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4 12:30: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
分值:150分; 时长:150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疟疾威胁人的生命长达数千年。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疟疾研究工作,我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在项目的第一阶段,我们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身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性。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书中有这样的话: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使用通常的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考虑改为低温提取,以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终于,在1971年10月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并获得对感染疟疾的小白鼠和猴子百分之百抗疟疗效!
在20世纪70年代的历史环境下,新药的临床试验很难开展。为了战胜疟疾,我和我的同事勇敢地做志愿者,第一批尝试青蒿提取物,以确认其对人体的安全性。随后,我们赴海南对疟疾病人进行临床治疗,结果振奋人心:病人症状迅速消失!
受临床疗效的鼓舞,我们转向分离提纯,得到了抗疟的有效成分。后来我们将其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的发现,是我们研究进展的第一步。我们随即转向第二步:将这个天然分子变为药物。1973年秋,我们在海南疟疾疫区试用青蒿素胶囊,取得了明确的疗效。青蒿素与以往的抗疟药物相比,在化学结构和作用特点上有明显的差异。我们在研究评价的时候发现,比之青蒿素,双氢青蒿素的效果提高近十倍。更重要的是,用双氢青蒿素治疗的病人复发率很低。
我们团队后来将双氢青蒿素发展成新的药物。在过去十年,我们也尝试用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治疗其他的疾病。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采用青蒿素作为一线药物治疗疟疾。如今,青蒿素联合疗法在世界广泛应用,这一疗法极大减轻了疟疾的症状,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特别是非洲孩子们的生命。
(摘编自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材料二:
中医药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等学说,以及诊法、预防、养生等内容。它融合了哲学思想、医疗保健、植物学等多种科学的思想,其丰富的内涵受到全世界的瞩目。
但是,中医药在现实中处在边缘地位和附属局面。要摆脱这一现状首要便是加强对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以现代化手段使中药质量可控。
想要培养中医药的支持者,应该以中医药自身的内容特点为立足点,以中小学为切入点开始启蒙教育,以扭转青少年对中医药了解不够,也没有完全接纳中医药的现状,让传统中医药的种子在学生们的意识中生根发芽。下面对中医药怎样走进中小学进行分析,希望为中医药的推广和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首先,选择适合青少年的内容。中医药内容纷繁复杂,有些知识晦涩难懂,不适合青少年阶段的学生学习,他们理解起来比较费劲,而且不易引起学习兴趣。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筛选,如可以选择中药的炮制、中药香囊制作以及常用中药饮片识别等内容。改变以往直叙式的教学方式,理论知识讲解和实验操作相结合,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适应症等相关知识。这样既可提高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他们对中草药的认识和理解,并加深他们对中药的印象。例如在课堂上将中药山楂炮制品与生品煮水,让学生口尝并对其酸性进行比较,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炮制的作用。
其次,引导青少年走进中医药。通过建立“模拟中药房”,使青少年了解中药储存和归类方式。在手摸口尝中,让青少年找草药、识草药、认草药,同时教授他们一些辨识药材真伪的方法,让他们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样可以对中医药的延续与传承起到积极作用。学习这些知识,即使他们将来不做医生,对自己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使中医药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摘编自薛海萍等《浅谈中医药走进中小学的意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是屠呦呦团队查阅的大量文献中,唯一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
B. 屠呦呦团队在海南疟疾疫区试用青蒿素胶囊,取得了明确的疗效,后来他们团队将其命名为“青蒿素”。
C. 中医药学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融合了哲学思想、医疗保健、植物学等多种科学的思想。
D. 因为中医药内容纷繁复杂,知识十分晦涩难懂,所以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论知识讲解和实验操作相结合。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屠呦呦团队历尽艰辛收集了几千个方药,挑选出640个大约具有抗疟作用的方药,表现了研究者的执着精神与使命意识。
