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蜀名校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板+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巴蜀名校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板+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3 18:06:12

文档简介

高2024届高二(下)学月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学校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构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的首要任务是确立散文文体的核心。散文的特点是自由与真实。散文没有自己特定的文体标识,其写作内容无所不包,它也没有属于自己的结构要求和特殊写作技巧,散文唯一的不自由是不能任意虚构,真实是它的最基本要求和最可贵品质。虽不一定是客观上的真人真事,但作者在主观上起码不能有意虚构,更重要的是文中所写的必须是真情实感,在散文中,真实的作者始终在场。因而,如果追问散文的真正核心是什么,只能说是“人——文”。在散文中,“人”与“文”一体两面,“人”是散文作者自己,而“文”是“人”的创造物,亦是“人”得以呈现的文本符号。小说、戏剧和诗歌也包含作者与作品两个层面,但这些文体作者隐藏在形式和话语背后,而散文的“人”与“文”之间无需话语装置和形式中介,作者在文章中是直接在场的,散文是“人文一体”的直接呈现。
以“人——文”为核心,散文文体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知识与经验层面,二是思想与情感层面(理性与情感),三是精神与境界层面,四是文体与语体层面。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情感、精神与境界三个层面是散文的内涵层面,由具体到抽象层层叠加、内化和升华。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情感关乎内容的宽度(丰富性)与深度(深刻性),其中知识与经验层面是直接性、事实性和偏于客观性的内容信息,诉诸叙述、描述和说明;思想与情感层面与前者相伴相生,“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言也,故即事以寓情”(刘大櫆《论文偶记》),思想统摄知识,经验伴随情感,是基于前者的偏于主观性的方面,诉诸议论与抒情,表现为散文的理趣和意境;精神与境界层面是在前述两个层面基础上的最终升华与结晶,是散文内涵的最高层面,涉及散文整体的精神品质、价值立场、道德理想和性灵情致等,是散文最终达到的境界,也是前述两个层面的人格化,是散文的核心——写作主体人格的最终显现。文体与语体层面则是以上三个层面的符号显现,是读者直接接触到的信息符码,前三个层面必须经由它来表现,是散文核心的另一面——文的承担者。在散文理论的四个层面中,精神与境界、文体与语体是“人”的最直接显现。精神与境界形成散文的“人格”,文体与语体形成散文的“文格”。
一篇好的散文取决于其展现的作者人格的高度,它往往有丰富新颖的知识与经验、美好的情感与趣味、健全的思想和高尚的精神境界。“文格”是通过文体与语体体现出来的“文”的品质,是与人格相统一的文章的符号层面,包括文体、结构、笔调、修辞、文字等。文格是人格的自然延伸,与人格息息相关,“人格”与“文格”相互映照、相得益彰。“人格”与“文格”的融合形成散文整体的“风格”。
(摘编自汪卫东《文章传统与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的重构》)
材料二:
“文以载道”的古代散文与“自我表现”的现代散文,在作者“自我”的真实性上有着本质的差异。前者服务于政治范畴的“道”,以“道”遮蔽、隐匿并封闭作家的“自我”;后者则是表现本真的“自我”,社会生活中的作家与文本中的“自我”具有同一性:“我”就是“我”,“我”写,故“真我”在。
“自我”本真的中国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孔子的“修辞立其诚”和庄子的“法天贵真”的思想观念。《庄子·渔父》中庄子借孔子与客人的对话,阐述其求真的思想:“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孔子、庄子都要求首先从个人内心世界里求真,先哲均把“真”归入主观心灵世界的范畴。这种内心求真的观念,无疑是散文本体哲学构成的历史文化基因。在古代散文中,在“文以载道”的文化霸权话语之外,“主情”说、“性灵”说等“异端邪说”,均包含着朴素的追求自我的“人本主义”的思想,这些美学思潮及一些作家的创作实践,与“载道”的主流文学,相辅相成地组合成中国文学的悠久传统。
英式随笔的创始人蒙田,也在其《Essay》一文阐述过“自我”本真的思想:“我要人们在这里看见我的平凡、纯朴和天然的生活,无拘束亦无造作:因为我所描画的就是我自己。”“自我”本真,原本也是自蒙田创始之后英式随笔的文章哲学。另外,叔本华的唯我主义的本体论,尼采关于“人的心灵在宽阔的回旋路上追上自己”的主张,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学说,这些哲学观念支持着英式随笔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把艺术表现的立足点从客观转向主观、从外在的客观观察转向内心体验与发现,从而真实地表现潜意识、非理性的“自我”——创作主体的自身。
鉴于上述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五四”以后散文文本哲学——表现“自我”本真,它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它纵向继承中国的古典哲学,横向借鉴英式随笔求“真”的原创思想与西方现代主义哲学中关于艺术与“自我”的观念,是中西哲学思想超越时空的整合与重建。
(摘编自吴周文《中国现代散文审美特质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散文的写作内容宽泛,没有结构上的特定要求,也不存在写作技巧上的特殊之处,它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能虚构,要饱含作者的真实情感。
B. 材料一引用刘大櫆《论文偶记》里句子是为了论证思想与情感层面同知识与经验层面二者相伴相生的关系,前者统摄后者,后者是前者的基础。
C. 散文的思想与情感层面偏主观,知识与经验层面偏客观,精神与境界归属散文内涵,文体与语体则是信息符码,没有这个符码,前三者就无法显现。
D. 中国的“自我”本真观念,以孔子的“修辞立其诚”和庄子的“法天贵真”思想观念为指引,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追求自我的“人本主义”思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散文的特点是自由与真实,因此只有让真实的作者始终在场,写出真情实感,才可以创造出散文的文本符号“文”,进而使“人文一体”。
B. 散文须展现作者人格,并与文章符号层面相互映照,所以只有“人格”与“文格”相互融合形成“风格”的散文,才能够称之为好的散文。
C. 中国古代散文被“文以载道”的文化霸权话语控制,作家的“自我”处于被遮蔽、隐匿和封闭的状态,因此其在文本中不能表现本真的“自我”。
D. 叔本华、尼采、伯格森等人的哲学观念支持着英式随笔将艺术表现的立足点转向主观和内心,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方文学“自我”本真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3. 下列选项,最适合引用作为论据来证明中国先哲追求“自我”本真思想的是( )
A.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
B.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C.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D.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4. 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5. 请结合材料,对下面文段中所体现出来的鲁迅散文的“人格”和“文格”进行分析。
鲁迅散文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自我经验的表现。鲁迅写作散文,大抵处在激战或大病过后,或者经过一场劫难之后的精神休整时期,此时相对获得一种“痛定”的闲静,情感较之于杂文的战斗豪情,偏于绵长、凝重和深沉。鲁迅散文的语言则是简约、凝重而柔韧的,在白话文自由舒展、明白晓畅的基础上,着意保留古代散文的气韵风骨和节奏音韵之美。
