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中学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七)历史
一、选择题
1. 史学家范文澜在论述周代井田制时说道:“经授土授民以后,土地臣民名义上仍是王土王臣的一部分,事实上授土授民的人有权割让或交换,等于私有了……领主们的所有权,天子是不该无故侵犯的。”其意在说明周代井田制( )
A. 弱化了宗族内的凝聚力 B. 成为分封制瓦解的根源
C. 蕴含着土地私有的成分 D. 动摇了周天子统治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是范文澜对西周井田制论述,尽管“土地臣民名义上仍是王土王臣的一部分”,但是“事实上授土授民的人有权割让或交换,等于私有了”“领主们的所有权,天子是不该无故侵犯的",这表明范文澜认为周代井田制呈现出一定的私有色彩,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井田制蕴含私有色彩,没有弱化宗族凝聚力的信息,排除A项;分封制瓦解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B项;井田制是西周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2. 汉代董仲舒认为“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他还强调,天是能够赏善惩恶的最高主宰,它通过“正”天子而“正”天下,“天子有善,‘天’能赏之;天子有过,‘天’能罚之。”这些主张旨在( )
A. 重塑社会道德秩序 B.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C. 维护君臣伦理关系 D. 构建新的儒学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天子有善,‘天’能赏之;天子有过,‘天’能罚之”,这一方面对君主残暴统治有所制约,但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B项正确;董仲舒的主张旨在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并不是重塑社会道德秩序、维护君臣伦理关系以及构建新的儒学体系,排除ACD项。故选B项。
3. 北宋建立后,朝廷服制规定“俾闾阎之卑,不得与尊者同荣;倡优之贱,不得与贵者并丽。”然而“自咸平、景德以后,粉饰太平,服用寝侈。不惟士大夫家崇尚不已,市井闾里以华靡相胜”“今业庶民之家,必衣重锦,厚绫罗毅之衣,名状百出,弗可胜穷。”由此可见,当时( )
A. 百姓生活境遇大大改善 B. 市民阶层政治地位提升
C 传统伦理被人们所抛弃 D.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材料为北宋建立后,朝廷在服制上有严格的等级限制,但是“自咸平、景德以后,……不惟士大夫家崇尚不已,市井闾里以华靡相胜”,表明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突破宋代服制规定,等级秩序受到冲击,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人们对于服制规定的突破,并不能说明百姓生活条件大大改善,排除A项;题干材料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经济条件有所变化,但不能说明其政治地位提升,排除B项;等级秩序受到冲击并不能说明传统伦理被人们抛弃,排除C项。故选D项。
4. 如图为明代官方科技文献作者群体地域分布图。它反映出( )
A. 科技发展受区域经济影响 B. 农耕文明制约了科技发展
C. 政府弱化对科技扶持力度 D. 科技创新的社会基础薄弱
【答案】A
【解析】
【详解】图中显示,明代科技文献作者的人数和所占比例江南地区占有绝对优势,这反映出科技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成正相关,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的文明成就建立在发达的农耕文明基础上的,排除B项;材料反映科技文献作者群体地域分布情况,与政府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科技文献作者群体地域分布情况,与社会基础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5. 史料记载,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弃田筑塘,废稻种桑”“旧原有稻田,今皆变为基塘,民务农桑,养蚕为业。……女善缫丝。”“凡矶围堤岸,皆种荔枝、龙眼,或有弃稻田以种者。”这表明该地区( )
A. 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开始解体 B. 农业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C. 农民经济负担得到有效缓解 D. 农业生产出现了衰退现象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内容为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废稻种桑”“旧原有稻田,今皆变为基塘,民务农桑,养蚕为业”,农民大量种桑养蚕,且大量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农业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B项正确。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开始解体出现在中国近代,排出A项;题干没有涉及农民经济负担缓解的信息,排除C项;珠江三角洲桑基农业的发展也说明农业生产得到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
6. 辛亥革命前后,很多报刊大量辟有“社论”“社说”“论说”“时论”等栏目,且报刊舆论篇幅所占比例有全报的三分之一左右。有一部分报纸在版面上辟有专门刊头的副刊,如《中国日报》的“鼓吹录”、《国民日报》的“黑暗世界”、《申报》的“自由谈”等。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报刊宣传( )
A. 动摇了儒家思想地位 B. 蕴含着丰富的时代精神
