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新高考历史模拟冲刺卷(辽宁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新高考历史模拟冲刺卷(辽宁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4 09:4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新高考历史模拟冲刺卷(辽宁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下表是古代文献对“万邦”时代的相关记载。这可以用来说明,“万邦”时代( )
记载 出处
(大禹)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 《庄子·天下篇》
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左传》
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及汤之时,诸侯三千 《战国策·齐策四》
黄帝时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史记·封禅书》
A.奠定了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 B.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
C.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D.出现了家国同构的治理模式
2.先秦时期地理著作对中国西部边缘的记述有“弱水”“昆仑”“流沙”等地名,这些地名源于神话和传说,没有确切的地理指向。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后,这些地名的定位日益明确;《汉书·地理志》可见金城郡临羌县有“弱水、昆仑山祠”,敦煌郡广至县有“昆仑障”。张掖郡居延县条载:“居延泽在东北,古文以为流沙”。这表明西汉时期( )
A.疆土版图意识增强 B.华夏民族认同加强
C.汉文化向边疆辐射 D.丝绸之路促进交流
3.成书于西晋的《博物志》有云:“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后不久,便下令改胡瓜为黄瓜,改胡麻为芝麻,改胡桃为核桃或羌桃。这种名称的变化折射出( )
A.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 B.政局对文化心理的影响
C.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 D.域外文化的本土化趋势
4.北宋中晚期,褪去浮华的极简主义孕育在定窑瓷器的刻花、构图、纹样之中。重莲瓣纹代表君子的气节和风度,作为佛教文化的代言而被广泛使用;其刻花装饰有别于前期的浮雕形式,独具一格;尚简素雅的印花图案自然严谨,活泼生动。这些现象( )
A.体现出了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 B.显示出文化交融推动艺术的多样
C.成为宋代理学产生的历史根源 D.促进中国文化和外来文明的发展
5.明清时期,政府非常重视对“乡贤”的祭祀。在山东,明代乡贤都是政绩卓著、清正廉洁的官员,且“生于斯”;清代乡贤发展到包括官员、孝子和其他善行义举之人在内的社会贤达,重视“生于斯”也重视贡献于斯。这样的变化意在( )
A.强化儒学的政治主导地位 B.凸显地方治理的民本理念
C.充分发挥乡贤的教化功能 D.提高社会的精神文化认同
6.康熙帝虽然勤政,但却对苏州织造及其亲信家奴等的严重贪污行为采取纵容的态度;乾隆时期,和珅揽权二十四年,贪赃枉法,无所不为,在生活上大肆挥霍,但得到了乾隆帝的包容。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君主专制制度的痼疾 B.商品经济发展的代价
C.阶级矛盾激化的恶果 D.传统盛世局面的终结
7.有学者认为,没有太平天国对清朝腐朽权贵势力的打击以及与洋人共同镇压太平军的合作,清政府不会有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迫切愿望和行动。最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A.向西方学习思潮的萌发 B.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C.清廷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D.洋务新政的逐步兴起
8.清末的维新派人士提出“中国积弱使然,亦以未列公法之故;又无深谙公法之人,据理与争。故遇有交涉事件,往往受屈于西人而未如何。”这表明,维新派部分人士主张( )
A.废除不平等条约体系 B.运用国际法维护主权
C.建立近代化外交机构 D.维护传统的宗藩关系
9.1945年7月,一位民主人士对自己的延安之行深有感触:他们(中国共产党)知道贫农的要求,(贫农)不一定在乎自有其田,只在乎有田可耕,于是减轻租额;他们知道贫民要求有钱可借,于是不禁止债主放债,但严定减租保息。这可以印证,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 )
A.抛弃了“耕者有其田”的纲领 B.肯定并保障地主的民主权利
C.鼓励民主党派人士建言献策 D.实事求是地调整了土地政策
10.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农业互助合作会议,明确提出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政策,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把农民“组织起来”,以克服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至1952年底,互助组已发展到802.6万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3600多个。这一运动( )
A.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 B.将农业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
C.确立了集体经济的优势地位 D.激发了农民生产建设的热情
11.1988年,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与各地粮油食品分公司脱钩,由履行专业化经营和粮油食品进出口行业的管理型公司向经营型公司转化。同时。由单一的外贸代理公司向实业化企业转型。这些做法意在( )
A.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B.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2.按照古希腊传统,马其顿人从不向凡人行叩拜礼,只向神匍匐礼拜。亚历山大入主波斯后,不但要求波斯人在面君行叩拜礼时必须以头碰地,也意图让马其顿人予以效仿。亚历山大此举意在( )
