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山县第三高级中学2023学年度下学期3月月考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150分钟 总分 150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我说过我们要发展记忆,那是因为我们生活中有此需要。没有文化的动物中,能以本能来应付生活,就不必有记忆。我这样说,其实也包含了另一项意思,就是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是依他们生活需要而决定的。我们每个人,每一刻,所接触的外界是众多复杂,但是并不尽入我们的感觉,我们有所选择。和我们眼睛所接触的外界我们并不都看见,我们只看见我们所注意的,我们的视线有焦点,焦点依着我们的注意而移动。注意的对象由我们选择,选择的根据是我们生活的需要。对于我们生活无关的,我们不关心,熟视无睹。我们的记忆也是如此,我们并不记取一切的过去,只记取一切过去中极小的一部分。我说记取,其实不如说过后回忆为妥当。“记”带有在当前为了将来有用而加以认取的意思,“忆”是为了当前有关而会想到过去经验。事实上,在当前很难预测将来之用,大多是出于当前的需要而追忆过去。有时这过程非常吃力,所以成为“苦忆”。可是无论如何记忆并非无所为的,而是实用的,是为了生活。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会故乡,葬在祖茔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
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个班子里演员所需要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我记得在小学里读书时,老师逼着我记日记,我执笔苦思,结果只写下“同上”两字。那是真情,天天是“晨起,上课,游戏,睡觉”,有何可记的呢?老师下令不准“同上”,小学生们只有扯谎了。
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不知老之将至”就是描写“忘时”的生活。秦亡汉兴,没有关系。乡土社会中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只有在轶出于生活常轨的事,当我怕忘记时,方在指头上打一个结。
指头上的结是文字的原始方式,目的就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联想作用,帮助人的记忆。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在乡土社会中黏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
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部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一说到来历就得从“开天辟地”说起;不从这开始,下文不是只有“寻常”的当前了么?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意思。在都市社会里有名人,乡土社会里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循规蹈矩。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
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那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这样说,中国如果是乡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的呢?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一直到目前还不是我们乡下人的东西。我们的文字另有它发生的背景,我在本文所需要指出的是在这基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我同时也等于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人类因为生活所需不断发展记忆,而动物以本能应付生活,不必需要记忆,因而也没有记忆力。
B. 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但事实上世代黏着的乡土社会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C. 记取与回忆不同,大多是出于当前的需要而追忆过去,是实用的,是为了生活。
D. 乡土社会中口口相传,可以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从而让后代从中寻求到解决生活问题的有效方法。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 人们根据生活的需要有选择地注意生活中的对象,与生活无关的并不关心。
B. 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仍具有乡土性,有语言而无文字,文字不是乡下人的东西的情况将不会改变。
C. 与都市生活不同,乡土社会每代的生活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人们循规蹈矩。
D. 在乡土社会中,祖先们的经验必然就是子孙们会得到的经验,是同—方式反复重演。
3. 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地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我们的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语言到文字的过程包含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
B. 记忆具有实用性,能够满足生活中的需要,人们大多是出于当前的需要而追忆过去。
C. 乡土社会的人们反复地生活在同一生活定型中,不需要用文字来帮助他们生活。
D. 乡土社会个别的经验等于世代经验,因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4. 为什么文字对于乡土社会和都市社会有需要与否的区别?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 文章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
魔咒
冷鬼
他决定去杀一个人,准确地说是用汽车轧死一个人。这个想法已经生根了十年。
这个想法也折磨了他十年。
十年前,他在大一的暑假回到家乡。下午五时许,天热得让狗吐舌头。门前有一棵大枣树,他坐在一个小木凳上在大枣树下乘凉,他在右侧放着一盆凉水,他的脖子上搭着一条湿毛巾,手里拿着一本书。
远处,大地上的热浪被明晃晃的阳光罩着,呈现出虚幻般的烦心境况。
突然,他家的一只鸭子奔命似的逃回来,后面一只老母鸡奓着毛疯狂追赶。他立马站起,顺手取下脖子上的湿毛巾,对着老母鸡迅猛地一裹,老母鸡竟被甩到半空,随后重重地摔到地上,并没有立即死,而是从地上跃起,向回奔去,奔到自家大门前才气绝身亡。
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觉得自己行为过当了。他觉得自己对不起这只母鸡。他主动地向邻居家走去。他向母鸡女主人道歉并愿意双倍价格赔偿。
母鸡的女主人不同意,也不接受道歉,说他是故意杀死了她的鸡,故意杀鸡罪!
