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4 12:33:57

文档简介

大名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语文答案
1.C "基本认识"错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内容可知,"中国美学重'形',日本美学重'色',而韩国美学重'线'只是"一说",即一种说法,并不能说是"基本认识"。
2.A "核心任务"错误。材料一第六至七段中说的是"我们当代的生活美学建构也需以中国古典美学为根基,形成一种古与今的'视界融合""需要当今中国的美学研究者,一方面积极地参与到与国际美学界的最新交流当中,另一方面又要回到本土去挖掘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资源",并未指明什么是我国当代的生活美学建构的核心任务。
3.B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相关内容可知,"生活美学通过生活美育得以落实"的具体表现是"积极融人生活美学的潮流中,并在各地传播着美学美育观念"。 A 、 D 两项虽然分别涉及"汉服""游戏动漫"等美学领域,但都侧重于它们的产业化发展,强调其带来的经济效益,而非传播美学美育观念。 C 项中的"慢生活"能体现生活美学,但也不涉及传播美学美育观念。 B 项,宜昌市规划一系列人文景观,为市民打造宜昌"后花园",对人民群众进行了生活美育的普及,故能作为论据来论证题干中的观点。
4. ①对人生抱有创造和欣赏的态度/"无所为而为的玩索"的欣赏态度(核心概念"欣赏");②追求情趣丰富的生活/人生的艺术化(核心概念"艺术化""情趣化")。(4分)
5 .①提供新方法:以中国古典美学为生活美学建构的根基,形成古与今的"视界融合"。②提供新资源:挖掘中国古典生活美学资源。③提供新维度:跨越聚焦艺术的"小美学",探讨融入生活的"大美学",形成忧乐圆融的生活传统。(一点1分,两点3分,答全得满分;如果回答"让东西方学者重新审视美学的功利性",也可得分)
D"侧面写宜宗,正面写戴进"错误,应是从正面写宣宗,从侧面写戴进。
C "文章粗线条地勾勒了画家的一生"错误,文章在介绍戴进一生的经历时,并非全部使用粗线条勾勒,比如文章前半部分有大量对戴进心理的细致描写,展现其心理或情感态度的变化等。
8.①开头就点出全文关键节点,交代引发戴进人生转折的重要事件,使全文聚焦于戴进的"痴",结构紧凑,主题突出。
②行文富于变化,将人物心理活动这一细节置于开头,凸显戴进痴迷于技艺的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③设置悬念,让读者对戴进的"痴"有更深的思考。(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9.变:戴进所痴迷的具体事情(职业)。他开始时是银匠,痴迷于打造首饰,后来成为画匠,痴迷于绘画。(2分)
不变:①戴进对造型艺术本身的痴迷。"唯有设计出新奇图样,才能施展他的满腹才华""他尽匠人所能,画出"如又之感",并用自己的作品让绘画回归绘画本身,由此可见始终痴迷于造型艺术。②戴进对自我价值的不懈追求。戴进认识到他的初心并不是做出美好的首饰,而是借此得不朽的声名,到他转行画画并成就突出,体现出他始终追求着实现自身的价值。(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0.D "请求之"的意思是请让我去找寻千里马,这是涓人对"君"说的话;"君遣之"是主谓宾结构的句子,意思是国君派遣了他(涓人),语意完整。故"请求之""君遣之"前后均应断开,据此排除 A 、 B 两项。根据后文"安用死马捐五百金"可知,涓人买死马花费了五百金,故"买其骨五百金"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 C 项。
11.C 文中的"吊"是祭奠、悼念的意思,"形影相吊"中的"吊"是安慰的意思,两者意思不同。
12. C "立即使用离间计"错误。田单使用离间计是"昭王死,惠王立"之后的事,并不是"齐国被乐毅攻占七十余城"后立即施行的。
13.(1)但是能得到贤能之士和我共同治理国家,来洗刷先王的耻辱,这是我的愿望。["共国"(共同治理国家)、"雪"(洗刷)、"丑"(耻辱)各1分,句意1分]
(2)当时田单担任即墨的长官,苦于乐毅善于用兵,田单不能使诈,想要赶走他。["令"(县级地方行政长官)、"患"(苦于,忧虑)、"去"(赶走,使离开)各1分,句意1分]