【答案】1. C 2. D 3. A
4. ①材料一侧重于剖析散文文体的核心和四个层面的内容及相互关系,其论述重点为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基本构架——“人格”与“文格”的融合。②材料二侧重于论述现代散文文本哲学“表现‘自我’本真”及其纵横两个方面的哲学渊源。
5. ①鲁迅散文的“人格”是基于其丰富的人生经验所激发出的情感,是情感沉淀之后深沉的精神升华,这是鲁迅在对激战劫难的痛定思考中呈现出来的价值立场和道德理想,显现出其主体人格。②鲁迅散文的“文格”表现为用简约、凝重而柔韧的白话语言,呈现自由舒展、明白晓畅的气韵风骨与节奏音韵之美,这种美是“人格”的延伸,与其息息相关,有着与其情感倾向和价值立场相互映照的气韵特点。③“人格”和“文格”是一种相互映照和相得益彰的关系,鲁迅以其凝重深沉的主体人格和相应的笔调文字相互融合,成就了个人独有的散文“风格”。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不能虚构”错误,材料一第一段提到“散文唯一的不自由是不能任意虚构”“虽不一定是客观上的真人真事,但作者在主观上起码不能有意虚构”,文中是说散文对“虚构”是有一定的限制的。
B.“前者统摄后者”错误,原文“思想统摄知识,经验伴随情感”,说前者完全“统摄”后者有误;
D.材料二第二段,孔子和庄子的观念是“自我”本真的中国哲学渊源,并非“指引”,“朴素的追求自我的‘人本主义’思想”是对文中“异端邪说”阐释。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A.“因此”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散文的特点是自由与真实……在散文中,真实的作者始终在场。因而,如果追问散文的真正核心是什么,只能说是‘人——文’……作者在文章中是直接在场的,散文是‘人文一体’的直接呈现”,“散文的特点是自由与真实”与“只有让真实的作者始终在场,写出真情实感,才可以创造出散文的文本符号‘文’,进而使‘人文一体’”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B.“只有……才能……”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提到“一篇好的散文取决于其展现的作者人格的高度,它往往有丰富新颖的的知识与经验、美好的情感与趣味、健全的思想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好的散文取决于人格高度,而不是融不融合、有没有形成风格。
C.“控制”“因此其在文本中不能表现本真的‘自我’”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在古代散文中,在‘文以载道’的文化霸权话语之外,‘主情’说、‘性灵’说等‘异端邪说’,均包含着朴素的追求自我的‘人本主义’的思想”,“控制”无中生有,且“文以载道”的文化霸权话语之外,还有“主情”说、“性灵”说等“异端邪说”,这些均包含着朴素的追求自我的“人本主义”的思想,所以“不能表现本真的‘自我’”的说法也错误。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A.是说作者要发自内心地去写出文章,读者才能透过语言了解情感。
B.强调对诗文的执着探索和追求。
C.强调为时事而写文章。
D.强调文章形式和内容的配合得当。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结合“建构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的首要任务是确立散文文体的核心……因而,如果追问散文的真正核心是什么,只能说是‘人——文’”“以‘人——文’为核心,散文文体可分为四个层面”“‘人格’与‘文格’的融合形成散文整体的‘风格’”可知,材料一侧重于剖析散文文体的核心和四个层面的内容及相互关系,其论述重点为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基本构架——“人格”与“文格”的融合。
结合“后者则是表现本真的‘自我’,社会生活中的作家与文本中的‘自我’具有同一性:‘我’就是‘我’,‘我’写,故‘真我’在”“‘自我’本真的中国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孔子的……”“英式随笔的创始人蒙田,也在其《Essay》一文阐述过‘自我’本真的思想”可知,材料二侧重于论述现代散文文本哲学“表现‘自我’本真”及其纵横两个方面的哲学渊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
材料一中说“一篇好的散文取决于其展现的作者人格的高度,它往往有丰富新颖的知识与经验、美好的情感与趣味、健全的思想和高尚的精神境界”,那么结合“鲁迅散文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自我经验的表现。鲁迅写作散文,大抵处在激战或大病过后,或者经过一场劫难之后的精神休整时期,此时相对获得一种‘痛定’的闲静,情感较之于杂文的战斗豪情,偏于绵长、凝重和深沉”可知,鲁迅散文的“人格”是基于其丰富的人生经验所激发出的情感,是情感沉淀之后深沉的精神升华,这是鲁迅在对激战劫难的痛定思考中呈现出来的价值立场和道德理想,显现出其主体人格。
材料一中说“‘文格’是通过文体与语体体现出来的‘文’的品质,是与人格相统一的文章的符号层面,包括文体、结构、笔调、修辞、文字等”,再结合“鲁迅散文的语言则是简约、凝重而柔韧的,在白话文自由舒展、明白晓畅的基础上,着意保留古代散文的气韵风骨和节奏音韵之美”可知,鲁迅散文的“文格”表现为用简约、凝重而柔韧的白话语言,呈现自由舒展、明白晓畅的气韵风骨与节奏音韵之美,这种美是“人格”的延伸,与其息息相关,有着与其情感倾向和价值立场相互映照的气韵特点。
材料一中说“‘人格’与‘文格’的融合形成散文整体的‘风格’”,由此可以说:鲁迅以其凝重深沉的主体人格和相应的笔调文字相互融合,成就了个人独有的散文“风格”。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辩才禅师
沈祖棻
树林稀疏的地方,露出了一角红墙,那正是巍峨的永欣寺。红的墙在落日的光辉里闪着眩目的色彩,当它映入骑在马上的辩才禅师眼帘的时候,他的心立刻跳动起来。
他像一个从战场上回来的兵士,在一种没有生还之望的心情中意外地回到了故乡。他想到立刻就可以回到他住惯了的寺院,看见他心爱的东西——那维系着他全部生命的一卷《兰亭》,他欢喜得要发狂了。
他想起,皇帝三次敕令他入内庭,千方百计想骗取他的《兰亭》,自己如何的不为威势所屈,排斥了一切奇珍异宝的诱惑,始终不曾将《兰亭》献出来。
秋渐渐地深了,萧条的气象笼罩了大地。辩才禅师近来总感到生活中还缺少了一些什么东西,可以说,是缺少一个人——一个能够了解《兰亭》、同时也是能够了解他珍爱《兰亭》的心情的人。他的弟子中,却没有一个能够了解《兰亭》的,这一点,辩才禅师不能不认为是他生活中的遗憾。
有一天,那是一个寂静的黄昏,辩才禅师刚临摹过一通《兰亭》,慢慢地踱出禅室,远远地望见有一个生客在院子前面徘徊着,似乎是来庙中观览的。
“是什么地方的施主光降寒寺?”辩才禅师殷勤地问。
客人慢慢地走了进来,是一个三十几岁书生模样的人,高高的身材,穿一件宽大的黄袍,头上戴着巾,巾下覆着一个略瘦而苍白的脸,他非常合礼地作了一个揖,用清朗而沉着的声音回答辩才禅师的问话。
“弟子姓萧,是北方人,带了一些蚕种到南方做买卖;偶尔经过宝刹,一些生动的壁画吸引了我,这伟大的艺术给了我最高的启示,使我留住了。”
辩才禅师很高兴地邀请来客进了禅室。他们下棋,弹琴,谈论文史,立刻非常相得了。有一天,姓萧的客人带来了一幅梁元帝《自画职贡图》给辩才禅师看,画是那样精巧,辩才禅师一见,就深深地赞叹起来。于是姓萧的客人说:
“弟子最好书画,的确,好的画像好的字一样值得人称赞。”
“好的字吗?那不用说是二王了!”辩才禅师得意地叫起来。
“不瞒禅师说,弟子先世都传二王的楷书法,弟子也是从幼年就爱好二王书法,用心揣摩过的;现在出门还随身带着几通王帖哩。”
整个下午,他们在详细欣赏和互相赞叹来客所携带的二王法帖中度过。最后,辩才禅师看不过对方的过分夸张和骄傲,终于笑着说:
“这几通固然不错,但是还不能算怎样好;老僧有一幅真迹,倒很异乎寻常呢!”
“是什么帖呢?”对方似乎不信地问。
“《兰亭》!”用轻快的调子毫不费力地说出这两个字,口角上挂着得意的微笑。
“经过了多少离乱,哪会有真迹存在;不过是响拓本①罢了。”对方轻蔑地笑了。
“什么话!智永禅师在世的时候,一直珍藏着,临死的时候,亲手交付给我,哪会有错呢?”
辩才禅师颤巍巍地爬上了梯子的上层,伸手向那屋梁的阴面,轻轻地开了那特意做好的暗门……他极小心地双手捧着,慢慢地下了梯子;也等不及将梯子移回原处,轻轻地将盒子放在案上,轻轻地打开了盖,轻轻地取出一卷粉紫色的薄绢重重裏着的东西,轻轻地揭开了……得意地说:
“请看吧!如何?”
客人取在手中,细细地看了一会儿,指了几处地方说:
“你看!这笔不得势,那笔也不得神!果然是响拓本呢!”
辩才禅师不答话,挥手将《兰亭》夺过来,感到从未受过的侮辱,脸涨得通红,气呼呼地叫道:
“你不懂!你完全不懂!你不许再和我提‘兰亭’两个字。”
对方并不生气,轻松地笑了!
“何必生气呢?弟子和禅师取笑的。弟子揣摩了二十年王帖,难道连真伪都辨不出吗?这的确是稀见的神品,快取过来让我细细赏鉴一下吧!人间的乐事,还有更胜于此的吗?”
