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4 10:5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一、整体设计思路
《戊戌变法》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的第三课,课标要求主要有二个方面:第一,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第二,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图片、文字材料来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一开始,我打开多媒体课件,通过展示吴玉章先生的回忆录《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这段材料导入本节课,由此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和上一节所学的有关甲午中日战争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带领学生探讨公车上书的背景,联系旧知,以实现知识的关联性,然后通过展示人物图片系统介绍公车上书的的代表人物及其内容结果,接着通过课件的展示引导学生掌握百日维新运动主要的知识点,最后,我通过出示一系列人物图片及相关材料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人物、感悟变法维新运动的失败,揭示出戊戌变法的性质及为我们提供的教训,为下面辛亥革命的讲授奠定基础。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其家国情怀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部编版八年级教材上册。《戊戌变法》一课在八年级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要。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
本节课在内容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满清王朝经过与外国列强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这就迫使中国的有识之士寻找一条民族救亡之路,维新变法在当时就成为中国一条最合适的挽救民族存亡之路,变法的失败又使中国的有识之士明白:在中国不能再依靠腐朽的清王朝本身,必须寻找革命的道路,成立政党,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因此这一课是腐朽的清王朝的没落向新生的革命的中国的过渡。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已经有一定的储备,具备基础的分析能力,教师应进一步提升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的训练,且他们对未知的事物抱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因势利导,提供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四、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
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认识课文插图等多种资料,制作百日维新措施的相关表格,初步掌握分析、归纳历史问
题的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以维新人士的爱国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家
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五、教法学法
1.教法
针对课文内容多、理论性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直接讲授法,辅之以问题教学法法,通过展示图片材料和史料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并围绕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若干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并通过开展小组讨论、辩论等,激发学生合作交流,增强团队意识。
在教学手段上,我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进行整合,采用图示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
2.学法
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了解变法前中国社会形势和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巧妙提出,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探索、组际辩论、创设情景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出示吴玉章先生的回忆录《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的相关资料,并提问同学们,吴玉章提到的“战争”和“条约”分别指的是什么?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利用文字史料的方式导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历史事件置身一定的历史背景之中,培养时空观念。
【讲授新课】
一、风云起波澜——公车上书
(一)维新运动的背景
教师活动:讲解维新运动的发生的背景,主要包括社会方面: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思想方面: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并向学生拓展知识,讲解公车上书的概念,汉代用公家的马车接送被选拔的读书人赴京,后来就以“公车”作为进京应试举人的代称了。举人们上书言事也就叫公车上书了。
(二)公车上书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公车上书的发起人、请愿内容及请愿结果。
学生活动:公车上书的发起人主要是康有为和梁启超,请愿内容主要包括拒和;迁都;变法。请愿结果为未能上达光绪帝,但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教师活动: 那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我们教材“人物扫描”板块,简要归纳康有为、梁启超的生平要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康有为(1858-1927),香港游历;研习西学;请求变法;宣传变法。梁启超(1873-1929),师从康有为;报刊主笔;宣传变法。
设计意图:感知历史人物的生平,有利于加深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连贯性,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过渡: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康有为和梁启超等维新派在“公车上书”失败后为实现改革愿望又作了哪些准备活动呢?给学生3分钟时间进行讨论。
教师活动:提问各小组代表。
学生活动: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设计意图: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出康有为和梁启超所做的努力工作,使学生对历史人物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提升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教师活动:展示教材相关史事栏目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及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报纸,并提问学生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让学生进行思考。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使维新变法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史事内容,提升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及历史解释能力。
过渡: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为百日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日月换新天——百日维新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回答问题:什么样的事件,促使光绪帝决心变法?
学生活动:德国强占胶州湾。
过渡: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为了“不甘作亡国之君”,光绪帝决心变法,以自强。
教师活动:展示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的图片,并出示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上清帝第六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好地感知维新人士的爱国精神,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请同学们列表总结变法的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各个内容的影响?(含答案)
类别 内容 影响
政治方面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化方面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外国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军事方面 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提高国防力量
过渡:实施变法的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因此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但变法没能像维新派所期望的那样长期实行下去,不久变法失败了。
三、无力扭乾坤——戊戌政变
过渡: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历时103的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教师活动:展示光绪皇帝被囚禁于瀛台的图片、京师大学堂的图片、戊戌六君子的图片,让学生深入感受戊戌政变。接着出示《谭嗣同殉难画》、《谭嗣同史实》,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从嗣同始!提问学生如何看待谭嗣同的殉难?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如欧阳予倩所言:“一班青年知识分子,因那一回政变的刺激,从桎梏麻醉中觉醒过来,中国革命也就积极地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倘若那六君子不死,有许多人或者还会对由上而下的改革存着幻想。”并出示这段材料,谭嗣同这种为民族大业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称赞、学习。
过渡: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教师活动:朝廷中大多数高级官员的位置都出自她(慈禧太后)的恩赐并效忠于她……协助皇帝作出重要决策的高级官员大部分是皇太后的人。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新政诏书连篇颁发……地方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比较得力。各部堂官和各省督抚都观望、延宕、抵制。
——范士华:《戊戌维新——近代中国的一次改革》
光绪皇帝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几年吃的东西不顾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吃了。”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展示三则材料,请同学们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活动:1.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统治中顽固派的利益;
2.顽固派实力强大;
3.维新派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4.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5.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教师活动:性质: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爱国运动。
教训: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只有用武装斗争的方式推翻清政府 ,中国才有富强的希望。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历史意义: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社会也起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教学小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努力奋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设计上充分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入相关的图片及史料,创设教学情境,并通过变法维新兴起、高潮、落幕的线索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加深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学习的兴趣。但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引导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学生参与的时间比较有限,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对百日维新内容的处理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
总之,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把握历史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际不断改进,才能设计好教学,也只有从细微处慢慢地改变,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