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历史训练十二: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一、单选题
1. 某班开展“看口号猜历史事件”的竞猜活动。下列竞猜对应正确的是( )
A. 自强、求富--辛亥革命 B. 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
C.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五四运动 D.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护国战争
2. 口号是一定历史时期特殊环境的产物,它能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以下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提出的口号,最有可能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是( )
A.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B.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C. 发展才是硬道理 D.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 “红军在所经过的许多地区,帮助各民族群众建立了革命政权,组织了革命武装,而且留下许多红军干部和战士与他们一起战斗,这些民族自治政权有许多都建立了革命武装,在红军走后仍然坚持斗争。”上述材料说明长征( )
A.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B. 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C. 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D. 是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4. 与如图地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直接相关的是( )
A. 废除“二十一条” B. 打倒列强,除军阀
C.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5. 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了,导致这场革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 北洋军阀力量过于强大 B. 国共两党从未进行过合作
C. 英美等外国势力进行武装干涉 D. 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
6. 1935年1月召开的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
A. 中共二大 B. 八七会议 C. 古田会议 D. 遵义会议
7. 下图是某同学进行历史学习时设计的年代尺,请推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A. 北伐胜利进军 B. 抗日战争的胜利 C. 国共两党合作 D. 国民党的革命历程
8. 如图是一张毕业证书照片,其书写文字为:“兹有本校第一期步兵科学生潘学吟修业期满成绩及格特给证书。总理孙文、校长蒋中正、党代表廖仲恺。中华民国十三年十一月三十日。”据此可知,颁发该证书的学校应是( )
A. 京师同文馆 B. 京师大学堂 C. 北京大学 D. 黄埔军校
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来封建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这里的“正确革命道路”指()
A. 城市暴动,武装夺取大城市 B.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 以改革、改良反帝反封建
10. 如图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的部分课题目录,其内容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
第13课五四运动
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
A.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C.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 D.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期
11. 斯诺写到:“当今时代无与伦比史诗般的远征”,“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是军事史上伟大的业绩之一”。与这一评价无关的是
A. 总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B. 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向农村
C. 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 D. 克服雪山草地等艰难险阻
12. 观察下图,将《长征组歌》中的歌词按照发生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②各路劲旅大会师,日寇胆破蒋魂丧。
③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④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③④①② D. ④①③②
13. “如果没有北伐的成功,国民政府没有实现对全国的政治统一。等到日本全面侵华开始,北洋各个军阀各自为战,不能走向联合抗击日寇。中国是否能坚持八年抗战那么久,能不能保持独立国家的性质就很难说了。”这段材料表明北伐战争
A. 没有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 是国共合作的典范
C. 对抗日战争产生影响 D. 实现了民族独立
14. 在不过8个月的时间里,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接连败北,国民政府的势力范围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这叙述的是( )
A. 五四运动的发展 B. 北伐的胜利进军 C. 工农运动的高涨 D. 北洋政府的覆灭
15. 新华社文章《在历史关节点上》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先后经历了‘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五个关键阶段。”其中“星火燎原”是指( )
A.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 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16. 美国作家哈里森 李尔兹伯曾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 )
A. 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B. 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
C.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D.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7. 某同学在编写《红军长征》剧本时,设计了以下几个历史场景,其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A. 甘肃会宁会师是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
B. 强渡大渡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C. 第四次反“围剿”失利使红军被迫战略转移
D. 四渡赤水使红军跳出了敌人包围圈
18. 从1924年到1937年,国共关系经历了合作-对峙-合作的过程,下列组合能够体现这一过程的是( )
A. 黄埔军校--北伐战争--西安事变 B. 北伐战争-长征-抗日战争
C. 黄埔军校--西安事变一-百团大战 D. 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台儿庄战役
19.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我们分析已发生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有买办豪绅阶级间的不断的分裂和战争。只要买办豪绅阶级间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的,则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也将是能够继续的。”在此,毛泽东( )
A. 阐述了红色政权的历史使命 B. 解释了红色政权存在的外部条件
C. 论证了红色政权的特殊性质 D. 指出了红色政权担负的时代重任
20. 1927年4月,国民党叛变革命,30多万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害,全国党员人数锐减到1万多人。面对此种局面,中国共产党决定( )
A. 开展工农武装割据 B. 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统治
C. 建立红色革命政权 D. 动员工农红军进行长征
二、辨析改错题
21. 在题前的括号内对的打“√”,错的打“×”并加以改正。
(1)北伐战争贺龙领导的独立团英勇作战,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光荣称号。
( )改正:__________ _________
(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起了党的第一面旗帜:马克思主义。
( )改正:_________ __________
(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 )改正:______________ _____
(4)长征中四渡赤水使红军跳出了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
( )改正:____________ _______
三、材料解析题
22.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始终全心全意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利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直接推动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中国革命就有了新的领导核心力量,这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最根本的特征。——钟轩理著《五四精神与中国道路》
材料二 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满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 ——红军歌谣
