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课件(共18页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课件(共18页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4 11:57:4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18张PPT)
定风波
苏 轼
教学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积累词语,进而把握词作大意。
2、在诵读中理解双关词句的深层含义,把握词作的结构脉络。
3、联系词作背景,结合词作大意,感受苏轼旷达豪放的胸襟苏轼学习努力进取精神。
知人论世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知人论世
贬到杭州,他说: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山湖。”
贬到黄州,他说: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海南,他说: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背景链接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初读词作,正字音,累词语,明大意
定风波 【宋】苏轼
【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 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bèi
xiāo sè
xiào
suō
zhàng
qiào
诗词诵读
诗词诵读
请你发挥想象,根据诗歌内容描绘、补充画面,并体会作者心情。
丰富画面,体味情感
不要去听雨打到林叶的声音,不妨边吟诗长啸,边慢慢前行。手拄着竹杖,脚穿着草鞋,走起来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风吹雨打?披着蓑衣,顶着风雨,漫步在崎岖的人生路途上,这是自己平生经历惯了的。
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头夕阳西下,给自己送来一点暖意。回望刚才走过的萧瑟处(偏向于心理精神上),所谓的风雨都已经无所谓了!
定风波 【宋】苏轼
【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有人带雨具先走了
不妨
高声吟咏
慢慢地
草鞋
微寒
刚才
风雨吹打的声音
过了一会儿
解诗意 体情感
定风波 【宋】苏轼
【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遇上了下雨,仆人带着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
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作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高声吟咏、慢慢前行。竹杖和草鞋比马还轻便,
有什么可怕的? 穿上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微寒的春风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刚才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理解内容
上片写“雨中”。“穿林打叶”渲染雨骤风狂的情形,“莫听”“何妨”表现词人面对骤雨时的坦然。“竹杖芒鞋轻胜马”呈现出一幅雨中悠闲行走的画面,传达出一种无惧风雨的轻松喜悦、自信豪迈之情。“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体现了词人面对自然、人生风雨时不畏坎坷、毫不计较的超然情怀。
理解内容
下片写“雨后”。前三句写雨过天晴的景象以及自己的感受。“相迎”传神地写出词人在风雨过后见到斜阳,心头陡生的喜悦、温暖。末三句是精神上的再度升华。表面写雨过天晴,一切归于平静,实则蕴含深刻道理:无论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都将过去。这里一语双关,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理思路,悟情感
边读边思考下面的问题,从而完成思维结构图。
1、上片“莫听”“轻胜马”“任平生”可看出词人怎样的心境?抒发词人怎样的情感?
2、结合词作背景,品读词作,体会“风雨”一词的含义。
小序:缘由与主要内容
上片:场景
下片:抒情
莫听穿林打叶声
竹杖芒鞋轻胜马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心境:
情感:
1.风雨
2.启示:
3.情感:
(冒雨徐行)
不在意处境好坏变化
轻松豪迈、不畏坎坷
途中所遇风雨
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自然界的雨晴很寻常,政治风
雨和人生险途也应 。
乐观旷达
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蓑烟雨任平生
明指:
暗指:
一语双关

坦然面对






理思路,悟情感
本词主旨:写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词人雨中潇洒徐行,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________的生活态度和_______的胸怀。
定风波 【宋】苏轼
乐观旷达
坦荡
归纳主旨
结构梳理





苏轼:人生化境
一、解释红色词的意思,翻译第3、4小题
1.料峭春风吹酒醒。 2.回首向来萧瑟处
不妨高声吟咏、慢慢前行。
3.何妨吟啸且徐行。
4.一蓑烟雨任平生。
穿上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微寒
刚才
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中“风雨”指什么?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答:“风雨”明指途中所遇风雨,暗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界的雨晴很寻常,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也应坦然面对。
打卡过关
(1)、展开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片展现的画面内容。(2分)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萧瑟处、风雨、晴”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也指政治,指人生(1分),自然界的风雨很快过去,归于平静(1分),人生也如此,坚守自己的精神境界,顺景不骄,逆境不惧,各种人生风雨也很快过去,回首时只有宁静和快乐(1分)。(结合内容分析1分,双关的两层意思各占1分,共3分。)
参考答案:词人衣着草鞋,拄着竹杖,出游遇雨,却一点也不慌张,安闲地闲步在风雨中,把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声看作音乐,一边吟咏长啸,一边考虑人生(1分)。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1分)。(只需能联合上阙内容描述,语言畅达即可得分)
技巧点拨:翻译(意思)+情感(画面特点)
中考模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