A.拉拢波斯帝国遗臣 B.传播希腊先进文化
C.强化君主统治权威 D.传承东方政治体制
13.从14世纪初起,法国各大学文学系中已普遍开设有关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哲学、伦理学,欧几里德的《几何学》,托勒密的天文学以及包括阿拉伯哲学和科学在内的课程;神学系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道德哲学等纳人学习范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人文主义传播的影响 B.摆脱神权束缚的要求
C.巩固城市自治的需要 D.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
14.19世纪后半期,受铁路建设的影响,运费下降使得美国西部生活和生产成本显著下降、投资环境大为改善,吸引了东部资本、劳动力和大量物资源源不断地流人西部,带动西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这表明( )
A.美国东西经济格局发生逆转 B.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
C.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城市发展不受自然条件影响
15.1918年大流感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流行病之一。当时,“大流感”被冠以许多名称:“法国流感病”“那不勒斯士兵病”“战争瘟疫”“佛兰德斯感冒”“德国瘟疫”“布尔什维克病”等。这一现象说明( )
A.意识形态对峙影响疫情防控 B.敌对情绪造成疫情的污名化宣传
C.战争局面导致传染病的流行 D.国际社会对病毒缺乏科学的认知
16.1970年2月8日,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的国情咨文中公开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号施令的时期已经结束,美国的处境就像古希腊和古罗马帝国的衰落时期,遇到了“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是指( )
A.资本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B.东欧剧变导致格局失衡
C.欧盟崛起威胁美国霸权 D.世界多极化轮廓的初显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堪称“活着的文化遗产走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隋唐大运河与元朝京杭大运河示意图
材料二 元代初创的京杭大运河,经过明代多次大规模疏浚,重新贯通,形成了北京至杭州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建造紫禁城。建城所用的木料、砖瓦、石料等大部分都是通过大运河运送的,临清的贡砖、苏州的金砖等,纷纷顺大运河漂流至北京,为宫城建筑添砖加瓦。大运河上还漂来了江浙的丝绸、棉布、织锦,安徽的笔、墨、纸、砚,江西景德镇的瓷器等。可谓“大运河漂来了紫禁城”。
——据网络材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由隋唐大运河与元朝京杭大运河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同点,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淡你对“大运河漂来了紫禁城”这句话的理解。(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英宗在御史的选用上过于重视“进士出身”,御史缺乏必要的政治历练而且缺额现象严重,统治者为此频频发出御史“未尽得人”的感叹。监察御史张鹏等合章纠劾权臣石亨、宦官曹吉祥的不法行为,“上怒,命收鹏及瑄及十三道御史悉下锦衣卫狱,究主使之者……并执鞫(审问)之。”时人常感叹:“今此职不举,故大臣无忌惮,朝多贪墨,如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摘编自刘祥学《耳目之坏:从御史选用制度的演化看明代政治走向》
材料二 苏维埃区域内形成了一个完全有别于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御用监察机构的独特监察系统,其监察机构虽也拥有一定的科层组织架构,但更加注重从工农群众中吸纳积极分子参与监察活动,工农群众的监察权利受到法律法规的保障。
——摘编自谢建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监察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监察制度的缺陷,指出其对明代政治的影响。(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区监察制度的特点,并分析苏区监察制度的实践意义。(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天津达仁堂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12年 达仁堂始建于北京,其创始人长期在北京同仁堂工作
1914年 迁到天津并最终确立“达则兼善、仁者爱人”的企业理念
1917年 先后在北京、大连、上海、香港等地设立18家分号
1934年 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建立机器化中药工厂
全面抗战时期 达仁堂各分店所在地大都沦陷,其业务也因此受到影响
解放战争时期 在通货膨胀和苛捐杂税的影响下,生产也每况愈下,濒临破产
1954年 成立达仁堂国药有限公司
1955年 达仁堂率先实现了公私合营
1966年 达仁堂牌子被砸,后改名天津第二中药厂
1980年 恢复了达仁堂牌号
1980年后 进入快速发展新时期,在人才、技术、管理、装备、产品等方面形成强大阵营
20世纪90年代 荣获全国优秀管理奖,成为国家一级企业,全面投入中药现代化进程当中,被国家确定为“中华老字号”
2001年 在上海成功上市
——摘编自唐廷猷《中国药业史》
从材料中提炼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围绕达仁堂与中国社会的变化,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俾斯麦在完成德国统一后认识到工人对于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是必须的,他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工人赔偿法》《伤残和养老保险法》以及《雇员保险法》《帝国矿工保险法》等。俾斯麦型社会保障模式是在工业化取得一定成就并有较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单位和个人都具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实行的。除失业保险由联邦劳工局承担外,其他社会保险的经办机构均不隶属于政府。社会保险最大部分由雇主与雇员共同交纳,双方负担的比例,视险种的不同有所区别,政府在收支不平衡时给予酌情资助。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尽缴费或劳动的义务。
