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遂宁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遂宁市遂宁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3 17:08:02

文档简介

遂宁市遂宁中学高2025届高一下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
2.回答选择题时,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黑。回答非选择题,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总分 100 分,答题时间 75 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选择题(本部分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 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要求)。
1. 古埃及人自信、乐观,对未来充满希冀,相信人死后可以重生;苏美尔人的人生观带有恐惧与悲观色彩,不相信灵魂不朽,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而非永生。人生观产生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形态存在着差异 B. 各民族存在性格差异
C. 遭受的生存压力不同 D. 改造自然的能力不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古埃及人生活在尼罗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在两河流域,两地的自然环境和生存压力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导致了两地人民在人生观上有较大差异,C项正确;两地人民人生观有较大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生存环境的不同,而非经济形态、性格差异和改造自然能力不同带来的,排除ABD项。故选C项。
2. 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冶铁技术起源于西亚,从那里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这说明
A 文明交流促进社会进步 B. 世界各地文明发展趋同
C. 西亚是世界文明的中心 D. 文明根源于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西亚的农耕、冶铁技术和神话等外传,促进相关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希腊雕刻艺术模仿埃及等,说明文明交流促进社会进步,A项正确;文明的传播和借鉴不能说明各地文明发展“趋同”,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西亚是世界文明的中心,排除C项;文明根源于经济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3. 波斯人允许犹太人修建圣殿,过逾越节,注意维护犹太人的宗教信仰;对于埃及,则允许当地保留自己的法律和宗教;对于米利都(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波斯国王曾严厉谴责当地总督对阿波罗神庙征税的行为;到公元前4世纪,帝国的官方文书仍用帝国境内多种不同的文字来发布。由此可知,波斯帝国( )
A 尚未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B. 地方管理体系异常混乱
C. 行省总督设置名存实亡 D. 通过因俗而治维系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波斯统治者尊重被征服的犹太人、埃及人的信仰、法律,维护希腊城邦的阿波罗神信仰,尊重各地区的语言文字习惯可知,波斯帝国利用被征服地区的当地习俗来维系其统治,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波斯帝国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项;波斯帝国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还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税收制度,“地方管理体系异常混乱”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波斯统治者在帝国管理中尊重被征服地区的传统,未体现“行省总督设置名存实亡”,排除C项。故选D项。
4. 亚历山大东征时,沿途兴建了许多希腊式新城。为了扩大帝国统治的社会基础,亚历山大竭力推行马其顿人与东方人融合的政策,倡导马其顿人与东方女子婚。随着东征,巴比伦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了希腊。上述材料说明亚历山大东征
A. 是一次掠夺性战争 B. 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C.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D. 希腊文化渗透到各个阶层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为了扩大帝国统治的社会基础,亚历山大竭力推行马其顿人与东方人融合的政策,倡导马其顿人与东方女子婚。随着东征,巴比伦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了希腊。”可得出其东征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其掠夺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方面,排除B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5. 中世纪西欧王权软弱,基督教会地位举足轻重,一些城市获得自治;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多民族统一国家不断发展;阿拉伯帝国成为政教合一的国家;日本从中央集权走向幕府统治。这反映了欧亚大陆( )
A. 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B. 区域文明的多元性
C. 东西文化的同源性 D. 经济基础的一致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中古时期,西欧、中国、日本、阿拉伯帝国各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体现了区域文明的多元特征,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文化交流,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东西文化的同源性,排除C项;“一致性”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6. 中世纪前期,英国封君封臣制度规定,原则上封土是属于封臣终身所有的不可世袭之物,后来封土逐渐演变为可继承的土地,但要向封君缴纳继承金。1290年,英国颁布《买地法令》,直接承认封土具有合法交易的权利。这一变化反映了英国( )