C. 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D. 提出了国家治理新方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内容为辛亥革命前后报刊栏目的情形,据材料“报刊舆论篇幅所占比例有全报的三分之一左右。有一部分报纸在版面上辟有专门刊头的副刊”可知这一时期报刊更加关注社会时事问题,因此,这时的报刊宣传蕴含着丰富的时代精神,B项正确;儒家思想地位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C项中“广泛认可”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报刊关注时事,但并没有提出国家治理的新方案,排除D项。故选B项。
7. 如表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有关论述。这些论断( )
论述 出处和发表时间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没有贫农阶级(照绅士的话说,没有"痞子"),决不能造成现时乡村的革命状态,决不能打倒土豪劣绅,完成民主革命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A. 强调了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 B. 意在说明民主革命的艰巨性
C. 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D. 适应了民族战争发展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所示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相关论述,“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没有贫农阶级(照绅士的话说,没有‘痞子’)……决不能打倒土豪劣绅,完成民主革命"都表明毛泽东注重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A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对农民的重视,并不是强调民主革命的艰巨性,排除B项;毛泽东发动秋在起义失败后,向井冈山进军,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此时是国民革命前后,还没有进入民族战争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8. 据重庆市公安局人口调查统计,全市1936年2月有人口328805人,到1945年12月时则迅速增长到1245645人,增长了近3倍,重庆由战前的中等城市一跃为特大型城市,重庆市的范围也由原来的46.7平方公里扩张为300平方公里。这一时期,重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直接得益于( )
A. 长江上游优越的区位优势 B. 社会和经济重心整体西移
C. 近代以来雄厚的工业基础 D. 开设为西南地区通商口岸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到1945年12月时则迅速增长到1245645人,增长了近3倍,重庆由战前的中等城市一跃为特大型城市,重庆市的范围也由原来的46.7平方公里扩张为300平方公里”及所学可知,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至重庆,沿海城市的大批工厂、学校和平民纷纷西迁,社会与经济重心迅速整体西移,重庆城市化快速发展,B项正确;长江上游和中下游各有其区位优势,排除A项;近代以来沿海地区发展较快,且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而西南地区工业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排除C项;《马关条约》增开重庆为通商口岸,客观上有利于重庆城市化发展,但和题干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 1953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厉行节约、紧缩开支、平衡国家预算的紧急指示》,在全国范围掀起厉行节约的运动。1955年7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厉行节约的决定》,指出在基本建设中、企业经营管理以及各行各业中存在的严重浪费现象,必须坚决纠正。这一时期开展的厉行节约运动( )
A. 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 B.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C. 彰显了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D. 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恢复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所示为我国“一五”计划期间,掀起了厉行节约的运动,中央要求纠正和杜绝浪费现象,这些都彰显了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C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题干涉及时间最晚是1955年,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B项中"保障了"说法欠妥,应该说“一五”计划期间厉行节约的运动有助于工业化的实施,它可以在建国初国家经济相对困难的情况下为国家积累工业化开展所需要的资金,排除B项;1952年,我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0. 如表为我国卫生系统相关统计数据,这反映了我国( )
1981 1990 2000 2010 2015
人均预期寿命(岁) 67.9 68.6 71.4 74.8 76.3
婴儿死亡率(%) 34.7 32.9 32.2 13.1 8.1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 88.9 53.0 30.0 20.1