——摘编自唐紫叶《俾斯麦式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创设,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福利制度在财政、就业、社会稳定、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了危机。因此西方国家对福利制度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整措施。除了养老、医疗、失业、社会救济等基本项目外,其他项目逐步削减。美国将社会福利改称工作福利,意味着取得福利收入和服务也要同个人的工作贡献挂钩。荷兰、比利时等国采取对申领福利补助的公民规定一些附加条件的办法,用以促进相关人员的劳动愿望,减少非正常失业人口。英国福利调整的主要特点是私有化,扩大福利提供领域的市场成分。
——摘编自《论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及借鉴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创立社会保障福利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福利制度的变化及其积极影响。(6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万邦”时代的相关史料记载。“置万国”“执玉帛者万国”“诸侯万国”“黄帝时万诸侯”等都信息可知,表明当时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B项正确;题干没有“多元一体”的相关信息,多元一体体现的是从分散的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排除A项;当时尚未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形成于西周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题干没有“家国同构”的信息,家国同构是将国与家密切结合在一起,是宗法社会的主要特征,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后,这些地名的定位日益明确”“《汉书·地理志》可见金城郡临羌县有‘弱水、昆仑山祠’,敦煌郡广至县有‘昆仑障’。张掖郡居延县条载:‘居延泽在东北,古文以为流沙’。”可知西汉时期强化了对边疆地区地理位置的设定,对一些领土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疆土版图意识增强,A项正确;华夏即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的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其他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以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材料未体现华夏民族认同加强,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汉代疆土版图意识增强,与扩大汉文化的影响力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丝绸之路的作用,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据材料“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西域和中原的物质文化交流;而材料“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后不久,便下令改胡瓜为黄瓜,改胡麻为芝麻,改胡桃为核桃或羌桃”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时期,中原地区被“胡人”占领,民族矛盾有所激化,人们讳言与“胡”有关的事物,甚至官方也对西域传入的物种进行更名,这折射出政局对文化心理的影响,B项正确;陆上丝绸之路在宋朝之后逐渐衰落,而不是东晋时期,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域物种(胡桃、胡瓜名字的改称),不属于经济作物种植,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汉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而不是域外文化,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北宋中晚期,……重莲瓣纹代表君子的气节和风度,作为佛教文化的代言而被广泛使用;……尚简素雅的印花图案自然严谨,活泼生动。”可知,材料体现出宋代定窑瓷器装饰图案既有佛教风格,也有道教、儒教的痕迹。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时佛教和道教思想在发展中同儒学相交融,对这一时期的艺术品产生重要影响,定窑瓷器图案装饰的变化呈现出三教融合的特征,B项正确;题干只能体现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传播,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无法得出,排除A项;理学产生源于宋代独特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矛盾,排除C项;材料现象是中国文化受外来文明影响的结果,而不是推动外来文明发展的原因,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代乡贤是政绩卓著、清正廉洁的官员,清代乡贤发展到包括官员、孝子和其他善行义举之人在内的社会贤达,乡贤的范围扩大,且清代乡贤重视乡贤对于社会的作用,这反映出起变化意在充分发挥乡贤的教化功能,C项正确;政府重视乡贤,与强化儒学是不同范畴,且材料中没有涉及政治主导地位的内容,排除A项;题干信息反映的是乡贤的作用,没有涉及以民为本的民本理念,排除B项;题干重在反映乡贤的教化功能,与精神文化认无关,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康熙帝对……贪污行为采取纵容的态度;乾隆时期,和珅揽权二十四年,贪赃枉法……但得到了乾隆帝的包容”可知清朝前中期,一些腐败官员破坏政治秩序和官场风气,但他们受到了专制皇权的庇护没有受到惩罚,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痼疾,A项正确;商品经济发展并不一定导致政治腐败,商品经济较落后的朝代也有腐败,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无法反映阶级矛盾,排除C项;康乾时期,中国仍维持了传统盛世局面,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没有太平天国对清朝腐朽权贵势力的打击以及与洋人共同镇压太平军的合作,清政府不会有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迫切愿望和行动。”