“请原谅我的粗鲁吧!你可以细细地欣赏,要知道这机会并不是容易的哩!”辩才禅师立刻转怒为喜,温和地说;同时又将《兰亭》笑嘻嘻地递过去。
客人郑重地接了过来,细细地赏玩着,一面笑着对辩才禅师说:
“看到这样的神品,就像见了天人一样,真是神光四射,令人目眩神迷;它将我们从这污浊的尘世带到了另一个美的世界,使我们忘记了一切!”
“你才是真正能懂得《兰亭》价值的人啊,同时也是最能了解我心情的人啊!”辩才禅师快活得叫了起来,紧紧握着客人的手,他的眼中流出欢喜的泪了!
从此以后,禅师和客人每天在一起鉴赏《兰亭》,也不再藏在梁上。客人每天到永欣寺来,辩才禅师将他奉为上客,徒弟们也都和他相熟。每逢禅师外出做佛事的时候,就留客人独自欣赏《兰亭》;等到禅师回寺之后,两个人又兴高采烈地讨论起来。
那一天,辩才禅师正在灵记桥南严迁家里做佛事,忽然都督派人传唤他,他不知道什么事,奇怪极了!后来又有差役来催促他,说是御史要见他,叫他赶快就去。辩才禅师感到更糊涂了,就匆匆忙忙随着来人去见御史。
辩才禅师一抬头,看见那御史就是他的姓萧的客人,不由得怔住了。御史庄严地说:“我是奉旨来取《兰亭》的,现在《兰亭》已经取得,所以请你来……”
辩才禅师没有听完他的话,立刻觉得有一个魔鬼伸出钢铁一般的指爪,将他的心拉了出来,眼前一黑,天地立刻旋转起来,他一切都不知道了!
写于一九三五年(有删改)
【注释】①响拓本:响拓,古代复制法书的方法。把纸、绢覆在墨迹上,向光照明,双钩填墨。用这样的方法复制而成的作品就叫响拓本。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辩才禅师酷爱书画艺术,更视《兰亭》为全部生命,所以即使皇帝三次敕令他入内庭,威逼利诱,他也没有交出《兰亭》。
B. 客人带来二王法帖和辩才禅师共同欣赏并表现出“过分的夸张和骄傲”,是要以此为饵,引诱辩才禅师拿出《兰亭》真迹。
C. 客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所以他开始时说《兰亭》是响拓本并不是不识真迹,而只是想和辩才禅师开一下玩笑而已。
D. 辩才禅师最后昏倒在地,一方面是因为失去《兰亭》后十分悔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被萧御史欺骗,内心极度痛苦悲愤。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小说人物刻画栩栩如生,辩才禅师的淳厚单纯与皇帝巧取豪夺的险恶、萧御史步步为营的狡诈形成鲜明对比。
B. 本文遣词用语生动传神,写辩才禅师从屋梁上取《兰亭》时用了五个“轻轻地”,极力表现他内心对《兰亭》的无比珍视。
C. 本文擅长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如辩才禅师“脸涨得通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对客人见识浅陋、不识《兰亭》真迹的愤怒和厌恶。
D. 本文依唐代何延之《兰亭记》改编,删去了唐太宗临终下令将《兰亭》真迹陪葬的情节,使情节更集中紧凑,扣人心弦。
8. 本文构思精巧,结构缜密,请结合原文进行简要分析。
9. 请结合原文概括分析辩才禅师痛失《兰亭》的多重原因。
【答案】6. C 7. C
8. ①明暗线双线交织呼应,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紧凑。明线是辩才禅师拒绝皇帝回到寺庙后认识客人丢失《兰亭》的过程;暗线是皇帝直接骗取《兰亭》未果后,派御史用计谋骗得《兰亭》。
②巧妙铺垫,前后呼应。如对客人外貌的描写,表明他与众不同,使后文其真实身份的揭晓不显突兀;再如禅师将客人奉为上客,徒弟们也都和他相熟,经常留客人独自欣赏《兰亭》,这为后文写萧御史顺利取得《兰亭》作好了铺垫。
9. ①皇帝的不择手段:他三次敕令辩才禅师入内庭,威逼利诱不成,不惜一切代价要得到《兰亭》;
②御史的狡猾奸诈:他与禅师的交往处处精心设局。如:见面时以自己对艺术的热爱引发禅师的兴趣;与禅师下棋、弹琴、谈论文史使他引为知己;故意谈论二王书法、拿出二王法帖、以“过分的夸张和骄傲”刺激禅师的自负自信之心,诱使禅师拿出真本《兰亭》。
③辩才禅师渴求知音的心理:他希望有人能够了解《兰亭》,渴望遇到“知音”,这使他在遇到“下棋,弹琴,谈论文史,立刻非常相得”的客人后放松了警惕并一步步陷入圈套。
④辩才禅师自负自信且胸无城府:辩才禅师自信、自负自己的《兰亭》真迹异乎寻常,看不得客人“过分的夸张和骄傲”,主动拿出《兰亭》真迹且胸无城府地放任客人自己在寺内独自欣赏。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C.“而只是想和辩才禅师开一下玩笑而已”说法错误。他开始时说《兰亭》是响拓本并不是不识真迹,是故意借此激怒辩才禅师,得以确认《兰亭》是真迹。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C.“他对客人见识浅陋、不识《兰亭》真迹的愤怒和厌恶”说法错误,由前文可知,辩才禅师正是认为客人有较高的艺术修养,视之为知音,才会拿出《兰亭》真迹与之一同观赏;被客人认为不是真迹时他有生气和愤怒,但谈不上厌恶。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特点的能力。
文章安排了明暗两条线索。由原文“他想起,皇帝三次敕令他入内庭,千方百计想骗取他《兰亭》,自己如何的不为威势所屈,排斥了一切奇珍异宝的诱惑,始终不曾将《兰亭》献出来” “从此以后,禅师和客人每天在一起鉴赏《兰亭》,……等到禅师回寺之后,两个人又兴高采烈地讨论起来”“辩才禅师一抬头,看见那御史就是他的姓萧的客人,不由得怔住了。御史庄严地说:‘我是奉旨来取《兰亭》的,现在《兰亭》已经取得,所以请你来……’”可知,明线是辩才禅师拒绝将《兰亭》献给皇帝回到寺院后,御史前来欣赏,丢失《兰亭》的过程;由“辩才禅师一抬头,看见那御史就是他的姓萧的客人,不由得怔住了。御史庄严地说:‘我是奉旨来取《兰亭》的,现在《兰亭》已经取得,所以请你来……’”可知,暗线是辩才禅师拒绝皇帝后回到寺院,皇帝派遣御史前来骗取《兰亭》的过程。明暗线结构的好处是,明暗线交织,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紧凑,扣人心弦。
文中多处巧妙运用铺垫的手法,增加了情节的张力,前后呼应,使情节更具合理性。如对客人外貌的描写“是一个三十几岁书生模样的人,高高的身材,穿一件宽大的黄袍,头上戴着巾,巾下覆着一个略瘦而苍白的脸,他非常合礼地作了一个揖,用清朗而沉着的声音回答辩才禅师的问话”,通过他的外貌以及穿着打扮表明他与众不同,使后文揭晓他御史的身份时不显突兀;再如“从此以后,禅师和客人每天在一起鉴赏《兰亭》,也不再藏在梁上。客人每天到永欣寺来,辩才禅师将他奉为上客,徒弟们也都和他相熟。每逢禅师外出做佛事的时候,就留客人独自欣赏《兰亭》”等内容为后文写萧御史顺利取得《兰亭》作好了铺垫。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皇帝的不择手段:由文中“他想起,皇帝三次敕令他入内庭,千方百计想骗取他的《兰亭》,自己如何的不为威势所屈,排斥了一切奇珍异宝的诱惑,始终不曾将《兰亭》献出来”可知,皇帝为了得到《兰亭》不择手段:他三次敕令辩才禅师入内庭,威逼利诱不成,不惜一切代价要得到《兰亭》。
御史的狡猾奸诈:御史与禅师的交往处处精心设局,如由文中“偶尔经过宝刹,一些生动的壁画吸引了我,这伟大的艺术给了我最高的启示,使我留住了”“弟子最好书画,的确,好的画像好的字一样值得人称赞”等可知,御史以自己对艺术的热爱引发禅师的兴趣;由“他们下棋,弹琴,谈论文史,立刻非常相得了。……辩才禅师一见,就深深地赞叹起来”可知,他与禅师下棋、弹琴、谈论文史,使他引为知己;由“不瞒禅师说,弟子先世都传二王的楷书法,弟子也是从幼年就爱好二王书法,用心揣摩过的”“经过了多少离乱,哪会有真迹存在;不过是响拓本罢了”等内容可见,他故意谈论二王书法、拿出二王法帖、以“过分的夸张和骄傲”刺激禅师的自负自信之心,诱使禅师拿出真本《兰亭》。
辩才禅师渴求知音的心理:由文中“辩才禅师近来总感到生活中还缺少了一些什么东西,可以说,是缺少一个人——一个能够了解《兰亭》、同时也是能够了解他珍爱《兰亭》的心情的人。他的弟子中,却没有一个能够了解《兰亭》的,这一点,辩才禅师不能不认为是他生活中的遗憾”可知,他希望有人能够了解《兰亭》,渴望遇到“知音”,这使他在遇到“下棋,弹琴,谈论文史,立刻非常相得”的客人后放松了警惕并一步步陷入圈套。
辩才禅师自负自信且胸无城府:由文中“‘请原谅我的粗鲁吧!你可以细细地欣赏,要知道这机会并不是容易的哩!’辩才禅师立刻转怒为喜,温和地说;同时又将《兰亭》笑嘻嘻地递过去”等内容可知,辩才禅师自信、自负自己的《兰亭》真迹异乎寻常,看不得客人“过分的夸张和骄傲”,主动拿出《兰亭》真迹且胸无城府地放任客人自己在寺内独自欣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侯君集,豳州三水人。以材雄称。少事秦王幕府,从征讨有功,擢累左虞候、车骑将军,封全椒县子。预诛隐太子尤力。王即位,拜左卫将军,进封潞国公,邑千户。贞观四年,迁兵部尚书,俄检校吏部尚书,参议朝政。