A. 医疗卫生体系逐渐确立 B. 医疗卫生事业处于世界前列
C. 全民卫生意识不断强化 D. 人民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所示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预期寿命逐年提高,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逐年下降,这表明我国人民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医疗卫生体系已经逐渐确立起来,排除A项;材料没有其他国家做对比,不能得出“医疗卫生事业处于世界前列”,排除B项;材料是关于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的,没有全民卫生意识强化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古希腊雅典法律规定,2/3的进口谷物必须送入雅典城内;如果雅典城民向其他任何港口私自运送粮食,视为重罪。法律还明确限定了谷物交易的利润上限,粮食交易在市场监督下进行,奖励举报谷物交易中的不法行为。这些法律规定表明雅典( )
A. 城邦注重粮食安全作用 B. 谷物是主要对外贸易商品
C. 商业贸易中自由精神缺失 D. 特权阶层的利益受到限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所示的古希腊对粮食运输和交易的法律规定,“雅典城民向其他任何港口私自运送粮食,视为重罪”“限定了谷物交易的利润上限”“奖励举报谷物交易中的不法行为”等都说明城邦注重粮食的安全作用,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雅典城邦注重粮食安全,并不能说明谷物是主要的对外贸易商品,排除B项;雅典规定粮食交易在市场监督下进行,这并不能说明商业贸易中自由精神缺失,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对粮食安全的重视,没有涉及对特权阶层利益限制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2. 在中世纪欧洲,香料被看作是上层社会的标志,其价格昂贵,被称为“黑色黄金”,一些贵族家庭会以香料来彰显自己的财力。16世纪以来,香料大量涌入欧洲等地,由供贵族富豪享用的高级奢侈品变为寻常百姓的大众化商品。这反映了当时( )
A. 近代商业贸易方式发生变化 B. 欧洲消费观念发生了彻底改变
C. 欧洲扩大了对外贸易的通道 D. 商业贸易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香料在16世纪以来与中世纪相比,香料由高级奢侈品变为大众化百姓商品,香料价格更加便宜,说明香料来源广泛,这是由于16世纪以来,各种贸易通道开通,世界之间联系更加密切,C项正确;材料反映由于新航路开辟,商业贸易中心变化,商业贸易方式比如公司、股份制等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欧洲人消费观念发生改变,彻底过于绝对,夸大事实,排除B项;香料涌入寻常百姓家,丰富的主要是物质生活并非精神生活,排除D项。故选C项。
13. 巴黎公社失败后,法国国民议会发起对公社的指控调查,指控把工人阶级比喻为"蛮人"。宣称:"法国来自社会底层的‘蛮人’们不仅攻击财产、家庭等一切社会的古老基础,而且抨击上帝的存在、灵魂的不朽,意欲摧毁道德之城。”这可以用来佐证巴黎公社( )
A. 践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原则 B. 力图构建全新的政权模式
C. 瓦解了法国传统社会基础 D. 摆脱了宗教对人们的束缚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所示为巴黎公社失败后,法国国民议会对公社的调查指控"‘蛮人’们不仅攻击财产、家庭等一切社会的古老基础,而且抨击上帝的存在、灵魂的不朽,意欲摧毁道德之城”,恰恰说明公社力图构建全新的政权模式,B项正确;巴黎公社进行的并非社会主义革命,排除A项;法国大革命瓦解了法国传统社会基础,C项不符合题干主旨和史实,排除C项;根据材料中的“意欲摧毁道德之城”,并没有提到结果如何,所以“摆脱了宗教对人们的束缚”表述不当,排除D项。故选B项。
14. 1932年5月,美国总统胡佛给一个公共工程倡导者写信说,美国“不能靠挥霍而使经济繁荣。”当民主党控制的国会通过了一项花费20亿美元巨资救市的计划时,胡佛否决了它并对此提出了严厉批评,称之为“史无前例地滥用公共财产”。这反映了当时美国政府( )
A. 拒绝采取救市经济举措 B. 固守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 秉持贸易保护主义理念 D. 主张合理利用公共财产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材料显示美国胡佛任总统期间写信反对公共工程建设,反对政府投入巨资干预经济,进行救市,这反映了美国胡佛政府仍然秉持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反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B项正确;胡佛政府反对花巨资干预经济救市,并不能说明政府没有采取救市经济举措,排除A项;材料说明胡佛政府固守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没有涉及贸易保护和合理利用公共财产的相关信息,排除CD项。故选B项。
15. 金砖国家的国土面积占世界总而积的26.46%,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1.93%,经济总量约占世界的24.16%,贸易总额占世界的16.27%,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为13.39%,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总量为14.84%。由此可见,金砖国家的合作( )
A. 加快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进程 B. 有效遏制了美国单边主义扩张
