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4 09:20:56

文档简介

大名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48分)
1.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
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
2.明清时期,大批西方传教士来华。他们学中文,换上儒生服装,甚至不惜修改教规,默认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以《圣经》附会四书五经,影响中国的士大夫对传教的态度等。西方传教士的这些举动意在( )
A.便于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 B.有利于官方对传教的支持
C.掩盖其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D.减少其在中国的传教阻力
3.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
A.辐射其他国家文化 B.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
C.贡献中国智慧方案 D.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4.《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儿子打他的父亲,应砍掉他的手。父亲无力偿还债务时,不仅可以将自己的奴隶,也可以将自己的家庭成员送给债主抵债,父亲有权力但没有义务去赎回这些家人。由此可见,古代两河流域地区( )
A.家庭父权拥有绝对的权威 B.债务奴隶是奴隶的主要来源
C.法律的审判相对公平公正 D.通过法典保护成年男子的权益
5.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家必须从现实条件出发寻求同它相适应的最良好政体。他通过对一百多个希腊城邦的政治体制进行调查,将政体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平民政体等六大政体,其中每一种又有多种具体形态。这反映出古代希腊( )
A.城邦独立自治特点 B.以民主政体为主流
C.哲学服务现实政治 D.文化上的理性精神
6.被称为“空中城市”的马丘比丘位于秘鲁南部安第斯山脉的尾部,海拔2430米处,是南美最大的印加帝国遗址。通过考古研究可以发现,马丘比丘城被很好地划分为农业区、手工业区、皇家区、宗教区等。这反映出( )
A.马丘比丘是安第斯地区经济中心 B.印加文化继承了玛雅文化精华
C.印加帝国城市化发展水平非常高 D.印第安人独特的城市规划思想
7.据人口学家安赫尔·罗森布拉特《美洲印第安人口和混血现象》一书所引用的统计资料可知:“16世纪美洲的5894名男性西班牙人中,已婚男子只有1082名因此,西班牙政府允许殖民者同当地的印第安人通婚。这一现象造成美洲( )
A.族群结构变化 B.人口急剧膨胀
C.黑奴数量增加 D.男女比例失调
8.19世纪初,悉尼市的街道以及医院、教堂、海岸灯塔等建筑大多出自一些罪犯(来自英国)之手,其中有个设计师曾犯伪造罪,但由于他的贡献,其头像还印在澳大利亚5元钞票的票面上。这说明(  )
A.英国流放者推动了澳大利亚的殖民开发
B.贩卖黑奴是英国殖民扩张的重要手段
C.殖民扩张加剧了澳大利亚的社会动荡
D.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转变得益于工业革命
9.据有关资料,美国跨族婚姻从1970年的30万宗发展到2000年310万宗,在1990年人口普查时,有130万的美国白人因理不清他们的族裔血脉一直无法确切登记,干脆就填写“美利坚族裔”。这反映出美国( )
A.种族族群界限消失 B.种族差异导致社会关系混乱
C.人口结构发生改变 D.跨族婚姻促进民族国家认同
10.公元前3世纪以后,随着大量廉价粮食不断输入罗马,意大利的“大地主不愿意再把他们的田地用于种植谷物了。他们更愿意栽种水果和树木,其中橄榄树和葡萄树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由此可推知,当时罗马( )
A.奴隶制经济不断衰退 B.庄园经济趋于解体
C.农业生产日益商品化 D.小农经济快速发展
11.近代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出现了巨大的“商品流”“移民流”和“汇款流”。以丝棉贸易为主的互补型商品流通使西南地区与这一地区形成了一个丝棉贸易圈。基于地缘经济基础上的移民网络及其衍生而来的华侨汇款则成为密切东南沿海地区与这一地区经贸联系的纽带。这主要反映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 )
A.经济合作发展迅速 B.经济贸易联系密切
C.合作机制日益完善 D.产业互补特色明显
12.德国史学家加文·汉布里这样说蒙古人:“挟汉文化的先进和丰富,向西方世界作交锋和交换,从而把中国的版图扩张到空前绝后的程度,造成了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及其他各种文化直接会面的地理和交通条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交通通畅利于东西文化交流 B.民族隔阂消失促进了东西文化交流
C.交通通畅才能进行文化交流 D.在蒙古西征前西方文化未曾交流过
13.1821年,俄国诗人普希金得知拿破仑去世后,写下长诗《拿破仑》:“赞扬吧!他给俄罗斯的人民指出了崇高的命运;在幽暗的流放里,他死了,却把永远的自由遗给世人。”普希金肯定了拿破仑( )
A.抵挡反法联盟的进攻 B.恢复封建君主的统治