李靖讨吐谷浑,以君集为积石道行军总管。师次鄯州,议所向。君集曰:“王师已至,而贼不走险,天赞我也。若以精兵掩不备,彼不我虞,必有大利。若遁岨山谷,克之实难。”靖然其计简锐士约赍深入追及其众于库山大战破之进会大非川平其国。
会诏世封功臣,授陈州刺史,更封陈;群臣不愿封,进吏部尚书。君集本以行伍奋,不知学;后贵,益自喜,好书。及典选,分明课最,有誉于时。
高昌不臣,拜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出讨。高昌王麴文泰笑曰:“唐去我七千里,碛卤二千里无水草,冬风裂肌,夏风如焚,行贾至者百之一,安能致大兵乎?使能顿吾城下一再旬,食尽当溃,吾且系而虏之。”君集次碛口,而文泰死,子智盛袭位。进营柳谷,候骑言国方葬死君,诸将请袭之。君集曰:“不可,天子以高昌骄慢,使吾龚行天罚,今袭人于墟墓间,非问罪也。”于是鼓而前。贼婴城自守,遣谕之,不下。乃刊木塞堑,引撞车毁其堞,飞石如雨,所向无敢当,因拔其城,俘男女七千,进围都城。初,文泰与西突厥欲谷设约,有急相援。及是,欲谷设益惧,西走,智盛失援,乃降。高昌平,君集刻石纪功还。
(《新唐书》列传十九)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靖然其计/简锐士约赍/深入追及其众/于库山大战/破之/进会大非川/平其国。
B. 靖然其计/简锐士/约赍深入/追及其众/于库山大战破之/进会大非川/平其国。
C. 靖然其计/简锐士/约赍深入/追及其众于库山/大战/破之/进会大非川/平其国。
D. 靖然其计/简锐士/约赍深入追及/其众于库山大战/破之/进会大非川/平其国。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幕府,旧时将帅办公的地方,因将帅出征时住营帐,故名。后也借指将帅,亦可泛指衙署。
B. 诏,即诏令,指皇帝发布的公文,民间称为“圣旨”。其义与“敕”“谕”“诰命”等相近。
C. 行伍,代指军队。与《过秦论》中“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的“行伍”所指相同。
D. 刻石纪功,古时将领出征获胜后,会在山中石头上刻字以记功绩。窦宪就曾刻石燕然,记功而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侯君集跟随秦王李世民立下军功,又参与铲除太子的事情,帮助李世民顺利登基,因此受到封赏。
B. 征讨吐谷浑之后,朝廷意欲封赏君集为陈国公,因群臣拒封而作罢,后太宗升任他作了吏部尚书。
C. 侯君集不赞同属下趁高昌国君新亡之时进攻高昌建议,否则有趁人之危之嫌,不合兴师问罪的原则。
D. 侯君集不仅善于把握时机,运用心理战术,还成功联合西突厥形成夹击之势,最终迫使高昌王投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以精兵掩不备,彼不我虞,必有大利。
(2)使能顿吾城下一再旬,食尽当溃,吾且系而虏之。
14. 侯君集在攻讨吐谷浑和高昌时的策略主张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如果(我们)用精锐军队乘其不备时发动袭击,他们没有防备我们,这对我们一定有很大的好处。
(2)如果能(使唐军)滞留在我们城下一二十天,他们粮食吃完了就会溃败,我们将捆缚并俘虏他们。
14. 攻打吐谷浑时,侯君集主张“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他给李靖的建议是“若以精兵掩不备,彼不我虞,必有大利”。攻打高昌时,他用的是“先礼后兵,彰显威仪”之策。面对属下“趁敌国国君刚死,正在安葬,无暇防备而进攻”的建议,他加以否定,最后采取的策略是先大张旗鼓,后派人晓谕,最后才强攻。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李靖认为他的计策很对,便挑选锐卒,轻装深入,在库山追上吐谷浑军队,展开大战,将他们打败,进军到大非川会合,平定了吐谷浑。
“锐士”是“简”的宾语,句意完整;“约赍”,精简物资,意译为“轻装简从”;“约赍深入”是轻装上阵的意思,句意完整。排除A;
“于库山”是“追及”的后置状语,交代追上的地点,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其义与……‘谕’……等相近”说法错误,谕:旧时指上对下的文告、指示,其义与诏不同。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联合西突厥”错,原文结尾说西突厥看到唐军攻势迅猛,害怕而逃,可知侯君集没有联合西突厥。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掩”,袭击;“彼”,他们;“虞”,防备;“彼不我虞”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彼不虞我”,他们没有防备我们。
(2)“使”,如果;“顿”,使……滞留、停留;“且”,将;“系”,捆绑。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要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第二段侯君集的话“王师已至,而贼不走险,天赞我也。若以精兵掩不备,彼不我虞,必有大利。若遁岨山谷,克之实难。”可知,在攻打吐谷浑时,侯君集给李靖的建议是“若以精兵掩不备,彼不我虞,必有大利”,可见当时侯君集主张“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攻打高昌时,侯君集面对属下“趁敌国国君刚死,正在安葬,无暇防备而进攻”的建议,他加以否定,根据原文最后一段“于是鼓而前。贼婴城自守,遣谕之,不下。乃刊木塞堑,引撞车毁其堞,飞石如雨,所向无敢当,因拔其城,俘男女七千,进围都城”可知,最后采取的策略是先大张旗鼓,后派人晓谕,最后才强攻。可见攻打高昌时,侯君集用的是“先礼后兵,彰显威仪”之策。
参考译文:
侯君集是豳州三水县人。凭能力卓绝而著称。年轻时在秦王幕府任职,跟随秦王征讨立下战功,被多次提拔做到左虞候、车骑将军,封为全椒县子。参与诛杀隐太子尤其出力。秦王即位后,授任他为左卫将军,晋封为潞国公,享受封邑一千户待遇。贞观四年,升任兵部尚书,不久又任检校吏部尚书,参与讨论朝政。
李靖征讨吐谷浑时,任命侯君集为积石道行军总管。大军停住在鄯州,商议进军方向。侯君集说:“官军已到,可贼寇尚未逃到险要地带,这是上天助我啊。如果(我们)用精锐军队乘其不备时发动袭击,他们没有防备我们,这对我们一定有很大的好处。如果敌人逃入山谷中,就很难打败他们了。”李靖认为他的计策很对,便挑选锐卒,轻装深入,在库山追上吐谷浑军队,展开大战,将他们打败,进军到大非川会合,平定了吐谷浑。
正值朝廷下诏分封功臣,授任侯君集为陈州刺史,后来改封在陈地;群臣不愿接受封赏,朝廷就晋升侯君集为吏部尚书。侯君集本来是从军队起家的,不懂学问;后来富贵了,自己更加高兴,开始喜欢读书。等到他主管选拔官员事务,分辨考课优劣,在当时很受赞誉。
高昌王不肯臣服唐朝,朝廷就任命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出兵讨伐高昌。高昌王麴文泰笑着说:“唐朝距离我们有七千里远,沙漠盐碱地二千里而没有水草,冬天寒风会吹裂皮肤,夏天的热风如火烧一般,商人能到的都只有百分之一,怎能使大军到达呢?如果能(使唐军)滞留在我们城下一二十天,他们的粮食吃完了就会溃败,我们将捆缚并俘虏他们。”侯君集率军驻扎在碛口时,高昌王麴文泰去世,他的儿子智盛继承了王位。侯君集进驻柳谷,侦察骑兵说高昌国正在安葬逝去的国君,诸将请求偷袭高昌。侯君集说:“不行,皇上因高昌骄横傲慢,派我们代上天执行惩罚,现在乘人丧葬时发动袭击,不符合兴师问罪的原则。”于是下令击鼓前进。贼人据城固守,侯君集派人通知他们(投降),贼兵不听。唐军便砍树木填塞城壕,用撞车撞毁城墙,向城内投下如雨一样密集的石头,所到之处没有人敢抵挡,于是攻下这座城,俘获男女七千人,进军包围都城。当初,麴文泰与西突厥首领欲谷设相互约定,如有急难就相互救援。到了这时,欲谷设却更加害怕,向西逃走,智盛失去援助,于是只好投降。平定高昌后,侯君集刻石记功后班师回朝。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秋清晨,庭圃中菊愁兰泣,燕子双飞去,开篇写景为后文的抒情张本。
B. 明月不解诗人离恨之苦,只顾光照朱户闺房,是用拟人手法,语带怨意。
C. 因山长水阔而致诗笺无处寄送,素绢尺长难写离愁,足见词人相思幽深
D.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全词在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读来余味无穷。
16.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5. C 16. ①“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另外,写景之萧索,是言人之孤单。