B. 材料一中语言严谨准确、朴实并且充满理性力量。这样语言风格,显示了科学工作者的理性、求实的精神。
C. 青少年对中医药了解不够,也没有完全接纳中医药,根本原因是直叙式的教学方式,不能直观了解中医药知识。
D. 让青少年走进“模拟中药房”,走进中草药,不仅有利于中医药知识的传授,也有利于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3. 下列句子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嗜之越笃,行之越远。 B.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
C. 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D. 君臣佐使,配伍之法。
4. 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青蒿素科研的关键历程。(4分)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青白瓷
戴涛
书房的书架上,除了书,我还放了两件瓷器,在读书写字之余,总会看上几眼。为何会有这习惯,还要从它们的来历说起。
十年前,我去一个中部城市,参加我们系统内的一个全国性会议,在会议间隙,和我同住一室的老刘(他来自江西,是我们系统里资格最老的一个部长)对我说:“老戴,听说这里古玩市场特别兴旺,我们去看看。”其实我对古玩根本没有兴趣,可既然老刘说了,也就随他了。
到了古玩市场,老刘不看字画不看钱币就看瓷器,十几家瓷器店一家家看过去,每到一家,老刘总能与店主相谈甚欢,然后店主总是盛赞老刘是行家里手,这样老刘的情绪便越来越高涨。
走进最后一家店,老刘扫了一眼问:“还有什么好东西吗?”店主愣了一下答:“哦,有,在楼上。”我们随店主上了阁楼,老刘弯腰从地板上的一堆瓷器里拿起一件:“这件湖田窑的香熏什么价?”店主又是一愣,不过很快便回过神来:“老板,您真是好眼力。”“快说,什么价?”店主犹犹豫豫地伸出两根手指,老刘把他的一根手指按了下去:“交个朋友,我们下次还会来,一万怎么样?”店主的情绪一下如老刘一样饱满了:“老大,听您的,您说了算。”老刘回过头来冲着我说:“怎么还愣着,快付钱啊。”
见我不动,老刘一把拉我到一边说:“快买下,捡漏了,回头你真不要,给我。”
老刘这样说,我还能有什么话。我从包里掏出了银行卡,店主见了说:“我们这一行的规矩,只收现金,市场门口有银行可取现。”
捧着买下的瓷器,我和老刘就直接回了宾馆,关上房门,老刘一脸得意:“老戴,刚才不方便说,现在你听我慢慢说来,你知道我是在江西,可你知道产这香熏的湖田窑在哪里吗?就在江西的景德镇。”老刘见我面无表情,又继续说:“你看,这件香熏呈圆球形,上面网状透雕工艺精致,单色釉,釉色青中闪白,白中泛青,就是人们常说的‘青白瓷’,也叫‘影青瓷’或‘隐青瓷’,体现了宋瓷的简洁高雅。再翻过来看,底部圈足内有典型的褐红色,这不是宋代景德镇湖田窑口的东西,是什么?不瞒你说,湖田窑的瓷器我已经收集研究十多年了。”
老刘越说越激动,而我听到这瓷器是来自宋朝时,即刻有些心潮澎湃了,因为我对宋朝的文化艺术向来心怀崇敬,所以我不再让老刘说下去:“老刘,我请你喝酒吧。”老刘说:“当然要请,这香熏现在的市场价起码在两万以上啊。”
回到家,我把香熏作为摆件放在了我的写字桌上,然后找来有关瓷器的书恶补了一下,觉得老刘说的话好像有点道理。同时我对宋瓷也产生了兴趣,便开始寻找上海的古玩市场。
到了周末,我来到了全市最大的一家古玩市场,看了看它的商场布置图,便直奔三楼的瓷器区。一家一家看过去,店家清一色向我推荐号称是明清的瓷器,我们先不说其真假和价格,那种花纹那些色彩就让人感觉又土又俗,所以面对热情的店主,我一路面无表情,一路哼哼哈哈,当然我的眼睛一直在搜寻着纯净的青白瓷。
我终于在一家店里见到了一件入我眼的青白瓷,这是一把高约十五公分的执壶,造型古朴,釉色白里透青,但不闪眼,给人以温润感。我故作漫不经心地问:“这壶怎么说?”店主回:“这是宋代的,您想要?”“随便问问,我看到不了宋,应该是高仿。”店主显得有点底气不足:“我是朋友那里拿的,进价就是五千。”“如果你六千肯卖,我要了,我不关心年代,我喜欢它的釉色和形制。”店主点头。
这样我就把执壶带回了家,我在书架的左上角腾出一块地方,把执壶和先前那只香熏一起摆在那里。当我到书架前取书或放书时,便会对着这两件瓷器看上一会儿,可每次我似乎只能在执壶身上感觉到来自历史深处的淡雅与宁静。
后来,一个朋友来我家,见了这两件瓷器问:“真的假的?”我说:“不知道。”他说:“我帮你送上博用仪器测一下吧。”
测试的结论很快出来了:执壶形成于宋代,香熏为现代。
再后来,接到江西老刘的电话,他说有人托他收宋代景德镇的香熏,开出的价格是三万,问我卖不卖。
我说:“不卖。”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老刘将香薰的价格砍至万元,店主依然情绪饱满,欣然答应;因为老刘说下次还会来,店主为往后还有继续成交生意的可能而倍感振奋。
B. 店家清一色向“我”推荐花纹和色彩都又土又俗的明清瓷器,这一情节反映了社会上庸俗的审美观,也表现了“我”对明清美学的否定。
C. “我”自己在上海古玩市场买到的执壶经鉴定为宋代青白瓷真品,可见“我”对于宋瓷知识的“恶补”卓有成效,对青白瓷的研究颇为深入。
D. 小说前后两次写到“我”将两件瓷器摆上书架,不时看上一会儿。之所以反复看,是因为“我”希望能从两件瓷器身上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开篇运用倒叙手法,设置悬念,唤起读者对于两件瓷器的好奇;接着自然引出关于瓷器来历的叙写,水到渠成。
B. 小说善于捕捉人物的典型细节,如写老刘“扫”了一眼,“把他的一根手指按了下去”等,传神刻画出其于买卖之道上的内行。
C. 在买香薰一事中,老刘表现得积极热衷,“一脸得意”,“我”则“面无表情”,鲜明对比中透露出“我”对老刘自作主张的不满。
D. 小说语言风格独特,既有生活化的叙述语言,也有古玩交易时的行业用语,还有描写瓷器时用语的典雅凝练,多样而又和谐。
8. 小说在买湖田窑香薰的情节设置上,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请简要分析。(4分)
小说结尾“我说:不卖”有何意味?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知识积累与阅读(38分)
1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空隙)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版筑的工事)
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 道芷阳间行(秘密地)
