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选必3 第二单元 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课件(共7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选必3 第二单元 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课件(共7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3 13:3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0张PPT)
第四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课标:了解欧洲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认识欧洲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
古代希腊的中心区域在巴尔干半岛南部。
(一)古希腊文化
BC2000-BC12世纪: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
BC12-BC9世纪,也被称为黑暗时代
BC8-BC6世纪:古希腊城邦形成和发展
BC5C-BC4世纪上半叶: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
BC337年:希腊被马其顿征服
BC27-1453年:隶属于罗马帝国
希腊化时代是指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后的三个世纪里,古希腊文明和小亚细亚、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以及印度的古老文明相融合的一种进程。这一时期希腊文化广泛向外传播,被称为希腊化时代。
荷马时代
爱琴文明
古风时代
古典时代
希腊化时代
(一)古希腊文化
古典时代(BC5世纪—BC4世纪上半叶)
古典文明:人们将希腊城邦时代至罗马帝国时代创造的文明统称为西方世界的“古典文明”,以区别于中古时期的西欧文明。
BC8C
BC594
BC506
BC443
BC337
BC4C上
BC27
395
476
城邦形成
梭伦改革
克里斯提尼改革
伯里克利改革
希腊被马其顿征服
罗马帝国
罗马分裂
西罗马帝国灭亡
古典时代
古风时代
古典文明
(一)古典希腊文化
1.哲学
产生于希腊人对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自然和社会问题的知识追求,
西方思想起源于古希腊。古老的希腊孕育了西方思想中最为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古希腊哲学。
——聂敏里《西方思想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史论》
古希腊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
(一)古典希腊文化
神—自然—人
人文主义的起源
理性思考,精神觉醒
泰勒斯
水是万物之源,万物终归于水。
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美德即知识。
亚里士多德
真理高于一切
柏拉图
理性思考
1.哲学
(一)古典希腊文化
杰出代表:“三大哲人”
人物 思想
苏格 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创建“学园”;在几何学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欧几里德《几何原本》奠定了基础;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著作涉及哲学、政治学和诸多科学领域,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人文精神
致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用对话形式提出哲学思想,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1.哲学
(一)古典希腊文化
苏格拉底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希望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
美德即知识。——美德来自于知识,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
善行、恶行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含义,任何概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通过学习拥有知识,才能对此做出准确的
判断。
——善是人的内在灵魂,并进一步指出教育的重要性
凡是为一个人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
——强调人的理性与客观真理,否定绝对权威
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追求真理,理性思考
柏拉图
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影子。——客观唯心主义创始人
思维是灵魂的自我对话。——蕴含理性精神
我们做一双鞋子还要找一个手艺好的人,生了病还要请一位良医,而治理国家这样一件大事竟交给随便什么人,这岂不是荒唐。——批判雅典民主政治,反对无序的民主自
由,主张精英治国
当哲学家成为护卫者,武士和生意人各归其位、
各司其职,大家各干各的事情,彼此互不干扰,
这个城邦就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
——“哲学王”统治国家
亚里士多德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鼓励独立理性思考,追求真理
应该培养公民的言行,使他们在其中生活的政体,不论是平民政体或者是寡头政体,都能因为这些言行普及于全邦而收
