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贞观政要·论杜谗邪》(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贞观政要·论杜谗邪》(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4 11:2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言文专题训练-------《贞观政要·论杜谗邪》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朕观前代,谗佞之徒,皆国之蟊贼也。或巧言令色,朋党比周。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此事著于史籍,不能具道。至如隋间谗谮事,耳目所接者,略与公等言之。高颎有经国大才,知国政者二十余载,天下赖以安宁。文帝惟妇言是听,特令摈斥。及为炀帝所杀,刑政由是衰坏。社稷寻亦覆败。古人云‘世乱则谗胜’,诚非妄言。朕每防微杜渐,用绝谗构之端,犹恐心力所不至,或不能觉悟。前史云:‘直臣立朝廷,奸邪为之寝谋’,此实朕所望于群公也。”魏征曰:“臣尝观自古有国有家者,若曲受谗谮,妄害忠良,必宗庙丘墟,市朝霜露矣。愿陛下深慎之!”贞观七年,太宗幸蒲州。刺史赵元楷课父老服黄纱单衣,迎谒路左,盛饰廨宇,修营楼雉以求媚;又潜饲羊百余口、鱼数千头,将馈贵戚。太宗知,召而数之曰:“朕巡省河洛经历数州凡有所须皆资官物卿为饲羊养鱼雕饰院宇此乃亡隋弊俗今不可复行当识朕心改旧态也”以元楷在隋邪佞,故太宗发此言以戒之。元楷惭惧,数日不食而卒。贞观中,太宗谓房玄龄曰:“朕闻自古帝王上合天心,以致太平者,皆股肱之力。朕比开直言之路者,庶知冤屈,欲闻谏诤。所有上封事人,多告讦百官,细无可采。朕历选前王,但有君疑于臣,则下不能上达,欲求尽忠极虑,何可得哉?而无识之人,务行谗毁,交乱君臣,殊非益国。自今以后,有上书讦人小恶者,当以谗人之罪罪之。”魏征为秘书监,有告征谋反者。太宗曰:“魏征,昔吾之雠,只以忠于所事,吾遂拔而用之,何乃妄生谗构?”竟不问征,遽斩所告者。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杜谗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朕巡省河洛/经历数州/凡有所须/皆资官物/卿为饲羊养鱼/雕饰院宇/此乃亡隋弊俗/今不可复行/当识朕心/改旧态也/
B.朕巡省河洛/经历数州/凡有所须/皆资官物/卿为饲羊养鱼/雕饰院宇/此乃亡隋/弊俗今不可复行/当识朕心/改旧态也/
C.朕巡省/河洛经历数州/凡有所须/皆资官物/卿为饲羊养鱼/雕饰院宇/此乃亡隋弊俗/今不可复行/当识朕心改旧态也/
D.朕巡省/河洛经历数州/凡有所须/皆资官物/卿为饲羊养鱼/雕饰院宇/此乃亡隋/弊俗今不可复行/当识朕心改旧态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炀帝,指我国隋朝的第二位皇帝杨广,“炀”是他的带有贬抑意义的谥号。
B.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后来社稷成为国家的代称,如“社稷之危”。
C.幸,古时可指得到封建帝王的宠爱,也指帝王到某地去,文中是第二种意思。
D.朕,第一人称代词,原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谗佞之徒是国家的蟊贼,君主被这些人蒙蔽是忠臣孝子泣血含冤的原因,史籍所记载的这种事情很多,如高颎被杀一事。
B.刺史赵元楷在隋朝是个邪佞之人,他千方百计讨好前来巡视的唐太宗,不料却招来唐太宗的责备,因此又惭愧又害怕,几天不食而死。
C.唐太宗对上密折检举百官的人非常不满,认为这些人所检举之事细无可采,不利于国家;如果国君猜忌大臣,那么大臣就不能竭忠尽虑。
D.在谗佞误国一事上,魏征赞同唐太宗的观点;魏征被控告谋反,唐太宗不仅没有追究魏征,反而杀了告状者,并且提拔魏征为秘书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颎有经国大才,知国政者二十余载,天下赖以安宁。
(2)有上书讦人小恶者,当以谗人之罪罪之。
5.“此实朕所望于群公也”一句中,“此”指代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朕观前代,谗佞之徒,皆国之蟊贼也。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故从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古人云‘世乱则谗胜’,诚非妄言。朕每防微杜渐,用绝谗构之端,犹恐心力所不至,或不能觉悟。前史云:‘猛兽处山林,藜藿为之不采;直臣立朝廷,奸邪为之寝谋。’此实朕所望于群公也。”魏征曰:“《礼》云:‘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诗》云‘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谗言同极,交乱四国。’又孔子曰:‘恶利口之覆邦家’,盖为此也。愿陛下深慎之!”