C. 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 冲击了战后美苏两极国际格局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所示为金砖国家经济总量、人口总数、贸易总额等相关信息,金砖国家在这些方面占有很大比重,由此可见,金砖国家的合作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C项正确;金砖国家组织不属于区域集团化组织,排除A项;B项中“有效遏制了”说法欠妥,排除;2006年,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国外长在联合国大会期间举行首次会晤,开启金砖国家合作序幕,而苏联解体后两极国际格局已经结束,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城开辟了中西交通之路。汉代政府在河西设驿站,保护丝路上的使者、商贾。汉朝派赴中亚的各国使节、追逐厚利的冒险商人以及西行者相望于道。中国的丝绸、漆器和铁器运往中亚。大宛的葡萄、乌孙的黄瓜、奄蔡的貂皮,以及异城的杂技、胭脂、音乐绘画艺术和风土人情也传入中土。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汉灵帝时兴起“胡化”浪潮,“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筷、胡笛、胡舞,京都贵威皆竟为之。”总之,汉代形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摘编自韩养民《汉代的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 近代中国对西方的认知,并非出于自觉,而是在西方的武力入侵下迫不得已做出的自保之举。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碎了中国天朝上国的美梦,西方成为近代中国发展的一个“榜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近代史上的每个大事件无一不带有西方的色彩。然而,中国认识西方和学习西方的过程,同样是中国挽救颤势、徐图自强的过程,是中国人抵抗外侮、重塑民族自尊的历史进程。总之,近代中国各种西方观的演变,具有强烈的中国特征和时代特征。
——摘编自徐启瑞《近代以来中国西方观的嬗变》
材料三 2023年是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偶议10周年。目前已有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当今世界全新合作模式。
时间 提出
2013年9月 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
2013年10月 习近平出访东南亚期间发表《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讲话,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授资银行,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4年6月 习近平在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首次正式使用“一带一路”的提法,并对丝绸之路精神和"一带一路"建设应该坚持的原则作出系统阐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中外交流的特点,并分析汉代出现中外文化交流高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前期国人对西方认知历程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背景,并就“一带一路”建设进行简要评述。
【答案】(1)特点:主要集中于丝绸之路沿线;中国居主导地位;内容涵盖领域广;中外文明交融互鉴。(任答两点即可)
原因:汉代开放的对外政策;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辟;汉代的统一强盛(汉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手工业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任答三点即可)
(2)特征:对西方事物的认知有一个由表及里的深入过程;对西方文明的认知经历从被动到主动学习实践的过程;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过程,也是国人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
(3)历史背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的愿望;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政府积极倡导和推动。(任答三点即可)
评述:促进了中国和沿线各国经济发展;增进了中国和沿线国家家的友好关系;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有利于构建公平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成为全球治理共识。(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张骞出使西城开辟了中西交通之路”并结合所学可知主要集中于丝绸之路沿线;根据材料“汉朝派赴中亚的各国使节、追逐厚利的冒险商人以及西行者相望于道”可知中国居主导地位;根据材料“中国的丝绸、漆器和铁器运往中亚。大宛的葡萄、乌孙的黄瓜、奄蔡的貂皮,以及异城的杂技、胭脂、音乐绘画艺术和风土人情也传入中土”可知内容涵盖领域广;中外文明交融互鉴。
原因:根据材料“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城开辟了中西交通之路”可知汉代开放的对外政策;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辟;结合汉朝的社会特征可知汉代的统一强盛(汉代经济文化的发展);结合中国古代发达的手工业可知中国手工业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小问2详解】
特征:根据材料“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近代史上的每个大事件无一不带有西方的色彩”可知对西方事物的认知有一个由表及里的深入过程;根据材料“近代中国对西方的认知,并非出于自觉,而是在西方的武力入侵下迫不得已做出的自保之举”可知对西方文明的认知经历从被动到主动学习实践的过程;根据材料“中国认识西方和学习西方的过程,同样是中国挽救颤势、徐图自强的过程,是中国人抵抗外侮、重塑民族自尊的历史进程”可知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过程,也是国人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