B.盖亦反其本矣 (同“盍”,何,怎么)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侵损,削减)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造册登记)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徒然)
C.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辅佐)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超过)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镜子)
D.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申之以孝悌之义(告诫)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偏义复词)
1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谦让)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受威慑)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悲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趁着)
B.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足) 旦日飨士卒(犒劳)
肆其西封(延伸,扩张)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抵御)
C. 族庖月更刀,折也(家族) 夫晋,何厌之有(满足)
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夫子之谓也(的)
D. 欲呼张良与俱去(前往) 吾其还也(表祈使语气)
失其所与(结交,同盟) 凶年免于死亡(不吉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戳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创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日:“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鸿门宴》)
(2)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 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 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 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 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候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 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节选自苏轼《范增论》)
注:卿子冠军,指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攻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军。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项羽矫诏杀之。
12. 下列选项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跟随
②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隔阂,嫌怨
③亚父南向坐 亚父:项羽对范增的尊称,意思是仅次于父亲
④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翅膀
⑤稍夺其权 夺:剥夺
⑥人臣之分也 分:区别
A.②③⑤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④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B.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C.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D.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賜骸骨/归卒伍
14.下列对两段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项羽好大喜功。刘邦卑词谢罪,项羽为表示自己的雅量脱口说出告密人,说明他先前的怒气已烟消云散,剑拔弩张的形势稍有缓和。
B.范增老谋深算。他深知刘邦的志向,想要利用宴会杀刘邦,暗示项羽,而项羽不回应,无奈之下他又命项庄舞剑,意在刺杀刘邦。
C.苏轼认为范增应该及早脱离项羽,并认为他错失了最好的机会。苏轼认为范增应在鸿门宴后,或在宋义被杀后就及时离开才好。
D.苏轼认为义帝是天下的贤君。义帝派遣刘邦入关而没有派遣项羽,提拔卿子冠军做上将军,这些做法都体现了义帝的贤明之处。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4分)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4分)
㈡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7题。
西江月·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词通过描绘舟行所遇狂风恶浪的险境,表达词人面对困境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B.开头两句写风尚未起时的风光,美丽的秋景尽收眼底,湖面宽广坦荡,湖水平稳。
C.“一船秋色”仅用四字,却让读者想象出周围山色浓郁、万物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D. 最后两句表示词人要登上岳阳楼欣赏洞庭湖美景,蕴含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的愿望。
