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新高考历史模拟冲刺卷(河北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新高考历史模拟冲刺卷(河北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04 10:1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新高考历史模拟冲刺卷(河北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根据考古学者的统计和估算,良渚古城的莫角山高台、内外城墙,以及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约1200万立方米的土方量。若按照1万人每年劳作200天计算,上述工程约需要6年以上的时间。此外,还需要有更多人为这些劳动力提供后勤保障。良渚古城的修建得益于( )
A.农业经济的发展 B.国家形态的成熟
C.金属工具的使用 D.奴隶的辛勤劳动
2.秦朝到隋朝中叶的“乡绅之治”,指的是郡县以下实行“乡亭制”,管理乡亭的人员以官派为主,民间选拔为辅。通过民间的力量来治理社会,在“王权与族权”的结合下形成了“中央—郡—县—乡—里—什—伍—户”金字塔型的控制体系。这一治理模式( )
A.使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恢复和发展了血缘宗法制度 D.提升了政府的组织能力
3.近年在西安市长安区出土了唐代将军史善应墓。其墓志载:“(史善应)曾祖缬杰娑那可汗,祖乙史波罗可汗,父褥檀特勤,隋开皇中因使入朝,值本国丧乱,遂留不返。隋文帝授上柱国,封康国公,君(史善应)即第四子也”。材料可说明隋唐时期( )
A.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B.门第观念影响广泛
C.族际流动与文化的整合 D.羁縻政策效果明显
4.元曲中有很多有关体育方面的记载,下表摘录的是元曲中描写马球运动和蹴鞠运动的场景。这可以用来说明( )
材料 出处
蹴鞠场中,鸣珂巷里,南北驰名,寰中可意。……款侧金莲,微那(挪)玉体,唐裙轻荡,绣带斜飘,舞袖低垂。 关汉卿《越调·斗鹌鹑·蹴鞠》
款款的骤龙驹,轻轻的探身躯,杓棒起,月轮孤,彩落, 晓星疏。 无名氏《阀阅舞射柳蕤丸记》
A.艺术创作提升女性社会地位 B.体育运动丰富了文学创作题材
C.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涌现 D.元曲作品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
5.徐光启是上海人,中年后长期在京津地区居住和做官,其著作《农政全书》(1625~1628年撰)的正文中没有提及玉米,只在“蜀秫”一条中用注的形式说:“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
A.玉米尚未开始传入中国 B.洲际物种交流较频繁
C.玉米是蜀地主要农作物 D.玉米的种植尚不广泛
6.19世纪70年代,郭嵩焘作为清王朝使者出访英国,他向英女王行的是三鞠躬礼,而不是中国官场的跪拜礼。在他所著的《使西纪程》一书中,他完全放弃了之前传统士大夫对西方人贬低的写法,他笔下的西方人大都或文雅、或矫健。这表明他( )
A.具有较明确的近代意识 B.奉行“中体西用”原则
C.积极学习英国外交礼仪 D.崇尚发达“西式”文明
7.1920年,陈望道在《劳动界》杂志上发表了《平安》一文。他在文中指出,劳工并没有得到平安,他们的生活既是不平的也是不安的,甚至提出了“我们向那(哪)里去找平安”的疑问。陈望道发表该文意在( )
A.唤醒劳工阶层的反抗意识 B.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C.揭露清政府的黑暗统治 D.壮大中国共产党的力量
8.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党报《新华日报》响应国民党第九战区发起的征募四百万件背心运动,仅两个月就募集到民众支持的棉背心五百九十九万件;1938—1945年,该报刊载1079篇华侨支援抗战的文章,鼓舞了抗战士气。由此可见( )
A.海外爱国华侨的赤子之心 B.中华民族具有炽烈的家国情怀
C.国共合作抗战的亲密无间 D.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空前高涨
9.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党中央从来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这表明( )
A.农业变革应同工业发展密切结合 B.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迫切愿望
C.工业化建设应关注城乡统筹发展 D.小农经济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10.下图为《1992~2012年某县GDP增长示意图》,该县促进地区经济在这20年左右实现快速增长的主要举措中,准确的是( )
A.深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 B.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开放
C.率先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大力发展农村的乡镇企业
11.罗马共和国时期,执政官每逢要事必与元老院协商,听取意见。执政官根据咨询结果对法律草案进行修改,然后提交公民大会投票通过。元老院还对执政官职权的分配实行有效的控制。多数情况下,元老院的建议左右了执政官实施权力的领域。这主要反映出,当时罗马( )
A.公民大会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B.共和政体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C.元老院的政治影响力比较大 D.权力机构的职责分工尚需明确
12.1070年,来自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成为英国国王。1086年威廉召集所有等级的领主和贵族成了“索尔兹伯里誓约”,规定所有封建领主不论等级都必须向国王效忠,且国王是土地的最高拥有者。该誓约( )
A.促使英国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B.强化了领主和附庸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C.有利于王权的加强和英国国力的提升