14.①燕昭王诚心求贤,礼贤下士;②燕昭王体恤百姓,与民同甘共苦;③天下贤才争往燕国,出谋效力。(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燕易王为政时国家大乱,齐闵王发兵攻打燕国,屠杀燕国百姓,并用车装载着燕国的珍宝器物返回齐国。燕易王死后,等燕国恢复元气(复),太子被立为燕王,这就是燕昭王。燕昭王贤明,即位之后,屈尊降贵,准备丰厚的财物,去招揽人才。燕昭王对郭隗说:"齐国趁着我国内乱而突袭攻破燕国,我深知燕国地方小国力薄弱,不能报仇。但是能得到贤能之士和我共同治理国家,来洗刷先王的耻辱,这是我的愿望。先生您看谁能和我共同治理国家,我可以亲自侍奉他。"郭隗说:"我听说古时候的国君中,有个用千金求购千里马的,过了三年也没能得到。有一个主管清洁洒扫的人对国君说:请让我去找寻千里马。国君派遣了他,三个月后,他寻得一匹千里马,但是马已经死了,这人用五百金将马骨买下,返回国都报告国君。国君大怒道:我所求购的是活马,哪里用得着花费五百金买匹死马?'洒扫之人回答说:死马尚且要用五百金买下来,何况是活马呢?天下人一定认为大王您诚心购买千里马,千里马将要(今)不请自来了。'于是不到一年(期年),国君就得到了两匹千里马。如今大王您诚心想要招揽贤能之士,就请从我开始。我这样的人尚且能受到任用,更何况比我贤能的人呢?他们又怎会以千里为遥(而不肯来燕国求用)呢?"于是燕昭王为郭隗修筑住宅并拜他为老师。(此事传开后,)乐毅从魏国前来,邹衍从齐国前来,剧辛从赵国前来,贤能之士都争先恐后地奔向燕国。燕昭王祭奠为国牺牲的死者慰问(问)孤儿,与燕国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百姓殷实富足,士兵悠闲安乐又轻死敢战。于是任命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赵、魏、韩一起谋划讨伐齐国。
乐毅为燕昭王出谋划策,(主张)一定要等到各诸侯国的军队(集结后),才可以讨伐齐国。于是燕昭王派乐毅出使各诸侯国,乐毅最终联合四国的军队共同讨伐齐国,大败齐国。齐闵王逃跑,独自脱身躲藏在莒城。乐毅追击他,于是攻克了七十多座城池。齐国都城临淄的军民全部投降,只剩下莒城和即墨两个城池没有攻克。乐毅又将齐国所掠燕国的珍宝器物全部收回载归燕国,将燕易王兵败的耻辱报复了回去。乐毅辞谢并撤去各诸侯国的军队,只留下燕国军队围攻莒城和即墨。当时田单担任即墨的长官,苦于乐毅善于用兵,田单不能使诈,想要赶走他,可燕昭王又很贤明,不肯听信馋言。适逢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田单派人向燕惠王说乐毅的坏话,燕惠王派骑劫代替乐毅,乐毅离开燕国去了赵国,不再返回燕国。骑劫当了将军之后,田单高兴极了,施用诡计大败燕军,杀死了骑劫,尽数收复了被占领的七十多座城池。此时齐闵王已经去世,田单在菩城寻得太子,立太子为齐裹王。
15.B "词人想到友人漂泊他乡,容颜憔悴......为友人担忧"错误,"如今憔悴异当时"是说词人因为思念友人,变得憔悴不堪。
16.这三句写的是:在梦中匆匆相聚,刚要与你诉说离别后的诸般情形,却被一声鸡叫惊醒,才发觉天已蒙蒙亮,暖意散尽。(2分)"冷"字既写出自然环境的清冷,(2分)也突出词人因与友人相逢的美梦被惊醒后内心的凄冷、怅惘。
(2分)
诗歌对译:
你我分别后,相思之闲情寄托在何处呢?春去秋来,我无日不在思念你。
因为思念你,如今我已面容憔悴,不同于昔日。
我那孤独落寞之感,
只有残月和落花知道。
我自小不晓得江南的道路,
在梦中却分明来到了你的家乡。
匆匆相聚,刚要与你诉说离别后的诸般情形,
梦中的温馨便消逝,
窗外天色已白,只听一声鸡鸣。
思想内容鉴赏:
此词为寄赠之作,表达了词人对挚友深切的怀念。上片写春去秋来,词人没有一天不在思念友人,以至于面容憔悴,与以前判若两人。但他心中这种孤独落寞之感,除了残月落花,无人能知晓。下片写由思念至深至切而生出梦境,词人竟梦到了自己不知路途的友人的家乡,如此虚拟之笔既浪漫又感人。但好梦难留,他刚要与友人倾诉别后的相思之情,却突然从美梦中醒来,只听得窗外传来一声雄鸡的鸣叫声,天边已经显出了鱼肚白,令人不胜怅惋。词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17(1)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2)桂影斑驳,风移影动,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4)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5)泻水至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6)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酒醅
(7)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8)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8. (1)风餐露宿(2)匪夷所思 (3)忧心忡忡
19.D 辨析引号的用法 D 项,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均表示特殊含义。 A 项,表示突出强调; B 项,表示讽刺和否定; C 项,表示特定称谓。