②“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味。
③以西风刮得绿树凋零,暗示环境恶劣。如此还能“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这需要何等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以及高远的目标!难怪王国维将其列为“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之第一境界,足见其隐喻内涵之深广。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素绢尺长难写离愁”说法错误,对“尺素”的理解有误,“尺素”指书信,不是实指一尺长的白绢。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意蕴的能力。
“西风凋碧树”的意思是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是词人登楼即目所见到的景色,“凋”字表现了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同时也传达出了这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包含了词人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所以“西风凋碧树”既写景之萧索,又言人之孤单。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意思是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望尽天涯路”写出了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作者登上高楼骋望,但不见所思,抒发了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之情。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蕴丰富,隐喻内涵深广。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又给了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的第一境界便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环境相当恶劣,但在乱世之中,还能真正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清晰地看到远方,看到天涯海角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说明他有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以及高远的目标,这样才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直抒胸臆,表白心志,表达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十四个字借景抒情,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3)《蜀相》一诗中,杜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高度概括了蜀相诸葛亮一生的主要事迹。
【答案】 ①. 亦余心之所善兮 ②. 虽九死其犹未悔 ③. 但见悲鸟号古木 ④. 雄飞雌从绕林间 ⑤. 三顾频烦天下计 ⑥. 两朝开济老臣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善、犹、悲、雌、频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喷泉”一词,来自拉丁语,意为融合了供水功能和为了装饰与象征目的而建造的喷水设施。喷泉经历了生活用水设施到城市财富、权力象征物,最终发展成城市装饰物的历程,成为不可忽视的人类历史上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13世纪早期,欧洲人口迅速增长,贸易也 ① ,积累起了大量财富,( )。如在意大利中部,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有中心喷泉。中心喷泉建于中央广场,一侧是教堂,另一侧则是市政厅和民用建筑,象征着宗教和世俗力量的平衡。
除了欧洲地区,喷泉在其他地区也得到普及。例如在中东地区,盆式喷泉作为装饰物,被广泛建设于中心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喷泉是阿拉伯花园 ② 的构成要素,今天伊比利亚半岛上遗存的阿拉伯花园中都可以看到造型独具特色的喷泉。
将水喷向更高的空间一直是人们 ③ 的目标。建于1951年的日内瓦喷泉,将水喷射到了140米高的空中;沙特阿拉伯吉达的法赫德国王喷泉喷出的水高出红海260米,成为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喷泉。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于是精神文明需求大大增长
B. 掀起了大兴土木的时代浪潮
C. 使喷泉修建有了可靠资金来源
D. 使修建喷泉有了需求也有了保障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①蒸蒸日上 ②必不可少(不可或缺、举足轻重) ③孜孜以求 19. C
20. 喷泉经历了从生活用水设施到城市财富、权力象征物,最终发展成城市装饰物的历程,成为人类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化现象。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联系前文“也”字及后文“积累了大量财富”的内容可知,此处应叙述贸易的发展壮大,可填“蒸蒸日上”。蒸蒸日上:形容事物天天向上发展。
②从前文的“普及”及后文“都可以看到……喷泉”可知,此处应强调喷泉存在的广泛性、重要性,可填“必不可少(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等成语。必不可少:表示非常重要,不能少一点点。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举足轻重:比喻地位极其重要。
③联系后文所列举的例子可知,人们“一直致力”于把喷泉喷得更高,可知这里指人们努力追求的目标,所以可填“孜孜以求”。孜孜以求:不知疲倦地探求。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前句“积累起了大量财富”强调资金来源,后文“如在意大利中部,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有中心喷泉”与“喷泉”有联系,但此段中前文没有“喷泉”一词,据此可知本空有启示下文的作用,所以此空应把资金来源与喷泉的修建联系在一起,据此排除ABD。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存在两处语病:
一、介词缺失,“喷泉经历了生活用水设施到城市财富、权力象征物”句中介词应是“从……到……”的完整结构,应在“经历了”后加上“从”;
二、多重定语位置不当。“人类历史上”属限定范围,领属类词,应位于“不可忽视”这一动词性短语前,即改为“成为人类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化现象”。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常想,“暮气沉沉”一语,准是为外祖母家这样的庭院创造的。青砖灰瓦盖成的高屋高楼四面围住灰色方砖铺好的天井,整天难得晒到阳光,白昼也给人黄昏的感觉。房屋的设计毫未考虑到采光,偶然得到一些明亮又被紫檀木做的家具吮吸了。建造这样的家宅好像只是为了制造一片阴影,让自己在阴影中苍白地枯萎下去。
而这时,来了云雀般的二姐。
从窗外看,只要二姐站在窗里,那窗口就不再是一个黑洞,而是满窗亮着柔和的光。
有二姐在,每一间屋子都苏醒了,都恢复了对人世的感应,都有一组复杂的神经。随着这神经一同悸动的,首先是风,后来是鸽子,满院鸽子从伤古悼今的凄怆中解脱出来,化为蓝天下的片片白云。
回想起来,年轻的生命对一个家庭是何等重要。
推而广之,对一个社团,对一座军营,对整个世界。
2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一直思量“落霞与孤鹜齐飞”何以能成为千古名句?
