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中考第二轮专题复习五大文言虚词专题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中考第二轮专题复习五大文言虚词专题 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3 14:3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大文言虚词专题
一、之(5年6考):
词性 常见用法及意义 例句及解析
助词 ①结构助词,的。 ①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解析:“草木”和“花”都是名词,“草木”作定语,“花”是中心语。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解析:“岳阳楼”和“大观”都是名词,“岳阳楼”作定语,“大观”是中心语。
②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何陋之有。(《陋室铭》) 解析:正常语序为“有何陋之”,“陋”是宾语,“有”是谓语。
助词 ③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解析:正常语序为“居高之庙堂则忧其民”。“庙堂”是中心词,“高”是定语。②马之千里者。(《马说》) 解析:正常语序为“千里之马者”。“马”是中心词,“千里”是定语。
④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解析:“丝竹”是名词,作主语,“乱”是动词,作谓语。
⑤音节助词,用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解析:用在动词“鼓”后。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解析:用在时间副词“久”后。
代词 ⑥代指人、事、物,指人时多为第三人称,他(们),她(们),它(们)。 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解析:用在动词“与”后,作宾语。
⑦指示代词,这,那。 ①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解析:“之”在这里指代上文写到的桃花源的美景。 ②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解析:“忠”指代鲁庄公说的尽心尽力为人民的事情,“之”是复指代词,代指鲁庄公提到的事情。
动词 ⑧去,到,往。 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解析:省略主语“上(汉文帝)”,“细柳军”是地方性名词。
《爱莲说》中“之”字用法典型,共出现了8处,写出各句对应的义项:
1. 水陆草木之花
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 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富贵者也/花之君子者也
4. 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
1. 结构助词,的
2.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3. 结构助词,的
4.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将各句加点字对应的用法和意义填写到横线上。
第一组
1. 学而时习之
2. 无丝竹之乱耳
3. 何陋之有
4.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5. 往送之门
6.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 马之千里者
1. 代词,学过的知识
2.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3.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4. 结构助词,的
5. 动词,到,往
6. 音节助词,无实义
7.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第二组
8. 欲报之于陛下也
9. 沿河求之
10. 一老河兵闻之
11. 往之女家
12. 渔人甚异之
13.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4. 腰白玉之环
8. 指示代词,这
9. 代词,它(落入河中的石兽)
10. 指示代词,这件事
11. 音节助词,无实义
12. 指示代词,此,这
13.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14. 结构助词,的
第三组
15. 丈夫之冠也
16. 安知鱼之乐
17. 闻之,欣然规往
18. 先天下之忧而忧
19. 公将鼓之
20.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1. 醉翁之意不在酒
15.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16. 结构助词,的
17. 指示代词,这件事
18.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19. 音节助词,无实义
20. 代词,它
21. 结构助词,的
第四组
22. 心乐之
23. 前人之述备矣
24.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5. 数月之后
26. 其此之谓乎
27. 受任于败军之际
28. 求之地中
22. 指示代词,这(竹林外的水声)
23. 结构助词,的
24.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5. 音节助词,无实义
26.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27. 结构助词,的
28. 代词,它们(石兽)
第五组
29.乃记之而去
30.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1. 天之苍苍
32.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33.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34. 小大之狱
35. 策之不以其道
29. 指示代词,这件事
30. 结构助词,的
31.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32. 结构助词,的
33. 结构助词,的
34. 结构助词,的
35. 代词,它(千里马)
第六组
36. 无案牍之劳形
37. 鹏之徙于南冥也
38. 具答之
39.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0. 由此观之
41.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36.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37.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38. 代词,桃花源中的人
39.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40. 音节助词,无实义
41. 结构助词,的
二、以(5年4考):
词性 常见用法及意义 例句及解析
介词 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解析:“物”“己”均为名词性短语。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解析:“其境过清”是“记之而去”的原因,“以”放在表原因的分句前面。