C.推动启蒙思想的传播 D.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14.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二战后,亚洲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并不是完全走西方走过的路……物质的成功带来了对文化的伸张。一些比较成功的国家领导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宣称自己的发展得益于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即“亚洲价值观”,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
A.二战后,亚洲新兴独立的国家完全摆脱了西方国家的文化控制
B.二战后,亚洲一些新兴民族国家在建设现代化过程中,民族文化得以复兴
C.二战后,亚洲民族国家抛弃了西方模式,着力创建本土文化
D.新加坡、马来西亚是亚洲四小龙中最先构建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15.17世纪中期,英国商人加威在销售中国茶叶的海报中,将这种新式饮料的功能归纳如下:茶叶可使人身体轻快,提神醒脑,消除脾脏障碍,名目清眼,增加食欲和消化能力,减少噩梦,增强记忆力;尤其对经常吃肉和肥胖的人作用明显。这说明( )
A.广告成为企业营销的最新手段 B.大众传媒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播
C.茶叶被当做保健药在英国销售 D.品茶成为英国市民的最新风尚
16.1964年通过《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宪章明确了历史文物建筑的概念,强调修复是一种高度专门化的技术,必须尊重原始资料和确凿的文献,决不能有丝毫臆测。此材料反映了文物保护应注意( )
A.制定保护古迹的法律 B.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C.建立专业化文物保护体系 D.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
二、材料分析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世纪教皇的权力开始由盛转衰,教皇解释《圣经》的话语权和释义权的威信逐渐降低……基督教会迫切需要传播教义和布道占领民众心智,恢复信徒的信任。12世纪,大学中的学问研究开始盛行,14、15世纪的德国出现了类似海德堡大学这样的著名学府。这一时期,急需一项全新的、能够实现信息内容大批量复制的技术,以实现大规模传播、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摘编自黄雅丽《古登堡机器印刷术引发的系列变革研究》
材料二 路德曾描述印刷机是“上帝最大、最极致的仁慈,通过它,福音事业被推向前行”。萨尔顿指出印刷术:“既促成了新思想的诞生与传播,又给旧思想的生命翻开了新的一页。”当印刷文化到来,书籍走进人们的生活,一个思想强烈躁动的时期随之而来,进而推动了新技术的采用,对后来的以机器取代人力影响深远。
——摘编自褚雅越《印刷革命对于社会传播的影响及意义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登堡印刷术出现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印刷革命”产生的深远影响。(6分)
18.中国的陶瓷尤其是“青花瓷”大量输往国外,对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当时的欧洲,诗人写诗赞美青花瓷,集市上热销青花瓷。显贵以拥有瓷器为傲,不将瓷器收入橱柜中,而是作为墙面装饰摆放在接待室,如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修建特里亚特瓷宫,普鲁士皇宫建筑了世界著名的"中国瓷器厅",都可见当时欧洲人民对中国青花瓷的追捧。甚至因为中国"青花瓷"的影响而出现一种特殊的"克拉克瓷"。克拉克瓷意为"来自中国的精美瓷器",典型风格特征是胎藻、中心纹饰为人物或动物纹样、口沿处分为数个扇形或椭圆形的开光。这种特殊的瓷器源于荷兰语的"kraken",因为17世纪荷兰是海上霸主,是与中国瓷器贸易最大的欧洲国家。这种精美的瓷器是结合欧洲人审美喜好而制作的,最早的装饰题材都是东方的元素,后结合西方的审美,绘制的是西化的中国元素,也可以说是欧洲人眼中的东方世界。纹饰构图饱满,繁而不乱,错落有致,既洋溢着东方传统文化艺术的特色,又有浓郁的西方异域风情,可谓是东西方文化合璧的结晶。
——摘编自夏明来《青花瓷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围绕“文化交融”,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统治者为了扩充军队,增补劳动力,通过强制和招引,迫使匈奴、羯、氐、羌、鲜卑5个少数民族向南迁徒,史称“五胡内迁”。“五胡内迁”加速了各族社会的文明开化,不但各“胡”族大量吸收了汉族的农业文明,而且以自己的草原文明影响着汉人,从而给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自西晋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罕见的“北人”南下的现象。当时, 一度存在多个相互故对的歧权,每个政权的内部又存在多个故时势力,“胜者 为王败者寇”,大批被流放贬逐的“流人”被迫迁往偏远地区。
——摘编自李春光《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三)》