【小问3详解】
历史背景: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分析,结合当前世界发展的特征可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结合中国发展的特点可知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结合中国的外交政策可知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的愿望;中国政府积极倡导和推动。
评述:结合“一带一路”的内容可知促进了中国和沿线各国经济发展;增进了中国和沿线国家家的友好关系;根据材料“已成为当今世界全新合作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有利于构建公平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成为全球治理共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前中国人自以为居天下之中,是谓“中国”,中国与周边甚至更远的“四裔”,共同构建着“天下”的完整。在论述“天下”与“国”的关系时,梁启超在1896年的《<说群>序》中明言“天下之有列国也,已群与他群所由分也"。近代中国仍"以独术治群",秦西近百年则是"以群术治群"。他在1899年又说道:“中国自古一统、环列皆小蛮夷,无有文物,无有政体,不成其为国,吾民亦不以平等国视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梁启超提倡建设“世界主义的国家”。认为“不能知有国家不知有世界”,希望建立一个作为“世界的国家”之中国。
近代国人从“世界”视角看自己“国家”的取向,为中国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想要“进入”世界,成为一个"世界的中国",其实就是要为中国在世界确立一个更好的位置。这是好几代中国读书人向往和努力的目标,也是一个充满了彷徨的探索进程。
——摘编自罗志田《近代国人世界观的思想谱系》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历史知识,评析材料中梁启超的观点。(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梁启超认为,中国应该建立近代化“以群术治群”的国家,主动融入世界,成为“世界的中国”。
评析:中国古代统治者固守天朝上国理念,自认为中国是天下和世界中心;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入侵,国人开始睁眼看近代世界,近代国家和民族意识开始出现;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传入,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冲击了君主专制体制,梁启超等人认识到西方“以群术治群”的民主性;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领导下,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历程;一战后,梁启超提倡建设“世界主义的国家”,面向世界和融入世界,反映了当时先进国人对世界的认知;一战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扩大宣传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陈独秀、李大钊和毛泽东等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新的救国之路。
综上,梁启超的认识反映了近代国人对构建“世界的中国”的积极探索,这些探索不断推动着中国走向世界,最终建立起一个崭新的国家。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根据“‘天下之有列国也,已群与他群所由分也’。近代中国仍‘以独术治群’,秦西近百年则是‘以群术治群’"、“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梁启超提倡建设‘世界主义的国家’。认为‘不能知有国家不知有世界’,希望建立一个作为‘世界的国家’之中国”等信息可知,梁启超主张向西方学习,他认为,中国应该建立近代化“以群术治群”的国家,主动融入世界,成为“世界的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古代统治者固守天朝上国理念,自认为中国是天下和世界中心;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入侵,国人开始睁眼看近代世界,近代国家和民族意识开始出现;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传入,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冲击了君主专制体制,梁启超等人认识到西方“以群术治群”的民主性;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领导下,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历程;一战后,梁启超提倡建设“世界主义的国家”,面向世界和融入世界,反映了当时先进国人对世界的认知;一战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扩大宣传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陈独秀、李大钊和毛泽东等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新的救国之路。由此可知,梁启超的认识反映了近代国人对构建“世界的中国”的积极探索,这些探索不断推动着中国走向世界,最终建立起一个崭新的国家。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90年代,欧洲帝国主义和美国帝国主义都逐渐趋向高潮。美国向巴拿马租得一个运河区,加以设防,并着手修筑巴拿马运河,巴拿马变成了美国的保护国。美国还在1898年赢得了与西班牙的战争,吞并了波多攀各和菲律宾,对菲律宾的抗议者进行了残暴镇压。美国还把古巴沦为自身的保护国。1904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对外推行“大棒政策”,对某些国家“行使某种国际警察的权力”。这一时期,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提出了“海权论”,认为争夺海上主导权对于主宰国家乃至世界命运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一军事扩张理论为以后美国政府推行对外制订战争计划、谋求世界霸权产生了重要影响和指导作用。