20.原句是由三个问句构成的排比句,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有助于抒情;(1分)原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1分)能更好地表达对人类行为的强烈谴责和控诉。(1分)改后的句子看似简练,但失去了原句强调的强烈感情。(1分)
21. 材料解读:
材料主要介绍了毛笔制作之道,大致可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介绍毛笔制作工序严苛繁杂;第二层侧重于介绍对制笔工匠艺人的要求,不仅要技艺精湛,更要有匠心,比如"择一事,终一生"的敬业精神和笃定心性,"不与时间争锋、不与繁华争辉"的沉潜之心等。材料中所写制笔过程的繁复、制笔工艺的精细、制笔时间的漫长、制笔要求的严苛,无一不体现出制笔者沉静严谨、一丝不苟、专注坚持、淡泊名利、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考生写作时切忌泛泛而谈,面面俱到,而应紧扣材料中的"治心""心血""良心""潜心"等关键字眼进行阐述,生发感悟。
立意指导①践行工匠精神,雕琢自我品质:②用心做事,学会做人;③沉心静气,行稳致远;①择一事,终一生;等等。
参考素材
①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一孔子
②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蒲松龄
③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一纪昀
④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 ----- 时评金句
佳作展台
匠心雕琢,成就自我
千年匠心一支笔,小小的毛笔,却需128道小工序,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要制成"日书万字而不破"的一支毛笔,工匠除了要有精湛的技艺之外,更需熔铸心血、自律和良知,涵养匠心。
潜心制笔显精神,方寸之间天地宽,制笔亦治心,做事亦做人。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从事技艺方面的工作,都应涵养匠心,诚心正意,虔诚敬畏,"心心在一艺",以雕琢器物之匠心,雕琢最完美的自我。
制笔,每一次磨炼都融入了自律和良心。人生亦然,涵养匠心,诚心正意、宁拙毋巧。
君不见,某老字号药堂,即使患者填其室,但其抱定宗旨,"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始终诚心正意,谨记做药就是做良心,每一味药材都标注了生命的重量;章丘铁锅,无论怎样供不应求,都始终坚持"三万六千锤,一锤不能少","不与时间争锋、不与繁华争辉",唯品质不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正是这种以诚心正意、宁拙毋巧为内核的工匠精神,使他们以患者、顾客为上,恪守业界良心,深谙义利之辨,不趋流俗,终口碑载道。
制笔治心,笃志问道。人生亦然,涵养匠心,技近乎道。
匠心,是庄子笔下的庖丁的游刃有余和手舞足蹈。庖丁从业十九年,所解数千牛,面对如此单调乏味的工作,他手舞之足蹈之,其刀刃"若新发于硎",在他看来,解牛不再只是屠宰之事,而是匠心独运,他终成为生命的舞者。匠心,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郎佳子彧灵巧手指下的面人郎。每一个栩栩如生的面人背后,是与历史的神交,是与心灵的会晤,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刻不容缓的使命的写照。匠心,也是《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那些工匠们秉持"为往圣继绝学"的高度责任感。他们以一把尺子、一柄刻刀、一袭埋头专注的身影,书写了一生无悔的选择,终使损毁文物焕然一新,大放异彩。
潜心于一事的匠人们,以工匠精神的虔诚、执着、沉静,磨砺心性,涵养高远志趣。涵养匠心,使他们远离匠气,避免使自己成为匠气十足的职业人,而是面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永葆激情。小至日常器物,大至国家重器,在他们手中、眼中、心中,不再是稻梁之谋、实用之物,而是熔铸了情感和生命的杰作,也是匠人、大师们生命的外化。今天,大机器生产的效率早已远远超越手工业生产,但工匠精神并未远去。工匠精神,绝不只是一柄刻刀、一把标尺的寂寞坚守,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工匠精神被赋予新的丰富的精神内涵:敬业,敬畏,正心,诚意,情怀日新......"道不远人”,我们或许不是工匠艺人,但我们在象牙塔里沉潜学问,在工作岗位敬业乐道,依然需要践行工匠精神,雕琢自我,匠心筑梦。大名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当今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变迁,以及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构成了生活美学得以兴起的历史背景。我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应该包括两个维度:一个就是"好生活",另一个则是"美生活"。好的生活是美的生活的现实基础,美的生活则为好的生活的升华。好的生活无疑就是有"质量"的生活,而美的生活则是有"品质"的生活。