17.本词想象丰富,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㈢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承载万物的句子是“ ▲ , ▲ ”。
⑵ 张孝祥的《念奴娇 过洞庭》,通过夸张的手法并且运用两个动词,表现出词人是如何招待“客人”的两句是“ ▲ , ▲ ”。
⑶古人常通过写景表达“物是人非”之叹,刘禹锡在《乌衣巷》中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而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则道“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科学素养与媒介素养,两者的字面意义似乎有着______。然而,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科学理论与技术在作用于社会时,( );而媒介素养如果脱离了科学基础,就难以对社会面貌形成客观认知。
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有许多_____。比如,科学与传播都需要质疑精神。科学理论要接受别人质疑,甚至最终被否定;信息传播亦如此。如果受众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更不至于被谣言蒙蔽。
食品安全谣言________,有的经历反复辟谣,依然在某些情况下甚嚣尘上。在新媒体时代,每个公民都应加强对网络信息的_________能力,拒传谣言,提高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大相径庭 共享性 不胫而走 辨析 B.天壤之别 共享性 来势汹汹 辨识
C.大相径庭 共通性 不胫而走 辨识 D.天壤之别 共通性 来势汹汹 辨析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才牵涉传播方法和路径,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
B.就牵涉传播方法和路径,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
C.才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牵涉传播方法和路径
D.就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牵涉传播方法和路径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病句,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受众如果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至于被谣言蒙蔽,更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
B.如果受众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至于被谣言蒙蔽,更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
C.受众如果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更不至于被谣言蒙蔽。
D.受众如果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就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更不至于被谣言蒙蔽。
22.下列破折号的作用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周朴园:你——你贵姓?(表示声音延长)
B.鲁侍萍:(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表示语气断断续续)
C.周朴园: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表示解释说明)
D.周朴园: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表示解释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5分)
周朴园 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 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周朴园 (由衣内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鲁侍萍 (接过支票)谢谢你。(慢慢撕碎支票)
23.请赏析文中画线文字。(5分)
五、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朱顶红,十八世纪早期,一种来自南美的球根花卉漂洋过海,在欧洲的苗圃落脚,它有鲜艳夺目的朱红色花冠,令人一见难忘。朱顶红的生长没有特别的要求,它随遇而安,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安之若素。朱顶红一旦拥有了自己的地盘,它就能热烈地生长,热情的绽放,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朱顶红的拉丁学名意为“骑士之星”,显示着它美丽飒爽的气质。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性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 C (A.“唯一提到”错误,材料一第三段“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的表述是“最早”,而不是“唯一”。
B.“后来”错误,由材料一第六段“受临床疗效的鼓舞,我们转向分离提纯,得到了抗疟的有效成分。后来我们将其命名为‘青蒿素’……1973年秋,我们在海南疟疾疫区试用青蒿素胶囊,取得了明确的疗效”,由此可知是“之前”。
D. 由材料二第四段可知,前面应加上“青少年”。)
2. C(C.“根本原因”错误,由材料二第四段可知,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3. A (由“首先,选择适合青少年的内容”“其次,引导青少年走进中医药”可知,材料二的观点是如何引发青少年对中医药的兴趣。