B. 连夜逃难,我家小孩虽多,却仍比有产妇的人家“幸运”些。
C. 出发之前,我们以极低的价格卖掉了那辆“二把手”。
D. 考研时,有些学生因为选不到合适的导师而“流落街头”。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21. B 22. 拟人:“苏醒”“悸动”“伤古悼今的凄怆”等词,赋予屋子、风、鸽子以人的特征,将其拟人化,表现了二姐带来的活力与温暖,让死寂的老屋有了生机。
比喻:“化为白云”,把鸽子比作白云,显示其轻盈飘逸,进一步凸显二姐带来的温暖与改变,且与前文“云雀般的二姐”形成呼应。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文“暮气沉沉”的引号,表强调。
A.表引用。
B.表强调。
C.表特定称谓。
D.表特殊含义。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每一间屋子都苏醒了”“随着这神经一同悸动”“满院鸽子从伤古悼今的凄怆中解脱出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苏醒”“悸动”“伤古悼今的凄怆”等词,赋予屋子、风、鸽子以人的特征。表现了二姐的活力给老屋带来了人的气息、活力与温暖,让本来死寂的老屋也有了年轻人的生机和活力。
“化为蓝天下的片片白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本体是“鸽子”,喻体是“白云”。把鸽子比作白云,用白云和鸽子相似的地方——都可以飞翔,显示鸽子的轻盈飘逸。用作者眼中鸽子的变化进一步表达了二姐给老屋带来的温暖与改变,连鸽子都不同以往了。同时鸽子的变化和二姐的形象“云雀般的二姐”相呼应,生动表达了赞美年轻人有活力的主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朱光潜《谈人生与我》一文曾提到两种人生观:一种是“观戏人生”,“把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一种是“演戏人生”,“把自己放在前台,与世界上的一切人物在一起玩把戏”。朱光潜主张选择观戏人生,用静穆观照人生的精神,体现“超世观世”的人生观;而鲁迅认为,“国难当头,风沙扑面,虎狼成群”,大丈夫当持“匹夫”之责,怎可以讲“静穆”“超脱”?
看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提到了两种人生观。一种是“演戏人生”,它要求我们“把自己放在前台,与世界上的一切人物在一起玩把戏”,也就是说,这种人生观要求我们亲自参与其中,以主人翁的角色参与时代的改造和世界的建设;尤其在“国难当头”的背景下,参与演戏不仅仅是一种作为,更是匹夫的责任,这是一种精英意识。另一种是“观戏人生”,“把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也就是说,这种人生观要求我们能“坐在路边鼓掌”,欣赏他人的人生,以旁观者的角色看待时代的改造和世界的建设。但观戏人生又不是作为纯粹的旁观者“观看”人生,而是以一种静穆的方式“观照”人生,以一种乐观自达、安静庄严的态度看待人生,其精神层面可达到“超世观世”,这种人生观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向上的。
这两种人生观并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写作时只要紧紧围绕两种人生观谈看法即可,可以通过比较选择其中一种人生观,也可以辩证谈两种人生观的联系。
写作时,可以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观戏人生”“演戏人生”的内涵,二者的辩证联系,为何要“观戏”“演戏”,如何“观戏”“演戏”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
行文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等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挺身而出、担当责任的人物事例,以此来论证“演戏人生”的重要性。也可以列举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屈原“举世皆醉我独醒”等事例,论证“观戏人生”的意义,从而论证人生路上,应兼具“出世”和“入世”的人生观。
立意:
1.以超世之智,担入世之责。
2.超世观世,成就自我。
3.少年不负青山业,积极入世谋复兴。
4.出世入世,践行人生。高2024届高二(下)学月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学校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构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的首要任务是确立散文文体的核心。散文的特点是自由与真实。散文没有自己特定的文体标识,其写作内容无所不包,它也没有属于自己的结构要求和特殊写作技巧,散文唯一的不自由是不能任意虚构,真实是它的最基本要求和最可贵品质。虽不一定是客观上的真人真事,但作者在主观上起码不能有意虚构,更重要的是文中所写的必须是真情实感,在散文中,真实的作者始终在场。因而,如果追问散文的真正核心是什么,只能说是“人——文”。在散文中,“人”与“文”一体两面,“人”是散文作者自己,而“文”是“人”的创造物,亦是“人”得以呈现的文本符号。小说、戏剧和诗歌也包含作者与作品两个层面,但这些文体作者隐藏在形式和话语背后,而散文的“人”与“文”之间无需话语装置和形式中介,作者在文章中是直接在场的,散文是“人文一体”的直接呈现。
以“人——文”为核心,散文文体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知识与经验层面,二是思想与情感层面(理性与情感),三是精神与境界层面,四是文体与语体层面。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情感、精神与境界三个层面是散文的内涵层面,由具体到抽象层层叠加、内化和升华。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情感关乎内容的宽度(丰富性)与深度(深刻性),其中知识与经验层面是直接性、事实性和偏于客观性的内容信息,诉诸叙述、描述和说明;思想与情感层面与前者相伴相生,“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言也,故即事以寓情”(刘大櫆《论文偶记》),思想统摄知识,经验伴随情感,是基于前者的偏于主观性的方面,诉诸议论与抒情,表现为散文的理趣和意境;精神与境界层面是在前述两个层面基础上的最终升华与结晶,是散文内涵的最高层面,涉及散文整体的精神品质、价值立场、道德理想和性灵情致等,是散文最终达到的境界,也是前述两个层面的人格化,是散文的核心——写作主体人格的最终显现。文体与语体层面则是以上三个层面的符号显现,是读者直接接触到的信息符码,前三个层面必须经由它来表现,是散文核心的另一面——文的承担者。在散文理论的四个层面中,精神与境界、文体与语体是“人”的最直接显现。精神与境界形成散文的“人格”,文体与语体形成散文的“文格”。
一篇好的散文取决于其展现的作者人格的高度,它往往有丰富新颖的知识与经验、美好的情感与趣味、健全的思想和高尚的精神境界。“文格”是通过文体与语体体现出来的“文”的品质,是与人格相统一的文章的符号层面,包括文体、结构、笔调、修辞、文字等。文格是人格的自然延伸,与人格息息相关,“人格”与“文格”相互映照、相得益彰。“人格”与“文格”的融合形成散文整体的“风格”。
(摘编自汪卫东《文章传统与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的重构》)
材料二:
“文以载道”的古代散文与“自我表现”的现代散文,在作者“自我”的真实性上有着本质的差异。前者服务于政治范畴的“道”,以“道”遮蔽、隐匿并封闭作家的“自我”;后者则是表现本真的“自我”,社会生活中的作家与文本中的“自我”具有同一性:“我”就是“我”,“我”写,故“真我”在。
“自我”本真的中国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孔子的“修辞立其诚”和庄子的“法天贵真”的思想观念。《庄子·渔父》中庄子借孔子与客人的对话,阐述其求真的思想:“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孔子、庄子都要求首先从个人内心世界里求真,先哲均把“真”归入主观心灵世界的范畴。这种内心求真的观念,无疑是散文本体哲学构成的历史文化基因。在古代散文中,在“文以载道”的文化霸权话语之外,“主情”说、“性灵”说等“异端邪说”,均包含着朴素的追求自我的“人本主义”的思想,这些美学思潮及一些作家的创作实践,与“载道”的主流文学,相辅相成地组合成中国文学的悠久传统。
