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图是人、狗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马戏团的训狗员使用超声波犬笛向狗发出表演信号,狗按他的指令做出很多动作,但观众却什么声音也听不到。关于犬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犬笛发出的声音的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
B.由于人耳听不到犬笛的声音,所以犬笛不是声源
C.狗按犬笛的指令做出很多动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犬笛发出的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2.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松涛、鸟语、流水潺潺、琴声悠悠,让,人心旷神怡,以下说法中符合事实的是( )
A.吼猴能发出很大的吼声,是因为其声带振动得很快
B.假如宇宙空间有空气,我们在地球.上可能会听见太阳的“歌唱”
C.蚊子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的次数为250~600次,所以人耳无法听到
D.人们利用仪器监测风暴发出的超声波,可以在风暴到来之前发出警报
3.图甲是某手工艺品,由竹筒(A、B两端开口,C处开一小口)和“活塞”组成。将“活塞”从B处塞入,在A处吹气并来回拉动“活塞"能发出悦耳的哨音,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哨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B.哨音是由筒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音调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了哨音的响度
4.如图所示,把持续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铃声变弱,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铃声逐渐变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该实验现象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振动
C.听不见铃声,是由于玻璃罩反射了声波
D.听到铃声逐渐变响,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强
5.如图所示为宇航员景海鹏和陈冬进入天宫二号内的情景,他们在天宫二号内可以直接通话,但是,在空间站外面工作时,必须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才能通话。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太空中噪声太大 B.用通讯设备对话方便
C.空间站外是真空,不能传声 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6.有一种叫做“鱼洗”的铜制容器。“ 鱼洗”内盛水,当用手搓动两侧的“耳朵”,能看到水珠在水面上跳动,同时还能听到“滋滋”的声音,当手停止搓动后,仍能看见这种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人的听觉发生了“延长”
B.声音仍在传播,故带动水的运动
C.“鱼洗”周围的空气仍在振动
D.“鱼洗”仍在振动
7.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不同的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和乙声音的音调相同 B.甲和丙声音的响度相同
C.丙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D.甲和丁声音的音色相同
8.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1”的声音来;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可以发出哨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本身的振动产生的
B.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C.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D.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9.下图中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物理规律,哪一个与其它三个不同( )
A. 摸发声的喉咙 B. 听真空罩内闹铃
C. 观察喇叭上纸屑 D. 感受发声的音叉
10.地震波是由于地震而产生的向四处传播的震动,主要由横波、纵波组成。2021年9月16日,在四川泸县发生6.0级地震,产生的地震波造成了大量房屋损毁,同时由于地层岩石在断裂、碰撞过程中还会产生次声波。下列关于次声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次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次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次声波的传播速度可达3×108m/s D.频率低于20000Hz的声波就是次声波
11.通过学习“声”,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听到物体在发声,那么物体一定在振动
B.宇航员能够进行交流,所以真空能够传声
C.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最小
D.我们能“听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音调不同
12.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正在发声的音叉,使吊着的乒乓球反复弹起; 该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图乙:击鼓时,用力不同,听其发声,观察纸屑被弹起的高度; 该实验探究声音的响度与频率有关
C.图丙: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听其发声,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 该实验探究声音的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D.图丁: 逐渐抽出玻璃量内的空气,听到铃声渐小; 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13.如图(a)所示,停在公路旁的公安巡逻车利用超声波可以监测车速:巡逻车上的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就能测出车速。在图(b)中,P1、P2是测速仪先后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测速仪检测到的P1、P2经反射后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与P2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8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则被测车的车速为( )
A.20m/s B.30m/s C.40m/s D.50m/s
14.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发现两次的声音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立即消失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学习科学要学会利用书籍的信息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新的信息。
(1)如关于声音的速度,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在15°C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从描述中反思,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 和 有关。
(2)当音调或响度改变时,示波器上所显示的内容也会改变。如图甲中给出了相同时间内两个不同音调或响度的发声体A和B振动的图像,其中 的音调高。而乙、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 是乐音的波形图。
16.如图所示,用一个纸糊的箱子盖在音响的喇叭上,然后把一个玩具小矮人放在纸箱上,当用这个喇叭播放音乐时,小矮人便会翩翩起舞,是因为发声的物体在 。如果调节音响使响度增大,会发现小矮人舞蹈时跳得更 (填“高”、“低”、“快”或“慢”)。
17.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为直径为10 cm 的去底塑料简,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
(1)调节两个塑料简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 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此实验说明了 (填字母,多 选)。
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由振动产生
(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 cm、15 cm、20 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 。
