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青藏地区
一、选择题
1.西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是主要的自然特征,其西北部荒漠广布。西藏人口密度仅2.2人/平方千米,分布分散。根据图中信息,对西藏人口分布的推断,正确的是
A.中部多,四周少 B.西北部多,南部少
C.东北部多,西南部少 D.西北部少,东部、东南部多
2.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位于西藏自治区
B.是黄河、长江、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
C.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广的平原湿地
D.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3. 西藏的农作物单株生产力高,主要原因是( )
①藏夏季气温较低,光照强烈,有机物累积多
②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物的累积
③光照强,有利于光合作用
④地势高,有利于有机物的累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三江源地区雪山连绵,沼泽密布,细草如毯,是野生动物的天堂。下图示意三江源地区山河分布,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4-7小题。
4.图中序号与对应河流名称,正确的是( )
A.①—黄河 B.②—澜沧江 C.③—怒江 D.④—长江
5.三江源地区成为“野生动物天堂”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寒冷,缺少天敌 B.气候温和,森林茂密
C.高原湿地,人迹罕至 D.地形平坦,草原辽阔
6.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有( )
①增加木材蓄积量②保护长江、黄河和雅鲁藏布江源头
③保护大面积沼泽④保护生物多样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7.下列措施中,有利于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是( )
A.滥采砂金 B.全面禁猎 C.乱挖滥伐 D.过度放牧
读下国四大牧区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8-11题。
8.代表青海牧区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9.甲牧场绿草如茵、牛羊肥壮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0.我国天然草场分界线以东、以南部分属于农耕区畜牧业,主要牲畜品种有( )
A.牦牛 B.三河马 C.细毛羊 D.生猪
11.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形成了多样化的农业。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方面考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华北平原—雨热同期—种植水稻 B.横断山区—地势起伏大—发展林业
C.四川盆地—降水稀少—发展畜牧业 D.云贵高原—地势坦荡—种植小麦
读下图,完成下面12-13小题。
12.图中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宁夏回族自治区
C.西藏自治区 D.内蒙古自治区
13.该地区自然、人口分布情况为
A.地势低平,河湖密布,气候宜人,人口较多
B.地表崎岖,山高谷深,森林广布,人口稀疏
C.海拔高,日照强,气候温和湿润,人口稠密
D.高寒缺氧,雪山连绵,风景秀丽,地广人稀
材料:记者从青海柴达尔事故前方指挥部获悉,经过抢险教救队伍每天24小时不间断轮班作业,在“8·14”冒顶事故现场搜寻出1名被困人员(已无生命体征),身份信息已经核实。目前,抢险救援队伍克服连续阴雨、高寒缺氧、抢险救援工作难度大风险高等困难,仍在一刻不停有序开展其他被困人员的搜救作业。结合材料,完成下面14-16小题。
14.青海省所在的地形区是( )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塔里木盆地 D.准噶尔盆地
15.抢险救援队克服连续高寒缺氧等困难反映出这里的主要气候类型是( )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季风型气候 C.高原山地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16.结合这里的自然环境特征持续的阴雨天气极有可能造成的地质灾害是( )
A.地震 B.梅雨 C.山体滑坡 D.台风
每当雨季,西藏松茸破土而出。波密是西藏松茸的重要产地,县城海拔2700米,1月均温-0.2°C左右,境内冰川发育极好,冰舌前端伸入森林,蔚为壮观。下图为波密所在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17-18小题。
17.波密县松茸产量最多的月份是
A.1~3月 B.4~6月
C.7~9月 D.10~12月
18.“冰舌前端伸入森林”中的森林最可能是
A.针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常绿硬叶林
农业科技的进步给青藏地区的人民带来幸福生活。阿里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曾经这里的新鲜果蔬几乎全靠外地长途转运;如今通过建设智能果蔬大棚,人们吃上了本地产的新鲜果蔬。右图为青藏地区农业分布简图。读图,完成下面19-20小题。
19.青藏地区( )
A.粮食多在河谷种植,因纬度较高、气温低
B.畜牧业分布广泛,畜种适应高寒缺氧环境
C.果蔬大棚主要在河流的源头,因水源清洁
D.药材分布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种类多样
20.青藏地区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需要( )
A.利用太阳能,建设全国商品粮基地
B.开辟新水源,兴建优质多汁牧草场
C.开垦高原湿地,扩大果蔬种植面积
D.重视生态保护,建立药材种植基地
二、解答题
21.青藏地区的青海省南部有三条大河的发源地,被称为“三江源地区”。穿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铁路在修建过程中需克服许多困难。读青藏地区铁路示意图,结合材料,完成下面各题。
(1)这三条河分别是③______、④______和⑤______,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河湖水量最丰盈的时期出现在______季。
(2)近年来,三江源地区冰川面积逐年减少,直接原因是______。
(3)该铁路在三江源段多采用“以桥代路”的建设方式,其目的是______。
22.我国于2005年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并计划在2020年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读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示意图和拉萨气候统计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三江源是指____源区、澜沧江源区、黄河源区的总称,它位于____省南部。
(2)拉萨“冬天不冷”的原因包括____。
(3)三江源地区被称作“中华水塔”的原因是____。
(4)为了改善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应采取何种措施呢?