在他杀死这只母鸡之前,两家已有些积怨。
很快,母鸡的男主人回来了,男主人的父母也陆续回来。
他的弟弟妹妹和父母也很快出现在现场。
争吵迅速升级到骂大街。
深夜十二点,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阵雨才结束了这场“战事”。
在阵雨中,母鸡的女主人骂了一句:“谁不凭良心,就让汽车轧死谁!”
他的母亲回骂:“对,不凭良心就让汽车轧死她!”
那夜,他一夜未眠。他讨厌这样的生活。后来,他逃离了这样的生活。他大学毕业后在市里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年薪颇丰。但母鸡女主人的那句话却种在了他的心里。他知道,母鸡女主人的本意,是诅咒他被汽车轧死,而不是“谁……谁……”的选择题。这射向儿子的诅咒用意恶毒至极,才让母亲护犊子的本性偾张拼命回诅,但仍重创了母亲的心。这几乎变成了一句魔咒,在不经意间,比如在看电视里汽车追逐的画面时,戈者在某次过马路时,或者在某次的梦里……他都会莫名其妙地想起这句话。
“可恶!”一想起这句话,他的头就感觉有些大,甚至有些痛,这句话挥之不去了,在他骂的时候,他的仇恨与日俱增。
莫名其妙的仇恨,可笑的仇恨,太具个性化的仇恨,他明知道这是仇起青苹之末,且与自己所受的教育完全不匹配,但无法平息。
工作七年后,他先买了房子,又买了一辆小汽车。在开上新汽车三个月的一个午后,当时他在高速公路上,当他超越一辆货车时,他又突然莫名地想起了母鸡女主人的这句咒语。他摇了摇头,从牙缝里低沉地吐出一句话:“我要轧死你!”
副驾驶上的妻子睡得迷迷糊糊,突然如泼冷水般地醒来,问道:“你说什么?”
“没什么,睡吧。”他点燃一支烟。
妻子头一歪又面带微笑地睡去。
从这一刻起,他要轧死母鸡女主人的心情越来越强烈。他要让她死在车轮之下以证明她是不凭良心的人。他要让原村人都知道她的死与她不凭良心有直接关系。
冬日午后,阳光干净。他开着车向家乡驰去。他突然想起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面目严肃起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他又想起了李白的潇洒,也感觉自己是一位高手了,故而微笑起来。
车的右转灯像鬼眼一样闪烁,他的汽车驶入了家乡村庄的道路。
他发现村庄一下子变得美丽起来,与记忆里的泥泞村庄大不一样。父母去世后,他已经三年没有回来了。
他感叹着这种变化。
不经意间,他猛然看到前面有一个熟悉的身影——骑着电瓶车。很快,他低语了一声:“那个女人!”又道:“真是个好机会!”但他的心竟有些慌乱了——此行是“杀”前侦察的。
“杀,还是不杀?”他的心跳得无比厉害。
思考中,他的汽车箭一般向前飞驰。
突然,他的汽车发出紧急制动的声音——他的汽车与她的电瓶车相距两米来远时,她的电瓶车突然歪倒,人和车均翻进了路边的河里。
他不假思索,毫不犹豫地跳进河里,救起了这个自己仇恨了十年,本意要杀死的女人。
他手臂受伤住进了医院。
她来看他。
客气了一会,他们叙起了家乡。
他突然问:“你当时电瓶车骑得好好的,怎么突然就翻进了河里?”