到长治久安的效果。——重视公民教育
不能认为每一位公民属于他自己,而要认为所有公民都属于城邦。——强调人的自由受城邦制约
唯物主义、逻辑学(三段论)、天文学(地心说)、物理学(第一推动力)、政治学(分权学说)、生物学(分类与解剖)
材料1:从大多数哲学家的观点看,古希腊哲学史以苏格拉底为界分为两个发展的时期。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宇宙、自然;苏格拉底时期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人生。
——冉海涛《古希腊智者学派之浅析》
材料2: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
——[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古代中西哲学的不同特点。
古希腊:产生于希腊人对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自然和社会问题的知识追求,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
古代中国: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和方法。
(一)古典希腊文化
2.文学
荷马,约前9世纪—前8世纪,古希腊盲诗人。相传记述了公元前12~前11世纪特洛伊战争,以及关于海上冒险故事的古希腊长篇叙事代表作——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即是他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综合编写而成。他的杰作《荷马史诗》,在很长时间里影响了西方的宗教、文化和伦理观。
地位:开创了西方文学的先河,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
①《荷马史诗》
“古希腊人的圣经”
(一)古典希腊文化
2.文学
②戏剧
地位:是古典时代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
戏剧演员的面具
雅典古剧场遗址
悲剧和喜剧
(一)古典希腊文化
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戏剧艺术的荷马”)《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美狄亚》。
埃斯库罗斯
索福克勒斯
欧里庇德斯
阿里斯托芬
“三大悲剧”
三大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喜剧之父”),代表作是《鸟》;克拉提诺斯;欧波利斯。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诗学》
P22【学思之窗】分析古希腊戏剧的表演形式和教育功能。
表演形式:①动作模仿 ②语言交流 ③用怜悯与恐惧的表情来吸引观众。
教育功能:
悲剧多取材于神话或英雄史诗,主题严肃崇高,塑造悲剧性人物引发观众的怜悯、恐惧情感,达到抑恶扬善、陶冶情操。
喜剧取材于日常生活,以诙谐的形象反映社会现象,讽刺社会阴暗面。
3.雕塑
《米洛斯的
阿芙洛狄忒》
米隆
《掷铁饼者》
米洛斯
《阿芙洛蒂忒》
《拉奥孔》
充溢着浓郁的世俗气息和鲜活的生命力
(一)古典希腊文化
4.建筑
《米洛斯的
阿芙洛狄忒》
帕特农神庙
和谐与美感、人文精神
(一)古典希腊文化
古希腊是欧洲史学的源头
“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特别是为了把他们发生纷争的原因给记载下来。”
——希罗多德《历史》
5.史学:
①希罗多德,《历史》,西方“历史之父”,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
神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希罗多德
(一)古典希腊文化
②修昔底德,西方政治史奠基人,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西方史学的经典之作
5.史学:
古希腊是欧洲史学的源头
关于战争事件的叙述,我确定了一个原则:不要偶然听到一个故事就写下来,甚至也不单凭我自己的一般印象作为根据;我所描述的事件,不是我亲自看见的,就是我从那些亲自看见这些事情的人那里听到后,经过我仔细考核过了的。——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一)古典希腊文化
使这场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慌。
——修昔底德
希波战争(BC499年-BC449年)
背景:波斯帝国与希腊城邦世界的冲突
影响:①加速东西方文化交流
②雅典经济发达,民主政治兴盛
③导致雅典与斯巴达的争霸
两次战争:古典时代的开端与终结
伯罗奔尼撒战争(BC431年-BC404年)
背景:伯罗奔尼撒同盟和提洛同盟对峙
影响:结束雅典在希腊的霸权,造成希腊奴隶制城邦衰落,古典时代的终结
知识归纳
类别 成就
哲学: 三大哲人 苏格拉底:探讨人生哲理、社会伦理,他用对话形式提出哲学思想。
柏拉图:创建的“学园”将哲学和数学融会贯通,为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奠定了基础。
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文学 史诗:《荷马史诗》,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
戏剧(悲剧、喜剧)
雕塑 米隆《掷铁饼者》
建筑
帕特农神庙
史学: 欧洲源头 希罗多德《历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西方史学的经典之作
政治制度 雅典的民主制度,开西方民主制度先河,被近现代借鉴。
古希腊文化特征:人文主义,以理性思维认识和解释世界,文学艺术追求庄重典雅,优美和谐。
古典希腊文化特征
①人文主义:古希腊人重视个人价值,追求只有、享乐;
②理想主义:古希腊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就是“和谐是美”;
③理性主义:希腊人将理性运用到哲学与科学中;
