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朔山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高一语文(扫描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大通朔山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高一语文(扫描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3 17:54:16

文档简介

大通县朔山中学2022级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A项,“义就成了人性的核心”理解有误。由原文“孟子则认为人性本善,将义规定为‘羞恶之心’,与仁、礼
智共同构成人的本性”可知,义与仁,礼、智共同构成人的本性,不能说“义就成了人性的核心”。C项,“儒家
思想的核心是仁爱,…,根基是孝悌”理解有误。由原文“儒家思想的最高范畴是仁,根基却是孝悌。儒家
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可知,儒家思想的根基是孝悌,而不是仁爱的根基是孝悌;其次,因果关系也不成立。
D项,“即义就是要适宜,这一说法被广泛认同”理解有误。由原文“‘义者宜也’,…历代文人学者对此有着
不同看法”可知,“义者宜也”,历代文人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看法,认为以宜释义过于宽泛,没有实质性内容。)
2.B(“也有排斥非血缘关系的弊端”理解有误。由原文“仁爱不是兼爱、泛爱,而是差序之爱,即从血缘亲情之爱
开始,逐渐延伸拓展开来,形成亲疏有别的仁爱关系。…义是从血缘关系推演出来的处理社会关系的伦理
原则”可知,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以血缘亲情为前提,人际关系亲疏有别,遵循义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能够
让社会更和谐,而不是“排斥非血缘关系”。)
3.B(“突出了孟子的论断更富有正面意义”理解有误,由原文“孔子没有对人性做出判断,孔子认为,‘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强调后天的学习和实践对人的品性有着重要影响。孟子则认为人性本善,将义规定为‘羞恶之
心’,与仁、礼、智共同构成人的本性。孟子言人性本善,虽然不无唯心倾向,却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和激励作
用”可知,论述义与人的本性之间的关系。)
4.①义与人的本性;②义与君子人格;③义的主旨:④义的概念特征。(每点1分,意对即可)
5.①“老吾老,幼吾幼”的血缘亲情之爱是前提和基础:②由血缘亲情之爱逐渐延伸拓展到其他社会关系;③体
现亲疏有别(或“是一种有差序的爱”)。(每点2分,意对即可)
6.A(B项,“方老师生活贫困”无中生有,原文并未体现方老师的经济情况:C项,“受到了方老师的启发,特别是
方老师的幼年回忆给予‘他’写作灵感”不符原文,原文表述是“她想知道,他是如何对文学开始感兴趣的,一
定受到了某位老师的启发吧?他笑着摇摇头”:D项,“她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好老师”错误,方老师是渴
望在退休之后能像自认为成功的学生那样通过写作得到社会的肯定,而不是成为“好老师”。)
7.B(“因为‘他'还记得方老师”曲解文意,根据原文“他并不记得这样的一位教师”可知。)
8.①第二段运用“听”“站”“毁拉”等一系列动词,描写出“他”迎接来客时开门动作的迟缓,含蓄地表现出他对来
客的排斥;②迎接方老师进门后“他”“再一次坐进尚且温暖的凹陷处”,凸显了“他”对外来客的抵触、淡漠;
③方老师渴望成功的眼神勾起了“他”在写作中无数次被否定的痛苦回忆,无法回答老师的问题,因而感到犹
疑不定、焦躁不安:④最后“他”对方老师说“你是我所见过的最优秀的老师”,内心隐含对方老师的同情、安
慰。(每点1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①“我真的很高兴”具有多重含义,既有方老师看到学生终于想起自己的高兴,也有得到学生鼓励后的欣慰:
②“诚挚地看着他”运用神态描写,丰富方老师的形象,方老师认为自己找到了成功的出路,无论是多年前还
是现在,她都寄希望于外部评价来实现自我确认;③开放式结局,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方老师日后是否会
取得成功耐人寻味。(每点2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情给分)
10B(原文标点为: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高一年级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31500Z大通县朔山中学2022级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
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
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下册第一、第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朱熹指出:“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在儒家看来,义是处理人
际关系的重要依据,也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价值取向,更是具有现实操作性的伦理道德范畴。
孔子没有对人性做出判断,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强调后天的学习和实践对人
的品性有着重要影响。孟子则认为人性本善,将义规定为“羞恶之心”,与仁、礼、智共同构成人
的本性。孟子言人性本善,虽然不无唯心倾向,却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和激励作用。这是告诉
人们,所有的道德行为都源于人的本性,只要你愿意,就能够做到,而且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在孔子看来,义是君子的本质规定。“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
哉!”这说明一个真正的君子,是优秀道德品质的集合体,其中义是根本,礼是表现在外面的行
为,有高度的文化修养;然后是态度,非常谦逊,不自满,不骄傲;最后是诚信,对人对事,处之有
信,言而有信,自信而信他人。在孔子看来,义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如果说君子是孔子崇
尚的人格,那么,小人则是孔子反对的人格,“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经常比较君子与
小人的差别,最大的差别与义有关,这就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儒家思想的最高范畴是仁,根基却是孝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仁爱不是兼爱、泛爱,
而是差序之爱,即从血缘亲情之爱开始,逐渐延伸拓展开来,形成亲疏有别的仁爱关系,最终实
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会。义是从血缘关系推演出来的处理社会
关系的伦理原则,其主旨是敬长。孟子指出:“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在儒家的伦理道德范骑中,义的概念很有些特殊。如果从主体性与实践性区分,仁、礼、智、
【高一年级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第1页(共8页)】
231500Z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