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根据”等。 ①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解析:省略句补充完整为“可以(之)为师矣”,“之”即“温故而知新”,它是“为师”的条件,“以”在这里译为“凭借”。 ②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解析:“其道”这个名词性短语是“策”的条件,只有按正确的方法驱赶千里马,它才能发挥才能,因此“以”译为“按照”。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为“把”“拿”“用”等。 ①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解析:倒装句还原后为“醒能以文述者”,动作“醒”为次,动作“述”为主,因此“以”表方式。 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解析:倒装句还原后为“故临崩以大事寄臣也”,动作“临崩”为次,动作“寄”为主,因此“以”表方式。
④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从”“在”。 受命以来。(《出师表》) 解释:“以+来”连接动作、行为“受命”,表示时间。
连词 ⑤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用来”“来”。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解析:“记”是“作文”的目的,因此“以”在这里表目的,译为“来”。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解析:“光先帝遗德”是“开张圣听”的目的,因此“以”译为“来”。
⑥表示结果,可译为“以致”“因而”。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解析:“塞忠谏之路”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的结果,“以”在这里译为“以致”。
动词 ⑦可译为“认为”;组成词语“以为”,翻译成“认为”。 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句意为“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句子中的“以”译为“认为”。 ②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解析:与“为”组成“以为”,在句中翻译为“认为”。
《出师表》中“以”字用法典型,共出现了21处,写出各句对应的义项:
1. 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2.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
3.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4. 愚以为宫中之事/愚以为营中之事
5. 悉以咨之
6.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7.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 连词,来
2. 连词,以致
3. 连词,来
4. 动词,认为,以为
5. 连词,拿(来)
6. 介词,因此
7. 助词,用于“所”后,不译
8. 先帝不以臣卑鄙
9. 咨臣以当世之事
10. 遂许先帝以驱驰
11.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2. 受命以来
13. 以告先帝之灵/以彰其咎/以咨诹善道
14.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5.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8. 介词,因为
9. 介词,拿(来)
10. 连词,表承接,可不译
11. 介词,可译为“把
12. 表示时间的界限,用法同现代汉语
13. 连词,来,用来
14. 助词,用于“所”后,不译
15. 介词,可译为“把”
将各句对应的用法和意义填写到横线上。
第一组
1. 可以为师矣
2. 可以调素琴
3. 以为顺流下矣
4. 属予作文以记之
5. 以中有足乐者
6. 全石以为底
7. 以顺为正者
1. 介词,凭借
2. 介词,用……来
3. 动词,认为,以为
4. 连词,来
5. 介词,因为
6. 介词,把
7. 介词,把
第二组
8. 皆以美于徐公
9. 必以分人
10. 生以乡人子谒余
11. 不以物喜
12. 所以动心忍性
13. 策之不以其道
14.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8. 动词,认为,以为
9. 介词,把
10. 介词,凭借,借助
11. 介词,因为
12. 助词,用于“所”后,不译
13. 介词,按照
14. 介词,用
第三组
15. 不以疾也
16. 以其境过清
17. 去以六月息者也
18. 醒能述以文者
19.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0. 不敢出一言以复
15. 动词,认为
16. 介词,因为
17. 介词,凭借
18. 介词,用
19. 连词,用来
20. 连词,来
第四组
21. 必以情
22.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3. 以衾拥覆
24. 何以战
25. 自以为不如
21. 介词,按照,依照
22. 连词,用来
23. 介词,用,拿
24. 介词,凭、靠
25. 动词,认为
三、而(5年3考):
词性 常见用法及意义 例句及解析
连词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解析:“而”连接“报先帝”“忠陛下之职分”两部分内容,根据这句话的意思“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可知,“而”连接的这两部分不分先后,语意同等重要,因此, “而”在这里表示并列关系。
②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 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解析:“而”连接的动词短语“云归”“岩穴暝”有先后关系,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故“而”表示顺承关系。
③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解析:根据句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可知,“而”在这里表示转折关系。
④表示因果,相当于“因而”“所以”。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解析:“而”连接“四时之景不同”“乐亦无穷也”两部分内容,这两部分的意思分别是“四季的景色不同”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前者是后者产生的原因,后者是前者造成的结果,因此,“而”在这里表示因果关系。
⑤表示修饰(方式或状态),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解析:“呼”伴随了“与”的整个过程,是“与”的方式状语,前后是修饰关系。
⑥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解析:根据语意可知,喝得很少就醉了是因为太守的年龄大了,“而”连接的“年又最高”是对前面一件事的深入解释,因此“而”在这里表示递进关系。
