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二中2022-2023年高三下期3月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全卷共9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费孝通《乡土本色》,有删改)
1. 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乡土”即家乡的土地,可借指家乡;这里的“家乡”并非指某人或某类人的故乡,而是指“中国社会”。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社会的本色是乡土性的。
B. 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根基,要理解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先要从乡下人与土地密不可分的关系说起,他们以种地为生,在泥土中创造文明,也受泥土的束缚。
C.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因为不同村落间的人互相孤立、隔膜,所以村落人口相对固定,极少流动,而产生“土气”。
D.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村落内的人彼此熟悉,构成了拥有独特生活习俗与生活方式的、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人与人则形成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关系。
2. 下列关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乡土社会里,人们被土地所囿,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彼此了解,更容易获得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B. 乡民们“从俗即是从心”,是因为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规矩对他们而言无需用法律来保障,是从小“习”出来的礼俗。
C. 因为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所以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它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3. 下列对文本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对比论证阐明,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 通过归纳分析得出结论,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 利用《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论证了“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 概括了事实,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说明“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4. 根据文本,填写下面思维导图的空缺部分。
5. 概括“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流弊”的原因。
【答案】1. C 2. D 3. B
4. ①乡土社会②缺少流动③孤立、隔膜④人与人的关系
5. ①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孤立与隔膜),妨碍了现代社会的流动性。②乡土社会尊崇的是礼俗,它与现代社会尊崇的法理精神不符。③乡土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只限于个别关联,影响对抽象的普遍原则(真理)的追求。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因为不同村落间的人互相孤立、隔膜,所以村落人口相对固定,极少流动,而产生‘土气’”错误。应该是因为“村落人口相对固定,极少流动”,所以“同村落间的人互相孤立、隔膜”,选项因果倒置。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和理解文本观点的能力。
D.“它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有误。原文说“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意思与选项恰恰相反。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错误。原文相关信息有“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可见礼俗不是一种抽象出来的原则,更不是目的与手段之间的普遍联系。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依据“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可知,第一空应填“乡土社会”。
依据“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可知,第二空可填“缺少流动”。
依据“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可知,第三空可填“孤立、隔膜”。
依据“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可知,熟人社会中除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有“人与人的关系”。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依据文章第二段,“乡土社会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可概括为: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孤立与隔膜),妨碍了现在社会的流动性。
依据文章第六段,“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可概括为:乡土社会尊崇的是礼俗,它与现代社会尊崇的法理精神不符。
依据文章第七段,“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可概括为:乡土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只限于个别关联,影响对抽象的普遍原则(真理)的追求。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单表到了初一这一日,荣国府门前车辆纷纷,人马簇簇。那底下凡执事人等,闻得是贵妃作好事,贾母亲去拈香,正是初一日乃月之首日,况是端阳节间,因此凡动用的什物,一色都是齐全的,不同往日。少时,贾母等出来。贾母坐一乘八人大轿,李氏,凤姐儿,薛姨妈每人一乘四人轿,宝钗,黛玉二人共坐一辆翠盖珠缨八宝车,迎春,探春,惜春三人共坐一辆朱轮华盖车。然后贾母的丫头鸳鸯,鹦鹉,琥珀,珍珠,林黛玉的丫头紫鹃,雪雁,春纤,宝钗的丫头莺儿,文杏,迎春的丫头司棋,绣桔,探春的丫头待书,翠墨,惜春的丫头入画,彩屏,薛姨妈的丫头同喜,同贵,外带着香菱,香菱的丫头臻儿,李氏的丫头素云,碧月,凤姐儿的丫头平儿,丰儿,小红,并王夫人两个丫头也要跟了凤姐儿去的金钏,彩云,奶子抱着大姐儿带着巧姐儿另在一车,还有两个丫头,一共又连上各房的老嬷嬷奶娘并跟出门的家人媳妇子,乌压压的占了一街的车。贾母等已经坐轿去了多远,这门前尚未坐完。这个说:“我不同你在一处”,那个说“你压了我们奶奶的包袱”,那边车上又说“蹭了我的花儿”,这边又说“碰折了我的扇子”,咭咭呱呱,说笑不绝。周瑞家的走来过去的说道:“姑娘们,这是街上,看人笑话。”说了两遍,方觉好了。前头的全副执事摆开,早已到了清虚观了。
宝玉骑着马,在贾母轿前。街上人都站在两边。将至观前,只听钟鸣鼓响,早有张法官执香披衣,带领众道士在路旁迎接。贾母的轿刚至山门以内,贾母在轿内因看见有守门大帅并千里眼,顺风耳,当方土地,本境城隍各位泥胎圣像,便命住轿。贾珍带领各子弟上来迎接。凤姐儿知道鸳鸯等在后面,赶不上来搀贾母,自己下了轿,忙要上来搀。可巧有个十二三岁的小道士儿,拿着剪筒,照管剪各处蜡花,正欲得便且藏出去,不想一头撞在凤姐儿怀里。凤姐便一扬手,照脸一下,把那小孩子打了一个筋斗,骂道:“野牛养的,胡朝那里跑!”那小道士也不顾拾烛剪,爬起来往外还要跑。正值宝钗等下车,众婆娘媳妇正围随的风雨不透,但见一个小道士滚了出来,都喝声叫“拿,拿,拿!打,打,打!”