A. 封建制度的动摇 B. 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
C. 统一步伐的加速 D. 传统贵族势力的衰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欧洲中世纪封君封臣制是与封土联系在一起的,封土由不可世袭发展到可缴纳继承金继承,再到封土具有合法交易的权利,这一变化反映了英国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B项正确;13世纪,英国封建制度尚未动摇,排除A项;封土由不可世袭发展到可缴纳继承金继承,再到封土具有合法交易的权利,这一变化不能体现英国统一步伐加速,并且1296年爆发苏格兰独立战争,排除C项;封土具有合法交易的权利,这一规定有利于贵族通过兼并土地扩大自身势力,排除D项。故选B项。
7. 1562年7月,西班牙神父狄亚哥·迪兰达亲手烧毁了成千上万的玛雅古籍抄本、故事画册和书写在鹿皮上的象形文字书卷。根据材料分析可知,今天研究玛雅文明的不利因素是( )
A. 西方殖民者的持续破坏 B. 玛雅文明的彻底消失
C. 玛雅文明原始资料缺失 D. 玛雅古籍抄本被销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由于西方殖民者的破坏,导致原始资料缺失,C项正确;A项错在“持续破坏”,排除A项;B项错在“彻底消失”,排除B项;D项是对材料现象的片面反映,排除D项。故选C项。
8. 下图是12-15世纪欧洲大学数量变化图,这一变化说明当时欧洲
A. 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B. 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
C. 社会转型趋势明显 D. 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觉醒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12-15世纪欧洲大学数量变化图可知欧洲大学数量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大学的兴起反映了当时欧洲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培养人才,推动欧洲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因此这一变化说明当时欧洲社会转型的趋势明显,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关系,而且此时欧洲封建等级制度也没有被废除,排除A项;理性原则获得普遍认同应是在17世纪启蒙运动开展之后,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宗教改革兴起于16世纪,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9. 公元前5世纪至1世纪古希腊部分大事表
时间 希腊世界
公元前460年—公元前446年; 公元前431年一公元前406年 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爆发两次战争
公元前379年—公元前371年 底比斯与斯巴达之间爆发战争
公元前338年 马其顿与雅典、底比斯之间爆发战争
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24年 亚历山大东征,建立起希腊化的亚历山大帝国
公元前323年—公元31年 亚历山大病逝,帝国分裂;巴尔干半岛混战重启,最终被罗马人征服
分析上表,可知古希腊被征服的根本原因是( )
A. 战争频繁、政治动荡 B. 外族入侵、战败而亡
C. 各地孤立、差异性大 D. 重视自治、离心力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古希腊各城邦之间战争频发,并且古希腊经常遭遇外来民族侵略,也最终亡于外族入侵,联系所学知识,这是因为古希腊城邦重视自己的独立自治,离心力强,没有形成统一的强大的国家,D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争频繁、政治动荡、外族入侵是导致古希腊被征服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各城邦之间进行着频繁的商贸往来,并非各地孤立,排除C项。故选D项。
10. 1964年,陕西西安的一处唐墓出土了3枚阿拉伯金币(图1为其中一枚),2013年,河北涿州的一处唐墓中也出土了一枚阿拉伯金币(图2)。这些出土的实物( )
A. 说明唐朝的朝贡贸易十分发达
B. 可为研究唐朝与阿拉伯贸易提供一手史料
C. 说明阿拉伯帝国的金矿资源丰富
D. 可用于研究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状况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陕西西安的一处唐墓出土了3枚阿拉伯金币”,可知在中国唐墓出土的阿拉伯金币是研究唐朝与阿拉伯贸易的一手史料,B项正确;仅凭出土的实物无法说明中国与阿拉伯之间是否存在官方进贡和回赐关系,排除A项;仅两枚金币无法说明阿拉伯帝国的金矿资源丰富,排除C项;从材料无法判定出土的金币是从海路还是陆路进入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1. 印第安人所创造的较高水平的拉美古代文明均分布在墨西哥中南部、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与太平洋沿岸地区。其他远离赤道热带区域的印第安人则基本上处于旧石器时代。这说明古代印第安文明( )
A. 内部发展极其不平衡 B. 独立发展且自我封闭
C. 是对东亚文明的移植 D. 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题意“印第安人所创造的较高水平的拉美古代文明均分布在墨西哥中南部、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与太平洋沿岸地区分布着较高水平的古代印第安文明,而其他远离赤道热带区域的印第安人则基本上处于旧石器时代”这说明古代印第安文明内部发展极其不平衡,A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古代印第安文明是否具有自我封闭倾向,排除B项;印第安人在东亚进入文明之前已进入美洲,排除C项;古代印第安文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并且从材料中无法做出生产力发展水平高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12.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A. 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方面的打击和破坏
B. 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交融
C. 带来的物种交换了改变殖民地落后面貌