D.导致英国陷入长期的割据和混战状态
13.当代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加来亚诺在《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一书中写到:“当年大西洋上开往欧洲大陆的船只装载的每一种货物,都为一个后来的拉美国家规定了命运。”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 )
A.殖民掠夺导致拉美国家经济结构畸形 B.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损害拉美政治独立
C.西方国家通过资本渗透控制拉美经济 D.殖民统治中断了美洲文明的发展进程
14.1909年,英国议会上院否决了下院的“人民预算”案。经过激烈斗争,1911年《议会法》规定,经下院议长认证的财政法案,上院不得加以修正或否决。由此可知,英国( )
A.平衡了政府财政收支 B.实现了社会的公正
C.改进了国家治理方式 D.完善了责任内阁制
15.1930年,苏共十六大通过了“进一步推广……聘请外国工程师、技师和熟练工人的做法”的决议。1933年,苏联从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与外国签订“技术援助协议”124个。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
A.消弭了与美国的意识对抗 B.利用外国优势推进工业化
C.经济体制模式在逐渐转型 D.新经济政策得到较好贯彻
16.1977年,纽约市长爱德华·科赫在就职演说中表明:“长期以来,纽约是无家可归者的救生艇、饥饿者的粮仓、求学者的图书馆。那些针对确有其需者的项目最终都以满足贪婪者而告终,公民做不到的事情不能都交给政府做。“这旨在( )
A.激发劳动者积极性 B.宣扬西方民主原则
C.推动美国经济复苏 D.树立纽约公共形象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计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壬戌,霖雨甚,顿营于贾胡堡……西京留守代王(隋恭帝,617年—618年在位)遣骁将兽牙郎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拒守。……帝(唐高祖李渊)闻而笑曰:“亿兆离心,此何为也。……我若缓以持之,彼必以吾为怯。出其不意,不过一两月间,并当擒之。吾无忧也。”于时秋霖未止,道路泥深。帝乃命府佐沈叔安、崔善为等间遣羸兵往太原,更运一月粮,以待开霁。
——摘编自(唐初)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
材料二 秋七月壬子,高祖(李渊)率兵西图关中,以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留守。癸丑,发自太原,有兵三万。丙辰,师次灵石县,营于贾胡堡。隋武牙狼将宋老生屯霍邑,以拒义师。会霖雨积旬,馈运不给,高祖命旋师,太宗(李世民)切谏乃止。
——摘编自(后晋)刘昫《旧唐书》
材料三 代王侑(隋恭帝)遣虎牙郎将宋老生帅精兵二万屯霍邑以拒渊。……渊(李渊)与数百骑先至霍邑城东数里以待步兵,使世民将数十骑至城下,举鞭指麾,若将围城之状,且诟之。老生怒,引兵三万自东门、南门分道而出。……世民手杀数十人,两刀皆缺,流血满袖,洒之复战。……渊即命登城,时无攻具,将士肉薄而登,遂克之。
——摘编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分别指出上述材料对李渊和李世民在霍邑之战中表现的历史书写的不同之处。(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说明在史料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国共两党对五四运动的纪念与评价(1919—1949)
中国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不甘服于帝国主义与军阀官僚双重的压迫。自然发生的一种反对帝国主义与军阀政治的民众运动。 ——1925年5月4且《民国目报·五四纪念的感想》 中国的民族运动自从五四运动才渐渐变成近代的民族运动——有组织的群众的反帝国主义与军阀的运动。 ——1925年张大雷《五四运动意义与价值》
五四运动是民众对外交事件的直接行动,这种直接行动“在军阀专政时期,是家常便饭”,现在,国民政府秉承“平等待我”的方针与外国交涉,民众的直接行动实在不能用而且用不着了。 ——1928年5月3日《民国日报·五四纪念宣传大纲》 在各学校中,利用“五四”的意义去召集学生群众大会,举行同乐会表演戏剧等。去揭破国民会议的欺骗,反对国民党禁止学生参加政治运动。积极号召学生群众反对国民党、改组织、第三党等的一切活动。 ——1931年《共青团中央局五月工作决议》
五国运动是“国民革命运动中的一个支流,这一个支流,仍旧汇宗于国民革命的大海。所以‘五四’运动若果有何贡献,这都是滋源于国民革命运动”。 ——1943年5月4日《中央日报·国民革命与五国运动》社论 五四运动催生了中国共产党,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大革命准备了舆论、人心、思想和干部。很明显,没有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是没有可能的。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其动员之广大,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 ——1940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结合所学知识,对不同时期国共两党关于五四运动的评价进行解读。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西方代议制民主将公民权简化为投票权,而这既难以解决多元社会内部矛盾,也难以避免由公民信息资源的不对等而导致的公共事务参与机制的不平等,进而导致公民的政治冷漠和政治疏离感。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西方开始对协商民主进行探讨。而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根本动力与西方明显不同,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西方国家协商民主充分体现自由、平等的精神,倡导个性解放和人的价值;但这种价值观忽视集体利益或者公共利益。中国协商民主的目的是实现人民政治参与和当家作主的统一,构建中国稳定的社会秩序与和谐的社会关系。西方协商民主的制度形式普遍存在于实行多党制或者两党制的国家中,它是协调政党与政党之间以及政党内部利益与矛盾的重要方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党派之间实行民主协商的制度性安排,它强调党派之间的协商与共存,与协商民主理论要求更具内在的契合性。