贾母听了忙问:“是怎么了?”贾珍忙出来问。凤姐上去搀住贾母,就回说:“一个小道士儿,剪灯花的,没躲出去,这会子混钻呢。”贾母听说,忙道:“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唬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那里见的这个势派。倘或唬着他,倒怪可怜见的,他老子娘岂不疼的慌?”说着,便叫贾珍去好生带了来。贾珍只得去拉了那孩子来。那孩子还一手拿着蜡剪,跪在地下乱战。贾母命贾珍拉起来,叫他别怕。问他几岁了。那孩子通说不出话来。贾母还说“可怜见的”,又向贾珍道:“珍哥儿,带他去罢。给他些钱买果子吃,别叫人难为了他。”贾珍答应,领他去了。这里贾母带着众人,一层一层的瞻拜观玩。外面小厮们见贾母等进入二层山门,忽见贾珍领了一个小道士出来,叫人来带去,给他几百钱,不要难为了他。家人听说,忙上来领了下去。
贾珍站在阶矶上,因问:“管家在那里?”底下站的小厮们见问,都一齐喝声说:“叫管家!”登时林之孝一手整理着帽子跑了来,到贾珍跟前。贾珍道:“虽说这里地方大,今儿不承望来这么些人。你使的人,你就带了往你的那院里去,使不着的,打发到那院里去。把小幺儿们多挑几个在这二层门上同两边的角门上,伺候着要东西传话。你可知道不知道,今儿小姐奶奶们都出来,一个闲人也到不了这里。”林之孝忙答应“晓得”,又说了几个“是”。贾珍道:“去罢。”又问:“怎么不见蓉儿?”一声未了,只见贾蓉从钟楼里跑了出来。贾珍道:“你瞧瞧他,我这里也还没敢说热,他倒乘凉去了!”喝命家人啐他。那小厮们都知道贾珍素日的性子,违拗不得,有个小厮便上来向贾蓉脸上啐了一口。贾珍又道:“问着他!”那小厮便问贾蓉道:“爷还不怕热,哥儿怎么先乘凉去了?”贾蓉垂着手,一声不敢说。那贾芸,贾萍,贾芹等听见了,不但他们慌了,亦且连贾璜,贾玢,贾琼等也都忙了,一个一个从墙根下慢慢的溜上来。贾珍又向贾蓉道:“你站着作什么?还不骑了马跑到家里,告诉你娘母子去!老太太同姑娘们都来了,叫他们快来伺候。”贾蓉听说,忙跑了出来,一叠声要马,一面抱怨道:“早都不知作什么的,这会子寻趁我。”一面又骂小子:“捆着手呢?马也拉不来。”待要打发小子去,又恐后来对出来,说不得亲自走一趟,骑马去了,不在话下。
注:上面的文字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写的是贾母前往清虚观打醮的事。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母等已经坐轿去了多远,这门前尚未坐完”这一细节,写出贾府一行人动作的迟缓,突出了贾府对下人管理的松散。
B. 贾母到了清虚观,凤姐“自己下了轿,忙要上来搀”,这一情节充分体现了王熙凤见风使舵、善于拍马逢迎的性格特征。
C. 在清虚观里,“贾母带着众人,一层一层的瞻拜观玩”的情节,说明贾母等人来清虚观祈福是借口,游玩是主要目的。
D. 贾珍呵斥贾蓉,并喝命家人啐他,又让小厮们问他。这一系列的行为写出了贾珍管理家人时“正人先正己”的智慧。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街上人都站在两边”“早有张法官执香披衣,带领众道士在路旁迎接”,从侧面衬托出贾家的权势和地位。
B. “小道士”的出现,既有偶然性也有其必然。这样安排情节,既体现了生活的真实性,也丰富了小说的思想内容。
C. 《红楼梦》中常常用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心理,如写贾蓉“待要打发小子去,又恐后来对出来,说不得亲自走一趟”。
D. 上面节选的文段以“贾母祈福”这一中心事件为主线,以时间为顺序,叙写了贾府众人在清虚观祷福的情景。
8. 上面的文字中“凤姐、众婆娘媳妇”和贾母对待小道士不同的言行体现了她们各自什么样的心理特性?
9. 《红楼梦》中的场面描写往往富有深意,你认为上面文字中第一段有哪些含意?请结合文本简析。
【答案】6. C 7. D
8. ①“凤姐、众婆娘媳妇”高傲、鄙视凌辱弱者,不懂得身在福中应惜福。②贾母作为长者,阅历丰富,懂得惜福,心疼小道士,心怀悲悯之情。
9. ①尊卑有序,等级森严。贾母一行人,根据等级乘坐不同的轿子和车辆。②显示了贾府的权势和地位。清理街道,只有贾家的车马队伍行进,清理清虚观,只有贾府人入内。③富贵人家,奢侈无度,讲究大排场。贾母已到清虚观,而丫鬟们还为坐车争吵。④假善虚伪,暗示贾家的衰败。贾母到清虚观祈福,而无祈福的仪式,看到的是贾府浩浩荡荡的人马。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写出贾府一行人动作的迟缓,突出了贾府对下人管理的松散”分析错误。写出了贾府一行人队伍的庞大,突出其声势及显赫的地位。
B.“这一情节充分体现了王熙凤见风使舵、善于拍马逢迎的性格特征”分析错误。体现的是王熙凤察言观色、做事细心周到的性格特点。
D.“这一系列的行为写出了贾珍管理家人时‘正人先正己’的智慧”分析错误。显示贾珍“杀鸡儆猴”的管理智慧。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叙写了贾府众人在清虚观祷福的情景”说法错误。节选部分没有写“祷福的情景”。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心理特征的分析能力。
在小说中写道“凤姐便一扬手,照脸一下,把那小孩子打了一个筋斗,骂道:‘野牛养的,胡朝那里跑!’”“众婆娘媳妇正围随的风雨不透,但见一个小道士滚了出来,都喝声叫‘拿,拿,拿!打,打,打!’”,从中可以看出“凤姐、众婆娘媳妇”高傲、鄙视凌辱弱者的心态,一个十二三岁的小道士只是因为害怕不小心冲撞了他们,就遭到众人的毒打,可见他们平时对弱者就不抱有同情之心,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些人不懂得身在福中应惜福。
而贾母的做法则不同,“贾母听说,忙道:‘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唬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那里见的这个势派。倘或唬着他,倒怪可怜见的,他老子娘岂不疼的慌?’……贾母命贾珍拉起来,叫他别怕。问他几岁了。那孩子通说不出话来。贾母还说‘可怜见的’,又向贾珍道:‘珍哥儿,带他去罢。给他些钱买果子吃,别叫人难为了他’”。贾母作为贾府最年长和最尊贵的人,对待小道士却没有“凤姐、众婆娘媳妇”那般鄙视和欺凌,而是显示出一位长者的慈悲。从中可以看出,贾母作为长者,阅历丰富,懂得惜福,心疼小道士,心怀悲悯之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场面描写的作用及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通过文中“贾母坐一乘八人大轿,李氏,凤姐儿,薛姨妈每人一乘四人轿,宝钗,黛玉二人共坐一辆翠盖珠缨八宝车,迎春,探春,惜春三人共坐一辆朱轮华盖车”可以看出,贾母一行人,根据等级乘坐不同的轿子和车辆。贾母作为贾府最尊贵的人,坐的是“八人大轿”,其他人根据地位的不同各自乘坐不同轿子和车辆,从中可以看出贾府的尊卑有序,等级森严。