生活美学就是要以"美生活"来提升"好生活",以有品质的生活来升华有质量的生活,并对人民群众进行生活美育的普及。生活美育则是生活美学的逻辑推演,生活美学通过生活美育得以落实。如今,越来越多从事茶道、花道、香道、汉服复兴、非遗保护、游戏动漫、社区规划等领域工作的人士,都积极融入生活美学的潮流中,并在各地传播着美学美育观念。
实际上,生活美学不仅是一种关乎"审美生活”之学,更是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前者之"学"是理论的,后者之"道"则是践行的,二者恰要合一,这就是美学上的知行合一。
整个东方美学,从根源上讲也是一种"生活美学"。东方美学不仅是可"知悟"到的人生智慧,更是诉诸"践行"的现世传统。这是由于西方美学曾经更关注艺术,东方美学却早已聚焦生活。有趣的是,"东方美学"这个词却不是东方人提出的,1948年法国历史学家雷纳·格鲁塞在《从希腊到中国》中最早用过这一概念,而后才有东方对自身美学传统的"自觉意识”。由此,也形成了最初的"比较意识”,一说"中国美学重‘形',日本美学重‘色',而韩国美学重‘线'”。但实际上,真正连纵起整个东方美学的内核乃为"生活",它们皆为一种倡导生活化的"生活美学"。
东方生活美学关注审美与生活之间所具有的"不即不离”的关系,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体味生活本身的美感,中国的生活美学就可以代表东方传统,这种传统就是一种始终未断裂的生活传统。中国古典美学作为最"原生态"的生活审美化传统,形成了一种中国人的忧乐圆融的生活艺术。
既然中国古典美学从本源上说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那在这个根基之上,中国美学可以为当今的全球美学贡献出巨大的力量,因为我们的"美学传统"就是生活的,我们的"生活传统"也是审美的。我们当代的生活美学建构也需以中国古典美学为根基,形成一种古与今的"视界融合"。
生活美学中蕴含着中国传统的生命意识、生活观念和人生追求脉络,一方面本然地呈现出摇曳生姿的古典生活现场之美,另一方面又指向了其来路、走向和转化的可能性。这就需要当今中国的美学研究者,一方面积极地参与到与国际美学界的最新交流当中,另一方面又要回到本土去挖掘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资源。
中国古典生活美学涵盖了"自然化"(性)、"情感化"(情)和"文化化"(文)三个基本的维度,这就非常全面地覆盖了从生理的、情感的到文化的诸种生活,其基本问题意识便是探讨如何实现审美化的生活,由此生成一种忧乐圆融的生活传统。这里的美学就不再是聚焦艺术的"小美学"而是融入生活的"大美学"。
"大美学"主张让美学真正回归到其得以自然生长的生活大地之中,当我们在找回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传统时,就是在为中国人的生活立"美之心"
(摘编自刘悦笛《生活美学:为生活立"美之心"》)
材料二:
人生是多方面而却相互和谐的整体,把它分析开来看,我们说某部分是实用的活动,某部分是科学的活动,某部分是美感的活动。为正名析理起见,原应有此分别;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完满的人生见于这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它们虽是可分别的却不是互相冲突的。"实际人生"比整个人生的意义更为狭窄。一般人的错误在于把它们认为相等,以为艺术对于"实际人生"既是隔着一层,那么它在整个人生中也就没有什么价值。有些人为维护艺术的地位,又想把它硬纳到"实际人生"的小范围里去。这般人不但是误解艺术,而且也没有认识人生。我们把实际生活看作整个人生之中的一片段,所以在肯定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时,并非肯定艺术与整个人生的隔阂。严格地说,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
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枯竭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朋友,在告别之前,我采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标语,在中国人告别习用语之下加上三个字奉赠:"慢慢走,欣赏啊!”