她脸红了一下,犹豫了一小会,道:“不怕你笑话,我当时怀疑后面的汽车想轧死我,吓得头一晕,就……”
他的脸忽地一热。
他故作淡定道:“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她迎着他的目光道:“十年前……”
他眼眶温润了,转过脸去。
她问他:“你当时回来干什么?”
他说:“看看老屋子。”
她又说:“你为什么要救我?”
他小声道,像自语:“你也救了我。”
(原载《安徽文学》2021年第2期)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他觉得自己对不起这只母鸡”,因为“他”没有预料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母鸡的死亡,“他”心生歉意,于是主动找邻居道歉并愿意赔偿。
B. 当驾车驶入家乡村庄的道路时,“他”发现村庄一下子变得美丽起来,这一描写暗示“他”的心理已发生了变化,此时“他”已经消除了杀人的念头。
C. “他”决意要轧死母鸡女主人,想让“谁不凭良心,就让汽车轧死谁”这句话在母鸡女主人身上得到验证,“他”要让原村人都知道她的死与她不凭良心有直接关系。
D. “他”手臂受伤住进了医院,母鸡的女主人来探望,说到怀疑后面的汽车想轧死自己的时候,“他”的脸忽地一热,表现了“他”的忐忑与歉意。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先交待了“他决定去杀一个人”的选择,然后再从故事起因开始讲起,制造了悬念,引人入胜。
B. “天热得让狗吐舌头”“大地上的热浪被明晃晃的阳光罩着”这些环境描写暗示着人因天热而烦躁,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C.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既反映了人物的思想变化,又能让读者的情绪随着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而变化,使文章颇具吸引力。
D. “莫名其妙的仇恨,可笑的仇恨,太具个性化的仇恨”运用排比手法写出了“他”对仇恨的客观认识,表明“他”能理性地对待仇恨,语言平实又不失精当。
8.文中的“他”被仇恨折磨了十年,最终化解了仇恨,请简要分析“他”的心路历程。(4分)
9.结合文本,谈谈以“魔咒”为题有什么好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地与!“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 :“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己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
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由而果死。
(节选自《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B.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C.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D.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具臣,指有相当才能的臣属,古代臣子类属含义相近的还有“能臣”“干臣”。
B. 大夫,西周之后先秦诸侯国时期位于卿之下、士之上,后以之为一般官职之称。
C. “遂与其徒袭攻出公”中的“徒”与《师说》中“郯子之徒”的“徒”含义相同,均指“同类的人” 。
D.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又名《太史公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子路性格粗野,刚直好勇。他曾经欺侮孔子,后来却被孔子的伟大人格感化,并拜孔子为师,跟其周游列国。
B. 子路自尊自信,不慕虚荣。孔子认为子路即使穿着破旧袍子和穿着裘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也不会感到羞愧。
C. 子路精于政事,能力出众。孔子赞扬子路有仁德,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让子路来管理
其军政事务。
D.子路遵守礼仪,至死不渝。卫国政乱中,子路舍生取义,挺身而出,临死之前仍不忘整理帽缨,最终玉碎当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4分)
(2)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4分)
14.孔子之前曾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后听闻卫国政变,断言“嗟乎,由死矣”,子路果真死掉。你认为孔子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送綦毋潜①落第还乡②
王维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注】①綦毋潜:綦毋为复姓,潜为名,字孝通,唐代诗人,王维好友。②这里节选了整首诗的后八句。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 )(3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作者在长安道上摆好酒席为自己的朋友送行的场景。
B.诗中的“同心”即志同道合的朋友,表达与知心好友将要分别的不舍。
C.“同心与我违”是说友人则因落第而与诗人产生了隔阂。
D.本诗与其他的送别诗不同,围绕“落第”“还乡”展开,有劝慰,有惜别,但更多的是鼓励,整体基调令人振奋。