从“街上人都站在两边。将至观前,只听钟鸣鼓响,早有张法官执香披衣,带领众道士在路旁迎接”,以及没来得及躲避的小道士挨打等情节可以看出,贾家势力很大,在去道观的路上只有贾家的车马队伍行进,清理清虚观,只有贾府人入内。充分显示出当时富贵权势之家威势。
从“乌压压的占了一街的车。贾母等已经坐轿去了多远,这门前尚未坐完……说了两遍,方觉好了。前头的全副执事摆开,早已到了清虚观了”,这些情节表明贾母已到清虚观,而丫鬟们还为坐车争吵,清虚观距离贾家有一段距离,从中可见贾家的排场。这一描写从侧面展示出富贵人家的奢侈无度。
从贾府人员进入清虚观后,“这里贾母带着众人,一层一层的瞻拜观玩”,以及一路上贾府浩浩荡荡的人马,可以看出此次祈福只是表面的借口,实际是去观中游玩。以祈福之名行游玩之实,从中可见贾家假善虚伪,所以也必然不可能祈求到什么福气,暗示了贾家将来的衰败。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郦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刺史于劲,顺皇后父也,西讨关中,亦不至州,道元行事三年。
为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后试守鲁阳郡,道元表立黉序,崇劝学教。诏曰:“鲁阳本以蛮人,不立大学。今可听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孝昌初,梁遣将攻扬州,刺史元法僧又于彭城反叛。诏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节度诸军,依仆射李平故事。梁军至涡阳,败退。道元追讨,多有斩获。后除御史中尉。道元素有严猛之称,权豪始颇惮之。而不能有所纠正,声望受损。司州牧、汝南王悦嬖近左右丘念,常与卧起。及选州官,多由于念。念常匿悦第,时还其家,道元密访知,收念付狱。悦启灵太后,请全念身,有敕赦之。道元遂尽其命,因以劾悦。时雍州刺史肖宝夤反状稍露,侍中、城阳王徽素忌道元,因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宝夤虑道元图已,遣其行台郎中郭子帙围道元于阴盘驿亭。亭在冈上,常食冈下之井。既被围,穿井十余丈不得水。水尽力屈,贼遂输墙而入。道元与其弟、二子俱被害。道元瞋目叱贼,厉声而死。宝夤犹遣敛其父子,殡于长安城东。事平,丧还,赠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
(节选自《北史·郦道元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郦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
B. 郦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
C. 郦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
D. 郦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刺史,古代官名,最初的职责是监察,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
B. 试守,指在正式任用之前试用。两汉时,文武官员均有试守之制,试验期为一年。
C. 郡,中国古代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隋朝废郡制,以县直隶于州。
D. 《水经》,即《水经注》,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名著,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郦道元执法严苛,令人畏惧。他到冀州任职,冀州作奸犯科的人都吓得逃走了;他任东荆州刺史时,山中的蛮人畏服于他的威名,不敢做坏事。
B. 郦道元重视教育,主张办学。他在代理鲁阳郡守期间,上奏朝廷,请求建立学校,推崇鼓励学校教化,得到了朝廷的支持。
C. 郦道元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汝南王元悦宠爱丘念,让他干预朝政,操纵州官选举,郦道元逮捕了丘念,并且揭发了元悦的罪状。
D. 郦道元勤奋好学,著述颇丰。他爱好学习,遍览奇书,编撰解释《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创作了《七聘》与其他众多文章,都流传于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节度诸军,依仆射李平故事。
(2)念常匿悦第,时还其家,道元密访知,收念付狱。
14. 郦道元是如何一步步被害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C 11. D 12. A
13. (1)皇帝下诏让郦道元手持符节,兼任侍中,代理行台尚书,部署各路军队,按照仆射李平旧日的制度。
(2)丘念经常藏匿在元悦的家里,不定时地返回自己的家。道元秘密探访得知(此事),逮捕丘念关进监狱。
14. 元徽憎恨郦道元,借肖宝夤谋反一事,让皇上调任郦道元为关右大使;肖宝夤担心担任关右大使的郦道元对付自己,便派人将郦道元围困在阴盘驿亭;郦道元被围困后因缺水丧失抵抗力而被杀害。
【关键能力】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作答本题,可使用排除法。“永宁侯”是对“爵”的补充说明,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B项和D项;“彪”为“为仆射李冲所奏”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A项。