英式随笔的创始人蒙田,也在其《Essay》一文阐述过“自我”本真的思想:“我要人们在这里看见我的平凡、纯朴和天然的生活,无拘束亦无造作:因为我所描画的就是我自己。”“自我”本真,原本也是自蒙田创始之后英式随笔的文章哲学。另外,叔本华的唯我主义的本体论,尼采关于“人的心灵在宽阔的回旋路上追上自己”的主张,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学说,这些哲学观念支持着英式随笔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把艺术表现的立足点从客观转向主观、从外在的客观观察转向内心体验与发现,从而真实地表现潜意识、非理性的“自我”——创作主体的自身。
鉴于上述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五四”以后散文文本哲学——表现“自我”本真,它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它纵向继承中国的古典哲学,横向借鉴英式随笔求“真”的原创思想与西方现代主义哲学中关于艺术与“自我”的观念,是中西哲学思想超越时空的整合与重建。
(摘编自吴周文《中国现代散文审美特质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散文的写作内容宽泛,没有结构上的特定要求,也不存在写作技巧上的特殊之处,它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能虚构,要饱含作者的真实情感。
B. 材料一引用刘大櫆《论文偶记》里的句子是为了论证思想与情感层面同知识与经验层面二者相伴相生的关系,前者统摄后者,后者是前者的基础。
C. 散文的思想与情感层面偏主观,知识与经验层面偏客观,精神与境界归属散文内涵,文体与语体则是信息符码,没有这个符码,前三者就无法显现。
D. 中国的“自我”本真观念,以孔子的“修辞立其诚”和庄子的“法天贵真”思想观念为指引,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追求自我的“人本主义”思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散文的特点是自由与真实,因此只有让真实的作者始终在场,写出真情实感,才可以创造出散文的文本符号“文”,进而使“人文一体”。
B. 散文须展现作者人格,并与文章符号层面相互映照,所以只有“人格”与“文格”相互融合形成“风格”的散文,才能够称之为好的散文。
C. 中国古代散文被“文以载道”的文化霸权话语控制,作家的“自我”处于被遮蔽、隐匿和封闭的状态,因此其在文本中不能表现本真的“自我”。
D. 叔本华、尼采、伯格森等人的哲学观念支持着英式随笔将艺术表现的立足点转向主观和内心,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方文学“自我”本真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3. 下列选项,最适合引用作为论据来证明中国先哲追求“自我”本真思想的是( )
A.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
B.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C.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D.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4. 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5. 请结合材料,对下面文段中所体现出来的鲁迅散文的“人格”和“文格”进行分析。
鲁迅散文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自我经验的表现。鲁迅写作散文,大抵处在激战或大病过后,或者经过一场劫难之后的精神休整时期,此时相对获得一种“痛定”的闲静,情感较之于杂文的战斗豪情,偏于绵长、凝重和深沉。鲁迅散文的语言则是简约、凝重而柔韧的,在白话文自由舒展、明白晓畅的基础上,着意保留古代散文的气韵风骨和节奏音韵之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辩才禅师
沈祖棻
树林稀疏的地方,露出了一角红墙,那正是巍峨的永欣寺。红的墙在落日的光辉里闪着眩目的色彩,当它映入骑在马上的辩才禅师眼帘的时候,他的心立刻跳动起来。
他像一个从战场上回来的兵士,在一种没有生还之望的心情中意外地回到了故乡。他想到立刻就可以回到他住惯了的寺院,看见他心爱的东西——那维系着他全部生命的一卷《兰亭》,他欢喜得要发狂了。
他想起,皇帝三次敕令他入内庭,千方百计想骗取他的《兰亭》,自己如何的不为威势所屈,排斥了一切奇珍异宝的诱惑,始终不曾将《兰亭》献出来。
秋渐渐地深了,萧条的气象笼罩了大地。辩才禅师近来总感到生活中还缺少了一些什么东西,可以说,是缺少一个人——一个能够了解《兰亭》、同时也是能够了解他珍爱《兰亭》的心情的人。他的弟子中,却没有一个能够了解《兰亭》的,这一点,辩才禅师不能不认为是他生活中的遗憾。
有一天,那是一个寂静的黄昏,辩才禅师刚临摹过一通《兰亭》,慢慢地踱出禅室,远远地望见有一个生客在院子前面徘徊着,似乎是来庙中观览的。
“是什么地方的施主光降寒寺?”辩才禅师殷勤地问。
客人慢慢地走了进来,是一个三十几岁书生模样的人,高高的身材,穿一件宽大的黄袍,头上戴着巾,巾下覆着一个略瘦而苍白的脸,他非常合礼地作了一个揖,用清朗而沉着的声音回答辩才禅师的问话。
“弟子姓萧,是北方人,带了一些蚕种到南方做买卖;偶尔经过宝刹,一些生动的壁画吸引了我,这伟大的艺术给了我最高的启示,使我留住了。”
辩才禅师很高兴地邀请来客进了禅室。他们下棋,弹琴,谈论文史,立刻非常相得了。有一天,姓萧的客人带来了一幅梁元帝《自画职贡图》给辩才禅师看,画是那样精巧,辩才禅师一见,就深深地赞叹起来。于是姓萧的客人说:
“弟子最好书画,的确,好的画像好的字一样值得人称赞。”
“好的字吗?那不用说是二王了!”辩才禅师得意地叫起来。
“不瞒禅师说,弟子先世都传二王的楷书法,弟子也是从幼年就爱好二王书法,用心揣摩过的;现在出门还随身带着几通王帖哩。”
整个下午,他们在详细欣赏和互相赞叹来客所携带的二王法帖中度过。最后,辩才禅师看不过对方的过分夸张和骄傲,终于笑着说:
“这几通固然不错,但是还不能算怎样好;老僧有一幅真迹,倒很异乎寻常呢!”
“是什么帖呢?”对方似乎不信地问。
“《兰亭》!”用轻快的调子毫不费力地说出这两个字,口角上挂着得意的微笑。
“经过了多少离乱,哪会有真迹存在;不过是响拓本①罢了。”对方轻蔑地笑了。
“什么话!智永禅师在世的时候,一直珍藏着,临死的时候,亲手交付给我,哪会有错呢?”
辩才禅师颤巍巍地爬上了梯子的上层,伸手向那屋梁的阴面,轻轻地开了那特意做好的暗门……他极小心地双手捧着,慢慢地下了梯子;也等不及将梯子移回原处,轻轻地将盒子放在案上,轻轻地打开了盖,轻轻地取出一卷粉紫色的薄绢重重裏着的东西,轻轻地揭开了……得意地说:
“请看吧!如何?”
客人取在手中,细细地看了一会儿,指了几处地方说:
“你看!这笔不得势,那笔也不得神!果然是响拓本呢!”
辩才禅师不答话,挥手将《兰亭》夺过来,感到从未受过的侮辱,脸涨得通红,气呼呼地叫道:
“你不懂!你完全不懂!你不许再和我提‘兰亭’两个字。”
对方并不生气,轻松地笑了!
“何必生气呢?弟子和禅师取笑的。弟子揣摩了二十年王帖,难道连真伪都辨不出吗?这的确是稀见的神品,快取过来让我细细赏鉴一下吧!人间的乐事,还有更胜于此的吗?”
“请原谅我的粗鲁吧!你可以细细地欣赏,要知道这机会并不是容易的哩!”辩才禅师立刻转怒为喜,温和地说;同时又将《兰亭》笑嘻嘻地递过去。
客人郑重地接了过来,细细地赏玩着,一面笑着对辩才禅师说:
“看到这样的神品,就像见了天人一样,真是神光四射,令人目眩神迷;它将我们从这污浊的尘世带到了另一个美的世界,使我们忘记了一切!”
“你才是真正能懂得《兰亭》价值的人啊,同时也是最能了解我心情的人啊!”辩才禅师快活得叫了起来,紧紧握着客人的手,他的眼中流出欢喜的泪了!
从此以后,禅师和客人每天在一起鉴赏《兰亭》,也不再藏在梁上。客人每天到永欣寺来,辩才禅师将他奉为上客,徒弟们也都和他相熟。每逢禅师外出做佛事的时候,就留客人独自欣赏《兰亭》;等到禅师回寺之后,两个人又兴高采烈地讨论起来。
那一天,辩才禅师正在灵记桥南严迁家里做佛事,忽然都督派人传唤他,他不知道什么事,奇怪极了!后来又有差役来催促他,说是御史要见他,叫他赶快就去。辩才禅师感到更糊涂了,就匆匆忙忙随着来人去见御史。
辩才禅师一抬头,看见那御史就是他的姓萧的客人,不由得怔住了。御史庄严地说:“我是奉旨来取《兰亭》的,现在《兰亭》已经取得,所以请你来……”
辩才禅师没有听完他的话,立刻觉得有一个魔鬼伸出钢铁一般的指爪,将他的心拉了出来,眼前一黑,天地立刻旋转起来,他一切都不知道了!