贞观七年,太宗幸蒲州。刺史赵元楷课父老服黄纱单衣,迎谒路左,盛饰廨宇,修营楼雉以求媚:又潜饲羊百余口、鱼数千头,将馈贵戚。太宗知,召而数之曰:“卿为饲羊养鱼,雕饰院宇,此乃亡隋弊俗,今不可复行。当识朕心,改旧态也。”元楷惭惧,数日不食而卒。
贞观中,太宗谓房玄龄、杜如晦曰:“朕闻自古帝王上合天心,以致太平者,皆股肱之力。朕比开直言之路者,庶知冤屈,欲闻谏诤。朕历选前王,但有君疑于臣,则下不能上达,欲求尽忠极虑,何可得哉?而无识之人,务行谗毁,交乱君臣,殊非益国。自今以后,有上书讦人小恶者,当以谗人之罪罪之。”魏征为秘书监,有告征谋反者。太宗曰:“魏征,昔吾之仇,只以忠于所事,吾遂拔而用之,何乃妄生谗构?”竟不问征,遽斩所告者。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知起居,比来记我行事善恶?”遂良曰:“史官之设,君举必书。善既必书,过亦无隐。”太宗曰:“朕今勤行三事,亦望史官不书吾恶。一则鉴前代成败事,以为元龟:二则进用善人,共成政道;三则斥弃群小,不听谗言。吾能守之,终不转也。”
《贞观政要·论杜谗邪》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故从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
B.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故从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
C.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故丛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
D.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故从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李世民的庙号,庙号是指古代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的名号。
B.刺史,中国古代中央官职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史”为御史之意。
C.股肱,股是大腿,肱是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股肱这里指辅佐帝王的重臣。
D.元龟,即大龟,在古代用于占卜。文中用来比喻可以用来提供借鉴的往事。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执政者对谗言的辨别能力非常关键,他时时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明君,防微杜渐,杜绝谗言的根源,但怕心有余而力不足。
B.魏征对于唐太宗杜绝谗言的态度表示支持,他引经据典,使用了《礼记》、《诗经》以及孔子的话来劝诫唐太宗要保持高度的谨慎。
C.蒲州刺史赵元楷意欲献媚讨好,大肆装饰官署,还准备鱼羊送与贵戚。但唐太宗毫不领情,斥为“亡隋弊俗”,他因此羞愧害怕而死。
D.褚遂良负责撰写起居注的工作,敢于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仅要记录皇帝的善行,也不能隐瞒其过失,太宗也认为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猛兽处山林,藜藿为之不采;直臣立朝廷,奸邪为之寝谋。
(2)魏征,昔吾之仇,只以忠于所事,吾遂拔而用之,何乃妄生谗构?