——摘编自(美国)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英国对南非大量投资,扩大资本输出。南非布尔人(荷兰人在南非移民的后裔)抵制英国势力渗透,激化了英布间的矛盾,1899年10月11日,英布战争爆发。战争爆发后,欧洲舆论谴责英国在英布战争中的行为和表现,欧洲列强也趁机纷纷奔其海外殖民利益,英国陷入外交孤立。1902年,英国尽管赢得了英布战争的胜利,但随后英国被迫放弃“光荣孤立”政策,将战略重心转移至欧洲大陆,先后与法、俄签订《英法协议》和《英俄协议》。至此,英国卷入到欧洲大陆政治军事纷争的漩涡之中。
——摘编自刘佩文《英布战争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在19世纪90年代以来,加紧对外扩张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布战争对欧洲局势的影响。
(3)综合以上信息,谈谈你对大国外交政策与国际局势关系的认识。
【答案】(1)历史背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经济发展迅速,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到来,美帝国主义加紧对外扩张;马汉的“海权论”助长了美帝国主义扩张的步伐;美国拥有对外扩张的传统;美国当政者推行侵略扩张政策。
(2)影响:加剧了欧洲列强对殖民地的争夺;英国调整对外政策,分别和法、俄缔约,最终形成欧洲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欧洲列强疯狂扩军备战,最终酿成第一次世界大战。
(3)认识:大国外交政策影响国际局势走向;国际局势是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本性不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
【解析】
【详解】(1)历史背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得出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经济发展迅速,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依据材料“19世纪90年代,欧洲帝国主义和美国帝国主义都逐渐趋向高潮”,得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到来,美帝国主义加紧对外扩张;依据材料“认为争夺海上主导权对于主宰国家乃至世界命运起到决定性作用”,得出马汉的“海权论”助长了美帝国主义扩张的步伐;从美国的扩张传统分析,得出美国拥有对外扩张的传统;从美国当政者的政策分析,得出美国当政者推行侵略扩张政策。
(2)影响:依据材料“欧洲列强也趁机纷纷奔其海外殖民利益,英国陷入外交孤立”,得出加剧了欧洲列强对殖民地的争夺;依据材料“英国被迫放弃光荣孤立政策”,得出英国调整对外政策,分别和法、俄缔约,最终形成欧洲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从对一战的影响分析,得出欧洲列强疯狂扩军备战,最终酿成第一次世界大战。
(3)认识:从大国外交对国家局势的影响分析,得出大国外交政策影响国际局势走向;从国际局势对外交的影响分析,得出国际局势是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从对世界和平的威胁分析,得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本性不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巴蜀中学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七)历史
一、选择题
1. 史学家范文澜在论述周代井田制时说道:“经授土授民以后,土地臣民名义上仍是王土王臣的一部分,事实上授土授民的人有权割让或交换,等于私有了……领主们的所有权,天子是不该无故侵犯的。”其意在说明周代井田制( )
A. 弱化了宗族内的凝聚力 B. 成为分封制瓦解的根源
C. 蕴含着土地私有的成分 D. 动摇了周天子统治基础
2. 汉代董仲舒认为“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他还强调,天是能够赏善惩恶的最高主宰,它通过“正”天子而“正”天下,“天子有善,‘天’能赏之;天子有过,‘天’能罚之。”这些主张旨在( )
A. 重塑社会道德秩序 B.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C. 维护君臣伦理关系 D. 构建新的儒学体系
3. 北宋建立后,朝廷服制规定“俾闾阎之卑,不得与尊者同荣;倡优之贱,不得与贵者并丽。”然而“自咸平、景德以后,粉饰太平,服用寝侈。不惟士大夫家崇尚不已,市井闾里以华靡相胜”“今业庶民之家,必衣重锦,厚绫罗毅之衣,名状百出,弗可胜穷。”由此可见,当时( )
A. 百姓生活境遇大大改善 B. 市民阶层政治地位提升
C. 传统伦理被人们所抛弃 D.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4. 如图为明代官方科技文献作者群体地域分布图。它反映出( )
A 科技发展受区域经济影响 B. 农耕文明制约了科技发展
C. 政府弱化对科技扶持力度 D. 科技创新的社会基础薄弱
5. 史料记载,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弃田筑塘,废稻种桑”“旧原有稻田,今皆变为基塘,民务农桑,养蚕为业。……女善缫丝。”“凡矶围堤岸,皆种荔枝、龙眼,或有弃稻田以种者。”这表明该地区( )