A.讲的是“有兴趣爱好的人,在某方面会走得更远”,可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B.讲的是“医德”。与材料二论证的内容不合。
C.讲的是“敬畏”。与材料二论证的内容不合。
D.讲的是中药的配比方法。与材料二论证的内容不合。)
4. ①发现青蒿素的抗疟性;②青蒿素的低温提取;③临床试验证明安全性及有效性;④从天然分子到药物;⑤研发双氢青蒿素;
【4题详解】
材料一第三段提到“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身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性”,这是说发现了青蒿素的抗疟性。
材料一第四段“终于,在1971年10月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并获得对感染疟疾的小白鼠和猴子百分之百抗疟疗效”,这是说用低温提取的方法提取到青蒿素。
材料一第五段“新药的临床试验很难开展。为了战胜疟疾,我和我的同事勇敢地做志愿者,第一批尝试青蒿提取物,以确认其对人体的安全性。随后,我们赴海南对疟疾病人进行临床治疗,结果振奋人心:病人症状迅速消失”,这是说进行临床试验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材料一第六段“受临床疗效的鼓舞,我们转向分离提纯,得到了抗疟的有效成分。后来我们将其命名为‘青蒿素’……我们随即转向第二步:将这个天然分子变为药物”,这是说从天然分子到药物。
材料一第六段“比之青蒿素,双氢青蒿素的效果提高近十倍。更重要的是,用双氢青蒿素治疗的病人复发率很低”,这是说研发双氢青蒿素。
5. ①首先论述中医药学的内涵;②然后论述中医药的现状及解决办法;③最后提出中医药进中小学的具体建议。
答题的时候要使用“首先”“然后”“最后”等词语。
【5题详解】
材料二共五段文字。由材料的出处《浅谈中医药走进中小学的意义》可知,材料二重点是说中医药走进中小学,顺着这个思路来看文章,可以发现第三段最后说“下面对中医药怎样走进中小学进行分析,希望为中医药的推广和发展做出一些贡献”,而且第四段说“首先,选择适合青少年的内容”,第五段说“其次,引导青少年走进中医药”,由此可知,四五两段是材料二的主要部分,这是提出如何让中医药走进中小学;再看剩下的三段文字,第一段说“中医药学……是……它主要包括……”,这是论述中医药学的内涵;第二段“但是,中医药在现实中处在边缘地位和附属局面。要摆脱这一现状首要便是加强对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以现代化手段使中药质量可控”和第三段“想要培养中医药的支持者,应该以中医药自身的内容特点为立足点,以中小学为切入点开始启蒙教育”显然是说中医药的现状以及解决这一现状的方法。所以材料二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答案】6. D 7. C
8. ①老刘来自江西,鉴定瓷器内行,研究湖田窑瓷器十余年,他断定香薰为宋代青白瓷,而经鉴定香薰竟为现代仿品,形成出人意料的效果。②在老刘与店主议价的过程中,店主先是犹犹豫豫,后突然情绪饱满,变化反常;面对两个瓷器,“我”只能从执壶身上感到历史深处的淡雅宁静,这些铺垫又使反转合乎情理。
9. ①“我”对淡泊金钱、简单淳朴人格的坚守。明知香薰是现代仿品,不为高昂的收购价所动,体现了“我”对简单纯粹、淳朴厚道的为人秉性的坚守。②“我”对瓷器文化的喜爱,“我”执意不卖香薰,而让它与执壶一起摆在书架上,两个瓷器一真一仿,一古一今,形成历史与现代的相互观照,使小说别具文化厚重感。③小说结尾简洁利落,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令人回味。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因为老刘说下次还会来,店主为往后还有继续成交生意的可能而倍感振奋”错。联系前后情节可推知,店主当知此香薰为仿品,万元价格已经远超其预期,故而欣然答应。
B.“反映了社会上庸俗的审美观,也表现了‘我’对明清美学的否定”错,过度解读。“我”对明清瓷器花纹色彩的反感代表的只是个人在瓷器方面的审美喜好。
C.“可见‘我’对于宋瓷知识的‘恶补’卓有成效,对青白瓷的研究颇为深入”错。根据原文可知,“我”是找来有关瓷器的书进行恶补,而非专门针对宋瓷和青白瓷进行研究。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C.“透露出‘我’对老刘自作主张的不满”错。“我”的反应冷淡是因为不了解瓷器而不热衷,并未上升到对老刘的不满。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出人意料:“你知道我是在江西,可你知道产这香熏的湖田窑在哪里吗?就在江西的景德镇……这不是宋代景德镇湖田窑口的东西,是什么?不瞒你说,湖田窑的瓷器我已经收集研究十多年了”“测试的结论很快出来了:执壶形成于宋代,香熏为现代”,老刘来自江西,鉴定瓷器内行,研究湖田窑瓷器十余年,他断定香薰为宋代青白瓷,结果经鉴定香薰竟为现代仿品,形成出人意料的效果。
合乎情理:“店主犹犹豫豫地伸出两根手指……店主的情绪一下如老刘一样饱满了”,在老刘与店主议价的过程中,店主先是犹犹豫豫,后突然情绪饱满,变化反常;“当我到书架前取书或放书时,便会对着这两件瓷器看上一会儿,可每次我似乎只能在执壶身上感觉到来自历史深处的淡雅与宁静”,面对两个瓷器,“我”只能从执壶身上感到历史深处的淡雅宁静,这些铺垫又使反转合乎情理。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
从人物形象塑造角度分析:“测试结论很快出来了:执壶形成于宋代,香熏为现代”“接到江西老刘的电话,他说有人托他收宋代景德镇的香熏,开出的价格是三万”,“我”知道香熏是现代仿品,面对三万的价格,我坚持不卖,体现了“我”对简单纯粹、淳朴厚道的为人秉性的坚守。
从内容上分析:“我在书架的左上角腾出一块地方,把执壶和先前那只香熏一起摆在那里。当我到书架前取书或放书时,便会对着这两件瓷器看上一会儿,可每次我似乎只能在执壶身上感觉到来自历史深处的淡雅与宁静”,“我”执意不卖香薰,而让它与执壶一起摆在书架上,两个瓷器一真一仿,一古一今,形成历史与现代的相互观照,使小说别具文化厚重感。
从结尾特点及效果角度分析:以“我说:不卖”结尾,语言简洁利落,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令人回味。
二、古代诗文知识积累与阅读(38分)
10.(3分)A
11.(3分)A