(摘编自朱光潜《"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我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好生活",另一个是"美生活"。前者是后者的现实基础,后者则是前者的升华。
B.生活美学是一种"知行合一"的美学,它既关注对"审美生活"的学理探讨,也关注践行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
C .西方提出"东方美学"概念后,东方才审视自身美学传统并形成了"中国美学重'形',日本美学重'色',而韩国美学重'线"的基本认识。
D .在朱光潜看来,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所以生活的情趣愈丰富,人生就愈富有艺术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我国当代的生活美学建构的核心任务,就是深人挖掘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资源,并形成一种古与今的"视界融合"。
B .为中国人的生活立"美之心",同样需要我们找回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传统,让美学真正回归到其得以自然生长的生活大地之中。
C .崇尚有"品质"的生活的人,如果只关注生活的"质量",就会与"美的生活"背道而驰,终将体味不到日常生活本身的美感。
D .朱光潜说"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意在鼓励读者去了解生活,去流连于这个丰富华丽的世界,在生活中享受自由和幸福。
3.材料一谈到"生活美学通过生活美育得以落实",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论据来论证这一点的一项是(3分)
A .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破圈"发展,山东曹县抓住机遇,打造中国"汉服之乡"。据统计,山东曹县原创汉服销售额曾占全国同类市场的三分之一。
B .宜昌市召集专业团队,在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的牛扎坪村规划江南花谷、红叶山庄、长江力量广场等人文景观,为市民打造宜昌"后花园"。
C.在时代高速发展的当下,人们开始过"慢生活",关注心灵、环境及传统,在工作与生活中找到平衡,张弛有度,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感。
D . COSPLAY 兴起,年轻人用服装、饰品、道具扮演动漫作品、游戏等中的人物角色,通过角色扮演来宽解自己,与之相关的产业也成为"新兴的朝阳产业"。
4.作为个体的我们,应该如何追求生活之美,过上"美的生活"?请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5.中国美学可以为当今的全球美学贡献哪些力量?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4分)
(二)现代文阅读 I 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痴人戴进
胡 烟
明朝工匠戴进在偶然看到那一幕的时候惊呆了。刹那间,愤怒的情绪、绝望的情绪,夹杂着悔恨、不解、委屈,扭结在一起,像夏日的狂风骤雨般径直朝头顶砸来,让他觉得脚跟不稳。之所以会有这样地动山摇般的反应,缘于对一项技艺的痴迷。
作为银匠的戴进,手艺是远近闻名的。人物、虫鱼、花鸟、钗钥,工细巧致,形态殊特。作为著名画师戴景祥的儿子,戴进天生具有极强的造型能力。据明代《金陵琐事》记:永乐初年,戴进大约十七岁,进南京,在城门口正四处张望的时候,行李不小心被一脚夫挑走,不知去向。戴进据自己瞬间捕捉到的印象,找来纸笔,画出脚夫的长相,画中人一下子被众人认了出来,戴进循着画找到了脚夫家里。