翻译为:郦道元字善长。起初,继承父亲的爵位永宁侯,按照惯例(由侯)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因为道元执法清严苛刻,(举荐他)由太傅椽升任为书侍御史。李彪被仆射李冲参奏,道元因为是李彪属下的官员也被罢免。景明年间,道元任冀州镇东府长史。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D项,“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名著”错误,《水经注》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
A选,“任东荆州刺史时”错,由原文中的“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可知,郦道元在鲁阳郡代理太守时,山中的蛮人畏服于他的威名,不敢做坏事。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关键词:持节,手持符节;摄,代理;节度,部署;故事,旧日的制度。
第二句关键词:匿,藏匿;时,不定时地;密,秘密、暗中;付,关进。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依据题干,到文中找到郦道元被害的句子,“道元与其弟、二子俱被害。道元瞋目叱贼,厉声而死。”可知本题答案集中在原文的后半段,由这句话倒推,找到相关语句,“时雍州刺史肖宝夤反状稍露,侍中、城阳王徽素忌道元,因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宝夤虑道元图已,遣其行台郎中郭子帙围道元于阴盘驿亭。亭在冈上,常食冈下之井。既被围,穿井十余丈不得水。水尽力屈,贼遂输墙而入。”由此分点概括答案,元徽憎恨郦道元,借肖宝夤谋反一事,让皇上调任郦道元为关右大使;肖宝夤担心担任关右大使的郦道元对付自己,便派人将郦道元围困在阴盘驿亭;郦道元被围困后因缺水丧失抵抗力而被杀害。
参考译文:
郦道元字善长。起初,继承父亲的爵位永宁侯,按照惯例(由侯)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因为道元执法清严苛刻,(举荐他)由太傅椽升任为书侍御史。李彪被仆射李冲参奏,道元因为是李彪属下的官员也被罢免。景明年间,道元任冀州镇东府长史。冀州刺史于劲,是顺皇后的父亲,向西征讨关中时,也不在冀州,道元管理州中之事长达三年。
道元行政严厉冷酷,官吏畏惧他,奸人和盗贼也逃到别的地方。后来代理鲁阳郡太守,道元上表建立学校,推崇鼓励学校教育。皇帝下诏说:“鲁阳原来因为蛮人,没有设立大学。现在可以听从你的建议,来成就优良郡守的‘文翁之化’。”道元在鲁阳郡时,山里的蛮人畏服于他的威名,不敢劫掠侵扰。延昌年间,道元任东荆州刺史,为政威猛,和在冀州时一样。孝昌初,梁朝派遣士兵攻打扬州,刺史元法僧又在彭城叛变。皇帝下诏让郦道元手持符节,兼任侍中,代理行台尚书,部署各路军队,按照仆射李平旧日的制度。萧梁军队到达涡阳,因战败而撤退。道元追赶征讨,杀死和俘获不少敌人。后来道元担任御史中尉。道元一向有严厉凶猛的名声,权贵豪强刚开始很畏惧他。但是(不正之风)没能有所纠正,他的名声威望受到很大损害。司州牧、汝南王元悦宠爱侍从丘念,常常跟他同卧同起。等到选举州官时,大多由丘念决定。丘念经常藏匿在元悦的家里,不定时地返回自己的家。道元秘密探访得知(此事),逮捕丘念关进监狱。元悦向灵太后陈说,请求保全丘念的性命,灵太后下令赦免了丘念。道元(在命令下达之前)就处死了丘念,趁机凭借此事弹劾元悦。当时雍州刺史肖宝夤谋反的情况已稍有苗头,侍中、城阳王元徽一向憎恨道元,趁机婉言规劝皇上,把道元调任为关右大使。宝夤担心道元对付自己,派他的行台郎中郭子帙把道元围困在阴盘驿亭。驿亭位于山坡上,平时饮用山坡下面的井里的水。被围困之后,道元挖井十余丈深也没有得到水。水尽力竭,敌人就翻越城墙攻了进来。郦道元和他的弟弟、两个儿子都被杀害。郦道元睁大眼睛叱骂敌人,大叫而死。宝夤还派人殡殓道元父子,灵柩停放在长安城东。事情平息后,灵柩被运回来,追赠道元为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道元爱好学习,遍览奇书,编撰解释《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创作了《七聘》和其他文章,都流行于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①
苏轼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②新扫旧巢痕③。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④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⑤魂。
【注】①苏轼被贬黄州后,曾作诗赠友人,本诗与之前作的两首诗用韵相同。②九重,指朝廷。③新扫旧巢痕,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④东风,春风,此处有暗指君王意。⑤玉梅,二度开放的梅花通体如玉。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里诗人所写的黄州的环境特点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的浔阳的环境特点相似。
B. 颔联写苏轼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新扫旧巢痕”点明他作“终老计”的原因。
C. 尾联中“与东风约今日”点明了标题“复出东门”的缘由,又引出末句“暗香先返”。
D. 这首诗感事抒怀,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而且寓意丰富,显得婉转含蓄、情意温厚。
16. 诗的颈联、尾联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纠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颈联说自己与鸥鸟己熟,经常来垂钓连所坐之石都温暖了,表达出谙人有忘掉机心、退隐出世之心。②尾联却说与春风约定,梅花也再度开放,写出自己希望能被君王再度起用的入世进取之意。这反映了诗人出世人世的矛盾纠结.