10.本文节选自《贞观政要·论杜谗邪》,文中介绍了哪些杜绝谗言的方法,请简要概括。
答案
1、A“朕巡省河洛”中“河洛”是“巡省”的宾语,不宜断开,排除CD。
“此乃亡隋弊俗”中“亡隋弊俗”是偏正短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
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我巡察黄河,洛水一带,历经数州,大凡有什么需要,都由官府供给。但你却为此养羊养鱼,雕饰院宇,这是过去隋朝的坏习惯,如今不能再这么做了。你应该体会我的心意,把这套坏的作风改掉。
2.B“‘社’指谷神,‘稷’指土神”说法错误。社是土神,稷是谷神。
3.D“并且提拔魏征为秘书监”错误,原文为“魏征为秘书监,有告征谋反者”,可知告发之前魏征就做秘书监了,不是在告发之后提拔的。
4.(1)高颎有治国的雄才大略,他参与朝政二十多年,天下得以安宁。
(2)凡有人上书揭发别人的小过失,应当以诋毁之罪论处。
5.忠正的臣子处于朝廷之中,令奸邪小人无处容身。
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考察前代的历史,发现凡是阿谀逢迎,搬弄是非的人,都是危害国家的败类。他们巧言令色,私结朋党。如果君主昏庸无能,就会被他们蒙蔽,忠义之臣就会受到排挤打击,蒙受不白之冤。这样的事情在史书中不胜枚举。现在,我把在隋代年间我所知道的小人的奸邪行径,简略地说给你们听听。隋代的高颎有治国的雄才大略,他参与朝政二十多年,天下得以安宁。后来隋文帝听信妇人的谗言,摒弃冷落他,最后,他被隋炀帝杀害,隋朝的国政也就开始衰败了。江山社稷不久便拱手让人。古人说:‘世道混乱,那么谗言就会大行其道。’这话的确中肯。我常常想,应该防微杜渐,杜绝谗言的根源,只恐怕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者自己不能觉悟。史书说:‘忠正的臣子处于朝廷之中,奸邪小人只有偷偷谋划他们的诡计。’这句话其实就是我对你们的期望啊。”魏征说:“我发现,自古以来的帝王,如果被谗言蒙蔽,枉杀忠良,就必定国破家亡。因此,希望陛下要谨慎啊。”贞观七年,唐太宗巡幸蒲州。蒲州刺史赵元楷督促当地百姓一律穿上黄纱单衣,在路边迎接拜谒,并大肆装饰官署,营建城楼雉堞用来献媚讨好。又偷偷地饲养了几百头羊、几千条鱼,准备馈送朝廷贵戚。唐太宗知道这事后,把他召来训斥道:“我巡察黄河,洛水一带,历经数州,大凡有什么需要,都由官府供给。但你却为此养羊养鱼,雕饰院宇,这是过去隋朝的坏习惯,如今不能再这么做了。你应该体会我的心意,把这套坏的作风改掉。”赵元楷过去在隋朝时就是个奸邪谄佞的官吏,所以唐太宗就讲这一番话来警戒他。赵元楷听后既羞愧又害怕,几天吃不下东西,很快就死了。贞观年间,唐太宗对房玄龄说:“我听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能够顺从天意,使天下获得太平,都必须依赖于大臣的辅佐。我希望众大臣广开言路,申明冤情,让我听到诤言。现在,所有上书提意见的人,大都是告发百官,意见非常繁多,让人无法定夺。我发现,历朝历代只要君王怀疑臣下,那么下面的意见就不会传达到朝廷上面,想要臣民们尽职尽忠,是不可能的。而无耻小人,专以诋毁他人为能事,破坏君臣之间的关系,这对国家是非常不利的。从今以后,凡有人上书揭发别人的小过失,应当以诋毁之罪论处。”魏征做秘书监的时候,有人告发他谋反。唐太宗非常气愤地说:“魏征过去是我的敌人,但因为他对自己的职责尽心尽力,于是我就提拔任用他,现在怎么会传出他谋反的谗言呢?”结果唐太宗不询问魏征,反而把告发者处以斩首之刑。
6、D此句大意:如果君主昏庸无能,没有谁不会被他们蒙蔽,忠义之臣就会受到排挤打击,蒙受不白之冤。所以兰花虽繁茂,却被秋风摧折;国君希望英明,却被献媚的小人迷惑。
从句法结构和断句标志看,可先选项入手,四个选项都把“谗人蔽之”作为完整句式断开,此句式和“秋风败之”句式相似,故“秋风败之”处断开,据此可排除A、B两项;“莫”是“没有谁”之意,在此语境中作主语,“迷惑”是谓语,“迷惑忠臣孝子”如果作前一句的宾语的话,“泣血衔冤”的主语就是“暗主庸君”了,这显然不合句意,故“莫不以之迷惑”是一完整句意,不应断开;“忠臣孝子”作后一文句的主语,故“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是一完整句意,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C项。
7.B“中国古代中央官职名”理解有误。“刺史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官”,是地方官职。
8.C“他因此羞愧害怕而死”理解错误。依据文句“元楷惭惧,数日不食而卒”理解可知,赵元楷听后既羞愧又害怕,几天吃不下东西,很快就死了。元楷是因为几天吃不下东西而死。
9.(1)猛兽在山林中出没,野草因为它就不会被人采摘;忠正的臣子处于朝廷之中,奸邪小人因为他们就停止谋划诡计。
(2)魏征过去是我的敌人,但因为他对自己的职责尽心尽力,于是我就提拔任用他,现在怎么会胡乱传出他谋反的谗言呢?