16. 本诗写出了作者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 :“ 。”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2)《登岳阳楼》中“ , ”两句,写诗人年老多病,远离亲友,以舟为家,流落在外,表现了诗人的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题,共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0题。
2022年6月20日,95岁的词作家乔羽病逝。作为一位高产词作家,乔羽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一千多首 ① 的歌曲。好歌之所以能经受住岁月的考验,久唱不衰,关键在于它能表达一个时代大多数人的心愿,和大多数人的心灵跃动合拍,能引起大多数人的感情共鸣。跟人民大众的所思所想 ② ,定然不可能流行开来,也不可能广为传唱。乔羽那些近乎白描的歌词记录了几代中国人的日常:我们的孩子如何长大,青年如何恋爱,老人如何度过晚年,千千万的普通人如何在这片土地上过活。
“歌这东西,必须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一听就喜欢,所以既要有动人的感情又要平白如话,我不喜欢 ③ ,就喜欢直来直去地写非常简单的大白话。”乔羽说。他在《中国歌海词丛》的序言中,这样写道,“我一向不把歌词看作是锦衣美事、高堂华屋,它是寻常人家一日不可或缺的家常饭、粗布衣,或者是虽不宽敞却也温馨的小小院落。”小小院落也要是有趣的,吸引人的,不能是维生素片剂,得是新鲜的瓜果梨桃。
自幼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染,传统文化的根深深地扎在乔羽幼小的心里,他也愿意与时俱进,并不排斥新事物;他的歌词中,既有着古典情韵,也有着现代浪漫。他曾在自己的文集最后写下这样一句话: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惑。
18.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 (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民间有种说法,有外伤不能吃酱油,否则伤口会变黑。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请爱吃酱油的小伙伴放心,① 因为酱油不是光敏感食物,并没有增加光敏感的功能。它无法促进黑色素细胞的合成、运输、分解,也就不会引起皮肤的色素沉着。
那么,② ?受伤后新生的皮肤比较娇嫩,容易受到紫外线的侵害。当紫外线照射到上面,它会激活酪氨酸酶的活性,以酪氨酸为材料生成黑色素,从而导致浅表创面愈合后的黑色素沉着,于是伤口就变黑了。最后提醒大家,③ ,应尽快采取措施来消除炎症,避免感染。伤口一旦发生感染,会严重破坏皮肤的真皮层,并导致肉芽组织增生,从而大大提高色素沉着的概率。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2个字。(6分)
22.请根据上面材料,就“如何预防伤口的色素沉着”给出三点提醒。要求:使用否定句,每句不超过10个字。 (3分)
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工艺确实好,就像锡纸一样薄,百炼钢做成了绕指柔。”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考察调研时,这样称赞“手撕钢”。从2010年建厂之初连0.3mm厚度的不锈钢都轧不出来,到2016年成功研发出0.2mm的“手撕钢”,再到如今0.015mm的厚度,每一次难题的攻克,都是一次质的飞越。历经700多次失败,从落后到追赶,再到超越……在“手撕钢”领域,精密带钢有限公司进入了“无人区”。
以上材料对国家其他领域的发展和青年的成长都有诸多启示,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砚山县第三高级中学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动物以本能应付生活,不必需要记忆,因而也没有记忆力”错误,由原文“没有文化的动物中,能以本能来应付生活,就不必有记忆”,可见选项遗漏了限制语“没有文化的动物”,导致扩展了范围表述绝对。B.“但事实上世代黏着的乡土社会是根本无法实现的”错误,由原文“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可知,是说“不常实现”,而不是“根本无法实现”。C.“记取与回忆不同”错误,由原文“我说记取,其实不如说过后回忆为妥当”可知,记取和回忆在这里是相同的。故选D。
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B.“文字不是乡下人的东西的情况将不会改变”错误。由原文“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可知,强调文字下乡的条件,推断不出“文字不是乡下人的东西的情况将不会改变”.故选B。
3.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文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其论述的中心是文字下乡的问题,ABD并未涉及,而C项交代了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的原因,也是作者的主要观点.故选C。
4. ①乡土社会属于定型社会,语言即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需要文字帮助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②都市社会属于不定型社会,人所需记忆的范围更大,当接触陌生的东西会出现记忆力不够的情况,需要文字来记录。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由原文“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可知,乡土社会属于定型社会,语言即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需要文字帮助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