【解析】
【15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B项,“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错误,苏轼说自己依靠五亩田终老黄州其实是削官被贬后的无奈之辞,“终老计”是“渐成”的,而非早有的打算。故选B。
【16题详解】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分析颈联和尾联的矛盾,颈联“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写沙鸥岂止见惯我的身影,它早和我相熟,经常来到江边垂钓,坐的石台也是半温,表达出谙人有忘掉机心、退隐出世之心;尾联“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的意思是很久以前我就与东风作好了今天的约定,当美丽的梅花再度开放,我将重返朝廷。写出自己希望能被君王再度起用的入世进取之意,这反映了诗人出世人世的矛盾纠结。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出场的情形,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诗人急切的心情,描绘出琵琶女羞怯的情态。
(3)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美好事物不长存的感叹。
【答案】 ①. 寄蜉蝣于天地 ②. 渺沧海之一粟 ③. 千呼万唤始出来 ④. 犹抱琵琶半遮面 ⑤. 舞榭歌台 ⑥.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中需要注意的字词为:蜉、蝣、渺、沧、粟、唤、琵、琶、遮、榭。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绵延数千年的文化是以伦理为核心的,离开中国的伦理去谈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疑是①______。
从儒家伦理学来看乡土中国,中国的乡土社会具有“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两大显著的特征,它们就像乡土中国的“骨骼”和“血脉”。
“差序格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伦理网络,是儒家“②______”伦理原则的派生模式。“己”或者“自我”是差序格局的价值中心。它和“礼治秩序”③______,一起构成了乡土中国的“立体空间”或者说是“三维空间”,而不是单面或平面的机械的社会格局。
而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主要特点有:礼是社会公认的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乡土社会是“礼”的天下。礼维护的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伦理秩序。“( )”在乡土社会中“礼”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渗透到传统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非也。
B.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C.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D. 礼者,人道之极也。
20.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8. ①舍本求末(舍本逐末、缘木求鱼)
②推己及人
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9. A
20. ①句中把“差序格局”比作“骨骼”,“礼治秩序”比作“血脉”,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
②“差序格局”和“骨骼”的相似点是能撑起框架,一个是撑起人际关系的框架,一个是撑起人的躯体的框架;
③“礼治秩序”和“血脉”的相似点是能全方位渗透,一个是渗透到传统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一个是渗透全身。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前文“离开中国的伦理去谈中国的传统文化”推断后文应该是由此导致的结果,即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或者行事的方向、方法不对,必将劳而无功。可填写“舍本求末”“缘木求鱼”等意思相近的成语;
第二空,所谓“差序格局”,费孝通认为中国农民之间的交往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形成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根据利益关系的亲疏而划分的,就像是一块石头投进河里所形成的波纹,而这个石头就是社会中的每个人,这就是费孝通先生著名的“差序格局”。依据后文“是儒家……伦理原则的派生模式”,此处应该填写与“差序格局”概念类似的儒家意识概念,如“推己及人”。
第三空,依据前文“中国的乡土社会具有‘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两大显著的特征,它们就像乡土中国的‘骨骼’和‘血脉’”,以及后文“起构成了乡土中国的……”,可知“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两者是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的关系,故可填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等类似意思的成语。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上文“礼维护的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伦理秩序”,说明了“礼”的作用是什么,承接下文应该说明“礼”是通过哪些途径实现上述作用,选项A的意思是“礼的规定,是用来确定亲近疏远,判断疑惑不解,区别相同相异,分清是非对错的”,承接上下文,符合论证的逻辑。
选项B的意思是“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与原文“礼”的主题不符合。
选项C的意思是“遇事懂得谦让,就是礼貌的开端”也不符合“礼”的主题。
选项D的意思是“礼是做人的头等大事”,此项主题是“礼”,是对“礼”的总结定论,并非展开详细说明“礼”的具体内涵,故不选。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比喻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从画线句来看,“就像”是比喻词,前面“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是本体,后面“骨骼”和“血脉”是喻体。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性,“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是中国乡土社会的两大显著的特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由此两者的关系可以联想到人体的“骨骼”和“血脉”也是缺一不可,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支撑起一个人,两个喻体的关系和两个本体的关系高度一致,即可用来相互比喻。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入夏,脚下那些冒着白泡泡的碱土, ① 。碱蓬草探出胖脑袋,拱裂头上土盖,一挺身有半拃高,一铺展有巴掌大。用铲刀镰刀轻剜,连根带叶到了手里,抖抖扔进篮子。掐下梢头鲜嫩的,滚开的水里,翻几个身,入凉水沥干,包饺子。或者拌蒜末酱油,多下半碗清粥。碱蓬草结籽,秋日就到了。慵懒最先落到牛羊身上,走几步愣愣神,才啃上几口。秋日草盛,草盛籽多,多籽的秋日脂膏肥厚,微视下的大野,到处都是草们堆积起来的粮仓。人也吃,缺油少菜的日子,多是女人孩子提着袋子捋草籽。
碱蓬草肉乎乎的叶子一天一天散失水分,一副嶙峋样子,而骨架依然硬挺,无衰败相。通体变成红色,赤红,熊熊燃烧,展目望去,天边云彩也变得嘹亮。夕阳匍匐在碱蓬草根间,蚯蚓似的爬,做自己夜间的窝。一只灰兔蹦起来,一道一道波纹,红的,酒红的,赧红的,荡啊荡,漫向远处的林子。秋风吹向纵深,白色芦花招展成一面绵软的旗帜。土路上多了爱钻芦苇荡的孩子, ② ,一大片一大片的老绿倒下去,惊起蒲鸭嘎嘎地叫。
21.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拟人、比喻、夸张 B. 拟人、通感、比喻
C. 对偶、通感、排比 D. 对偶、借代、夸张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一道道的红色、酒红、赧红等各色波纹延伸到远处的林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3.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1. B 22. ①原文每个修饰成分都单独成小句,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活泼;②原文表达出了动态过程,层次感更加明显;③原文表述与上下文语体一致,更口语化,描写亲切生动。
23. ①再也看不分明②他们割苇子
【解析】
【21题详解】
此题考查赏析文中句子修辞手法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答题时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再结合句子解释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本题中,以选择题的形式问“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只需找出修辞手法即可。“探出胖脑袋”“一副嶙峋样子”等句是拟人;“天边云彩也变得嘹亮”是通感;“蚯蚓似的爬”“白色芦花招展成一面绵软的旗帜”等句是比喻。