⑦词缀,用在表时间的副词之后,不译。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解析:“而”跟在“已”的后面,“已”的意思是“不久”,是时间副词,且前面这部分与“夕阳在山”没有直接联系,因此,“而”在这里是词缀,不译。
《醉翁亭记》中“而”字用法典型,共出现了25处,写出各句对应的义项:
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3. 而年又最高
4.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6.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水落而石出者
1. 连词,表并列,不译
2. 连词,表修饰
3. 连词,表递进,而且
4. 连词,表并列,不译
5. 连词,表顺承,就
6. 连词,表顺承
7. 朝而往/暮而归
8. 而乐亦无穷也
9. 往来而不绝者
10. 临溪而渔
11. 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
12. 杂然而前陈者
13. 起坐而喧哗者
14. 已而夕阳在山
7. 连词,表修饰
8. 连词,表原因,因而
9. 连词,表修饰
10. 连词,表修饰
11. 连词,表并列,不译
12. 连词,表修饰
13. 连词,表并列,不译
14. 词缀,用在表时间的副词之后,不译
15.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6.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17.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5. 连词,表顺承
16. 连词,表转折
17. 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却
将各句对应的用法和意义填写到横线上。
第一组
1. 学而时习之
2. 人不知而不愠
3. 切问而近思
4. 潭西南而望
5. 温故而知新
6. 思而不学则殆
7.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 隶而从者
1. 连词,表顺承,然后
2. 连词,表转折,却
3. 连词,表并列,不译
4. 连词,表修饰
5. 连词,表顺承,然后
6. 连词,表转折,却
7. 连词,表并列,不译
8. 连词,表修饰
第二组
9. 学而不思则罔
10. 乃记之而去
11. 一怒而诸侯惧
12. 乡为身死而不受
1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4. 足肤皲裂而不知
15. 可计日而待也
16. 登轼而望之
9. 连词,表转折,却
10. 连词,表顺承,就
11. 连词,表顺承,就
12. 连词,表转折,却
13. 连词,表转折,却
14. 连词,表转折,却
15. 连词,表修饰
16. 连词,表顺承,不译
第三组
17. 而伯乐不常有
18. 濯清涟而不妖
19.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20. 言和而色夷
21. 时时而间进
22. 蹴尔而与之
23. 而形貌昳丽
24.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7. 连词,表转折,但是
18. 连词,表转折,却
19. 连词,表转折,却
20. 连词,表并列,不译
21. 连词,表修饰
22. 连词,表修饰
23. 连词,表递进,而且
24. 连词,表转折,却
四、于(5年2考):
词性 常见用法及意义 例句及解析
介词 ①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从”“在”等。 ①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解析:“长勺”是动词“战”发生的处所,“于”在这里译为“在”。 ②试用于昔日。(《出师表》) 解析:“昔日”是动词“用”的时间,“于”在这里译为“在”。
②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对于”“同” “给”“到”等。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动词短语“降大任”+于+名词“是人”,“于”在这里译为“给”。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解析:动词“痛恨”+于+名词“桓、灵”,“于”在这里译为“对、对于”。
③用在形容词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解析:“甚”在句中为形容词,符合“形容词+于”的结构。
④表示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忧患”是“生”的原因,“安乐”是“死”的原因。
连词 ⑤组成词语“于是”“至于”,表示承接,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 ①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句子由邹忌“暮寝而思之……”这件事过渡到“入朝见威王”这件事,因此“于是”表承接。 ②至于斟酌损益。(《出师表》) 解析:结合原文,前面诸葛亮在陈述北伐时机成熟等事,后面讲到“斟酌损益”是其他臣子的责任,“至于”指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于”字用法典型,共出现了13处,写出各句对应的义项:
1.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2.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 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
4.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介词,从
2. 介词,给
3. 介词,在
4. 介词,因为
将各句对应的用法和意义填写到横线上。
第一组
1. 至于夏水襄陵
2. 相与步于中庭
3. 山门圮于河
4. 骈死于槽枥之间
5.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6. 皆以美于徐公
7.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8. 还于旧都
1. 连词,表承接,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
2. 介词,在
3. 介词,在
4. 介词,在
5. 介词,向
6. 介词,表比较,比
7. 介词,对,对于
8. 介词,到
第二组
9. 于我如浮云
10. 行者休于树
11. 战于长勺
12. 皆朝于齐
13.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4. 于是入朝见威王
15.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16. 鹏之徙于南冥也
9. 介词,对于
10. 介词,在
11. 介词,在
12. 介词,到
13. 介词,在
14. 连词,表承接,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
15. 介词,向
16. 介词,到
第三组
17.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18.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19. 所欲有甚于生者
20. 万钟于我何加焉
21. 至于斟酌损益
