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6张PPT。1、全面内战什么时候爆发?2、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开始于什么事件后?3、解放战争分为哪几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大决战1946年6月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1947年夏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温故知新主力决战时机已成熟主战场在
解放区主战场在
国统区130
万人430
万人1946年6月1947年6月373
万人
人民解放军:国民党军队:195
万人280
万人365
万人
1948年秋敌我兵力变化示意图人民解放战争第18课
战略大决战战局概况辽沈战役1948年9—11月林彪、罗荣桓东北解放军歼敌47万余人
解放东北全境关门打狗意义:辽沈战役阅读材料及《三大战役形势图〉思考,战略决战为什么首先在东北打响?
材料一 东北野战军拥有12个纵队、17个独立师及步兵、骑兵、炮兵、坦克团约70万人的强大军事力量,加上地方武装,总兵力超过百万,军事装备也有了很大改善。相比之下,国民党力量仅有四个兵团和一个增援兵团约60万人。
材料二 人民军队已控制了东北广大农村和中小城市,国民党军队固守长春、沈阳、锦州等几座孤城,补给主要靠空运
材料三 到1948年8月,东北解放区面积已占东北全境的百分之九十七,区内人口占东北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六。大胆推测 A.兵力对比:
B.敌军态势:
C.我军态势:
D.战局延伸:
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 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 胜利后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请推测 战略决战选择东北为突破口,有利条件有哪些?淮海战役1948、11—1949、1刘、邓、陈、粟、谭中原解放军
华东解放军歼敌55万余人粟裕 邓小平 刘伯承 陈毅 谭震林猛虎掏心淮海战役的意义:
奠定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拓展延伸 结合《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请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陈毅 原因:
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众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直接参军
组织民兵
支援前线
后勤保障
情报支持拓展延伸 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陈毅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平津战役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北平得到和平解决 ,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华北林彪 罗荣桓 聂荣臻张家口天津 北平分割包围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1948.11.29--1949.1.31)瓮中捉鳖党中央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古都的文物
人民生命安全
财产安全
战略战术 平津战役(1948.11.29--1949.1.31)阅读材料,想一想,党中央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材料一 北平解放前夕,解放军请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在北平军事地图上标注出重要文物的位置,这张《北平重点文物图》,在西柏坡,挂到了毛泽东指挥平津战役的指挥所墙壁上。随后,毛泽东命令部队在进行攻击练习时,一定要对目标计算精确!
材料二 美联社有一个评论:“北平协议在保留面子方面是一个杰作,北平可能就是南京及其他城市的试验品。”? 主要原因:(1)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2)可保障北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都文物免遭战争破坏。
(3)对傅作义部队的和平改编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领倒戈率部转向人民的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进一步瓦解敌人。
(4)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歼灭和改编
国民党军队
150多万人
国民党军队
的主力基本
上被消灭,
大大加速了
人民解放战
争在全国的
胜利
辽沈
战役淮海
战役平津
战役1948、9至
1948、111948、11至1949、11948、11至 1949、1林彪 罗荣桓林彪 罗荣桓 聂荣臻东北人民解放军东北解放军、华北解放军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中原解放军、华东解放军47万55万52万解放了
东北全境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140天歼灭154万人民解放战争国共划江而治,好不好…不行…一定要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渡江战役的目的是什么? 彻底消灭敌军,解放全中国,捍卫了国家领土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南京乘胜追击---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1927—1949)被定格的日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全诗风格豪放,笔意雄奇,饱含哲理,叙事与议论结合紧密,活用典故。
全诗前四句着重于叙事,后四句主要是议论
? 首联描绘了解放军解放南京战役的宏伟场面,总结全诗。
颔联进一步赞颂了南京解放取得的历史性胜利,抒发了南京解放的革命豪情。
? 颈联是全诗的主旨和灵魂。诗人以昔日西楚霸王项羽失败的典故为教训,不能像项羽那样,不能放松警惕,要善始善终。
? 尾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全诗的思想作了哲理性的总结。诗人引用唐代大诗人李贺的“天亦有情天亦老”的诗句,推陈出新,表明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的哲学道理。
合作与探究 国共力量相差悬殊,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三年内就由弱转强,打败国民党呢,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是什么? 从中共和中国人民来看:失民心2、将领贪生怕死,士气非常低落3、指挥不力,多次出现错误1、争和平,行民主、谋民利、护国权得民心2、人民军队英勇善战,不怕牺牲3、领导英明、指挥正确逆民意顺民意论一论:国民党为什么会走向覆灭?
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从国民党来看:1、打内战、行独裁、夺民利、卖国权民众支持力量对比士气民心 政权性质将帅素质历史趋势 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败。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事业是正义的、进步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取得最后的胜利。 历史趋势新中国成立联系现实:中共十八大 十八大提出必须继续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三大战役大决战,
歼敌一百五十万;
百万雄师过大江,
蒋家王朝就完蛋;
解放战争留遗憾,
蒋匪残余逃台湾。课堂小结第18课 战略大决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课堂小结时机条件成熟三大战役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新中国成立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1924~1927年1927~1937年1937~1945年1945~1949年第一次合作分裂第二次合作分裂成果成果危害危害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内战爆发,祖国至今未能统一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国家内战,给日本进一步侵华以可乘之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如今国共两党更须以民族利益为己任,再次携手合作,为祖国统一作出贡献。一站到底即将开战当堂检测之:1、下列哪一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2、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战役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3、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A、三大战役胜利B、南京解放C、上海解放D、北平和平解放①淮海战役 ②辽沈战役
③渡江战役 ④平津战役A、①④②③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D、④①③②4、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是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1、这是毛泽东在1949年5月写的一首七律,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这一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有什么意义?
3、诗句“百万雄师过大江”中的大江是指( )。“钟山风雨起苍黄”中的“钟山”指( )。
4、“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中的“霸王”是(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渡江战役1949年4月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政权垮台长江南京项羽 将革命进行到底,解放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