船舶及其他动产与不动产,一律收归国有。其所以如此,系因根据国民经济部之意见,此类资产均为石油工业产品之开采、加工与分配所必需。
第三条 对于国有化企业所蒙受之损失,财政部将根据宪法……予以相应补偿。补偿款项将定期以现金支付,支付年限不得超过十年……
——《卡德纳斯政府关于石油国有化的法令》(1938年3月18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甘地所说的“萨蒂亚格拉哈”实质上指的是什么?甘地为何选择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付“敌人”?
(2)据材料二概括卡德纳斯改革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改革的意义。
(3)对比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印度和墨西哥维护民族独立方式的异同。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危机公关是公共关系活动中日益引起重视的生存策略,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材料一 通过翻捡当时《中报》、《国民日报》等大量珍贵史料,笔者认为,五四运动是由精英领袖发起的,爱国学群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自发组织的,采取以“非暴力手段”为主要手段的爱国学群运动。在这场“活刷”中有关各方争先恐后之“统像”跃然于纸上。
——据《近代国家危机中的政府、社会与外交》
材料二 读如图
材料三 当今世界,“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并存。……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此起彼伏。新时代的“哈姆雷特之问”,正悄然把引领世界的希望寄托中国。……中国给世界提供的真诚良方是:打造开放共赢合作模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独立自主搞好“自转”,又合作率好“公转”。
——《让中国梦与世界梦在共同命运中交相辉映》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中,国人应对外交危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30、40年代存在哪些世界性危机?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际社会是如何应对危机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讲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图为俄国粮食产量变化曲线:
材料三 1989年共产主义制度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的崩溃,当然还有东德——它以并入联邦德国而整体消失……一度令人畏惧的柏林墙被敲成一片片碎片做了纪念品。1991年12月底,飘扬在克里姆林宫镰刀锤子的苏联红旗徐徐降下,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克里姆林宫上空。
——据《俄罗斯史》
(1)材料一反映了俄国社会的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俄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指出其基本原因。
(3)材料三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发生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民国三十一年新年的第一天”,可知时间是1942年1月1日,根据“我和美国罗斯福总统、英国丘吉尔首相,还有马克西姆·李维诺夫签署了一份简短文件”,“我们四大国家又参加了与其他二十二国代表签署仪式”可知该文件签署仪式有中国、美国、英国、苏联等26个国家参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文件是1942年签订的《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共同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华盛顿在图中的①处,位于美国,A项正确;华盛顿位于美国不在英国,②处位于英国,排除B项;华盛顿位于美国不在埃及,③处是埃及,排除C项;华盛顿位于美国不在苏联,④处是苏联,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印度甘地主张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倡导以和平方式抵制政府、机关、法庭、学校以及采取总罢业、抵制英货、抗税等非暴力手段进行斗争,D项正确;提拉克主张同英国殖民当局做一切形式的斗争,包括武装的暴力斗争在内,以实现印度独立自主,是印度国大党“极端派”领袖人物,并不主张“非暴力”,排除A项;桑迪诺是尼加拉瓜反美游击队领导人,扎格鲁尔是埃及独立运动领袖,二者均和印度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
3.A
【详解】从材料中的“论证民族派政治纲领的合理性”“宗教是民族历史的依托,利用庆祝宗教节日对民众教化”可以看出,提拉克引用古代印度典籍《薄伽梵歌》的这一做法是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了印度的民族独立意识,引导民众参加民族解放运动,A项正确;早在19世纪中期印度爆发起义,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印度的种姓制度的信息,排除C项;20世纪初孟买工人大罢工是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高潮,表明印度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与所学知识可知,其时代背景是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C项正确;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掀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排除A项;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在20世纪初已经最终形成,排除B项;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成立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波兰出现的局势对苏联构成了威胁”,并结合所学知识,1939年9月17日,当波兰濒临败亡之际,苏联为了自保和防止战火东延,着手在西部边境采取一系列行动,建立一道阻挡德军向东挺进的壁垒——东方战线,所以材料中苏联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德国法西斯战火东延,B项正确;根据材料,苏联不仅进入波兰境内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还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签订了互助条约,所以主要目的不是瓜分波兰西面的领土,排除A项;根据材料,“建立波罗的海的军事霸权”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自保和防止战火东延,排除C项;根据材料,主要目的不是加强政治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印度教的仁爱、素食、不杀生的主张”“《圣经》《古兰经》”可知,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理论的来源主要来源于宗教、西方法律和文学思想,“西方经济思想”在材料中无法体现,符合题意,D项正确;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理论来源于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材料“吸收了梭伦、托尔斯泰等人的思想精髓”可知,理论来源于西方文学,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材料“远赴英国学习法律”可知,理论来源于西方法治思想,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伏尔加河下游交通要冲,德军突入市区,斯大林下令绝不后退,红军拖住德国人,重新组织反攻”,分析可知这一战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D项正确;材料中的战役发生在苏德战场,排除A项、B项;莫斯科不在伏尔加河下游,德军也未能突入莫斯科市区,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依据材料“单是莫斯科一地,电影院的数量从10家增加到了50家。