22.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3.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24. 今诸生学于太学
17. 介词,在
18. 介词,在
19. 介词,表比较,比
20. 介词,对,对于
21. 连词,表承接,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
22. 介词,到
23. 介词,表比较,比
24. 介词,在
五、其(长沙2015):
词性 常见用法及意义 例句及解析
代词 人称 代词 ①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自己的”。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解析:“其民”表示“自己的人民”,“其”为表示“民”所属性的定语。
②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她)们”“他(她)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①门人弟子填其室。(《送东阳马生序》) 解析:“其室”表示“他的屋子”,“其”为表示“室”所属性的定语。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解析:“能千里而食也”是一个主谓短语,意思是“(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其”做了这个短语的主语,译为“它”,也就是“千里马”。
指示 代词 ③可译为“这”“那”“这个”“那个”“那些”“那里”。 ①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解析:根据句意“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可知,此句中的“其”为近景,故译为“这”,即桃花源。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解析:根据句意可知此句中的“林”为远景,故译为“那”。
④也可译为“其中的”。 其一犬坐于前。(《狼》) 解析:“一”为数词,表明“一个”,那么在它前面的“其”就可译为“其中的”。
副词 ⑤表示推测,可译为“大概”“或许”。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解析:句首的“其”与句末的“也”配合使用,可译为“大概……啊!”。
⑥表示反诘,可译为“难道”。 其真无马邪?(《马说》) 解析:句首的“其”与句末的“邪”配合使用,可译为“难道……吗?”。
⑦表示祈使,可译为“可要”“一定”。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解析:“许”是“答应”的意思,“其”用在“许”之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可要”“一定”“务必”等。
连词 ⑧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送东阳马生序》) 解析:句首的“其”与句末的“者”配合使用,可译为“如果……”。
⑨表示选择,可译为“是……还是”。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 解析:句首的“其”与句末的“邪”配合使用,可译为“是……还是……呢?”。
《马说》中“其”字用法典型,共出现了7处,写出各句对应的义项:
1.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 安求其能千里也
3. 策之不以其道
4.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 其真无马邪
6. 其真不知马也
1. 代词,它,千里马
2. 代词,它,千里马
3. 代词,它的
4. 代词,它的
5. 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难道
6. 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或许、恐怕;
将各句对应的用法和意义填写到横线上。
第一组
1. 其不善者而改之
2. 其间千二百里
3. 不得志,独行其道
4. 饿其体肤
5.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6. 不可知其源
7. 既出,得其船
1. 第三人称代词,他
2. 指示代词,那
3. 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
4. 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5. 连词,表选择,是……,还是
6. 代词,它的,指小石潭
7. 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第二组
8.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9. 其喜洋洋者矣
10.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1. 颓然乎其间者
12. 谓其妻曰
13. 其正色邪
14. 飞漱其间
8. 第三人称代词,他
9. 指示代词,那
10. 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
11.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
12. 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13. 连词,表选择,是……还是
14. 代词,它们(山峰)
第三组
15. 欲穷其林
16. 不知其几千里也
17. 四海亦谬称其氏名
18.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19. 人不堪其忧
20.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1.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5. 指示代词,那(片)
16. 代词,它(鹏的背)
17. 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的
18. 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19. 指示代词,这种
20. 第三人称代词,它的
21. 指示代词,这
第四组
22. 其此之谓乎
23. 其一犬坐于前
24. 不知其善也
25. 此之谓失其本心
22. 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或许
23. 指示代词,其中的
24. 第三人称代词,它的
25. 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陶公①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②,而逵马仆甚多。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③,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诸茬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④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世说新语·褒赏篇》)
【注释】①陶公:名侃,字士行,东晋名将。②悬磬:形容空无所有,极贫。③下为二髲: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髲,假发。④且:将近。