D. 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各地物质生活,可见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故B正确;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国家开始了殖民扩张、掠夺,导致亚非拉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所以A错误;仅凭材料内容,不能得出“改变了殖民地落后面貌”,所以C错误;材料只反映了植物种子、食材的交流,并不能看出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所以D错误。
13. 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A. 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 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 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D.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由于西方殖民者的掠夺,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造成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引起价格革命。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后引起的“价格革命”,新航路的开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尤其对欧洲产生重大的影响,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所谓“价格革命”指由于西方殖民者的掠夺,大量贵金属源源涌入欧洲,造成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据此本题中西班牙正由于对殖民地疯狂掠夺,国内金银大量涌入,造成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故C正确。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新航路开辟·影响
14. 下图反映了1650~1750年的世界经济态势。该图最适宜用于研究( )
A. 海上丝绸贸易盛行 B. 世界白银的大流通
C. 大西洋贸易的拓展 D. 哥伦布交换的开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观察图中线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展示的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反映的1650-1750年即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经济态势,最适宜用于研究白银在全球的大流通,B项正确;17、18世纪即明清之际,中国政府奉行闭关锁国政策,海上丝绸贸易的发展有限,排除A项;大西洋贸易的拓展与图中航线密集分布在欧亚非三洲之间不符,排除C项;哥伦布交换并非18世纪前后全球经济交流的核心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5. 公元前5世纪中期,希腊城邦推行陶片放逐法,投票时使用陶片,投票数没有最低限制且可以频繁使用。雅典著名政治家阿里斯德岱斯被多数人投票最终被放逐。当问到为什么要在陶片上写阿里斯德岱斯的名字时,公民回答道“他名气太大,我听烦了。”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的实施程序 B. 直接民主无法确保公平正义
C. 公正性缺失导致雅典城邦瓦解 D. 雅典的民主保护多数人利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公民回答道“他名气太大,我听烦了。”于是在陶片上写下了他的的名字,最终阿里斯德岱斯被逐出雅典。这表明雅典民主政治具有局限性,直接民主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B项正确;陶片放逐法是公民大会的议程,与司法审判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雅典城邦瓦解,排除C项;雅典民主保障公民的权益,雅典公民只占人口的少数,排除D项。故选B项。
16. 在罗马扩张的过程中,“地方习俗互相抵触的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例如西班牙商人和埃及商人之间是有纠纷的,罗马法官不得不以某种方式加以排解。于是,罗马法逐渐形成这样的观点:习俗未必正确,还有一种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的、普遍的法则……(这)是从人的本性和理性产生出来的,因而是为所有人所了解和接受的。”上述材料反映出( )
A. 罗马成文法的起源 B. 公民法逐渐取代万民法
C. 万民法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 D. 以习惯法排解外邦人之间的纠纷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地方习俗互相抵触的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例如西班牙商人和埃及商人之间是有纠纷的”可得出原来的公民法已经不适应罗马发展的需要,再结合“还有一种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的、普遍的法则……”可得出罗马万民法更适合罗马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成文法,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万民法取代公民法,排除B项;习惯法已经被淘汰,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3个小题,16题18分,17题24分,18题13分,共55分)。
17. 在世界历史上,5—15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古时期的欧洲存在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它与同样带有军事色彩的领主、农奴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教会开始拥有精神方面的领导权,掌握世俗的伦理和信仰。
——据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 公元11世纪到12世纪,西欧各地的城堡、主教堂、大修道院附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城镇。第一类城市如英国的约克和法国的奥尔良等,它们的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第二类城市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它们主要生产和经营某些专业产品,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第三类城市如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它们主要从事国际贸易。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的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社会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等