——摘编自杨生利《协商民主与中国乡村治理的路径探析》
材料二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主张公民在协商讨论的过程中,通过讨论、对话、争辩和审议等形式,提出各种相关信息或者理由,说服他人,或者在讨论的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偏好。这种协商民主是公民通过参与公共决策的讨论,行使政治权利,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从而赋予立法和决策以政治合法性的一种程序、制度和模式。合法性同样也是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目标之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协商民主的兴起源于其国情多样性,这表现在文化上、民族上、社会分歧上、利益诉求上的多样性等。从社会结构看,中国的社会结构正由单一性的同质化社会结构向多元的异质化社会结构转变,社会分层现象明显,社会主体和利益结构复杂多样,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各不相同。
——摘编自陈剩勇《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西方协商民主的不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协商民主的历史作用。(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7世纪“科学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面向社会生产需要的实际应用。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欧美主要国家出现了政府越来越多地参与科技活动的发展趋势。19世纪后期,美国建立了国家科学院,颁布了资助科技和高等教育事业的《莫里尔赠地法令》。但传统观念认为政府权力膨胀会不利于社会发展,国家应限于保护个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这使国家科技职能的发展受到不少限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少数私人垄断资本控制了美国绝大部分科研设备和科研成果。但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政府科技体系,政府科技经费也相应大幅度增长。
——摘编自梁伟《美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政府作用》等
材料二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的科技投资表单位:十亿美元
时间(年) 联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国民生产总值 比例(%)
1940 0.07 99.7 0.07
1941 0.20 124.5 0.16
1942 0.28 157.9 0.18
1943 0.60 191.6 0.31
1944 1.38 210.1 0.66
1945 1.59 211.9 0.75
——摘自经合组织《国家科学政策评论——美国》
材料三:1991—2001年部分国家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
时间(年) 比重(%) 国家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中国 0.74 0.72 0.60 0.68 0.83 1.09
巴西 0.64 0.48 0.69 …… 0.87 1.05
印度 0.85* 0.86 0.77** 0.67*** 0.86 ……
墨西哥 …… 0.22 0.31 0.34 0.43 0.39
土耳其 0.53 0.44 0.38 0.49 0.63 0.64*
美国 2.72 2.52 2.51 2.58 2.65 2.74
日本 2.94 2.83 2.90 2.84 2.96 3.07
英国 2.02 2.05 1.95 1.81 1.87 1.86
法国 2.37 2.40 2.31 2.22 2.18 2.23
德国 2.52 2.33 2.25 2.29 2.44 2.51
加拿大 1.60 1.70 1.72 1.68 1.82 2.02
意大利 1.23 1.13 1.00 1.05 1.04 1.11
韩国 1.92 2.22 2.50 2.69 2.47 2.92
新加坡 … 1.09 1.15 1.49 1.90 2.10
注:土耳其*为2000年数据;印度*为1990年数据,**为1996年数据,***为1998年数据。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科技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4)》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前期美国国家科技职能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世纪末21世纪初世界科技投资的发展趋势进行简要评析。(8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良渚古城工程量巨大,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结合所学,动员大量人力建设古城并保障食品等供应,前提是农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提供了空闲的人力和多余的粮食,A项正确。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良渚古城修建时期国家形态并未成熟,排除B项;良渚的出土物中目前还没有发现金属,当时未大规模使用金属工具,排除C项;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修建良渚古城的不是奴隶,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秦朝到隋朝中叶的‘乡绅之治’,……在‘王权与族权’的结合下形成了‘中央—郡—县—乡—里—什—伍—户’金字塔型的控制体系。”可知,秦汉至隋朝时期,中央政府选派人员管理基层的乡亭机构,这有利于加强国家对基层组织的管理和控制,从而增强了国家的组织能力,D项正确;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不得世袭,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国家对基层组织的管理和控制增强的信息,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郡县制下官员都是由中央直接任免,不得世袭,与统治者不构成血缘关系,选项表述有误,排除C项。