故选B。
【2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比较文中句子表达效果和个性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对两个句子通读,找到句子间的差别,分析差别所带来的效果。本题中,原句“红的,酒红的,赧红的”单独成句,具有强调作用,且有一种层次性、跳跃性;“荡啊荡,漫向远处的林子”是一种动态描写,似乎让人看到这个动荡蔓延的波纹;语体上更符合上下文语境,短句更符合口语的表达。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第一空,横线后句子“碱蓬草探出胖脑袋,拱裂头上土盖,一挺身有半拃高,一铺展有巴掌大”强调了“碱蓬草”的高与宽大,在碱蓬草的遮掩下,碱土应该是看不见的。所以可填写“再也看不分明”。
第二空,对横线前句子“土路上多了爱钻芦苇荡的孩子”分析,知道主语是“孩子”,以及“土路上多了爱钻芦苇荡的孩子”,再看“一大片一大片的老绿倒下去”,说明是孩子们割芦苇,所以可填写“他们割苇子”。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家李尚龙曾发文说:“废掉一个年轻人,只需要三样东西就够了。哪三样呢?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一部电话。”有人看后则补充道:“废掉一个年轻人,两个办法就够了。给他一部手机,给他一个沙发。回家葛优躺,看视频。大脑废了,四肢也废了。”
对此,某班将以“电子产品和网络能否毁掉一个年轻人”为辩题,举办一次班级辩论会,请你以“正方(能)”或“反方(否)”的“一辩”的身份拟写一篇辩论稿,选好角度,准备在辩论赛中进行主辩陈述用。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说理充分,论辩有力;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作家李尚龙认为废掉一个年轻人的东西有网线、电脑和电话,有人补充说废掉一个年轻人的办法是给他一部手机,给他一个沙发。这两种观点其实都指出了电子产品及网络对年轻人造成的影响,由此给出了此次作文的任务指令和要求——以“正方”或“反方”的“一辩”的身份拟写一篇辩论稿。其实,一辩的辩论稿就是一篇比较常见的立论文,考生在写作时应先提出辩题的正方或反方的观点,然后去阐述己方立论的理由(采用分论点分条阐述),在格式和表达上需要向辩词格式靠拢。
正方的观点是赞成这两个观点,即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能毁掉一个年轻人,在网络极其发达,手机无比方便,信息真假难辨的时代,年轻人确实比较容易沉溺于无所事事的玩游戏、刷视频、看各种以吸引人眼球为目的的信息,有人说,拿起手机,瞬间几个小时就没了,时间就此浪费,而工作、学习尚无进展,很多人意识到这种问题,也在尽量避免,但总是因为拿起手机习惯性的关注社交软件、短视频平台而“破功”,所以有人把电子产品称为“精神鸦片”,一切让人沉迷的事物,都可能像毒品一样毁掉人。
反方的观点则是不赞成该观点,即电子产品并不会毁掉年轻人,持该观点的人可以客观地看待电子产品,它只是一种工具,跟任何一种工具一样,它本身并不存在好与坏的分别,关键在于使用工具的人;因此,当年轻人正确使用电子产品,如利用电子产品学习、工作,让生活更便捷,让自己能更快速高效地投入学习工作中,它当然不会毁掉青年;相反,如果年轻人错误地使用了电子产品,如只知道拿来娱乐、购物,与其说是电子产品毁了他们,不如说是他们自己毁了自己,因为,这样利用新工具的人,即使没有电子产品,也会因沉迷于其他老式娱乐而被“毁”。
“某班将以‘电子产品和网络能否毁掉一个年轻人’为辩题,举办一次班级辩论会”明确了具体情境以及写作的内容指向;“请你以‘正方(能)’或‘反方(否)’的‘一辩’的身份拟写一篇辩论稿”明确了写作者的身份以及文体。
行文构思时,先确定立场,“正方”或“反方”。在确定观点后,注意辩论稿的格式,标题直接点明中心,开头要有称呼,开门见山点出论点,如“我方观点认为:电子产品和网络不能毁掉一个年轻人”;接着陈述理由,主体结构要层次清晰、角度深刻,可分论点引领,使用典型材料,使听众认同,如“首先,网络内容丰富,适合青年阅读的内容也不在少数”“其次,青年自身怀有梦想,有强大的自制力”“最后,身处积极的社会环境青年怎能不‘择其善者而从之’”;结尾要深刻有力,同时附上结束语“本方辩手陈述完毕,谢谢大家”。
立意:
1.远离电子产品等精神鸦片。
2.正确使用电子产品,它并不会毁掉年轻人。
3.会毁掉人生的只有年轻人自己。
4.任何工具都要正确使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5. 心中有梦,诱惑可挡。万州二中2022-2023年高三下期3月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全卷共9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费孝通《乡土本色》,有删改)
1. 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乡土”即家乡的土地,可借指家乡;这里的“家乡”并非指某人或某类人的故乡,而是指“中国社会”。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社会的本色是乡土性的。
B. 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根基,要理解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先要从乡下人与土地密不可分的关系说起,他们以种地为生,在泥土中创造文明,也受泥土的束缚。
C.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因为不同村落间的人互相孤立、隔膜,所以村落人口相对固定,极少流动,而产生“土气”。
D.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村落内的人彼此熟悉,构成了拥有独特生活习俗与生活方式的、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人与人则形成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关系。
2. 下列关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乡土社会里,人们被土地所囿,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彼此了解,更容易获得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B. 乡民们“从俗即是从心”,是因为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规矩对他们而言无需用法律来保障,是从小“习”出来的礼俗。
C. 因为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所以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它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3. 下列对文本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对比论证阐明,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 通过归纳分析得出结论,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 利用《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论证了“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 概括了事实,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说明“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4. 根据文本,填写下面思维导图的空缺部分。
5. 概括“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流弊”的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单表到了初一这一日,荣国府门前车辆纷纷,人马簇簇。那底下凡执事人等,闻得是贵妃作好事,贾母亲去拈香,正是初一日乃月之首日,况是端阳节间,因此凡动用的什物,一色都是齐全的,不同往日。少时,贾母等出来。贾母坐一乘八人大轿,李氏,凤姐儿,薛姨妈每人一乘四人轿,宝钗,黛玉二人共坐一辆翠盖珠缨八宝车,迎春,探春,惜春三人共坐一辆朱轮华盖车。然后贾母的丫头鸳鸯,鹦鹉,琥珀,珍珠,林黛玉的丫头紫鹃,雪雁,春纤,宝钗的丫头莺儿,文杏,迎春的丫头司棋,绣桔,探春的丫头待书,翠墨,惜春的丫头入画,彩屏,薛姨妈的丫头同喜,同贵,外带着香菱,香菱的丫头臻儿,李氏的丫头素云,碧月,凤姐儿的丫头平儿,丰儿,小红,并王夫人两个丫头也要跟了凤姐儿去的金钏,彩云,奶子抱着大姐儿带着巧姐儿另在一车,还有两个丫头,一共又连上各房的老嬷嬷奶娘并跟出门的家人媳妇子,乌压压的占了一街的车。贾母等已经坐轿去了多远,这门前尚未坐完。这个说:“我不同你在一处”,那个说“你压了我们奶奶的包袱”,那边车上又说“蹭了我的花儿”,这边又说“碰折了我的扇子”,咭咭呱呱,说笑不绝。周瑞家的走来过去的说道:“姑娘们,这是街上,看人笑话。”说了两遍,方觉好了。前头的全副执事摆开,早已到了清虚观了。
宝玉骑着马,在贾母轿前。街上人都站在两边。将至观前,只听钟鸣鼓响,早有张法官执香披衣,带领众道士在路旁迎接。贾母的轿刚至山门以内,贾母在轿内因看见有守门大帅并千里眼,顺风耳,当方土地,本境城隍各位泥胎圣像,便命住轿。贾珍带领各子弟上来迎接。凤姐儿知道鸳鸯等在后面,赶不上来搀贾母,自己下了轿,忙要上来搀。可巧有个十二三岁的小道士儿,拿着剪筒,照管剪各处蜡花,正欲得便且藏出去,不想一头撞在凤姐儿怀里。凤姐便一扬手,照脸一下,把那小孩子打了一个筋斗,骂道:“野牛养的,胡朝那里跑!”那小道士也不顾拾烛剪,爬起来往外还要跑。正值宝钗等下车,众婆娘媳妇正围随的风雨不透,但见一个小道士滚了出来,都喝声叫“拿,拿,拿!打,打,打!”