参考答案
1.西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高寒,其西北部荒漠广布,东南地区气候湿润,人口分布特点是西北部少、东南部多,故选D。
2.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源区的总称,被誉为“中华水塔”,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广的高原湿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故选D。
3.青藏高原气候高寒,只有河谷地带由于地势较低,气温较高,无霜期长,夏季气温较低,光照强,有利于光合作用,作物各发育阶段无抑制性高温影响,昼夜温差大,光合作用日进程无“午睡”现象,有利于有机物的累积,降水条件较好,土壤比较肥沃,又有河水作为灌溉水源,因而适宜耕作,成为农业发达地带,被称为河谷农业,故选A.
4.由图可知,图中①是黄河,②是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③是澜沧江,④是怒江,故选A。
5.三江源地区是指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湿地,海拔高、气温低,人类活动少,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故选C。
6.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大面积的沼泽,也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的是长江、黄河的澜沧江的源头,与增加木材蓄积量无关,故选B。
7.以上四个措施中,滥采砂金、乱挖滥伐和过度放牧都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只有全面禁猎有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故选B。
8.图中甲是内蒙古牧区,乙是新疆牧区,丙是青海牧区,丁是西藏牧区,故选C。
9.图中甲是内蒙古牧区,乙是新疆牧区,丙是青海牧区,丁是西藏牧区,我国内蒙古牧区夏季降水相对较多,气温较高,所以场绿草如茵、牛羊肥壮,故选B。
10.我国天然草场分界线以东、以南部分属于农耕区畜牧业,主要牲畜品种有生猪、鸡鸭鹅等,牦牛、三河马、细毛羊都是牧区畜牧业的主要牲畜,故选D。
11.我国华北平原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小麦,横断山区地势起伏大,适合发展林业,四川盆地降水多,适合发展种植业,云贵高原地势崎岖,位于南方地区,不适合种植小麦,故选B。
12.由图可知,图中所示少数民族是主要生活在青藏地区的藏族,以上四个自治区中,只有西藏自治区符合题目要求,故选C。
13.由上题可知,该少数民族是主要生活在青藏地区的藏族,该地区由于海拔高,地理特征是高寒缺氧,雪山连绵,风景秀丽,地广人稀,故选D。
14.青海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地形区包括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故BCD错误,C正确。
15.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这里的气候类型是高原山地气候,抢险救援队需克服连续阴雨、高寒缺氧等困难,故ABD错误,C正确。
16.根据题干中的关键字“持续的阴雨天气”,结合所在地区的地形类型为高原和山地,判断极有可能造成的地质灾害为山体滑坡;A地震是地质灾害,多发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B梅雨和D台风是气象灾害。故ABD错误,C正确。
17.由题目可知,波密县松茸是每当雨季时会破土而出,其产量最多的月分是7-9月,此季节气温最高,降水丰富,故选C。
18.由题目可知,“境内冰川发育良好”,因此冰舌前端伸入的森林应该是靠近冰原地带,最可能是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分布在温带地区,常绿阔叶林分布在南方湿润地区,常绿硬叶林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故选A。
19.青藏地区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地势较低,气温较高,土质较肥沃,水源充足,A错误;青藏地区耐寒的高山草甸分布广泛,生长着能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特殊高原环境的牲畜——牦牛(高原之舟)、藏绵羊、藏绵羊,B正确;果蔬大棚主要在海拔较低热量较丰富的河谷地带,C错误;青藏地区药材分布在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因气候垂直分异大,药材种类丰富,D错误;故选B。
20.青藏地区热量不足,利用太阳能,建设全国商品粮基地,成本过高,A错误;开辟新水源,兴建优质多汁牧草场可能会对众多水源地造成污染,B错误;高原湿地对当地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需要加以保护,不等盲目开垦,C错误;青藏地区应重视生态保护,可建立药材种植基地,D正确;故选D。
21. (1)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这三条河分别是③澜沧江、④长江、⑤黄河,被誉为“中华水塔”;雪山和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每到暖季,冰雪融化,形成涓涓细流,进而蜿蜒汇集成江河最初的源流,因此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河湖水量最丰盈的时期出现在夏季。
(2)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逐年萎缩,这直接影响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三江源地区冰川面积逐年减少,直接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
(3)青藏铁路在三江源段多采用“以桥代路”的建设方式,其目的是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克服冻土对铁路的影响,遏制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
22. (1)读图可知,三江源地区位于全我国青藏高原东部,青海省的南部,是指长江源区、黄河源区和澜沧江源区。
(2)读图可知,拉萨位于青藏高原上,晴天多,受冷空气影响小,拉萨位于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地势相对较低,气温较高,所以拉萨冬季不很冷。
(3)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上,地势高,冰川广布,冰雪融水量大;地势平坦,湿地面积广,蓄水量大,是我国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所以被称为“中华水塔”。
(4)三江源地区由于过度放牧、过度捕猎等原因造成了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沙地扩大、生物减少,湿地面积减少等问题,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国家建设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采取退耕还草(林),禁止猎杀野生动物,休牧育草,保护天然草场等措施保护三江源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