④悲剧性:文学作品中透露出自身的追求与命运的矛盾,就形成悲剧性;
⑤雄伟性:古希腊的史诗、戏剧大多体现英雄主义色彩,建筑高大壮观,雕塑形象健美,都体现雄伟性。
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导致希腊人对开疆拓土、追名逐利并不感兴趣。希腊城邦大多依海而建,守着很小的区域,就让当时的希腊人心满意足。对于物质生活的繁荣,他们没有太多追求,他们更愿意仰望星空,让思想自由翱翔,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赵林《古希腊文明的光芒》
结合地图及材料,思考古希腊文化取得辉煌的原因。
(1)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推动了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的发展,繁荣的工商业为其提供了经济基础。
(2)雅典民主的城邦制度为哲学家、史学家等的活动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3)古希腊从周边国家汲取了许多优秀文化成果。
(4)古希腊各城邦执政者重视文化教育。
(5)许多名流学者定居雅典,促进了学术和思想的传播。
(一)古典希腊文化
(二)古罗马文化
罗马征服了希腊但希腊文化征服了罗马。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
《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50年左右颁布
地位
内容
评价
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多个方面
维护贵族和富人的财产利益为核心
①明文公示,按律量刑,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契约行为
②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成为后来陆续颁布的一系列公民法的基础
1. 法律
(二)古罗马文化
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第一表 第二表 第三表 第四表 第五表 第六表 第七表 第八表 第九表 第十表 第十一表 第十二表
传唤 审理 执行 家长权 继承和监护 所有权和占有 土地和房屋 私犯 公法 宗教法 前五表的补充 后五表的补充
第五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六表:缔结(“现金借贷” 或“要式买卖” )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的罚金。
第七表:建筑物的周围应用二尺半宽的空地,以便通行。
第八表:利息不得超过一分,超过的,处高利贷者四倍于超过额的罚金。
第九表 :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
《十二铜表法》特点:注重保护私有财产、规范契约行为、维护公众利益、保护公民利益、强调法治精神。
1. 法律
《十二铜表法》
(二)古罗马文化
(二)古罗马文化
2. 文学
著有哲学长诗《物性论》
①卢克莱修
《论共和国》《论法律》;
《论演说家》;《论善恶之极》,《论诸神的本性》等,
②西塞罗
法是最高的理性。
③维吉尔
劳动征服一切。
维吉尔是荷马以后最重要的史诗诗人。
(二)古罗马文化
3. 史学
李维
《罗马史》
塔西佗
《编年史》
P25【学习拓展】
比较希罗多德《历史》和司马迁《史记》的撰写宗旨,思考东西方史学传统之异同。
不同点:
①希罗多德:研究历史、撰写史著,目的在于训世教诲,即用历史事实来进行道德规范教育。
②司马迁:通过史实揭示本质,探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社会的发展演变,进而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道理。
相同点:二人历史观基本一致,认为研究历史要分析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总结历史发展规律,为后世提供经验教训。
万神殿
与内部穹顶
大竞技场
与内部构造
(二)古罗马文化
4.建筑
如果一个人到了罗马而不去看看万神殿,那么,他来的时候是头蠢驴,走的时候还是头蠢驴。
——罗马谚语
儒略历,是由罗马共和国独裁官儒略·凯撒颁布的一种历法。一年被划分为12个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闰,平年365日,闰年366日,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
你知道吗?
因为恺撒七月出生,故将此月改为恺撒的名字“儒略” (July)。因为屋大维生于八月,故将此月改为大月,并改名为他的称号“奥古斯都” (August)。
(二)古罗马文化
5.历法
(二)古罗马文化
知识归纳
领域 代表
法律 《十二铜表法》——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文学 卢克莱修、西塞罗和维吉尔——罗马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
史学 李维《罗马史》、塔西佗《编年史》代表古罗马史学最高成就
建筑 万神殿、大竞技场
历法 儒略历——后经修订成为世界通用的公历
罗马人热爱集体,讲求实效,他们富有军事和组织的天才。他们不事幻想,处处显示重具体、务实际的实用主义风格。……他们不大热衷于科学和哲学的理论探索,而更注重于自身语言的发展和传播,更倾向于军事、法律、交通、建筑等方面的文化建设。
——杨共乐《罗马文化:古典文明的光辉》
从总体看,罗马建筑不追求 外表的华美壮观,神庙、剧场、竞技场等公共建筑完全从坚固和实用考虑,美观尚在其次。 ——杨俊明《古罗马民族的求真务实精神》
①继承与开放:古罗马文明继承自古希腊,吸收了迦太基文明、腓尼基文明、日耳曼文明、埃及文明甚至早期基督教文明等,具有继承性与开放性。
②质朴与务实:古罗马更倾向实用主义,有较强的科学理性精神,在文学、科技、法律等方面表现突出。
③统一与综合:罗马帝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稳定繁荣,各地、各民族优秀文化汇聚于罗马。
归纳古罗马文化的发展特征。
强调实用性和功利性
结合罗马扩张示意图,分析古罗马文化繁荣的原因?
