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醉翁亭记》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2.《醉翁亭记》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3 13:0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醉翁亭记》同步练习
单选题
1.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 环滁(chú) 林壑(hè) 蔚然(wèi) 琅琊(yá)
B. 翼然(yì) 野蔌(shù) 弈者(yì) 繁阴(fán)
C. 酒洌(liè) 辄醉(zhé) 伛偻(yǐ) 觥筹(gōng)
D. 颓然(tún) 苍颜(cāng) 提携(xié) 喧哗(xuān)
2.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翼然临于泉上(居高面下)  杂然而前陈者(摆开)
B.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觥筹交错(酒筹)
C. 野芳发而幽香(花) 负者歌于途(背着)
D. 佳木秀而繁阴(秀美) 树林阴翳(遮盖)
3. 对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词类活用现象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B. 名之者谁(名:名词用作动词,起名,命名)
C. 杂然而前陈者(前:方位名词作动词,向前)
D.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4.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 才美不外见。
C. 属予作文以记之。 D. 醉翁之意不在酒。
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介绍了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听觉置换视觉。一“回”一“转”,方见亭子。
B. 第三段太守颓然与众宾喧哗相映衬,既照应首段太守“饮少辄醉”,又暗含众人不知太守快乐之意,凸显了作者被贬滁州后的愁苦和愤懑。
C. 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大量的骈散句,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和“也”字的巧妙运用,把整齐的句子断开,使文章带上了散文的韵味。
D.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点睛之笔,“醉翁”之“醉”,不仅因太守酒量浅,更有沉醉于山水美、滁人和、吏政清等多重含义。
二、默写
6. 欧阳修《醉翁亭记》
(1)《醉翁亭记》中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领起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醉翁亭记》中表明“醉翁”称号的由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醉翁亭记》中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春夏美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醉翁亭记》中点明欣赏山水的乐趣与酒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醉翁亭记》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时移位换民为先:贬官滁州,欧阳修与民同乐,宴饮山野,“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____________”;谪居邓州,范仲淹受托于友,求同“斯人”,“_______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综合性学习
7. 学完《醉翁亭记》以后,九年级(1)班拟组织“了解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下面任务由你完成。
(1)主持人在介绍古代建筑亭、台、楼、阁时,给同学们出了一道题,请你填写相应建筑的名称。
欧阳修宴饮_________________,笑谈“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陈子昂驻足_________________,慨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崔颢置身_________________,吟咏“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王勃凭栏滕王阁,激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在“名人展厅”,展示屏上有一道古代文化名人“名”与“字”的搭配题,请你将正确选项填入表格。
文化名人 范仲淹 欧阳修 杜甫
名人的“字”
A.希文 B.子美 C.永叔
(3)谈到建筑名联时,有同学搜集到了下面几副对联,请给所示建筑选择相应的对联。
A.酒洌泉香招客饮;山光水色入樽来。
B.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雨夜;荻花瑟瑟,魂销明月绕船时。
C.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诗。
D.白云黄鹤,四顾苍茫,有好诗,传九百年前,楼阁重新谁更上;诗客神仙,一流人物,看东湖,在三千里外,海潮不到我能来。
①琵琶亭________ ②醉翁亭________
③岳阳楼________ ④黄鹤楼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8.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哔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 解释加点词意思
①饮少辄醉 ______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
(2)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名之者谁? 醉翁之意不在酒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行者休于树
C.杂然而前陈者 溪深而鱼肥
D.醒能述以文者 不以物喜
(3) 把下面的文言文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4) 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介绍醉翁亭的所在,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回”“转”字引出亭子,由远及近,层层烘托,突出醉翁亭之美。
B.第②段按时间顺序,先描写山间朝暮之景,再写四季之景的变化无穷,引出景色不同,流连山中美景的乐趣无穷。
C.文章描绘了游人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体现了一个“乐”字,描写景物又着眼一个“醉”字,“醉”与“乐”是统一的,“乐”是表象,“醉”是实质。
D.全文连用了二十一个“也”字,形成了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读起来既有淡雅的幽默,又有任性自得的惬意和舒卷自如的趣味。
(5) 本文是作者被贬期间所写,但却充满了“乐”,这给你什么启示?