1.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其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家酷贫”中的“酷”与“而逵马仆甚多”中的“甚”都属于程度副词,表示“极、非常”。
B、“深愧其厚意”中的“愧”是词类活用中的意动用法,表示“对……感到惭愧”。
C、“逵及洛”的“及”是到达的意思,与“及鲁肃过寻阳”的“及”同义。
D、“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的“遂”与“遂拜蒙母”的“遂”都是“于是,就”的意思。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诸茬以为马草
B、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诸茬/以为马草
C、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诸茬/以为马草
D、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诸茬/以为马草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陶侃的形象特点。(3分)
1C (2分)解析:“及鲁肃过寻阳”中的“及”是“等到……时候”,而非“到达”。
2C (2分)解析:此句根据翻译可断句。(屋子里的柱子都被她削下一半来做柴烧,把家里的草垫都剁了用来当马儿的草料。)
3、(3分)翻译: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离开,陶侃追着送他不肯停下来,送了将近一百多里。
解析:关键词:“去”离开;“已”,停止,停下来;“许”,表示概述,一百多里。以上三词,每错一个扣1分,其他情况酌情处理。
4、(3分)陶侃的形象特点:少有大志、待客热情、颇有才辩等
解析: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述,1点1分。若未结合文章内容作答,则酌情扣分。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②绝编,迨③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曾主编过《资治通鉴》。②下帷:指东汉儒生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③迨(dài):等到。
1.下面是阅读本文时对文言字词的推断,其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乙】文“思其义”与“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中的“其”字用法不相同。
B.成语“患得患失”中“患”的本义为“担心”,据此可类推【乙】文“患记问不若人”中的“患”也是此意。
C.字典中“若”有“好像”“比得上”“你(们)”“如果”等意思,【甲】文“孰若孤”与【乙】文“患记问不若人”中的“若”应该都是“比得上”之意。
D.成语故事“韦编三绝”,说的是孔子读《易》时,好几次把穿简(书)的牛皮绳子翻断了,所以文中的“绝编”借此指读书勤奋。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 B.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
C.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 D.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语句的大意。(6分)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分)
(2)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3分)
4.壹鸣同学进入初中后,因为班级同学表现突出,常常怀疑自己学习能力不足,导致他成绩不如别人,想努力却无从下手。读完【甲】【乙】两文后你能不能给他提两条具体的建议呢?(4分)
1.A[第一个“其”为“它(读过的文章)的”,第二个“其”为“他”,均为代词,虽意义不同,但用法相同。]
2.D(原句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
3.(1)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2)(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才能终身不忘。
4.需针对壹鸣同学的问题具体谈指导建议,可以从扩大阅读面、广泛地阅读,保持学习时宁静专一的状态、抵制诱惑,重要知识要用心熟读反复记忆,学习利用一切时间等方面阐述。(要求语意明确、句子通顺、所答内容与文段有关)(每点2分,满分4分)
【参考译文】
司马温公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温公却)独自放下帷幕刻苦读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才能终身不忘。司马温公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在骑马走路的时候,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再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甲】
①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
【乙】
①农夫耕于田,数息①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终岁②不成!”农夫闻之,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②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扑于田。徐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③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选自《浑然子》,有删改)
【注释】①呼吸;②终岁:整年。
1. 下面是阅读文本时对文言字词的推断,其中有明显的错误的是( )
A. 甲文中“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与乙文中“农夫耕于田”的“于”字用法是一样的,都是表示“在”的意思。
B. 成语“爱莫能助”中“莫”解释为“不”,据此可类推乙文中“予莫知所以耕”中的“莫”也为此意。
C. 甲文中“以我酌油知之”与乙文中“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的“以”字用法是一样的,都可解释为“用”。
D. 字典中“术”有“道路”“方法”“计谋”“学问”等义项,乙文中“乃子之术误矣”的“术”应为“方法”之意。
2. 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扑于田
A. 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扑于田
B. 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扑于田
C. 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扑于田
D. 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扑于田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语句的大意。
徐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4. “传承古文化,修身齐圣贤”。请谈谈【甲】【乙】两文分别给了你哪些启示?