材料二 从公元2世纪中叶起,罗马皇帝为了获得兵源税款,允许大量的日耳曼人进入帝国领土,并把他们迁移到帝国境内人口稀少的地区。目耳曼人的整个部落,都带着妻子儿女和全部家当,登上征途。4至6世纪的大迁徙运动,日耳曼人占据罗马帝国的领土,以征服者的姿态,建立主国定居于此。日耳曼人的大迁徙给欧洲社会带来的绝不仅仅是野蛮对文明的征服。他们建立的各王国,尽管大小不等,但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他们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恰恰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社会所必需的因素。
——摘编自张淑清《日耳量人大迁徙及其深远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目耳曼人迁徙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五胡内迁”和日耳曼人迁徙共同的积极影响。(8分)
20.战争给人类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但又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远征过程中,亚历山大坚决镇压了那些顽强抵抗地区的人。在攻陷了腓尼基沿海城市推罗后,他杀死了8000个当地居民,将30000人卖为奴隶,这种政策起到震慑的作用。而在一些民族意识浓厚的地区,他则不以征服者和称霸者的姿态出现,而是采取温和的政策,尤其是对宗教采取宽容和利用政策。他鼓励东西方民族通婚,并且按照当地传统习俗举行婚礼。他远征时“随行的人员很完备,包括自然科学家、测量学家、历史艺术家等”。亚历山大在远征过程中,在一些战略要地和交通要道上建立了许多以亚历山大命名的新城,这些新城不但是他的军事要塞,同时也是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编自苏振兴《论亚历山大远征》
材料二 成吉思汗西征过程中显示了他极其残酷的一面,在战争过程中有极其野蛮的屠杀屠城行为,但在宗教政策上极为宽容,“在成吉思汗统治下,我们见到了在整个亚洲大陆上建立的最为彻底的宗教宽容”。成吉思汗每攻占一城一池总是搜索当地的工匠、科学家、天文家等并将其带回蒙古帝国,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先进文化技术尤其是火药、罗盘、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入欧洲,打破了汉唐以来欧亚各国封闭壁垒,对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很大影响。他建立了庞大的驿站传递系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联络线、运输线。海上丝绸之路也在宋元时期继续发展,泉州成为当时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海上窗口。
——摘编自王雪娜《历史的跨越——亚历山大远征与成吉思汗西征》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亚历山大远征与成吉思汗西征的相同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历山大远征与成吉思汗西征对人类文明的影响。(6分)大名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参考答案:
1.A【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说明法家主张用法治来治理国家;“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说明法家主张君臣需要用礼仪来教育百姓,不然则不详。上述材料观点体现法家用法制来治理国家,用礼节来教育百姓的思想特点,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敬天,排除B项;德是内在的道德情感,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材料强调的是法和礼,排除C项;外儒内法是一种中国从汉代到清代长时间内国家政权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2.D【详解】据材料可知,西方传教士“通过学中文,换上儒生服装,甚至不惜修改教规,默认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以《圣经》附会四书五经,影响中国的士大夫对传教的态度”,其目的是让中国人接受西方的宗教主张,故D项正确;A项不是传教士的目的,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官方的态度,少数士大夫不代表官方,排除B项;对中国的文化侵略是对其传教的评价,并非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3.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外文明的不断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间的发展,B项正确;AC项只是体现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与主旨强调文明间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D项体现外来文明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与主旨强调文明间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