3.答案:C
解析:材料“曾祖缬杰娑那可汗,祖乙史波罗可汗,父褥檀特勤,隋开皇中因使入朝,值本国丧乱,遂留不返”体现的是突厥贵族对中原王朝的归附,说明的是族际流动与文化的整合,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的融合,非门第观念,排除B项;“羁縻政策”是历代中央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蹴鞠场中,鸣珂巷里,南北驰名,寰中可意。……款侧金莲,微那(挪)玉体,唐裙轻荡,绣带斜飘,舞袖低垂”、“款款的骤龙驹,轻轻的探身躯,杓棒起,月轮孤,彩落,晓星疏”两则信息可知,元曲中有关马球运动和蹴鞠运动场景的描写,这可以用来说明体育运动丰富了元曲的创作题材,B项正确。尽管材料涉及对女性运动的具体描述,但仅据此不能说明艺术创作就一定能提升女性社会地位,排除A项;仅根据表格中对马球运动等场景的记载不能得出“涌现”,并且“女性形象”也和题干主旨不符合,排除C项;题干材料较为真实地描述了马球运动和蹴鞠运动的情景,具有现实主义的色彩,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其著作《农政全书》(1625~1628年撰)的正文中没有提及玉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玉米传入中国,但玉米种植尚不广泛,因此在《农政全书》中正文没有提及玉米,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明朝后期,玉米传入中国,排除A项;材料中的《农政全书》有提及玉米,但没有反映出洲际物种交流频繁,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蜀地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情况,无法得出蜀地主要农作物是玉米这一结论,排除C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他向英女王行的是三鞠躬礼,而不是中国官场的跪拜礼。”“他完全放弃了之前传统士大夫对西方人贬低的写法,他笔下的西方人大都或文雅、或矫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郭嵩焘在《使西纪程》中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中国应研究和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其书中摒弃了中国传统的华夷观,对西方人不再带有偏见,尊重西方礼节,说明这一时期他的思想具有较明确的近代意识,A项正确;“中体西用”是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积极学习”用词过于夸张,不能因为郭嵩焘向英女王行的是三鞠躬礼,就断定他积极学习英国外交礼仪,排除C项;仅凭材料无法判断郭嵩焘是否“崇尚”西式文明,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20年,陈望道在《劳动界》杂志上发表了《平安》一文。他在文中指出,劳工并没有得到平安,他们的生活既是不平的也是不安的”可知,时间发生在1920年,杂志是《劳动界》,讲的是劳动阶层的生活和平安,在新文化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在唤醒劳工阶层的反抗压迫的意识,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排除B项;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在1912年的辛亥革命中结束,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是在1921年7月建立的,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报《新华日报》响应国民党第九战区发起的征募四百万件背心运动,仅两个月就募集到民众支持的棉背心五百九十九万件;且该报在抗战时期刊载了1079篇华侨支援抗战的文章,鼓舞了抗战士气。这反映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共同抗日,体现了中华民族具有炽烈的家国情怀,B项正确;“海外爱国华侨的赤子之心”只体现材料的部分主旨,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合作抗日,不仅仅是“国共合作抗战的亲密无间”,排除C项;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51年12月......党中央从来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党中央提倡建立农业生产互助合作,是因为认识到分散的小农经济在农业生产中存在劳动力、畜力、农具不足等困难,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变革与工业发展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党中央提倡建立农业生产互助合作,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而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将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材料未体现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迫切愿望,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工业化建设应关注城乡统筹发展问题,排除C