农民有了剩余的粮食……”结合时间1921年,可知新经济政策的推动下,苏俄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D项正确;1861年农奴制改制,时间不符,排除A项;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时间不符,排除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下,实行的是余粮收集制,农民没有剩余的粮食,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根据“中国掀起了国民大革命”“印度尼西亚爆发了反对荷兰的武装起义”“阿根廷工人开展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斗争”可得出,这三个国家的革命中都有无产阶级政党的参与或者领导,中国是国共合作,印尼是由印尼共产党,阿根廷则由阿根廷共产党组织领导,D项正确,排除C项;三者没有联合,排除A项;武装斗争之前已经有,排除B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在战前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不断扩大,美国总统威尔逊在构建战后国际秩序时也多次提议要给予殖民地主权和自治权”可知,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在不断扩大,威尔逊也多次提议要给予殖民地主权和自治权,这体现了“民族自决”是时代发展的要求,C项正确;威尔逊也多次提议要给予殖民地主权和自治权并不等同于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排除A项;B项发生在二战后,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资本主义国家并没有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道路不同,中国是革命手段,印度是和平抗争,B项正确;A项错在“开始”一词,排除A项;印尼的民族大起义失败,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且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依据材料“1926年,列宁格勒一半以上的居民参与到房屋的租赁和买卖中去……”,可以看出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民众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C项正确;租让制让民众得到了一些好处,但“普遍认同”表述绝对,排除A项;1930年才开始农业集体化,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人民对工业化建设的贡献,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虽然推动了印度民族独立斗争迎来了新高潮,但其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这正是其局限性的体现,A项正确;实现了印度的民族独立与史实相悖,排除B项;强调运用道德力量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抗英斗争,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依据材料“1928一1941年,苏联在治金、机械制造、机器加工、燃料动力、石油化工、仪器仪表等……”,结合所学知识,苏联模式一定时期内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这一体制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苏联模式,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促使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排除B项;“协调发展”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有人将他塑造为’几乎完全接受的是欧式教育’的欧洲化的贵族形象”,可知欧洲殖民主义者极力宣扬自身文明的先进性和欧洲文明对阿卜杜·卡德尔的文明改造,借此为自身的殖民扩张进行辩护,“阿尔及利亚土著社会则视其为民族传承的英雄”说明阿尔及利亚土著主要站在反对殖民侵略的角度歌颂阿卜杜·卡德尔的反抗精神,这说明二者的政治立场具有差异性,B项正确;殖民主义历史叙事服务于殖民主义者在阿尔及利亚地区的殖民统治,排除A项;碎片化的个人经验也可以成为佐证历史人物的间接史料,排除C项;民族意识的觉醒需要经历漫长的实践过程,从长远来看会加速西方殖民主义走向衰落,排除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根据材料“1913年”“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和欧洲相同的理想的斗争”并结合所学可知,20初出现的亚洲觉醒运动(土耳其、波斯等)旨在推翻帝国主义压迫,东欧一些落后国家以及底层民众也面临帝国主义的压迫,A项正确;波斯(伊朗)是“立宪”革命,而非“共和”,排除B项;摧毁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是《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之一,排除D项。故选A项。
17.B
【详解】1914年一战爆发时,英国从“欧洲均势”考虑出发,担心德国战败后法国成为新的霸权国家,所以对法国采取有限援助政策,希望两败俱伤。这直接造成了战争初期英法联军由于协调不力而节节败退,法国和平主义、反战运动高涨,前线士兵出现严重厌战情绪,国内政局不稳,法国有可能向德国屈膝求和,以求走出战争,从而造成德国独大,这极大违背了英国的“欧洲均势”原则,故一战后期英国不得不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战争,B项正确;A项不属于英国转变态度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避免单独对德作战只是表象,排除C项;英国希望德法两败俱伤,独霸欧洲,排除D项。故选B项。
18.C
【详解】列宁认为的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因为不实行电气化,要振兴工业是不可能的”,即要想实现共产主义,就必须实现现代化大生产,由此可知,列宁关注的重心就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C项正确;列宁并未强调经济发展的速度,而是关注技术,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到经济发展模式和体制,排除B项;列宁认为当时俄国的经济技术基础较为薄弱,即重工业并不发达,而“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局面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9.D
【详解】面对德国不断强大的海军力量,英国感受到了来自德国的压力,因此抛弃之前和日本、法国的恩怨矛盾,与之结盟,以对抗日益强大的德国,这体现了英国在外交方面坚持“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的原则,D项正确;英国与日本和法国结盟,排除A项;集体安全政策又称集体安全保障。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与材料中英国的政策变化不符,排除B项;英国的外交针对的是德国,这显然不符合“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这一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
20.C
【详解】根据所学,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如开了开罗会议,颁布《开罗宣言》,主要内容是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中国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开罗在埃及,因此是北非,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21.(1)历史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
目的:为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巩固十月革命的成果,探索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方式。
评价:积极性: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局限性: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虽然为苏俄战胜国内外敌对势力和赢得内战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但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引起了农民阶级的不满,并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危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则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并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是列宁等苏俄领导人对现实的妥协,是列宁对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因此说新经济政策时期为苏俄的缓和与妥协时期。