并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遭到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在这一过程中,清政府受到了强烈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刺激,太平天国运动促使清政府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推动洋务运动的开展,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就有了向西方学习思潮的萌发,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并非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太平天国运动对清廷权力结构的影响,而是强调洋务新政的逐步兴起,排除C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中国积弱使然,亦以未列公法之故;又无深谙公法之人,据理与争。故遇有交涉事件,往往受屈于西人而未如何。”可得出反映出清政府已经认识到中国因为不了解国际公法,所以在很多事情上吃亏,所说部分人士主张要用国际法来维护国家主权,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用国际法维权,并没有说要废除不平等条约,排除A项;材料中的维新人士没有说要建立外交机构,只谈到用国际法维权的主张,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近代的国际法,而不是传统的宗藩关系,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延安时期中共的农业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抗战实际出发,将以前“打土豪、分田地”的做法,调整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故选D项;“耕者有其田”属于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并非中共的革命纲领,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延安的民主政治建设,故排除B、C两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把农民组织起来,组建农业生产互助组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有助于克服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激发了农民生产建设的热情,D项正确;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1951-1952年时我国尚未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排除A项;1953年,国家对农业实行了统购统销政策,逐步将农业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题干强调的是国家在农村的生产互助合作政策,而不是统购统销政策,排除B项;三大改造后确立了集体经济的优势地位,排除C项。
11.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由履行专业化经营和粮油食品进出口行业的管理型公司向经营型公司转化”,结合时间1988年,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企业由管理型向经营型转变,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企业的转型,并未涉及国民经济的其他方面,排除B项;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C项;1993年,才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亚历山大不但在西亚沿用君主制国家的君臣之礼,甚至希望将其引进深受公民政治影响的马其顿(希腊)地区,其旨在加强君主的权威,C项正确;根据“在面君行叩拜礼时必须以头碰地”可知延续君臣之礼并不能起到拉拢波斯帝国遗臣的作用,甚至会引起波斯人的抵触,排除A项;君臣之礼并非先进文化,排除B项;亚历山大的目的是通过东方君主制国家的君臣之礼来强化其权威,东方政治体制是强化其权威的方式,而非目的,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从14世纪初起,法国各大学文学系中已普遍开设有关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托勒密……”,可以看出14世纪法国各大学“文学系”,“神学系”课程设置增加“亚里士多德”“欧儿里德”“托勒密”等古希腊时期学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有关,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人文主义对法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并未涉及摆脱神权,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人文主义对法国教育的影响,并未涉及城市自治,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自然科学取得何种突破,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受铁路建设的影响”“带动西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路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交通改善为美国西部带来资本、劳动力等,从而推动城市化进程,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美国西部城市化,没有涉及美国东西经济格局转变,排除A项;美国西部城市化进程受益于交通改善,但交通只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因素之一,非先决条件,排除B项;工业革命使得城市发展减少自然条件的限制对其的影响,但是影响还在,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