9. 文言文阅读。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妙赏亭
[明]祁彪佳
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子瞻于匡庐道之矣。此亭不暱①于山,故能尽有山。几叠楼台,嵌入苍崖翠壁,时有云气往来缥缈,掖②层霄而上。仰面贪看,恍然置身天际,若并不知有亭也。倏然回目,乃在一水中。 激石穿林,泠泠传响,非但可以乐饥,且涤十年尘土肠胃。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③然。而众妙都④焉,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
(选自祁彪佳《寓山注》)
【注释】①暱:同“昵”,亲近。这里指挨近,靠拢。②掖:搀扶。挟持。③沤:水中气泡。④都:汇聚。
【亭之址 有讲究】
(1) 根据文意,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
(2) 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答题。
①解释【甲】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临: ______
②请从【乙】文中找出直接写妙赏亭建造位置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亭之景 有情味】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亭不暱于山,故能尽有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亭之名 有因由】
(4) 祁彪佳为什么把亭命名为“妙赏亭”?根据【乙】文中的画线句,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成果】
(5) 请你补全“亭亭皆有情 探寻亭文化”活动收获卡。
活动收获卡亭不仅是实用之物,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亭,虽由人作,宛自天工。亭的选址,依山傍水;亭的环境,美不胜收。观赏者眼中有景,情由心生,寓情于名。欧阳修自问自答,道出亭名,体现了他① ______ 的心态;祁彪佳名亭为“妙赏”,感叹“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流露出他② ______ 的心情。
不知不觉中,亭成了古人怡情寄趣的载体。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B.蔌sù。C.伛yǔ。D.颓tuí。
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题,应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理解词语的意思。特别注意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活用词语的解释。解答此题,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对文言实词意思的积累。注意多义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理解古今异义词的意思,准确识记通假字及其解释,准确判断词类活用等。
【分析】
ABC.解释正确;
D.解释有误,“佳木秀而繁阴”句意是“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句中的“秀”应该是“茂盛”的意思,并非“秀美”。
故选D。
3.【答案】C
【解析】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4.【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解答时需要根据句意判断是否是通假字,并明确通假字所通的字以及意义。
【解答】
A.句意为: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反:通“返”,返回。
B.句意为: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见”通“现”,显现。
C.句意为: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属”通“嘱”,嘱咐,嘱托。
D.句意为: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
故选D。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写作技巧、重点词句和作者情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结合写作背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揣摩作者情感。做题时抓住各项的表述要点,逐项分析判断。本题中, B.作者被贬虽有抑郁和落寞,但本文重点表达的是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愁苦”和“愤懑”言之过重。故选B。
6.【答案】(1)环滁皆山也 (2)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
(3)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 (4)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5)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6)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 太守醉也
(7)泉香而酒洌 先天下之忧而忧
【解析】略
7.【答案】(1)醉翁亭 幽州台 黄鹤楼
(2)A C B
(3)①B ②A ③C ④D
【解析】(2)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范仲淹,字希文,欧阳修,字永叔,杜甫,字子美。
(3)本题考查匹配名联的能力。A项,由“酒洌泉香”可判断是醉翁亭。B项,由“荻花瑟瑟”可判断是琵琶亭。C项,由“后乐,先忧”可判断是岳阳楼。D项,由“白云黄鹤”可判断是黄鹤楼。
8.【答案】【小题1】①就;②以……为乐;
【小题2】B
【小题3】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
【小题4】C
【小题5】示例:欧阳修面对贬谪,不颓废,不气馁。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把滁州城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姓富足安康。我们要学习欧阳修这种面对挫折,豁达乐观,不以己悲的情怀,在困境中努力进取的精神。
【解析】
1.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辄:就。
②句意: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乐趣。乐:以……为乐。
2.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解答】A.之:代词,指醉翁亭/之:的;
B.于:在/于:在;
C.而:表修饰关系/而:表并列关系;
D.以:用/以:因为。
故选B。
3.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回,回环,曲折环绕。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句意: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
4.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解答】ABD正确; C.有误,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故选C。
5.
本题考查学生表达阅读感悟的能力。围绕欧阳修面对贬谪的态度和与民同乐的情怀去谈即可。
【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净,山中野味,田野蔬菜,杂乱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的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管弦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嚷,宾客们(尽情)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返回,宾客跟随。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在快乐了。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9.【答案】【小题1】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
【小题2】①居高面下
②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然。
【小题3】①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
②这个亭不靠近山,所以(在亭上)能尽览山色。
【小题4】祁彪佳认为在此亭不仅能欣赏妙景,还能有神清气爽的奇妙感受,所以将此亭命名为“妙赏亭”。
【小题5】①悠闲自在 ②得意
【解析】1.
本题考查给语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注意要求限断两处。句意为:寓山的美丽景色,在寓山中却体会不到,大概是身在山中就不识山的面目了;故断句为: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
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2. ①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句意为: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临:居高面下。
②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阅读全文,了解内容,找出直接写妙赏亭建造位置的句子是: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然。
3.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山,沿着山路。闻,听到。于,从。句意为: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
②句中重点词:此,这。暱,靠近。故,所以。句意为:这个亭不靠近山,所以(在亭上)能尽览山色。
4.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祁彪佳为什么把亭命名为“妙赏亭”,是因为在此亭中,可欣赏“激石穿林,泠泠传响”,而且“非但可以乐饥,且涤十年尘土肠胃”,让人有神清气爽的奇妙感受,即“妙赏”。
5. 本题考查文言文比较阅读。欧阳修的“醉翁亭”,是因为他在亭中享受到的悠闲自在的乐趣。祁彪佳把亭子命名为“妙赏”,感叹“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流露出他对此名称的得意之情。
【参考译文】
【甲】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老僧智仙。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的。
【乙】
寓山的美丽景色,在寓山中却体会不到,大概是身在山中就不识山的面目了。这就是苏子瞻在庐山中所说的道理。此亭不傍山,所以能观看整座山。亭依苍崖翠壁之上,时时可见烟云往来缭绕。倘若于亭中仰面,人如遨游天宇,乘雾驭风,几乎不觉得身在亭间。蓦然回首,又见飞瀑湍流,湿气袭人,不但可忘饥渴,且能涤荡俗肠尘埃。把岛屿放置在大地上,把亭子放置在岛屿上,就像大海中的一个气泡。各种妙处都汇聚在这里,怎能不令高人瞩目欣赏呢!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