4.A【详解】根据材料“如果儿子打他的父亲,应砍掉他的手。父亲无力偿还债务时,不仅可以将自己的奴隶,也可以将自己的家庭成员送给债主抵债,父亲有权力但没有义务去赎回这些家人”,并结合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极力维护父权家长制,说明古代两河流域地区家庭父权拥有绝对的权威,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维护家庭父权,未体现“债务奴隶是奴隶的主要来源”,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法律的审判,排除C项;成年男子既包括奴隶主也包括奴隶,而《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奴隶主的利益,所以“通过法典保护成年男子的权益”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5.D【详解】理性是古希腊文化的精髓。理性运用于政治,就是人们对最优政体形式、良好的法律和公共政策的思考和选择。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对于城邦治理的探索也是一个追求理性的过程,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城邦独立自治特点、以民主政体为主流及哲学服务现实政治的说法,排除ABC项。故选D项。
6.D【详解】根据材料“主要建筑分为农业区、手工业区、皇家区、宗教区等”可知,马丘比丘是经过认真规划的,反映出印第安人具有独特的城市规划思想,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马丘比丘是经济中心,且根据材料可知它倾向于一个综合性的城市,排除A项;虽然玛雅文化也有历法、宗教和农业,但仅凭材料不能得出它被印加文化继承,排除B项;仅从马丘比丘一座城,不能反映出印加帝国高度发达的城市化水平,排除C项。故选D项。
7.A【详解】根据材料“16世纪美洲的5894名男性西班牙人中,已婚男子只有1082名因此,西班牙政府允许殖民者同当地的印第安人通婚”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做法会促进人种的混合,会改变美洲的族群结构,A项正确;材料现象会造成族群结构的变化,不一定会导致人口急剧膨胀,排除B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与当地的印第安人通婚,并没有涉及“黑奴”的表述,排除C项;材料信息中没有具体的男女数据比较,无法得出男女比例失调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8.A【详解】澳大利亚是英国罪犯的流放之地,而罪犯们建造了悉尼市的街道以及医院、教堂、海岸灯塔等建筑,这说明英国的流放者推动了澳大利亚的发展,A项正确;贩卖黑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流放者对于澳大利亚的贡献而非导致澳大利亚社会动荡,排除C项;人口结构变化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9.D【详解】依据题干可知美国的跨族婚姻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而且不少美国白人在人口普查时干脆填写“美利坚族裔”,这反映出跨族婚姻模糊了种族、民族族群界限,促进美国各族裔的融合同化,从而增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D正确;美国跨族婚姻模糊了种族族群界限,但是“消失”表述的过于绝对化,A排除;题干并非反映种族差异导致社会关系混乱,而是反映跨族婚姻有利于促进种族的融合同化,B排除;题干不是反映人口结构发生改变,而是反映跨族婚姻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C排除。故选D。
10.C【详解】根据材料“随着大量廉价粮食不断输入罗马,......他们更愿意栽种水果和树木,其中橄榄树和葡萄树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可知,随着廉价粮食的输入,罗马的人们可以在市场上购买都更加物美价廉的粮食,他们更愿意去种植经济效益更好的水果和树木等经济作物,农业生产日益商品化,C项正确;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奴隶制经济的不断衰退,排除A项;庄园经济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之一,排除B项;地中海沿岸奉行的是重商主义,小农经济不发达,排除D项。故选C项。
11.B【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近代中国通过“商品流”“移民流”和“汇款流”加强了彼此的经济贸易联系,B项正确;材料与经济合作发展迅速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合作机制,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产业互补的说法,排除D项。故选B项。