因为有上好的造型功底,成为银匠的戴进,特别擅长取材,他把各种形象拿来为自己所用,不囿于前人经验。天上的鸟、地上的兽、河池里的鱼虾,目之所及,他皆能化为首饰上新颖精巧的图样。别致再别致,纤细再纤细,唯有设计出新奇的图样,才能施展他的满腹才华。
每打造一件首饰,戴进的构思心血、情绪乃至情感,同手里的金器和银器,随着高温的火,被熔化、被锻造,继而迎来新生。金花银花,无不是他自己的心花怒放。他锻造的牡丹钗可以引来蝴蝶驻留。那些精美的首饰,装饰贵族、美人的发髻、颈腕,为他们带来鹤立鸡群的效果。这些美妙绝伦的作品,将被作为传家宝,承载着凝重的托付,代代相传。后人因此记得这个伟大匠人的名字﹣﹣戴进。他庆幸自己的光阴没有虚度。
而在那个瞬间,在那个令人目眩的瞬间,银匠戴进,原本根深蒂固的人生观、价值观土崩瓦解了。
①那些令他沾沾自喜引以为荣的金首饰、银首饰,也随着那一瞬间情绪的混沌,在脑海的熔炉里,化为一摊摊黄的、白的水,付之东流。余下一场空。
②那一刻,他看到一个回收金器的店里正在熔金。所熔化的金器,正是他最中意的作品。他捶胸顿足,先是埋怨那个狠心的熔金者,"烁吾所造,亡所爱",然后痛定思痛,回顾自己一路的匠人履历,"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糈?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他幽怨地说,自己鞠躬尽瘁,将留名青史的期望都托付在一件件金银首饰上,谁知竟然落得如此下场。经受了重大刺激之后,戴进坦言,自己的初心并不是它做出美好的首饰,而是借此获得不朽的声名。
这时候,有人来劝慰:金银首饰,那都是些俗人和妇人喜欢的东西。这些肤浅的人,哪里配做你的知音呢?如果转行画画,你一定可以流芳百世。
回首历史,熔金的一刻正迎来命运的转捩点,著名工匠戴进转身成为浙派绘画创始人戴进。
历史中记载戴进的故事并不多,后人只能画作,来品咂他的人生。
匠人绘画,多有绝技。戴进转行绘画的时候,将他酝酿多年的匠人意气,一并带到笔墨中。
《风雨归舟图》中,暴风雨横扫山川、树木、舟辑,路人艰难行走。就是这样一个瞬间的呈现,没有文人画关于出世和入世的矛盾表达,也没有人生境遇的影射,只是纯粹描绘而已。他将狂风裹挟暴雨那一瞬间的"势",准确表现出来。在暴雨中走过的人都知道,风雨是一重一重而来,并不是均匀的。戴进正是画出了那种蛮横的感觉,那是写实的、直觉的、热烈的风雨神韵。
人物画中,他的《钟馗夜游图》极为传神。记得在后来的《钟道嫁妹》戏里,钟道嫁完妹妹之后,赴终南山上任夜行一段,唱、念、作,都异常精彩。有唱词说得特别热闹:"摆列着破伞孤灯,对照着平安吉庆,光灿烂,剑吐寒星。"一行行大鬼狰狰,一队队小鬼狞狞。《钟馗夜游图》描绘的正类似这一情节。钟馗的夸张神态,众小鬼的身形、样貌、心怀鬼胎的表情,上演着人间善恶的经典戏码。浮夸的线条,复杂的人物神态,戴进完全凭借想象完成。他尽匠人所能,画出"如戏"之感。
戴进画松也好。《三顾草庐图》《关山行旅图》《春游晚归图》《长松五鹿图》里,都有极为健硕的松。繁茂苍润,寻不到笔路。
古人品评一幅画的优劣,常用能品、妙品、神品、逸品来分类。匠人作品常被归为能品。然而,③匠心是一味药,配方是技艺加诚心,佐以苦熬的光阴为药引,用来医治傲慢和虚浮。拿绘画来说,常有人把一块泼墨、一条线,说得神乎其神,表达某种超自然的意象、诗境,趁机混到文人画的队伍里去了。而戴进绘画,正是他们的反面。他让绘画回归绘画本身。关于戴进的命运,传说他曾正式入过朝廷设置的画院,因业务水平超群而遭人排挤。有个小故事,明嘉靖时《中麓画品》中的记载:戴进的《秋江独钓》,画了一个穿红袍的人,在江边垂钓。画画难红最难把握,而戴进独得古法。心怀嫉妒的画师在包宗皇帝身旁敲边鼓:"画虽好,但恨鄙野。"④宣宗询问其理由,画师说:"图中的渔翁穿红袍,分明是讽刺朝廷大臣不务政事嘛!"宣宗勃然大怒。戴进的后半生坎坷,都是因为小人进谗。
据说戴进最后一次遭馋,是宣宗召画院的谢环品评戴进关于四季景象的画作,刚打开《春》《夏》,谢说:"非臣所及。"轮到《秋景》,谢忌妒心起,沉默不语了。宣宗问他原因,回答说:"屈原当年遇昏主投江,戴进今画渔父,有不逊之意。"宣宗没有言语。再展《冬景》,谢又添油加醋:"七贤过关,是乱世啊!"皇帝勃然大怒,说:"可斩!"
