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智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学情检测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16题,共48分)
1.如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城。与“安史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
A. 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 B. 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
C. 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 D. 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
2.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颁布了《住宅规划法》;1936年,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场和利益的损害。这一系列政策从侧面反映了
A.城市经济建设倒逼推动法治建设 B.民主政治体制建设的发展和完善
C.工业革命后城市化建设问题突出 D.政府从自由放任调整到国家干预
3.20世纪初,美国的纽约和芝加哥等大城市,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有轨电车和地铁也带来了城市交通的大发展。立体城市和交通的发展又导致了世界上超级大城市的诞生。这主要得益于
蒸汽技术的新发明 B.信息技术的新发现
C.电气技术的新应用 D.航天技术的新发展
4.古代中国人主要采取拜神、逃离等方式来避瘟疫,直到1934年,政府开展的“新生活运动”才让“清洁、卫生、人畜分离、粪便入厕”等观念深入到乡村。这说明( )
A.古人缺乏科学的防疫观念 B.政府是防治疫情的主要力量
C.卫生措施能有效防治瘟疫 D.防疫离不开科学观念的普及
5.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们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 )
A.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B.始终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C.一贯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6.新文化运动破坏和扫除了儒学的僵化躯壳及束缚个性的腐化部分,但并没有打倒孔孟之真精神及其学术,反而推进了五四运动后传统儒学的现代化。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
A.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 B.继承和创新了传统文化
C.背离了救亡图存的政治轨道 D.推行全盘西化路线
7.古巴比伦第六国王汉谟拉比时期,商业繁荣,贸易发展,《汉拉比法典》中有许多对于商业界财产保护的规定。为了援助商业、补偿商队的骡马和货物损失,《汉谟拉比法典》增加共同分摊补偿损失的条款。由此可知
A.契约精神深入人心
B.《汉谟拉比法典》有效防止发生法律争端
C.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古巴比伦相关法律条文的制定
D.《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主要得益于汉谟拉比国王的命令
8.“拜占庭灭亡之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在它的光辉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材料中“新世界”的重要特质是
A.人文精神得到复苏 B.教皇独尊受到挑战
C.科学理性得到弘扬 D.专制王权受到抨击
9.印欧人入侵前,虽然西亚、南亚、南欧已经出现了古代文明,但这些文明中心只是零星地散布在个别地区。印欧人入侵后,使南亚次大陆到西欧几乎连成一片。由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
A.促发了众多古典文明出现 B.引发了沿途民族的大转移
C.加速了被征服地社会发展 D.促进了区域文明间的交流
10.下表是英国奴隶贸易过程中的大事摘录。这反映了
时间 大事
1562年 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70-1776年 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 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 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A.英国人权观念的普及 B.英国殖民霸权确立的过程
C.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D.英国工业革命发展的进程
11.有学者认为,当今世界的“缩小”使得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相互接触,从没有如此接近。世界的和平与繁荣要求树立一种新得全球共识,接受多元化,努力适应单一的全球社会中一律平等的多元文化。该学者意在说明
政治多极化与全球化并存B.全球化推动了文明的多元化
C.全球化需要文明的多元化 D.世界和平造就了文明多元化
12.某学者提出,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对空间和距离的感知也会发生变化,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予以形象地展示。据此可以认识到( )
A.科技发展消除了国家界限
B.世界文化多样性逐渐消失
C.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的全貌
D.人类命运关联度不断提高
13.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只有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价6至10英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的2倍左右。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茶叶产量大增 B.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C.世界贸易较大发展 D.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4.19世纪,西方史学界普遍认为,在罗马帝国不断对外扩张中,罗马人是“文明的象征和传播者”,扩张是“上帝借罗马人之手传播福音”。与罗马对抗的地区人民多被评价为不识时务而受到批判否定。这一认识( )
A.适应西方殖民主义与殖民扩张需求 B.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C.体现近代西方对罗马法的继承发展 D.凸显罗马法对维系帝国统治的效果
15.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些现象说明,二战后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交流
C.各国发展道路一致 D.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
16.世界文化遗产受到的威胁是多种多样的,希腊某古迹在20世纪70年代曾因黏合剂等材料使用不当,对古迹造成了破坏。这提示我们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要( )
A.避免自然灾害侵蚀 B.加强科学研究
C.减少人为开发因素 D.强化立法保护
二材料题(共4小题:其中第17题和18题13分,19题14分,20题12分)