由原文“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可知,都市社会属于不定型社会,人所需记忆的范围更大,当接触陌生的东西会出现记忆力不够的情况,需要文字来记录。
5. ①引用论证。引用“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来论证“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的观点。②类比论证。用“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的演员记得的只有一套戏文”类比乡土社会“个别的经验等于世代的经验”。③举例论证。列举小学时老师让“我”写日记的实例,论述了在定型社会中生活节奏相似,记忆都是多余的。④对比论证。将乡土社会和都市社会进行对比,突出乡土社会的特点。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如“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生于斯,死于斯”“日出而起,日入而息”“不知老之将至”都是典型的引用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论证“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的观点。如引用“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来论证“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的观点。引用“生于斯,死于斯”来论证“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的观点。
如“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个班子里演员所需要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用“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的演员记得的只有一套戏文”类比乡土社会“个别的经验等于世代的经验”,这是同类事物类推方式,属于类比论证,使论证更深入浅出。
如“我记得在小学里读书时,老师逼着我记日记,我执笔苦思,结果只写下‘同上‘两字”“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列举小学时老师让“我”写日记的实例,论述了在定型社会中生活节奏相似,记忆都是多余的。
如“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在乡土社会中黏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运用对比论证,将乡土社会和都市社会进行对比,突出乡土社会的特点。
6. 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此时‘他’已经消除了杀人的念头”错误。下文“真是个好机会!”“杀,还是不杀?”说明他并没有消除杀人的念头。故选B。
7.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D.“能理性地对待仇恨”错,根据后文“与自己所受的教育完全不匹配,但无法平息”中可以看出“他”对待仇恨并不理性。故选D。
8. ①因为与邻居吵架,母鸡女主人的诅咒让他内心生恨,无法平息,成为他的魔咒。②工作七年,买了汽车三个月后,决心要轧死母鸡女主人。③冬日午后开车去家乡做杀前侦查时,发现女主人,想杀人,最终放弃杀人念头,救起落水的母鸡女主人。④受伤住院时,母鸡女主人来探望,二人相见泯恩仇,心中的魔咒被打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心理的能力。
结合“母鸡的女主人骂了一句:‘谁不凭良心,就让汽车轧死谁!’”可知,因为与邻居吵架,母鸡女主人的诅咒他,“母鸡女主人的那句话却种在了他的心里”“这几乎变成了一句魔咒……他都会莫名其妙地想起这句话”“莫名其妙的仇恨,可笑的仇恨,太具个性化的仇恨,他明知道这是仇起青苹之末,且与自己所受的教育完全不匹配,但无法平息”这句咒语让他内心生恨,无法平息,成为他的魔咒。
结合“工作七年后,他先买了房子,又买了一辆小汽车……,他又突然莫名地想起了母鸡女主人的这句咒语。他摇了摇头,从牙缝里低沉地吐出一句话:‘我要轧死你!’”可知,工作七年,买了汽车三个月后,他决心要轧死母鸡女主人。
结合“他猛然看到前面有一个熟悉的身影——骑着电瓶车……‘真是个好机会!’但他的心竟有些慌乱了——此行是‘杀’前侦察的”“她的电瓶车突然歪倒,人和车均翻进了路边的河里”“他不假思索,毫不犹豫地跳进河里,救起了这个自己仇恨了十年,本意要杀死的女人”可知,冬日午后开车去家乡做杀前侦查时,他发现女主人,想杀人,最终放弃杀人念头,救起落水的母鸡女主人。
结合“她又说:‘你为什么要救我?’他小声道,像自语:‘你也救了我。’”可知,受伤住院时,母鸡女主人来探望,二人相见泯恩仇,“你也救了我”说明他心中的魔咒被打破,放下了十年的仇怨,也解救了自己。
9. 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是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魔咒”的产生、发展及打破展开,结构上贯串全文。③揭示小说主旨,他用仁爱之心帮助了别人,解除了魔咒,也解救了自己。揭示了恨是恶之源,要用仁爱消除心中的魔咒的主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魔咒”指的是母鸡女主人的咒语“谁不凭良心,就让汽车轧死谁!”