一战时期的流感是流行病之一,但是在战时被冠以敌对方的名称,这说明敌对情绪影响了人们对流行病的认识,造成疫情的污名化宣传,B项正确;这一时期的欧洲尚未形成典型的意识形态对峙,而且题干中的法国和德国在意识形态上是一致的,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流行病的污名化,而非战争加速流行病的传播,排除C项;流感这一名称的出现意味着当时国际社会对这一病毒有一定的科学认识,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70年2月8日,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的国情咨文中公开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号施令的时期已经结束,美国的处境就像古希腊和古罗马帝国的衰落时期”可知,二战后,美国主导世界,但到70年代,随着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界等势力的崛起,美国全球霸权受到挑战,世界多极化轮廓的初显,D项正确;资本主义阵营开始瓦解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东欧剧变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欧盟正式成立于1993年11月,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
17.答案:(1)不同: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东南河道线路至杭州,东北河道线路至北京运河线路曲折且历程较长。元朝京杭大运河以大都(北京)为中心在唐大运河路线的基础上截弯取直,并借用原有河道,成南北走向,历程缩短。原因:隋唐时期,长安、洛阳是我国的政治中心,黄河流域是经济重心,江南地区得到定程度的开发。元朝时期政治中心东移大都,经济重心南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南北经济差距扩大,经济上对南方的依赖性增强。运河历程缩短,减少了南方北运的成本。宋朝以后,黄河多次改道导致原有运河水量减少,部分河段废弃,元朝时借助了黄河夺淮人海,修复和开通了京杭大运河。元朝时期经济实力增强科技发展地理知识丰富全面等。(8分)
(2)理解:大运河为北京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对北京的城市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北京及沿河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加强了南北交通,巩固了北京的政治地位,有利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发展。大运河促进了南北文化在北京的交融传承与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6分)
解析:(1)不同:根据地图上的位置信息可以看出,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东南河道线路至杭州,东北河道线路至北京运河线路曲折且历程较长。元朝京杭大运河以大都(北京)为中心在唐大运河路线的基础上截弯取直,并借用原有河道,成南北走向,历程缩短。原因:结合所学,从唐朝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的角度理解,可得出隋唐时期,长安、洛阳是我国的政治中心,黄河流域是经济重心,江南地区得到定程度的开发。根据所学,从元朝的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位置的变化进行理解,可得出元朝时期政治中心东移大都,经济重心南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南北经济差距扩大,经济上对南方的依赖性增强。运河历程缩短,减少了南方北运的成本。根据所学可得出宋朝以后,黄河多次改道导致原有运河水量减少,部分河段废弃,元朝时借助了黄河夺淮人海,修复和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根据所学可得出元朝时期经济实力增强科技发展地理知识丰富全面等。(2)理解:根据“建城所用的木料、砖瓦、石料等大部分都是通过大运河运送的,临清的贡砖、苏州的金砖等,纷纷顺大运河漂流至北京,为宫城建筑添砖加瓦。”得出大运河为北京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对北京的城市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根据“大运河上还漂来了江浙的丝绸、棉布、织锦,安徽的笔、墨、纸、砚,江西景德镇的瓷器等。”得出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北京及沿河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结合所学可得出加强了南北交通,巩固了北京的政治地位,有利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发展。根据所学,可从文化交融的角度概括,可得出大运河促进了南北文化在北京的交融传承与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18.答案:(1)缺陷:科举制度的局限性,无法保证监察队伍的专业化和稳定性;专制皇权和宦官专权导致监察体系缺乏独立性、有效性。(4分)
影响:监察体系的逐步崩坏;吏治腐败,朝政黑暗;社会矛盾激化。(2分)
(2)特点:采取上下联动的监察方式(注重工农群众参与);法制保障。(2分)
意义:保证监察实效,促进了干部制度的发展;推动了巩固根据地的斗争;属于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6分)
解析:(1)缺陷:根据材料“明英宗在御史的选用上过于重视‘进士出身’,御史缺乏必要的政治历练而且缺额现象严重”可得出科举制度的局限性,无法保证监察队伍的专业化和稳定性;根据材料“监察御史张鹏等合章纠劾权臣石亨、宦官曹吉祥的不法行为,‘上怒,命收鹏及瑄及十三道御史悉下锦衣卫狱,究主使之者……并执鞫(审问)之。’”及所学知识可得出专制皇权和宦官专权导致监察体系缺乏独立性、有效性。影响:根据材料“今此职不举,故大臣无忌惮,朝多贪墨,如之何民不穷且盗也”及所学知识可得出监察体系的逐步崩坏;吏治腐败,朝政黑暗;社会矛盾激化。(2)特点:根据材料“更加注重从工农群众中吸纳积极分子参与监察活动,工农群众的监察权利受到法律法规的保障”概括得出采取上下联动的监察方式(注重工农群众参与);法制保障。意义:根据材料“注重从工农群众中吸纳积极分子参与监察活动”可得出严选监察干部有利于保证监察实效,促进了干部制度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苏区就是采用“苏维埃政权”组织形式的地区,对应土地革命时期中共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因此苏区监察制度推动了巩固根据地的斗争;结合所学知识,从苏区制度探索对后来敌后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可得出苏区监察制度属于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对后来的民主政治建设作出了有益探索。