A. 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开始解体 B. 农业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C. 农民经济负担得到有效缓解 D. 农业生产出现了衰退现象
6. 辛亥革命前后,很多报刊大量辟有“社论”“社说”“论说”“时论”等栏目,且报刊舆论篇幅所占比例有全报的三分之一左右。有一部分报纸在版面上辟有专门刊头的副刊,如《中国日报》的“鼓吹录”、《国民日报》的“黑暗世界”、《申报》的“自由谈”等。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报刊宣传( )
A.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B. 蕴含着丰富的时代精神
C. 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D. 提出了国家治理新方案
7. 如表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有关论述。这些论断( )
论述 出处和发表时间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没有贫农阶级(照绅士的话说,没有"痞子"),决不能造成现时乡村的革命状态,决不能打倒土豪劣绅,完成民主革命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A. 强调了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 B. 意在说明民主革命的艰巨性
C. 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D. 适应了民族战争发展的需要
8. 据重庆市公安局人口调查统计,全市1936年2月有人口328805人,到1945年12月时则迅速增长到1245645人,增长了近3倍,重庆由战前的中等城市一跃为特大型城市,重庆市的范围也由原来的46.7平方公里扩张为300平方公里。这一时期,重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直接得益于( )
A. 长江上游优越的区位优势 B. 社会和经济重心整体西移
C. 近代以来雄厚的工业基础 D. 开设为西南地区通商口岸
9. 1953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厉行节约、紧缩开支、平衡国家预算的紧急指示》,在全国范围掀起厉行节约的运动。1955年7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厉行节约的决定》,指出在基本建设中、企业经营管理以及各行各业中存在的严重浪费现象,必须坚决纠正。这一时期开展的厉行节约运动( )
A. 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 B.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C. 彰显了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D. 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恢复
10. 如表为我国卫生系统相关的统计数据,这反映了我国( )
1981 1990 2000 2010 2015
人均预期寿命(岁) 679 686 71.4 74.8 76.3
婴儿死亡率(%) 34.7 32.9 32.2 13.1 8.1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 889 53.0 30.0 20.1
A. 医疗卫生体系逐渐确立 B. 医疗卫生事业处于世界前列
C. 全民卫生意识不断强化 D. 人民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11. 古希腊雅典法律规定,2/3的进口谷物必须送入雅典城内;如果雅典城民向其他任何港口私自运送粮食,视为重罪。法律还明确限定了谷物交易的利润上限,粮食交易在市场监督下进行,奖励举报谷物交易中的不法行为。这些法律规定表明雅典( )
A. 城邦注重粮食的安全作用 B. 谷物是主要对外贸易商品
C. 商业贸易中自由精神缺失 D. 特权阶层的利益受到限制
12. 在中世纪欧洲,香料被看作是上层社会的标志,其价格昂贵,被称为“黑色黄金”,一些贵族家庭会以香料来彰显自己的财力。16世纪以来,香料大量涌入欧洲等地,由供贵族富豪享用的高级奢侈品变为寻常百姓的大众化商品。这反映了当时( )
A. 近代商业贸易方式发生变化 B. 欧洲消费观念发生了彻底改变
C. 欧洲扩大了对外贸易的通道 D. 商业贸易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
13. 巴黎公社失败后,法国国民议会发起对公社的指控调查,指控把工人阶级比喻为"蛮人"。宣称:"法国来自社会底层的‘蛮人’们不仅攻击财产、家庭等一切社会的古老基础,而且抨击上帝的存在、灵魂的不朽,意欲摧毁道德之城。”这可以用来佐证巴黎公社( )
A. 践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原则 B. 力图构建全新的政权模式
C. 瓦解了法国传统社会基础 D. 摆脱了宗教对人们的束缚
14. 1932年5月,美国总统胡佛给一个公共工程倡导者写信说,美国“不能靠挥霍而使经济繁荣。”当民主党控制的国会通过了一项花费20亿美元巨资救市的计划时,胡佛否决了它并对此提出了严厉批评,称之为“史无前例地滥用公共财产”。这反映了当时美国政府( )
A. 拒绝采取救市经济举措 B. 固守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 秉持贸易保护主义理念 D. 主张合理利用公共财产
15. 金砖国家的国土面积占世界总而积的26.46%,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1.93%,经济总量约占世界的24.16%,贸易总额占世界的16.27%,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为13.39%,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总量为14.84%。由此可见,金砖国家的合作( )
A. 加快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 B. 有效遏制了美国单边主义扩张
