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 1 课时 相交线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章 第 1 课时 相交线 教案(表格式)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68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4-04 17:0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第 1 课时 相交线
【教学目标】(说明:不要写成三维目标的形式,点列,可以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价值观这些角度写
目标)
1.理解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教学难点是“对顶角相等”的运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图片,寻找相交线和平行线
创设情境 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师提问学生:剪刀能剪开物体,为什么?剪刀可以抽象成
何种图形?
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
导入新课
题,以此引出相交线的模型
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特点,描述图形的结构特征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
学会关注点、线等基本的数
学结构,并组织语言描述其
探索新知
结构特征,训练学生对数学
定义、结论的归纳和表达能
力。
教师承接上文中的位置关系,归纳出邻补角的概念及结构特
征。
让学生感受数学定义描述的
邻补角的 严谨性,引导学生对比自己
定义与特 的描述与定义中描述的差
征 异,进一步规范自己的数学
表达。
教师顺势过渡,继续提问,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既然∠1与
∠2 有关系,那么类似地,∠1 与∠3的位置关系呢?请同学
们参考刚才邻补角的定义,对∠1与∠3 的关系进行描述。
一方面,通过与邻补角类比,
可以加深学生对邻补角定义
的理解;另一边面,学生可
继续探究 以将邻补角中学到的严谨的
数学描述运用到本问题的解
决上,让学生的数学表达能
力得到巩固。
2
教师承接上文中的位置关系,归纳出对顶角的概念及结构特
征。
让学生感受数学定义描述的
对顶角的 严谨性,引导学生对比自己
定义与特 的描述与定义中描述的差
征 异,进一步规范自己的数学
表达。
刚学习完两个类似的概念“邻补角”与“对顶角”,教师引
导学生进行对比小结,发现两个概念的异同。
让学生通过对比两个类似的
概念,加深理解。此外,这
种“对比小结、认识概念”
的学习方法可推广到后续三
对比小结
年的学习中,如“关于某直
线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
等知识点也能作类似的对比
学习。
通过例题对新学概念进行巩固。教师注意预留学生思考时
间。
通过例题展示,巩固学生新
例题展示
学习的概念。让学生经历将
(邻补
新知识用于解题的知识运用
角)
过程。
3
通过例题对新学概念进行巩固。教师注意预留学生思考时
间。
通过例题展示,巩固学生新
例题展示
学习的概念。让学生经历将
(对顶
新知识用于解题的知识运用
角)
过程。
在学习完新的数学概念以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性质探究。
由于定义中已经得出了“邻补角互补”,教师提问学生,对
顶角是否有类似的结论?通过引导式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完
成性质探究。
教师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
求知欲。考虑到学生自主探
再次探索 究的能力有限,因此,教师
设定问题,引导学生完成探
究。
经过学生的探究,教师归纳性质结论:对顶角相等。
通过例题对新学性质进行巩固。教师注意预留学生思考时
间。
通过例题展示,巩固学生新
学习的性质。让学生经历将
例题展示
新知识用于解题的知识运用
过程。
4
教师将两道题目的解题方法作出对比归纳,强调解决同类题
目,注意先寻找特殊结构,即“邻补角”与“对顶角”。
利用变式训练,巩固上题的
变式训练 解题经验,让学生体会解题
的成就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
通过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再次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课堂小结 加深学生的记忆。指出本节
课对应的数学课本页码,以
便学生课后进行回顾。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