材料三 长征出发前,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其他根据地也遭受挫折,中国革命面临着方向和道路的抉择。面对乱云飞渡、惊涛骇浪,我们党表现出无所畏惧的伟大实践精神,表现出浴火重生的伟大创造精神,在血与火中趟出了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四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1936年,中国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起了重大历史作用。 ——纪录片《筑梦中国》(第一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是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何重大意义?根据材料一指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之间的区别。
(2)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材料二中“南昌打响第一枪”和“井冈山上朱毛合”涉及的历史事件。从“南昌打响第一枪”到“秋收暴动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一条怎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3)根据材料三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党从“失败”到“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什么历史事件? 结合所学知识,哪一历史事件宣告长征胜利结束?你如何理解“长征精神”?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23.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据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回望上个世纪波澜壮阔的抗战风云之下根据地经济发展的多彩实践,后人不难发现,减租减息政策的贯彻执行,有效地调节了根据地内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对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有力举措,也折射出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据吕立勤梁剑箫《救亡不忘为民生——抗战时期减租减息政策与实践》
材料三
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
材料四
土地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最重大的社会变革。这一时期,我们党根据革命斗争需要,把握不同阶段社会矛盾,及时制定并调整土地政策,赢得了民心,为革命胜利提供了保证。
——《党领导土地管理事业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写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名称及革命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
(2)根据材料二,指出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实行地“减租减息政策”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47年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结合所学知识,为改变这种土地占有情况,写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颁布的重要文件。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说说你对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土地改革的认识。
24. 无论何时,中国共产党以国家利益为重,准确判断形势,做出正确的选择。请你完成下面学习任务。
材料一:国共两党历史上的第一次合作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其中最为突出的两项成就,其一是创办了一所新式的军事院校,其二是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1) 材料一中“一所新式的军事院校”和“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分别指什么?
材料二:表一:
历史事件 背景 结果 结果的落实
西安事变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和平解决 十年内战基本停止,①
② 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 1945年10月10日签订③ 国民党撕毁协定,挑起内战
(2) 表一中国共的两次谈判,中国共产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请完成①②③处内容填写。
材料三:有一位海外学者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9月)以后,当时南京国民党政府库存的黄金、白银、美钞的价值空前未有,并且拥有400万美式装备的军队,配有飞机千架,舰艇如云,但为时不过三年就被“小米加步枪”的中国共产党人打得落花流水。
(3) 你认为这种现象奇怪吗?为什么?试写出一点你的理由。
材料四:表二:
组别 时期 关系 结果或影响
1 国民大革命时期 ①合作 国共合作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2 土地革命时期 ② 国共十年内战,为日本进一步侵华提供了可乘之机。
3 抗日战争时期 ③合作 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4 解放战争时期 ④对抗(分裂) 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但造成台湾与大陆至今分离,祖国至今未完成统一大业。
(4) 依据表二,将序号②空白部分补充完整,了解国共关系变化。通过学习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历史知识,你有何认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据“打倒列强,除军阀、”可知,当时发生的大事是北伐战争。这是北伐战争时期,北伐军唱的军歌。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B竞猜对应正确。
2.【答案】D
【解析】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3.【答案】B
【解析】题干的“红军在所经过的许多地区,帮助各民族群众建立了革命政权,组织了革命武装,而且留下许多红军干部和战士,与他们一起战斗。”和“红军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红色政权”表明红军长征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故B符合题意;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是红军长征的意义,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A不符合题意;黄埔军校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故C不符合题意;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答案】B
【解析】分析图片可知,描述了北伐战争。为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声势震动全国。
故选:B。
5.【答案】D
【解析】D.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先后发动了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 一五反革命政变,导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故导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故D正确。
A.本项是客观原因,排除A。
BC.两项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C。
故选D。
6.【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遵义会议的史实,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国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D正确。
A.本项发生在1922年,排除A。
B.1927年八七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排除B。
C.1929年12月在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的古田会议,认真总结了南昌起义以来建军建党的经验,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核心内容是党指挥枪,重申了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党”的建党建军原则,排除C。
7.【答案】C
【解析】C.根据图和所学可知,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正式成立;北伐战争则是在中国国民党领导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的统治;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促进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出现;20世纪30年代以来,日本不断加快侵华步伐,国共两党也由分裂走向合作抗日,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最终取得抗战的胜利,故C正确。
ABD.三项都只是反映图示的某一方面,具有片面性,故ABD错误。
故选C。
8.【答案】D
【解析】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蒋介石任校长,后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中华民国十三年是1924年。 故选:D。
9.【答案】B
【解析】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失败后,带领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开始创建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最后夺取全国胜利,故AB正确。
A.1927年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受挫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故A错误。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1982年邓小平提出的,与题干“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不符,故C错误。