经济:交通便利,工商业繁荣;奴隶制经济繁荣
政治:不断扩张,建立起地跨欧亚非的帝国;为协调境内各族关系及各种矛盾的需要,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
文化:继承古希腊文化,吸收亚非文化;将基督教作为国教
(二)古罗马文化
古典希腊文化的价值内涵
理性智慧
科学思维
人文精神
求真意识
西方文化的源头
法制
涉及面广:现今欧洲建筑历法史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均能从古希腊罗马中找到源头。
思想传统:希腊哲学思想在很多方面为现代科学与现代哲学铺设了道路。
民主与法制:古希腊民主与古罗马法制为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奠定基础,成为理论源头。
古罗马文化的价值内涵
从公元2世纪末到3世纪末,罗马帝国爆发了全面的危机,奴隶主阶级统治日益腐朽,娱乐奢侈之风日盛,捐税不断增加,社会动荡不安。
《颓废的罗马人》:在罗马祖先们建造的威严万神殿中,贵族们纵情酒色。
在右下角,两个远道来访的日尔曼人冷眼旁观着这颓废的景象,隐喻了罗马帝国日后将亡于日尔曼人手中的结局。

中古西欧文化
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恩格斯
基督教的发展历程
基督教诞生于罗马帝国
西罗马帝国灭亡,随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地区建立法兰克王国等封建国家
496年
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赋予基督教会多项特权
756年
加洛林王朝君主丕平为答谢教皇,使教皇建立“教皇国”,并使教会介入世俗权力
丕平献土
逐渐形成了王权和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
392年
西奥德修斯确定为罗马国教
1世纪
476年
基督教的发展历程
800年
公元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
1054年第一次分裂
16C第二次分裂
罗马帝国分裂之后由于东西两部文化差异,促成了说拉丁语的西部派别(罗马教会)和说希腊语的东部派别(君士坦丁堡教会)之间的分化,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
16C天主教会内部改革(宗教改革),形成新教(路德教派、加尔文教、英国国教)与天主教并存局面。
1054年
16世纪
二、中古西欧文化
1.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价值符号。
◎托马斯·阿奎那
(一)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
2.基督教文化的载体是阐述教义的《圣经》以及研究教义的神学。
3.神学家用形式逻辑论证基督教教义,维护基督教会和封建主的统治。
他们的思维方式源自古希腊哲学,对西欧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托马斯·阿奎纳
表现
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哲学家、神学家。他把理性引进神学,用 “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授”说,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成为天主教长期以来研究哲学的重要根据。天主教教会认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他是西欧封建社会基督教神学和神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所建立的系统的、完整的神学体系对基督教神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他本人被基督教会奉为圣人,有“神学界之王”之称。
二、中古西欧文化
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产生于11到14世纪,是天主教教会在经院中所传授的理论,因此与宗教神学紧密结合,经院哲学属于唯心主义哲学,是中世纪欧洲特有的哲学形态。早期中世纪只是对基督教的《圣经》、信条加以阐述,进行注释。11世纪时,人们开始运用理性形式,通过辩证方法论证基督教信仰的合理性,经院哲学家们围绕共性与区别、信仰与理性的关系展开了争论。
经院哲学是与宗教(主要指天主教)相结合的哲学思想,是欧洲中世纪时期形成、发展的哲学思想流派。主要受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影响,但它并不研究自然界和现实事物,主要论证中心围绕天主教教义、信条及上帝。
(一)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
《圣经》是“文学象征的渊源之一”。由于《圣经》具有丰富的原型内容,熟读《圣经》便成了为全面了解文学的必要前提。——诺思洛普·弗莱
《创造亚当》
《原罪-逐出伊甸园》
(一)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
表现
4.文学艺术的很多素材来自《圣经》中的历史传说和神话。
中世纪欧洲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原因