(3)以,上两次实验均用到乒乓球,请任意选择一次说明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
18.在研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实验中:
(1)如图甲,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
(2)如图乙,两只音叉完全相同,敲击右边的音叉,我们却看到左边音叉旁的泡沫塑料球不断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
(3)如将上述乙装置由宇航员带到月球表面做同样的实验,则泡沫小球________(“会”或“不会”)弹起,这是因为________。
19.小明学了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①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②把钟放到一个盒子里,将衣服盖在钟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到嘀嗒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
③依次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钟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
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
听不见钟声的实际距离/m 2.1 2.8 3.7 5.2 1.2
(1)小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 (选填 “大”或“小”)的原理。(2)根据实验数据,上述待测材料隔音性能最差的是 。
(3)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可以作出一个推测:表面 的材料隔音性能较好。(选填“平整光滑”或“粗糙多孔”)
20.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说明了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 ,并由此推理可知: 。
21.晚上,小李正在家里温习功课,突然听到窗外传来烟花很响的爆鸣声。
(1)爆鸣声是由火药爆炸时引起空气的 发出的。
(2)小李同学觉得看到烟花与听到烟花的声音并不同步,总是先看见烟花绽放然后才能听到烟花爆炸的声音,这是因为 。
(3)小李同学看到烟花后3s才听到烟花的声音,已知当时气温为25℃,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5m/s,那么烟花爆鸣处距人 m。(不计光的传播时间)
22.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右图)。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 。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3.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阅读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问题: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 s﹣1)
空气(0℃) 331 冰 3230
空气(15℃) 340 铜 3750
煤油(25℃) 1324 铝 5000
水(常温) 1500 铁 5200
(1)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规律是
(2)声音在不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规律是
(3)在长为884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2.43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此时气温约为15℃)。
答案及解析
1.A
【解析】A.犬笛发出的声音,现场观众听不到,所以其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故A正确;
B.犬笛发出的声音可能是次声波,也可能是超声波,所以犬笛是声源,故B错误;
C.狗按犬笛的指令做出很多动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
D.犬笛发出的声波可以经过空气传递到犬耳里来传输信息,所以犬笛发出的声波能在空气中传播,故D错误。
2.B
【解析】A.吼猴能发出很大的吼声,是因为其声带的振幅很大,故A错误;
B.假如宇宙空间有空气,我们在地球.上可能会听见太阳的“歌唱”,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B正确;
C.蚊子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的次数为250~600次,则它的振动频率为250~600Hz,而人类的听觉范围为20~20000Hz,在听觉范围内,因此可以听到,故C错误;
D.人们利用仪器监测风暴发出的次声波,可以在风暴到来之前发出警报,故D错误。 故选B。
3.B
【解析】A.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哨声是筒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只会改变空气振动的幅度,不会改变振动的频率,因此只能改变响度,不能改变音调,故C错误;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能够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振动频率,进而改变声音的音调,故D错误。 故选B。
4.A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根据有关声音传播的实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A.该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正确;
B.无论能否听到声音,真空罩内的闹钟始终在振动,因此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只能说明声音传播的条件,故B错误;
C.听不见铃声,是由于玻璃罩内没有了传声介质空气,故C错误;
D.听到铃声逐渐变响,是因此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多,故D错误。
5.C
【解析】宇航员在空间站内可直接对话,但在空间站外工作时,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通话,是因为太空中没有空气,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BD错误,C正确。
6.D
【解析】当手停止搓动后,“鱼洗”仍然能发出“滋滋”的声音,说明它仍在振动,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7.A
【解析】A.根据图片可知,甲和乙都有3个波峰,即它们振动的频率相同,也就是音调相同,故A正确;
B.甲的波峰到波谷的距离小,而丙的波峰到波谷的距离大,则甲的振幅小于乙的振幅,即甲的响度小于丙的响度,故B错误;
C.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故C错误;
D.甲和丁的波形完全不同,则音色肯定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A。
8.C
【解析】敲击瓶子时,声音由瓶子和其中水的振动产生;用嘴吹气时,声音由瓶中空气柱的振动产生,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9.B
【解析】用手摸发声的喉咙,能够感觉到喉咙在振动,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喇叭发声时,纸盆上的纸屑随之跳跃,说明发声的喇叭在振动;将发声的音叉接触人的脸颊,能够感受到音叉在振动,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真空罩内的闹钟在闹铃时,只能看到铃锤的摆动,却听不到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声。综上可得,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0.A
【解析】A.物体振动产生声,次声波也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次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声的传播速度远远小于光速,约是340m/s,故C错误;
D.次声波指振动频率低于20Hz的声,故D错误。
11.A
【解析】A.只要听到物体在发声,那么物体一定在振动,故A正确;
B.宇航员能够利用电话进行交流,而不能直接交流,是因为没有传声的空气,因此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 C.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C错误;
D. 我们能“听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音色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12.A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
A.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敲鼓时用力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该实验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故B错误;