贾母听了忙问:“是怎么了?”贾珍忙出来问。凤姐上去搀住贾母,就回说:“一个小道士儿,剪灯花的,没躲出去,这会子混钻呢。”贾母听说,忙道:“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唬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那里见的这个势派。倘或唬着他,倒怪可怜见的,他老子娘岂不疼的慌?”说着,便叫贾珍去好生带了来。贾珍只得去拉了那孩子来。那孩子还一手拿着蜡剪,跪在地下乱战。贾母命贾珍拉起来,叫他别怕。问他几岁了。那孩子通说不出话来。贾母还说“可怜见的”,又向贾珍道:“珍哥儿,带他去罢。给他些钱买果子吃,别叫人难为了他。”贾珍答应,领他去了。这里贾母带着众人,一层一层的瞻拜观玩。外面小厮们见贾母等进入二层山门,忽见贾珍领了一个小道士出来,叫人来带去,给他几百钱,不要难为了他。家人听说,忙上来领了下去。
贾珍站在阶矶上,因问:“管家在那里?”底下站的小厮们见问,都一齐喝声说:“叫管家!”登时林之孝一手整理着帽子跑了来,到贾珍跟前。贾珍道:“虽说这里地方大,今儿不承望来这么些人。你使的人,你就带了往你的那院里去,使不着的,打发到那院里去。把小幺儿们多挑几个在这二层门上同两边的角门上,伺候着要东西传话。你可知道不知道,今儿小姐奶奶们都出来,一个闲人也到不了这里。”林之孝忙答应“晓得”,又说了几个“是”。贾珍道:“去罢。”又问:“怎么不见蓉儿?”一声未了,只见贾蓉从钟楼里跑了出来。贾珍道:“你瞧瞧他,我这里也还没敢说热,他倒乘凉去了!”喝命家人啐他。那小厮们都知道贾珍素日的性子,违拗不得,有个小厮便上来向贾蓉脸上啐了一口。贾珍又道:“问着他!”那小厮便问贾蓉道:“爷还不怕热,哥儿怎么先乘凉去了?”贾蓉垂着手,一声不敢说。那贾芸,贾萍,贾芹等听见了,不但他们慌了,亦且连贾璜,贾玢,贾琼等也都忙了,一个一个从墙根下慢慢的溜上来。贾珍又向贾蓉道:“你站着作什么?还不骑了马跑到家里,告诉你娘母子去!老太太同姑娘们都来了,叫他们快来伺候。”贾蓉听说,忙跑了出来,一叠声要马,一面抱怨道:“早都不知作什么的,这会子寻趁我。”一面又骂小子:“捆着手呢?马也拉不来。”待要打发小子去,又恐后来对出来,说不得亲自走一趟,骑马去了,不在话下。
注:上面的文字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写的是贾母前往清虚观打醮的事。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母等已经坐轿去了多远,这门前尚未坐完”这一细节,写出贾府一行人动作的迟缓,突出了贾府对下人管理的松散。
B. 贾母到了清虚观,凤姐“自己下了轿,忙要上来搀”,这一情节充分体现了王熙凤见风使舵、善于拍马逢迎的性格特征。
C. 在清虚观里,“贾母带着众人,一层一层的瞻拜观玩”的情节,说明贾母等人来清虚观祈福是借口,游玩是主要目的。
D. 贾珍呵斥贾蓉,并喝命家人啐他,又让小厮们问他。这一系列的行为写出了贾珍管理家人时“正人先正己”的智慧。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街上人都站在两边”“早有张法官执香披衣,带领众道士在路旁迎接”,从侧面衬托出贾家的权势和地位。
B. “小道士”的出现,既有偶然性也有其必然。这样安排情节,既体现了生活的真实性,也丰富了小说的思想内容。
C. 《红楼梦》中常常用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心理,如写贾蓉“待要打发小子去,又恐后来对出来,说不得亲自走一趟”。
D. 上面节选的文段以“贾母祈福”这一中心事件为主线,以时间为顺序,叙写了贾府众人在清虚观祷福的情景。
8. 上面的文字中“凤姐、众婆娘媳妇”和贾母对待小道士不同的言行体现了她们各自什么样的心理特性?