材料一:教皇英诺森三世(1198-1216年在位)说:“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像月亮要从太阳那里得到光辉一样,皇帝要从教皇那里得到政权。”
材料二:天主教认为教会是绝对权威,是信徒与上帝间的中间人,是替上帝向人类传布教义的使者,是圣经在人间的唯一解释者。——《宗教差异》
材料三:天主教会是中世纪西欧庞大的经济实体,它拥有大量地产,向广大农民征收高额封建地租,甚至收苛捐,如赦罪费、法庭诉讼费,出卖赎罪券 ——《世界文化简史》
经济:教会拥有大量收入;
政治:基督教会与世俗王权互相利用,形成二元政治格局
思想:基督教会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控制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
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反映了封建时代和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
(二)世俗文化有重要地位
11世纪以后,西欧城市经济复苏,给文化的再兴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条件, 12、13世纪出现了文化的蓬勃发展。……一些作品(骑士文学)则主要赞颂以忠君、勇武、侠义为特色的封建骑士道……从一个侧面显现了当时的骑士习尚,也透露出一种力图冲决宗教禁欲主义倾向的生活态度。……(市民文学)以诗歌或散文形式写成的寓言,流露了日渐成熟的城市市民的思想感情。 ——摘编自《世界通史》
P23 【历史纵横】 骑士文学与市民文学
《罗兰之歌》片段:
罗兰答道:“我的斗志只能更坚。面对上帝和他神圣的天使,法兰西岂能因此而丧失荣誉?宁可死也不愿蒙受耻辱!我们作战勇耿,大帝喜欢我们。”
罗兰勇敢,奥利维埃智慧;两个人都十分地英勇无畏。只要他们上马操起武器,死亡岂能挡得住他们参战。
(二)世俗文化有重要地位
中世纪的奥古斯丁神学体系继承了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托马斯·阿奎那神学体系奉行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哲学,他们都充分利用了古典文化遗留下来的理性资源为信仰服务,强调信仰是出发点和目的,理性是手段和途径,确立了中世纪特有的精神文化形态——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
——《中世纪古希腊文化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消极:中古西欧文化受到教会控制,少有科学成就
如何评价中古西欧的文化?
积极: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材料:对许多人来说,中世纪就是“黑暗的时代”,是契入古罗马和文艺复兴之间的一个巨大错误。由于种种原因,对中世纪的这种不公道的观点持续了整整500年,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醉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美)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文化史的角度谈谈你对中世纪就是“黑暗的时代”的看法。
①基督教神学家们的思维方式来自古希腊哲学,对西欧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②骑士文学歌颂爱情反对禁欲,市民文学抨击贵族和教士,追求平等和自由,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开近代资产阶级文学先河。
③中古西欧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后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④中世纪后期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力量壮大,城市大学取得办学自主权,大学教育的发展对欧洲科学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观点:中世纪的黑暗中孕育着进步的力量。

拜占庭、俄罗斯文化
①拜占庭帝国建立: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因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旧称拜占庭而又称“拜占庭帝国”。
②基督教会分裂:1054年,基督教会正式分裂。东派教会自称信仰正统的教义,故称“东正教”或“希腊正教”。东正教是拜占庭帝国的国教,君士坦丁堡是东正教的中心。
(一)拜占庭文化
形成背景
天主教、(基督)新教与东正教的区别
天主教、(基督)新教 东正教
中心 罗马 君士坦丁堡
主要分布区域 西欧、美洲、澳洲 希腊、东欧、俄罗斯
教堂样式 尖顶,顶尖有十字架。中国的教堂常有“基督教会”、“基督教堂”等字样 圆顶,是拜占庭风格,如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土耳其人攻占了拜占庭后把它改成了清真寺
耶稣或上帝存在形式 雕塑 画像
教义 圣灵来自于圣父、圣子 圣灵来自于圣父
天主教规定一切神职人员不能结婚 准许除主教以外的一切神职人员结婚、离婚、再婚
祈祷方式 手掌划十字 2个手指划十字→拇、食、中指3个指头划十字。
(一)拜占庭文化
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独特性、包容性、开放性
