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4 12:0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难点:
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有趣的诗(多媒体显示诗句)。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看来,同学们很喜欢这首诗,读得这么整齐,这么有感情。哪位同学能说说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大自然会说话。看来不仅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自有己的语言。几千年来,我国的劳动人民就注意到这些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并据以安排农事,后来还发展为一门科学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与这门科学有关的知识,一起走近《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筛选信息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积累字词(圈画出答僻字、易写错读错字、美词等)
萌发 méng 次第 dì 翩然 piān 孕育 yùn
农谚 yàn 海棠 táng 悬殊 xuán 销声匿迹 xiāo
周而复始 shǐ 草长莺飞 yīng
连翘 qiáo 纬度 wěi 风雪载途 zài
衰草连天 shuāi 簌簌 sù 槐树 huái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2.理解文章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2)研究大自然的语言对我们有什么作用?
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3)研究大自然的语言会受什么因素影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研究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意义呢?
教师提示:如何快速地搜集了正确的信息呢?
找关键性的语句;找标志性的语句或者词语。
3、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答以下问题。
(1)不同的纬度会有什么不同的物候现象?
(2)不同的经度会有什么不同的物候现象?
(3)不同的海拔高度会有什么不同的物候现象?
(4)夏天人们往往到下列地方去避暑,根据课本知识说一说为什么?
1、北戴河2、大连3.青岛4.庐山 5.昆明
三、研读课文,理清顺序
1.作者为了给读者介绍这些深奥的科学道理,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教师提示,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等。]
明确: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四、课堂思考:
课后细读6-10自然段,思考顺序能否调整,下节课我们继续。
五、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一般→特殊,主要→次要,现象→本质,简单→复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难点:
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研读课文,理清顺序(接上课时)
1.精读课文6-10段,探究说明顺序。
学生自由朗读6-10段,探究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教师明确:
不能。这样安排是从主要到次要。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第六自然段一个设问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二、品读课文,品味语言
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还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本文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1)品读1~2自然段。请比较这两段文字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出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明确:
上文简洁、直白,但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更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2)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具体说说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生讨论得出:
第1自然段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且配己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
师明确:
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生讨论得出:
第2自然段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十分生动,情趣盎然。师补充:这段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三、探究说明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找出具体例子说明
1、下定义: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明确:
这句话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更具体,更科学,更概括的说明了什么是物候学(或者说是物候学的特征).
2、打比方: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明确: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活的仪器”,生动形象的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或物候观测的复杂和灵敏的特点),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3、作比较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②、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明确:
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了物候现象对农业的影响.
4、分类别:
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
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
5、举例子: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广,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明确:
这句话运用了举列子的说明方法,更具体更真切了说明了经度的差异也是影响物候的因素之一.是文章更有说服力.
四、课堂小结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同学们在平目的学习和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思考,专心振书设计做事。
五、布置作业
1、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包含的物候知识。
2、积累本摘抄本课的一些文学常识。
六、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说明对象:物候(事理)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语言:准确生动
说明方法: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分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