【详解】(1)背景:依据材料“迫于内战及供应红军及城市人口粮食需求的压力,当局最终颁布粮食征收令”,得出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从帝国主义的干涉角度分析,得出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
目的:依据材料“但战时共产主义又是一个无拘无束的乌托邦时期,一个激进入士想象有可能一步跳到真正共产主义的时期,实现这个无产阶级自由社会的长久梦想。”,结合所学可知,为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巩固十月革命的成果,探索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方式。
评价:积极性,从政权的巩固角度分析,得出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从探索社会主义角度分析,得出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局限性,从政策本身弊端角度分析,得出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理解:依据材料“尽管付出了巨大代价,共产党的统治的确生存了下来”,得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虽然为苏俄战胜国内外敌对势力和赢得内战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但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引起了农民阶级的不满,并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危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依据材料“为恢复一个完全精疲力竭、遭到破坏,正处于饥饿中的国家,苏俄开始了另一种新的经济政策,并从1921年延续到1928年,直至斯大林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得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则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并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是列宁等苏俄领导人对现实的妥协,是列宁对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2.(1)实质: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原因:印度与英国实力相差悬殊,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很容易遭到镇压;甘地在抗英斗争方式上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实践。
(2)措施: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意义:有利于维护民族独立,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3)同:都采取了相对“温和”的方式。异:印度主要着眼于对外抵抗英国的侵略,而墨西哥则是在已经实现独立的前提下进行国内的民主改革。
【详解】(1)实质:根据材料“这个词(萨蒂亚格拉哈)的本义是坚持真理,从而也就是真理的力量”可归纳出其实质是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两国的实力对比、斗争方式的探索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措施:根据材料“一律收归国有”“此类资产均为石油工业产品之开采、加工与分配所必需”可归纳出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意义:结合材料所给措施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措施的意义体现为有利于维护民族独立,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3)异同:同,从两则材料来看,都采取了相对“温和”的方式。异,可从双方面临的任务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3.(1)特点:精英领袖领导;自发组织;目标明确,强烈的爱国性(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学生、工人、商人、市民广泛参与);采取以“非暴力手段”为主要手段;争取政府支持;彻底反帝反封建。
(2)危机:法西斯势力的扩张。应对: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对抗法西斯主义。
(3)意义:有利于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有利条件(有利于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详解】(1)依据“五四运动是由精英领袖发起的”得出精英领袖领导;根据"爱国学群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自发组织的”得出自发组织;根据“爱国学群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自发组织的”“采取以'非暴力’为主要手段的爱国学群运动”得出目标明确,强烈的爱国性,采取以“非暴力手段”为主要手段;根据“在这场‘活剧’ 中有关各方争先恐后之'镜像’ 跃然于纸上”得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根据“德国法西斯的扩张”可知面临的世界性危机是法西斯主义的扩张。国际社会通过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对抗法西斯主义。
(3)意义: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可从有利于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世界和平与发展等方面分析回答。
24.(1)问题:农奴制激化社会矛盾;影响: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阻碍了俄国的发展。
(2)趋势:逐步下降,1921年后迅速增长;原因:第一次世界大;俄国内战,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3)事件:苏东剧变;启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仅仅代表苏联模式的失败,不能因此否定社会主义道路。
【详解】(1)问题:根据材料“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可知,农奴制激化社会矛盾。影响:格局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根据材料“从上面解决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奴制改革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阻碍了俄国的发展。
(2)趋势:从俄国产量变化曲线图可以看出,从1913年至1921年,其产量逐步下降,1921年后迅速增长;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3年至1921年,期间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内战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1918年至1920年实行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至1925年新经济政策实施,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加。
(3)事件:根据材料“1989年共产主义制度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的崩溃,当然还有东德——它以并入联邦德国而整体消失”“1991年12月底,飘扬在克里姆林宫镰刀锤子的苏联红旗徐徐降下,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克里姆林宫上空。”可知,这里指的是苏东剧变。启示:开放性试题,结合苏联改革失败的教训得出启示。如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同时认识到仅仅代表苏联模式的失败,不能因此否定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