传承基督教文化
材料一 拜占庭文明是亚欧中世纪文明中一枝独具特色的奇葩。首先,它立足于东方希腊化地区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从其产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其次,它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最后,拜占庭文明还具有明显的罗马因素。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政治法律体系及官僚统治体系方面,拜占庭几乎全面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使之成为中世纪拜占庭政治制度的骨架。
——摘编自徐家玲《走进拜占庭文明》
融汇东西方文化
特点
《罗马民法大全》
《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编》、《法理概要》和《新律》统称《罗马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
(一)拜占庭文化
1. 法律
《民法大全》插图
为传承罗马法作出贡献,对欧洲的法学思想和法制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拜占庭文化的标志性成就。
材料1: ……最完备的法律最终集大成于查士丁尼一世的《国法大全》(即《罗马民法大全》)中,它标志着罗马法学的起点…… ——米健《略论罗马万民法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
材料2:“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查士丁尼法典》序言
材料3: 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
——摘编自沈芝《古代罗马法的内容和影响述评》
概括《罗马民法大全》的意义。
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
调节社会关系,稳定秩序、巩固统治;
对近代欧洲各国资产阶级立法(如《拿破仑法典》)产生重大影响,是欧洲民法的基础。
《罗马民法大全》
①起源(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BC450年左右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但有习惯法的野蛮做法(同态复仇等),过于重视程序。
罗马法的发展历程
②发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BC27年开始,罗马由共和国开始成为帝国,法律的适用范围也从公民扩展为自由民,开始由公民法变为万民法。(212年《卡拉卡拉敕令》的颁布标志万民法形成)
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③体系完备
核心精神:
自然法的精神(西塞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
罗马法的特点
(1)罗马法渗透着“自然法”精神,倡导平等、正义、理性、法律至上的原则。
(2)注重形式,高度重视法律程序。
(3)其核心内容是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4)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5)法律内容丰富、体系完备,具有鲜明的阶段性
罗马法体系: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对后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①为西欧大多数封建国家所采用的。(日耳曼法、教会法、11世纪罗马法复兴运动)
②对近代欧洲各国资产阶级立法(民法)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欧洲民法的基础)。如《拿破仑法典》
③明确指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对后世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④其理性、正义、权利、平等、自由等自然法原则为近代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⑤对现代世界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今天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制度都源于罗马法。如: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继承法》等深受其影响。
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一)拜占庭文化
2.文献
保存了大量希腊古典书籍
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
3.建筑
圣索非亚大教堂
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遗产并有所发展。
穹窿顶
(一)拜占庭文化
P24【思考点】拜占庭帝国的地理位置对拜占庭文化的发展有何重要影响?