材料三 中古时期的亚洲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只有那些开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小玉天玺《多极世界和为贵—兼评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基本特征。
(2)结合材料二,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发展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发展的意义。
(3)随着文明扩张,中古时期的亚洲出现了2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请写出这两个国家的名称。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日本为例说明“只有那些开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世纪文明的总体特征。
【答案】(1)特征:政治:实行封君封臣制度;经济:盛行庄园与农奴制度;思想文化:基督教会占有重要地位。
(2)特征:商品经济发展;对外经济联系加强;出现了新的阶级和阶层;反封建斗争取得了成果。(任答3点即可)
意义: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3)名称: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
说明:日本仿效中国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4)特征:中古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呈现多元面貌(或多元性或多样性)。
【解析】
【详解】(1)特征:根据材料“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结合所学得出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制度;根据材料“领主、农奴制度”结合所学得出经济上盛行庄园与农奴制度;根据材料“教会开始拥有精神方面的领导权”结合所学得出思想文化上基督教会占有重要地位。
(2)特征:根据材料“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生产和经营某些专业产品”“工商业迅速发展”得出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从事国际贸易”得出对外经济联系加强;根据材料“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得出出现了新的阶级和阶层;根据材料“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得出反封建斗争取得了成果。结合所学,城市是工商业中心,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城市和市民阶级开展反封建斗争,批评教会的禁欲主义,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3)名称:根据所学,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逐步征服小亚细亚。14世纪中期以后,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1453年,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说明:“开放”“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指的是日本善于学习其他国家和文明的先进制度文化,结合所学,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中国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4)特征:综合材料中中古西欧、西亚、东亚各国的相关情况,可得出中古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呈现多元面貌。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的欧洲对统称为“印度货”的中国商品怀有极大的兴趣,逐步富裕起来的市民阶层以及艺术品收藏家们,愿意出高价购买来自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无论是葡萄牙还是西班牙、荷兰,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结构性的贸易逆差地位,为了弥补这种逆差,不得不支付硬通货——白银。因此,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经济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有学者戏称这种结构性贸易逆差为“商业上的纳贡”。
——摘编自樊树志《明史讲稿》
材料二 中国白银流通量不仅在16世纪期间迅速增加,而且在清代乃至在1820年左右仍然继续增长。……16—17世纪,白银普及适逢东亚海域的海运(商业及海盗)大发展,也正值市镇和城市活动勃兴。某些手工技艺(特别是织布、瓷器和印刷)臻于完善,这使得中国经过17世纪中叶的衰退之后,能稳当实现自己作为奢侈品出口大国的使命。正是在经济发展、城市振兴的背景下,近代欧洲的首批冒险者到东亚海域上来了,首先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17世纪初又来了荷兰人。这一现象对东亚原无太大影响,因为这些新来者无非是进入远东的商业流通网,并利用这一地区的繁荣局面。但此现象也已预示未来的光景。多亏了他们,中国才获得欧洲和美洲的第一批物品:效率更大的火器、甘薯、花生、烟草、玉米以及借墨西哥大帆船自马尼拉运到远东的银锭。除此之外,还有在精神生活方面显示的并于17世纪确定下来的新方向,其次是自1600年左右起与欧洲科学、技术、宗教的初期接触。人们或许会认为,这可以说得上是中国和东亚近代时期的开端。
——摘编自(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17世纪中国白银流通量迅速增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6—17世纪中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对各自产生的影响。
【答案】(1)原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其对奢侈品的消费需求增大;
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贸易范围的扩大,欧洲与中国贸易的逆差使白银流入中国;
