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故乡》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描绘环境,分析人物形象
2.探究“轮回”的意义
一、导入 画·故乡
故乡,是每个游子魂牵梦萦的地方;故乡,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应该有着一幅幅的画面。文中的我”脑海中过去的家乡环境是什么样的?请大家快速跳读找到原文,并说说你的感受。
回忆中的故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你觉得这是什么样的故乡?
而当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看到的现在的故乡又是什么样的呢?
预设:现实中的故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这些环境描写又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二、见·故人
1.对比凸显变化
记忆中的那个色彩饱满、鲜活、明净、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欣喜的家乡变成了已没有一些活气的荒村,处处弥漫着低沉、压抑的气氛。本该是我最熟悉最亲近的地方,现在却充斥着浓郁的陌生感。陌生的不仅仅是家乡的环境,还有那曾经熟悉的小伙伴——闰土
请大家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用符号在文本中做好相应标记。
外貌 神情 语言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对照表格,你有哪些发现呢?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呢?
活泼热情的少年闰土——悲苦麻木的中年闰土(小英雄-木偶人)
从神情和语言的对比中我们还会发现,我和闰土之间的相处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曾经亲密无间的小伙伴——隔了一层厚障壁的陌生人一般
厚障壁原来的含义是墙壁,这里指的是什么:人与人之间无法交流、理解,思想和情感互不相通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改变呢?是因为太久没见了吗?是因为人到中年感情内敛了吗?让我们再来找一找中年的“我”和中年闰土之间的对比——
当我得知闰土要来时反应是什么样的?当我看到闰土时表现又是什么样的?
而中年闰土看到我时态度是什么样的
“我”:“这好极!他,——怎样?……”
“阿!闰土哥,——你来了?……“
中年闰土: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所以同样是这么久没见,同样是中年人,我们两个人的表现却大相径庭,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实质到底是什么呢
闰土看到我其实也很开心,但他欢喜过后犹豫了一会儿,却变得恭敬,无法重拾起少年时代的亲密,归根结底是
原因:整个社会现实导致的后果,是当时存在的阶级尊卑的意识,封建等级的观念,使人与人之间都被各自的社会身份所束缚住,各自困在与自己社会身份相适应的狭小的生活之中,无法突破。
2.延迟的艺术
中年闰土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却直到第55段才正式出场,但其实在这之前已经在“我”和母亲的对话中多次提及到他。你发现了吗?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作者却没有马上描述“我”与闰土见面,而是插入回忆。这样安排的好处是: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回忆中的故乡,让读者在头脑中印下一个天真活泼、充满活力的少年英雄的形象,保持对闰土的好奇与期待。同时,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在形貌和精神等方面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表现生活困苦和精神麻木对闰土的双重毒害。
“他?……他景况也很不如意……”
“我”追问闰土的近况,母亲却没有继续讲述闰土的具体景况,对中年闰土的了解被打断。这样写的好处是:中年闰土的情况只有通过闰土自身来展现,才更有说服力和震撼力。母亲点到“不如意”,引起读者的兴趣,为下文中年闰土的出场做铺垫。
→中年闰土一次又一次的“延迟”出场,为文章留下了各种悬念,也同时为下文的回忆和正式出场做足了铺垫。小说中人物的延迟亮相,虽迟但到!而且有时候比早早出场更吸引人注意。
3.不幸的人们
“他?……他景况也很不如意……”
闰土的景况很不如意,还有谁也不如意呢?
“我“家
杨二嫂:杨二嫂原本住在“我”家斜对门,但“我”已全不认得。她的“尖利的怪声”让“我”吃了一惊,听她夸耀“我还包裹你咧”,“我”也只是“愈加愕然”。对“我”而言,陌生的不仅是杨二嫂的形象,还有她的庸俗、贪婪。
形象:“圆规”这个比喻的妙处:使读者对杨二嫂“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腿”的形象产生具体、生动的联想。神似——圆规是一种用于绘制精密的数学图形的工具,与杨二嫂的性格(关注杨二嫂的神态、语言描写)存在共性:她也是一个工于计算、贪婪的人。
为什要在闰土出场之前穿插描述杨二嫂呢?