由于地处亚、非、欧三洲交界处,拜占庭又地处原罗马帝国东部的希腊语区,加上长期以来该地区东西方各民族及其文化的相互融合,其文化渊源除了希腊和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之外,东方文化的影响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它直接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遗户,兼收并蓄基督教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
16世纪初
莫斯科公国
在反击蒙古统治过程中逐渐兴起,而后建立起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9世纪
基辅罗斯
俄罗斯发端于此,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17世纪末
地跨欧亚
已经将疆界推进到太平洋,成为地跨欧亚两洲庞大帝国
13世纪中期
汗国臣属
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
1547
伊凡四世
伊凡四世加冕沙皇,推行一系列措施,继续扩张
(二)俄罗斯文化
拜占庭帝国纹章
莫斯科大公印章
俄罗斯国徽
在精神上,俄国人的母体是拜占庭。——雅斯贝斯
(二)俄罗斯文化
特点: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基辅
莫斯科
(二)俄罗斯文化
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东正教逐渐成为专制君主统治国家的工具
1.宗教
10世纪中叶,基辅罗斯的统治者接受了基督教,基辅罗斯进入基督教文化圈。
基辅罗斯受洗
基辅罗斯受洗
955年基辅大公伊戈尔之妻奥尔加在君士坦丁堡受洗入基督教。
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娶拜占庭安娜公主接受东正教并定为国教。
(二)俄罗斯文化
1.宗教
千年俄罗斯纪念碑举十字架的弗拉基米尔一世
《伊戈尔远征记》反映了古代斯拉夫民族的历史、传说和风土人情,是基辅罗斯时期最杰出的文学作品。
(二)俄罗斯文化
2.文学
3.建筑
俄罗斯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建
筑被视作东正教的象征。
莫斯科红场的圣瓦西里大教堂
俄罗斯大地上公国林立,相互攻击、残杀,主人公伊戈尔为消除公国的外患——盘据在黑海沿岸的波洛夫人,率远征军进行征伐,诺夫戈罗德王公伊戈尔为消除外患,在没有告知基辅大公的情况下,便同自己的几个亲属一起召集军队,擅自远征,由于双方力量悬殊,伊戈尔惨遭失败,沦为阶下囚,波洛夫人乘胜侵袭了俄罗斯国土。基辅大公在得知伊戈尔兵败后,一方面谴责他孤军远征的轻率行动,另一方面号召王公们停止内讧,保卫国土。伊戈尔的失败也震惊了俄罗斯大地,飞禽走兽、树木花苋、山川日月都为伊戈尔分担忧秋。当伊戈尔的妻子雅罗斯拉夫娜在哭诉中渴望丈夫回国时,大自然给了伊戈尔力量,使他逃出波洛夫人的囚禁,重归故土。史诗最后借基辅大公之口道出了这部作品的要旨:团结起来,为祖国和民族,为伊戈尔的失败复仇。
(二)俄罗斯文化
(1)特点:受东方和西方文化的交互影响,并把这种影响融合到自己的文化之中。
(2)两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是基辅罗斯时期。这一时期俄罗斯文化继承了东斯拉夫人的古老传统,也在相当程度上接受了拜占庭文化的濡染,本土因素和外来因素相结合。
②第二阶段是蒙古人统治时期。这一时期俄罗斯文化被迫接受蒙古文化,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制是蒙古人统治的典型特征,该模式为以后俄罗斯国家的政权体制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补充:俄罗斯文化发展的特点及两个阶段
哥特式建筑
科隆大教堂
米兰大教堂
巴黎圣母院
前5世纪
476年
1453年
上古时期
中古时期
近代
罗马文化
古典希腊文化
东欧拜占庭文化
俄罗斯文化
西欧基督教文化
近代文化
395年
课堂小结
区域 哲学、宗教 文学 雕塑、建筑 史学 法律 历法
古希腊 苏格拉底:探讨人生哲理、社会伦理。 柏拉图:将哲学和数学融会贯通。 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创立逻辑学,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形成产生影响。 《荷马史诗》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 戏剧: 悲剧、喜剧 米隆 《掷铁饼者》 帕特农神庙 希罗多德 《历史》 修昔底德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古罗马 卢克菜修、 西塞罗、 维吉尔 万神殿 大竞技场 李维《罗马史》 塔西佗《编年史》 《十二铜表法》 公民法到万民法 儒略历
中古 西欧 基督教:《圣经》及神学,用形式逻辑论证基督教教义 托马斯·阿奎那,著名神学家 《圣经》 的重要影响 骑士文学 市民文学
拜占庭 东正教 圣索菲亚大教堂 罗马式穹顶 《罗马民法大全》
俄罗斯 东正教 史诗 《伊戈尔远征记》 圆顶多塔式教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