12.A【详解】据材料“挟汉文化的先进和丰富,向西方世界作交锋和交换,从而把中国的版图扩张到空前绝后的程度,造成了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及其他各种文化直接会面的地理和交通条件。”可知,材料强调了蒙古西征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版图的扩大促进了汉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的会面与交流,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蒙古西征本身就 是通过战争扩大版图的过程,不可能消民族隔阂,排除B项;材料中“……从而把中国的版图扩张到空前绝后的程度,造成了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及其他各种文化直接会面的地理和交通条件。”可知,材料强调了蒙古西征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利于东西文化交流;而未涉及蒙古帝国建立前的文化是否交流,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早在汉代丝绸之路就已开通,文化交流就已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3.C【详解】材料中充满了赞美之辞,可见应该评价拿破仑及其战争的积极意义。“他给俄罗斯的人民指出了崇高的命运…自由遗给世人”,诗人着重赞扬了拿破仑传播革命火种,传播自由精神,这正是启蒙思想家所宣扬的思想,C项符合题意;材料与抵挡反法联盟的进攻、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的说法无关,排除AD项;拿破仑并未恢复封建君主统治,排除B项。故选C项。
14.B【详解】据材料中“一些比较成功的国家领导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宣称自己的发展得益于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即‘亚洲价值观’”可知,二战后有些新独立的亚洲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了民族文化的复兴,所以B项正确;亚洲新兴独立的国家完全摆脱了西方国家的文化控制,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从材料“二战后,亚洲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并不是完全走西方走过的路”可知,二战后仅是部分亚洲国家抛弃了西方模式,排除C项;马来西亚不是“亚洲四小龙”之一,排除D项。故选B项。
15.B【详解】英国商人在销售中国茶叶的海报中归纳了这种新式饮料的功能,这是通过大众传媒(海报)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播,B项正确;广告在17世纪以前已经企业营销的手段,排除A项;根据“新式饮料”可知,海报并非将茶叶当做保健药在英国销售,排除C项;从一则海报的宣传,无法体现品茶成为英国市民的最新风尚,排除D项。故选B项。
16.B【详解】根据材料“必须尊重原始资料和确凿的文献,决不能有丝毫臆测”可知,《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强调了文物古迹的保护应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的原则和方法,故B项正确;ACD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17.(1)教会发展的需要;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商品经济的推动;欧洲的思想解放。(6分)
(2)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欧洲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6分)
【详解】(1)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基督教会迫切需要传播教义和布道占领民众心智,恢复信徒的信任”可知,教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材料“12世纪,大学中的学问研究开始盛行,14、15世纪的德国出现了类似海德堡大学这样的著名学府”和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欧洲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的推动;根据材料“这一时期,急需一项全新的、能够实现信息内容大批量复制的技术,以实现大规模传播、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从思想上分析,这一时期欧洲的思想解放。
(2)根据材料“既促成了新思想的诞生与传播,又给旧思想的生命翻开了新的一页”可知,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根据材料“当印刷文化到来,书籍走进人们的生活,一个思想强烈躁动的时期随之而来,进而推动了新技术的采用,对后来的以机器取代人力影响深远。”可知,促进欧洲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刷革命的出现,促进欧洲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印刷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兴起。
18.(12分) 论题:东西方经济联系加强促进了文化交融。
阐释: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东西方的经济联系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作为东方商品的瓷器在西方得到广泛的传播,从皇室到百姓,瓷器受到欧洲人的喜爱。此外,在中国瓷器的影响下,欧洲形成了独特的瓷器种类——克拉克瓷,也是东西方文化合璧的产物。这说明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东方文化随之传播到西方,并逐渐与西方本土文化结合,呈现出文化交融的局面。
综上,世界经济联系加强促进了地域文化的丰富发展。