C.图中钢尺伸出长,振动慢,音调低;钢尺伸出短,振动快,音调高,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故C错误;
D.图中是将发声体放在真空罩中,随着空气的抽出,声音越来越小,所以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D错误。
13.A
【解析】如图b,P1与P2间隔的刻度值为4.5格,一共1.8s,那么每一格的时间为
P1、n1间隔的刻度值为1.5格,测速仪第一次发出和接受超声波信号的时间为
P2、n2间隔的刻度值为1格,测速仪第二次发出和接受超声波信号的时间为
车子第一次遇到超声波,汽车距离测速仪的距离为
车子第二次遇到超声波的时间为
车子行驶的距离为
车子行驶的时间为
车子行驶的速度为
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14.D
【解析】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说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故①符合题意;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是因为里面没有空气,即真空不能传声,故②符合题意;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因为木梳齿振动的频率不同,因此两次的声音的音调不同,故③不合题意;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立即消失了,说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故④符合题意。
那么能够说明声音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①②④。 故选D。
15.(1)介质;温度(2)发声体A;乙
【解析】(1)根据“15℃”和“空气”可知,声音的传播度与介质和温度有关。
(2)根据甲图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A有3个波峰,而B只有1个波峰,因此A的频率大,音调高。乙中波形非常有规律,而丙中波形杂乱无章,因此乙是乐音的波形图。
16.振动;高
【解析】用一个纸糊的箱子盖在音响的喇叭上,然后把一个玩具小矮人放在纸箱上,当用这个喇叭播放音乐时,小矮人便会翩翩起舞,是因为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如果调节音响使响度增大,那么音响振幅增大,会发现小矮人舞蹈时跳得更高。
17.(1)A.B.D(2)声音的响度 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且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3)实验 1:放大实验现象 实验 2:反映声音响度的大小(任选一个即可)
【解析】(1)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 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此实验说明了:声音具有能量,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和声音由振动产生,故选ABD。(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 cm、15 cm、20 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且距离越远,响度越小。(3)以上两次实验均用到乒乓球,它在实验中的作用:实验 1:放大实验现象; 实验 2:反映声音响度的大小。
18.(1)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空气能够传播声音(3)不会;月球表面没有空气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能够通过固体、液体、气体等介质传播 , 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1)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 , 泡沫塑料球被弹起 , 这个现象说明发声体在振动,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2)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能够传播声音 ;
(3)如将上述乙装置由宇航员带到月球表面做同样的实验,则泡沫小球不会弹起,这是因为月球表面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19.(1)小(2)塑料袋(3)粗糙多孔
【解析】(1)小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小的原理。
(2)根据实验数据可知,使用塑料袋隔音时,听不见声音的距离最远,则上述待测材料隔音性能最差的是塑料袋。
(3)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可以作出一个推测:表面粗糙多孔的材料隔音性能较好。
20.(1)乒乓球弹跳起来;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转换法
(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3)空气(4)声音逐渐变小;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1)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我的改进方法是: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声音逐渐变小,并由此推理可知:真空不能传声。
21.(1)振动(2)光速比声速快(3)1035
【解析】(1)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爆鸣声是由火药爆炸时引起空气的振动产生的;
(2)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340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由于光速远远大于声音的速度,所以,总是先看见烟花绽放然后才能听到烟花爆炸的声音;
(3)烟花爆鸣处与人之间的距离:s=vt=345m/s×3s=1035m。
22.(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2)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
(3)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解析】(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是造成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的主要原因;
(2)当玻璃板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来反映的,这是转换的研究方法;
(3)同样的撞击下,单层玻璃后的玻璃球比双层玻璃后的玻璃球运动的距离远;所以结论是: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23.(1)声音在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传播速度越快
(2)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固体中传播速度比液体和气体中快。
(3)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传播时间为t=s/v=884m÷340m/s=2.6s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传播时间传播时间为2.6s-2.43s=0.17s
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为v=s/t=884m÷0.17s=5200m/s
该金属管可能是铁
【解析】(1)探究声音在同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的规律,必须控制介质种类相同而改变温度,比较第一列中前两个数据即可;
(2)对比表格中空气、水和铜等声速数据得出结论;
(3)首先根据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然后根据计算出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的时间,最后根据计算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最后查阅表格确定金属的种类。
【解答】(1)声音在0℃的空气中速度为331m/s,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340m/s,由此得到:声音在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传播速度越快;
(2)比较空气、水、铜的声速可知: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固体中传播速度比液体和气体中快。
(3)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传播时间为: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传播时间传播时间为:;
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为:
查阅表格可知,该金属管可能是铁。
2.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