12. (3分)A (①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带领④翼蔽:遮护 ⑥ 分:职责,本分)
13. (3分)B(原文标点是: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14 . (3分)C(“鸿门宴后”错,苏轼认为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宋义的时候)
15. 略
译文:
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勾结,渐渐剥夺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
既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此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
我曾经评论义帝;称他是天下的贤君。仅仅是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在稠人广众之中识别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若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
㈡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6. (3分)A
17.①“波神”二句写天气乍变、微风初起时的湖上景色,想象成水神有意留词人观看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放起鱼鳞般的波纹,令人心旷神怡。②“水晶宫”一句写风吹水、水拍木船的声响,想象成水族们演奏的《霓裳羽衣曲》,美妙动听。(6分,每点3分)
㈢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评分建议:每空1分。若默写中,出现错字、别字、多字、漏字及书写模糊不清等现象之一,则该空的1分不可赋予。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19.D【解析】第一组词: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句中一般作谓语。天壤之别:天和地,一极在上,一级在下,比喻差别极大,句中一般作宾语。所选词应与语段中与前面谓语“有”搭配,构成动宾结构,故选“天壤之别”。
第二组词:共享:共同分享,即与其它一起使用或分享。共通:共同。从后面的语境“科学与传播都需要质疑精神”,可知,前面是强调其共同的一面,故选择“共通性”。
第三组词:不胫而走:没有腿却能跑。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来势汹汹:动作或事物到来的气势很厉害。从后面“甚嚣尘上”等语境可以看出,此处是强调谣言的气势很厉害。故选择“来势汹汹。
第四组词:辨析:辨别,分析。辨识:辨认识别。根据前面“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会……”的语境,可知此处要强调的不仅是识别能力,还有分析能力,故选择“辨析”。
20.B【解析】从语段语境看,此段讲述科学素养和公众媒介素养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看,科学素养通过“传播方法和路径”(途径),与公众媒介素养发生“直接关系”(形式),加之与后面的“媒介素养……”的衔接紧密度看,故途径在前,联系形式在后。故排除CD。从前面“科学理论与技术在作用于社会时”语境看,不是条件关系,而是承接关系,所以排除A。
21.A【解析】语段画线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关联句中主语的位置,当关联词所引导的分句主语一致时,主语放在第一个关联词的前面,所以应把“受众”的位置放在“如果”前;二是“就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更不至于被谣言蒙蔽”递进关系失当,应该为“就不至于被谣言蒙蔽,更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
22.D “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中“你”是指鲁侍萍,这是周朴园说鲁侍萍,“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是周朴园评价鲁贵,两句话之间并没有“解释说明”关系,应该是“话题转换”,选项破折号的作用解说有误。
23.通过动作描写,“接过支票”反映出鲁侍萍此时看清周朴园面目的冷静,在冷静中为下面的动作蓄势,(2分)“慢慢撕碎支票”反映出决绝,这是出离愤怒的表现。(1分)语言描写,一句“谢谢你”实际是反语,是对周朴园虚伪、冷漠更加有力的指责。(2分)
五、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写作。
朱顶红,十八世纪早期,一种来自南美的球根花卉漂洋过海,在欧洲的苗圃落脚,它有鲜艳夺目的朱红色花冠,令人一见难忘。朱顶红的生长没有特别的要求,它拥有随遇而安的坚毅,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安之若素。朱顶红一旦拥有了自己的地盘,它就能热烈地生长,热情的绽放,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朱顶红的拉丁学名意为“骑士之星”,显示着它美丽飒爽的气质。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理解
这则材料属于非关键词式的材料,要求学生从材料的内涵出发,生出观点进行写作。整个材料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是朱顶红这种花非常美,让人一见难忘,是总体观感。这不是我们材料的立意区间;第二层次是突出朱顶红这种花的品格象征,他随遇而安,不择生长环境。这是一种不挑剔的品质,对写作者来说应该有启发,告诉我们人在未来的生活中不能挑剔自己的生活环境,要学会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成长,这对当代青年学生是很好的启发。第三个层次是说朱顶红一旦拥有了自己的地盘,它就会热烈生长、热情绽放。这启示青年学生在自己的位置上要充满热情,要积极向上,发挥自己最大的能量。最后一个层次是对朱顶红的整体评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