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课后练习(含答案) 2022-2023学年 统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 第三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课后练习(含答案) 2022-2023学年 统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 第三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3 09:4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梯级训练
基础练习:
1.下边两则材料出现的共同历史背景是(  )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共中央向全国发表号召抗战的宣言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南京大屠杀
2.历史学家认为:“卢沟桥事变只不过是一个更大图谋的开端而已。”这个“更大图谋”指日本(  )
A.割占台湾 B.侵占东北三省
C.制造南京大屠杀 D.灭亡中国
3.在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联手,共御外侮。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八路军、新四军改编完成
C.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
D.淞沪会战的爆发
4.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其总指挥是(  )
A.毛泽东 B.朱德 C.彭德怀 D.叶挺
5.1937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直接威胁南京。南京国民政府组织了规模空前的(  )
A.太原会战 B.武汉会战 C.徐州会战 D.淞沪会战
6.右图是日本《东京日日新闻》在1937年12月报道的消息。它客观反映了灭绝人性的(  )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秘密细菌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7年7月,在中国北京郊外日中两军发生冲突,以此为契机,日中战争爆发。8月在上海也发生了冲突,没有宣战的状态下,日本军接连不断扩大战线,同年12月占领中国首都南京。这时,日本军在混乱之中杀害了众多俘虏及居民,受到国际性谴责。
——日本教育出版社中学历史教科书
(1)材料中“在中国北京郊外……”“在上海也发生了冲突”分别是指哪两个事件
(2)南京大屠杀共杀害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多少人 日本教科书是怎样描述这一事件的
(3)你如何评价日本教科书这一描述 你对此有何感想
能力练习:
8.(2022大庆)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准备举办一场抗日战争历史图片展,小军找到了一幅《中国军队血战卢沟桥》的图片,你认为他应该归入的栏目主题是(  )
A.英勇抗日,同仇敌忾 B.抗美援朝,洪流奔涌
C.三大改造,胜利完成 D.十年“文革”,烽火绵延
9.1937年7月17 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指出“卢沟桥事变已经到了退让的最后关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再退让,“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上述谈话内容表明蒋介石(  )
A.要寻求美国的援助
B.要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
C.要抗击日本侵略者
D.要组建南京国民政府
10.小明在复习“中国抗日战争”一课时,利用年代尺梳理知识。他整理的这段历史,反映的最主要内容是(  )
A.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D.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11.国共关系直接影响着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下面两党关系演变中,实现再合作的原因是(  )
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
A.日本侵华加剧了民族危机
B.共产党改编红军停止了内战
C.国民政府改组缓和了矛盾
D.东北军和八路军实现了联合
12.电视剧《亮剑》成功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的形象。该剧中有李云龙和楚云飞共同抗日的情景,你认为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是 (  )
①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③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基本一致
④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3.《杀鸡儆猴图》是我国杰出漫画家张乐平的漫画作品(如图)。该漫画刊登于1937年10月23日《战时画刊》上。漫画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
A.武汉会战 B.淞沪会战
C.徐州会战 D.太原会战
14.“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文中描述的是(  )
A.七七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西安事变
15.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冥思厅的照壁上刻有“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恐惧,让母亲不再悲泣,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的语句。这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愿望是(  )
A.正视史实,历史不容篡改
B.以史为鉴,科学发展
C.勿忘国耻,珍爱和平
D.记住历史,记住仇恨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1年9月18日,沈阳北郊上空,弯月高悬,疏星点点。突然,一声巨响,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路轨被炸,打破了东北大地的宁静……日本侵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材料二 说起“卢沟桥”,老人浑浊的眼中立刻闪烁着泪花,深邃的目光将我们带入他记忆中的1937年7月7日。那天夜里……日军扬言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查,并鸣枪示威。中国守军……拒绝日军入城。日军即于当夜炮击宛平城。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抡起大刀向侵华日军冲杀而去。
材料三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最后关头”演说
材料四 日军攻陷南京后进行所谓的“百人斩杀人比赛”,田中军吉以其“助广军刀”屠杀300多人,向井敏明和野田毅,杀人也超过300人,战后三名“百人斩”战犯受到正义的审判,在南京被执行枪决!
(1)回顾80多年前,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的借口是寻找失踪士兵遭到中国守军拒绝,这是偶发事件吗 日军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是《我在卢沟桥保家卫国的日子》中的文字,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卢沟桥事变对中国产生的直接影响。
(3)与九一八事变后抗战政策相比,七七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抗战态度发生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发生变化
(4)南京大屠杀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人间悲剧,对此你如何认识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梯级训练
基础练习:
1-5 CDCBDC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中“在中国北京郊外……”“在上海也发生了冲突”分别是指哪两个事件
(2)南京大屠杀共杀害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多少人 日本教科书是怎样描述这一事件的
(3)你如何评价日本教科书这一描述 你对此有何感想
答案:(1)卢沟桥事变(或七七事变);淞沪会战。
(2)人数:三十多万人。日本教科书描述:在混乱中杀害了众多俘虏和居民。
(3)评价:严重歪曲了历史事实;对南京大屠杀的事实轻描淡写。(言之有理即可)感想:勿忘国耻;警惕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努力发展经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等。(言之有理即可)
能力练习:
8-15 ACBACBCC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回顾80多年前,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的借口是寻找失踪士兵遭到中国守军拒绝,这是偶发事件吗 日军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是《我在卢沟桥保家卫国的日子》中的文字,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卢沟桥事变对中国产生的直接影响。
(3)与九一八事变后抗战政策相比,七七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抗战态度发生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发生变化
(4)南京大屠杀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人间悲剧,对此你如何认识
答案:(1)不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蓄谋已久,寻找失踪士兵不过是借口。日军的目的是借此挑起战争,扩大侵华利益。
(2)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促使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从不抵抗到坚决抵抗。原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南京国民政府的利益受到严重威胁。
(4)①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特别是南京大屠杀,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使我们更加痛恨日本法西斯。②我们要铭记历史,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树立忧患意识,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树立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信念。③“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还要高度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坚决防止日本法西斯势力的复活,决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