杨二嫂是刁蛮自私贪婪的的小市民形象,她过去现在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会让我们好奇现在的闰土会是什么样子的,而且杨二嫂的虽然看似占着小便宜,其实作者看来她也是辛苦的,她属于哪种辛苦?辛苦恣睢,贫困的生活压碎了她的道德良心,使她变得没有节操,自私狭隘,唯利是图。可以和闰土的辛苦麻木的形象互相补充,全面地表现故乡物质和精神全面沉沦的现状。
三、致·故乡
1.轮回的表现
在很不如意的故乡,也有人并没有受到这低沉、压抑的气氛的影响。那就是我的侄儿宏儿和闰土的孩子水生。他们给这暗沉的故乡带来了一抹亮色和生气。他们呼应着曾经的“我”和闰土,构成了轮回。请你找找文中宏儿的四次出场,与曾经的“我们”有何相似之处。(小组讨论)
【明确】①“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八岁的侄儿宏儿
呼应儿时的“我”得知闰土到来,便“飞跑的去看”。儿时的我和宏儿一样,纯真又充满活力。
②“我”问宏儿可会写字,可愿出门。宏儿对坐火车、乘船充满兴趣,“我”儿时也是这般向外外面的世界:“我”羡慕闰土知道“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对闰土描绘的“这许多新鲜事”充满兴趣,叹息自己“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③水生怕生,宏儿在“我”母亲的建议下主动找他玩。儿时的“我”与闰土也是这样,没有尊卑的芥蒂,享受着纯粹、自然、真诚的友情。
④离乡的行船上,宏儿为赴水生之约“痴痴的想”,“我”却为此惘然:儿时的“我”也是这样“痴痴的”等待与闰土重逢,而现实却在“我们”之间隔上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我”害怕这份隔阂会在宏儿和水生身上重逢,我对这场“轮回”既充满希望又十分担忧。
轮回的结局——“我”对宏儿和水生将来的命运怀着怎样的想法?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
我对自己的希望自信吗?害怕
这种害怕源于什么?是因为我看到的现实故乡那么的悲凉和萧索,故乡人民又是辛苦的,我内心很痛苦、失落。
而萌生希望的底气来自于哪里?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思考。
(呼应第一个环节):眼前展开一片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既然曾经有过这样的美好,那未来谁说就不能再实现呢(我们发现,当我带着忧郁与失望离乡时,“回忆中美好的故乡再次浮现,成为了“我”的精神支柱,它既安慰了“我”对现实的不满,也点燃了我对宏儿和水生将来的希望。)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什么意思呢
小说结尾把“希望”比作了路,因为对于新的生活是否能成为现实,没有人能做出正确无疑的回答,光有希望,是无法打破现状的,鲁迅之所以要呐喊,要抨击,他所求的是什么?引起疗救的注意。
所以在文中,鲁迅一针见血扎进病态社会的创口,所求的是唤醒还有觉悟的病患们,只有行动,只有付出,才有实现理想的可能,而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有很多人愿意共同付出努力,付出行动,执着地向前走,荆棘丛也能走出一条阳关道。未来如何,需要千千万万个“宏儿”和“水生”去创造,因为路在所有人的脚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4张PPT)
故 乡
任务一:画·故乡
过去
现在
外貌 神情 语言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任务二:遇·故人
()
对照表格,你有哪些发现?
“我”: “这好极!他,——怎样?……”
“阿!闰土哥,——你来了?……”
中年闰土: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我”和中年闰土的对比——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他?……他景况也很不如意……”
“他?……他景况也很不如意……”
杨二嫂
过去
现在
任务三:致·故乡
轮回的意义——宏儿与“我”
请你找找文中宏儿的四次出场,与儿时的“我”有何相似之处。
宏儿 儿时的“我” 相似之处
第一次出场
第二次出场
第三次出场
第四次出场
“飞出八岁的侄儿宏
儿”
对坐火车,乘船充满兴趣
宏儿“便来招水生”
“他睁着大眼睛,痴痴的想”
“我便飞跑的去看”
纯真、充满活力
羡慕“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好奇
“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没有尊卑之分,纯粹,自然
“我急得大哭”
真诚
“我”对宏儿和水生将来的命运怀着怎样的想法?
将来
眼前展开一片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