艺术效果上,开篇“他决定去杀一个人,准确地说是用汽车轧死一个人。这个想法已经生根了十年”“这个想法也折磨了他十年”写他十年来想杀人的想法,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情节结构上,因为与邻居吵架,母鸡女主人的诅咒让他内心生恨,无法平息,成为他的魔咒。工作七年,买了汽车三个月后,决心要轧死母鸡女主人。冬日午后开车去家乡做杀前侦查时,发现女主人,想杀人,最终放弃杀人念头,救起落水的母鸡女主人。受伤住院时,母鸡女主人来探望,二人相见泯恩仇,心中的魔咒被打破。“魔咒”是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魔咒”的产生、发展及打破展开,结构上贯串全文。表现主题上,小说结尾他最终放弃杀人念头,救起落水的母鸡女主人,受伤住院时,母鸡女主人来探望,二人相见泯恩仇,心中的魔咒被打破。他用仁爱之心帮助了别人,解除了魔咒,也解救了自己。揭示了恨是恶之源,要用仁爱消除心中的魔咒的主题。
10. A 解析:“南子”作“得过”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 所以“子”后断句,排除B、C两项。 “出奔”是“惧诛”的结果,中间不能断开,所以“奔”后断句;“卒”的主语是“灵公”,中间不能断开,所以“卒”后断句;“辄”作“立”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君”后断句,排除D项。
11.A 解析:“具臣,指有相当才能的臣属”错误,“具臣”指备位充数之臣,孔子认为仲由还没有能力当大臣,只能当具臣。
12.C 解析:“孔子赞扬子路有仁德”错误,原文是“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意思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让他管理军政事务,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由此可知,孔子并没有赞扬子路有仁德。
13.(1)译:孔子用礼乐慢慢地诱导子路,后来,子路改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门人的引荐,请求作孔子的学生。
(2)译:恭谨谦敬,就可以驾驭勇武的人;宽厚清正,就可以亲近民众;恭谨清正而社会安静,就可以用来报效上司了。
14.孔子由子路的性格推断其命运,他深知子路性格直率、刚强易折、逞勇好胜;尽忠职守、临危不避、有勇而无谋。
【解析】根据“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由也好勇过我”“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可概括“孔子由子路的性格推断其命运,他深知子路性格直率、刚强易折、逞勇好胜”;根据“可谓具臣矣”,子路就是忠义当头,他认为“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却有勇无谋。孔子太了解子路了,了解他的忠,他的勇,孔子也知道双方势力的悬殊,所以他知道子路死定了。
【参考译文】:
仲由,字子路,是卞邑人。比孔子小九岁。
子路性情鄙野,喜欢逞勇斗力,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曾经冒犯欺凌过孔子。孔子用礼乐慢慢地诱导子路,后来,子路改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门人的引荐,请求作孔子的学生。
子路问:“君子崇尚勇武吗 ”孔子说:“君子最崇尚的是义,义是至高无上的。君子如果只好勇武却不崇尚义,就会叛逆作乱;小人只好勇武却不崇尚义,就会偷盗抢劫。”
子路听到什么道理,没有行动,只怕又听到别的道理。
孔子说:“只听单方面言辞就可以决断案子的,恐怕只有仲由吧!”“仲由崇尚勇敢超过了我,别的不行。”“像仲由这种性情,不会得到善终。”“穿着用乱麻作絮的破旧袍子和穿着裘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羞愧的,恐怕只有仲由吧!”“仲由的学问吧,已经登上了正厅,还没能进入内室呢。”