当时,戴进和他的徒弟夏芷正在庆寿寺僧房喝酒。闻风后,夏芷把僧人灌醉,偷了度牒,剃光戴进的头发,把他假扮成僧人。戴进半夜仓皇逃跑,隐居到偏僻的小寺庙去了。后来,为逃避搜捕,戴进一度隐姓埋名,辗转漂泊到云南去了。又传说,戴进晚年拿着自己画的门神四处兜售,以度余生。
郎瑛在《戴进传》中云:"戴奔走南北,动由万里,潜形提笔,经几春秋,无利禄以系之也。生死醉梦于绘事,故学精而业著,业著而名远,似可与天地相始终矣。"
(选自《大匠之门》,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四处画线部分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①句中"脑海的熔炉"使用了比喻修辞,全句形象地写出了戴进把自己声名不朽的愿望寄托在打造金银首饰上的想法彻底破灭。
B .②句中"正在""正是"不仅体现出内容上的递进,也反映了戴进视线的逐步聚焦。"烁吾所造,亡所爱"表现了他情绪的激动。
C .③句写"匠心"需要技艺、诚心和光阴的打磨,可以"医治傲慢和虚浮"。全句既揭示了"匠心"的内涵,也点明了"匠心"的价值。
D .④句侧面写宣宗,正面写戴进。全句在冷峻的叙述中揭示戴进后半生悲剧命运的根由,这正是作者的高超过人之处。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戴进的"匠人意气",既体现在职业上,也体现在敬业态度上;既是一种超越功利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生命价值的实现。
B .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其中的引用很典型。多处使用引用手法增强了说服力,使语言精练典雅,彰显文化气息。
C .本文选材典型,构思巧妙。文章粗线条地勾勒了画家的一生,通过留白手法巧妙地使人物若隐若现,似乎自始至终都有着人物的身影。
D .本文行文上多次使用抑扬法。这种方法可以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和鲜明对比,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戴进曲折的人生。
8.本文采用倒叙的方式开头,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标题以"痴人"称戴进,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痴"的变与不变。(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燕易王时国大乱,齐闵王兴师伐燕,屠燕国,载其宝器而归。易王死,及燕国复,太子立为燕王,是为燕昭王。昭王贤,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丑,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隗曰:"臣闻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用死马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期年,千里马至者二。今王诚欲必致士,请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走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
乐毅为昭王谋,必待诸侯兵,齐乃可伐也。于是乃使乐毅使诸侯,遂合连四国之兵以伐齐,大破之。闵王亡逃,仅以身脱匿莒。乐毅追之,遂屠七十余城。临淄尽降,唯莒、即墨未下。尽复收燕宝器而归,复易王之辱。乐毅谢罢诸侯之兵,而独围莒、即墨。时田单为即墨令,患乐毅善用兵,田单不能诈也,欲去之,昭王又贤,不肯听馋。会昭王死,惠王立,田单使人馋之惠王,惠王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去之赵,不归燕。骑劫既为将军,田单大喜,设诈大破燕军,杀骑劫,尽复收七十余城。是时齐闵王已死,田单得太子于莒,立为齐襄王。
(节选自刘向《新序·杂事第三》)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用死马捐五百金/
B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用死马捐五百金/
C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用死马捐五百金/
D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用死马捐五百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燕昭王"的"昭"字,从日,为明亮之意,"昭"是谥号,意在赞美昭王才德高、功业显。
B ."不足以报"中的"报"字,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故略上报"的"报"字意思不同。
C ."燕王吊死问孤"中的"吊"字,与《陈情表》中"形影相吊"的"吊"字意思相同。
D ."乐毅去之赵"中的"之"字,与《阿房宫赋》中"杳不知其所之也"的"之"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燕昭王贤明,即位之后,屈尊降贵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财物去招揽人才,还能察纳雅言,不轻信谗人。
B .郭隗有智慧,进谏有道,用一个涓人买马骨的故事打动了燕昭王,使燕昭王为他修筑住宅并拜他为师。
C .田单狡诈,见战事不利,齐国被乐毅攻占七十余城,于是立即使用离间计,使燕惠王派骑劫取代乐毅。