C. 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 冲击了战后美苏两极国际格局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城开辟了中西交通之路。汉代政府在河西设驿站,保护丝路上的使者、商贾。汉朝派赴中亚的各国使节、追逐厚利的冒险商人以及西行者相望于道。中国的丝绸、漆器和铁器运往中亚。大宛的葡萄、乌孙的黄瓜、奄蔡的貂皮,以及异城的杂技、胭脂、音乐绘画艺术和风土人情也传入中土。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汉灵帝时兴起“胡化”浪潮,“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筷、胡笛、胡舞,京都贵威皆竟为之。”总之,汉代形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摘编自韩养民《汉代的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 近代中国对西方的认知,并非出于自觉,而是在西方的武力入侵下迫不得已做出的自保之举。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碎了中国天朝上国的美梦,西方成为近代中国发展的一个“榜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近代史上的每个大事件无一不带有西方的色彩。然而,中国认识西方和学习西方的过程,同样是中国挽救颤势、徐图自强的过程,是中国人抵抗外侮、重塑民族自尊的历史进程。总之,近代中国各种西方观的演变,具有强烈的中国特征和时代特征。
——摘编自徐启瑞《近代以来中国西方观的嬗变》
材料三 2023年是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偶议10周年。目前已有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当今世界全新合作模式。
时间 提出
2013年9月 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
2013年10月 习近平出访东南亚期间发表《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讲话,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授资银行,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4年6月 习近平在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首次正式使用“一带一路”的提法,并对丝绸之路精神和"一带一路"建设应该坚持的原则作出系统阐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中外交流的特点,并分析汉代出现中外文化交流高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前期国人对西方认知历程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背景,并就“一带一路”建设进行简要评述。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前中国人自以为居天下之中,是谓“中国”,中国与周边甚至更远的“四裔”,共同构建着“天下”的完整。在论述“天下”与“国”的关系时,梁启超在1896年的《<说群>序》中明言“天下之有列国也,已群与他群所由分也"。近代中国仍"以独术治群",秦西近百年则是"以群术治群"。他在1899年又说道:“中国自古一统、环列皆小蛮夷,无有文物,无有政体,不成其为国,吾民亦不以平等国视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梁启超提倡建设“世界主义的国家”。认为“不能知有国家不知有世界”,希望建立一个作为“世界的国家”之中国。
近代国人从“世界”视角看自己“国家”的取向,为中国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想要“进入”世界,成为一个"世界的中国",其实就是要为中国在世界确立一个更好的位置。这是好几代中国读书人向往和努力的目标,也是一个充满了彷徨的探索进程。
——摘编自罗志田《近代国人世界观的思想谱系》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历史知识,评析材料中梁启超的观点。(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90年代,欧洲帝国主义和美国帝国主义都逐渐趋向高潮。美国向巴拿马租得一个运河区,加以设防,并着手修筑巴拿马运河,巴拿马变成了美国的保护国。美国还在1898年赢得了与西班牙的战争,吞并了波多攀各和菲律宾,对菲律宾的抗议者进行了残暴镇压。美国还把古巴沦为自身的保护国。1904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对外推行“大棒政策”,对某些国家“行使某种国际警察的权力”。这一时期,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提出了“海权论”,认为争夺海上主导权对于主宰国家乃至世界命运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一军事扩张理论为以后美国政府推行对外制订战争计划、谋求世界霸权产生了重要影响和指导作用。
——摘编自(美国)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英国对南非大量投资,扩大资本输出。南非布尔人(荷兰人在南非移民的后裔)抵制英国势力渗透,激化了英布间的矛盾,1899年10月11日,英布战争爆发。战争爆发后,欧洲舆论谴责英国在英布战争中的行为和表现,欧洲列强也趁机纷纷奔其海外殖民利益,英国陷入外交孤立。1902年,英国尽管赢得了英布战争的胜利,但随后英国被迫放弃“光荣孤立”政策,将战略重心转移至欧洲大陆,先后与法、俄签订《英法协议》和《英俄协议》。至此,英国卷入到欧洲大陆政治军事纷争的漩涡之中。
——摘编自刘佩文《英布战争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在19世纪90年代以来,加紧对外扩张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布战争对欧洲局势的影响。
(3)综合以上信息,谈谈你对大国外交政策与国际局势关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