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市镇的繁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达;
中国经济的自给自足。
(2)影响对中国:丰富了农作物结构,提高了产量,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刺激了手工业的发展;白银流通量的增长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随贸易而来的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演进。
对欧洲:丰富了欧洲的物质文化生活;加速了商业革命的进程,推动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推动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拓展。
【解析】
【详解】(1)要回答16—17世纪中国白银流通量迅速增长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逐步富裕起来的市民阶层……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结构性的贸易逆差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商品经济发展、新航路开辟、商品贸易等角度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2)对中国:依据材料“中国才获得欧洲和美洲的第一批物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和中国之间的贸易,促使一系列新的物品流入中国,丰富了欧洲的物质文化生活,刺激了人口的增长,而且使得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欧洲:中国大量商品流入欧洲,丰富了欧洲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推动了社会变革,最终推动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拓展。
19. 材料 人类历史进入文明史阶段已经有约6000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创造的灿烂的文化奠定了现在文化繁荣的基础。如在古代世界已经先后诞生了古代中国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或古代西亚)文明。进入公元5至15世纪的中古,先后有基督教的欧洲,伊斯兰教的西亚、多种宗教的南亚和儒家文明影响下的东亚,中古的非洲和美洲也有灿烂辉煌的文明。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区域文明之间的文明交流一直持续不断。包括扩张战争、贸易交往、人口迁徙等方式,但和平的交流更能促进文明之间的融合,推动各区域文明和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摘编自《简明世界史》
请从“古代世界文明的关系”的角度自拟一个论题,结合相关的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论点明确,史实充分,语言符合逻辑)
【答案】示例一
观点:古代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
论述: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到8世纪已征服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上述地区的文化遗产,把古代埃及、西亚、古希腊、罗马以及古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公元前后,古代印度文化开始传播到东南亚。5世纪时,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思想、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已经在东南亚产生了广泛影响。佛教文化更是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朝鲜、日本和中国相邻,自古以来交往频繁,佛教、道教和儒学等从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这两国的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等都深受中国影响。
总之,人类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不断交往推动了不同地区文明的交融和发展。
示例二:
论题: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论述: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灭亡波斯后,继承其基本制度,推广希腊文化;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冶铁技术从西亚扩展到埃及和希腊等地;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大都模仿埃及;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亚的腓尼基,这里是埃及文明和西亚文明的交汇点。腓尼基字母影响了古代西亚、埃及、印度等地的字母,还有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汉朝和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总结:古代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彼此的发展。
(评分说明:“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区域文明之间的文明交流一直持续不断……推动各区域文明和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可知文明的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可以此为题,结合古代和中古两个时期世界文明交流交往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如古代西亚的农耕技术、冶铁技术、神话、艺术、字母文字传入希腊、北非等地,亚历山大东征和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汉朝和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印度文化特别是佛教传播到东南亚,朝鲜、日本和中国交往频繁,拜占庭帝国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等。遂宁市遂宁中学高2025届高一下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