D.题干“正确革命道路”指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强调武装力量的重要性,“改革、改良”的说法不符,故D错误。 故选B。
10.【答案】B
【解析】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诞生、国共合作、北伐战争、井岗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长征都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B项正确;排除ACD项。
故选:B。
11.【答案】B
【解析】B.题干没有体现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向农村,故B错误。
ACD.从材料中,“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是历史上最盛大的巡回宣传”“事实、数字和一路上千山万水的名称,都不足以说明其历史意义”明显可以看出是长征的表现。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在长征过程中遵义会议的召开,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故ACD正确。故选B。
12.【答案】C
【解析】③④①②.根据歌词①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可知,歌词反映的是事件是翻雪山过草地。②各路劲旅大会师,日寇胆破蒋魂丧,反映的是1936年10月的会宁大会师。③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反映的是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④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反映的是遵义会议后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途中先后分别经过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故③④①②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答案】C
【解析】C.据“如果没有北伐的成功,国民政府没有实现对全国的政治统一......中国是否能坚持八年抗战那么久,能不能保持独立国家的性质就很难说了”可知,题干强调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封建军阀的统治,南京国民政府之后完成了对全国形式上的统一,为全民族联合抗战局面的形成准备了条件,故C正确。
A.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封建军阀的统治,故排除A。
B.忻口战役是国共合作的典范,故排除B。
D.北伐战争并未实现了民族独立,故排除D。 故选C。
14.【答案】B
【解析】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1926年7月,北伐军出师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湖南、湖北是主战场,那里有吴佩孚的主力把守;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消灭了吴佩孚的主力。之后北伐军又集中力量进攻江西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叶挺独立为革命革命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据题干关键信息“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接连败北,国民政府的势力范围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叙述的是北伐的胜利进军。B符合题意。故选B。
15.【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星火燎原”指的是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随之建立了一系列的革命根据地。从此,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故B正确;“日出东方”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故排除A项;“灯塔指引”指的是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故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故排除D项。
16.【答案】C
【解析】材料“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指的是中央红军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即红军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故选:C。
17.【答案】A
【解析】A.甘肃会宁会师是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符合基本史实,A项正确,故选A。
B.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的是四渡赤水,而不是强渡大渡河,故不选B。
C.使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不是第四次,故不选C。
D.使红军跳出了敌人包围圈的是渡过金沙江,而不是四渡赤水,故不选D。故选A
18.【答案】B
【解析】B.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取得的主要成果就是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1934年10月——1936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了长征;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故B正确。
ACD.西安事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分别出现在1936年、1938年与1940年。故ACD错误。
故选B。
19.【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是毛泽东对红色政权存在的外部条件的解释。因为中国国情特殊,有买办豪绅阶级间的不断的分裂和战争,只要买办豪绅阶级间的分裂和战争继续的,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也将是能够继续的。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阐述红色政权的历史使命,排除A;题干材料是毛泽东对红色政权存在的外部条件的解释,没有论证红色政权的特殊性质,排除C;题干材料是毛泽东对红色政权存在的外部条件的解释,没有指出红色政权担负的时代重任,排除D。 故选:B。
20.【答案】B
【解析】1927年,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时,蒋介石、汪精卫等突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叛变革命,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国民革命运动失败.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致使共产党人的人数锐减,由5.7万减至1万多。故面对此种局面,中国共产党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统治,选项B符合题意;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开始于1927年10月,排除A;建立红色革命政权于1927年,排除C;长征开始于1934年,排除D。 故选:B。
21.【答案】 (1)× 贺龙改为叶挺。
(2) √。
(3) × 三民主义改为新三民主义。
(4)× 四渡赤水改为渡过金沙江。
22.【答案】(1)背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标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或中共一大的召开)
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区别: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核心力量。
(2)历史事件: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
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或井冈山道路。
(3)原因: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
事件:遵义会议;事件: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或会宁会师
长征精神: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精神;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因素: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等。
23.【答案】(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土地革命)。
(2)作用:有效地调节了根据地内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展。
(3)①情况: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土地占有不均衡;②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
(4)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土地对国家和人民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土地问题是中国最主要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也始终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始终对土地问题高度重视,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时调整土地政策。土地政策与时俱进,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提供保障。
24.(1)黄埔军校和北伐战争。
(2)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②重庆谈判;③“双十协定”。
(3)不奇怪;理由:中共及时、果断的战略决策;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国民党统治腐朽,不得人心等。
(4)序号②:对抗(分裂);认识: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新时期,国共应该加强合作,共同为祖国统一大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