10.①借鉴历史经验和史书记载;②身体力行,亲自教化官吏;③广开言路,信任辅佐之臣。
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考察前代的历史,发现凡是阿谀逢迎,搬弄是非的人,都是危害国家的败类。如果君主昏庸无能,就会被他们蒙蔽,忠义之臣就会受到排挤打击,蒙受不白之冤。所以兰花虽繁茂,却被秋风摧折;国君希望英明,却被献媚的小人迷惑。古人说:‘世道混乱,那么谗言就会大行其道。’这话的确中肯。我常常想,应该防微杜渐,杜绝谗言的根源,只恐怕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者自己不能觉悟。史书说:‘猛兽在山林中出没,野草因为它就不会被人采摘;忠正的臣子处于朝廷之中,奸邪小人因为他们就停止谋划诡计。’这句话其实就是我对你们的期望啊。”魏征说:“《礼记》上写道:‘对自己不能亲见的事情要谨慎,对自己不能耳闻的事情要警觉。’《诗经》说:‘要憎恶小人搬弄是非的嘴,那会搅乱四方邻邦。’另外孔子说,‘邪恶善辩的口才会使国家覆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希望陛下要谨慎啊。”
贞观七年,唐太宗巡幸蒲州。蒲州刺史赵元楷督促当地百姓一律穿上黄纱单衣,在路边迎接拜谒,并大肆装饰官署,营建城楼雉堞用来献媚讨好。又偷偷地饲养了几百头羊、几千条鱼,准备馈送朝廷贵戚。唐太宗知道这事后,把他召来训斥道:“你为此养羊养鱼,雕饰院宇,这是过去隋朝的坏习惯,如今不能再这么做了。你应该体会我的心意,把这套坏的作风改掉。”赵元楷听后既羞愧又害怕,几天吃不下东西,很快就死了。
贞观年间,唐太宗对房玄龄、杜如晦说:“我听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能够顺从天意,使天下获得太平,都必须依赖于大臣的辅佐。我希望众大臣广开言路,申明冤情,让我听到诤言。我发现,历朝历代只要君王怀疑臣下,那么下面的意见就不会传达到朝廷上面,想要臣民们尽职尽忠,是不可能的。而无耻小人,专以诽谤他人为能事,破坏君臣之间的关系,这对国家是非常不利的。从今以后,凡有人上书揭发别人的小过失,应当以诽谤之罪论处。”魏征做秘书监的时候,有人告发他谋反。唐太宗非常气愤地说:“魏征过去是我的敌人,但因为他对自己的职责尽心尽力,于是我就提拔任用他,现在怎么会传出他谋反的谗言呢?”结果唐太宗不询问魏征,反而把告发者处以斩首之刑。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对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你负责撰写起居注的工作,近来你们记录我所做的事情是善还是恶呢?”褚遂良说:“朝廷专门设置了史官,君主一举一动都得记录下来。善的既然必须记,过失也一定不加隐瞒。”唐太宗说:“我现在正在认真做三件事,也是希望史官没有我的过失可写。一是对照前代成功、失败的事实,作为鉴戒;二是任用品德良好的人,共同办好政事;三是斥退小人,不听信谗言。这三点我会坚持下去,始终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