2.回答选择题时,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黑。回答非选择题,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总分 100 分,答题时间 75 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选择题(本部分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 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要求)。
1. 古埃及人自信、乐观,对未来充满希冀,相信人死后可以重生;苏美尔人的人生观带有恐惧与悲观色彩,不相信灵魂不朽,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而非永生。人生观产生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形态存在着差异 B. 各民族存在性格差异
C. 遭受的生存压力不同 D. 改造自然的能力不同
2. 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冶铁技术起源于西亚,从那里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这说明
A. 文明交流促进社会进步 B. 世界各地文明发展趋同
C. 西亚是世界文明的中心 D. 文明根源于经济的发展
3. 波斯人允许犹太人修建圣殿,过逾越节,注意维护犹太人的宗教信仰;对于埃及,则允许当地保留自己的法律和宗教;对于米利都(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波斯国王曾严厉谴责当地总督对阿波罗神庙征税的行为;到公元前4世纪,帝国的官方文书仍用帝国境内多种不同的文字来发布。由此可知,波斯帝国( )
A. 尚未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B. 地方管理体系异常混乱
C. 行省总督设置名存实亡 D. 通过因俗而治维系统治
4. 亚历山大东征时,沿途兴建了许多希腊式的新城。为了扩大帝国统治的社会基础,亚历山大竭力推行马其顿人与东方人融合的政策,倡导马其顿人与东方女子婚。随着东征,巴比伦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了希腊。上述材料说明亚历山大东征
A. 是一次掠夺性战争 B. 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C.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D. 希腊文化渗透到各个阶层
5. 中世纪西欧王权软弱,基督教会地位举足轻重,一些城市获得自治;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多民族统一国家不断发展;阿拉伯帝国成为政教合一的国家;日本从中央集权走向幕府统治。这反映了欧亚大陆( )
A. 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B. 区域文明的多元性
C. 东西文化的同源性 D. 经济基础的一致性
6. 中世纪前期,英国封君封臣制度规定,原则上封土是属于封臣终身所有的不可世袭之物,后来封土逐渐演变为可继承的土地,但要向封君缴纳继承金。1290年,英国颁布《买地法令》,直接承认封土具有合法交易的权利。这一变化反映了英国( )
A. 封建制度的动摇 B. 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
C. 统一步伐的加速 D. 传统贵族势力的衰落
7. 1562年7月,西班牙神父狄亚哥·迪兰达亲手烧毁了成千上万玛雅古籍抄本、故事画册和书写在鹿皮上的象形文字书卷。根据材料分析可知,今天研究玛雅文明的不利因素是( )
A. 西方殖民者的持续破坏 B. 玛雅文明的彻底消失
C. 玛雅文明原始资料缺失 D. 玛雅古籍抄本被销毁
8. 下图是12-15世纪欧洲大学数量变化图,这一变化说明当时欧洲
A. 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B. 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
C. 社会转型的趋势明显 D. 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觉醒
9. 公元前5世纪至1世纪古希腊部分大事表
时间 希腊世界
公元前460年—公元前446年; 公元前431年一公元前406年 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爆发两次战争
公元前379年—公元前371年 底比斯与斯巴达之间爆发战争
公元前338年 马其顿与雅典、底比斯之间爆发战争
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24年 亚历山大东征,建立起希腊化的亚历山大帝国
公元前323年—公元31年 亚历山大病逝,帝国分裂;巴尔干半岛混战重启,最终被罗马人征服
分析上表,可知古希腊被征服的根本原因是( )
A 战争频繁、政治动荡 B. 外族入侵、战败而亡
C 各地孤立、差异性大 D. 重视自治、离心力强
10. 1964年,陕西西安的一处唐墓出土了3枚阿拉伯金币(图1为其中一枚),2013年,河北涿州的一处唐墓中也出土了一枚阿拉伯金币(图2)。这些出土的实物( )
A. 说明唐朝的朝贡贸易十分发达
B. 可为研究唐朝与阿拉伯贸易提供一手史料
C. 说明阿拉伯帝国的金矿资源丰富
D. 可用于研究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状况
11. 印第安人所创造较高水平的拉美古代文明均分布在墨西哥中南部、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与太平洋沿岸地区。其他远离赤道热带区域的印第安人则基本上处于旧石器时代。这说明古代印第安文明( )
A. 内部发展极其不平衡 B. 独立发展且自我封闭
C. 是对东亚文明的移植 D. 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
12.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A. 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方面的打击和破坏
B. 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交融
C. 带来的物种交换了改变殖民地落后面貌
D. 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
13. 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A. 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 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 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D.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14. 下图反映了1650~1750年的世界经济态势。该图最适宜用于研究( )
A. 海上丝绸贸易盛行 B. 世界白银的大流通
C. 大西洋贸易的拓展 D. 哥伦布交换的开展
15. 公元前5世纪中期,希腊城邦推行陶片放逐法,投票时使用陶片,投票数没有最低限制且可以频繁使用。雅典著名政治家阿里斯德岱斯被多数人投票最终被放逐。当问到为什么要在陶片上写阿里斯德岱斯的名字时,公民回答道“他名气太大,我听烦了。”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的实施程序 B. 直接民主无法确保公平正义