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并不断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开放,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大发展,B项正确;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表明中国深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时间片面,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到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符合材料中1992-1997年GDP增长原因,排除C项;1984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调整产业结构时期,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执政官每逢要事必与元老院协商”“元老院还对执政官职权的分配实行有效的控制”“多数情况下,元老院的建议左右了执政官实施权力的领域”可知,在共和国时期,罗马元老院的政治影响力比较大,C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强调公民大会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信息未谈及共和政体是否阻碍社会发展,排除B项;D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规定所有封建领主不论等级都必须向国王效忠,且国王是土地的最高拥有者”可知,这一誓约规定封建领主都要向国王效忠,有利于王权的加强和英国国力的提升,C项正确;英国在476年已经进入了封建社会,排除A项;这一誓约加强了国王与各级领主的关系,不是强化领主和附庸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英国王权加强后,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据材料“当年大西洋上开往欧洲大陆的船只装载的每一种货物,都为一个后来的拉美国家规定了命运。”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欧洲殖民者对拉美的掠夺,导致拉美贫穷落后和经济结构畸形,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欧洲殖民者对拉美的经济掠夺,导致后来拉美经济的畸形发展和落后,而未涉及其政治独立内容,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欧洲殖民者对拉美的经济掠夺,导致后来拉美经济的畸形发展和落后,材料没有涉及“资本渗透控制拉美经济”,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欧洲殖民者对拉美的经济掠夺,导致后来拉美经济的畸形发展和落后,但未体现“中断了美洲文明的发展进程”,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09年,英国议会上院否决了下院的‘人民预算’案。经过激烈斗争,1911年《议会法》规定,经下院议长认证的财政法案,上院不得加以修正或否决。”可知,材料反映英国议会上院的权力缩小,下院权力扩大,体现了英国改进了国家治理方式,C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议会的改革,并不是政府财政收支的平衡,排除A项;英国社会没有实现公平公正,排除B项;材料反映英国的是议会上下院权力的变化,并没有体现责任内阁制完善的信息,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苏联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与外国进行合作,引进技术及技术人员,从西方国家贷款,进行本国工业化建设,故B项正确;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从未消弭,“消弭”一词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苏联经济体制模式的问题,只是强调苏联与外国合作,利用外国优势,进行本国工业化建设,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时间是1921年到1928年,1933年时新经济政策早已结束,故D项错误。
16.答案:D
解析:从材料时间看,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纽约曾经是“无家可归者的救生艇、饥饿者的粮仓、求学者的图书馆”是指对于经济困难或有志求学者提供帮助;而“那些针对确有其需者的项目最终都以满足贪婪者而告终,公民做不到的事情不能都交给政府做”是指纽约市政府调整政策,不打算继续实施那些过度、过多、超额的福利项目,总的来看是为了树立纽约市救贫、助学、公平、公正的公共形象,D项正确;“激发劳动者积极性”与纽约市救贫、助学、公平、公正的公共形象不一致,排除A项;“宣扬西方民主原则”与树立纽约市救贫、助学、公平、公正的公共形象不一致,排除B项;这是纽约市的政策,不是整个美国的经济政策,不可能推动美国经济复苏,排除C项。
17.答案:(1)材料一中李渊顺应民心、智勇双全,对李渊持肯定态度。材料二中李渊临阵退缩,李世民力谏,李渊才打消退兵念头,突出李世民的作用。材料三中李渊指挥有方,李世民骁勇善战,对李渊和李世民的作用都给予肯定。(6分)
(2)史家著书受到时代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在文字材料选用时,应该尽可能多地选用史料加以辨析,去伪存真;要充分挖掘不同类型的史料,如考古资料等,并和文字史料相互印证,尽可能还历史以真实面目。(6分)
解析:(1)材料一“(唐高祖李渊)闻而笑曰:‘亿兆离心,此何为也。……我若缓以持之,彼必以吾为怯。出其不意,不过一两月间,并当擒之。吾无忧也。’体现了李渊顺应民心、智勇双全,材料一对李渊持肯定态度。根据材料二“高祖命旋师,太宗(李世民)切谏乃止。”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李渊临阵退缩,李世民力谏,李渊才打消退兵念头,突出李世民的作用。根据材料三“渊(李渊)与数百骑先至霍邑城东数里以待步兵,使世民将数十骑至城下,举鞭指麾”“世民手杀数十人,两刀皆缺,流血满袖,洒之复战。”等可以得出李渊指挥有方,李世民骁勇善战,对李渊和李世民的作用都给予肯定。(2)材料出自不同时代不同史学家的著作,结合所学可知,史家著书受到时代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在史料运用中应该注意到的问题有在文字材料选用时,应该尽可能多地选用史料加以辨析,去伪存真;要充分挖掘不同类型的史料,如考古资料等,并和文字史料相互印证,尽可能还历史以真实面目等等。