季康子问道:“仲由称得上仁德吗 ”孔子回答说:“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让他管理军政事务,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
子路出任季氏的家臣,季孙问孔子说:“子路可以说是辅佐大臣吗 ”孔子回答说:“可以说是备位充数的臣子了。”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向孔子辞行。孔子说:“蒲邑勇武之士很多,又难治理。可是,我告诉你:恭谨谦敬,就可以驾驭勇武的人;宽厚清正,就可以亲近民众;恭谨清正而社会安静,就可以用来报效上司了。”
当初,卫灵公有位宠姬叫作南子。灵公的太子蒉聩曾得罪过她,害怕被谋杀就逃往国外。等到灵公去世,夫人南子想让公子郢继承王位。公子郢不肯接受,说:“太子虽然逃亡了,太子的儿子辄还在。”于是卫国立了辄为国君,这就是卫出公。出公继位十二年,他的父亲蒉聩一直留在国外,不能够进入卫国国都。这时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采邑的长官。蒉聩就和孔悝一同作乱,想办法带人潜入孔悝家,就和他的党徒去袭击卫出公。出公逃往鲁国,蒉聩进宫继位,这就是卫庄公。当孔悝作乱时,子路还有事在外,听到这个消息就立刻赶回来。子羔从卫国城门出来,正好与子路相遇,对子路说:“卫出公逃走了,城门已经关闭,您可以回去了,不要为他遭受祸殃。”子路说:“吃着人家的粮食就不能回避人家的灾难。”子羔终于离去了。正赶上有使者要进城,城门开了,子路就跟了进去。找到蒉聩,蒉聩和孔悝都在台上。子路说:“大王为什么要任用孔悝呢 请让我捉住他杀了。”蒉聩不听从他的劝说。于是子路要放火烧台,蒉聩害怕了,于是叫石乞、壶魇到台下去攻打子路,斩断了子路系帽的带子。子路说:“君子可以死,帽子不能掉下来。”于是结好帽带而被杀死。
孔子听到卫国发生暴乱的消息,说:“唉,仲由要死了!”不久,果真传来了子路的死讯。
15. C 【解析】 “友人则因落第而与诗人产生了隔阂”中“产生了隔阂”错误,从诗中来看,“同心与我违”的意思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又要与我分开了”,“违”的意思是“分离”,选项曲解了诗句的意思。
16.①离别之情。第一、二句写作者在长安道上设下酒席,为自己的知心朋友送别,表达出不舍之情。②宽慰之情。第三至六句写作者设想对方回乡的快捷与沿途风光,给人以温暖之感,意在安慰对方,不要背上落第的包袱,要开心起来。③劝勉之情。第七、八句规劝对方,这次落第只是偶然,切莫以为朝中赏识英才的人稀少,表达劝勉之情。(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第一、二句中的“置酒”相送、“同心”相勉,足见诗人对綦毋潜的深情厚谊与不舍。第三至六句设想对方回乡的快捷与沿途风光,给人以温暖之感,意在安慰对方,不要背上落第的包袱,要开心起来。最后两句规劝对方,这次落第只是自己的才华恰好未被主考官赏识,不要怨天尤人,切莫以为朝中赏识人才的人稀少)
17.(1)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2)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3)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18.(1)脍炙人口(经久不衰) (2)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格格不入) (3)涂脂抹粉(精雕细刻、寻章摘句、傅粉施朱)
19.自幼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乔羽幼小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传统文化的根,他也并不排斥新事物,愿意与时俱进。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以下语病:第一处,搭配不当,“受到……熏染”动宾搭配不当,改为“受到……熏陶”;第二处,结构混乱,“自幼就受到中华文化的侵染,传统文化的根……”中途易辙,保持“乔羽”作话题对象,后句改为“乔羽幼小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传统文化的根”;第三处,语序不当,“他也愿意与时俱进,并不排斥新事物”逻辑顺序错误,按照事理逻辑,先说“不排斥新事物”,才能“与时俱进”。