17题:材料一 隋唐两朝是史家津津乐道的中国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雄伟的长安城内外三重城墙。周围八十余里,相当于今天西安城的九倍还多。宫殿、官署都被围在宫城和皇城的高墙之中,坊区排列纵横有序,被南北十四条大街和东西十一条大街分割成棋盘状,市区则被固定在东西两区,有墙隔断,与坊区分开。按规定,坊区是居住区,市区为商业区,一切商业活动都规定在市区进行。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墙》
材料二 江南地区自唐宋时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明中叶以后,当地传统市镇的军事及行政机能渐趋退化,商业机能日渐凸现,其规模和数量远超过宋代。至盛清时代,市镇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市镇和农村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生产与贸易的连锁体,构成市镇网络。
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布局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5分)
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4分)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
18题:材料
时间 类型 内容
15—16世纪 商业与农业的分工 宗主国在中南美洲等殖民地从事黄金、香料和奴隶贸易,从东方国家输入瓷器、丝绸
18—19世纪 制成品与原料生产的分工 英法等西方列强主要从亚非拉国家获取棉花、天然橡胶、铁矿石等生产原料
19—20世纪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 全球国际分工体系形成,形成工业国、农业国、矿业国,生产和贸易国际化
20世纪70年 代后 生产类型或生产环节的分工 跨国公司推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国际分工。冷战结束后,形成组织、生产、销售三个生产环节的国际分工
——摘编自阎学通《国际关系分析》
上表为近代以来国际分工发展历程简表。解读表格信息,围绕“国际分工的变迁”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阐释须史论结合)(13分)
19题:材料一 15世纪末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欧洲与美洲之间开辟了新航线。他们在美洲创建种植园,开发金矿,由于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殖民者于是将贪婪的目光投向未开发的非洲大陆。与此相适应,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尚待开发的“处女地”。
——《近代与现代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变化特点》
材料二 他们大多身强力壮,对工作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据1871——1892年的统计,来自西欧和北欧的移民中,有22.9%是熟练工人,还有一部分专业人员。外来移民年富力强、讲求实际、革新进取、不尚保守。外来移民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他们普遍需要住房、衣着和食品等生活用品。他们是美国经济的催化剂。在1850年到1930年间,每10年就有200万外来人口进入美国,对工农业产品及各种消费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一个青壮劳动力从出生、成长到其劳动年龄,需要花费许多前期投资。
——摘编自《19世纪上半期欧洲人向美国移民的历史分析》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16世纪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欧洲移民对美国的重要作用。(8分)
20题:材料 反战和平运动兴起于19世纪,在美国、英国、法国相继成立了反战组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反战和平运动进一步发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掀起高潮。参加反战和平运动的有共产党人在内的政界人士、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如“国际妇女争取和平与自由联盟”的成员遍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1927年,反帝大同盟成立,致力于领导发对帝国主义统治的斗争,支持民族自决和人民独立,爱因斯坦、宋庆龄等被选为名誉主席团成员。1933年,该组织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联合组成国际反战反法西斯联盟,1936年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呼吁反对日、意、德法西斯的侵略,支援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人民的抗战。——摘编自熊伟民《和平之声——20世纪反战反核运动》
根据材料,概述反战和平运动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掀起高潮的主要表现?(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反战和平运动掀起高潮的原因及作用。(8分)
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答案:
1-5: BCCDC
6-10:BCADC
11-15:CDCAD
16:B
材料题
17.(1)状况:市、坊严格分开;街道纵模有序,呈棋盘状。
成因:君主专制加强;隋唐政府对商业发展的抑制;加强对人民和商业活动管理的需要。
(2)变化:市镇的商业机能日渐凸显;市镇规模迅速扩大,数量增多;城乡经济逐渐一体化。
(3)因素:政府的政治经济决策;地理位置;经济的发展;商品生产和消费市场的规模等。
18.参考答案:
论题:国际分工的发展推动了国际关系格局的变迁。(3分)
阐释: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进行早期殖民扩张,从中南美洲掠夺金银,从东方国家输入奢侈品,商业与农业的国际分工推动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成为国际关系的中心。19—20世纪,工业革命推动英法等工业国家向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亚非拉国家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亚非拉部分国家和地区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
综上所述,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国际分工的差异,国际关系的变迁是国际分工的必然反映。(10分)
19.参考答案:
特点:从本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从较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及新开发区移民,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人口。
作用:欧洲移民为美国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和劳动力,优化了美国的人才资源配置;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力的发展;扩大了国内市场,节约了人力投资;丰富了美国多元文化等。
20.参考答案:
表现:扩展到全球,成立众多反战组织;
与反帝、支持民族独立相结合;
转向反法西斯;
采取直接反战行动。
原因:一战的惨痛教训,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法西斯对外侵略的威胁;
反战和平组织的推动;
作用:政治上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 广泛传播和平反战呼声;
动员人们与法西斯势力进行斗争;
经济上有利于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