18.答案:解读: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革命目标相同,都肯定五四运动是民众广泛参与的反帝反军阀的运动。但国民党认为五四运动是自发的,中国共产党认为五四运动是有组织的,这反映出两党对待民众的态度不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共合作破裂。南京国民政府极力镇压群众运动,因而否定五四运动中民众的行动。共产党坚持反帝反封建,注重发挥民众力量反抗国民党统治肯定了五四运动中民众的作用。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开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既有合作也有斗争。国民党过分美化和拔高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的作用,认为为五四运动只是国民革命的支流,企图弱化民众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共产党站在全民族利益的角度积极争取各阶层民众抗日充分肯定五四运动的历史作用。国民党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实行独裁专政,没有正确评价民众的作用。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充分肯定了五四运动的意义。国共两党对五四运动及民众态度的变化,反映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时背景的变化。国共两党对五四运动及民众态度的不同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和方向。(12分)
解析:解读:根据“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不甘服于帝国主义与军阀官僚双重的压迫。自然发生的一种反对帝国主义与军阀政治的民众运动。”“中国的民族运动自从五四运动才渐渐变成近代的民族运动——有组织的群众的反帝国主义与军阀的运动。”可得出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革命目标相同,都肯定五四运动是民众广泛参与的反帝反军阀的运动。并可得出国民党认为五四运动是自发的,中国共产党认为五四运动是有组织的,这反映出两党对待民众的态度不同。根据“民众的直接行动实在不能用而且用不着了。”可得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共合作破裂。南京国民政府极力镇压群众运动,因而否定五四运动中民众的行动。根据“去揭破国民会议的欺骗,反对国民党禁止学生参加政治运动。积极号召学生群众反对国民党、改组织、第三党等的一切活动。”得出共产党坚持反帝反封建,注重发挥民众力量反抗国民党统治肯定了五四运动中民众的作用。根据“国民革命运动中的一个支流,这一个支流,仍旧汇宗于国民革命的大海。所以‘五四’运动若果有何贡献,这都是滋源于国民革命运动”得出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开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既有合作也有斗争。国民党过分美化和拔高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的作用。认为五四运动只是国民革命的支流,企图弱化民众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共产党站在全民族利益的角度积极争取各阶层民众抗日充分肯定五四运动的历史作用。国民党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实行独裁专政,没有正确评价民众的作用。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充分肯定了五四运动的意义。最后再总结可得出国共两党对五四运动及民众态度的变化,反映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时背景的变化。国共两党对五四运动及民众态度的不同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和方向。
19.答案:(1)不同之处:西方的协商民主是对代议制民主的反思和矫正,而中国协商民主发展是基于中国民主化进程的需要;西方协商民主以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为出发点,实质就是限制政府的公共权力,而中国协商民主是以合作、共存为核心价值理念的和谐思想,它强调整体性;西方协商民主是在竞争性的政党制度下运行的,而中国协商民主是在合作性的政党制度下进行的。(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历史作用:利于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素质和水平,有助于公民社会的形成;兼顾了不同利益群体的要求,有利于多元主体的利益协调与整合,是缓解多元社会分化压力的重要方式;扩展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空间、渠道以及途径方式,弥补了选举民主的不足,有助于协商型社会文化的形成。(8分)