20. ①乔羽以“家常饭、粗布衣”“锦衣美事、高堂华屋”等为喻体,贴近生活,生动形象表现出歌词创作通俗易懂、关注日常的特点。②将“锦衣美事、高堂华屋”与“家常饭”“粗布衣”“小小院落”对比;更能凸显乔羽歌词创作关注人民大众的所思所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我一向不把歌词看作是锦衣美事、高堂华屋”“它是寻常人家一日不可或缺的家常饭、粗布衣”“是虽不宽敞却也温馨的小小院落”语段三处运用比喻修辞,本体是“歌词”,喻体分别是“锦衣美事、高堂华屋”“家常饭、粗布衣”“小小院落”。
其中“锦衣美事、高堂华屋”形容歌词的华美、追求外在,“家常饭、粗布衣”“小小院落”形容歌词的朴素、通俗易懂。
喻体“锦衣美事、高堂华屋” “家常饭、粗布衣”“小小院落”之间又形成对比,在对比中彰显了乔羽对歌词创作的追求,即关注人民,书写人民所思所想。
21. ①有外伤也可以吃酱油(或:酱油不会使伤口变黑)②伤口是如何变黑的③如果有外伤
22. ①不要食用光敏感食物②尽量不要接触紫外线③不要让伤口发生感染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个空根据空前一句“首先请爱吃酱油的小伙伴放心”和空后“因为酱油不是光敏感食物,并没有增加光敏感的功能”以及第1段“有外伤不能吃酱油,否则伤口会变黑”可得出“酱油不会使伤口变黑”。
第二个空根据句后的“?”可知这是个问句,根据下文“于是伤口就变黑了”可知此句前是对问题的解释说明,从而得出“伤口是如何变黑的”。
第三个空根据空后“应尽快采取措施来消除炎症,避免感染”可知此空是对有外伤的假设,从而可得出答案。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根据题干“如何预防伤口的色素沉着”考生可知要从材料中筛选如何预防伤口的色素沉着的内容,根据题干“要求:使用否定句,每句不超过10个字”考生可知应用“不要”一词,还要注意每句字数不超过10个字。
根据材料“因为酱油不是光敏感食物,并没有增加光敏感的功能”,可知光敏感食物,没有增加光敏感的功能,根据“它无法促进黑色素细胞的合成、运输、分解”可知光敏感食物促进黑色素细胞的合成、运输、分解,从而可得出第一点答案。
根据材料“当紫外线照射到上面,它会激活酪氨酸酶的活性,以酪氨酸为材料生成黑色素,从而导致浅表创面愈合后的黑色素沉着,于是伤口就变黑了”可知紫外线能使伤口变黑,从而得出第二空的答案。
根据材料最后一句“伤口一旦发生感染,会严重破坏皮肤的真皮层,并导致肉芽组织增生,从而大大提高色素沉着的概率”可知伤口感染能使伤口变黑,从而得出第三空的答案。
23.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木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以材料所引发的启示写一篇文章。材料讲述了太铟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从落后到追赶,再到超越的发展过程,材料中主要信息有“0.3mm 厚度的不锈钢都轧不出来”到2016 年成功研发出 0.02 mm 的“手撕钢”“再到如今0.015 mm 的厚度”进人了“无人区”,这体现了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材料中还提供了“历经 700 多次失败”“落后”的信息,这体现了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勇于探索、不惧失败的精神。“以上材料对国家其他领域的发展和青年的成长都有诸多启示”为考生指出了写作方向,可从国家发展 个体成长角度进行写作。
参考立意:
不断超越,成就灿烂末来。②让生命行走在追求卓越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