9. 《红楼梦》中的场面描写往往富有深意,你认为上面文字中第一段有哪些含意?请结合文本简析。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郦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刺史于劲,顺皇后父也,西讨关中,亦不至州,道元行事三年。
为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后试守鲁阳郡,道元表立黉序,崇劝学教。诏曰:“鲁阳本以蛮人,不立大学。今可听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孝昌初,梁遣将攻扬州,刺史元法僧又于彭城反叛。诏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节度诸军,依仆射李平故事。梁军至涡阳,败退。道元追讨,多有斩获。后除御史中尉。道元素有严猛之称,权豪始颇惮之。而不能有所纠正,声望受损。司州牧、汝南王悦嬖近左右丘念,常与卧起。及选州官,多由于念。念常匿悦第,时还其家,道元密访知,收念付狱。悦启灵太后,请全念身,有敕赦之。道元遂尽其命,因以劾悦。时雍州刺史肖宝夤反状稍露,侍中、城阳王徽素忌道元,因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宝夤虑道元图已,遣其行台郎中郭子帙围道元于阴盘驿亭。亭在冈上,常食冈下之井。既被围,穿井十余丈不得水。水尽力屈,贼遂输墙而入。道元与其弟、二子俱被害。道元瞋目叱贼,厉声而死。宝夤犹遣敛其父子,殡于长安城东。事平,丧还,赠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
(节选自《北史·郦道元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郦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
B. 郦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
C. 郦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
D. 郦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刺史,古代官名,最初的职责是监察,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
B. 试守,指在正式任用之前试用。两汉时,文武官员均有试守之制,试验期为一年。
C. 郡,中国古代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隋朝废郡制,以县直隶于州。
D. 《水经》,即《水经注》,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名著,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郦道元执法严苛,令人畏惧。他到冀州任职,冀州作奸犯科的人都吓得逃走了;他任东荆州刺史时,山中的蛮人畏服于他的威名,不敢做坏事。
B. 郦道元重视教育,主张办学。他在代理鲁阳郡守期间,上奏朝廷,请求建立学校,推崇鼓励学校教化,得到了朝廷支持。
C. 郦道元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汝南王元悦宠爱丘念,让他干预朝政,操纵州官选举,郦道元逮捕了丘念,并且揭发了元悦的罪状。
D. 郦道元勤奋好学,著述颇丰。他爱好学习,遍览奇书,编撰解释《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创作了《七聘》与其他众多文章,都流传于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节度诸军,依仆射李平故事。
(2)念常匿悦第,时还其家,道元密访知,收念付狱。
14. 郦道元是如何一步步被害的?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①
苏轼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②新扫旧巢痕③。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④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⑤魂。
【注】①苏轼被贬黄州后,曾作诗赠友人,本诗与之前作的两首诗用韵相同。②九重,指朝廷。③新扫旧巢痕,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④东风,春风,此处有暗指君王意。⑤玉梅,二度开放的梅花通体如玉。
15.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里诗人所写的黄州的环境特点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的浔阳的环境特点相似。
B. 颔联写苏轼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新扫旧巢痕”点明他作“终老计”的原因。
C. 尾联中“与东风约今日”点明了标题“复出东门”的缘由,又引出末句“暗香先返”。
D. 这首诗感事抒怀,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而且寓意丰富,显得婉转含蓄、情意温厚。
16. 诗的颈联、尾联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纠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出场的情形,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诗人急切的心情,描绘出琵琶女羞怯的情态。
(3)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美好事物不长存的感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绵延数千年的文化是以伦理为核心的,离开中国的伦理去谈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疑是①______。
从儒家伦理学来看乡土中国,中国的乡土社会具有“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两大显著的特征,它们就像乡土中国的“骨骼”和“血脉”。
“差序格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伦理网络,是儒家“②______”伦理原则的派生模式。“己”或者“自我”是差序格局的价值中心。它和“礼治秩序”③______,一起构成了乡土中国的“立体空间”或者说是“三维空间”,而不是单面或平面的机械的社会格局。
而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主要特点有:礼是社会公认的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乡土社会是“礼”的天下。礼维护的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伦理秩序。“( )”在乡土社会中“礼”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渗透到传统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B.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C.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D. 礼者,人道之极也。
20.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入夏,脚下那些冒着白泡泡的碱土, ① 。碱蓬草探出胖脑袋,拱裂头上土盖,一挺身有半拃高,一铺展有巴掌大。用铲刀镰刀轻剜,连根带叶到了手里,抖抖扔进篮子。掐下梢头鲜嫩的,滚开的水里,翻几个身,入凉水沥干,包饺子。或者拌蒜末酱油,多下半碗清粥。碱蓬草结籽,秋日就到了。慵懒最先落到牛羊身上,走几步愣愣神,才啃上几口。秋日草盛,草盛籽多,多籽的秋日脂膏肥厚,微视下的大野,到处都是草们堆积起来的粮仓。人也吃,缺油少菜的日子,多是女人孩子提着袋子捋草籽。
碱蓬草肉乎乎的叶子一天一天散失水分,一副嶙峋样子,而骨架依然硬挺,无衰败相。通体变成红色,赤红,熊熊燃烧,展目望去,天边云彩也变得嘹亮。夕阳匍匐在碱蓬草根间,蚯蚓似的爬,做自己夜间的窝。一只灰兔蹦起来,一道一道波纹,红的,酒红的,赧红的,荡啊荡,漫向远处的林子。秋风吹向纵深,白色芦花招展成一面绵软的旗帜。土路上多了爱钻芦苇荡的孩子, ② ,一大片一大片的老绿倒下去,惊起蒲鸭嘎嘎地叫。
21.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拟人、比喻、夸张 B. 拟人、通感、比喻
C. 对偶、通感、排比 D. 对偶、借代、夸张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一道道的红色、酒红、赧红等各色波纹延伸到远处的林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3.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家李尚龙曾发文说:“废掉一个年轻人,只需要三样东西就够了。哪三样呢?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一部电话。”有人看后则补充道:“废掉一个年轻人,两个办法就够了。给他一部手机,给他一个沙发。回家葛优躺,看视频。大脑废了,四肢也废了。”
对此,某班将以“电子产品和网络能否毁掉一个年轻人”为辩题,举办一次班级辩论会,请你以“正方(能)”或“反方(否)”的“一辩”的身份拟写一篇辩论稿,选好角度,准备在辩论赛中进行主辩陈述用。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说理充分,论辩有力;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