解析:(1)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一“西方代议制民主将公民权简化为投票权……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西方开始对协商民主进行探讨”可知西方的协商民主是对代议制民主的反思和矫正;根据材料一“而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根本动力与西方明显不同,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可知,中国协商民主发展是基于中国民主化进程的需要;根据材料一“西方国家协商民主充分体现自由、平等的精神,倡导个性解放和人的价值;但这种价值观忽视集体利益或者公共利益。”可知,西方协商民主以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为出发点,实质就是限制政府的公共权力;根据材料一“中国协商民主的目的是实现人民政治参与和当家作主的统一,构建中国稳定的社会秩序与和谐的社会关系”可知,中国协商民主是以合作、共存为核心价值理念的和谐思想,它强调整体性;根据材料一“西方协商民主的制度形式普遍存在于实行多党制或者两党制的国家中,它是协调政党与政党之间以及政党内部利益与矛盾的重要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协商民主是在竞争性的政党制度下运行的;根据材料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党派之间实行民主协商的制度性安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协商民主是在合作性的政党制度下进行的。(2)历史作用:根据材料二“这种协商民主是公民通过参与公共决策的讨论,行使政治权利,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从而赋予立法和决策以政治合法性的一种程序、制度和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协商民主利于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根据材料二“利益诉求上的多样性”、“社会主体和利益结构复杂多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协商民主兼顾了不同利益群体的要求,有利于多元主体的利益协调与整合,是缓解多元社会分化压力的重要方式;根据材料一“进而导致公民的政治冷漠和政治疏离感。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协商民主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素质和水平,有助于公民社会的形成;根据材料二“这种协商民主是公民通过参与公共决策的讨论,行使政治权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协商民主扩展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空间、渠道以及途径方式,弥补了选举民主的不足,有助于协商型社会文化的形成。
20.答案:(1)变化:从强调以市场为主导,到政府承担起科技事业的资助、计划和管理的重任。(2分)
原因:国家间激烈的经济竞争的推动;现代科技的发展对财力和人力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凯恩斯主义的兴起。(4分)
(2)发达国家保持科技投资总体优势,强化了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其国际竞争优势;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发展中国家逐步增加科技投资比例,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有利于提高本国综合国力,也成为了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4分)
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科技投资比例稳步增加,推动了自身产业结构升级及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2分)
发达国家阵营内部科技的投资趋势发生分化,英国、意大利有下降趋势,日本则有较大增幅,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对世界政治经济局势产生了不同的影响。(2分)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一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少数私人垄断资本控制了美国绝大部分科研设备和科研成果。”可得出强调以市场为主导,根据材料一中“但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政府科技体系,政府科技经费也相应大幅度增长。”以及材料二数据显示美国政府科技投资经费和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上升,可得出政府承担起科技事业的资助、计划和管理的重任。原因:政府承担起科技事业的资助、计划和管理的重任,实质上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知识从两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等角度说明;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知识,从科技自身发展的需要、国家间经济竞争等角度说明。(2)评析:首先分析材料得出20世纪末21世纪初世界科技投资的发展趋势,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趋势的影响。材料三是1991—2001年部分国家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观察图表,根据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可以得出不同类型国家的科技投资状况和世界科技投资的整体发展趋势。例如根据美日英法德等国的数据,可得出发达国家保持科技投资总体优势,从强化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其国际竞争优势等角度评析;根据中国、巴西、印度、墨西哥等国家的数据,可得出发展中国家逐步增加科技投资比例,然后从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本国综合国力、推动世界多极化角度评析;根据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数据可得出新兴工业化国家科技投资比例稳步增加,然后从推动自身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推动世界多极化等角度评析;根据英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的数据可得出发达国家阵营内部科技的投资趋势发生分化,然后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等角度评析。
同课章节目录