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17课 短文两篇 陋室铭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17课 短文两篇 陋室铭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3 15:4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短文两篇 陋室铭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本文,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2.解读文章重点语句,理解“陋室不陋”的原因;
3.通过学习,体会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趣。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了解“铭”这种文体,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语言运用: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区别;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丰富知识储备,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思维能力:理解课文及其寓意,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审美创造:感知文言文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诗经》里撩动心弦的遇见; “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见时欢喜的遇见;那么,刘禹锡又是怎样遇见《陋室铭》的呢?
【情景导入】
视频:以仙龙自比,令陋室生辉——《陋室铭》
【了解作者】
刘禹锡(约772 — 约842),字梦得,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诗文俱佳,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李白并称“刘白”,有“诗豪”之称。有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存世有《刘宾客集》。
【文体知识】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短小、精悍、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警诫之意。
【字音字形】
【文章朗读】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让几名学生试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评价停顿、语速、语调、感情处理是否得当)。
2.同桌一起练习朗读,把握好停顿、语速和语调。
3.圈出押韵的字,说说押的韵是什么。
朗读短文,圈出押韵的字,说说押的韵是什么。
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馨”字因语音变化,现在已不够协韵了)
押的韵:ing
【诗文翻译】
陋室铭(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有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验)。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 这。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 使台阶都绿了; 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都染上青色。)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往来无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读书人一般有功名)。
可以调素琴(弹琴。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阅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无丝竹之乱耳(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无案牍(案牍,指官府公文)之劳形(形,形体、躯体)。
南阳诸葛庐(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西蜀子云亭(杨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孔子云(说。):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译文】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草玄亭。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新课讲解】
1.请同学们在诵读和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给这篇铭文分层,并概括每层内容。
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
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主旨,也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了伏笔。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
描写陋室的居室环境和日常生活,围绕“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
第三层(南阳诸葛庐——结尾):
运用类比手法结尾,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 “陋室不陋”。
2.全文的主旨是哪句?说说它的含义和作用。
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含义: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
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作用:“陋室”二字扣题,“德馨”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惟”字加强语气。
3.作者是怎样引出陋室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山”“水”→“室”
“不在高”“不在深”→“陋”
“仙”“龙”→“德”
“名”“灵”→“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用“山”
“水”的成名或灵异来引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德馨”。“仙”“龙”暗喻品德高尚的人,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
4.陋室真的陋吗?分析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自然环境的清幽雅致。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对偶
景——陋室环境的清幽、雅致,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
(2)交往人物的贤良儒雅。
②“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对偶、衬托
与人交往,高雅脱俗衬托自己的“德馨”。
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通过对比,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陋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
(3)生活情趣的高雅脱俗。
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高雅脱俗、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趣。
5.既然是作者自己所居的陋室,开头为什么要写山和水,结尾为什么要写诸葛庐和子云亭?
明确:开头以山水类比,暗示陋室不陋,说明陋室也可以借高尚之士散发芬芳;结尾写诸葛庐和子云亭类比“陋室”,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明贤的居室比美,作者以古代贤人自比,表明陋室主人的志趣和抱负。
类比的作用:运用类比,突出了主题,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6.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杨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他们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7.作者写陋室不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生活情趣。
8.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典故】
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与本文开头的“惟吾德馨”一句遥相呼应,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以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文章结尾引经据典,紧扣题目,以反问作结,铿锵有力,发人深省,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
【合作探究】
1.此文仅仅是在写陋室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陋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原文中找一找)。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衬托)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衬托)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衬托)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衬托)
孔子云:“何陋之有?”(反问)
(对偶)
【板书设计】
【课堂总结】
本文作者刘禹锡,他性格倔强,求异心理很强,如我们学过的《秋词》中,他一反古人悲秋的通病,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确实脍炙人口。本文中,作者开篇运用类比引出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接着再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三个角度具体阐明,最后总结全文,与诸葛庐、子云亭作比,以孔子的话结束全文,展现了自己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让我们再次有感情的诵读本文,品味作者不俗的人生志趣吧!
【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
之:①无丝竹之乱耳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②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
名:①有仙则名(出名)
②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③题名其上(名字)
可以:①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义同今“可以”)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以(之)”,意思是可以凭(这)。)
往来:①往来无白丁 (表示交往的人)
②其中往来种作 (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做动词,出名,有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做动词,显出灵异)
惟吾德馨(名词做形容词,德行美好)
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作动词,长上。)
苔痕上阶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
文言句式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义为“有何陋”)
【课后作业】
仿写《陋室铭》
提示:
1.仿照本文格式(注意押韵);
2.可写学习篇(语文铭,英语铭等)、工作篇、处事篇、交友篇、业余生活篇(上网铭、篮球铭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