C. 公正性缺失导致雅典城邦瓦解 D. 雅典的民主保护多数人利益
16. 在罗马扩张的过程中,“地方习俗互相抵触的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例如西班牙商人和埃及商人之间是有纠纷的,罗马法官不得不以某种方式加以排解。于是,罗马法逐渐形成这样的观点:习俗未必正确,还有一种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的、普遍的法则……(这)是从人的本性和理性产生出来的,因而是为所有人所了解和接受的。”上述材料反映出( )
A. 罗马成文法的起源 B. 公民法逐渐取代万民法
C. 万民法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 D. 以习惯法排解外邦人之间的纠纷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3个小题,16题18分,17题24分,18题13分,共55分)。
17. 在世界历史上,5—15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古时期的欧洲存在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它与同样带有军事色彩的领主、农奴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教会开始拥有精神方面的领导权,掌握世俗的伦理和信仰。
——据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 公元11世纪到12世纪,西欧各地的城堡、主教堂、大修道院附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城镇。第一类城市如英国的约克和法国的奥尔良等,它们的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第二类城市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它们主要生产和经营某些专业产品,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第三类城市如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它们主要从事国际贸易。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的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社会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等
材料三 中古时期的亚洲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只有那些开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小玉天玺《多极世界和为贵—兼评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基本特征。
(2)结合材料二,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发展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发展的意义。
(3)随着文明的扩张,中古时期的亚洲出现了2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请写出这两个国家的名称。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日本为例说明“只有那些开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世纪文明的总体特征。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的欧洲对统称为“印度货”的中国商品怀有极大的兴趣,逐步富裕起来的市民阶层以及艺术品收藏家们,愿意出高价购买来自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无论是葡萄牙还是西班牙、荷兰,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结构性的贸易逆差地位,为了弥补这种逆差,不得不支付硬通货——白银。因此,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经济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有学者戏称这种结构性贸易逆差为“商业上的纳贡”。
——摘编自樊树志《明史讲稿》
材料二 中国白银流通量不仅在16世纪期间迅速增加,而且在清代乃至在1820年左右仍然继续增长。……16—17世纪,白银普及适逢东亚海域的海运(商业及海盗)大发展,也正值市镇和城市活动勃兴。某些手工技艺(特别是织布、瓷器和印刷)臻于完善,这使得中国经过17世纪中叶的衰退之后,能稳当实现自己作为奢侈品出口大国的使命。正是在经济发展、城市振兴的背景下,近代欧洲的首批冒险者到东亚海域上来了,首先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17世纪初又来了荷兰人。这一现象对东亚原无太大影响,因为这些新来者无非是进入远东的商业流通网,并利用这一地区的繁荣局面。但此现象也已预示未来的光景。多亏了他们,中国才获得欧洲和美洲的第一批物品:效率更大的火器、甘薯、花生、烟草、玉米以及借墨西哥大帆船自马尼拉运到远东的银锭。除此之外,还有在精神生活方面显示的并于17世纪确定下来的新方向,其次是自1600年左右起与欧洲科学、技术、宗教的初期接触。人们或许会认为,这可以说得上是中国和东亚近代时期的开端。
——摘编自(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17世纪中国白银流通量迅速增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6—17世纪中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对各自产生的影响。
19. 材料 人类历史进入文明史阶段已经有约6000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创造的灿烂的文化奠定了现在文化繁荣的基础。如在古代世界已经先后诞生了古代中国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或古代西亚)文明。进入公元5至15世纪的中古,先后有基督教的欧洲,伊斯兰教的西亚、多种宗教的南亚和儒家文明影响下的东亚,中古的非洲和美洲也有灿烂辉煌的文明。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区域文明之间的文明交流一直持续不断。包括扩张战争、贸易交往、人口迁徙等方式,但和平的交流更能促进文明之间的融合,推动各区域文明和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摘编自《简明世界史》
请从“古代世界文明的关系”的角度自拟一个论题,结合相关的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论点明确,史实充分,语言符合逻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