写于一九三五年(有删改)
【注释】①响拓本:响拓,古代复制法书的方法。把纸、绢覆在墨迹上,向光照明,双钩填墨。用这样的方法复制而成的作品就叫响拓本。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辩才禅师酷爱书画艺术,更视《兰亭》为全部生命,所以即使皇帝三次敕令他入内庭,威逼利诱,他也没有交出《兰亭》。
B. 客人带来二王法帖和辩才禅师共同欣赏并表现出“过分的夸张和骄傲”,是要以此为饵,引诱辩才禅师拿出《兰亭》真迹。
C. 客人具有很高艺术修养,所以他开始时说《兰亭》是响拓本并不是不识真迹,而只是想和辩才禅师开一下玩笑而已。
D. 辩才禅师最后昏倒在地,一方面是因为失去《兰亭》后十分悔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被萧御史欺骗,内心极度痛苦悲愤。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小说人物刻画栩栩如生,辩才禅师的淳厚单纯与皇帝巧取豪夺的险恶、萧御史步步为营的狡诈形成鲜明对比。
B. 本文遣词用语生动传神,写辩才禅师从屋梁上取《兰亭》时用了五个“轻轻地”,极力表现他内心对《兰亭》的无比珍视。
C. 本文擅长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如辩才禅师“脸涨得通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对客人见识浅陋、不识《兰亭》真迹的愤怒和厌恶。
D. 本文依唐代何延之《兰亭记》改编,删去了唐太宗临终下令将《兰亭》真迹陪葬的情节,使情节更集中紧凑,扣人心弦。
8. 本文构思精巧,结构缜密,请结合原文进行简要分析。
9. 请结合原文概括分析辩才禅师痛失《兰亭》的多重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侯君集,豳州三水人。以材雄称。少事秦王幕府,从征讨有功,擢累左虞候、车骑将军,封全椒县子。预诛隐太子尤力。王即位,拜左卫将军,进封潞国公,邑千户。贞观四年,迁兵部尚书,俄检校吏部尚书,参议朝政。
李靖讨吐谷浑,以君集为积石道行军总管。师次鄯州,议所向。君集曰:“王师已至,而贼不走险,天赞我也。若以精兵掩不备,彼不我虞,必有大利。若遁岨山谷,克之实难。”靖然其计简锐士约赍深入追及其众于库山大战破之进会大非川平其国。
会诏世封功臣,授陈州刺史,更封陈;群臣不愿封,进吏部尚书。君集本以行伍奋,不知学;后贵,益自喜,好书。及典选,分明课最,有誉于时。
高昌不臣,拜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出讨。高昌王麴文泰笑曰:“唐去我七千里,碛卤二千里无水草,冬风裂肌,夏风如焚,行贾至者百之一,安能致大兵乎?使能顿吾城下一再旬,食尽当溃,吾且系而虏之。”君集次碛口,而文泰死,子智盛袭位。进营柳谷,候骑言国方葬死君,诸将请袭之。君集曰:“不可,天子以高昌骄慢,使吾龚行天罚,今袭人于墟墓间,非问罪也。”于是鼓而前。贼婴城自守,遣谕之,不下。乃刊木塞堑,引撞车毁其堞,飞石如雨,所向无敢当,因拔其城,俘男女七千,进围都城。初,文泰与西突厥欲谷设约,有急相援。及是,欲谷设益惧,西走,智盛失援,乃降。高昌平,君集刻石纪功还。
(《新唐书》列传十九)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靖然其计/简锐士约赍/深入追及其众/于库山大战/破之/进会大非川/平其国。
B. 靖然其计/简锐士/约赍深入/追及其众/于库山大战破之/进会大非川/平其国。
C. 靖然其计/简锐士/约赍深入/追及其众于库山/大战/破之/进会大非川/平其国。
D. 靖然其计/简锐士/约赍深入追及/其众于库山大战/破之/进会大非川/平其国。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幕府,旧时将帅办公地方,因将帅出征时住营帐,故名。后也借指将帅,亦可泛指衙署。
B. 诏,即诏令,指皇帝发布的公文,民间称为“圣旨”。其义与“敕”“谕”“诰命”等相近。
C. 行伍,代指军队。与《过秦论》中“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的“行伍”所指相同。
D. 刻石纪功,古时将领出征获胜后,会在山中石头上刻字以记功绩。窦宪就曾刻石燕然,记功而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侯君集跟随秦王李世民立下军功,又参与铲除太子的事情,帮助李世民顺利登基,因此受到封赏。
B. 征讨吐谷浑之后,朝廷意欲封赏君集为陈国公,因群臣拒封而作罢,后太宗升任他作了吏部尚书。
C. 侯君集不赞同属下趁高昌国君新亡之时进攻高昌建议,否则有趁人之危之嫌,不合兴师问罪的原则。
D. 侯君集不仅善于把握时机,运用心理战术,还成功联合西突厥形成夹击之势,最终迫使高昌王投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以精兵掩不备,彼不我虞,必有大利。
(2)使能顿吾城下一再旬,食尽当溃,吾且系而虏之。
14. 侯君集在攻讨吐谷浑和高昌时的策略主张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秋清晨,庭圃中菊愁兰泣,燕子双飞去,开篇写景为后文的抒情张本。
B. 明月不解诗人离恨之苦,只顾光照朱户闺房,是用拟人手法,语带怨意。
C. 因山长水阔而致诗笺无处寄送,素绢尺长难写离愁,足见词人相思幽深。
D.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全词在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读来余味无穷。
16.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直抒胸臆,表白心志,表达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十四个字借景抒情,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3)《蜀相》一诗中,杜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高度概括了蜀相诸葛亮一生的主要事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喷泉”一词,来自拉丁语,意为融合了供水功能和为了装饰与象征目的而建造的喷水设施。喷泉经历了生活用水设施到城市财富、权力象征物,最终发展成城市装饰物的历程,成为不可忽视的人类历史上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13世纪早期,欧洲人口迅速增长,贸易也 ① ,积累起了大量财富,( )。如在意大利中部,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有中心喷泉。中心喷泉建于中央广场,一侧是教堂,另一侧则是市政厅和民用建筑,象征着宗教和世俗力量的平衡。
除了欧洲地区,喷泉在其他地区也得到普及。例如在中东地区,盆式喷泉作为装饰物,被广泛建设于中心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喷泉是阿拉伯花园 ② 的构成要素,今天伊比利亚半岛上遗存的阿拉伯花园中都可以看到造型独具特色的喷泉。
将水喷向更高的空间一直是人们 ③ 的目标。建于1951年的日内瓦喷泉,将水喷射到了140米高的空中;沙特阿拉伯吉达的法赫德国王喷泉喷出的水高出红海260米,成为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喷泉。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于是精神文明需求大大增长
B. 掀起了大兴土木的时代浪潮
C. 使喷泉修建有了可靠的资金来源
D. 使修建喷泉有了需求也有了保障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常想,“暮气沉沉”一语,准是为外祖母家这样的庭院创造的。青砖灰瓦盖成的高屋高楼四面围住灰色方砖铺好的天井,整天难得晒到阳光,白昼也给人黄昏的感觉。房屋的设计毫未考虑到采光,偶然得到一些明亮又被紫檀木做的家具吮吸了。建造这样的家宅好像只是为了制造一片阴影,让自己在阴影中苍白地枯萎下去。
而这时,来了云雀般的二姐。
从窗外看,只要二姐站在窗里,那窗口就不再是一个黑洞,而是满窗亮着柔和的光。
有二姐在,每一间屋子都苏醒了,都恢复了对人世的感应,都有一组复杂的神经。随着这神经一同悸动的,首先是风,后来是鸽子,满院鸽子从伤古悼今的凄怆中解脱出来,化为蓝天下的片片白云。
回想起来,年轻的生命对一个家庭是何等重要。
推而广之,对一个社团,对一座军营,对整个世界。
21. 下列各句中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一直思量“落霞与孤鹜齐飞”何以能成为千古名句?
B. 连夜逃难,我家小孩虽多,却仍比有产妇的人家“幸运”些。
C. 出发之前,我们以极低的价格卖掉了那辆“二把手”。
D. 考研时,有些学生因为选不到合适的导师而“流落街头”。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朱光潜《谈人生与我》一文曾提到两种人生观:一种是“观戏人生”,“把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一种是“演戏人生”,“把自己放在前台,与世界上的一切人物在一起玩把戏”。朱光潜主张选择观戏人生,用静穆观照人生的精神,体现“超世观世”的人生观;而鲁迅认为,“国难当头,风沙扑面,虎狼成群”,大丈夫当持“匹夫”之责,怎可以讲“静穆”“超脱”?
看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