D .乐毅明智,燕昭王礼贤下士,他便远来投奔,一展所长,建功立业;燕惠王偏听偏信,他就远走避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丑,孤之愿也。
(2)时田单为即墨令,患乐毅善用兵,田单不能诈也,欲去之。
14.请简要概括"燕国殷富"的原因。(3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15--16题。
临江仙·寄严苏友①
纳兰容若
别后闲情何所寄,初莺早雁相思。如今憔悴异当时。飘零心事,残月落花知。
生小不知江上路,分明却到梁溪。匆匆刚欲话分携,香消梦冷,窗白一声鸡。
【注】①严苏友:指严绳孙,字苏友,号秋水,无锡人。词人好友。②梁溪:流经无锡的一条河流。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初莺"代指春暮之时,"早雁"代指秋末之时。"初莺早雁相思"一句是说春去秋来,无日不思念友人。
B ."如今憔悴异当时"一句是说词人想到友人漂泊他乡,容颜憔悴,不由得暗自伤感,为友人担忧。
C ."飘零"二句是说词人的心事只有残月和落花知道,在表达思友之情的同时也体现了自己的孤寂。
D ."生小"二句是说词人从来不知道江南的道路,在梦中却分明来到了友人的故乡。看似不合理,却写出了思念之深。
16.本词结尾"匆匆刚欲话分携,香消梦冷,窗白一声鸡"中,"冷"字用得极妙,请结合这三句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8小题,1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了在前朝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 , 。
(2)《项脊轩志》描写了在明月之夜,项脊轩附近桂树的影子落在半墙上随着夜风的吹拂而不断移动的景象: , 。
(3)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来表明自己关于生和死,长寿和短命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4)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傍晚时分山静鸟倦令作者流连不已图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5)在拟行路难(其四)中, , 。 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写出了人因门第不同而命运不同的可悲现实。
(6) 杜甫《客至》中表现诗人以简单的饭菜和陈年旧酿招待客人的句子是 , 。
(7)《登快阁》中巧用伯牙绝弦和阮籍青白眼的典故,抒发诗人抱负无法实现,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的诗句是 , 。
(8)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 , 。
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有一对志愿者夫妇,为拯救一条被渔网困住的白鲨,竟冒着生命危险,跳下海,亲手去解绳扣;一位女科学家,为考察和保护非洲狮,在原始森林中( ),历时二十余年,直至去世......这和那些身穿羚羊毛、大嚼鲨鱼翅的饕餮客相比,真有天壤之别。
更让人( )的是,2001年10月6日,一对游客在武汉森林野生动物园乘车游览,嬉戏中,被一只两岁的小狮子抓伤,后动物园向市林业公安处提出申请,要求击毙这只闯祸的小狮子。最后经当地市民的再三抗议,园方才撤回死刑起诉,改为"无期徒刑"。从此,这只小狮子将在铁笼里孤独地度过余生,不能再和伙伴们过群居和放养生活。
显然,在万物之尊的人眼里,它是有罪的,因为它对人产生了敌意,并制造了伤害。是谁剥夺了它的自由?是谁使它失去了天伦之乐?是谁把它发配到了与人近在咫尺的地方?毁灭其家园,剥夺其自由,如今却呵斥起它的过失来了,公平吗?
更让人疑惑的是,有识之士不是大声疾呼要恢复动物的野外生存能力吗?不是正为野兽不野而( ) 寝食难安吗?为何现在却要对一只偶露凶光、一时闯祸的小兽怒目相向、睚眦必报。
18.请在文中括号里填人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与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B .他们(指友邦人士)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C ."金陵十二钗"不幸的命运,体现了封建大家族由盛而衰的巨变,让人唏嘘不已。
D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
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人类剥夺了它的自由和天伦之乐,把它发配到了与人近在咫尺的地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的效果更好?(4分)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毛笔看似简单,实则制作考究,工序严苛繁杂,有"千万毛中拣一毫”"千年匠心一支笔”之说。它历经选料、水盆、顿押、装套、镶嵌、刻字等12道大工序128道小工序。制笔亦治心,每一根毫毛都注入了心血和希望,每一次磨炼都融入了自律和良心。潜心制笔人,择一事,终一生,"不与时间争锋、不与繁华争辉",笃志问道,明察秋毫,方"日书万字而不破""齐尖圆健心不虚"。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