19.答案:示例一 论题:新中国成立后天津达仁堂获得新生。(2分)
阐述:天津达仁堂是有百年悠久历史的民营中药企业,在近代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天津达仁堂响应国家号召率先实现公私合营,改变旧的管理体制和方法,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改革开放后,天津达仁堂发扬创新精神,努力进行改革,完成了向现代化工厂制的过渡,促进了中医药生产经营的大发展、大变革。进入21世纪,在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的背景下,天津达仁堂成功上市,逐渐成为国际知名企业和中国中医药的一张“名片”。(8分)
新中国成立后,天津达仁堂积极迎接社会变革潮流,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经营的转型中获得了新生。(2分)
示例二 论题:天津达仁堂是近代民族企业发展的缩影。(2分)
阐述:天津达仁堂是有百年悠久历史的民营中药企业,在近代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20世纪初,在政府激励政策下并借助一战提供的发展时机,天津达仁堂起步迅速,发展良好,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30年代中期,南京国民政府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天津达仁堂抓住发展时机,积极革新,采用机器化大生产,推动中医药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全面抗战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受频繁战争影响以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天津达仁堂发展陷入绝境。(8分)
天津达仁堂诞生和成长于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下,长期在夹缝中生存,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也是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发展的缩影。只有在新中国,民族企业才能真正迎来发展的春天。(2分)
(“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首先,阅读材料,从中提炼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达仁堂与中国社会变化这一线索,拟定一个论题,如根据材料中“1912年,达仁堂始建于北京,其创始人长期在北京同仁堂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在通货膨胀和苛捐杂税的影响下,生产也每况愈下,濒临破产”“1955年,达仁堂率先实现了公私合营”“1980年后,进入快速发展新时期,在人才、技术、管理、装备、产品等方面形成强大阵营”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拟定论题——新中国成立后天津达仁堂获得新生;确定论题后,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展开论证,如通过对比达仁堂在近、现代的发展状况,分析达仁堂的发展与时代变化的关系;最后在史实论述基础上,升华认识,如说明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达仁堂的发展,说明民族工业只有在国家独立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发展;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论题明确,论证充分。
20.答案:(1)特点:以劳动者为核心重视社会保障立法建立政府、雇主(企业)和雇员(个人)之间责任共担机制受保障者权利与义务相结合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实行自治管理。(6分)
(2)变化:削减福利项目加强福利服务管理严格把控福利发放的资格条件公共福利事业私有化、市场化。(6分)
积极影响:推动福利制度的科学化、合理化,缓解“滞胀”,有利于社会稳定。(2分)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他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工人赔偿法》《伤残和养老保险法》以及《雇员保险法》《帝国矿工保险法》等”可以得出以劳动者为核心,重视社会保障立法;根据“俾斯麦型社会保障模式是在工业化取得一定成就并有较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单位和个人都具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实行的”可以得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根据“除失业保险由联邦劳工局承担外,其他社会保险的经办机构均不隶属于政府”可以得出实行自治管理;根据“社会保险最大部分由雇主与雇员共同交纳……政府在收支不平衡时给予酌情资助”可以得出建立政府、雇主(企业)和雇员(个人)之间责任共担机制;根据“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尽缴费或劳动的义务”可以得出受保障者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2)变化:根据材料二“除了养老、医疗、失业、社会救济等基本项目外,其他项目逐步削减”可知,削减福利项目;根据“美国将社会福利改称工作福利,意味着取得福利收入和服务也要同个人的工作贡献挂钩”可知,加强福利服务管理;根据“荷兰、比利时等国采取对申领福利补助的公民规定一些附加条件的办法,用以促进相关人员的劳动愿望,减少非正常失业人口”可知,严格把控福利发放的资格条件;根据“英国福利调整的主要特点是私有化,扩大福利提供领域的市场成分”可知,公共福利事业私有化、市场化。积极影响:根据材料“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福利制度在财政、就业、社会稳定、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了危机”并结合所学从推动福利制度的科学化、合理化;缓解“滞胀”,有利于社会稳定等角度分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