【答案】1. C 2. B
3. (他)慢慢地对农夫说:“从今往后,我算知道种田的难处了!”
4. (1)甲文:①熟能生巧,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下苦功夫,勤加练习,这样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②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做人要谦虚,不能骄傲自大……
(2)乙文:①欲速则不达,做事情要讲究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②只有在生活亲身实践,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和方法;③实践胜于说教,只有亲身实践后,才有发言权……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于是老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于:在;
农夫耕于田:有个农民在田里耕种。于:在;
B.爱莫能助:形容心里愿意帮助,但限于力量或条件的限制却没有办法做到。莫:不;
予莫知所以耕: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耕地。莫:不;
C.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以:凭;
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你可以把耕地的方法示范给我吗?以:用;
D.乃子之术误矣:而是你的方法错了。术:方法;
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文断句必须在理解整个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要注意六种情况: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另外还要注意不能把一个词划开。
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扑于田:意思是没有多长时间,他的力气用完了,气喘吁吁,汗如雨下的样子,连声音都发不出了,向前倒在田里。
“未及移时”突出时间短,“气竭汗雨”写人的神态,视觉角度,“喘喘焉不能作声”从声音角度写人的表现,“且扑于田”写动作。
根据句意断为: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扑于田。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
谓……曰:对……说;难:不容易。
【4题详解】
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甲文中从陈康肃公的角度看:第①段“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第②段“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看了卖油翁酌油的高超技艺后,只好“笑而遣之”,告诉我们不要仗着自己有本事就骄傲自满,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做人要谦虚稳重,要精益求精,只有勤奋与努力才是成功的秘诀,只有真正掌握工作的全部内容与真谛,才能达到自己所想达到的理想境界;
从卖油翁的角度看:第②段“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可见卖油翁身怀绝技,但是并不骄傲,启示我们做人应该谦虚;做任何事情都要勤学苦练,久而久之就能够做到熟能生巧;
乙文中第②段“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扑于田”可知实践胜于说教,只有亲身实践后,才有发言权;再加上第③段:“欲速则不达也”可知,欲速则不达,做事情要讲究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第②段“今而后知耕之难也”告诉我们只有在生活亲身实践,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和方法。
【点睛】参考译文:
乙文:有个农民在田里耕种,他喘几口气以后才挥一下锄头。有个过路人看见了讥笑说:“你种田都这个样子,你这个农夫真是太懒了!你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这样耕田几个月也耕不完。”农夫说:“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耕地,你可以把耕地的方法示范给我吗?”过路人脱下衣服走到田里,喘一口气连挥几下锄头,每锄一下都用尽全身的力气。没有多长时间,他的力气用完了,气喘吁吁,汗如雨下的样子,连声音都发不出了,向前倒在田里。他对农夫说:“我到今天才知道耕地的不易。”农夫说:“不是耕田困难,而是你的方法错了!人处理事情也是这样,想要刻意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过路人心服也口服地离开了。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①谓君不善学,信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③之,是不亦善学乎 ”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恩,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④走。居⑤五日,李生故⑥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⑦,盍⑧改之乎?不然迨⑨年事蹉跎⑩,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 ,以昭炯戒 。”
(选自《李生论善学者》,有删改)
【注】①或∶有人。②信∶真的。③志∶记住。④还(xuán)∶旋转,转身。⑤居:过了。⑥故特地。⑦厌:满足。⑧盍:何不。⑨迨:等到。⑩蹉跎:指虚度光阴。 坐右∶指座位右边,这里指当做座右铭。 昭∶显示。炯戒∶明显的警戒。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君但志之而不思之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B.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陈康肃公善射
C.而君变色以去 蒙辞以军中多务 D.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康肃笑而遣之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B.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C.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D.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几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3分)
译文∶
(2)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3分)
译文∶
14.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请用原文回答)课文《孙权劝学》中的吕蒙以及本文中的王生在听别人劝说之后,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4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