【详解】论述:首先,阅读材料,围绕“文化交融”,拟定一个论题,如根据材料中“(欧洲)诗人写诗赞美青花瓷,集市上热销青花瓷”“17世纪荷兰是海上霸主,是与中国瓷器贸易最大的欧洲国家”“因为中国‘青花瓷’的影响而出现一种特殊的‘克拉克瓷’”“是东西方文化合璧的结晶”等信息,可得出论题——东西方经济联系加强促进了文化交融;确定论题后,结合所学知识,展开阐释,如通过分析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市场形成,加强东西方的经济、文化联系,导致瓷器在西方广泛传播和克拉克瓷这一东西方文化合璧的出现,说明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东方文化随之传播到西方,并逐渐与西方本土文化结合,呈现出文化交融的局面;最后在史实论述基础上,升华认识,如指出世界经济联系加强促进了地域文化的丰富发展;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论题明确,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9.(1)表现:五胡内迁;“北人”南迁;“流人”被迫迁往偏远地区;原因:魏晋统治者为了扩充军队, 增补劳动力,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控制; 八王之乱;灾荒连年;政权争斗,相互倾扎。 (8分)
(2)特点:既有和平迁徙又有武力征服;名副其实的民族大迁徙。影响:产生了民族融合;推动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8分)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一“迫使匈奴、羯、氐、羌、鲜卑5个少数民族向南迁徒,史称‘五胡内迁’”得出五胡内迁;根据材料一“‘五胡内迁’加速了各族社会的文明开化”得出“北人”南迁;根据材料一“一度存在多个相互故对的歧权,每个政权的内部又存在多个故时势力,‘胜者为王败者寇’,大批被流放贬逐的‘流人’被迫迁往偏远地区”得出“流人”被迫迁往偏远地区。原因:根据材料一“魏晋统治者为了扩充军队,增补劳动力,通过强制和招引,迫使匈奴、羯、氐、羌、鲜卑5个少数民族向南迁徒”得出魏晋统治者为了扩充军队, 增补劳动力,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控制;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八王之乱、灾荒连年;根据材料一“一度存在多个相互故对的歧权,每个政权的内部又存在多个故时势力,‘胜者为王败者寇’,大批被流放贬逐的‘流人’被迫迁往偏远地区”得出政权争斗,相互倾扎。
(2)特点:根据材料二“允许大量的日耳曼人进入帝国领土,并把他们迁移到帝国境内人口稀少的地区”“目耳曼人的整个部落,都带着妻子儿女和全部家当,登上征途”得出既有和平迁徙又有武力征服;根据材料二“4至6世纪的大迁徙运动,日耳曼人占据罗马帝国的领土,以征服者的姿态,建立主国定居于此”得出名副其实的民族大迁徙。影响: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可从产生了民族融合;推动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方面分析作答。
20.(1)相同特点:武力侵略,手段残暴;政策灵活;宗教政策宽容;重视科技;传播先进文化;等等。(答出3点即可)(6分)
(2)影响: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交融;引发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产生新的民族;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带动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促进东西商业的交流与发展;对被征服地区的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当地文明的延续。(6分)
【详解】(1)相同特点:依据材料“亚历山大坚决镇压了那些顽强抵抗地区的人”,“在战争过程中有极其野蛮的屠杀屠城行为”,得出武力侵略,手段残暴;依据材料“在一些民族意识浓厚的地区,他则不以征服者和称霸者的姿态出现,而是采取温和的政策”,“但在宗教政策上极为宽容”,得出政策灵活;宗教政策宽容;依据材料“随行的人员很完备,包括自然科学家、测量学家、历史艺术家等”,“成吉思汗每攻占一城一池总是搜索当地的工匠、科学家、天文家等并将其带回蒙古帝国”,得出重视科技;依据材料“这些新城不但是他的军事要塞,同时也是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泉州成为当时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海上窗口。”,得出传播先进文化。
(2)影响:从民族融合分析,得出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交融;从民族迁徙分析,得出引发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产生新的民族;从人类文明发展分析,得出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从对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分析,得出带动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促进东西商业的交流与发展;从对被征服地区造成的破坏分析,得出对被征服地区的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当地文明的延续。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